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泰国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内涵企业生态文化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是使企业成员的生产及生活活动自觉地遵循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环境的原则,使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避免人为破坏。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生态文化工作主要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企业和员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与权利,从而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生态文化品牌是以生态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理念,促进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独特形象的企业经营文化。
2、青海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分析近年来,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引领青海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潮流。以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主的生态产业已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青海企业长期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自身存在的缺陷,没有树立起全新的文化理念,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淡薄,导致企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较为缓慢。据资料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青海省共有27件中国驰名商标,同期全国共有4321件中国驰名商标,青海省在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28位。统计数据表明,青海省商标品牌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极不相称,而且与周边省区相比,无论是在品牌产品数量、品牌经济总量,还是品牌档次、产品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环境需求和压力将集中凸显。随着工业化水平和规模的提升、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青海省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升级,导致了能源、资源短缺矛盾进一步加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总量控制目标的矛盾更加突出,再加上青海省工业化初级阶段积淀的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全面有效解决、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的现实,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容量提出新挑战,省内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青海省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问题
(1)宏观政策调控失灵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部门分割、多头管理体制阻碍了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缺乏统筹兼顾,造成了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政府经济部门和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联系,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往往以放弃环境保护为代价,使环境保护流于形式。同时,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也常出现寻租行为,污染较重的企业通过向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寻租的方式,把污染造成的成本转嫁给受污染者,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管理方面,政府部门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
(2)生态法律立法的缺失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青海省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规章中,层级低,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而一些最主要的“环保”法律没有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生态补偿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部门分割,空间分散,行政色彩浓厚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造成生态补偿的目的很难实现。目前主要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政府行为,即采取税收、罚款等手段,采用“谁污染谁治理”、“外部经济内在化”来落实企业的环保责任。对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缺乏规范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
(3)生态文明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青海省本土企业对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生态建设与政绩考核的相互关系上,还存在片面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当代人而不顾后代人的现象。由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各地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导致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滞后。
(4)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近年来青海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缺乏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生态文化产业开发滞后,生态文化方面的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基础资料相当匮乏造成有些地方只有资源而缺乏文化支撑,生态文化产品单一、产业发展缓慢。
(5)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由于资金短缺加之受体制机制制约,青岛生态文化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档次低,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而且生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制约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企业生态文化产品品牌效应小。
(6)技术支撑后劲不足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青海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才刚开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现实对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及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2、企业自身问题
(1)企业在生态文化建设认识上不到位。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过程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问题的根源在企业,目前多数企业还未认识到生态文化的形成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缺少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动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往往偏重于口号、文件、标志等有形载体的建设,而忽视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的建设。企业领导的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影响着企业生态文化道德的选择,一切从本企业的局部利益出发,只求自己发展,无视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对立起来,使企业在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中基本不考虑环境问题。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对人类自觉负责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精神。
(2)企业在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上不到位。企业生态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纽带,发挥着将企业生态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态行为和产品的作用。传统的管理忽视了企业目标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之间的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企业目标单一,缺乏自我约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种管理理念不利于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治理法律的实施,一些企业已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也只是停留在对“三废”回收等末端治理方面加大投入,还没有建立起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模式,还没有将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文化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三、青海省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制定正确的生态政策,加快生态立法建设生态立法应顺应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传统立法观念,树立现代生态观,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精心培育企业生态文化品牌。
2、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补偿方式。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是以政府补偿为主,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这种方式在执行中存在标准难以确定、管理和运作成本高、政府财政压力大等弊端。应建立科学的市场补偿机制,依托市场机制,将生态服务功能或环境保护效益捆绑在一起推向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来降低生态保护的成本,实现生态保护的价值。
3、树立企业生态文化观企业生态文化观要求企业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确立企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标的统一。首先要加强企业员工生态文化观念的教育。目前青海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需要企业从管理者到每个员工都要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切实将生态文化观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企业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应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美化企业环境,营造舒适和谐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再次要构建企业生态文化道德标准。即要明确生态道德行为,这是企业自我约束、实现企业目标的根本。构建企业生态文化道德标准,就是要把环境成本计入到企业成本之中,促使企业树立科学的利益观,学会用生态整体思维的方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把保护环境贯穿于生产运作的全过程。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环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纲要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不断根据当今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成就进行生态文化创新,是新时期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需要,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 生态文化――人类文化的新走向
考察人类的文化史可以发现,“人类已走过了太古时代的自然文化,迈过了古代社会的人文文化,正在经历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文化。”当我们极力推进现代化之际,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现代化在东西方均遭遇到了挑战,现代化正
经受着审视与批判。为了经济发展,人类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不断地消灭其他物种和生命,正在成为“生命的孤独者”。同时,自大的人类亵渎神灵、失去信仰、放逐崇高,正在成为精神无所归依,失去终极关怀的精神流浪者。
生态文化的理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
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另外,它还会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革命,整体的生态学思维如莱昂波尔德等提倡的“像一座山那样的思考”将代替机械论的分析思维。这一转变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它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人类文化革命和创新,是人类文化的新走向。
二、生态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新出现的文化的形态,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价值观基础。正确认识生态文化的基本含义及其价值观基础,是研究有关生态文化的一切问题的必要前提。
(1)种观点认为,人类新文化称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从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
(2)种观点认为,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
(3)种观点认为,生态文化是指人同自然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面向人和自然关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系统总和.
第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学为代表的科学思维方法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系列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物态和意识形态上的文明。
上述各观点在对生态文化理解的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有着共同的本质----即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
生态文化是汲取各种文化之精华的现代文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具体表现,作为一种新文化,它表现在文化的三个主要层次上。一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生态文化要求摒弃传统的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二是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通过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完善社会法律体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确立生态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实现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的一系列转变。
三、绿色农产品对生态文化构建的影响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 、优质 、营养农产品。人以食为天,为人类提供丰富而又安全美味的食品是农业的神圣职责。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度,以及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将会是受害者。所以,我们党的十七大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农业生产方面进步的一种模式,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模式。绿色农业体现了以人为本。它是针对人类文明进步、进程加快,对营养和安全水平(数量、质量安全)及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更加迫切的趋势。积极打造绿色农业,实现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绿色品牌、绿色家园的现代绿色农业新模式。这种绿色农业模式,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强调为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要保持生物多样性,为要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基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要素和谐统一。
四、我国生态文化的构建途径
构建生态文化是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可持续发
1.生态文化构建要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法律是保护生态与自然资源的必要手段。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各项环保政策、法规和标准。这个体系要成为一个立体交叉式的体系,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横向的要有多种法规、政策、标准成为体系。纵向的每一种政策、法规都有上自国家,下至地区文化特色的不同层次的规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完善在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方面滞后的立法,对现行的不利于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有关内容和不够完善的法规进行修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的法规规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2.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认为发展既不能简单地与增长画等号,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向自然索取。在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维护发生矛盾时,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子孙后代,不做那些得益于现在而不利于长远的急功近利的事情,更多地考虑一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它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改革自己的文化,推动生态文化的发展。积极利用健全的法制规范人,用良好的政策引导人,用舆论“无形的手”来塑造人、激励人,增加人的知识,拓展人的眼界,熏陶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借鉴国外经验
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生态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将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运用到现代科技发展之中,不断地进行改造与创新,建设出适应现代中国发展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离不开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汲取和借鉴。不得不承认,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在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抑或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等方面都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国外生态文化的精华和成功的经验,包括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都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4.生态文化构建要加强国民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人类缺乏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所以,以各种形式开展的生态知识普及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可以通过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地球日等纪念活动日,对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切实了解到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培养公众的生态文化观念和生态伦理意识,加深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心和理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要将生态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哲学、生态科学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受教育对象从小就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保习惯,实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型。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关键词]盐湖 卤水 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18-1
0引言
盐湖水源补给的多少对卤水矿床的持续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正确研究盐湖水文地质参数[1],对于科学地研究柴达木盆盐湖具有现实作用。本文主要对西台吉乃尔盐湖中各类水体间相互间补给进行研究,阐述不同状态下可溶盐类进入溶剂(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过程,解决盐湖卤水体系相平衡热力学和结晶动力学机制的问题。
1西台吉乃尔盐湖介绍
1.1地理位置情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盐湖重要分布区域,这里盐湖面积大,发展历史悠久。其中,蕴含丰富的K、Li、B、Mg等盐类资源,属于重要的资源集中区。西台吉乃尔盐湖处于柴达木盆地的中部[2],其海拔高度为2.6千米,面积560平方千米,属于封闭式的内流盆地。西台吉乃尔盐湖位于北纬37°,东经93°,归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管辖。
柴达西台吉乃尔盐湖为半封闭的洼地,主要由那陵格勒河进行水源补给(自昆仑山北坡)。通过几十年的地质勘探,发现西台吉乃尔盐湖主要为卤水Li矿,并伴随并P、Mg等矿物。
1.2卤水地质情况
西台吉乃尔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台中央凹陷地区,属于次级断陷构造盆地,即台吉乃尔湖、涩聂湖和达布逊湖交界处。西台吉乃尔盐湖内卤水以Li为主,半生K、B、Mg等矿产,水化学类型为SO32-、MgSO3。地下水卤水划分为,晶间潜卤水( WI)、孔隙潜卤水(WII) 和晶间承压卤水(WIII) 。在柴达木盆地属于茫崖凹陷区,西台吉乃尔盐湖被北、西部的第三纪背斜构造所包围,即红三旱四号背斜构造[3]、北东侧的巴嘎雅乌尔背斜构造和西南部的船形丘背斜构造。
1.3水文地质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西台吉乃尔盐湖地下水赋存形式为卤水,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其中,潜水含水层为粗砂、含石盐粉细砂,并含有石盐透镜体,位置矿区的中部,最大厚度为25. 56米,平均厚度为10-15米,并向周围变薄。地下卤水层最深处为3米,平均为1.6米,整体为东西方向走势。西台吉乃尔盐湖水层底板为绿色砂质粘土,部分为早期沉积石盐和石膏等沉积层。承压含水层岩为粉砂石盐、石岩。含水层厚度为14米,承压含水层最深7米,逐渐由南向北变薄含水层顶部的隔水板为红棕色砂土层,隔水板底板与潜水层底板相同,即砂质粘土[4],但是埋藏深度比较大。
2研究方法
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通过同位素跟踪观察方法,对野外实验室内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动态变化情况。目前,盐湖卤水跟踪测定方法很多,但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属于快速、经济、准确的水文地质测井方法。
(1)采用NaI为载体的同位放射性元素1311测定,其半衰期为8.07d,可以释放 、 射线。
(2)野外实验室方案采用同位放射性元素跟踪原理,即FDC - 250A型地下水参数测试仪器,对研究区域的测井(10个)进行测试。
正确确定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的水文地质参数,对科学研究西台吉乃尔盐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实验数据的采集
本文选择5月枯水期和9月丰水期作为研究区间,方便掌握野外流速和流向的测定工作,方便掌握西台吉乃尔盐湖的水文地质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依据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动态观测数据,测定不同时间、不同地段的10个测孔,测孔总共150m,测点为100个,测孔深度为1-24m,获得800组数据。测试井孔位10口,分别为观1、2、3、4、5、6、7、8、10,投放强度为0.3-1.6mci,最大为2mci,同位放射性元素1311稀释液为1-5ml。所测试的20孔分布在盐湖的各个地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进行前后两次测试(如图3所示)。
4流速计算
首先,将野外收集的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动态观测数据列成表,依据同位素的自然衰变规律进行修整,测定同位放射性元素1311的放射强度,并进行回归分析。
表1显示:9月的水流速最高为0.578 m/d,最低为0.022 m/d,平均流速为0.240 m/d。5月实测流速最高为0.747 m/d,最低为0.040 m/d,平均为0.231 m/d。上述数据说明,9月份丰水期的流速普遍高于枯水期的流速,符合自然规律。然而,随着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开发规模的不断增加,卤水的渗流也随之改变,并呈现多样变化的趋势。
5总结
西台吉乃尔盐湖水具有明显的枯水期低[6]、丰水期高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芒硝是在枯水期析出的原因。不同季节的卤水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水资源变化,对于认识西台吉乃尔盐湖演化与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彬,王钊,李人毛,等.单井同位索示踪法测定水文地质参数在武汉长江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3, (2):39-42.
关键词:泰国汉语高考PAT7.4 信度 效度
一、引言
有关泰国高考汉语PAT7.4效度问题,已经有若干研究成果。但由于历年考生的答卷都是保密的,不能对测试的成绩进行统计,所以前人研究结果基本都是基于试卷的内容、题型、试卷结构、时间或部分考生考试的感受及反馈的问卷,并结合某种测试理论或语言教学理论对其效度做出推断和提出改进建议,如:春丽娟(2012)、周国鹃和春丽娟(2013)、泰宗(2013)、万惜春(2014)、李颖(2015)、杨凯(2016)等。这些论文由于缺乏大样本的答卷统计数据的支持,显得不够客观。为此,本文基于大规模模拟测试被试的成绩统计,对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效度进行研究。
二、被试、试卷及测试的实施
(一)被试
本次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一共有120人参加,考试模拟被试为泰国文科汉语班的高中三年级学生以及考过泰国汉语高考PAT7.4考试的大学生。参加模拟泰国汉语高考PAT7.4考试的学生分为三组,这三组学生分别来自泰国不同的地方:玫瑰园中学是在首都曼谷的学校、宋卡沃拉娜丽查棱学校是在宋卡南方的学校、考过泰国汉语高考PAT7.4考试的大学生是宋卡王子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
(二)试卷
模拟试卷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高中阶段六个学期内的知识能力的要求进行的模拟命题。泰国高考汉语的命题内容和要求如下:
1.泰国高考汉语试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简体字,另一部分用繁体字,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部分。
2.所有的试题均是100道题目,分数为300分,考试的时间是180分钟,每道题的平均使用时间是1分钟30秒。
3.泰国高考汉语试题的内容所占比重:语法知识占40%,词汇知识占40%,语音知识占5%,文字知识占5%,文化知识占10%。
4.泰国高考汉语试题只测试“阅读能力”,没有测试听力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5.泰国高考汉语试题分为七个部分:正确选择词语的位置、词语辨析、判断正确、同义词替换、阅读理解、选词填空、句子的排列。
总体来说,模拟测试的内容与真题涉及的考查内容一致,对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同时也对学生关于中国文化历史风俗等的了解情况进行了测试,试题难易结合,由浅入深。
(三)测试的实施
本次测试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宋卡沃拉娜丽查棱学校进行,宋卡位于泰国南部,是一个港口城市,沃拉娜丽查棱学校是宋卡王子大学孔子学院签署合作教学点的三所学校之一;第二次在玫瑰园中学进行,玫瑰园中学坐落于曼谷的唐人街,该校建于一百二十七年前,已经成立孔子学堂,这是泰国第三家正式的孔子学堂;第三次在宋卡王子大学,对象是参加泰国汉语高考PAT7.4考试的大学生。此次调查选取的三所学校都是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的学校。
在正式测试开始的前一周,我们会通知学生进行PAT 7.4模拟考试的日期,并且告诉学生可以就测试的项目有意识地进行必要的考前准备,在指定的日期参加模拟考试。虽然已经告诉学生这只是模拟考试,但有些学生在模拟考试过程中依然比较紧张,这说明了学生对模拟测试的重视程度很高。
三、PAT7.4模拟测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结构效度分析
这次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试卷分为八个部分:选择词语正确答案(判断正误)、选择填空、同义词替代、词语辨析、完成对话、理解句子、阅读理解、按要求选择、句子排列。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试卷题型及得分率
题型 题量 分值 总计 得分率
一、判断词语正误 10 3 30 56.25%
二、选择词填空 10 3 30 57.08%
三、同义词替代 10 3 30 59.25%
四、词语辨析 27 3 81 45.49%
五、理解句子 8 3 24 55.83%
六、指定词语完成对话 7 3 21 49.40%
七、按要求选择 10 3 30 47.41%
八、句子排列 3 3 9 53.88%
九、阅读理解 15 3 45 53.66%
合计 100 300 53.14%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试卷的题量总数为100题。其中让考生从事先拟定的答案中辨认出正确答案的客观题为82题,包括第一部分选择词语正确答案、第二部分选词填空、第三部分同义词替代、第四部分词语辨析、第七部分按要求选择、第九部分阅读理解,共计246分;考察考生理解能力的主观题共18题,包括第五部分理解句子、第六部分完成对话、第八部分句子排列,共计54分。这次试题题量适中,主客观题比例分布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
(二)考试总体成绩分布
120名考生的考试成绩中,最高分是279分,最低分是54分,平均分是151.6分。
表2: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成绩分数段人数及比重统计
分数段 0~30 31~60 61~90 91~120 121~150 151~180 181~210 211~240 241~270 271~300
人数 0 2 29 13 14 19 17 20 5 1
得分率 0% 1.6% 24.1% 10.8% 11.6% 15.8% 14.1% 16.6% 4.1% 0.8%
由表2可以看出,考生分数基本上集中在30~180分,211~300分的人数明显减少,150分以上的人数为62人,占整个考生人数的51.67%。本次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考生平均成绩为151.6分,说明本次模拟考试考生的成绩不太理想,大多数考生成绩在61~90分,因而拉低了平均成绩。
(三)试卷各题型的难度
难度(得分率)是测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次试卷的五种题型的得分率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各题型得分率很低,说明简单题目较少,难题很多,该试卷偏难。从卷面分析和反馈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呈两极分化状态,其中失分最严重的是完成会话与改错句等主观写作题,这说明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较低,尤其是对汉语的语感与写作还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试卷的内部信度分析
根据表3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软件,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文化、阅读六个方面以及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表3:试卷测试内容相关性分析 Inter-Item Correlation Matrix
语音 文字 词汇 语法 文化 阅读 总分
语音 1.000 .348 .454 .485 .437 .489 .566
文字 .348 1.000 .441 .421 .389 .431 .504
词汇 .454 .441 1.000 .860 .673 .798 .920
语法 .485 .421 .860 1.000 .704 .792 .928
文化 .437 .389 .673 .704 1.000 .871 .824
阅读 .489 .431 .798 .792 .871 1.000 .945
总分 .566 .504 .920 .928 .824 .945 1.000
根据教育测量学家的研究,相关值介于0.71~0.99属于高度相关,0.5~0.7属于中度相关,0.3~0.49属于低度相关,低于0.3说明相关性过低。通过相关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在本次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中,阅读和总分的相关性最高,达0.945。阅读、词汇、语法、文化与总分都呈高度相关。
2.语音、文字和总分相关性为0.566和0.504,属于中度相关。
3.词汇、语法、文化与阅读的相关度分别为0.798、0.792和0.871,属于高度相关。
4.语音、文字和阅读的相关度分别为0.489和0.431,属于低度相关。
(五)模拟成绩与PAT7.4真实成绩比较
120名考生的模拟考试成绩与泰国高考汉语PAT7.4真实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表如下:
表4:模拟考试成绩与真实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数据表
Paired Samples Statistics
Mean 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Mean
Pair 1 模拟成绩 151.6000 120 61.18074 5.58501
高考成绩 120.9333 120 52.20028 4.76521
表4给出了泰国高考汉语PAT7.4模拟考试成绩与泰国高考汉语PAT7.4真实成绩的平均分(Mean)、参考数目(N)、标准差及标准误差(Std.Deviation&Std.Error Mean)这四项基本的描述统计指标。
表5:模拟成绩与PAT7.4真实成绩相关检验
Paired Samples Correlations
N Correlation Sig.
Pair 1 模拟成绩&高考成绩 120 .948 .000
表5是泰国高考汉语PAT7.4模拟考试成绩与泰国高考汉语PAT7.4真实成绩相关检验表。该表显示共有120对参考值,相关系数为0.948。
表6:Paired Samples Test
Paired Difference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 Upper t df Sig.(2-tailed)
Pair 1 模拟成绩―高考成绩 27.00411 34.32923 16.579 119 .000
从表6可以看出标准差及95%的置信区间。配对成绩T测试结果表明,t值为16.579,双侧显著值为0.000。0.000小于0.05,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这说明泰国高考汉语PAT7.4模拟考试成绩高的考生,其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真实成绩也比较高。
四、结语
本次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尽管总体分数与真实测试的总体分数具有较大差异,但二者在平均分、标准差等指标方面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模拟测试具有较高的质量,可以将其作为PAT7.4的一个样本分析。从题型角度分析,各题型得分率比较接近,说明题型没有对难度造成较大影响。从试卷各部分的内容构成看,汉语词汇量、汉语语法、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化知识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相关性也较高。这说明试卷各部分内容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考察对象具有同质性。例如第一大题中的选择词语正确答案,既有对学生汉语词汇量的考察又有对其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可以看出泰国高考汉语PAT7.4的模拟考试的首要目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综上所述,就本次模拟测试成绩统计而言,2015年的泰国高考汉语PAT7.4考试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春丽娟.泰国汉语高考PAT7.4调查[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泰宗.泰国高考汉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周国鹃,春丽娟.泰国汉语高考PAT7.4分析调查[J]海外华文教育,2013,(1).
[4]万惜春.泰国高考汉语试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李颖.泰国汉语高考PAT7.4试题分析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杨凯.对泰国汉语高考试题PAT7.4的研究分析[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7]杨瑞和.语言研究应用SPSS软件实例大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濒危语言;保护;研讨会;综述
在全球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的形势下,语言濒危现象已成为全球语言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几乎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语言濒危现状的研究和濒危语言的维持和发展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参与,同时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发展,云南省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地学习汉语文,一方面他们的汉语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交际普遍使用汉语。另一方面其母语的使用功能不断地萎缩,出现了双语,多语和语言转用等现象。因此,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正面l临着不同程度的濒危和消亡的威胁,鉴于此,2000年中国玉溪师范学院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在此框架协议下,双方学者将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合作研究。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项目资助下,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和中国玉溪师范学院对“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合作研究,作为该项目研究内容之一,两校于2005年6月21日在玉溪师范学院联合召开了首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以“濒危语言”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很快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两校密切合作,继续探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濒危问题。并在2008年12月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无疑是前两届研讨会的延续,不变的核心词“濒危语言”吸引了国内外50多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保护濒危语言,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其目的是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成果的交流,探讨少数民族语言的理论,方法以及保护云南濒危语言遗产所采取的措施等,以此推动少数民族语言遗产的保护与维持,促进语言生态的和谐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组委会的精心准备下,2010年6月10日8时,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在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三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阿卡基金会和缅甸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省民族语言委员会、四川西昌学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广播电视台、墨江县民族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及相关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玉溪师范学院副院长任宏志教授主持,玉溪师范学院院长熊术新教授致开幕词,代表会议东道主向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博士和云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教授闻讯前来祝贺并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白庚寿博士认为保护濒危语言具有应用价值、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杨福泉教授则从研究人员的角度阐述了研究人员在濒危语言保护中应充当的角色和义务,表示对濒危语言保护充满了信心,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大卫,布莱德雷教授以“弹性思维与濒危语言保护”为题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中央民族大学的戴庆厦教授因受邀到台湾进行学术活动未来参会,特别委托玉溪师范学院的黄龙光博士代他宣读题为“中国的语言国情及民族语文政策”的论文。两位语言学大师的论文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为本次研讨会做了铺垫。接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均悉数登场,对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陈述。计有35篇论文在会上做了交流。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如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教学、语言政策、语言演变、语言接触、语言比较、语言生态、文献记录、文字改革与创制等方面对语言濒危的结果、影响,拟采取的保护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涉及的语种有哈尼一阿卡语、傈傈语、拉祜语、纳西语、阿昌语、克木语、白语、卡卓语、傣语和彝语等。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分别对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把脉”,找出语言濒危的原因、濒危程度等,并开出各自的抢救濒危语言的“药方”。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大卫,布莱德雷教授的主题发言“弹性思维与语言濒危”,探讨了传统社区语言维持的一种新方法。这一方法鼓励并赋予社区权力,以某种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选择维持或复苏社区人民所选择的语言和文化,让其拥有语言使用自决权,使许多群体在语言层面,文化全球化和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管理中重新稳定下来。
玉溪师范学院的唐玲萍副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旅游教学与研究,陈述了“濒危语言的内生式保护:社会表象理论一兼议旅游与语言的关系”。她说:语言变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语言濒危是语言变化的极端表现,旅游有可能引致语言的濒危和消亡,也有可能唤醒濒危语言使用者对濒危语言的价值意识,产生保护的内生动力。被应用于旅游研究中的社会表象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濒危语言保护研究,因为准确了解濒危语言使用者对该濒危语言的认识、定义、描述等知识体系,对于巩固、引导、修正他们对濒危语言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提交的论文“中国的语言国情及民族语文政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语言文字状况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民族语文的基本国策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因此,构建语言和谐是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西双版纳州广播电视台的杨忠明等提交的论文“民间国际通用哈尼、阿卡文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和价值”和泰国民间学者阿卡族提交的“对阿卡通用文字和读写能力训练的简要介绍”,绿春县哈尼文培训中心的白金山先生的“谈谈现行哈尼文存在的几个问题”则阐述了文字的创制和文字的统一对语言保护和传承及其文化传播的意义。
此次会议,涉及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的文章最多。由玉溪师范学院濒危语言研究团队完成的课题“玉溪市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仅在这次会议中就提文了7篇论文,即许鲜明教授的“玉溪市红塔区撒都语濒危程度调查”,石常艳老师的“红塔区洛河乡梅冲村哈尼语言生活个案”,肖黎老师的“玉溪市灵秀小三家一组语言生活个案”,陈勰和刘洁老师的“玉溪红塔区灵秀村彝族语言生活个案”,刘艳老师的“玉溪市红塔区灵秀村委会哨河彝族语言生活个案”,张雅音博士的“云南蒙古族卡卓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及其白碧波研究员的“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此外,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瑞克,德,布色尔提交的论文“台湾布农语社群方言状况”。泰国清莱皇家大学马卡博士提交的“在教师和工作场合的语言文化和 交流:对泰国北部清莱府瑶族、拉祜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个案研究”等论文。
涉及语言生态与保护的有来自香港大学丁思志博士的论文“语言生态和西部发展”。丁博士立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审视中国乃至国外的语言生态变化,着重强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汉语影响力已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下,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关键是在不破坏少数民族语言生存空间的同时,在语言生态中去适应汉语,并通过双语教育来完成。来自云南省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李怡提交的论文“关于目前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思考”也认为维系其生存环境,才能保护语言的生存。对于小语种,特殊语种而言,抢救比保护更具时效性。就全球一体化趋势看来,保护与抢救远远不够,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才能保持语言的活力。
,
昆明学院的赵燕老师提交的论文“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语言态度的语言生态学思考”,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实际。
总之,从提交的内容看,论文内容涉及面广,且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兼有一些理论建设方面的探讨,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论文关键词:中国学;教育国际化;学科整合;人文学科
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实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国际化的载体与方式,在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有益的实践,设立了中国学(China Studies)专业。
中国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由浙江大学自主设置的、以外国留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学硕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该专业有在校外国留学生85位,已毕业25位。
一、设立中国学专业的背景与现实需求
中国学主要是为适应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海外学生的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而拟新设立的一门综合学科。
1.人文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教育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招收外国学生从事中国学研究与学习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回顾一百余年来,无数英才跨出国门,远涉重洋,求取新知识、吸纳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吸收引进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在国际交流层面提供精神与思想资源,在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应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招收外国学生攻读中国学学位,可以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国际化办学进程,有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海外学生的需求
中国数千年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海外人士历来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人渴望走进中国、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深造。他们既希望较好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又希望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总数已近23万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流动最重要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目前的专业方向和学位体制主要是针对国内学生设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学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不能满足海外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学科分类复杂,海外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有些领域太偏太深,大多数海外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等。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某些大学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美国学”、“德国学”、“韩国学”等研究本国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了解研究中国,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到中国来学习,而国内高校恰恰都没有设置中国学这一学科,因此海外求学者都期待我国大学的学科体系能作出适当调整,开设出适应其特点、满足其需要的中国学专业。
3.学科发展的要求
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就是在继续进行各种学科专精研究的同时,努力创造各种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通过学科汇聚和各种知识的碰撞实现创新。中国学学科的设立符合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它继承和借鉴了已有的传统“国学”、海外“汉学”以及海外“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术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根据现代学术演进的趋势和中国本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特定条件而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传统“国学”与海外“汉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而近来兴起的海外“中国研究”则多以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问题。浙江大学所设立的中国学是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一门综合学科,既包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既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它将有利于沟通历史与现实,打通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管理、教育等不同学科,运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手段和多维视角,实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研究者(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定能形成新的学术理念和视角,取得新的成果。
二、浙江大学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
1.招生培养
(1)招生模式。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招收对象是具有本科学历,有较好的汉语基础,有志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海内外人士,以外籍学生为主要对象。中国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申请、招考入学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泰国、韩国等亚欧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柏林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都灵大学、基尔大学等学校留学生。
(2)培养目标。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国际学生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交流、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学专业知识训练,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意识,既可以在海外从事中国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参与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
(3)学制与学分。学制2年,要求修满24个学分;其中中外合作培养的留学生在浙江大学学习时间至少一年,至少修满16学分,其余学分可由学生个人提出学分转换申请,认可后予以免修。
(4)研究方向。根据中国学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现当代问题研究两大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
中国学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设置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学研究、中国思想资源与和谐文化、中华文明发展源流、中国艺术与东方审美意识4个专业方向;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设置中国社会与政策、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四个模块。
(5)奖学金。中外合作办学的留学生可根据对等原则收费或者减免学费。其他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奖学金。奖学金涵盖国际学生在华期间的住宿、学费、医疗保险和基本生活费。
(6)学位授予。学生在修满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可以用所在国文字撰写,但须提供中文文本)。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进入答辩程序,通过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
2.课程教学
中国学专业构建了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其中既有按宽口径设置的平台课,又有按方向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
(1)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并存。为适应国际留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除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外,还提供了系列的英文课程,部分课程还可以使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进行教学。总体上,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国学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在PPT、课件和课后交流时可以采用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一年汉语课程的学习。
(2)探索数字化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活跃而语言能力一般的特点,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准备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国留学生听力相对一般与课程内容较深之间的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准备制作教学录像,通过互联网,供学生自我学习之用。
(3)不同课程分别要求。对新增的学位课程,要求初步形成专业教材大纲,为任课教师配备助手,协助一些录像、搜集同学意见、组织讨论等具体工作。对原有的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对象的改变,要求课程教材以文本为主、以原著为主,减少通论式内容,增加可以具体感知的篇章内容。
(4)加强教学实习。针对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缺乏直观深入的体察与了解的情况,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昌大佛寺等寺庙,体验寺院的一日生活,参加早课、过堂、坐禅等活动;再如在讲授中国音乐时,组织他们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赏读会,从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5)强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学专业教师均为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外学习(访学)一年以上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调研和讨论活动,每学期举行“中国学教师沙龙”,开展研讨。
3.学生管理
为使留学生尽快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学,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除加强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联系与沟通外,在完善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专门为中国学硕士点留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由留学日本且有丰富留学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并不定期与留学生谈心;组建班委,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不定期召开班会。二是通过开学典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留学生对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等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给每个留学生结对中国学生,在生活、学习、语言交流上进行指导与帮助等。四是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尽量营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及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
三、结语
关键词:汉泰量词 动物 对比
一、汉泰量词概述与分类
(一)汉语量词
汉语在量词分类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标准不同,角度也不同,各语言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导致量词分类到现在也仍有不同的划界。熙的划分法是把量词分为7类:1.个体量词;2.集合量词;3.度量词;4.不定量词;5.时量词;6.准量词;7.动量词。其中动量词又分为3小类:专用量词、借用名词、重复动词。吕叔湘把量词分为9类:1.个体量词;2.集合量词;3.部分量词;4.容器量词;5.临时量词;6.度量衡量词;7.自主量词;8.动量词;9.复合量词。郭绍虞把量词分为3大类:名量词、动量词、形量词,而且他又把名量词分为9式:绝对单位量词、相对单位量词、临时单位量词、集体单位量词、一般性的个体量词、特殊性的个体量词、集合性的个体量词、修饰性或临时性的个体量词和疑量词,如:“点、些、般”之类。把动量词分为6式:动量词与动词同字、专用动量词、用强度的专用动量词、以名词为动量、动量述分数和不用动量词。把形量词分为8式:形量词用单位词、形量词用个体量词、用名词为形量词、形量取动量形式、动量名量结合、形量名量结合、动量形量结合和量词形式组成主谓结构式。刘月华等的划分法是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又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专用量词又分为:1.个体量词;2.集合量词;3.度量词(长度、容量、重量、面积、体积);4.不定量词;5.准量词;6.复合量词。动量词分为:1.专用动量词;2.借用动量词。
(二)泰语量词
在《泰语语法新篇》中,裴晓睿把泰语量词分为两类:名量词、动量词。名量词是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可以分为5类:1.个体量词:是用来计算和区分事物个体单位的量词;这种量词分类意义很强,泰语的名量词大都是根据名词的性状定名的,如“????(本)、???(册、套)、???(只/条/头/匹/峰)、???(串)、???(滴)”等;2.度量词:用来表示度量衡单位的。泰制度量衡单位有:长度单位,如“????????(厘米)、????????(公里)”,重量单位,如“?????????????(斤)、????????(公斤)”,容量单位,如“????(克)、?????????(毫升)”和面积单位,如“?????????(平方米)”等;3.集合量词:表示成组成群的事物的单位的量词,如“???(对/双)、??? (期/批)、???(群)、????(擦)、????(束/捆)、?????(槟榔/椰子的串儿/簇)、???(队/处)、???(打)、???(团)、?????(组)、????(剂,用于专指药)、???(串)、??(支/用于指乐队等组合)、???(用于指用木签子穿成串的东西)、????(种)、??? (式)、?????(样)、?????(串,用于专指香蕉)???(把,用于专指香蕉)”等;4.临时量词:是借用名词作为临时计算和区分单位的量词,如“????????????? (两碗菜)、????????????(一瓶酒)、???????????(三杯咖啡)”等;5.自主量词:是由名词本身兼任量词,如“???????(两旦眼睛)、????????????????????????(73土府)、?????????????????(12全国家)”等。动量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的量词,可以分为两类:1.描写动作行为的量词;2.表示某个人或某些东西的状态。而后来为了让泰语量词更简单一些,泰语语言学家披耶乌巴吉辛拉巴桑(Praya UPPagidsinla Pasam)在《泰语语法》中将所有泰语量词重新分为6类:1.表示种类的量词;2.表示集体的量词;3.表示形状的量词;4.表示数量与度量的量词;5.表示动作的量词;6.借用名词的量词。
二、汉泰动物量词
在汉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有“只、条、头、匹、峰”等,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有“群、窝、行、对”等。
表1:汉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和动物群体的量词
在汉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用得较多的是“只”。“只”这个量词上面是“口”,下面是两点,看起来像腿一样。从表1来看,与“只”搭配的动物都是有腿的,例如:“一只狗 、一只猫、一只猴子、一只老鼠、一只鸡、一只兔子、一只虫子、一只蝴蝶、一只虾、一只狼、一只鸭、一只鸟、一只羊、一只大象”等,所以可以认为有腿的动物,无论大小都是可以和“只”搭配的。
“条”指的是身体是长条形的动物,例如:“一条鱼、一条蛇、一条狗、一条虫、一条龙”等。“头”用于某些牲畜,例如:“一头牛、一头羊、一头驴、一头猪、”等。“匹”只用于“马、驴、骡”等少数动物,这可能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只有奇蹄类动物才能用“匹”来配合,这种说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峰”只有“骆驼”可用。骆驼的形体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背像山峰一样,无论是单峰驼还是双峰驼都具有这个相同的特征,所以可以认为这是“峰”为骆驼专用量词的原因。汉语中大多数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是“群”,如:“一群熊、一群鸡、一群羊、一群猴子、一群牛、一群大象”等。表示经常在一起的动物的量词用“对”,比如说:“一对蝴蝶、一对鸳鸯”。表示鹭鸶和鸳鸯群体的量词有时也用“行”,可能是因为它们飞的时候像排队一样。
泰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有:“???、?????、???、?????、???、????”,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有:“???、????”。
表2:泰语中表示单个动物的量词和动物群体的量词
泰语中用得最多的动物量词是“???(tuo-身)”,如:“?????????????(一身狗)??????????(一身牛)???????????(一身鸡)??????????(一身蚊子)??????????(一身猴子)????????????(一身龙)??????????(一身猫)???????????(一身鱼)”等。泰国人的习惯是无论什么动物都可用“???(tuo-身)”为量词,但是有的动物是用有特征的量词,如:“????????????????(一圆木贝壳)”。贝壳在泰国从过去到现在都用来在礼仪上盛水,比如说在泰国传统的婚礼上,长辈要以盛水的贝壳倒在新郎和新娘的手心表示祝福,所以贝壳不能用“???(tuo-身)”,要用“???(kon-圆木)”,可能是因为贝壳的形状像木一样。大象也用有特性的量词“?????(chiak-绳)”,而不能用“???(tuo-身)”。以前的泰国用大象拉大木头来做建造房屋等事,可以认为大象的量词用“?????(chiak-绳)”,是因为当它拉木头的时候主人会用绳绑扎它的后腿和木头。除了“?????????????(一绳大象)”,还有“????????????(一大象大象)”,“??????????????(一绳大象)”和“?????????????(一大象大象)”的用法不一样。“?????????????(一大象大象)”是只有在宫里养的大象才可以用的,像“???????????(一马马)”和“??????????????(一狗狗)”一样。我们可以认为只有在宫里养的动物才能用动物本身来做其量词。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用得最多的是“???(foong-群)”,比如:“????????????(一群狗)、????????????(一群天鹅)、???????????(一群鱼)、???????????(一群猴子)、???????????(一群羊)”。泰语中的几只鸟叫作“??????????(一窝鸟)”,因为它们住在窝里,所以我们把窝用作鸟群体的量词。“???(cok-畜舍)”和“????(lao-栏舍)”也是一样的,泰语中用他们住的地方作量词,例如“???????????(一畜舍牛)、???????????(一畜舍猪)、???????????(一畜舍马)、????????????(一栏舍鸡)、????????????(一栏舍鸭)、????????????(一栏舍猪)”等等。
三、汉泰动物量词对比分析
从上述汉泰语言中的动物量词来看,汉泰动物量词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就是:个体(单体)动物量词与集体(群体)动物量词。汉泰量词的异同如下:
在个体动物量词上,汉语把动物分得比泰语细得多,就是以动物的形状与特点来区分适用于它们的量词,比如牛、羊、猪的特点是头,所以用“头”来搭配;鱼、蛇、龙的特点是身体是长条形的,所以不能用“头”,而要用“条”来搭配。但泰语中大多数的动物都用“???(tuo-身)”来搭配,这是因为泰国人认为动物都有各自身体上的特征,所以用它们的身体作为其量词。另外,泰国人也认为动物就是动物,不必再多加细分。只是有的动物采用其特征作为其量词,如大象,因为以前的泰国养大象是为了拉超重的东西,泰国宫廷里以前也养大象,战争的时候战士会骑它,所以泰国人对大象怀有感恩之情,因为它们保护国家。为了表示尊重它们,所以泰国人说“一大象大象”。
在集体动物量词上,汉语里是采用动物的行为特征来区分的,如有的鸟是排队飞行的,所以说“一行白鹭、一行大雁”。但泰语里却是用动物的住所来表示。
由上可见,无论是汉语还是泰语的动物量词都有自己的特征。汉泰两种语言都是根据动物的形状来使用量词。正是由于中泰两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差别,才导致这两种语言中的量词存在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动物搭配的量词是汉泰语言中最有特色、极为丰富的词语之一,它们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搭配用法也很多。汉泰动物量词的不同用法反映出中泰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本文探析汉泰语言在动物量词上的异同点,希望能借此加深中泰两国在文化上的理解,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学习、比较汉泰语言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广州外国语学院.泰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裴晓睿.泰语语法新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2525,?????????????????????,2538(1995).
[6]王景萍.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7]潘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龙伟华.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