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1 07:49: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课题研究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课题入手,以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学校科研工作困难为目的,以主题活动交流与专题研究为载体,在区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各个学校总体工作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群落活动。全面提升群落科研整体水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各校课题研究面临中期过渡,需进一步探寻深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2.群落科研活动的连续性和实效性仍需加强。
3.网上交流不够,群落博客利用率不高。
三.工作重点:
1.积极组织并认真开展主题性群落交流活动,加强了对实验过程的监控指导、促进科研水平均衡化发展。
2.认真落实各校成果展示活动,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经验的提升,力求多出成果,形成群落活动亮点。
3.加强博客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网上交流,群落活动
四.具体工作
1.开展群落研究调查,探寻问题与发展需求。
在开学初我们将组织一次各校课题研究问题梳理,需要群落协助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情况的调查,为群落活动准确定位,使课题研究活动更具实效性,不断向纵深发展。
2.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促进成员学校的特色形成。
为落实区教科室关于让群落研究更大层面的发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共促提高作用的精神。实现“办规范+特色学校,创市中优质教育品牌.”最终奋斗目标。本学期在群落活动的实施方面,我们将继续开展由各校分别承办的主题性群落交流活动,在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有效性上着力,力求通过特色科研打造特色学校。
1)本着“问题即是课题的”研究思路,在上学期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本学期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上学期群落活动时就“学校文化的探索与应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展开讨论,形成的问题;同时将加强问题意识与服务意识,协助各校开展新一轮文化调研,为本学期研究的另一重点。
2)坚持“三个一”活动模式。即:活动前提出一个问题;活动中形成一个策略;活动后撰写一份感受。交流前根据各校研究课题梳理出中心议题,带着问题广泛论证;之后开展诊断式主题研讨。结合各校展示情况和之前的自我论证展开充分讨论,并提炼出阶段性成果和今后研究重点、规划等;活动后各校填写一份活动的感想或意见建议,使群落活动真正服务于学校发展。
3.走近名家,资源共享。
本学期将继续借助经五路小学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的优势,以及各校聘请的专家资源,启动名家引领式科研指导策略.探寻发展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邀请市、区科科室领导老师,就群落工作和各成员校的科研工作情况作具体的指导,帮助把握方向,进行阶段性成果鉴定等,真正实现并从理论与实践双层面提升,以及群落成员校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
4.用好博客,实现联动效应。
1)学期初由经五路小学设计调查问卷,向各校征求意见对博客板块设计进行修改。
2)细化分工共同管理。每个学校分管一个板块,对于板块的建设与质量进行把关。丰富内容的同时,突现实效。希望第一群落的博客真正成为大家最吸引人,最值得大家驻足欣赏的地方。
分工如下:群落动态:纬三路小学负责
群落采风:舜玉、育新小学负责
经典分享:六里山小学负责
名家引领:经五路小学负责
成长先锋:七里山小学负责
5.做好阶段性优秀成果的评选与展示。
召集各校进行中期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与优秀课题成果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的评选。
1)由各校自主选择确定成果展示形式,进行上报。
2)与主题研究活动相结合,邀请区教科室领导对于课题中期研究成果进行检查、指导。
3)评议推选出本群落优秀成果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完成阶段性优秀成果的初评工作。
目前各行业专家纷纷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全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各类职业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成为当前改革的重点与方向。这几年我校一直致力于在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一体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工促学,工学结合。我院现代物流专业通过开展物流企业调研和企业专家访谈会,编写了《物流企业需求调研报告》和《现代物流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以探讨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用于物流职业教学。
以下将以《国际货运商品进出口报检报关管理》课程的和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进行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物流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问题和教学建议。
1 课程开发
1.1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
通过分析现代物流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行业企业各层级用人情况及数量需求,厘清现代物流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工作职责,比较同类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规模等情况,结合我院现代物流专业的办学经验,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定位为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方向。针对货代行业方向,根据职业发展阶段,提炼了三个典型工作业务:国际货运单证操作、国际货运集装箱班轮运输作业和国际货运进出口报检报关管理,如表1所示。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国际货运进出口报检报关管理转化为两个典型学习任务:节能灯具出口报检报关管理和山地自行车进口报检报关管理。
1.2 设计典型学习任务的情境
在国际货运进出口报检报关管理典型工作任务中,对节能灯具出口报检报关管理和山地自行车进口报检报关管理两个学习任务设计了情境描述,节能灯具出口报检报关管理的情景描述如表2所示。
1.3 策划典型学习任务活动
根据任务情境描述,把学习任务设计成若干个活动,通过鱼骨图把知识点和技能点展示出来,鱼骨上为知识点,下为技能点。如图1所示。
技能示意图的每个学习活动都对应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作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例如,“节能灯具出口报检报关管理”学习任务的活动二 展开学生、教师活动、学习内容、教学资源和评价点。
1.4 编写工作页
根据活动策划表和鱼骨图,编写了《国际货运进出口报检报关管理》学材,用于在校学生国际货运进出口商品报检报关课程的学习。
2 课程实施
课程开发完毕后,则进入实施一体化教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寓学习于工作――在课堂上、实训场地上进行公司职业的岗前训练。我们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网上搜索资料法、视频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并进行评价总结。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流程:
1)引出任务情景(如节能灯具出口报检报关管理学习任务);
2)明确学习目标;
3)展示学习任务技能点示意图,明确各活动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4)开展各活动的学习(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并完成每个活动的任务);
5)小结和评价(根据评价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3 物流教学问题
在技工院校实施物流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会遇到某些教学问题。主要是以下四点:
3.1 学生学习能力差,对课程不感兴趣
技工院校学生相对高中生来说,学习主动性较差,理解力较差,自觉性较差。而且大部分学生受外界诱惑非常大,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微信、QQ聊天等,对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除此以外,物流专业课程相对比较枯燥,从事的工作相对较为辛苦,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进一步影响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3.2 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有限
目前技工院校物流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许多技工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大多从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的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教师队伍中多以理论型教师为主,实践经验极度缺乏。而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重于理论教学。这明显出现了矛盾,导致在实际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少融入现代的教学手段和当下的物流行业内容,进而学生认为本来感兴趣的内容,学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不浓。
3.3 实践教学环境薄弱
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决定了它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室作为硬件设施,并对实践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然而,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技工院校资金有限和对物流市场需求变动把握不准,难以购置完备、合适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在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因此在物流教育中,不得不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最终有违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4 物流教学建议
4.1 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教、学、做等多种元素,在课堂中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讲解知识,利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和生活实践来丰富课堂,利用学习任务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我们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目前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有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视频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
4.2 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
名师出高徒。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要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让其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一方面,通过去知名高校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参加学习研讨会,参加教学能力竞赛等提高校内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物流专业技能和完善物流实践经验,收件实用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聘任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来扩大中职物流教师队伍,也可以聘任行业、企业的经验丰富的物流专家、学者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就是顺应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改革现存体育教育体制,使体育教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体育教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化、系统化、结构合理化,按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和合理化的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教师自身知识和素质,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切实向素质教育迁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既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期深化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产业化进程也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僵化教育制度的制约, 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一直未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展, 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在此,本文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1.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高校的场馆与师资力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在课余休息日、节假日造成极大的浪费,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市场取向动机不强,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使其得以充分利用。
2.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
高校体育产业化,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化理论规范化,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化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进程,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所以获得的企业赞助只是单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上,去掉广告因素,就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型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
4.缺乏市场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经营的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的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滞后以及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培养与提高,使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5.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订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如资金、税收、土地等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高校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多年来,由于体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适当、适时地对高校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无法做到产业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流动性,出现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7.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
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教学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两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资产的所有权不明晰,部分资产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责、权、利分配不合理,激励作用减弱,约束不到位,科学管理失去条件,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市场结构、层次、技术、服务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管理。高校的体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未能开发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没能达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教学部或学校后勤产业开发部门为核心,坚持“以教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明确经营的责、权、利,在学校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和决策权,施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依照市场规律不断拓展经营空间,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探寻适应高校发展的产业项目
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师资力量搞培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培训与培养等。高校还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自考班、远程教育、留学生班等形式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其次,应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高校要抓住运动器材设备项目的开发生产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高效益。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高校体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加强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体育系、经管系、中文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相互间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建立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经济体育等专业,培养互补型的人才。
4.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区域体育人口的现状和不同消费结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群众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层次结构,及时而科学地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按不同地位的产业层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调整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6.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拓培育体育市场
高校集高知识、高学历的体育专门人才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于一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在完成正常教学、训练、工作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实现教学、创收的双赢之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的能力;与社会建立协作机制,互动、互补和互助,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组织承办大型文体活动和比赛,增大体育的文化含量,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利用图片、板报、校报、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网站及社会媒体做好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通过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技术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综合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为开拓市场提供发展依据。
7.明确产权关系,理顺高校体育市场秩序
体育产业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高校决策者们应划分清楚体育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明晰对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及受益权,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同时,随着高校体育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得以全面开发,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健身娱乐市场、竞技表演、体育传媒、体育服务、体育用品的产销等,将会带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高校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因此,围绕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必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综合配套,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调节机制,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顺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政策,避免体育经营活动的无序竞争,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校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高校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
三、结语
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为世界各国所强调和重视,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必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东:体育产业开发政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2 , (3)
[2]徐本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3]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于军:关于学校体育教育产业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1,157:19220
职 务:教师
任教学科:数学
任教年级: 六年级
研究的课题: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时间:2019年2月~2019年6月
研究目的:
1、探索出一些适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高质量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3、使学生既学会学习,又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信息素养。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引导学生:1、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2、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3、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4、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光盘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运用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理论,选择、整合、运用光盘资源,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光盘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熟悉光盘资源内容,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改进教与学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工作安排
二 月份:
1、 制定个人工作计划。
2、 上好一节课题研究课。
3、 做好光盘的下载和教学研究工作。
三月份:
1、 丰富博客内容,利用向课题组教师学习。
2、 上好课题研究课。
3、 讨论课题组教师上课中存在的优缺点,找出不足。
四月份:
1、 认真学习和钻研《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2、 写好课题研究论文。
3、阅读教师的教案和说课稿,做好听课记录。
五月份:
1、 继续开展课题活动。
2、 上传课题组教师评课内容到自己博客上。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正。
六月份
1、 听课题组工作总结汇报。
Teaching Optimization Research on Mechanical
Drawing in Sports Colleges
WANG Hong, HE Haifeng
(Department of Sport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In the study, some problems of "Mechanical Drawing" were analyzed in the sports colleg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course's evaluation.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ttention on the majoring from the majoring setting and course connection and enhance their learning sense. Especially, the continuity, systematic and integrity of the specialized subject were insur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uld increas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join in the teaching program.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can make the "Mechanical Drawing" become a tool of engineering. And the course could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the sports equipment proficiently. Finally, the teaching and trained goal of "Mechanical Drawing"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 Mechanical Drawing; teaching optimiz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0 引言
2008年武汉体育学院为适应科技兴体要求,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育装备工程方向)专业,旨在培养我国体育用品及体育装备的设计、制造研发人员。机械制图课程就是该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涵盖画法几何、制图标准、机械零件等多门专业课基础内容,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绘图、读图的基础技能,更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课程。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环节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最佳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各高校针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单调、学生理解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进行了教学研究和改革:(1)普通高等院校强调精简优化“机械制图”理论教学内容,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制图融为一体,采用案例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各类院校课程改革的共同点在于:在具有良好的工科专业基础保障前提下,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实现同步教学;而针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训练少、与后续课程衔接不好、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上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体育院校“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及考核评价等三方面,提出可有效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建议和方法。最终使武汉体育学院的工科专业学生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确保体育器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1 体育院校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机械制图基本制图标准强调多,专业系统训练少
机械制图是武汉体育学院学生入校以来接触的一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按章逐节讲授,学生所获知识亦是堆砌在一起,不利于纵观知识全貌,有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1.2机械制图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不够
学生没有把机械制图真正作为一门工具来使用,从大二上学期结束机械制图课程后,学生就容易遗忘大多数基本标准要求,在后期的学习中虽有部分知识的巩固,但是还是效果不理想。
1.3 教学模式太过陈旧
目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教师课堂以课本内容教授为主,课下针对知识点适当布置作业为辅。而现代社会工科专业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当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1.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需进一步改进
传统单纯的闭卷考试确实可以考查学生对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就工科专业而言,需要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没有可深入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考核,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2 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将机械制图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传统“机械制图及CAD”课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包括投影的基本知识;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及其表面上点和线的投影;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组合体;轴测图;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及计算机绘图等知识要点。机械制图是工科专业诸多设计、制造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若机械制图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则势必影响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拓展,最终导致知识连续性、系统性及完整性变差,无法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武汉体育学院开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育装备工程方向),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包括:画法几何、体育装备设计、体育产品造型、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等。通过“体育装备设计”的知识引导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将“体育产品造型”和“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和机械制图的构形设计一起讲解,以提高学生创新构形能力,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体育器械设计和机械制图基本知识的双重训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将“机械设计”中减速器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作为机械制图中的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的教学引导,使学生从机械设计的角度学习机械制图基本知识。
机械制图及CAD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后应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构筑机械制图对人才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所需总体知识的框架,设计“机械制图”教学内容,以机械制图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导,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知识为主线(体育装备设计、人机工程学、体育产品造型、机械设计等),计算机绘图能力为辅助建立“机械制图”新内容体系。(2)适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学生毕业后能具备工科专业所需的基本制图能力,突出体育院校开设的工科专业特色,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结合体育器械设计现状,加强实践环节
机械制图是一门与机械类其他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它不同于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学科,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工程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去理解其各项要素的基本含义。相对于其他工科类课程,机械制图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机械零部件的认知实验:在完成制图基本知识的教授后,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部件及其表达方式,有必要开展一些机械零部件的演示和装配等相关实验。如在机件的表达法教学之前,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轴类零件、对称机件等部件的结构,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借助实物让学生了解零部件的用途,并进行剖析各零部件造型设计的原因及其正确的机械表达方法;在零件图和装配图教学之前再次通过实物演示某减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拆卸、装配及测绘等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机械零部件装配流程及各零部件作用,并引导学生自主安装拆卸的零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育装备器械的参观实践: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武汉体育学院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该在学习实践中展现一定体育特色。除基本课堂教学外,适当安排学生参观一些体育装备器械,并引导学生测量、使用各类设备,使其对体育装备器械有直观的认识,从中掌握机械制图中的测量方法,并且了解各类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各类科技活动:除课堂实践外,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技类学科竞赛,竞技类各种学科竞赛作品最终都需要通过图纸+作品的形式展现。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各类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机械制图的具体应用环节,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环境,最终达到以赛促学的教学效果。
2.3科学的教学效果模式的设计
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成果评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更改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进行激励,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增强其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强化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切实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如针对某一阶段所讲授学习的知识布置比较宽泛的作业,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健身器材(不限定复杂难易程度)根据机械制图基本方法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能按时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发展。
(2)设计综合训练考核环节: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体育装备工程方向)而言,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体育装备设计”、“人机工程学”、“体育产品造型”等课程的实践环节统一布置考核,一方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避免作业的重复布置;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设计、绘图,而非盲目地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最终为实际工作打下基础。在实施综合训练环节中,应做到内容丰富、对本专业有所侧重,尤其是体现出体育产品设计的专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综合练习是真正将理论课程和未来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将知识考核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高度结合。
(3)尺规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双重考核: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学生学习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就是绘图和识图的能力,这也是教师对学生培养和考核的重点内容。尺规绘图的考核可提前出题,让学生对实体零件和机器进行拆装和测量,观察各零部件设计方法及连接方式,通过所学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将其基本视图表达出来。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绘图具有高效、图面整洁、易于修改、精度高、资料易于保管等优点,在目前各工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职业能力,对计算机绘图的考核,可以设定一个时间要求学生将徒手绘图的作品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展示出来,达到以考促学、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尺规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双重考核,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遵守制图规范;作图思路、方法和步骤更为清晰,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理论知识考核:为了有效强化学生对机械制图知识的掌握效果,尤其是让学生通过考前复习考后自查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是具有工具性和知识性的一门课程 ,传统的理论知识闭卷考核必不可少。学生可通过考试前的复习,将所学知识“再现”,最终达到巩固机械制图基本知识的目的。
3 结束语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P311.13-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1-2
1 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 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 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 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YUAN Wentao, Qiao Ail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he Basal Education Teaching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11),89-92.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优势资源 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需要依赖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教育、经济和科技的结合,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不仅为富民强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且有利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把潜在的科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江苏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丰富,是支撑江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应适合江苏的省情,能充分发挥江苏的优势。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具有优秀的人才和研发团队,有装备、技术成果、科技信息、图书资料等种种优势资源,因此依托地方院校优势资源的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构建和机制创新,将是促使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和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地方高校优势资源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实施管理的,担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包括省、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从隶属关系上分析,地方高校主要是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相对应的,强调的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并管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把地方高校的范围进一步界定如下:由省级政府管理的,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地理化与之相适应,这就促进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使之在当地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中成为智力、技术资源中心。高等学校要着眼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搞好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且,大学、科研院所的生存和发展无疑需要地区的支持,只有将大学、科研院所中的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融入到江苏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中,学科建设才可能迅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门学科得以生长的前提和保障,加强、促进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
为此,大学、科研院所与地区知识经济发展协同合作,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应面向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步骤。
2006年江苏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19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9所,地方高校110所,占了92.4%,从总体来看,这些高等院校拥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及扎实、完整和系统的理论基础。不仅是江苏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还有大批拥有精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实验室。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更好地结合,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地方高校在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江苏的高校应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积极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形成紧密的一体化联系,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立足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江苏地方高校应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1)优化人才结构。江苏高校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按需培养,专业、科类和层次结构要尽量与地方经济、产业、技术结构及调整相适应,这样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多样化需求,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为根本宗旨,以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3)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中的定位和功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开创新局面,创造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
经过反复的探索,已经出现了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广东省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省级行政区城内,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吸引全国高水平大学与全省的企业和地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浙江大学模式――学校同省内各地市县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把浙江大学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海三区联动模式――对杨浦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实行统筹规划、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城创新体系;河北太行山模式――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引导和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扎根农村,建立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促进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产学研结合的新变化,江苏高校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1)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2)坚持以优势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3)要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
3.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
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江苏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要适应这些新经济形态特殊的产业特点、发展规律和创新需求。(1)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层次、专业和学科、科学研究基础、人员等实际,结合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确定各校的科研定位,这样全省高校才能全面、有序、合作、高效地做好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2)各高校应集中资源重点研究江苏主导创新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江苏的形成,提高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促进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创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依托地方高校优势,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设计
1.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设计
依托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工科院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设计上应打破创新资源封闭的局面,整合和集中公共服务、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功能,在学校为企业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使学校科技资源与工业界紧密结合,最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学校科技资源的自主创新体系。
平台包括以下内容构成:依托地方高等工科院的基础设施优势,提供包括网络服务、图书资料查询服务、分析和测试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学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体系。学校要大力推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拳头;引入社会的相关资源,实现包括行政服务、成果展示、技术中介、金融服务、人才中介服务、商业服务在内的“一站式”配套服务;与政府协作,设立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依托学校的品牌和资源,通过公共关系、媒体采访、网站宣传、多元广告等方式扩大平台的知名度。充分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大学科技园作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的一种载体,已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实践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结为定位不够明确、渠道不够畅通:对于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分,大学科技园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定位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渠道不畅通主要体现在:(1)高校资源利用渠道没有完全畅通,科技成果流失严重。(2)投资渠道不畅通,科技园缺少提供创业基金和进行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3)人才输送渠道不畅通,园区和高校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人才输送机制。(4)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大学和科技园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问题出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园的作用,需要创新科技园的运作模式,建设畅通、开放、无阻碍的“绿色”大学科技园。“绿色”大学科技园将是目标定位准确、各种渠道通畅、崇尚创新、创业、创优、自由开放的载体。以“绿色”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将能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形成创新的文化,产生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成果的转化、人才的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再通过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配合,形成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链条:科技成果大学科技园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竞争主体。
2.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设计
充分发挥依托地方高校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在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打破创新成果的转化瓶颈为目标,设计运行机制。
机制的设计充分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依托平台自身的优势展开:
(1)在平台上帮助企业打造R&D中心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构建自己的技术中心。据统计,对于江苏这个一流工业大省来说也只有6%的内资企业建有技术中心,这表明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在通过校内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各类服务平台的配套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①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平台上与高校建立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②成立专门机构履行联合研发中心管理的职能,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促进联合研发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
③联合研发中心以集成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成熟化、配套化,使科技园成为集成技术的创新基地和成套技术的集散地。
(2)整合学校和社会的工业设计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量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这个瓶颈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有价值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只是处在小试阶段,成果的成熟度不够,缺乏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即为产品生产、制造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的工业设计,从而没有相应的成套装置与成套技术。而且,目前很多专业性的设计院所大都缺乏原创性的技术成果而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有些专业性的设计院所面临生存的危机。为解决上述成果转化和工业设计中原始创新不足的两个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工程化,可采取以下方式:
①学校可与专业设计院所进行战略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共同发展。从而为广大的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有指向性地转化和应用相关领域的工业设计成果,从根本上打破瓶颈制约,使得研发、设计、企业自主产权三位一体,加速成果转化。
②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集成技术,在申请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尽快发展成为拥有若干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工程公司,扩大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
(3)制定多种激励措施,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
充分利用平台上的各种专家资源,帮助、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孵化。
①成立由专业人士管理的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鼓励成果转化,并做好成果评估工作。
②成立包括技术、管理在内的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出谋划策,为成果转换中将会遇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加强保障孵化成功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关键词 运动技术健身 体育课专项化 教学
1.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健康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勿容置疑,体育课在帮助学生实现这一学习目标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体育课课时合理有效地实施教学?体育课究竟应该以增强体能为主,还是以学习运动技能为主?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曾经就这些问题都有过长时间的争论。
实际上,增强学生体能和学习运动技能是具有统一性的,学和练是对立的统一体,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不同,它是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动作技能的,而身体练习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体能的过程。在练中学,在学中练,这是体育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理由很简单,学习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重复性。没有足够的重复,动作技能难以掌握,人的体能也难以增强。人体正是在大量的重复中,获得增强体能和掌握技能的双重效果。
历经近十年的课改洗礼,运动技能从重视到淡化再到关注,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经过认真反思之后,运动技能教学仍然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的看法已基本达成共识。如何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如何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在这一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2.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查阅、整理;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3.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的概念及其优势
体育课专项化教学就是指在较长时间(一个学期及以上)专门进行同一个运动项目技术的系统学习的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及练习方法等均具有浓厚的项目特点,针对性更强。例如,排球运动中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可以采用三米线移动;弹跳力的练习方法有摸高触球等,既突出了项目特点,又能全面增强身体素质。这种形式的专项体育课比现行的普修体育课具有以下诸多优势:
3.1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体育课程内容专一化,这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关键所在。实施体育专项课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在理论知识等方面都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了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3.2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前人长期的智慧结晶,具有其独特的健身娱乐和育人功能。通过对这些体育项目科学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体育专长和特长,培育体育运动项目情感。
3.3通过专项体育课教学和广泛地开展体育专项活动,可以发现和培养体育特长生,壮大和发展学校群体活动,提高运动队竞技水平,逐渐形成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4开展体育课专项教学 ,有利于学生明确每一阶段学习目标,对个体纵向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体育专项化教学按照每个专项技术分类分层次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初学到强化再到提高,对每个层次的技能水平都能以量化的形式设定相应的等级,帮助教师和学生客观了解学习状况,从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5能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水平。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体育教师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术业有专攻。如果能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专项,教师自然会得心应手,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6促进场地器材合理使用,优化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受历史或者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每个学校的场馆设施不尽相同。有的场地开阔,适合开展集体性和户外运动,例如足球、垒球、手球等等;有的学校则室内场馆设施比较有有优势,则可以在游泳、乒乓、体操、击剑、跆拳道等等这些运动项目上重点发展。
4.开展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的建议
4.1体育课专项化教学应当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师资特长,场地器材资源和学生男女生性别比例等个性特征,开展一些适应学生长期发展的运动项目。
4.2必须认真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开发各个专项运动的校本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大纲是相对较长时期内知道教学的纲领,体育教师要集集体智慧,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钻研教材,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评标准和方法。同时,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
4.3专项化教学实施之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要广泛调查,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浅层次的兴趣。开设的项目要既有场地器材和师资保障使之顺利开展,同时,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达成学习目标,从而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发展和培养学生真正的运动兴趣。
4.4专项教学中,在进行专项素质练习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深入分析和合理选择教材,依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对运动技术的教学要分层次循序渐进,科学合理。既要达到掌握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和组织形式反复练习又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4.5调整师资专业结构,加强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运动技能是构建体育课专项教学的基础,是衡量体育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技能,并能更多地进行业务学习,才能指导学生学习。
4.6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理想的状态是小班化教学。从安全、运动量及运动负荷、运动器材各个方面考虑,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班级一般应该控制在30人以内比较科学。
参考文献:
[1]张洪潭.运动技术健身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