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班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课堂进度过快,学生没有反应或思考间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度依赖课件,板书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太多思考的间隙,教师把目光移向课件内容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课堂上记笔记也有相当大的难度,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很容易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学习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2.课件制作耗费时间较长,占据教师大量精力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制作过程上,而有可能忽视了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由于多媒体提供的多种功能,教师都想把课间做的更加漂亮,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会反复修改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殊不知这些细节的设计都是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的。课件的建设也不令人满意,偶尔也存在着“电子板书”也就是书本搬家的现象,课件没有起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足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3.课堂活动学生参与性不高
在合班授课模式下,课堂上往往会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但效果也不甚理想。人数多,就会有惰性,总有人偷懒,只要本组里有人“挑大梁”即可。即便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多种手段来设计授课任务,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有些学生也爱理不睬,不愿听课,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因此,学生在课上由于缺乏交流而没有得到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合班授课下,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式”教学。问题是小组合作时,参与程度不一,往往是能者多劳,不能者不劳。组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难以以团体精神作为支撑来完成实际学习任务。没有得到语言锻炼的同时,也没有加强和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于教师布置的小组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就更差强人意了。上课坐在一起,下课便挥手道别,各学各的,毫无团体合作意识可言。
二、建议与解决办法
1.严格课堂管理
针对人数众多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旷课,迟到,早退都要有相应等级的扣分,来约束学生,达到最基本的上课要求。如果授课过程中,睡觉,玩手机,讲话等现象出现时,也要有相应的对策处理。比如说,最为普遍的玩手机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师暂时保管手机几日(SIM卡学生自留);把他正在浏览的内容或者玩的游戏用英文解释出来;接受教师课前就准备好的惩罚措施(表演节目,大冒险抽签等)等等。针对那些上课讲话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以制止,不能放纵不理,否则不但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还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教学效果。然而,大学生自尊心更强,更要面子,即便他犯了错误,教师最好也不要直接当众批评,可采取委婉的说法和手段来提醒其错误。经常提问是个约束那些爱讲话学生的好办法,既顾忌了学生的脸面,又适时地制止了他们的不恰当的课堂行为。
2.课件与板书结合,控制课堂授课进度
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利用课件的频率相比之下更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授课时以板书为主。为了课堂内容衔接顺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可能翻阅课件的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无法记下笔记,没有思考机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必要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板书内容来放缓课堂节奏,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时候,学生可以思考并记录。不建议把所有授课内容都放在课件中展示,要有的放矢,量体裁衣。
3.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大班授课,对于设计课堂活动的要求更复杂,更具体。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不高,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师授课心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那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冲动,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在小组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每个学生使用英语与自己的组员进行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任务。另外,活动设计上也要新颖灵活,经常变换,比如角色扮演,模仿演讲,学习英文歌曲,经典台词模仿等,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式,都能得到该有的锻炼。
4.构建团体合作精神
在多媒体环境下,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的最佳方式。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尤其是用所学的语言。他们没有看到,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也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知识只有在不断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才会被消化吸收并内化为活的语言机制。形象地说,只有通过才能熟练掌握语言知识。不交流、不运用,不可能学好语言。为了构建团体合作精神,教师可设置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具体为:如果因为某人的原因,小组没有完成任务,整个小组接受惩罚。这样的话,就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5.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岗位了工作了这么多年,相信教师们都会发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无论一名教师你有多努力,教学水平有多高,你都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因为作为教师,必须要和你的学生多多交流。要是不和他们交流,就不知道他们的想法,跟不上他们思想的步伐,只有和他们做朋友,学生会慢慢喜欢你,了解你,才会更喜欢上你的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才得以完成,教师才能更好地灌输他们所需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合班授课的学生人数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教师更要注重课上课下去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授课方案。
三、总结
关键词 经济学 大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of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in Economics
Based on Babanski Optimization Theory
WANG Jie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econom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ore comm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Babanski process optimization theory, a large classroom of economics problems, causes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economics;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大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对于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来说尤其如此。通过对经济学课程大课堂教学和小班授课的对比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大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逊于小班授课。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设――理性人。理性人的特点是追求自身行为的最优化,即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回报。作为讲授经济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实践理性人的做法,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本文将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学大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策略。
1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简介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是指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的选择出一种在教师和学生付出合理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最有效率的完成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需遵循两个基本准则:(1)每一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优、良或者及格);(2)教学过程的参加者(即教师和学生)只应付出必需的最少精力来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据此,借鉴经济学中的求解最优化的方法,可以列出一个抽象的方程组来表达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在(2)给定的情况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力求使得方程(1)达到最大值。
另外,巴班斯基还提出实际运用教学过程原则时需要具备四个前提:(1)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教学的基本目的或任务,同时突出主导性任务;(2)教师应当根据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连贯性以及可接受性原则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3)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教师需要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初步的学习动机;(4)最后,教师应依靠教学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和直观性等原则着手选择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形式。
2 经济学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经济学大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不仅没有达到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准则,且在同等条件下甚至比小班授课效果要差很多。结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来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2.1 经济学大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弱
课堂教学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然后依据教学目的设计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因材施教非常重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安排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其表现形式,如案例教学等。
在经济学大课堂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经济学的基本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并能借鉴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情况。但是对不同专业学生而言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有的属于专业基础课,有的属于专业选修课,所以基本教学目的下的具体教学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应当有所差别。
然而,在经济学大课堂教学中,由于同时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并且学生人数众多,有时甚至达到百余人以上,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素质,也很难做到按照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案例来讲解。这样的结果可能造成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损
这表现为:(1)课堂纪律稍差。学生迟到、早退、上课说话、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等发生的频率会高于小班授课。(2)对于教师提问等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率偏低。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必须要善于指导学生,这既表现为课堂上的直接引导,也表现为课后的间接引导(比如批改作业等)。但每个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范围有限,在大课堂教学中尤其如此,因此更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表现。师生联系相对于小班授课要松散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被忽视的心理,也较容易产生散漫的意识,影响学习的责任感或使命感。
巴班斯基认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两大类――兴趣动机和责任感动机。在大课堂教学中这两者均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最终导致教学过程无法实现最优化。
3 提高经济学大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因,在不增加学生和教师时间和精力负担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经济学大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1 明确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加强学生树立学习经济学的责任感
在第一堂课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经济学对学生而言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学生的去向主要是:(1)就业;(2)国内攻读研究生;(3)出国深造。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报考国内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而言是必修课程,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国家的经济政策,利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的做出决策。明确了经济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 教学内容设计突出经济学主要的、本质的内容
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原理就是突出一切活动的主要环节。对于经济学教学过程而言,就是教学内容必须突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不同专业出于不同目的修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和研究方法都是必须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此。这样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付出特定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3.3 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经济学教学
教师应当考虑根据每堂课的核心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讲解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一原理时,可以先引入一个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归纳出这一规律。这一案例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口述法(如讲解日常生活中吃多个包子的事例)呈现,也可以是用一段相关视频(如陈佩斯表现的小品《吃面条》)采用直观法展示出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灵活选择不同教学形式区别对待学生
针对全体学生、班级、小组和个别学生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对教学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巴班斯基比较了全班、小组以及个别学生的教学形式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比较效率,见表1。
据此,经济学大课堂教学可以主要采用针对全体学生这一教学形式讲解重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在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配合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教学形式。比如,课堂上可以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还可以布置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单独完成。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经济学原理结合自己的专业独立撰写课程论文,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分析某个小型经济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大课堂教学集中教学的优势,又可以利用小组、个别的教学形式弥补其不足。
表1
综上,经济学大课堂教学有别于小班授课,可以借鉴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采取相应策略在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007291――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资源配置; 问题; 对策
The Possible Solution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Huang Chunchun
Abstra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we think we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i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 the attention;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onfiguration concept?oriented by needs; the third is to ensure the?supplying of teachers;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a perfect security mechanism.
Keyword: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通过调查发现, 欠发达地区中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总体配置较差和城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较大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缺乏认识, 重视不够;二是配置观念不够科学、配置依据不够合理;三是师资供给量不足、质不高;四是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 提高认识, 加强重视
1.1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认识, 管理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良好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要采取各种切实措施帮助学校有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吸引心理学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向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等。
1.2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加强重视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 学校领导的观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调查中发现, 学校领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观念是导致欠发达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 作为学校领导,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放到与文化素质同等的高度来看待, 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当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才能从整体上合理部署学校的各项工作, 确保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设施、有时间, 才能扎扎实实、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
2 树立以需求为主导依据的系统配置观
2.1 确立以需求为主导的配置依据
王伟清教授认为, 教育资源配置应以需求为主导依据, 即配置什么种类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品质和数量应依据客观需求来决定。[2]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实现工作目标必须具备的资源条件就是客观需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的实施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从种类上需要制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人力资源 (师资队伍) 、财力资源 (经费) 、物力资源 (场地设施) 等。从品质和数量上看, 每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每所学校应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应起到管理、监督、评价、领导、组织实施等作用;每所学校至少应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心理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学历, 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 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能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所学校要有必要的专项工作经费;每所学校应设立1个心理辅导室, 并配齐相关设施。一般来说,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应以上述这些客观需求作为主导配置依据。
2.2 树立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
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要求:第一, 我们要尽量满足客观的教育需求, 如实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 这是一种客观需求, 我们应尽量满足这种需求, 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相关资源;第二,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资源当成一个系统, 对于系统而言, 关键性要素如心理健康教师是必不可缺的, 否则此项工作就无法运转;第三,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 客观上需要多少就配多少, 既不能多配也不能少配, 不然就会导致浪费或无法运行;第四, 如果客观需求很多, 但现实教育资源较少, 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我们就应该调整系统目标, 对现有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如现阶段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一时满足不了客观需求, 我们可以调整目标, 原来要求每所学校配备一个心理老师的, 可以改为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老师;每个县区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数量不够, 我们可以采取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由心理健康教研室负责全县或全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保障师资供给
3.1 建立专兼职队伍, 保证量的供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这支队伍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选拔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 兼职教师要选择那些有爱心、有耐心、综合素质很高的教师来担任。[3]
3.2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师资质量
专业培训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其一, 普及型。培训对象是学校全体教师, 重点是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通过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高。其二, 提高型。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校长、各科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及主要学科教师等, 目的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 关键是要提高校长的认识。其三, 专业型。培训对象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目的在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 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
4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4.1 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成立相关机构, 对这项工作进行领导。第二, 各中学应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指导,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 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
4.2 确保经费到位
政府部门必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并规范使用。其一, 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资金投入。其二, 要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环境资金投入。
4.3 加强人员保障
首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增加教育投入, 引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逐步给每所中学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其次, 可以采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 如: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健康教师, 让心理健康教师轮流到几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鉴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强大性, 我们还可以依托高校, 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让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
4.4 构建督导机制和激励机制
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专门机构和有关专家,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标准, 及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调控, 实现工作目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工作成效及时进行评价, 并帮助他们纠正过失, 加强和改进工作, 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欠发达地区所有中学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调查的22所中学都没有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 心理健康教师的待遇难以得到保障, 职称评定还没有明确,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他们不太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许多人更愿意改做团队干部、政治课教师等其他的工作。建议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增加学校心理教师进修的机会, 提高待遇,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表彰先进, 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心理专业毕业生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 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黄爱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潍坊三中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 2014:23.
[2]王伟清.论基于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观[J].教育与经济, 2010 (1) :46-50.
[3]张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之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64-66.
关键词: 幼儿 午睡问题 调查研究 解决对策
1.问题的提出
学前儿童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对他们身体和大脑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幼儿存在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高、不良睡眠行为等一系列问题。怎样帮助幼儿尽快入睡?怎样提高幼儿午睡质量?怎样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午睡习惯?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幼儿在园午睡情况的了解,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睡眠环境、睡前准备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睡姿、午睡巡视、家园配合等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对策。
2.调查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把昆山市某市区幼儿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在幼儿园随机抽取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共选取3个班级,采用自然观察法,每周观察两次,观察四周,共观察八次。以实际到班幼儿为准,共观察95名幼儿。
2.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在幼儿进行睡眠活动时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制作图表等进行分析。
3.调查结果和分析
3.1幼儿入睡情况调查
从这次观察选取的样本中可以看出,小、中、大班中每天能入睡的幼儿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61.5%、45.5%、41.7%。小班幼儿基本不能入睡、从不入睡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0%;而大班幼儿基本不能入睡、从不入睡所占比例分别为13.9%和11.1%。从总体来看,幼儿的年龄越小,入睡情况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睡眠困难的幼儿增多。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存在不同个性差异,幼儿对午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3.2幼儿午睡睡姿的调查
幼儿午睡的正确睡姿不仅有助于幼儿入睡,而且能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而我们在幼儿园看到的幼儿的睡姿五花八门,有趴着睡的,有蒙头睡的,还有蜷缩着睡的……调查结果表明,小班有46%的幼儿睡姿正确,中班有57%的幼儿睡姿正确,大班有72%的幼儿睡姿正确。从整体看,幼儿的年龄越大,睡觉姿势越正确,但是每个年龄段都有部分幼儿睡姿不正确,睡姿呈各种状态。
3.3幼儿午睡不良行为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事件取样法,在被调查的三个班级中幼儿在午睡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良行为。笔者通过观察统计了幼儿哭闹、啃咬手指、自言自语等不良行为的出现次数,取其日平均值,按照小、中、大班的顺序,哭闹的占比分别是12%、3%、0%,啃咬手指的比例分别是12%、6%、3%,径自坐起的占比是0%、6%、14%,自言自语的比例是4%、12%、14%,玩弄器官分别是0%、0%、2%。调查发现,幼儿午睡不良行为在各年龄班都普遍存在,小班情况相对较好,大班午睡不良行为相对较多。
4.幼儿午睡的建议
4.1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首先,保证午睡室内的卫生及空气新鲜。每天拖地,在幼儿上床后也要把过道拖干净;窗台上的浮灰要勤擦;每周固定消毒两次;每天开窗,以保证空气流通,在幼儿午睡前一小时将窗户关好,保证室内温度;将窗帘拉好,光线柔和[1]。
其次,午睡室的环境布置要有利于幼儿午睡。午睡室可以贴上窗花或拉上窗帘,使光线变暗,帮助幼儿很快入睡。创造一个温馨、安静、舒服的环境,使幼儿能够很快入睡。
4.2做好睡前准备工作
午餐过后,教师应该组织幼儿餐后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午餐过后,教师组织合适的睡前活动对幼儿午睡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散步、看图书、听故事、欣赏音乐等。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幼儿在安静优美的旋律中稳定情绪,更容易入睡。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散步,餐后散步不仅有助于食物消化,而且有利于幼儿情绪稳定。
睡觉前每个孩子必须如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尿床,或午睡中途起来如厕,影响睡眠质量[2]。
4.3培养良好的睡姿
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是保证幼儿午睡质量的关键。有很多孩子喜欢蒙头睡觉,那样会因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致使睡醒了还是一点精神也没有;有的孩子喜欢趴着睡觉,那样会直接压迫到心脏,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还有的孩子睡觉张口呼吸,因为呼吸浅致使肺部扩张久了易引起“漏斗胸”。因此,我们在睡前要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给孩子们学习小儿歌等形式引导他们自然地以正确的姿势睡觉,再通过实际观察,及时纠正幼儿的睡姿[3]。
4.4坚持午睡巡视
幼儿上床以后,教师应轻声来回走动,不间断观察每个幼儿呼吸是否均匀,有无异常情况,如发现呼吸不均匀、出大汗、脸色发黄等情况,要立刻叫醒幼儿,询问身体有无不适,并及时对症处理。有的幼儿被子不停动,就要询问是否要大小便,或身体不舒服等,都需要教师及时处理。
对于一些特殊幼儿,更应该加强关注,如正在服药的幼儿,看他们身体是否有异常。还有一些孩子特别好动,他们在睡前和睡醒后的一段时间,会耐不住安静,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玩口袋中或身上的小件物品,甚至放入口中,这些都十分危险,需要老师及时关注并制止。
教师要克服孩子睡觉时不会有事的麻痹思想,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4.5家园配合
培养孩子良好的午睡习惯,幼儿园和家庭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家长应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按时午睡,才能达到效果。我们的做法是:首先要主动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午睡的情况,提出幼儿园午睡要求。做到在家休息是和幼儿园一致的作息时间,不要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破坏幼儿的生理习惯。同时,家长要做好榜样,按时入睡,慢慢带动孩子午睡,逐步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好习惯。其次,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的午睡情况,让家长了解。最后,对于长期穿尿片睡觉的幼儿,老师要通过家访、约谈,合力制定系列措施,逐步让幼儿摆脱尿片,安然入睡[4]。
参考文献:
[1]伊翠娟.幼儿在园午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3(9):90-91.
[2]王琴.重视午睡管理提高午睡质量[J].幼教天地,2011(80):236-237.
关键词: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负反馈教学法;实践环节;特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18-03
C++不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而且是这些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应用等)的重要基础,更是这些专业开展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表达工具和开发工具。因此,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下面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研究、实践环节建设、特色教材编写等方面介绍我校VC++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
1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是从教学过程中反馈(作业、实验、答疑、单元测验等)的问题入手,通过及时讲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反馈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称此方法为负反馈教学法。负反馈教学法包括以下方面。
1.1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贯彻“发现式”教学思想
范例教学法由教育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教师通过范例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原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得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认识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通常以一门具体语言为主线,围绕语法知识展开。而实质上,设计程序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缜密思维方式、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兴趣,必须亲自感受并体验程序设计的无限魅力。为此,我们改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真实编程环境的支持下,课堂教学以程序(范例)为主线。所选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可扩展性,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范例程序的讲解首先符合“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算法及应用。其次,通过对范例程序的启发式扩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直到实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编程的工程化思想,获得实际编程能力。
1.2采集教学负反馈信息,做好分类、分析和讲评
按负反馈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做好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抽样批改、单元测验的全样批改,重视实验指导和答疑,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获取足够的负反馈信息后,任课教师及时做好问题的分类、分析和讲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
1.3根据大班教学特点,推进强同步教学策略
大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师生教与学的同步状态。负反馈教学法的师生同步措施有授课、作业、实验、讲评和测验等。其中,作业与实验报告由于学生存在一定抄袭现象,同步效果欠佳,为弱同步措施。授课、讲评和测验同步效果较好,为强同步措施。为使大班教学取得较好效果,采用强同步措施是必要的。特别地,我们在每个单元安排一次测验,以实现师生的强同步,及时取得真实的负反馈信息。
1.4编写负反馈教学法配套教辅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自我完善能力
配套教辅资料主要有:①学习指导。注重概念理解、知识巩固,设单元测试,便于学生学习和自测自查;②实验指导。共有17个实验,每个实验包含调试技术介绍、程序调试题、程序设计题和选做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能力,激发学生编程兴趣;③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共8个专题,便于学生突破难点,融会贯通,体验综合编程的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二级考试模拟试卷;⑤VC++ 6.0程序调试技术,包括使用VC++ 6.0 IDE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2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
VC++课程是一门难点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是该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运用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调试和实际编程能力。为此,本课程设有课内实验(32学时)和课程设计(两周)实践教学环节。
2.1课内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和调试能力
基本编程和调试能力是深入学习本课程并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课程实验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一套以调试技术、基本语法、基本算法、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的同步实验指导,共拟定了17个实验,每个实验通常包括调试题、编程题和选做题,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2.2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编程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以后,以综合性程序设计训练为主,选题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难点与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难点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有用。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养成良好程序设计风格(模块化、结构化)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初步形成软件工程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程序组织能力。
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基本算法和数据结构。基本算法包括穷举、迭代、递推、递归、排序和查找等。基本数据结构包括数组、结构、指针、动态内存分配、单向链表、对象、文件等。课程设计的实施,对非计算机专业采用小综合方案,计算机专业采用大综合方案。所谓小综合是指程序规模在几十到几百行的小题目,大综合则是程序的规模在数百行以上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题目。
2.3实践教学认真实施,严格考核,确保效果
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配备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现场实时进行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解决编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预习和考勤占总成绩的30%,上机检查并回答提问占总成绩的40%,课程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30%。
3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研究,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发展快、更新快、综合性强、存在问题多的特点,针对同类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先后发表 “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 等论文,并及时把这些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进展引入教学。
3.1课程内容分为三个知识模块
(1) 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包括C++概述、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简单的输入输出、算法与流程控制语句等。
(2) 模块化程序设计:包括函数、编译预处理、程序的多文件组织、数组、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指针和引用。
(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包括类、对象、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继承、派生、友元、虚函数、静态成员、运算符重载、I/O类库、命名空间、模板和异常处理等。
3.2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算法表达、结构化语句:结构化编程的基础。注重讲授算法的结构化表示法,结构化语句,常用基本算法,断点+单步调试技术。
(2) 函数:模块化编程基础。注重讲授程序的模块化组织思想和方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思想,参数传递,变量作用域,程序的多文件组织。
(3) 数组、结构体、指针:数据的结构化和模块化组织基础。指针是重点和难点,应正确区分指针与地址,强调指针类型的作用,讲清各类指针的含义及作用。特别注重讲授指针在动态生成基本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综合实例。
(4)类、对象、继承、运算符重载、虚函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运算符重载较易理解,但有些方面易忽视,应提请学生注意。虚函数是重点和难点,应注重讲授虚函数的必要性、重要性、实现机制和综合实例。
4改革考评方式,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根据VC++课程的特点,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评方式,实行考教分离,并使其与江苏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方式接轨,采取笔试(50%)+机试(50%)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
试卷的试题源自题库和现任教师的征卷,试卷由选题算法和软件系统产生,难度与二级考试相当,提高了考评的科学性。
5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和成果,积极开展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几年来,课程组对国内外流行C++教材进行研究、分析和试用,总结、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从校内讲义开始,逐步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建设工作。2005年2月,自编教材《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又第二次印刷,得到了社会读者的认可。2005年10月,本课程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立项建设,课程组编著的体现“负反馈”教学特色的教材《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一书目前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书稿已经交付,将于2007年上半年出版。
6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建设和总结,本课程已积累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经常更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网上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设计任务书、实验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集、典型问题及参考程序、相关教学论文、英文版课外辅导材料、模拟试卷等。课程组成员开发的“基于WEB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系统”2006年11月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二等奖。本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网址为:。
参考文献:
[1] 刘维富,陈建平,王春明.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C]. 第二届全国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06,11.
[2] 刘维富,丁卫平,沈学华. 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
[3] 顾晖,刘维富,管致锦.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 102-104.
[4] 邱建林,刘维富,顾晖.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4):96-98.
[5] 刘维富. 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6-59.
[6] 刘维富. 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66.
[7] 顾晖. 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J].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4,(3): 37-38.
[8] 丁卫平,刘维富,沈天晴. 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5-87.
投稿日期:2007-2-24
作者简介:陈建平(1960-),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快速算法设计与实现等。
刘维富(196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等。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建平邮编226019
E-mail:
电话:0513-85975405,13962955020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主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式下,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科学研究成为我们小学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科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学习的基本品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3.自主学习是一种无任何监控的学习。
三、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我校现状来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从研究教学策略着手,特别是从研究怎样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过程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月,学习立项通知精神,做好开题论证工作。2.选课题,使全体成员明晰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步骤,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3.申报立项。2012年3月,组建研究团队。1.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意识,为课题研究创建和谐、信任的人文环境。2.分配任务,明确分工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继续深入学习本课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课题组成员深入各年级调查、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情况;开展教研活动。2012年4月-5月,通过上示范课、听课、评课、说课等形式指导年轻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和反思,传授教学经验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2012年7月,撰写教学随笔、案例和反思,采取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群体反思、跟踪改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反思中不断提高。2012年8月,组织教师到北流市、玉林市培训学习,带回了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2012年9月,进行提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全县教师技能大赛充电。2012年10月,举行校级赛课和教育教学理论考试,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县级赛课教育教学理论考试,推选5名优秀教师参加县级赛课。11月,5名优秀教师参加县级赛课教育教学理论考试,有2位教师获得一等奖,有3名教是获得二等奖。2013年1月,我们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2013年2月举行成果展示,展览实物图片,观摩学习,交流典型经验。在课题研究中,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通过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在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撰写了一批与课题相关的经验文章(教案设计、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具和课件制作等),写有13篇论文(获奖6篇,并刊登在省级以上的刊物)、10篇案例分析(获奖4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有6篇发表在《小学生作文报》上,获奖课件2个,有5位教师获得毕业班教学成绩超市标奖,有6名教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课题组成员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3月,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种材料、总结、整理研究论文,撰写结题报告,上交总课题组。进行经验交流,实验教师的研究论文结集,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立足课题研究单位的实际情况,广泛搜集了小学生自主学习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寻找一些有效对策,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2、案例研究法。课题组选取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典型案例,研究其成功经验,并在全校教师中推介这些好经验。
3、调查研究法。课题组采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全校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总体上了解到了全校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状况、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基本看法、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等。
4、文献研究法。围绕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课题组做好了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实验的总体目标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探索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适合于大班额学习环境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将“学习、实践、研究”融为一体。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根据问题收集事实、证据。3、分析和处理信息,形成解释并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4、表达与交流、修正与完善解释。
七、研究成果
1.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驾驭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可喜的进步,为了激励教师、展示我校学习方式研究成果,在校级和县级的赛课中,中青年教师的风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好评。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回归;发展;
作者简介:白万胜(1956-),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王永(1979-),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我国兽医人才培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缺乏兽医教育教学理论,在兽医人才培养中就缺少应有的章法和必要的手段。兽医专业课教师均非师范院校毕业,教育教学理论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也曾接触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但是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目前的兽医教师一般将精力集中于两点:一是科研,易出成绩,利于职称评聘;二是生产实践,利于提高收入。而对于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则了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兽医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多为本能的模仿,少有独到的见解。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散见于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至于专著几乎为空白。综上所述,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设立长远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偶得灵感。除了系列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外,还应进一步做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撰写出具有一定分量的教育教学研究专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兽医教育向纵深发展。
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的跨时空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方式,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区域内的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引领作用,各校区间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这对于当下的农村教科研是一种有效率的发展途径。
一、开展教科研区域联动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教科研力量分布不均。本次的研究样本是四所小学和两所镇中心幼儿园,一小、一幼是市、县两级的教科研基地,有一支省市级科研骨干领衔的名师队伍,研究基础好,科研氛围浓,但部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局限于教科研文件的上传下达,创造性和校本性不够。特别是同一区域内的店口文裔小学和育蕾小学,相对地处偏僻,师资力量薄弱,教科研工作一直难有起色。科研力量的不均造成各校参与课题研究的质和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是优质教科研资源没有共享。虽处在同一区域,但校际间的教科研交流缺乏有效管道,有限的一点研究局限于校内,具有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店口一小并没有在本区域内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校专家各自请,培训各自搞,有限的优质培训资源排斥共享、简单重复、低端低效。
三是成果推广应用缺乏实践基地。课题的结题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中的又一次提高。几年下来,我们店口镇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教科研成果,其中也不乏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的优秀成果,但最终都束之高阁,原因之一就是区域内各校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使得优秀成果找不到推广应用的实践基地。
二、推进网络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必要性
我们店口镇整个教育区域有比较先进的现代教育设施来保证网络科研的实施。店口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是可以作为农村教育的领头羊的,在2006年整体通过了“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考核验收工作。每所学校均配备了一至两个计算机教室,两个以上的多媒体教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都开发了校园网站,开通了校内FTP资源库,学校硬件设施完全达到城市学校的标准。
我们设想,把农村特定区域学校联合,借助网络,整合科研力量,实现科研资源共享,有效开展科研培训和研究活动,以此推进区域整体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网络教科研与传统教科研组织形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的优点,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教科研骨干人员、教师之间教学交流与研讨,更好地促进教科研骨干人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区域教学资源系统。
基于以上调查与思考,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期望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通过区域联动,成立区域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区域内教科研菜单式培训,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实现教科研资源共享,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内积极推广和实践,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两个概念的界定
基于网络:就是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起一定区域内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科研平台,实现教科研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达到教科研、科研一体化的过程。
教科研区域联动:是指我们诸暨市店口镇所属的其中六所学校(2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1所民工学校、2所中心幼儿园)在开展教科研活动中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教科研区域联动”的特征是“在区域中,基于区域”,强调“区域性教科研”的引领作用,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培训理念,全面有效提升我们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基于网络的区域教科研联动的推进策略
1.建立教科研网站,实施信息辐射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将教学科研信息辐射至全镇教师,助推教师积极开展网络教科研。
店口镇教育办公室科研处建立了“店口教育网”(dkjy.省略)内容包括:教科研信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科研论文、教科研计划、教科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读书活动、特色学校建设等栏目。在此过程中,在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促进了教科研观念的更新,对变革已经实行多年的传统的教科研方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而提高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开通了“店口镇教育网络论坛”,在硬件上已经为全镇教师参与互动研讨提供了先进的网络平台。
当前,店口镇教育办公室科研处充分重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用,积极引导教师进行网络学习,参与网络教科研;大力倡导教师到“店口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论文、素材和课件,不断充实、丰富“店口教育资源库”。条件具备时,即通过网络通讯工具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各种会场,对各类教育工作会、研讨会、培训会、课堂观摩活动进行现场直播,以实现教育资讯的共享和观摩研讨、进修培训活动的全员参与。
2.构建本地“网络研修平台”,实施典型带动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通过骨干教师培训,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和校本研修视导评估,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整合区域优质培训资源,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名师和农村教师培训是“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的重点。在名师培训方面,教办科研处以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培训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平台,以提升实践智慧,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风格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为重要手段,以提高名师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整合了全镇优质教师资源,通过集中培训、异地培训、送教下校、网络资源建设等途径,加大了名师的培养、辐射和带动力度。
目前,“店口教育网”开设了两个在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市级 “铁勇工作室”和镇级“朱利清工作室”,面向全镇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员。除了开展面对面的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提升了研修员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效果十分明显。
3.有序开展网络研讨活动,实施课题牵动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无论是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工作,都需要对教育规律的深入探索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提升。开展课题研究对于提升认识高度和深度,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借助网络平台和团队智慧,是深入课题研究从而提高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渠道。
店口教办科研处重点对三类课题开展研讨:年度规划课题、学科教改项目、动态小课题。省市一级的规划课题是作为全镇的引领课题,集聚了部分科研骨干进行联合攻关,定期的现场交流和不定期的网络研讨,并及时把交流研讨的成果上传网络。学科教改项目是最切合教师工作环境、性质和能力的一类课题,研究的问题就来自于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的场所就在课堂,效果的产生也在课堂,这些身边的问题放置在网络上很容易引起共鸣。动态小课题是我们正在尝试的一种课题管理新模式,课题的申报、递交、评审全部在网络上实现,网络会员可以自由评论,问题解决方案、研究过程和课题成果全面共享。对于课题,教科研区域联动主要就开题论证、方案剖析、课题进课堂、课题研究阶段小结、成果展示等环节展开研讨,利用网络平台,在不断的思辨质疑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4.大力倡导建设教师博客,实施张扬观点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鼓励教师在教科研区域联动活动中有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思想,并通过网络博客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教科研思想。
在教育运用中,教师教育博客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工作日志、网络文集和多媒体成长档案袋。各校(园)教科室主任和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引导全体教师通过博客来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况,跟踪自己的专业发展轨迹,分析进步、查找不足,积累和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教育智慧;同时,教师也通过博客来收藏、整理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建立教育博客,可使教师通过开放自己的教学材料、实践体验和研究心得,在与专家学者、教科研员以及更多一线教师乃至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者和课程资源的承载者。
5.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特色学科、学校建设,实施特色立校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科研工作、特色学科和特色学校建设史贯彻了“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管理理念。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掘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店口镇所属各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个性、办学特色,有多所省市级特色学校(园),店口一小的“文化围棋”、店口二小的“乒乓球”、店口一幼的“快乐围棋”、店口二幼的“绿色五金”等,但社会的扩张度、师生的参与度、家长的认同度都不尽如人意,而借助网络推销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展开讨论应该是一条很好的通道。“店口教育网”专门设置了“特色学校”版块,特色介绍、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解决方案、学生成长及特色论坛,将特色活动全方位地呈现给师生、家长和社会。除了建构网上特色学校外,我们还设立了“特色教学”版块,比如我们在校园网络上建立“小班化教学”和“古诗词赏析教学”两大特色板块。围绕这两个特色,我们开展网上“特色论坛”、“小班化教学设计”、“古诗词赏析课堂教学设计”、“特色课实录”等活动;利用校园网对学生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开展网上诗词沙龙活动,参加“古诗词朗诵星级达标”活动、网上古诗词趣味活动等。让全校的教师和同学都能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就是学校的竞争力了。
6.开展小学、幼儿园科研互动交流,实施幼小衔接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上下段又具有一定的承接性和关联性,因此,开展中小、幼小衔接教育研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衔接是一个双边的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在培养儿童个性品质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是其他教育阶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为儿童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阶段的衔接者,小学不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零”的基础之上,而是应当“迅速抓住”学前儿童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教育实践。
在幼小衔接工作区域联动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实践感知:以幼儿园、小学共同感兴趣的“绘本教学”为纽带开展教学研讨,通过“同课异构”、“课题研讨”、“教学展示”等方式,了解对方学段的目标设计和情境设计,感知两个不同学段在教学上的一些差异和共同点,并在网络上开展专题研讨,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幼儿园教师通过网络视频观摩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在《准备上小学》主题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向幼儿展示小学的塑胶运动场、围棋苑、乒乓地带、星星广播站等,以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们布置了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让幼儿跨进教室,就能感到这样的环境既新鲜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
7.推进教科研区域联动步伐,推进均衡发展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涵义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店口镇,各校的教科研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在理念认识、行动实践、研究成果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建立区域联动这个途径,加强沟通和联络,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放大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推进政府提出的教育均衡化战略,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有所作为。
店口教办在“十二五教科研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区域联动发展思路”。特别是创建了名师与农村教师培训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本土名师走进区域中每一所中小学,切合实际地开展教科研指导工作;发挥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承担教学研讨、课题研讨和科研培训工作,努力实现全镇各校教科研的均衡发展。具体做法是:通过名师、科研基地与相对薄弱学校结对子,让名师走进每一所中小学,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店口教育神经末梢”――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受益面,实现各类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共同提升。这种机制受到了广大教师普遍欢迎,并已经成为我镇中小学名师的自觉行为。店口镇政府和教办在名师培养和倾斜农村教师的举措,省市各媒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宣传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五、基于网络的区域教科研联动成果
1.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改变闭门造车,实现均衡发展
区域性的网络教科研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使学校的教科研信息和优质教科研资源充分共享,促进学校各方、学校间、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管理者、研究者、教研组、教师打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堡垒,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科研的均衡发展。(1)“绘本教学研究”是小学低段和幼儿园都在开展的一个共性课题,通过区域联动,店口一小、店口二小、店口一幼、店口二幼进行了横向及幼小衔接课堂观摩研讨和课题研讨,开设了“绘本研讨网络论坛”,丰富研究思想,调整研究措施,在行动实践和互助协作中开展教科研,共同解决教学问题,共同提升科研能力。(2)店口各校(园)的特色学校建设有声有色,都有一个省级立项课题支撑教学研究,特色教学研究课题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店口一小的“‘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店口二小的“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店口一幼的“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店口二幼的“园本课程中开发利用本土五金资源的行动研究”,这些课题的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在区域联动中,通过特色教学研讨现场会、特色教学成果展示、特色教学课堂展示观摩等形式,并通过“特色学校网络平台”开展研讨,使各校特色学校建设个性鲜明、活动丰富、成效显著。(3)店口文裔完小和店口育蕾民工学校是店口镇两所薄弱学校,特别在师资培养上更是短板,在区域联动中与“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单位店口一小的结对合作,通过现场指导和网络研讨,在教科研管理、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新的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强,如文裔完小开辟“学农基地”为孩子们建设一个实践基地,育蕾民工学校尝试成立“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建设一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取得了预期效果。
2.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网络教科研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讯和教研互动等多层面、多方位的功能服务,它强调教师自我研修与智慧互通相结合,它有利于教师教育视野的开阔与自我价值提升,有利于沟通并引进更多社会资源和专业引领,有利于教师提高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交往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网络学习为载体的教师“充电”工程和专家、名师网络指导的模式得到发展,并以灵活的时间与空间,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得到了各校的欢迎。这些工作,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校本教研水平,深化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3.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催生了一大批源于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
区域教科研联动注重教师科研意识的唤醒和科研理论的建构,引导教师从身边的教育事例、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去开展研究。特别是我们推出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动态小课题管理,由于申报和研讨的便捷性,更是激发了广大教师的课题研究热情。这一年,共诞生了“构建区域联动平台整体推进城镇化中店口教科研发展的研究”、“基于网络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践研究”、“‘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等3个省级课题,及12个绍兴市级课题和54个诸暨市级课题,立项级别和数量均处于诸暨市各乡镇、街道的首位。教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并成功地在区域内推广应用,其中,“小学围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获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获浙江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
4.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助推了“名师工作室”建设
网络“名师工作室”是为我镇名优教师打造的一个专业展示和引领的平台,我们推出了市级名师工作室“铁勇工作室”和镇级名师工作室“朱利清工作室”,面向全镇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堂研讨、课题研究、观点报告、学术探究等研究,导师通过课堂点评、课题质疑、专题报告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悉心辅导,研修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一年来,十名工作室研修员人人拥有一个绍兴市或诸暨市级的立项课题,20多篇,开出30多堂教学研讨课,作了近20个观点报告,成绩斐然。其中,“铁勇工作室”的李丽老师获得了绍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戚伯芳老师成功入选绍兴市名师培养对象;“朱利清工作室”的蒋丽莎老师获得了诸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俞敏明老师入选绍兴市小学语文教师骨干研究班。这些研修员已经成长为店口镇、诸暨市的学科、科研骨干教师。
5.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在区域联动中获得成果
教办科研处区域联动中重视有效衔接教育研究,倡导各幼儿园结合园情整体规划,实施方案。两所幼儿园根据园本实际,提出了“农村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幼小儿童学习习惯衔接的研究”等研究课题。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领悟到课改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应立足于新的教育理念,从幼儿后继发展、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将幼小衔接的内涵拓宽为既是对小学教育的一种准备,更是对将来一生发展的准备。因此,能力的淮备、习惯的准备和兴趣的准备远比知识的准备重要。幼儿今天拥有的经验是为他们明天的经验做好准备,找准今天的衔接点也就是把握了明天甚至一生的成功点。在区域联动中,我们转变幼儿园、小学原有的“不相往来”的隔绝式教研方式,形成开放的大教研观,形成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教研部门的联手合作,形成幼儿园与小学行政之间、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同开展幼小衔接的教研交流与互动,加强对难点问题的研究。例如,研究幼儿园大班教师的教学语言如何向小学教师靠拢,做到教学语言组织的简洁性、逻辑性和有效性;研究小学低年级教学方式如何向幼儿园靠拢,做到活动方式的游戏化和趣味性等,从而在合作中更有效地完成“幼小衔接”。
6.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精心打造高品质的科研基地
教科研基地学校是推进区域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市县两级教科研基地学校的网络构建,以及点面结合的推进,我镇教育科研具有了丰富的实践土壤,也有力地推进了科研基地学校科研骨干的发展。多年来,教办科研处始终关注课题研究品质的提升,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提出了“钻得深,研得透,品质高”的要求,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型团队。目前,店口一小为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幼为诸暨市教科研基地,为我镇一贯追求高品质科研的举措做出了极好的诠释。从实践效果看,两个教科研基地扎实的科研工作不但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真正起到了科研辐射和引领作用,扩大了学校对外界的美誉度和学术影响力。
7.基于网络的教科研区域联动,精心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科室主任队伍
抓好教科室主任队伍的科研能力培训,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模式,继续办好每年一期的教科室主任培训班,利用网络平台将工作与培训结合,指导与培训并重,先后邀请了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专家做学术讲座,既减轻了教科室主任的会议负担,又为其提供了及时的科研指导。二是聚焦科研活动主题,开设网络论坛,围绕“如何促进教研和科研的有效融合”主题,召开了全镇教教科室主任主题研讨。三是以课例引领,实地观摩为手段,围绕“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组织教科室主任分组进行现场诊断、点评,并利用网络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以实战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指导能力。
六、我们的研究结论
基于网络的区域教科研联动催生的高效、开放、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科研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了当前形势下推动普通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助推力。区域联动集中了区域内的优质教科研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而网络教科研则为区域联动拓展了视野,延伸了手臂,扩大教科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科研更加科学,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科研模式的一种尝试。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店口的网络教科研这种新型的教科研模式正在形成,“自下而上”的教科研、“互动式”教科研、“参与式”教科研、“实战式”教科研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网络教科研”的主旋律。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施,促成了“以骨干带整体,以科研促课改,以内涵促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格局,推进了县市教科研基地的内涵发展,提升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理念,打造了一支“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骨干教师队伍。在网络这个信息媒介平台上,完全可以实现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总体提升,学校完全可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内在发展的新局面。
七、一些思考
1.尝试建立与“科研专家、模范学校”网络对话的科研新格局
由于校本培训的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对于教育教学中一些理论问题,我们广大教师不能够得以很好的认识,对教科研就会产生迷茫和失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认为,可以利用校园网,和全市、乃至全国一些著名的科研专家建立一种长效的联系,聘请他们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国著名的模范学校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友谊关系,请进他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