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展规划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小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的中小企业成立年限较短,它们的发展之路还很长,企业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时间进行改革、磨合,最终形成能够延续百年的企业文化。
1.1企业文化缺少规划和管理
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在企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对企业文化提及的内容较少,对企业文化今后的发展没有响应的规划,同时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管理缺乏系统性,既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容大多数是来自公司创始人和管理层,虽然公司经常搜集员工建议,但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反馈较少,公司也没有专门针对企业文化在员工中展开调查。员工没有反馈,并不表示员工没有意见,另外公司也无法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
1.2企业文化缺乏传承
在中国,特别是中小企业中,企业文化大多反映的是企业家精神,而老板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一旦老板离任后,企业文化的精神代表不复存在,员工的对公司的责任感会受到冲击,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从而导致员工流失率上升,在短期内会影响企业文化的作用。同时外来的经理人不可能达到员工长期形成的老板的标准。另外,即使是从内部提拔,通常老板会提拔与自己行为风格类似的人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由于这些人长期以老板作为模板,可能会丧失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表现方式,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1.3企业文化缺少创新
无论是什么企业,面对的都是一个动态的、迅速变化的环境。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企业必然要实施的技术创新战略,促进企业快步发展。创新就意味着个性化行为的产生,它脱离主流和正统,毫无疑问会受到定式思维和习惯的阻挠,这时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作为坚强的后盾,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因此,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是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主导一直是企业内生文化,吸收外在文化的东西较少。只是在公司初创文化的基础上将内在文化发扬,扩展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容和覆盖面,本质上创新的东西不多。一旦公司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
2企业文化长期发展对策
2.1加强企业文化的规划
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时,要坚持几项基本原则。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的原则。一方面在企业文化规划制定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在进行企业文化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既能为现在的企业战略服务,也能适应企业战略的变化。②细化原则。企业文化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它起到的是从上至下、从内至外的渗透作用,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对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落实细化的原则。在公司制度的建立上,要让员工看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宗旨的体现,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③前瞻性原则。企业领导层在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企业人员的变化等等,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站在未来的角度,看待企业文化的发展。
2.2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参与度
企业文化只有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能够发挥其作用,认可度越高,发挥的作用越大。因此,融合、吸纳了员工建议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深入人心,才是发展的企业文化,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不能只是从上至下贯彻,还需要从下至上的反馈。企业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建立企业文化建议信箱、与员工谈话等形式,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公司领导层了解企业文化执行的情况,为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在沟通方式上可以多种多样,重要的是能听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真实反馈,使企业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深华。另外,离职员工的意见可能更为中肯。
2.3引入企业文化测评机制
企业文化测评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构成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各个维度,了解并把握企业文化水平及其变化方向和规律。对企业文化进行测评,除了能够对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评估,使企业能够了解企业文化资源、企业文化发展规律和企业文化运行状态,更重要的是使企业明白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站在较高的角度,正确把握未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优化整合好现阶段企业文化资源,调整好企业文化的状态,缩小与未来企业文化的差距。这样才能做好企业文化的战略规划,使之成为成熟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全方位推动企业的发展,向企业目标迈进。
2.4建立创新文化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持续的、多样化的、激烈的,企业文化不能只顾眼前,要站在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寻找新的方向。其关键在于企业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将文化创新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内容。
2.4.1立足实践,设立创新评估体系。
企业建立合理的创新评估体系,对文化创新的各个要素一一评估,了解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在实践中检验措施的可行性,才能有效推进文化创新工作的开展。
2.4.2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创新过程的关键在于员工的配合。如果新的理念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成功了。员工认同新的企业文化需要一个心理积累的过程,这段时间企业要不断强化新的企业文化的灌输。要想员工克服长久形成的习惯,必须强化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保证员工顺利突破心理的障碍。
2.4.3企业决策者与时俱进,带头建立创新文化。
企业文化创新首先需要企业决策者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将企业文化定位在员工思想上;其次,企业决策者要能够转变以前的老观念,解放思想,接受新的发展观念和经营理念;企业决策者还应具备很强创新精神,能够吸纳国外先进思想,建立的创新企业文化符合中国国情,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
3结语
路桥自1994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1994年11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余平方公里。共投入16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30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69.6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0.2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646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10万元,新改建市场25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07.67公顷,总投资达82.1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10多幢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建成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万吨;建成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2座,主变容量达31.9万KVA。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166.27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80.4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104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 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10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5—6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20__-20__)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20__—20__)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60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20__—202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2,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104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 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CBD)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5-6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 、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机关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它们的理论依据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周期理论阶段划分不一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国内学者陈兆??的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揉合起来这种揉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的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为发挥其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国内外学者对文件中心的实践范围各说不一但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一致的。
文档一体化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理论依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档分离带来大量的弊端造成大量失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账外文件档案部门由此馆藏质量降低进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参考服务作用导致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功能降低也导致了档案部门地位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文件中心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能否在我国建立和推广至今在学术界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管理中间性过渡性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只要注意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后文将详述它可以成为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一、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二、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环节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城镇用地内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迅速扩展期,县以下的城镇建设大部分是外延扩大,占用土地多为优质耕地。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叉布置;功能分区不明显,城镇内边角空地随处可见,严重阻碍城镇功能的发挥。旧城区已经成为小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的20-40%。镇区建设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开发利用水平上,造成镇区框架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商业用房、住宅用房仍延用农村旧习,自建小平房或独家二层小楼房。不仅主体建筑用地多,而且配套设施占地面积也大。另外,旧城区大都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街巷窄弯纵横交错,加之人口集聚、私搭乱建等相当的普遍,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十分的不便。
(二)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小城镇区位条件一般,竞争力不强。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当地的政府在畸形发展观和政绩观的主导下,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资源的发展方式,追逐和热衷于扩土扩疆的新城区、开发区等建设,热衷于搞大片房地产开发。在新区建设中,为追求快速的经济和政绩效益,往往不惜采取牺牲农民利益和长期负债等形式,大搞“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新区内道路动辄40米甚至更宽,绿化隔离带宽度也在10米以上,目标追求高,贪大求全、摆阔气,土地的规划效益十分低。一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一般以最低保护价取得,甚至是零地价受让土地使用权,之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置一部分,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利用率极低。
(三)房地产空置率高,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普遍存在。
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受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的影响,刺激并产生了对房地产用地收益的期望值逐年增加,有的甚至直接与交通、城建等工程建设挂钩,以建设投入量来测算区域需要抛售的房地产用地量。这种追求片面的土地收益,往往不顾及本地区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土地市场的实际现状,对房地产企业开发方向和用地也不加以控制,导致关系到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居住房供应不足。相反,又出现大面积的高档商品房因经济购买力不够出现闲置浪费。此外,由于小城镇所特有的特点,一些居民受传统居住习惯的影响,总想千方百计地购买土地自建住房,导致乱占滥建十分普遍。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以住宅用地为主的非法私下土地买卖仍然大量存在,虽然历经多次清理,但收效甚微。
(四)空心村镇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住宅建设的扩张非常自然,但“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十分反常。与“空心村”问题伴随而生的还有两个不正常现象,其一村落不断外延,不仅村落内部原有老住宅闲置,而且新建住宅空置率也很高,“一户多宅”,超面积建房的现象十分严重。其二,在广大非城郊农村,农宅的商品关系发育程度很低,不仅农宅买卖鲜有,而且出租、转让、抵押等也不多。其次,小城镇是由过去的乡村集镇发展起来的,规模都比较小。镇域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都是农业用地。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的中心,实际上承担着带动农村城镇化和支持农业发展的双重功能,这就使得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成为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随着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这种矛盾愈加突出。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存在着宽打宽算、不节约用地的问题,致使小城镇占地面积过大,人均建设占地比较多,而真正的建成区却很小;另外小城镇用地普遍存在着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目前小城镇规模扩大主要以面积扩张为主,其用地规模扩大很快,用地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使得部分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指标供不应求。
(五)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要素,小城镇不断发展导致征用土地面积逐渐增加,使这种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农村自留地日益减少,农业和农村发展空间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扩增的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这就使耕地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日益突出。另外,小城镇建设也会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一方面,大量的农用地变为生态功能较弱的建设用地,产生了以不透水为主要特点的城市下垫面,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其中的生物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资源的传统用途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占用优质农田,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森林、草地生物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六)土地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多数小城镇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为了招商引资、追求政绩目标,许多乡镇领导往往随意占用大片农田,扩大非农建设用地规模。而且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忽视了其对于城镇用地的协调管理的职能,竟相压价,恶性竞争,用廉价土地换取城市建设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政府采取降低土地成本吸引外资的短期行为,导致小城镇土地开发机制几乎处于双重扭曲状态,既难以借助于市场机制对非农建设占地行为加以约束,也缺乏真正体现公平利益的政策干预手段。在土地开发的问题上,政府常常急于项目的引进,达成与开发商的妥协。造成小城镇土地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布局分散等诸多问题。
二、小城镇造成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剖析
小城镇造成低效用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对于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实际情况,土地利用的现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主观方面原因
1、主观思想上的畸形发展观成为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小城镇在谋求经济大发展的格局时,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往往考虑的只是短期利益,往往还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一度出现的“零地价招商”才得到遏制,又出现了所谓的“出让金返还”、“捆绑房地产项目”等手段,继续着变相地拼资源的旧路。正是由于低廉的土地取得成本,不足以让用地企业学会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工业企业用地宽打宽用,多用地、用好地。同时,由于政府干涉土地的使用,在新区或开发区建设中,时时大打地价优惠牌,客观上诱使一些工业企业想方设法受让更多更好的土地,导致大量土地的囤积闲置。
2、土地利用规划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土地的低效利用。由于规划的滞后、规划意识的淡簿等方面原因,小城镇对土地的使用上仍然存在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许多边边角角的土地由于规划原因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状态,主观思想上忽视土地规划的作用,土地规划的不科学导致大量的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资产价值不能充分显现。另外,由于政绩观的存在导致在小城镇发展上只注重新城区的建设,而一些区位条件好的旧城区长期得不到改造和利用。
3、土地资源与资产管理的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小城镇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能有效地实施并真正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对土地闲置规定了相应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保护,国土职能部门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或虽执行也不到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转贴于中(二)客观方面原因
1、结构性失衡和不合理导致根源性低效用地。随着以发展工业生产为主的小城镇新区、开发区的兴建,一些小城镇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急骤增加,有的地方工业用地占比甚至达到60%左右。大多数小城镇上述四类主要用地不符合国家标准,绿地占比、公共建筑用地占比偏低,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占比较高。由于土地利用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供过于求,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等现象成为普遍的客观存在而不容置疑。
2、旧城改造缺乏充足的经济支撑导致低效用地。目前小城镇的财政还处于“吃饭财政”水平,因农业税取消等原因,很难在短期内消化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更加不可能再进行旧城改造。据调查,与发展新城区相比,旧城改造既费时又费钱,改造老城区的费用是建设一片新城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改造一片旧城区的建设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多的长达5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拆迁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时间会更长。
3、传统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等阻滞难以及时改变而导致低效用地。对小城镇旧城区的普通群众来讲,一些人也不愿意进行旧城区改造,一是因为居高不下的房价让一部分人在改善居住环境后,也同时背负着数额不菲的住房贷款压力,二是由于传统的居住方式、居住习惯,旧城区一些单门独院的居民不愿意改变居住现状,导致对旧城区改造不是很积极,甚至产生逆反的阻滞和障碍。
4、存量划拨土地的大量存在,土地闲置和浪费导致低效用地。小城镇用地原以划拨为主,作为划拨土地拥有者的企业一般不把土地成本记入生产成本,因而缺乏土地集约利用的市场动力;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划拨土地拥有者的企业也不愿意增加成本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划拨土地的无期限性使用使得划拨土地的拥有者把土地作为单位的“私有财产”,宁愿大量土地被闲置也不愿意让这些土地被别人集约利用,这种现象在那些能维持生存的企业中表现最突出、最为严重。
三、小城镇合理利用土地的几点对策
1、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强调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土地开发利用要根据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准确预测来确定不同的开发期和相应的用地数量。规划要在镇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集聚核心,使得镇域内的人口、资金和其他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核心流动,形成向心型的城镇化趋势。杜绝各村分散发展然后再连成片的低效土地利用模式。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人均不超过100㎡的要求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杜绝沿道路两侧建设的条状规划。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就要具有法律效力,对违反规定造成的土地开发应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小城镇建设规划既是对土地用途和使用数量的约束,又是对小城镇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的实施。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把握好以下原则:注意城乡结合,准确处理城乡矛盾;因地制宜,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合理利用土地。
2、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张。目前,小城镇建设中的存量土地很多,要尽可能利用存量土地,立足于内部挖潜,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一方面,通过治理“空心镇”,进行旧镇改造等整理措施,有效挖掘小城镇存量土地潜力,提供小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小城镇外延,减少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坚持农用地优先的原则。小城镇建设尽量利用坡地、瘠地、劣地。因此,小城镇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利用山坡、劣地等地形条件,发挥建设用地的效能,改变小城镇建设大量占用周围农田的习惯做法,尽量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尽量少占用耕地和好地。建立土地开发与复垦制度,对于确实需要占用好地的乡镇,应规定其组织开发和复垦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或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相应的造地费,土地管理部门把这笔费用转给具有开发和复垦能力的乡镇,力争做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资源。要鼓励以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镇购房和按规划集中建房,集约使用土地,把节约的宅基地用于小城镇建设。
3、重视土地的空间利用,增加建筑物容积率。
土地是一种具有空问立体性的综合体,土地的稀缺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小城镇的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从粗放外延扩张方式转向集约立体方式,使多维空间利用成为小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中,要利用集约边际原理,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间资源,增高建筑物高度,增加建筑物容积率。兴建多层生态住宅,在小城镇地下修筑商场、停车场、仓库、服务设施等。小城镇土地的立体空间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土地,减少占用耕地,还可有效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应根据各区位上土地的承载力制定相应的容积率下限标准,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对城镇容积率实行管制,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地价和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改造旧城区的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集约节约用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工作,以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1期;
提要:当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开辟新渠道、开发新领域、获取新资源。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读者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水平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水平的标志。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将发生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图书馆的诸多方面,如馆藏发展,文献加工,建库及联合编目,对网络的用户服务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传统的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其使命、宗旨,重新规划图书馆发展的蓝图。
一、当前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缺失
首先,有的图书馆忽视了用户需求理念的变化和需求载体的变化。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信息服务与利用的新理念。信息需求的方式、途径和选择信息价值的大小是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程度和意愿来衡量的。信息价值越大,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就越迫切。信息需求行为就越快、越频繁。相反,若信息价值不大,即对用户而言可有可无,则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就不强烈,也就不会多方式、多途径快速获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信息载体类型更加多样化,从文字型转向声像型、机读型,特别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逐渐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最佳选择。这种按照自己需求和意愿来获取信息的理念与传统的纸质文献的服务模式是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一场思想变革。网络环境下,经济、技术的高度发展运用,使得原来主要以纸质文献为主要来源获取信息的状况大为改变。而许多工作人员忽视了这一点,还死抱着藏书不放,从而失去了大批读者。
其次,在信息服务中忽视了用户需求方式和需求内容的变化。目前,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主要有Internet和数据库两种方式。大多数用户都喜欢和愿意选择Internet方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用户可以极其方便地从庞大的信息群中获取所需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呈现出了微观化、多样化、实用化和高效化等变化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信息海量增加,各种信息之间的知识内容互相交叉,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使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不仅仅是概括性、叙述性的信息情报。还需要大量详尽的、专指性较强的情报信息。因此呈现出微观化趋势;网络环境下由于用户类型的复杂多样化,不同的用户还希望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因此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性.许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下,只拘泥于传统的购买、使用数据库上,这实在值得我们担忧!
第三,信息服务的方向性和宗旨性不明确。在网络时代,衡量图书馆地位的高低与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信息服务手段是否自动化、信息服务形式是否多样化、信息服务效率是否高效化、信息服务资源是否网络化、信息服务对象是否全球化和信息服务人员素质是否高层次化。
这就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应该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序为具有自身特色,适应读者需求的书目、文摘、全文数据库,并提供网上服务,满足用户对书目信息检索和原始文献索取的需求。数据库建设是信息服务的基础,是现代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但是在“重藏轻用”采访观的作用下,一些极具收藏价值,但利用率低的图书占用了大量的购书经费,致使大众需要的图书无钱购买或购人的很少。有因考虑图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忽略了它的实用性、因注重馆藏数量而将应剔旧的不剔旧,过分在乎一馆独立而漠视馆际协作,新书到馆时效性不强,图书分编速度太慢,图书分编加工的质量不高,此类漠视读者服务的情况,不一而足。
二、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改进方法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和人们的工作节奏,诸如知识老化加速、技术成果应用周期缩短、新产品更新换代频繁等,均要求必须有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作保证。因此只有那些内容传递迅速,需求及时的高效化信息,方能在信息用户的需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图书馆如果仅仅开辟专室连接网络终端,让用户自由选用,这种服务方式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为用户提供以下服务:一是为读者编制导航系统,把常用数据库的地址或者相关资源先汇集起来,帮助用户在尽可能“广”的空间和尽可能“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开展参考咨询电子化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不应只局限于在口头与书面的服务方式上,而应增加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新的参考咨询服务方式。三是依托已建立的一些国内外网上协作关系,提供用户自身无法获取的有价值的网络信息数据库查询服务。四是为用户提供各种帮助信息,如在本馆主页上设置帮信息,指导网络用户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到检索室的读者提供现场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途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种类。五是提供网上科技查询等项目,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立项提供参考,并且主动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去。根据课题的需要,定期把某一领域的资料下栽,做到索引,以方便读者查询,使专业人员可以不断获得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资料,直到课题结束为止。
其次,加强虚拟馆藏和实际馆藏的整序利用。针对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繁杂无序、机构网址飞速增长、检索方法互不相同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的深度整序和综合处理,在主页上用链接的方式建立信息导航系统,将网上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分类有序、高速配送的增值信息。帮助用户在其引导下到特定的网址快速准确地检索有效信息,从而优化检索查询质量,避免盲目网上漫游。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在其馆藏和服务内容形式上必须作出重新调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该是以“用”为主非以“藏”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为书找人”而非“为人找书”,各个部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有“质量第一”的观念,真正做到全面质量管理。并且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达标标准,要求馆员按照标准规范本职工作,从而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
第三,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信息素质,具备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图书馆这一行业是一个包含着大量知识资源和智力潜能的行业,知识信息的迅速膨胀决定了知识的更新换代加快,即使是一些图书馆的老专家,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图书馆又是一个多学科的信息源.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能正确处理各种信息,必须具备良好的采集信息资源和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具备完备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树立“信息观”、“网络观”,培养强烈的信息意识,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的认识。其次,进行信息管理与利用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懂得网络资源的分布及获取方法.以及网络检索工具和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其优缺点,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总之,就是要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技能老化的现状。在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广博与精细的关系。同时,还要把自身学到的新知识、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信息资料采集和管理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新本领认识,完善对新技术的应用。
第四,建立“服务链型”图书馆,加强馆际合作改变过去单纯就服务抓服务的做法,把信息的开发、信息的营销、信息售后服务,柜台服务,读者满意服务质量的监测全过程纳入闭环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各环节衔接的问题,使之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和持续改进的动态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形成抓过程质量和抓读者持续满意服务相统一的管理模式。重新对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管理过程进行梳理,打破信息开发、信息营销等部门之间的壁垒,疏通服务提供过程的通道,确定服务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通过内部审核、过程能力自查,管理评审,对不合格服务项目的分析、持续改进等监视、测量和分析活动,使服务过程和芰撑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和不断改进。通过变革,可以使图书馆从“窗口”暇务向全员全过程的“服务链型”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发展图书馆事业,便成为每个图书馆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说,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的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国家维持的设施和公益事业,覆盖面广,具有性和开放性,其服务对象是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公众,其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对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开放。显然,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需走出新的路子,更好的开展读者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l冯新兰.21世纪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7期
2张敏勤.影响图书馆OPAC系统质量的因素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4年2期
3赵宇.论calis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2003年10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结语
论文摘要: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过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纵观全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史,毫无例外的都是通过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再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其经济增长轴心一直是工业化。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在新型工业化的大环境下,贵州省推行新型工业化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贵州;意义;问题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在推行新型工业化,很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南四川云南等各省市都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本省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学者李毅中(2008)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学者李泊溪(2003)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要善于利用当代的信息,实现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完成工业化。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二、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已经将地方产业集群战略作为其区域或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内很多学者都已经研究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意义及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并对实施新型工业化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比照价值。在2007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如何在享受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经济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较高的环境生态效益就成为了关键。而循环产业集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将探讨通过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以突破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作为后进与后发优势省份,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建设制造业体系与重化工业基础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对能源等战略资源消费影响最大的时期。如何在能源等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以及生态环境约束下实现重工业化、并向新兴工业化转型,是贵州省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转贴于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贵州要迎头赶上,必须超常规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补初期工业化的课,循序渐进地发展基础产业和某些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贵州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贵州目前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及优质轻工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促进工业集群式布局,有序发展产业园区。贵州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山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差,长期实践反复证明,靠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对于农业人口占全省70%的贵州来说,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无法就地转移,农村扶贫和农民增收无法根本解决,必须依赖于发展壮大工业,聚集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就业能力,扩大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服务领域,通过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速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
三、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世纪初,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但是西部地区的进展明显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的发展水平就更为低下。目前贵州的工业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贵州要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
(二)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贵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突破目前新型工业化的障碍,使贵州在不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前提下,顺利推进乃至实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
(三)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贵州省的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且贵州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没有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四)贵州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制落实,并按照贵州省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工业发展状况,更快更好的发展我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使贵州省的工业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关键词:总体规划生态环境紧凑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体制分割的“拉链马路”、景观破碎的城市热导效应、生态经济分离的城市蔓延等现象的不断发生,城市生态环境再次成为重要议题。美国生态城市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在《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中写道:整个地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一切,当一种生物灭绝时,会带来连锁反应,导致其它一些生物频临灭亡,破坏生态系统人类就等于慢性自杀。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唯一选择。往往破坏生态环境都是城市盲目最求经济利益所导致,殊不知自然经济是根本,人类经济是衍生,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学家查利・霍伊尔更精炼的说,“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没有星球就没有利润”。生态环境建设不是回归自然而使生活水平退化,而是要在抛弃破坏自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未来生态城市理念将灌输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并且要融入到具体的法定性规划中,作为总体规划还要对下位规划作出有效的指引,引导城市走向一条通往真正的和平道路,因此探讨总规层面的生态环境建设指引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贞丰县率先提出制定以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从自然资源、城市规模、经济产业、发展理念等多方面内容指导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总规层面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径
以往的相关研究或其它层面的规划,都较侧重于对水资源、森林植被、土地、空气等自然资源提出对策方案,缺少对城区、乡村等经济体以及软性资源―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对策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不单单是保护,还应有所营造,这样才能使得城市得到不断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得到平衡。保护与营造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才能为营造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营造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对自然资源实施保护,使得生态系统得以循环。
2.1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
现有的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区域生态功能平衡的重要因子。常规性的资源保护侧重于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山林地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提出保护措施,这就使得每个因素较为孤立,不能成为系统,也很难深入。应该根据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主导生态服务的功能类型将国土空间进行划分不同的亚区实施分类保护与指引。这样有助于将保护措施落实到空间上,对进一步的深化具有较强的指引性。
2.2营造――物质与精神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被人们所能感知的。本文着重从城镇建设和农林产业(包括乡村建设)两个方面探讨如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可以称为人工生态调控区,因为更多的是从人的行为角度去分析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和协调。该区域也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频繁的敏感区域。建设注重社会的公平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改变“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发展形式,制止城市蔓延(紧凑型城市、构建绿色屏障),提高人口密度(满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求),减少交通量(按步行、自行车、铁路、轨道公共交通、小汽车、卡车的优先顺序发展,同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循环利用),建设生态村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城乡建设平横(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3贞丰城市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的实践
3.1研究技术路线
通过现状分析,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指标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然后通过分区指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来落实目标,最后结合生态文化建设共同构建贞丰县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图1 贞丰县生态环境总体规划技术路线
3.2生态导向的规划指引
3.2.1自然生态保育区(保护)
根据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将该区分为6个生态功能亚区。
3.2.1.1生态安全控制区
主要是指沿北盘江河流一带的区域。该亚区具有防护堤岸安全、保护水源水质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要则:禁止进行有损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河流沿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3.2.1.2山林生态保育区
主要包括县域内的高山区、林地密集区、地形起伏较大的浅山丘陵区(坡度一般在15°以上),同时也包括童山秃岭,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区域。该亚区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要则:禁止进行有损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区内已有工业用地应逐步迁址,并加强生态修复;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严格管制的要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工程,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对于石漠化严重区域要以水利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一批水库工程,结合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山水林草综合整治,一次根治水土流失,缓解石漠化现象,恢复和建立新的良性农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区提供充足的农畜产品。
3.2.1.3水源涵养重点保护区
主要包括云洞水库、纳山岗水库、双龙水库、七星水库等水源保护区以及纳么河、洗布河等小流域。该亚区具有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生态水系统平衡的服务功能。保护要则:保护水源保护区和清水通道维护区的水质,禁止任何污染水质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小流域做好综合治理工程,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1.4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
主要包括双乳峰自然风景区、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三岔河风景名胜区及北盘江大峡谷风景区等区域。该亚区不仅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修复的服务功能,还具有人文景观价值。保护要则:限制保护核心区的人类活动,非核心区和其他生态保护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实施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方针;限制旅游活动的强度,严禁对生态功能、环境治理或自然景观造成破坏。
3.2.2人工生态调控区(物质)
3.2.2.1农业生产生态服务区
主要指土地利用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等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同时也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该亚区调控要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沟、渠、路、堤、河的林带为骨架,以村宅绿化为补充,因地制宜,形成以自然式结构为主的农田林网化体系;农村居民点建设要强化集聚,消除分散,扩大农业有效利用空间,为农业现代化铺路,禁止乡村工业发展。
3.2.2.2城镇建设调控区
主要指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该亚区调控要则:依据发展需要,强化城镇的主体功能,优化城镇间的配置组合,营造优良舒适的城镇生态环境;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制止城市蔓延,提倡紧凑型发展,严禁城镇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和河湖林地等生态用地;产业提倡集聚发展、绿色发展,结合产业链建设生态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产业选择上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业区注重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以及特殊生产污水的预处理和综合污水的集中处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开发和占用要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严禁城镇无序建设和随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3.2.3生态文化建设(精神)
目前贞丰县正在建设的生态广场和生态公园就是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同时还需要城市的公众能积极参与建设,从身边小事做起,倡导生态理念保护生态资源;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导和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城市建设的投资者应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索取,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城市规划者应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正确指引。
4结束语
生态环境建设原则应是恢复退化的土地,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平衡发展,制止城市蔓延,优化能源,发展经济,提供健康和安全,鼓励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尊重历史,丰富文化景观,修复生物圈等,所考虑应是方方面面,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极其发杂性,也因此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创造一个真真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瑞吉斯特著 王如松 于占杰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Rodney R・White著 沈清基 吴斐琼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施莉 翁一峰,低碳生态规划在控规层面的探索――以无锡太湖国际科技生态园区规划为例,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2011
[4] 林建华 任保平, 主体功能区建设: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新模式选择,生态经济,2009
[5] 李浩, “生态城市”内涵的本质回归, 北京规划建设, 2011
[6] 于林 , 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