首页 优秀范文 现状分析论文

现状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状分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状分析论文

第1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大都发端于此。一般来说,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往往出现了经济不景气,政治动荡等现象,继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对美元等外币需求上升,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必须抛出大量外汇收回本币,但是随着负面消息继续出现,货币当局最终无法捍卫固定汇率,宣布货币贬值,导致本国货币崩溃。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泰国的情况为例,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泰铢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盯住美元,随着泰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被高估,泰国央行被迫发出大量外汇维持固定汇率,到1996年下半年,泰国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挤提风潮事件,1997年2月,国际游资又大规模抛售泰铢,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已实行十多年的联系汇率制度,当日即贬值19%,8月,泰国政府宣布暂时关闭16家金融机构,还宣布境内外泰铢实行统一汇率,从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再度掀起抛售泰铢的狂潮,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和泰国一样,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汇率也急剧下跌。那么中国会不会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呢?应该说不会。首先,中国自从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就已经不再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虽然由于央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相反,人民币汇率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4月30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3%,并且还有升值的预期,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贬值预期。其次,中央银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由01年的2000多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亿美元,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一。有了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就可以有效抵御国际炒家的投机,避免外汇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所以,我国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二、资本市场失衡

资本市场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当资本市场失衡时,将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大量抛售证券,发生资本市场崩溃从而引发全面性的金融危机。美国八七年发生的股灾就是资本市场失衡引起金融危机的著名案例。在八十年代,由于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美国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股市也水涨船高,产生了明显的泡沫,直到87年夏天,股市仍然一片繁荣,但是到10月份,由于一系列的利空消息,如逆差增大,财政赤字严重,使投资者产生了担忧,泡沫开始破裂,10月14日,道指下跌95.46点,创下新纪录,10月16日,下跌108.35点,10月19日,也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下跌了508.32点,跌幅为22.6%。这场金融危机还蔓延到了全球,欧洲、亚太地区的股市也出现了暴跌,例如,10月20日,恒生指数跌去33.5%。87股灾使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股民损失惨重,很少再购买住房导致不动产市场价格下跌。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美国当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首先是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其次,从股指的角度看,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探底至998点至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上证指数上涨了500%以上,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上证指数又缩水50%以上。因此,从下跌的幅度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股灾”。然而,再仔细分析一下中国与美国的差异,笔者认为,股市的下跌不会上升到金融危机的程度:第一,中国的股市毕竟是一个政策市,换句话说,官方对中国股市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调控股市手段多样,如在股市大跌时出台利好政策、政府官员讲话,或是召集基金公司集体进行“窗口指导”,还有国资委等政府机构直接动用手中的资金救市等,例如,今年4月22日,当股票跌破3000时,政府立即进行3000点保卫战,当日即收大阳,4月24日,出台印花税下调利好,股市几乎全线涨停。另一方面,尽管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等一些问题,但基本面并没有走坏,高速增长的预期没有改变,因此,只要政府释放利好,市场预期马上改变,股指再创新高也不无可能。第二,即使股市发生崩盘,灾难也不会蔓延到银行体系,八七股灾之所以会引起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是因为这些银行有大量的股票、债券抵押贷款,1987年5月,美国银行对股票债券的抵押贷款达388.9亿美元。而在中国,企业主要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并不多,法律也不允许从银行借入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因此,当股市崩盘时,不会产生企业亏损从而给银行造成坏账的情况。当然,也法律也不允许银行投资于证券市场,因此,在中国,即使发生股灾不会引起银行业危机,真正可怕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资金借贷市场失衡

资金借贷市场失衡引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就是信用危机,其原理在于,为刺激经济,央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银行发生大量坏账,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挤兑现象,羊群效应使得这种现象很可能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大量银行倒闭,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打击。上世纪80年代签订广场协议后,为了应对不利的国际收支环境,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信贷,银行放出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加之日本土地本来就比较稀缺,日本的房地产价格猛涨,当时日本土地价格是美国的三倍多,1989年,日本央行三次上调再贴现率,利率提高后,借款人无力偿还利息,导致银行坏账,房地产泡沫破裂,到1997年日本住宅用土地比1989年下跌了约30%,商业用地下跌了约50%,8家住宅金融公司(住专)中有七家倒闭,这也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坏账,从而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针对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有许多专家呼吁谨防房地产泡沫破裂,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是一个问题,泡沫理论本来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格林斯潘说过:“泡沫只有在它破裂的时候才会被证实”,一些学者用房价与家庭年收入只比来测算泡沫是不妥当的,这个比率高只能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证明房价高,在经济学上测算泡沫应该用新房空置率比较合理,但是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指标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定性地说,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引起的,经济学认为房地产的供给长期的比较固定的,但在中国有一个周期问题,大量的城市单元住房都是在80年代兴建的,20多年过去后,这些住房在面积和结构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要求,所以对新住宅的需求是很大的,这自然引起房价高企;另一方面,有几个原因使得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一是供地从紧的政策使房地产新增量有限;二是目前的政策目标是稳定房价,而不是使房地产价格下跌;三是由于全球通胀,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房地产价格走高,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中国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四、结论

以上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和借贷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并针对每一种类型我们都认为中国目前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从根本上来讲,是中国良好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正如任何人不能准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一样,没有人可以绝对地说中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从原理上讲,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羊群效应,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问题,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也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经济中政府定位等问题。因此,作为管理层,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把信贷闸门,防止因为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而发生金融危机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生层次问题,如内需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等,如此才能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洪涛.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3]黄泽民.货币银行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4]姜建清,奚君羊.金融风潮沉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吴莲.谨防房地产泡沫酿制金融风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2):36-38.

[6]项卫星,李宏瑾,范大白.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国际金融研究,2007,(3):55-60.

第2篇

[关键词]贸易强国长线策略创新

一、贸易大国的确立

2004年,我国外贸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11547亿美元,超过日本,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世界第三位,我国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6%左右,贸易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2005年,外贸继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全年实现了进出口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1.2亿美元,贸易顺差是1018.8亿美元。在1980年~2005年期间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进出口额年均增长都在15%左右,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

二、外贸现状分析

1.快速发展动因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有比较优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用,外商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7%,进口占58%。

2.外贸产品构成不断优化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27.4%,增幅高于总出口增幅17个百分点。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一直在进口总额中占80%左右,其中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国家重点建设所需物资,以及工农业生产所需原材料进口稳定增长

3.外贸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39%,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4.外贸依存度扶摇直上

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大幅度攀升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2002年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60.2%,2004年70%。我国一些产品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如服装和鞋类的出口依存度为71%,DVD机84%,摩托车为63%,照相机56%,电冰箱47%,彩电46%,空调42%。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同样很高,尤其是石油、铁矿石。

5.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在我国出口数量、品种急剧扩大积累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我国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强度加大,花样翻新,领域不断延伸。主要有“两反两保”如:2005年共有1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63起,涉案金额21亿美元。其中,反倾销51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特保案件7起,涉案金额2.2亿美元;保障措施5起,涉案金额0.9亿美元。美国还对我国7种产品发起“337”调查,涉案金额12亿美元;欧盟、美国、土耳其等国对我国纺织品启动“242”调查或实施限制措施。近两年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居世界第一。三、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

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似乎映射出中国的繁荣,表面上中国从贸易中获得了更大的回报,实际上“中国制造”的真正利润不仅被外国公司所得,而且还遭遇高贸易摩擦,追根求源这与我国贸易的增长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1.从事的加工贸易,大多是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战略深入展开,各个零部件由不同国家生产,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最后运到中国进行组装,在加工贸易这种体系的运营中“中国制造”造就了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的统计数字,但是控制权,以及这些生产带来的利润都牢牢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跨国公司掌握品牌研发经营和营销网络等高附加值、高规模经济环节而把料重工轻环节转移到中国。一个笆比娃娃的售价是20美元,但中国从中仅获得35美分。不仅利润低下,而且在整个生产链中受制于人,依附于外国公司,出现二元结构现象。

2.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很低。2003年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总出口百分比低于10%,即使部分企业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品牌附加值偏低。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只能给别人做“嫁衣”,许多企业进行贴牌(OEM)生产,尤其是服装、家电行业。“贴牌生产”企业付出的是实物成本,而品牌持有者付出的是无形资产,相比之下,生产企业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品牌持有者却占有更大的利润。DVD出口大省——广东省,每出口一台DVD仅售39美元,却要向外国公司支付19.7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占成本70%的机芯等部件均依赖进口。

3.物美价廉之痛

我国经济结构比较落后,出口增长方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大但利润低。进口一架飞机要2100万美元,出口一双鞋平均才2.5美元,换一架飞机得用840万双鞋。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再有我国企业组织规模偏小,在出口市场上过度竞争,出口秩序混乱,缺乏出口整体规划,竟价销售。袜子最初6美元一打出口,现在跌至0.99美元一打。可以说在输出大量资源、输入污染、微薄利润情况下还招致贸易摩擦。

4.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

拉美经济、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会增加我国防范对外贸易风险的难度。而且市场集中,我国出口产品的输出国主要是美国、欧洲,以及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一旦遇到发达国家经济低谷,则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还会有客大欺店现象,“中国制造”似乎等同于廉价。

贸易强国至少应具有: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型转为质量、效益增长型;本国企业掌握、控制出口产品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及国际销售渠道;出口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的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较强的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出口企业或出口企业具有对抗国外反倾销的能力。从以上分析与强国标准相比,我国在数字上是个贸易大国,但绝不是贸易强国,而且随着这种贸易方式的增长我国会出现更严重的贫困恶性增长。根源在于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由产生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

四、应对策略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要实现目标我国必须要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我国应对策略上应该有长远规划与应急之分,针对贸易强国目标我仅对长线策略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软力量”的增长,与“硬力量”增长有机结合,走向贸易强国。

1.更新思想意识

经过28年改革开放,我国从量上得到来之不易的积累为我国质的飞跃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政府到企业、个人,要放眼长观,树立宏观意识。时刻权衡我们的微观行为是否能够增强总体实力,千万不要再为一己权益之际而不顾国家的长远发展。也许我们会失去眼前的暴利,但是减小资源、环境代价,减少贸易摩擦,逐步成为贸易强国,个人、企业也会相应的更加殷实。这不仅仅是经济行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意识,从娃娃抓起,培养其长远眼光,创新意识。

2.政策体制

改变量的增长为质的增长,政府要制定相应制度政策加以扶植引导,从根本上去逐步改变,而不是只应对具体事件。从幼儿到成人系统非系统教育中都贯穿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的创新素质,完善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产品能带来高收益,但需要高投入和高风险,建立良好的政策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使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在创业创新协调统一起来。

第3篇

【关键词】进口反倾销;反倾销调查;经济学;中国现状

一、中国进口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一)对外进口反倾销立案数量及发展趋势。自1997年颁布反倾销反补贴条例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反倾销调查案件已达43起。每年立案数从1997年至2005年底分别为1、1、3、1、6、9、6、8、7起。2006年2月6日,中国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成为今年中国对外进口反倾销第一案。加入WTO前,中国每年对外反倾销调查立案极少,四年间共立案6起。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反倾销调查立案数开始增加,从加入WTO至今中国已立案36起,占对外进口反倾销案件总数的84%,对外反倾销立案数量的逐步增多,表明加入WT0后受国外进口产品冲击,中国运用世贸规则维护产业安全及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合法权益能力大大增强。与同时期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比较,自欧共体对中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至今,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640余宗涉及中国出门产品反倾销案。截至2002年4月1日,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493起,而对外反倾销调查仅18起,但2002年1月至4月,共有七个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11起,而中国对外进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有6起。从493:18到11:6说明中同政府和企业正在由被动局面转向主动进攻,原本在这一领域“缺位”的政府正在迅速“补位”。据统计,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是世界上对外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立案32至35起,与其相比,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差距。

(二)对外反倾销涉及的国别及地区分析。从1997年至2005年底的43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中,韩国涉案最多,高达26起,约占61%;日本排名第二,共25起,占56%;第三位是美国,涉案22起,约占52%。俄罗斯、欧盟各8起,台湾地区7起,德国5起,荷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各3起,法国、新加坡、英国、泰国各2起,马来西亚、比利时、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加拿大、墨西哥、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伊朗、南非、芬兰、沙特阿拉伯各1起。从中国反倾销涉及的国别看,工业发达国家占首位,其中,韩国涉案次数高居榜首,这主要与中韩两国贸易相对地位和产业结构有关。一是两国地域邻近,双方贸易往来便利,且中国市场亚洲市场份额较大,为韩国产品主要销售地,因而中韩两国贸易频繁;二是,韩国对外贸易顺差很大,这除了与韩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抵制之外,与其依赖本国产业优势刺激海外市场需求,对外采用渗透定价以维护市场占有率等出口措施也密不可分;三是中韩两国产业结构有雷同之处,产品竞争激烈。为占领有限的中国市场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势必导致拥有竞争优势的韩国企业在中国低价倾销的可能。

(三)涉及行业分析。中国43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涉及的行业较集中,主要为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电子五大行业。其中,冶金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和通信工业分别是3、4、1、2起,而仅涉及化工行业的案件就有33起,约占案件总数的2/3。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反倾销案件涉及行业较集中与中国现阶段的外资政策重点与进口反倾销措施冲突所致。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资政策调整重点发生转移,为了差别对待质量不同、技术含量不同的外国投资,接受资本雄厚、技术相近的大型跨国公司。然而,现有外资政策中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往往是受到反倾销制裁最严重的行业,如化工、钢铁行业等;投资的产品往往是受到反倾销指控最频的,如高科技含量化学品,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等;且申诉能力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受到反倾销的指控又最多。中国化工行业自身特点增加了外国倾销的可能。一是化工产品在中国市场巨大,促使了低价倾销争夺市场份额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出现。二是由于化工业是中国重要发展行业,该领域中大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实力强,集中度高,当进口化工产品有倾销行为时,各企业易集中选出产业代表提起申诉,维护化工业在国内市场应得权益。

(四)涉及对外反倾销调查的法律和规定。关于机构的设置,原中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受理反倾销投诉的国家机关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但具体调查、审理、裁定和执行案件过程中还涉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海关总署、关税税则委员会等机关。这样的设置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因受理角度不同而降低案件审理效率,阻碍案件正常审理,反倾销工作不能顺利开展。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条例作了更改,将反倾销调查机关由原外经贸部和经贸委负责,统一规定为由商务部负责。在调查期限上,中国反倾销条例规定,自企业申请反倾销调查至立案的期限为60天,立案至终裁调查期限为12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18个月,但没有明确规定初裁期限。由于初裁可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遏制倾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时间的长短与中国企业遭受国外倾销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对此期限应及早做出明确规定以减少企业不必要损失。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对立案期限60天的规定则较长。美国反倾销法规定美国商务部在当事人提出申请后20天内必须做出是否受理此案的决定。《欧盟条例》规定欧盟委员会在45天内反倾销诉讼立案的通知。中国规定的“立案至终裁的调查期限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18个月”则过于笼统。此外,新反倾销条例增加了“征收反倾销税应当符合公共利益”的规定。这意味着今后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仅要从受影响最大的国内同类产业这一环节考虑,还应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考虑,须在下游用户和消费者之间做出利益的权衡。《WTO反倾销协定》第六条第十二款明确规定:“进口成员方反倾销调查主管机关应当向被调查产品的工业用户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组织提供机会,使他们有发言权。”这表明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正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在高度上与《WTO反倾销协定》达成一致。

(五)立案及调查期限情况。根据中国反倾销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商务部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及有关证据之日起60天内,对反倾销调查申请进

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调查。”中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反倾销调查应自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12个月内结束,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18个月。”据此具体分析中国反倾销调查期限实际操作情况。首先,立案调查期方面,多数案件在1至2个月即可立案,有3起案件的立案期限不到半个月,2002年中国对俄、日、韩丁苯橡胶的反倾销案仅用9天;但2001年对泰、韩、日三国聚苯乙烯的反倾销立案却长达4个月之久。其次,在议案的调查期方面,26起已获终裁的案件中,2004年4月对俄、日进口的三氯乙烯议案用了15个月的调查时间;2003年11月立案的日、美和欧盟的进口氯丁橡胶议案及1999年4月立案的韩国聚酯薄膜议案均用了16个月左右的调查期,其余23起案件调查期均占用18个月左右。另有24起案件在12个月内即做出初裁,11起初裁在12到18个月内做出。可见中国反倾销案件大多数可在反倾销条例规定的60天内立案,12个月反倾销调查期限内完成。

(六)案件裁决及征收反倾销税率情况。截至2006年2月,立案的43起案件中做出初裁的有31起,其中,26起已做出终裁裁决。其余12起中有3起在做出初裁前被终止反倾销调查,2起因中方申请人撤案而告终,而2005年6月以后涉及的7起案件中因调查尚未完成仍在等待裁决。初裁后未做出终裁的5起案件中,3起进口反倾销案因初裁倾销不成立而撤销立案,另2起的终裁调查还在进行中。根据终裁情况对各国所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最高者集中在40%至80%之间,其中,对美、日、韩征收反倾销税税率高达184%。但相比之下,中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率仍较低。美国对我国征收反倾销税的27起案件中,税率超过100%以上的就达10起;拉美国家90年代以来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相当一部分高达300%~600%;如今墨西哥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105%反倾销税,税率更达国际贸易新高。

(七)中国企业及行业协会情况。目前为止,中国对外反倾销调查案件已涉及130余家申请企业,虽一些企业已有反倾销意识,但并不代表大多数,中国企业反倾销步伐还明显落后。部分国内企业观念依然停留在旧的体制中,在遭受倾销的困扰时,不是积极运用法律武器进行反倾销申诉,而是习惯性地找政府寻求解决方案,要求国家禁止进口或者对相关进口产品实施配额。同时,中国自身的商会、行业协会的制度建设也不健全,目前还属于非官方性质的松散型组织,不能起到应有的协调作用。而有关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其享有的权利内容,这使中国的商会、行业协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比较薄弱,在代表受到外国倾销损害的企业提出申诉,主管机关调查和认定“损害”方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此外,中国的行业协会同外国相比,分工口径较粗,在应对国外产品倾销提讼时不能提供详细信息和准确数据,因而使企业在反倾销中处于不利地位。

(八)反倾销调查人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具体从事反倾销工作的人员数量上,中国存有不小差距。在欧盟,调查员就达200多人,其中,近100人负责倾销,其他人员负责损害调查,尚不包括秘书等辅助人员;在美国负责反倾销调查的官员共300余人。而在中国,专职常设处理反倾销的机构只存在于商务部,仅20多人专门从事反倾销调查,其人员尚不到美国人员的1/10。力量对比的悬殊使之无法及时高效地处理更多反倾销案。此外,中国还缺乏与反倾销有关的专业人员,尤其是熟悉反倾销法律条款和实际操作程序的律师。由此导致受到外国倾销行为损害的企业在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实际运作中得不到相关的法律咨询和服务,无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对外进口反倾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短期内倾销对进口国来说并没有造成净损失,福利反而会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倾销产品会抢占进口国的国内市场,阻碍进口国朝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同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也使相关产业遭受损害。因而反倾销制度更多地被称为救济政策,一些国家将其视为保护本国市场上民族产业或自身垄断产业地位的战略手段。长期来看,反倾销确实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平衡,保护进口国朝阳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在进行进口反倾销工作时应注意针对有垄断性质的倾销进行反击;反倾销措施应针对朝阳产业和战略产业,从而减少并防止倾销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危害,又避免反倾销措施的滥用,使反倾销措施行之有效,并有利于保护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加强公共利益的保护方面,中国既需要消除来自国外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本国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又有义务为本国的消费者和用户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另外,中国政府还应注意对反倾销调查和措施的采取,不能只着眼于本国某个行业的局部利益,还应当把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乃至对市场竞争的扭曲与损害统统考虑进去,并对国家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做出权衡,实现反倾销措施的真正目的。

三、中国对外进口反倾销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反倾销措施、产业战略与外资政策协调配合的对外经济战略组合。为减缓产业因引进外资所导致的对外进口倾销的产业倾斜现象,应制定中国产业发展战略,构建产业发展架构,划分产业分类政策。即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市场选择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依据不同产业发展目标相应地确立四类外资政策:鼓励外资进入、允许外资进入、限制外资进入和禁止外资进入等政策。并与外资政策配合确立进口反倾销措施实施的产业领域与力度。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且在三到五年内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国家应减弱外国商品和投资的进入对相关产业的冲击程度,政府应加强反倾销调查力度,并将其排除在鼓励引资的行业与产品之外,从而减弱在进口与投资两方面国外产品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冲击;对于依靠市场选择、技术力量尚未达到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国家应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企业在市场规律下充分竞争,优胜劣汰。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加大反倾销调查力度,促使外企由商品进入转为投资进入,最终达到扩大引资目的;而对于淘汰落后的产业尤其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业,应实施禁止外资进入政策,同时,放宽外国产品进入的反倾销执行标准。

(二)强化并扩大主管反倾销机构,配置高素质专业人才。中国主管反倾销的机构规模较小,相关人员素质较低,而加入WTO后,反倾销案件数量日趋增多,内容日趋复杂,矛盾突出,因而应强化并扩大中国主管反倾销的机构,配备并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增强其办案能力。国内相关高等院校应开设专门的反倾销法律、经济课程,并从各级经贸机构、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中选派一批优秀人员学习反倾销的专门知识,有条件可多派人员出国深造学习外国反倾销法籍和反倾销事务,以提高我国反倾销水平和效率。2005年11月,浙江省首次在浙江工商大学开办了为期3个月的反倾销法律人才培训班,建立本省业务精通,能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涉外法律人才队伍。这是很好的开端,应及早在全国展开,以尽早建立并壮大中国自己的反倾销调查及诉讼的涉外高级法律人才队伍。

第4篇

(一)中国洁净煤技术框架体系

洁净煤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之一,也是高技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围绕提高煤炭开发利用效率、减轻对环境污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政府把洁净煤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措施之一。我国于1994年成立了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5年成立了国家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领导小组,1997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在中国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和煤炭工业“十五”规划中,都强调要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力度,扩大洁净煤领域的对外开放,推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

洁净煤技术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学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目标:一是减少环境污染,如SO2、NOX、煤矸石、粉尘、煤泥水等;二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三是通过加大转化,改善终端能源结构。目前,中国已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洁净煤市场。

中国已将发展洁净煤技术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并根据中国煤炭消费呈现多元化格局的特点,本着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及发展洁净煤技术要覆盖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等原则,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洁净煤技术框架体系。中国洁净煤技术计划框架涉及四个领域(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包括十四项技术。

1、煤炭加工领域

包括选煤、型煤、配煤、水煤浆技术。

2、煤炭的高效洁净燃烧技术领域

先进的燃烧器、流化床燃烧(FBC)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3、煤炭转化领域

包括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燃料电池。

4、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领域

包括烟气净化、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和煤泥的综合利用、工业锅炉和窑炉等技术。

重点针对电厂、工业炉窑和民用3个领域,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重点开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实用而可靠的先进技术。在组织实施上采取优先推广一批技术成熟、在近期能够显著减少烟煤污染的技术,如选煤、型煤、配煤、烟气脱硫等;示范一批能在21世纪初实现商业化的技术,如增压循环流化床发电、大型循环流化床、工业型煤等;研究开发一批起点高、对长远发展有影响的技术,如煤炭液化、燃料电池等。

(二)洁净煤技术国内发展概况及趋势

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下,我国洁净煤技术开发、应用、推广方面有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深加工有所进步,煤炭入洗比重逐年提高;工业型煤和水煤浆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始起步,已有示范性项目投入使用;煤炭气化技术已比较成熟,煤气已成为城市民用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煤炭液化的性能和工艺条件试验,以及煤炭液化商业性示范厂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我国在洁净煤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我国洁净煤技术层次不高,还没有形成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机制,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法规不健全,政策不配套,措施不具体,力量不集中,资金筹集渠道不畅。

1、煤炭洗选

煤炭洗选加工,是根据原煤(毛煤)、矿物杂质和煤矸石的粒度、密度、硬度、润湿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采用人工拣矸、机械筛分、物理选煤、物理化学选煤、化学选煤和微生物选煤等处理方法,清除原煤中的有害杂质,排除矸石,降低灰分、硫分、水分,提高回收率,回收伴生物矿,改善煤炭质量,按照市场所需求的产品分选加工生产出不同规格品种及不同用途的煤炭产品,以供不同用户的过程,是煤炭达洁净、高效利用的目的及后续深加工的必要前提。

选煤工艺可分为四类:筛分、物理选煤、化学选煤、细菌脱硫。理选煤、化学选煤、细菌脱硫。筛分是把煤分成不同的粒度。物理选煤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有跳汰、重介质选煤和浮选三种。跳汰选煤是在上下波动的变速脉冲水流中,使相对密度不同的煤和矸石分开。重介质选煤是用磷铁矿粉等配制的重介质悬浮液(其相对密度介于煤与矸石之间),将煤与矸石等杂质分开。浮选是利用煤和矸石表面湿润性的差异,洗选粒度小于0.5mm的煤。

煤炭经洗选后可显著降低灰分和硫分的含量,减少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目前发达国家需要洗选的原煤已100入洗,重介质旋流器、跳汰机、浮选机等成熟的选煤技术己被广泛采用,洗煤厂处理能力大,洗选效率高。

1)中国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选煤技术的国家。早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已经采用人工拣矸和筛分技术进行选煤排除杂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机械煤炭洗选加工,到90年代,其洗选工艺已基本与世界同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有很成熟的煤炭加工技术,如洗选、动力配煤、型煤及水煤浆等。

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选煤和型煤被列为我国洁净煤技术的首选项目。与此同时,国家经贸委目前也正在积极推进洗选煤在各个行业特别是电力行业的应用,这为加工和使用洗选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煤炭洗选加工在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发展的重点已由过去炼焦煤转为动力煤,由过去单纯注重降灰转为降灰与脱硫并举以及回收洗矸中的黄铁矿。在产量上,也由1995年的1.9亿吨增至2.8亿吨,提高了47.3。尽管如此,目前中国原煤入洗比例还是很低,仅为30,在主要产煤国中是最低的,这为煤面料行业的洗选煤加工技术及水平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空间。

但是,在洗选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煤炭的洗选加工仍面临着诸如实际入洗比例不高、选煤厂利用率低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也只有少数几个电厂在使用,市场推广举步维艰。造成洗选煤市场化推广难的主要障碍不外乎这样几点,一是认识上的原因。二是历史的原因。三是体制不顺、行业分割,不利于洗选煤的发展。四是较为敏感的价格问题。五是没有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

1998年末我国选煤厂1581座,选煤能力494.33Mt,入选量327.63Mt,入选率25.66%。最大炼焦煤选厂设计能力400万t/a,最大动力煤选厂设计能力1900万t/a。国内自行研制的设备已基本满足400万t/a以下各类选煤厂建设和改造需要,有些工艺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有大中型选煤厂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已由过去单纯的注重降灰转为降灰与脱硫并举及回收洗矸中的黄铁矿。无压重介质旋流器(3NWX1200/850)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使用,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研制成功,分选技术取得若干重要成果。

煤炭洗选加工技术是洁净煤技术发展的源头技术,是提高煤炭质量的有效技术。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使总入洗原煤量达到8.08亿吨,入洗比例提高到40。选煤技术的未来发展重点将是脱硫和排矸并举,提高选煤厂的自动化水平,发展深度降灰脱硫技术及适用于缺水地区的干法或省水选煤技术。

2)主要差距。

中国的煤炭洗选加工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96年入洗原煤3.2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13.7亿吨的23.3。中国的选煤厂仍属以中小型为主的厂型体系。大型选煤厂较少。不少选煤厂煤炭洗选采用的工艺简单,技术设备较落后,自动化水平较低,产品品种少,精煤质量差。

3)选煤发展趋势。

(1)原煤洗选比率将不断扩大。不仅要提高国有重点煤矿的洗选比率,而且更要大力发展地方煤矿的洗选加工。选煤规模要与洗精煤的需求结合,炼焦煤的选煤规模要与冶金、化工等对焦煤的要求相结合;动力煤的选煤规模要与电力和工业窑炉等要求相结合。

(2)厂型和设备向大型化、工艺简化发展。中国300万t/d以上的大型选煤厂绝大多数是80年代以来建设的,90年代建设和投产的选煤厂皆为400万t/d、600万和1200万t/d的厂型和。今后也将向大型化发展。与此相适应,设备也将向高效、大型化发展,并简化工艺系统,减少重复配置同功能设备及作业环节,尽量形成单一设备的作业系统,以降低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处理能力和功效,并向着定型设计、标准设计方向发展。

(3)生产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目前,中国选煤厂的自动化属于局部生产系统自动化的较多,如跳汰机床层自动控制、重悬浮液密度自动测量与调控、浮选工艺参数自动检测与控制等,只有少数厂实现了全厂主要生产系统计算机、自动化和全厂设备集中控制、数据采集和工业电视监视。因此,进一步推广选煤厂自动化成果,发展全厂生产系统自动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4)主要方向是发展深度加上,开发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包括开采、加工、燃烧、利用和环保等全系统的综合技术的总称,旨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杜绝环境污染,煤炭洗选加工是开发洁净煤技术的重要和首要环节,其重点在于主攻细粒级和极细材级煤的精选,开发生产超纯煤技术和脱除杂质、脱硫技术,特别是脱除有机硫的技术,更是当前开发洁净煤技术旷关键。

4)世界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1)发展现状。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欧美一些国家随着产业革命发展,煤炭产量不断增加,煤炭筛选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发展到利用机械设备。到20世纪初期,又研制应用了风力选煤、浮游选煤、重介质选煤、水介质旋流器等洗选技术设备并逐步研究、改进,这些煤炭洗选技术,我国在50年代也先后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于一些大型筛分厂和选煤厂。现代的洗选技术主要是机械化选煤,有多种方法。按照分选原理,除人工拣选外,又划分为重力选、离心力选、浮游选、湿法选和特殊选等几大类。其中,跳汰选、重介质选、泡沫浮选在选煤厂应用最广。有的大型选煤厂也利用跳汰、重介、浮选混合工艺。

跳汰、重介、浮选等传统的选煤方法经过研究改进,向着大型、高效、自动化发展。近几年,美国、日本、德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对煤炭的深度降灰脱硫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微细磁铁矿重介旋流器、静电选、高梯度磁选、浮选柱、油团选、选择性絮凝等。美国在微泡浮选柱和油团选方面已投入工业应用。在化学选煤和微生物脱硫方面,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也取得进展,但大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英国、美国已开发厂了处理20mm粉煤的洗选新工艺,可脱除70%~90%的黄铁矿硫和90%的灰粉,使用这种洗选工艺洗精煤的锅炉可以不用安装脱硫装置即可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可以降低电站的投资。

(2)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严格要求,许多国家的煤炭洗选加工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煤炭洗选比率不断提高。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如英、德、日等国的硬煤几乎全部洗选;俄罗斯、波兰、美国和澳大利亚洗选比率也在42-76。

②采用标准工艺设计。使选煤厂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例如,波兰采用新的标准设计的巴德赖克炼焦煤选煤厂,处理能力达2800t/h;加拿大的昆太特选煤厂处理能力达1550t/h,南非的格鲁特格勒克选煤厂处理能力达3000t/h。

③设备大型化。例如,德国研制出42m巴达克跳汰机,英国生产出46.5m2鲍姆跳汰SM,英国开发出Larccdems新型重介旋流器,处理100-0.5粒级原煤可达250t/h,是当代处理能力最大和入选上限最高的重介质旋流器。

④开发细粒煤分选技术和洁净煤技术。细粒煤分选技术是随着采煤机械化的发展,粉煤量大幅度增加而相应发展起来的。例如,采用重介旋流器洗选下限到零。美国新开发的微泡浮选柱可获得灰分小于3、硫分小于0.5的精煤;静态浮选管可获得灰分为0.9~1.2的精煤。奥梯斯卡工业公司利用选择性絮凝工艺在纽约詹姆斯维勒建成了一座15t/h的选煤厂,生产的产品可供燃气轮机和内燃机作燃料。

⑤开发洁净煤技术。当前在国际上已形成热潮。开发洁净煤技术,特别是超纯煤技术,其关键在于攻克脱除有机硫的脱硫技术。美国、日本、德同、澳大利亚等国对脱硫、脱灰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果。除物理方法外,还采用化学净化法,主要有碱熔融法(TRW)、苛性碱熔法、异辛烷萃取法、微波辐射法、生物化学法等。其中碱熔融法和苛性碱熔法可脱除有机硫80~90。

2、型煤

型煤又称人造煤块。型煤是一种或数种煤与一定比例的粘结固硫剂等经加工成一定形状尺寸和有一定理代性能的块状燃料或原料。当今型煤也可以是粉煤及一定比例的煤泥等其它低热值燃料或废弃物加上粘结剂、添加剂加工成型煤的,有的燃烧特性还超过了原煤的燃烧特性。型煤技术是一种洁净煤技术,是煤炭洁净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型煤分为民用型煤和工业型煤两类。燃用锅炉型煤比烧散煤,可提高锅炉热热效率,节煤可达15~25,减少烟尘排放量80~90以上,固硫率可达52~73,还可降低其他污染物排放。民用型煤与烧散煤相比,热效率可达65-72,排烟黑度降到<1/2格林曼级,节煤20-30,烟尘和SO2排放可减少40-60。所以燃用型煤,安全系数、高效洁净、使用方便,具有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型煤的节能、环保、经济性和技术成熟性,早已被国内外所公认。

1)中国型煤的开发利用。

中国是世界上制作和使用型煤最早的国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16世纪以前,已以末煤为主,用黄土做粘结剂加水,用手工工具制作型煤。至今仍有部分城镇、农村还延用这一传统做法制作“煤球”、“煤棒”、“煤糕”等型煤,用于做饭、取暖和一些饮食业、手工业炉灶使用。

型煤技术已作为中国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轻用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满足部分工业生产和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至1996年底,我国生活用煤约1.44亿吨。煤炭占全部生活用能的58.1。为克服传统蜂窝煤的缺点,我国已开发出可用纯烟煤或烟煤与无烟煤的混料为原料的上燃式烟煤蜂窝煤及其炉具技术。烟煤蜂窝煤开发成功。彻底解决了困感业界多年的难题,使我国的型煤技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我国民用型煤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97年底全国民用型煤产量达7000万t,民用型煤中80以上是蜂窝煤,其余为煤球、和其他成型煤。民用型煤普及率65,其中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城市75左右,北京、天津和沈阳等城市基本上达到100。工业型煤有锅炉、型焦、化肥、城市煤气、机车、燃料气型煤等,种类有很多。工业型煤分为化肥造气型煤和锅炉燃料型煤,目前全国工业型煤年产能力量约3000万t以上,主要是中小型化肥厂和小高炉型焦。全国约有60的中小化肥厂用型煤做原料,替代了相应数量的焦炭或块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他型煤则处于示范或商业性示范阶段。由于技术、价格、市场等原因,锅炉燃料型煤工业化推广较慢。开发防水、免烘干粘结剂取得了进展,煤炭行业组织了“晋城无烟粉煤制气化用工业型煤技术的研究”。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到2010年,约需增加能力6000万吨,技术上以发展高固硫率工业燃料型煤和气化型煤为主。

2)世界型煤发展动态。

(1)发展及趋势。型煤工业是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的,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型煤主要用于工业锅炉、窑炉、气化和民用燃料。20世纪中叶,出现了大规模生产褐煤型煤和民用、工业用无烟块状燃料工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生产大量的工业和民用型煤,包括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固硫床气化炉型煤、机车用型煤等,已有成熟技术。在粘结剂技术研究开发上,各国普遍采用了与煤结构、性质相近的煤系高芳烃的煤焦油、沥青作为煤粘结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环保要求的日趋严格,加之受到焦油、沥青产量的限制,使得煤焦油、沥青类粘结剂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受到制约。因此近20年来,国外又不断开发出了改质石油沥青、高分子聚合物、工业废弃物(包括生物质)、无机物等单一或复合型的型煤粘结剂。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工业化型煤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的型煤生产厂,一个型煤联合企业生产量少则几百万吨,多则上千万吨,型煤清洁、高效地燃烧;继续开发新的粘结剂及大型高压成型设备,生产具有节能和环保双重效益的型煤,主要供气化和炼焦使用或冶金用。

(2)型煤利用的发展变化。世界不同国家因其能源资源、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不同,对型煤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差别。在20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特别是西方一些工业国家煤炭是主要能源,型煤的开发利用不断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石油和天然气消费超过煤炭成为主要能源。1963年,世界型煤产量达到顶峰。随着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产量不断增加,工业发达国家减少了煤炭能源的用量。蒙古、韩国等重视蜂窝煤的发展,目前韩国年产民用蜂窝煤近2000万t。

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和防治燃烧煤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煤炭在能源系统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1997年煤炭占本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美国占24.6,英国占18,日本占17.7,德国占25.5,加拿大占11.6,法国只占5.4。因而这些国家的工业型煤利用比过去大大减少了,主要综合利用于冶金,建材等工业方面,民用燃料从固体燃料转向用电力、天然气、液化气、煤气等高效洁净能源。

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仍以煤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且消费大量生物质能源,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也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在能源系统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很大,如中国占75以上,印度占56以上。为了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开发利用型煤已引起了一些国际和地区组织的重视。1989年亚太经互会在菲律宾召开了主题为“型煤开发与环境效益”的煤炭利用专家会议。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在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型煤是减少大气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期推动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发利用工业型煤和民用型煤的发展

、动力配煤

动力配煤是将不同牌号、不同品质的煤经过筛选、破碎、按比例配合等过程,从而改变动力煤的化学组成、岩相组成、物理特性和燃烧性能,达到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化产品结构、煤质互补、适应用户燃煤设备对煤质要求、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洁净煤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京、津、沪等大城市开始采用动力配煤技术,近几年来,动力配煤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践表明,动力配煤有着投入及生产成本低,均化煤质与节煤效益显著,产品适应面广的特点,配煤生产线建设投入约为20元/t?年~40元/t?年,加工成本约2元/t~4元/t,使用配煤的平均节煤率约为5~10。因此,积极发展动力配煤技术,提高动力用煤的配煤比重,是一种符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水平和煤炭产销状况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水煤浆

水煤浆是70年代兴起的新型煤基液体燃料,许多国家基于长期的能源战略考虑,将其作为以煤代油的燃料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储备,且已实现商业化使用。水煤浆是一种良好的煤基燃料,灰分及含硫量低,燃烧时火焰中心温度较低,燃烧效率高,烟尘、SO2及NOX排放量都低于燃油和燃煤,是新型的煤代油燃料。

1)水煤浆技术发展状况。

我国的水煤浆研究工作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国外同步,直接原因是国际上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各个国家都在寻找以一种代替石油的新能源。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富煤、少气、贫油的国家,因此,怎样高效、环保地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几乎成为中国惟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正因为如此,我国在20年的时间里没有间断对水煤浆的研发工作,并于1983年5月攻关研制出了第一批水煤浆试燃烧成功。近年来,我国的水煤浆制备技术和燃料技术发展很快,并达到了国际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水煤浆厂10家,设计年生产能力203万吨,实际年产80万吨。先后完成了动力锅炉、电厂锅炉、轧钢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窑等炉窑燃用水煤浆的工程试验。水煤浆是国家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为国家重点发展新产品,也是当今世界研究热点——洁净煤技术中的重要分支。

2)水煤浆技术的特征。

在环保产业的高科技领域,我国的大部分技术、产品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水煤浆是一个例外,中国的水煤浆技术优先于国外,这种新能源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煤浆是把低灰分的洗精煤磨成微细煤粉,用65~70的煤粉和29~34的水和适量的(1-2)化学添加剂制备而成的一种洁净的新型煤基液体燃料。它的发热量在4500-4800大卡/kg。这种新型代油燃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并且雾化性能好,可稳定着火,直接燃烧。在工业锅炉、工业窑炉、电站锅炉可代油燃烧。约1.8吨—2.1吨水煤浆可替代1吨重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水煤浆技术与采用化学方法的煤炭液化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工艺简单等优势,在短期内就能形成规模。据有关资料表明,水煤浆技术推广应用条件已完全具备。水煤浆的工业成套应用技术已经成熟,已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并在一些企业如燕山石化等得到应用。

3)市场前景广阔。

据有关资料显示,水煤浆用途广,需求量很大。如果燕山石化现有锅炉全部改装完毕,一年就需水煤浆120万吨。大同汇海水煤浆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年产量只有30万吨。据初步调查,仅京、津、唐地区的石化和电力企业改用水煤浆后,年需水煤浆600万吨以上。另外,民用燃煤采暖锅炉因其环保要求改造后将产生巨大需求。全国90万吨民用锅炉,以一台4吨锅炉一年采暖期消费1000吨水煤浆计算,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煤浆民用市场。而且,国家计委已发文要求取消燃油设备,严禁烧重油。仅急需代替重油计算,一年需水煤浆6000万吨。

4)水煤浆技术是21世纪最有市场的洁净煤技术。

北京燕山石化安装了一套水煤浆锅炉,并已开始运转,这套设备比往年用油节支700万元。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禁止锅炉烧煤给企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水煤浆则给企业带来一丝曙光。在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下,石油、石化和电力企业采用水煤浆代锅炉用油的积极性较高。目前,2吨水煤浆可代替1吨重油,降低燃料成本500元至800元。山东白杨河电厂改烧水煤浆后,单位发电成本0.182元/千瓦时,北京燕化公司测算,一台220吨/小时的燃浆锅炉正常燃烧后,每年可代油9万吨。许多电力企业如茂名热电厂、汕头万丰热电厂等正抓紧改造和试烧水煤浆。可以预测,不远的将来,水煤浆产业将有一个飞跃。

目前水煤浆技术已被列为我国“十五”期间能源发展重点推广技术,也是煤炭工业洁净煤技术优先发展的14大重点技术之一。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水煤浆作为新型代油环保燃料,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采用水煤浆技术进一步改善煤炭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水煤浆技术还可以解决一些燃煤企业环保及工艺过程调节的问题。而且可以利用工厂有机废水(如造纸黑液)制成水煤桨燃烧。因此水煤浆技术是当前较现实的,也是21世纪最有市场的洁净煤技术。

5)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发展水煤浆代油不仅仅是市场的需要,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需要。石油是一种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物资。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日趋升高,我国每年要进口石油近7000万吨,耗资200多亿美元,到2020年左右,石油缺口将超过消费总量的50%,能源安全问题日趋突出。而我国煤资源每年出口也在几千万吨,卖出的是原煤,价低利小。如果把煤加工成水煤浆出口赚外汇,利润将成倍增长。

据有关资料显示,水煤浆的热值相当于柴油的一半,每吨水煤浆的市场价格为350-400元,其价格仅为柴油的1/8,大大低于液化气、天然气、煤气和重油,运行成本仅占燃油的1/4,十分符合我国石油紧缺、煤炭资源丰富的国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每2吨水煤浆又可替代每吨价值为1500元的重油一吨,相比之下节约经费700元。目前,全国仅锅炉燃油一项每年就约需4000万吨以上,按保守估计50%用水煤浆代替,2000万吨就可节约资金140亿元。如我国的燃油全部用水煤浆代替,每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达300亿元。京、津、唐的石化和电力企业改用水煤浆以后,年需水煤浆600万吨以上。大庆、辽河、江汉、南阳等油田的初步估计,每年取暖发电的耗油量达650万吨以上,如果被水煤浆代替,节约和增值可达70亿到80亿元。

(2)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10吨以下锅炉65万多台,其中因运行费用过高或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将停用或更换的锅炉达50%以上。若在现有锅炉本体不变的情况下,改燃水煤浆,可为国家节约数百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3)水煤浆储运方便,可以利用现有的油罐车、储油罐进行长距离、大数量的运输,还可以修建输浆管道。而且,建设一座年产100万吨水煤浆的生产厂约需投资1亿元左右,其附加值比原煤高出一倍。

(4)水煤浆添加脱硫剂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大大减少。水煤浆燃烧效率达99%,达到了燃油的同等水平,而污染程度比燃油还低,其环保效益也显而易见。水煤浆的燃烧温度比燃油和燃煤粉低约100-2000C可大大减少SO2的析出和NOX的生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万盛承担的工业锅炉改烧水煤浆示范工程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燃烧效率提高至95以上、锅炉效率提高至82以上、烟气排放符合北京市环保要求。

6)国外发展情况。

欧美等发达国家水煤浆技术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美国建成440km、运量约5Mt/a的输煤管线,供2×750MW机组;意大利50万t/a制浆厂供电站燃烧;日本50万t/a水煤浆厂,经11km管道运输供600MW机组;俄罗斯建成5Mt/a的制浆厂,经250km管道运输供6×200MW瓦的电站使用。

5、洁净煤发电技术

受我国能源结构的影响,电力工业在煤炭消费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发电及供热用煤占到我国煤炭总产量的40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以燃煤发电为主的电源结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提高常规燃煤电站效率将会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污染物排放的处理费用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也将大大增加,电力行业正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两方面的挑战。在新的世纪,电力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具有对环境污染小、发电效率高、占地少等优越性。洁净煤发电技术是指"洁净煤技术"中与发电相关的技术项目。它的重点是为了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和控制因燃煤炭而引起的污染物的排放。

1)洁净煤发电技术的分类。

(1)整体煤炭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IGCC)。

IGCC发电技术是煤气化和蒸汽联合循环的结合,是当今国际正在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洁净煤(CCT)发电技术,具有高效、低污染、节水、综合利用好等优点。它的原理是:煤经过气化和净化后,除去煤气中99以上的硫化氢和接近100的粉尘,将固体燃料转化成燃气轮机能燃用的清洁气体燃料,以驱动燃气轮机发电,再使燃气发电与蒸汽发电联合起来。

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大力开发的一项高效、低污染清洁煤发电技术,它不仅能满足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而且发电效率可达4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可达到10毫克/标准立方米左右,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洁净煤发电方式之一。IGCC技术是目前已进入商业化运行的洁净煤发电技术中,发电效率和环保最好的技术。现在,全世界已建、在建和拟建的IGCC电站近30套,最大的为美国44万千瓦机组,计划或可研中最大容量为德国90万千瓦机组和前苏联100万千瓦机组。由于IGCC有煤清洁燃烧发电特点,我国把它列入21世纪CCT计划中。

它的主要优点是:①热效率高,目前已达43~46,计划2010年可达到50;②环保性能好。脱硫率98~99以上,NOx排放等同于天然气,CO2排放也减少;③燃料适应性强,对高硫煤有独特的适应性;④可用于对燃油联合循环机组及老燃煤电厂改造,达到提高效率、改善环保、延长寿命的多重目的。

我国IGCC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经历了约二十年,一些单项技术如气化炉、空分设备、煤气脱硫、余热锅炉等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八五”期间与美国德士古(Texaco)公司等合作,完成了水煤浆加压气化200MW和400MW等级的IGCC预可行性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目前IGCC发电技术正处于第二代技术的成熟阶段,燃气轮机初温达到1288℃,单机容量可望超过400MW。世界在建、拟建的IGCC电站24座,总容量8400MW,最大单机300MW。荷兰的BAGGENUM电站(单机253MW)已于1994年投入运行,美国IGCC示范工程取得重大进展,WabashRiver电厂煤气化电厂改造项目,系统供电能力262MW,设计供电效率38%,脱硫效率>98%。项目于1998年11月完成商业化示范运行。美国WABASHRIVER电站(单机265MW)及TAMPA电站(单机260MW)、西班牙的PUERTOLLANO电站(单机300MW),已于1997年前相继投入试验或试生产。

(2)循环流化床燃烧(CFBC)技术。

循环流化床燃烧(CFBC)技术系指小颗粒的煤与空气在炉膛内处于沸腾状态下,即高速气流与所携带的稠密悬浮煤颗粒充分接触燃烧的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是一种炉内燃烧脱硫工艺,以石灰石为脱硫吸收剂,燃煤和石灰石自锅炉燃烧室下部送入,一次风从布风板下部送入,二次风从燃烧室中部送入。石灰石受热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流使燃煤、石灰颗粒在燃烧室内强烈扰动形成流化床,燃煤烟气中的SO2与氧化钙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被脱除。为了提高吸收剂的利用率,将未反应的氧化钙、脱硫产物及飞灰送回燃烧室参与循环利用。钙硫比达到2~2.5左右时,脱硫率可达90以上。

流化床燃烧方式的特点是:①清洁燃烧,脱硫率可达80~95,NOx排放可减少50;②燃料适应性强,特别适合中、低硫煤;③燃烧效率高,可达95~99;④负荷适应性好。负荷调节范围30~100。

循环流化床(CFBC)锅炉煤种适应性广,是当前世界上煤炭洁净燃烧的首选炉型,具有氮氧化物排放低、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脱硫率可达到98%、排出灰渣易于综合利用、负荷调节范围大等突出的高效低污染优点,是重要的洁净燃烧技术。我国的CFBC技术开发工作始于八十年代中期,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组织开发研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分别于九十年代相继投入运行,最大容量达到了75t/h。主要技术类型有:百叶窗式、热旋风筒式、平面流分离器式等。目前国内已具备设计、制造75t/h及以下的小型CFBC锅炉的能力,但在工艺及辅机配套、连续运行时间、负荷、磨损、漏烟、脱硫等技术方面还有待完善。已投入运行的CFBC锅炉大部分未实施石灰石脱硫,燃烧室运行温度大多高于900℃。国家经贸委组织的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完善化示范工程,先后完成两种完善化炉型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试验,于1996年初陆续投入运行。

四川内江电厂引进了芬兰奥斯龙公司1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已于1996年6月投产。50MW(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纳入“八五”科技攻关,完成了设计和制造,1996年开始安装调试,目前项目工作尚未结束。国内已基本具备设计、制造50MWCFBC锅炉的能力。

1997年,通过鉴定或工程验收的有:清华大学、四川锅炉厂承担的四川湔江水泥厂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完善化工程;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分别与杭州锅炉厂、济南锅炉厂、无锡锅炉厂联合承担的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完善化或研究制造。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大型化方面取得突破的“甘肃窑街煤电公司13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项目”,目前已顺利通过验收。

清华大学开发的循环流化床等洁净煤技术能有效地解决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在800~900℃条件下稳定运行,能烧劣质煤并能高效脱硫三大优点。燃煤电厂采用这种设备,既能节约优质煤,又能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还能降低发电成本,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适合我国国情。

清华大学实验室开发的13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2001年初在秦皇岛北山发电厂成功应用;22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已在山东威海热电厂进行建设并已投入运营;425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发也被列入了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我国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科技开发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国产流化床锅炉的进一步开发困难重重。

国外:CFBC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大力开发,技术成熟,正向大型化发展。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CFBC锅炉(250MW,蒸发量700吨/时)电站已在法国投入运行,锅炉效率90.5%,脱硫率93%,Nox排放低于250mg/Nm3按技术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技术流派:以Lurgi公司为代表的带有外置换热床采用热旋风分离器的循环床;以德国B&W公司为代表的塔式布置中温旋风分离循环床技术;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发展的汽冷旋风筒分离器带有INTREX副床的循环床技术等。锅炉容量等级有50t/h、100t/h、400t/h,最大单机容量CFBC锅炉(250MW,蒸发量900t/h)电站已在法国投入运行,ABB-CE也在设计1500t/h的CFBC锅炉。目前全世界12MW以上的CFBC锅炉运行约300台,其中40%在美国,40%在欧洲,20%在亚洲。最长运行时间达到9万小时,最长连续运行时数为13个月,负荷率一般可达90%以上。

第5篇

论文摘要对目前出版社书稿“三审制”实行的现状及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落实“三审制”的措施建议。

三审制是国家规定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笔者曾于1996年撰文,就三审制在出版社的实行情况及如何改进三审制作过分析[1]。时隔10年,三审制实行的现状又如何呢?

一、三审制实行的现状调查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1950年以来,又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多次反复强调:“必须加强出版社的‘三审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1997年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进一步指出:“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并对初、复、终三个审稿环节,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制度层面来说,这些规定体现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可操作性。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出版社,编辑工作制度规定和编辑工作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编辑“三审制”疏于管理等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了图书质量,编辑“三审制”成了图书质量管理的软肋。笔者最近对数家出版社的编辑审稿情况作了个随机抽样调查,虽是管中窥豹,但也可以大致了解现阶段编辑审稿的现状:初审对书稿仔细浏览一遍的编辑占50%左右,而且其中多数是审稿与加工一起完成的,对书稿只是大致翻翻或干脆不看书稿的编辑各占25%左右;复审只有少数人浏览过稿子,大多数都是签个名了事;至于终审,可想而知,仅从一般出版社的发稿量来看,即使有“三头六臂”,终审者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情况表明,出版社三审制实行的情况和编辑审稿工作与数年前相比,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按理说,三审制是国家规定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也有其产生的科学基础,是应当坚持的,何以会出现上述这些情形呢?对此,不少同行和专家也曾撰文作过详细、全面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出书数量与编辑人手不成比例,编辑难以重负;出书节奏加快,质量意识淡化;管理制度松散,审稿意识淡薄;审稿资质认定不严,难以把好质量关;甚至有的出版社在与民营工作室的合作出版中,违反规定,擅自将本该由出版社编辑完成的书稿“三审”工作,“发包”给非出版单位的人员去做,并让没有发稿资质的人员担任责任编辑,使编辑“三审制”处于放任状态,并导致图书质量问题,等等。

二、落实“三审制”的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三审制”实行中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如何才能将“三审制”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三审制”的规定及实行现状,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1.加强编辑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目前的图书质量滑坡,无论从出版实践还是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进行的图书质量检查情况来看,主要是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滑坡,更进一步来说,主要是编校质量滑坡。而在编校质量问题中,表现最突出的、出错频率最高的则是一些常识性错误、错别字、病句等。而从目前的编辑人员文化水平来看,本科毕业的占多数,博士、硕士也不乏其人;从编辑人员的职称结构来看,多数编辑人员具有中级以上的职称,副高以上职称的编辑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样的文化素质和职称结构,连一些常识性问题和基本的字、词、句都不懂或不知道而频频出错,除个别编辑专业知识欠缺或文字修养较差外,恐怕主要还是缺乏质量意识和责任心不强,只有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质量观念增强了,审(编)质量才会有可靠保证,这也是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审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出版管理制度,也是每个出版社必须认真坚持的制度,目前的关键在于一要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自我完善,二要对照制度严格执行。在强调责任编辑对图书质量负全责的情况下,初、复、终审要按分工、有侧重地各负其责,并突出其“学术属性”、“权力属性”和“责任属性”,并把提高编辑初审报告的质量作为加强编辑“三审制”、提高图书质量的突破口,举办图书优秀初审报告评选,从中评出一批图书优秀初审报告,并对这些优秀初审报告的责任编辑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发挥其示范效应,调动广大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选题优化工作,适度控制出书规模

强调出版社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和适度控制出书规模肯定是必要的,但如果出版管理部门一味要求出版社大幅削减出书品种,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现实,也不一定可行。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但没有适度的规模,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可观的效益。但出书数量不切实际地盲目增加,必然会带来编辑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编辑质量滑坡。因此,在目前编辑人员编制既定的情况下,出版社要选准作者,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切实保证来稿质量。只有数量相对合理了,来稿质量提高了,工作负荷才会适度,编辑人员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审(编)质量。

4.成立社内审读机构或建立相对稳定的社外编(审)队伍

在目前编辑人手缺乏的情况下,规模大的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建立专门的审读室,全面负责书稿的审稿工作,或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工,由文字编辑组成编辑、审稿队伍;规模小的出版社可以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或退休人员建立社外编辑、审稿队伍;等等。这样做,一则可以节省人员编制和经费,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专业书稿的编(审)质量。

5.分清责任,奖优罚劣

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再好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对在编辑工作中责任感强,编辑质量高的,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出现质量事故的,要根据事故轻重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相应地予以罚款、处分,甚至缓聘或解聘。

当然,从实际出发改进、完善现行的三审制,其出路或许还有不少。总之,正视审(编)现状,重视审(编)过程,把“三审制”落到实处,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每个编辑人员都从我做起,从一部书稿做起,从一字一句做起,那么图书质量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第6篇

1.高等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国来说,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摆正观念,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中国人民,并未意识到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也缺少受教育的条件。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就远远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其教育实力更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就使得中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气来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也是提高全面素质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全名素质的提高,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只有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育水平。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质量监控问题事实上,一直以来高等教育都是作为精英教育来发展的。而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以及义务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也趋向于大众化,很大一部分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殿堂,学习原本所谓的精英教育。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大主题。高校对学生数量上的扩展,也渐渐体现出教育质量的稳定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对教育质量的放松,教育质量依旧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来源,只有保证了高校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为社会所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不能一味重视教育的普及,而忽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3.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忽视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岗位缺职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滞怠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本科生所占比例颇大,占据了部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并且他们也面临着工资水平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专科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内容大多是以理论为主,缺少技术实践,很难胜任社会提供的高级技工的岗位,这就导致了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就业是社会稳定的体现,大学生就业意味着社会岗位的欠缺,体现着社会的不稳定,是阻碍经济进步的主要表现之一。

4.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边缘化高等教育的考核标准是高考,这种考核方式讲究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语数英等科目上花费了无数的力气来应对高考。然而,这种考核易使得学生重死记硬背,忽略思考的重要性,知识的持久性也远远不足。与此相对的,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重视学生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加强了学生的实用价值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本人的素质教育,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边缘化。

二、结语

第7篇

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全文如下: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岗位稀缺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的层面。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使劳动者的诉求与企业需求接轨,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首要任务。只有完成了就业服务供给与求职者需求的联动,才能最终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需求; 就业服务供给。

一、引 言。

十二五纲要明确将就业问题纳入政府规划,鼓励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截止2011 年3 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3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133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41 万人。2011 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909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 1%,与去年底持平。由此可见,虽然金融危机浪潮的退去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从长期来看,依旧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的现象十分普遍。

根据市场搜寻理论的基本思想,劳动者在市场上面临很多工作机会,只有当某个工作机会提供的工资水平大于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者才会接受该工作,从而结束失业状态,在此之前,劳动者会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劳动者寻找工作机会的行为,用人单位/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以及劳动者和职位匹配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还是其他就业者,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用人单位却常常无法找到合适的求职者,究其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引起的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与求职者的需求对接错位所致。为此,我认为只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影响求职者就业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 一) 求职者对就业服务需求整体不足。

根据《2011 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0 年底,河南省城镇新就业人数为: 城镇劳动力 47. 95 万人,乡村劳动力 10. 35 万人,大中专技校毕业生 10. 66 万人,转业复业军人 1. 81万人,其他 9. 90 万人。由此可见,进入市场求职人员当中,城镇乡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是主 体,在 所 有 求 职 人 员 中 所 占 的 比 重 为85. 48% 。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38. 20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3. 4%。与 2009 年的登记失业率3. 5% 相比,登记失业率有所下调,但是下调的幅度很小。由此可见,在劳动力市场中,仍有大量人员处于失业状态。这部分人,或是因为技能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是用人单位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所以处于失业的状态。然而,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抑或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处于失业或待业的这部分群体,并没有很好的寻求就业服务帮助的渠道。目前,我省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等四项主要内容。在走访了大量求职者后,占一半以上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表示需求不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求职者对就业服务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总体需求不足。面对居高不下的登记失业率,认清了就业服务总体需求不足的事实,我们认识到,只有找到影响就业服务需求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服务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完成就业服务的供给与求职者对就业服务需求的对接。

( 二) 因素分析。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2010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有 89. 2% 的用人需求对年龄有所要求。其中,16 ~34 岁的用人需求占总需求的 68. 2%。换言之,在 16 ~ 34 岁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找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有优势,对就业服务的意愿相对薄弱。对于 35 ~ 60 岁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来说,单凭从求职网站或人才招聘会这种形式,试图找到工作是十分困难的,而通过就业服务机构寻求职业指导或就业援助,也许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所以,笔者认为,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35 ~60 岁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就业服务需求更大。

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需求的意愿比较强烈。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2010 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2010 年第三季度,有 87%的用人单位对文化程度有所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38. 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25. 2%。处于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职者,相对于文化程度更低的求职者来说,更有能力承担就业服务的成本,因为低文化程度导致的低收入使得求职者很难负担就业服务的高成本。同时,处于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职者,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会有更高的期许,从而他们愿意通过就业服务机构,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而大专以上学历的求职者,有着更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应届大学生往往通过校内的招聘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即使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工作机会,所以对就业服务的需求不大,同时对就业服务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差。文化程度高的求职者,往往对就业服务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认为就业服务机构只是给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而自己作为高学历的求职者,无需寻求就业服务机构的帮助。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高学历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意愿不大。

对于就业服务机构的认知程度,是决定求职者是否会寻求就业服务的关键所在。目前,在诸多求职者中,对就业服务有明确认识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求职者对就业服务有简单的了解,极少一部分有深入的了解。即使有大部分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有所了解,但是仅限于知道就业服务这个名词,至于就业服务机构到底能够提供哪些服务,针对哪些人群提供服务,当地的就业服务机构在哪里办公,就业服务是免费还是收费等这些具体的内容,知道的人很少。如果连对就业服务的认知都没有,又何来需求呢? 不管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还是应届毕业生,抑或是在职人员,对就业服务的需求都应该建立在对就业服务了解的基础上。越是了解就业服务的求职者,需求就越高,能够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大。

三、影响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因素分析。

( 一) 就业服务供给的现状: 供给不足,获得困难,效果一般。

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功能,理想化的状态应该分为十二项,分别为: 咨询服务、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职业指导服务、职业培训、创业服务、就业援助、就业与事业管理服务、政策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管理职能以及拓展服务。然而在现实中,人们接触更多的只是职业介绍服务、职业指导服务、职业培训。这说明,就业服务提供的服务类别很少,并且仅有少部分人通过就业服务机构能够获取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这说明,就业服务的获取手续十分繁琐,时效性不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就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就业服务严重不足,且效果一般。

( 二) 就业服务供给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金不足。就业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多数是公营的,公营的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换句话说,公营的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是靠地方财政的支持运转的。然而,我国的财政职能一直偏好于建设性财政,财政支出主要应用于经济建设,这导致国家对公共就业服务投入相对较少。对就业服务投入的忽略,各地政府重投资,轻民生的态度决定了就业服务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类别、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效果。

歧视性政策。在目前的就业大军中,农民工和应届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重。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都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行了改善,但是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分配上,确实还是存在明显的歧视。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导致这种歧视性分配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以户籍、以身份作为提供服务的先决条件的体制下,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必然得不到有效的供给与满足。而对应届毕业生的歧视,是很多时候被人忽略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歧视是很普遍的,最常见的歧视就是缺乏工作经验。

信息不完善。由于信息的不完善,导致就业服务机构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首先,是对求职者信息的缺失。就业服务机构只能掌握已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了的求职者的相关信息,而且不排除这些信息是不完善的。其次,用人单位的信息获取不直接有效。就业服务机构没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介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业服务机构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 一) 加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公众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其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10 年全国财政支出 89 874. 16 亿元,比 2009 年增加13 574.2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9 130. 62 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10. 2%。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投入力度。只有有了财政支持,我们才能够更有底气的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基本设备设施的投资,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 二) 扩大对公共就业服务宣传的覆盖面。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为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纽带,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是因为这条纽带鲜为人知。为了使公共服务的作用付诸实践,应该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宣传力度,使求职者明确的清楚公共就业服务到底是什么,能够提供怎样的服务,如何获取这些服务等。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以各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桥梁,为广大应届毕业生做相关的讲座,普及公共就业服务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直接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另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可以同各企事业单位、各地级县级政府合作,通过发放宣传册、调查问卷,举办就业服务培训等方式,向广大劳动者传递就业服务的相关知识。劳动者只有认识了就业服务,才能有进一步的需求,从而就业服务才能真正扮演好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中介的角色。

( 三) 千方百计收集空岗信息。

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做好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计划的执行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设置专门的联络员,定期走访企业或者是通过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方式收集空岗信息,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或者,借鉴国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做法,例如美国、加拿大、荷兰,这些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直接鼓励企业登记用人要求,或是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协助企业寻找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另外,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工作数据库,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匹配。这个工作数据库可以同地方高校,人才招聘中心,各企事业单位相连接,来获取空岗信息和求职简历,并且以市、县为单位逐级向上联网,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工作数据库,从而解决求职者需求与就业服务供给不衔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乐君杰。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J] . 浙江社会科学,2011,( 1) :135 -140,159.

[2]刘燕斌。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实践经验( 下) [J]。中国劳动保障,2009,( 10) :61 -62.

[3]劳动保障部专题小组。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J]。 中国劳动保障,2007,( 8) :12 -14.

[4]魏下海,黄 乾。 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 产经评论,2011,( 2) :152 -160.

[5]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 2010 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 [J]。 中国劳动 ,2010,( 11) : 5.

[6]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 2010 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下) [J]。 中国劳动,2010,( 12) : 5.

第8篇

【关键词】绞股蓝;化学成分;皂苷;多糖

Abstract:Withmo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Gynostemmapentaphyllum,peoplehavelearnedmoreaboutchemicalingredientsinit.Inthispaper,somenewachievementsinchemicalingredientresearchwereintroduced,whichisfavorabletofurtherresearchofchemicalingredientsofGynostemmapentaphyllu.

Keywords:Gynostemmapentaphyllu;Chemicalingredients;Saponin;Polysaccharide

绞股蓝G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资源丰富。绞股蓝中含有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绞股蓝能够有效地保护心、脑、血管和肝脏,降低血脂、降胆固醇、降转氨酶、调节免疫和抗诱变,而且在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和消除自由基的同时,还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溃疡、抑制胆结石形成和调节内分泌活动[1~3]。因此,研究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绞股蓝,明确绞股蓝中的药理活性成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绞股蓝皂苷和多糖等成分的研究进展,为绞股蓝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现状

1976年日本人永井正博等在绞股蓝中分离得到了人参二醇和2α-羟基人参二醇,首次揭示了绞股蓝中含有达玛烷(dammarane)型皂苷类成分。随后,人们对绞股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发现的绞股蓝皂苷(Gyp)总共达136种,其中有绞股蓝皂苷(Gyp)Ⅲ、Ⅳ、Ⅷ、Ⅻ与人参皂苷(Gin)-Rb1,-Rb3,-Rd和-F2完全相同,此外还分离得到了人参皂苷Rd3,K,其余为人参皂苷的类似物。由于绞股蓝的产地不同,其中的皂苷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覃章铮[4]等曾经对1990年以前发现的84种皂苷成分进行过综述性报道,但由于绞股蓝皂苷具有较好的药理疗效,因此,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热点。1990年后,又有52种绞股蓝皂苷被相继报道。根据苷元结构相近的程度,本文将这52种皂苷分为11类。

第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01[5]C47H76O172-ara-glc-rha(S)2[5]C47H76O17

2-ara-glc-rha(R)3[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S)4[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R)5[6]C47H76O17-glc-rha3|2xyl-H

(S)6[6]C47H76O17-glc-rha3|2xyl-H(R)7[6]C48H78O18-glc-rha3|2glc-H(S)8[6]C51H80O19MeCO

-glc-rha6||43|2xylMeCO-H(R)

第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20(S)9[7]C54H90O23-OH2-glc-glc6-glc-rha10[7]C53H88O23-OH2-glc-glc6-glc-xyl11[8]C54H90O20-Hrha

-glc-rha3|2|6rha-H

第3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0(S)2112[7]C48H80O192-glc-glc-CH2OH-glc-H13[9]C55H92O22CH3CO-glc-rha|36|2xy1-CH3-H-O-glc14[9]C54H92O22-glc-rha3|2rha-CH3-H-O-glc15[9]C53H90O21-glc-rha3|2xyl-CH3-H-O-glc16[9]C52H88O21-ara-rha3|2xyl-CH2OH-H-O-glc17[9]C53H90O22-glc-rha3|2xyl-CH2OH-H-O-glc18[10]C54H92O222-glc-glc-CH2OH6-glc-rha-H19[10]C54H90O222-glc-glc-CHO6-glc-rha-H20[10]C47H78O172-ara-glc-CHO-glc-H

第4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32421[11]C41H70O132-xyl-glcH(S)22[11,12]C42H72O142-glc-glcH(S)23[11,12]C41H70O132-xyl-glcH(R)24[11,12]C41H70O142-xyl-glcOH(R)(S)25[13]C41H70O142-glc-xyl-OH(S)(S)

第5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3(S)26[9]C46H78O18-glc-xyl6|2xyl-OH27[9]C47H78O19-glc-glc6|2xyl-OH28[9]C41H70O142-xyl-glc-OH29[9]C41H70O142-glc-xyl-OH30[9]C42H70O142-xyl-xyl-OAc31[9]2-glc-xyl-OAc32[9]C48H80O19-glc-xyl6|2xyl-OAc

第6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33[14]C49H82O18MeCO-glc-xyl2|6|3rha-CH334[14]C46H76O17-ara-xyl2|3rha-CHO

第7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135[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OH36[14]C47H78O17-glc-xyl2|3rha-CH3-OH37[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OH38[14]C48H78O17-ara-xyl2|3rha-CHO-OEt39[14]C49H82O17-glc-xyl2|3rha-CH3-OEt40[15]C47H78O16-lyx-glc3|2rha-CH3-OH

第8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21920(S)21252641[5]C53H90O222-ara-glc-H-CH3-rha-H-OH-glc42[9]C52H86O23-ara-xyl2|3rha-H-CHO-H-O-glc-OOH-H43[13]C46H76O18-ara-xyl2|3rha-H-CHO-H-OH-OOH-H44[9]C53H90O242-glc-glc-OH-CH3-xyl-glc-H-OOH-H45[13]C53H90O21-glc-xyl2|3rha-H-CH3-H-O-xyl-OCH3-H

第9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121920(S)212446[5]C52H88O22-H2-ara-glc-H-CH3-H-O-glc-rha47[9]C52H86O22-H-ara-xyl2|3rha-H-CHO-H-O-glc-H48[16]C36H62O10-OH-H-OH-CH3-glc-H-H

第10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49[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50[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

第1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第1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glc=β-D-吡喃葡萄搪基,xyl=β-D-吡喃木糖基,rha=α-L-吡喃鼠李糖基,ara=α-L-吡喃阿拉伯糖基,lyx=β-D-来苏糖基,Ac代表乙酰基,Me代表甲基,键上的数字代表键合的位置

随着人们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绞股蓝皂苷的不断发现,且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第1类、第4类、第5类、第6类、第7类、第10类和第11类在二十位碳上成环,但是在其成环的类型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第11类所成的环为含氧的双环。第1类、第4类、第6类、第7类和第10类所成的环为五元环,而其中的第1类、第4类和第7类为含氧的五元环,第6类和第10类为不含氧的五元环,而且即使在含氧的五元环中氧所在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第5类为含氧的六元环。此外,碳碳双键的有无和位置也有很大的区别,第4类、第5类、第6类和第11类不含碳碳双键,其他的几类都含有碳碳双键,第1类、第2类、第3类、第7类和第12类的碳碳双键在24和25位碳上,第8类的碳碳双键在23和24位碳上,第9类和第10类的碳碳双键在25和26位碳上。

2绞股蓝多糖的研究现状

多糖也是绞股蓝中含量比较多的化学成分,在研究皂苷的同时,对多糖的研究也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王昭晶等[18]对碱提绞股蓝水溶性多糖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一种粗多糖AGM。经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检测其糖分布情况,表明AGM可能由两种多糖组成,其中一种含有结合蛋白质。而且经高效液相色谱确定了AGM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木糖/岩藻糖(其中至少含有木糖或者岩藻糖中的一种)∶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2.43∶1.00∶3.02∶2.59∶3.46。宋淑亮(《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药理活性研究》,2006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对绞股蓝多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共分离出了3种绞股蓝多糖GPS-2,GPS-3和GPS-4,并对其中的两种GPS-2,GPS-3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GPS-2的分子量为10700Dal,GPS-3的分子量为9100Dal。GPS-2成分中含有鼠李糖和木糖,GPS-3成分中含有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

3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绞股蓝中除了含有皂苷和多糖外,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萜类、有机酸、生物碱、多糖、蛋白质等以及锌、铜、铁、锰、硒等微量元素,但是,在最近几年里对这几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对黄酮化合物的研究也只是对其含量的测定和精制上[19,20],目前,除了20世纪80年代报道过的商陆素、芦丁、商陆苷及丙二酸等十多种黄酮类物质外,未见有新的化学成分的报道。

4结束语

研究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绞股蓝的药理活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绞股蓝皂苷的成分研究中,发现了多种新绞股蓝皂苷,这些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对绞股蓝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对绞股蓝中多糖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重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近几年对绞股蓝中黄酮化合物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由此可见,对绞股蓝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张瑞哲,张常胜,于慧敏.绞股蓝药理及临床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0,13(5):295.

[2]任颖,王秋玉,吴泽民,等.绞股蓝皂甙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5):988.

[3]侯慧丽,傅童生.绞股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Z1):59.

[4]覃章铮,赵蕾,毕世荣,等.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资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2,4(1):83.

[5]SoniaP,CosimoP.Newdammarane-typ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1995,58(4):512.

[6]YinF,HuLH.SixNewTriterpeneSaponinswitha21,23-LactoneSkeleton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HelveticaChimicaActa,2005,88(5):1126.

[7]HuLH,ChenZL,XieYY.Newtriterpenoidsaponin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1996,59(12):1143.

[8]FangZP,ZengXY.Structureofgypentonosidea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MAKINO[J].ActaPharmaceuticaSinica,1996,31(9):680.

[9]YinF,HuLH,LouFC,etal.Dammarane-Typ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2004,67(6):942.

[10]HuLH,ChenZL,XieYY.Dammarane-Typ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Phytocheraistry,1997,44(4):667.

[11]LiuX,YeWC,MoZY,etal.FiveNewOcotillone-TypeSaponin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2004,67(7):1147.

[12]LiuX,YURM,HsiaoWL,etal.ThreeNewDammaran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ChineseChemicalLetters.2004,15(1):46.

[13]YinF,HuLH,PanRX.Noveldammarane-typ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Chem.Pharm.Bull,2004,52(12):1440.

[14]YinF,ZhangYN,YangZY,etal.Ninenewdammaranesaponin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Chemistry&Biodiversity.2006,3(7):771.

[15]AkeN,NguyenKH,EdvardsL,etal.ANovelinsulin-releasingsubstance,Phanoside,fromtheplantgynostemmapentaphyllum[J].The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004,279(40):41361.

[16]TomH-WH,ValentinaR-N,NoerisKS,etal.AnovelLXR-aactivatoridentifiedfromthenaturalproductgynostemmapentaphyllum[J].BiochemicalPharmacology,2005,70(9):129.

[17]刘欣,叶文才,萧文鸾,等.绞股蓝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1):21.

[18]王昭晶,罗巅辉.碱提绞股蓝水溶性多糖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5):92.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