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责任感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他们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与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尽管当今的大学生在绝大多数方面表现得具有责任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创新高校的责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责任意识,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能力并自觉外化为责任行为,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表现
(一)自我意识强,自我责任感弱。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增强,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样也日益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首先主要表现在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奉献牺牲的精神。当国家、集体需要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需要;当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其次,过度在意自我,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觉得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标准或想法较远的话,情绪就难以控制,甚至指责对方评价不公。自我责任感弱主要表现在一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强调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对自己的职责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一旦不能及时实现自己的期望,便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态,甚至会自暴自弃。
(二)集体责任感不强,他人责任感较弱。
很多大学生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实用主义倾向较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相对弱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虽然他们也承认要兼顾集体、个人利益,但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有些大学生表面上关心集体,但他们是建立在一定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比如,有些学生干部为院校和班级做事缺乏奉献精神,当干部主要是为自己满足自身利益或者因为老师给予的压力,一旦有些利益没法满足或者老师的压力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则他们往往会有情绪甚至有过激行为;有些同学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对周围的人和事情都比较冷淡,对集体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从不参加,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三)责任感的关联性认识不够。
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它与大学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紧密联系。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将个人的人生追求目标与社会追求的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大学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对社会、集体、他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勇于承担责任。很多大学生由于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化,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较弱。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不需要他人关心与指导;或者对自己是一个社会人的认识不够,做事没有考虑到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比如,一些学生对他人满足不到自己的利益时,进行恶意报复打击,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倾向,容易使人们产生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大学生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容易只关注自己现实利益的实现,产生错误的利益观,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从当前社会情况看,我国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诸如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层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有的人因为过于自负而被冷落,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讲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学一直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观教育体系。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一切的中心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则什么都可以不管,什么责任都可以不用承担,奋斗目标永远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这个视域的焦点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动力没有了,便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感,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手足无措、迷茫、自暴自弃,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庭、对学校不负责任。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问题。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使得社会主体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增强。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相对模糊,使得学生把学习和考试当成了目的,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容易导致自私自利、个性强。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重索取而不知给予,对父母不管不顾、不闻不问,愿望不能满足就发脾气,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痛苦。他们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而义务责任感弱的心态。大学生没有承担现有家庭的责任感,对将来家庭中要承担的责任也就没有明确的认识。大学生如果没有从家庭到社会长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家庭、国家、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高度统一。[1]因此,我们必须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机,自觉地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才能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把社会需要、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自觉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为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果没有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正确认识,就不会认真、自觉和持久地履行这种责任。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情感教育和激励手段,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在履行责任时,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最终要外化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正人先正己,教育者是第一榜样,教师的行为往往比语言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健全机制,培养学生义务思想。
“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高校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晓、树立义务思想第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融入义务感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法律知识、国家政策、优良传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制度,明确学生日常教育中的奖惩、评估等制度;最后要建立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队伍,充分了解、调动、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思想。
(五)深入实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校要通过社会调研、“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扶贫帮困等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已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通过这些载体的实践,大学生能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六)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2]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尤其在学生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有绿树成荫、窗明几净、优雅恬静的硬环境,而且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应重视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集体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再次应严把互联网这一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交流和弘扬主旋律方面的积极作用,力争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最后应重视舆论的作用,在校内外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扬善惩恶,建立良好的舆论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人不仅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社会,更是作为社会成员存在于社会。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黄淮学子来说,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实践。在当今社会,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人在扮演,每个角色都在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责任感是指,在社会里,每个人对他人在心里和感觉上的伦理关怀。具体来说,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承担义务的自觉认识。黑格尔指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就是自觉的履行责任,培养自己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与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是责任,是客观要求和主观追求。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对社会、集体、国家、他人所承担的义务。作为道德的一种表达形式,社会责任是知、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修养和外部行为规范的结合。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体现在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的需求为目标,崇尚“追求自我”往往忽略了家庭、社会的责任。当个人的需求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只强调了个人的需求而忽略了集体的利益;当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人的利益,缺乏个人为国家牺牲的精神。
(二)目标定位不合适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以片面的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前途,而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还应该为集体、为国家尽一份责任。他们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把自己的理想和集体、国家的责任有机的融合,缺失必要的担当意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日益淡漠。
(三)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应当承认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有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缺乏礼貌;知行不一,实践能力差;损坏公共财物;考试舞弊等。
(四)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明确,缺乏感恩之心当代大学生表达自己权利诉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凡事往往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不择手段,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强调家庭、集体、国家的帮助,缺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父母供养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苦;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交学费,自由选课,自由就业是理所当然的,是自己的权利,而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应该履行学校的纪律,尊敬师长。极少数大学生对帮助自己的老师,学校,资助自己读完大学的社会热心人士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学业有成之后,应该回报社会。
三、新时期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一)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责任感内涵一是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反映出中华民族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此,必须发挥思想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武器,来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觉的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把自己的价值控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二是加强公民道德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社会责任感是公民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我自律意识,是一种基本的公民意识。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拓宽和社会的接触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培养,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慢慢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沉淀。校园文化的建设能使广大大学生促进责任感教育的形成。校园文化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社会道德架构的支撑。是教化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平台,要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平台,要开展广泛和持续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得大学生自觉地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为基本意识和形态。二是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知行合一的统一体。
[关键词]幼师女生;教育责任感;培养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1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2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1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25-01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当代研究生受到最高层次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创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榜。
一、当代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
(一)责任感的自我认知加强
研究生受到最高层次教育,其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较强,在学习、工作、情感、生活等重大问题上,他们理智地做出科学、谨慎的抉择,并为此负责。总体来说,研究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是清晰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大多数研究生富于正义感,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积极担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用行动支援汶川大地震,积极抵制日货用行动谴责日本撞击中国渔船事件等都体现出当代研究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责任感较强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亲情就伴随着我们一生。在和亲人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家庭的责任感。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需要帮助时,家人都会竭尽所能提供援助,因此,在亲情的陪伴下,研究生会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
(三)忽视对他人的责任感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须具备可以为他人奉献和牺牲的品质。研究生由于个体意识较强,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认识相对不足,往往倾向于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对立矛盾。
(四)集体责任感缺失
对研究生来说,学校、学院、班级、社团、寝室等都是集体。当前,研究生缺少对集体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对于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积极报名参加的很少,少数研究生甚至对与自身实质利益无关的事不感兴趣。大家都更在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竞争,而忽视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兼顾。
(五)社会责任感亟待强化
每个人都享有独立的人格,但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由于生存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当代不少研究生都倾向于首先追求、实现和保障个人利益。虽然他们内心懂得要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负责,但只要涉及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他们会衡量个人得失。如何教育和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培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一)弥补道德教育的缺失,加强感恩教育
当代研究生中出现了部分人漠视亲情、友情、社会温情,一味索取,不懂得感恩和回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研究生的感恩意识,从而衍生出一种主动回报的动机,最后用实际行动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动机转化为报恩和施恩的行为,并将此行为形成为自身的习惯,即知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大力开展团体活动,营造集体归属感
当代研究生由于缺少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集体活动不积极参与,对集体人群和集体文化漠不关心,直接影响其进入社会后对社会这个大集体的忽视和难以融入。班级、学院、学校应多开展团体活动,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力争让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参与到其中;重视创建良好的团体组织文化,营造家庭般的组织氛围,让每一位研究生都能感受到自身作为集体成员的价值及组织对成员的关心。
(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
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培养当代研究生形成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进程的需要,是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的需要。高校需正确引导研究生,使其将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将自身发展与社会使命联系在一起。
当代研究生是我国受正规教育最多,居于现代知识最高层次和最新领域的群体,教育和培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对研究生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必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当前国际发展趋势。三十多年来,欧美等国家已将责任感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定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美国强调把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英国要求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德国要求“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新加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即能及时对自己、家庭、邻居和国家尽自己义务,能明辨是非的良好而有用的公民”。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次,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国家的要求。在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
《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责任感处于教育三大重点培养目标中的首位。
最后,培养学生责任感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确定了高中英语学种隋感态度方面的具体标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这是培养学生“社会和谐发展责任感”和“国家民族发展责任感”高层次责任感要求的具体表述。
英语科目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而且,作为语言学科,英语学科本身蕴含大量责任感教育资源。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高中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英语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选准素材、时机、方法和内容,在英语教育中自然融入责任感教育。
二、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主要实施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是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的素材。任何版本的英语教材都要体现思想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硬陛要求为:“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英语教材题材丰富,涵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生活、当代社会、环境保护、人际关系、人生规划等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中学生对抽象知识特别是价值观层面的内容认知能力比较欠缺,但是,对高中英语教材这样具体的、带有感彩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涵,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第五模块第二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环境”,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形成忧患意识,探讨解决办法,落实改善行为,提升学生对家乡、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
二是深度挖掘英语教材的内涵。教师可以设计出既具有思想高度,又生动自然的教学活动。例如,《牛津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成长中的痛苦”,关注的是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该单元阅读材料是一个小型剧本,大致剧情是:父母外出期间,艾瑞克和丹尼尔两兄弟忙着照顾病犬,无暇顾及家务,导致家里一团糟。父母提前回家,武断地责备两兄弟,两代人之间产生强烈冲突。
在阅读延伸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艾瑞克和丹尼尔两兄弟是否具有责任感?支持者会列出两兄弟花整天时间陪宠物犬治病的事实,反对者会列出家里垃圾成堆的事实,还会列出丹尼尔拒绝与父母沟通的细节,认为这是缺乏家庭责任感的表现。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你是艾瑞克或者丹尼尔,该怎么做”的话题,在阅读教学延伸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发挥语言教学的优势,开发责任感教育的隐性课程要素。隐性课程要素是指那些非正式的、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要素,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的教育因素。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资源,结合社会热点,确定主题,组织讨论、辩论、写作等教学活动,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指导学生写出酒后驾车的危害,组织学生就“扶起老人被讹诈”的现象进行讨论等。
四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分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集体责任感。在分组对抗中,所有学生都会在意本组的表现,高度关注,积极参与,集体意识在活动中得到加强。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种活动时,要强调全体参与,不能全部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否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置身事外。教师应该事先声明,将随机抽点学生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和准备,落实责任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个人担当意识。
这样组织英语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参与大量的英语听、说、读、写实践,还能促进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学生的责任感在活动中也得到提升和加强。
2.在指导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方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优化学生英语学习方式,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主动观察、探究、模仿和体验,每天自觉完成英语学习的任务,自觉检查学习效果。采用这种高度自觉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形成强烈的“自我发展责任感”。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分析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同时它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社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市场可能会变成无限罪恶的漩涡,湮灭崇高的灵魂,彰显邪恶的人性。有的人为了追逐最大化的利益,短斤少两,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以伤害他人健康或者生命为代价。他们不择手段,扰乱市场秩序,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藐视法律,践踏道德。
从精神文明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就其中的科学技术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将人类从自然界的束缚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充裕时间和用于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的物质财富。可是,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福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破坏力大为增加,这也增加了人类蒙受灾难的几率。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分析
1、价值取向偏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首先表现为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而轻社会需要。凡事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主,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有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看到一些不平事袖手旁观;有的大学生甚至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为座右铭,这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时,往往以“与己无关”的态度敷衍了事。
2、目标定位不合理
当代大学生是具有理想的一代,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而忘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应对社会、集体、国家尽一份责任。他们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尽管有部分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则更偏重于个人。
3、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的认同和遵守。一些大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制作虚假证书的现象;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不关灯;“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打架群殴、盗窃抢劫等行为也屡屡发生;还有一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差,存在诸如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不愿意主动参加或开展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等等。“我是大学生我怕谁”淡化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道德责任。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
一是非理性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作出一切牺牲,因此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与此同时,子女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二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们对孩子一味宠爱纵容,这样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意识,长大后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意识。
2、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是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再加上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这往往使他们缺乏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3、学校教育
虽然我国的高校一直十分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对社会责任感的地位与教育内容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再加上教育方法单一、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的主动地位,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受动者,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性,从而导致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要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高校教育管理的软弱无力有很大关系。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对策思考
1、加强公民意识
一是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意识,使大学生形成自觉公德行为,重在知行合一。二是加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和遵循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以养成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三是加强国家意识教育,要使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树立国家利益观,维护国家利益。
2、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协作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父母应让子女从家务劳动做起,从点点滴滴抓起,并让他们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形成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之,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
就学校而言,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合作,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懂得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民族兴衰着想。这些,都属于责任感的范畴。因此,责任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一、责任感的概念
责任感可以认为是对责任的感知和认可,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一种情感因素具有动力功能,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推动一个人的行为,强化认知[1]。责任感是人格的一个方面,在人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回避的重要作用。培养责任感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格健全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责任感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责任感、专业技能、纪律观念是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其中责任感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个责任感薄弱的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不屑于纪律的约束,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劳动能力,而且极易成为降低劳动群体行为活动效率的涣散因素。
责任感亦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创新意识与人的批判意识密切相关。一个责任感严重缺失的人不会具备批判意识,即使面对极为落后的社会现象和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方式,也会抱以冷漠的态度而不予关注。唯有对落后现实产生强烈的批判与改造欲望的人,才会具备创造动机,在创造活动中逐步形成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一个缺乏责任感,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人,决不可能自觉抵御不道德行为的诱惑。唯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才能有效保证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2]。可见,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责任感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决定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但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责任感的研究现状表明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较低,只意识到享有权利而没有意识到要尽义务。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态度。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产生对金钱的崇拜,同时放弃对事业、对学习、对做人的追求[3][4]。2008年我们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责任感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高于男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上大一、大二的学生的责任感也显著的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
(二)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决定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岗位较多由男性担任,而在家庭中,男性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以及家庭生活的经济和精神平衡作用不可忽视和代替,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男性要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肩负起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重任。但目前男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偏低,说明对于男性的责任感教育不足,很可能导致他们将来难以承担起对家庭国家负责的重任,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
另外,在年级变量上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升学和就业,生活都是围绕这些进行的,目标更为单一,关注点狭窄。另外,大学生经过几年独立生活后,对自我、社会、家庭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社会环境中过分强调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体价值[5],而对责任感的歌颂和崇尚宣传较少,高年级大学生相对而言受到这种不良影响的时间较长,责任感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这样的结果说明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基本的责任感教育十分欠缺。
四、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责任感教育
大学的真正作用不只在于教会学生技术性的知识和科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和练习社会生存技巧,提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课程载体,相对来说教育形式也较为多样,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来进行责任感教育,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小组讨论
可通过团体辅导中的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形成小组,围绕责任或责任感(可选择生活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婚恋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等具体方面)话题展开讨论,剖析自己的经历交流彼此想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必要的责任感基础。
(二)心理剧和角色扮演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行动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可创设各种责任情景,让学生参与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来解决责任问题。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思想上对责任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并内化到日常的实际行动中来。
(三)针对性辅导
由于责任感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根据对学生的人格调查和责任感调查,筛选责任感偏低学生并进行追踪辅导。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挖掘责任感偏低的根源所在,力求解开根本症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强化对其责任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春蕾.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状况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9-60.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社会责任感
一、引言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需要我们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现有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训,容易忽略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训练。因此,学校可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积极了解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让学生明确其在现阶段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履行其对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义务。
二、中职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途径
1.以课堂教育为阵地,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1)通过分析文章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写作目的等环节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良好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通过分析“负荆请罪”一节中表现出蔺相如宽容的品质,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2)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参与、组织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己的团队组织能力会提前体验进入社会后面临的种种问题,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2.借助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教师利用语文教材中重阳节诗词开展教学,通过对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的《采桑子•重阳》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象征意义、重阳节的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的向往,又能让学生从这些重阳节诗词中感受到文人墨客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寓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环境往往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有效氛围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可以借妇女节、感恩节等开展“心存感恩,与爱同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一方面,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懂得知恩图报,要用自己的感激之情去爱国、爱家,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另一方面,布置有关感恩的作文或演讲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恩行为和感想写出来或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与同学分享感激之情的同时与他们产生思想共鸣,用学生的话语和经历去教育其他同学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如何去努力。
3.开展金典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1)借鉴儒家“修身之道”“仁爱之道”,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强调从自我教育做起。正己方能正人。孔子说:“己所不及,勿施于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观当今校园内很多学生自私自利,对他人、集体漠不关心。因此,我们借鉴儒家修身、仁爱之道引导中学生树立价值观,要把这些理论合理地渗透到德育中去,把关心他人,诚而有信,关心集体,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等作为教育的重点。(2)借鉴儒家“孝悌之道”“济世之道”,学会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力,以学之”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一个人首先肯为家庭负责,肯为自己的父母亲负责,才谈得上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兼济天下,博施于民的人生观,不仅在古代造就了大量的仁人志士,培养了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关注之情,对今天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鲜明生动的指导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要通过一些社会活动,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同时挖掘其深刻的主题,发挥其光辉的点点滴滴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