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参考或者是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写作也是有标准格式的,不是自己随心所欲为了充数而写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借鉴参考。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1]高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一、计算机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1.1设计教学目标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计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面向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公司组织,具有良好自学能力,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1.2计算机教学的设备要求
传统课堂的计算机要求封闭式电脑网络。翻转课堂要求的是开放式电脑网络。计算机的摆放不拘泥于这种形式。它们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参考以下网络连接形式的组合。以一个教室五到十个这样的网络组合。网络小组之间可以断开成为独立的局域网,可相互连接。便于学习小组分组学习。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1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制定可行性的教学计划。2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设计教案,项目。3根据教案制作微课。教师可以用Camtasia Studio录制并剪辑教学视频,进行微课制作。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赘述。4设计教学项目指导并启发学生有步骤的完成。5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到的知识,并应用知识。6组织小组阐述并操作完成项目要求。给各参赛小组评分。7评价学生并总结重点难点,归纳总结出错误并纠正。
三、学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主演,是课堂的主要展示者,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属于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相互提高。学生在小组中扮演不同角色,以4人角色为例进行说明。不同的同学应该轮换扮演A,B,C,D各种不同角色。
学生角色说明:这里以A,B,C,D四位学生为例
学生角色A:负责收集材料,写论文
学生角色B:负责课堂阐述
学生角色C:负责课堂操作展示
学生角色D:负责制作微课材料,多媒体电子材料。
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
前期学生小组分别观看微课视频,并从中得到自己的理解。学生讨论分归纳总结观点。促进观点形成。针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现问题,并修改解决方案。直到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的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要跟课堂上的项目联系起来,可以改动一点条件要求,务必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与实际想结合,要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我所用。
六、教师总结的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要切中要害,要总结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抓住重点,如何突破难点。
七、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简而言之:就是肚子里有多少货就拿出来??稹F兰郾曜季褪强纯次颐堑难?生是否能真实的解决实际问题。靠死记硬背的小聪明是完成不了项目的。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真枪实弹的考核,也是对个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可以以项目的权重来设计考分。评价体系不再拘泥于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参考学生自主参与项目实践所取得的感受和领悟评判得分。区别于传统的笔试加机试的分数考试体系,翻转课堂的教学体系为:即总分=笔试*权重+项目1*权重+项目2*权重+项目3*权重+……+项目N*权重+论文*权重。这里对教学评价标准提供一下参考。1课程计算机网络的评价标准是如何连接网络,配置网络。2课程Photoshop的评价标准是网站的美工是否美观。3课程服务器的搭建评价标准是装系统,搭建服务器。4课程网页制作的评价标准是购物网站的制作。5课程数据库的评价标准是建立购物网站数据库。6课程计算机基础的评价标准是找出坏零件,组装成完整的计算机。
关键词:应用能力;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网络课堂;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44-03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广泛普及,企业对于毕业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加,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已成为任何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我院面向众多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采用系统化的逻辑思维,熟练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从而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然而从该课程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非很理想,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只停留在应试阶段,而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均有所欠缺,无法满足日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因此通过分析该课程当前存在的不足,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现状分析
2.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有所出入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主要学习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注重和强调功能的全面性,而忽略了实用性,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日后学习、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所出人。比如在PowerPoint的学习中,审阅选项卡中的功能不常用可做删减,插入、设计选项卡中的功能简单稍作练习即可,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动画效果的高级设置上。此外,PPT作为一个演示文稿,美感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幻灯片母版设计、主题和背景样式设计,甚至图文排版、配色方案等平面设计的知识都需纳入PowerPoint教学内容中。
2.2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验64学时,安排在实验室授课。目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概念讲解-例题演示-实践操作”。以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为例,教师首先控制学生机,提出邮件合并功能这个新知识点,并对其概念、m用范围等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然后通过学生成绩单制作这个例题来演示邮件合并功能,最后解除控制,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配合使用AOA评测软件对相应题目进行操作和评分。
该传统授课模式过于枯燥,教学效果略显不足。理论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与教师缺乏互动,积极性尤为不足,课堂参与度偏低;实验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按部就班执行操作,虽然实现了邮件合并功能,但仍有部分学生不会举一反三,涉及到其它具体项目或场景时,缺乏主动分析、思考和应用的能力。
2.3期末考核形式有待优化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当前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由AOA评测软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Word、PowerPoint和Excel的题目,并对学生操作进行系统自动评分。该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一方面过于简单,考试的题库即为学生平时实验教学环节操作的题目,虽然题库量大,但不排除部分学生期末突击练习仍然可以取得高分的情况;另一方面,该考核方式过于片面,仅通过一次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应用水平。
3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我院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型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
3.1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应用能力
3.1.1项目化教学
为解决该课程目前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该课程的授课模式应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在每个独立软件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挑选一个或多个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符合日后学习、工作实际需要的项目,将散乱的知识点化整为一,巧妙地隐含在项目当中。
在Word教学中,可以以毕业论文排版为一个项目。通过对未排版和排版后的两篇长文档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意识到排版的优势和必要性。从而在强烈的动机驱动下,主动探索排版的实现过程,并逐步引出多级列表的定义、样式的新建与应用、题注和交叉引用的添加、目录的自动生成、分节后多样化页眉和页码的设置等多个重要知识点。
在PowerPoint教学中,可以以毕业答辩展示为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将Word教学中的毕业论文核心内容制作成PVI"进行演示。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将动画效果、动作路径、计时等高级动画设置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此外,为提升该幻灯片的美观程度,还需结合母版设计、主题和背景样式设计、图文排版、色彩搭配等教学内容。
在Excel教学中,可以设计多个应用场景。比如在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的项目中,可以设计多个常用函数(SUM求总分、AVERAGE求平均分、RANK统计排名、COUNTIF统计各分数段人数等),对表数据进行普通筛选和多条件的高级筛选,创建直观的图表,并通过数据透视表提供多角度的数据分类汇总。此外,还可以通过银行房贷项目来学习财务函数,使用PMT函数计算贷款按年、按月的偿还金额,使用IPMT函数计算贷款指定期数应付的利息金额等。
项目化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项目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比起传统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掌握。一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有助于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提升学生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水平的同时,培养其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3.1.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我院非常重视赛教结合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教学与竞赛结合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期促进赛教一体化。学院每年开展PPT设计大赛,由于其参赛门槛低,因此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将PPT设计大赛与该课程中PowerPoint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竞赛评分标准,注重幻灯片的动画设置(包括动画效果、动作路径设置、幻灯片切换等)以及版面设计(包括母版设计、图文排版、色彩搭配等),并提供1-2次课时让学生在课堂内设计参赛作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参赛,还可将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获奖情况纳入期末考核。赛教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及艺术修养,以小组形式参赛还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1.3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除了技能竞赛,技能考证也可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众多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联,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证书和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OA证书为例,两本证书难度中等,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尤其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同等能力情况下占有一定优势。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参考考试大纲,并将教学过程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可参加相应的技能考证-引,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2完善教学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3.2.1搭建网络课堂
课堂内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课堂外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学习。为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后的网上互动式教学,我院于2014年引人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并于2016年搭建移动版的网络课堂。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于第一时间在该平台搭建网络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登录并查看该课程的教学资源、课程通知、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还可以在讨论区向教师提问,实现线上互动。
3.2.2制作微课视频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是近两年提出的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同于传统的记录整堂课程的教学视频,微课由于其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特性,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制作精良、易于传播,因此更受学生的欢迎。
以Word教学为例,Word功能中有许多独立的小知识点,比如主控文档、自动索引、批注与修订、邮件合并功能、模板使用等,将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举例操作制作成一个个短小精炼的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播客资源并分享给学生。这些微课内容相对独立且难度适中,学生观看后可迅速掌握,并方便其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薄弱或者遗忘的知识点反复观看。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教师在课堂内的重复性讲解,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外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3.3优化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为了全面、综合考核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水平,对该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到课率体现了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占比10%;网络课堂学习时间统计体现了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情况,占比20%;PPT设计大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体现了学生对PPT学习的积极性、制作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占比20%;期末上机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比50%。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比其他学科教师在技术方面更容易实现微课的制作,然而完成一段优秀的微课录制不仅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等,从专业成长的视角看,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无疑是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微课归纳为讲解类、操作演示类、自主探究类、练习类,等等,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现将图例展示如下: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动态的、可调整的过程,在这三个阶段中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及时做出调整。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促进作用
通过上示图例,我们可以看到录制一节好的微课,需要教师熟练把握教材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能够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会用相关软件和设备,完成微课录制;后期的完善更需要我们具备软件应用技能,做好教学反思的同时做好微课录制的反思。这些专业要求是录制微课的必备条件,从另一角度说,学习设计与制作微课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我把微课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促进教师掌握新的技术,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在录制微课的时候,有时会用到一些带录像功能的数码产品(如DV、摄像机、手机、数码相机等),有时会用到录播系统(如在专门的录播教室里),更多的时候我们将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录制将PPT和其他教学软件(如Flash、Photshop、Frontpage、Excel、画图、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等)相结合的画面。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技术应用能力更有待提高。例如在前段时间参加的微课大赛中,提出微课可以用字幕的方式加以补充说明,并设计好片头与片尾。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能通过PPT的讲解完成简单的录制,但对后期的制作关注度却太低,有的老师是嫌麻烦,有的老师是真的不会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学习录制微课,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着别人录制的优秀的微课,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从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2.有效促进教师丰富教学语言,提高语言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语言简洁明了,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若要吸引学生,最好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微课一般都在5分钟~10分钟,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某一知识内容,突破重难点,除了要有视觉冲击以外,还要有听觉吸引。
第一次录制微课,选取的是《数据的计算》,操作演示类,想着能完整地把内容讲完就可以了,录完后自己听了很多遍,生硬的语言连自己都不满意。之后,我在网上搜索了其他老师录制的微课,听他们的声音,尤其是信息技术老师录制的微课,我听得最多,从中我发现了差距,找到了问题所在,经过多次实践打磨,我的课堂语言有了很大提升。
3.有效促进教师把握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要使录制出的微课震撼心灵,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师就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取主题,搜集相关素材,做好教学设计。
微课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我们要时刻谨记微课用户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要有知识点的讲解外,还要有恰当的问题设计,与其他教学活动环节相配合。例如在《搜索引擎》第1课时的微课设计中,我两次让学生暂停视频观看,一是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导学单中的问题:搜索引擎可以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代表性的网站有哪些?第二次是演示后总结,布置学生实践:用相同的关键词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中搜索,结果如何?用不同的关键词在同一种搜索引擎中搜索,结果又如何?我发现在微课的适当位置设置暂停,通过认真阅读发放的导学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后续活动,有利于在统一的调度下进行学习。
4.有效促进教师实现跨区域的互助式教研,提高教研能力。
微课容量较小,便于网络传播,不受区域限制,教师既可以上传自己录制的微课,又可以浏览其他教师录制的微课,既可以拓宽视野,丰富教学资源,又可以促进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观摩和反思研究。
我浏览了某中学王老师的微课――图片信息加工,视频中有简单的动画,观看时惊叹于视觉图片的美,同时欣赏到Photoshop中滤镜的使用及图片渲染的技术效果。想到自己在讲解图像信息加工处理章节时,把备课光盘中的图片拿来就用,学生在教材中早就看过,一点新鲜感都没有,后来我借鉴王老师的教学方式,选取视觉冲击力大的图片作为素材,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现效果好多了。在反思中我重点写出了前后两次设计的不同及注意事项,这些资料的积累,有助于做好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提高教研能力。
关键词:微课;高校教育教学;渐进式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34-04
一、引言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简单易学、便捷操作、个性化学习等优势特点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微课的理论研究较多。大多集中在对微课的定义、特点、制作流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1-3];也有基于全国微课比赛分析目前微课制作水平,提出微课制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4-5];还有很多研究分析了好的微课、真正的微课应该达到的水平,并从宏观上分析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6-8]。这些研究对微课概念的普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和理论研究的热度相比,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实际教学应用中,这主要是理论研究中提到的微课教学方式需要有高质量的微视频、教学设计等相关资源。但局限于高校当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教师的技能、设备资源、学生特点等方面,要想一步实现理论上真正意义的微课教学是不现实的。高校只有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渐进的微课推广发展策略,顺序渐进地发展微课教学,才能真正让微课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论文基于对高校教学现状及微课应用特点的分析,提出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改革渐进发展策略,以促进微课尽快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提高当前高校教学效果,并推动高校信息化微课教学方式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校教学中微课应用现状分析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学科某个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其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并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习题、反思等辅教与学的内容。微课是在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8]。微课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情景化、易传播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因此,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资源,微课必将成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教学新方式。
然而目前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教学应用中,主要局限于目前高校缺乏制作微课的各种设施工具,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以及学校各种考核政策、专业体系结构、课程大纲设置等方面也影响到微课教学的开展。在微课认识还不清晰、实践方向不明确、导向不清时就盲目投入资源,又可能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其次,在教师方面,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并形成一个微课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学习利用各种拍摄和编辑技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微视频中,教师要具有亲和力、饱满的教学情绪,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等;这些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9-10]。大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学习专门的制作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些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困扰,或限于科研压力、精力有限等因素会从心理上抵触微课教学。因此,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没有高质量的微课教学资源就不开展微课教学,这成为制约微课开展的瓶颈。微课设计制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学生方面,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喜欢主动学习、思考,不擅于提出问题,并且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基本上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考试前集中复习外,其他课下时间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知识。这些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成转变,这会直接影响微课的实施。另外,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微课的了解也较少。据调查,目前有45.28%的学生对微课不了解,32.28%的学生对微课有一点了解,只有2.8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微课[11]。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而微课具有利于知识便捷获取、按需获取的特点,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要让学生逐渐地了解微课,并引导学生愿意拿出课下零碎时间进行微课学习,以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这需要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支持和推进学生的在线学习,推进微课教学方式的逐步实施。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渐进发展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微课不仅需要高校进行教育革新,更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局限于各种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教与学的行为习惯等因素,微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微课特点,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微课教学的渐进发展策略。
第一阶段,引入、了解和熟悉微课
高校首先要具有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观念意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和微课培训,达到让教师了解、熟悉微课,提高微课教学兴趣并掌握一定的微课制作技能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校内试点微课应用
当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时,会先有一部分教师愿意尝试,高校应积极鼓励这些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取微课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鼓励教师在专业课中尝试应用微课进行补充教学。很多研究论文认为在传统课堂上放个微视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因而不提倡。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改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因此,在微课引入课堂初期,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微课教学相结合。教师根据专业课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选取合适的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微课视频,学生会非常专注地观看视频,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通俗易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看视频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掌握情r讲解相关知识。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践,教师会不断积累微课制作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微课引入初期,由于设备资源及教师技能的限制,可采用PPT录屏法制作微视频。教师首先制作简单、美观、适合大学生风格的PPT,然后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课制作。Camtasia Studio软件具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能轻松地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非常适合新手学习使用,网上下载即可。采用的设备主要是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可用U盘拷给学生,让学生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课下观看。这种方式不需额外投资,除去教师付出的精力成本外,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
第三阶段,树立典型,推广优秀微课
当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引入微课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树立秀微课应用案例。学校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或奖励政策,这样可激发教师学习、制作和应用微课的积极性,从而推广微课。教师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逐渐转向课外学习。
这一阶段是在第二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微课学习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课下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还必须将课外学习和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要基于微课重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例如可将传统课堂中50分钟讲授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以知识点为核心的微课知识包,这些知识包短小精悍,即可课外看,也可随堂观看。通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上考评措施的改进,激励学生在课下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观看微课视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如果学生能顺利解决相关问题,可代替平时的课堂考勤,这样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省下时间可去学习其他感兴趣的知识。这种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微课知识包的教学设计会大大改善冗长、学生缺乏动力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会逐渐准备好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辅导者。学校也要积极实时地给予政策支持,改变对学生的一些考核要求。
随着微课制作技能的逐步提高,可逐渐尝试采用更多的微课制作方法,例如拍摄法、录屏法等。教师利用微博、QQ、BBS论坛、微信平台或网络云盘等自己熟悉的方式,分类管理并微课学习视频、相关资料、问题等,以建立自己的微课程管理系统[12],引导学生关注,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也可尝试利用高校的二级学院网站作为一个微课、管理微课、供学生反馈学习等功能的平台,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课外沟通。
二级学院也以各专业为主体,结合专业特色,形成微课制作的专业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各专业宏观上的微课教学的指导方案和建设目标,逐渐形成各专业和学科的微课资源库。并且可首先尝试在工程硕士及其他在职教育方面使用微课教学方式。因为在职学习人员由于工作和距离原因,往往很难做到按课程表上课。有了微课资源,就可以辅助在职学生在异地灵活地完成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并与教师线上沟通,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等在职学生学习效果。
第四阶段,形成高校微课教学体系
随着各二级学院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要开展微课设施资源的建设和投资,成立专门的微课推广应用部门,基于高校本身特点逐渐形成有特色的微课制作、应用的综合体系。包括微课制作设备、场地、专业技术支持团队、微课资源平台、覆盖一定区域的无线网络、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计算机机房等,以创建良好的微课制作环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逐渐将微课的建设及应用纳入到日常课程体系建设中,并与教师的各类评聘机制相关联,激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有了专业团队和设备的支持,可以采用专业拍摄法、电脑录制加DV剪辑、动画虚拟创作法和HTML技术法等多种更加专业的方法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
在这一阶段,随着高质量微课资源的丰富,学校微课网络平台的完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翻转课堂[13]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可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微课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师生讨论、探索,课后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反复学习,在微课平台上进行讨论反馈,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台上相应的作业和测试。将微课程根植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可充分发挥微课的力量,并使零散的微课程成为一个体系,使微课更加注重应用性,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学生逐渐改变被动式学习习惯,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节奏,从而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高校内各学科、专业逐渐拥有丰富完善的微课资源和网络平台,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团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会提高专业、学科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第五阶段,基于微课资源的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4-15]开发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微课资源平台功能逐渐完善,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具有智能诊断、反馈和评分等功能,向智能微课的方向发展。微课也为慕课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此时,可采用慕课与微课融合,并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慕课这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涉及到大量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学习者可达十几万人,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可采取由基于微课教学到SPOC[16](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可主要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设置,学习者规模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人),再到MOOC的渐进发展过程。
在此提出的微课教学渐进发展过程中,采用自下往上的设计原则。高校最初从宏观上鼓励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方式的探讨、实践,先以教师为主体,再到专业、到二级学院逐步完善微课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学校适时地制定各种微课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最后以高校为主体进行统筹规划,形成高校较完善的微课信息化教学方式和微课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并为慕课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当然,传统课堂、微课、慕课等作为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各有其优势,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每个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以真正提高高校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微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化发展过程,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其微课发展策略。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学方式及要素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微课教学改革五阶段的渐进化发展策略,对促进微课快速进入课堂实践、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对高校的微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60.
[2]张建民.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3):100-101.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10):17-18.
[4]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4.
[5]侯威.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教育,2015(6):3-4.
[6]徐哲.促进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62-63.
[7]周冰,刘芳,邓娟.高校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4(4):155-156.
[8]韩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微课”运用探讨[J].高等教育,2015(9):95-96.
[9]俞金香.利用网络“微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5,8(1):85-86.
[10]梁俏,林琼.微课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61.
[11]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21.
[12]邵留,李娟英,彭自然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6-7.
[13]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99.
[14]崔益军.MOOC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微课模式论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5):66-68.
【关键词】微课 中职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63-03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岗位的必备能力。影响教育信息化水平主要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因素,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本文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探索以微课为推手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岗位的必备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提出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为核心,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明确要求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上述文件要求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增强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因此,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教师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再属于特殊技能,而是现代职业学校教师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满足教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二、影响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因素
影响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资金与设备。信息化教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项设备也需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没有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就难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高|量的信息资源匮乏。网络应用最关键的是资源的配置,但是目前校园网上的资源有限,优质资源则更是稀缺。
(二)主观因素
1.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当前,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普及。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教师并不具备这些能力,或者能力较低。
2.教师信息化素养较差。不少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师仍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面对先进的设施也只发挥出极少的功能,仅用于文字录入、普通 PPT 展示等,甚至将信息设备束之高阁,当作摆设。
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没有设备,电脑高手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教师不具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就算拥有优质设备和资源也是浪费。应用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
三、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弱主因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其水平高低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要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城镇高于农村的特征。广西物资学校无论是信息技术硬件设备配置,还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状况,在广西乃至国内西南片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广西物资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研究,对同类型和相近类型的中职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十年,广西物资学校教室及实训室建设不断发展,配备了先进的设施设备,硬件条件、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有些设施设备甚至排在全国先进行列。但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各年龄结构和专业学科结构的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只采用单一的 PPT 展示上课内容,而音频、视频等手段使用较少甚至舍弃,无法充分展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开展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
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广西物资学校专门成立了专项课题组,采用申报广西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的方式推进此项工作,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随着广泛的课堂调研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广西物资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内在动机。部分教师观念落后,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态度上不重视,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辅助工具。殊不知,现代信息技术将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机会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感到困难重重。
第三,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评价体系及鼓励措施不够完善,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足。
四、以微课为推手,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微课是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在教学实践当中,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它短小精悍,且具备以下优势:首先,微课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能清晰明了地解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师生可随时观看视频,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其次,微课视频是自由的,播放可快可慢,可顺播亦可倒播,可仔细推敲,也可摘录。微课让观摩者思考更充分,反思更有效。再次,微课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专业发展。制作微课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可浅可深,可易可难,既可使用入门级的信息技术进行初级制作,也可以运用专业级的信息技术进行精湛制作。适合各个层面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经历、经验和能力不同,制作的微课也具有不同的个性。一般来说,新生代青年老师技术水平较高,微课动画效果较强;中年教师技术能力和教学经验俱佳,能制作优质微课;年长教师教学经验老道,技术能力偏弱,制作的微课形式较简单,但注重教学内容体现,对教学很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微课优势突出,深受师生喜爱,可广泛用于教学当中。而且微课是多种信息技术共融的结合体,无论是开发哪一种类型的微课,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如摄像机、录音笔、计算机、手机、视频编辑软件、PowerPoint 软件、绘图类软件、Flash 动画软件等设备及软硬的应用。微课的开发可简可繁,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相当技术水准的教师进一步提升,因此,微课是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以微课为载体,分级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借助微课制作具有涉及信息技术面广、技术难度可深可浅、老少咸宜的特点,课题组确定以微课为切入点,针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对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开展专题培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1.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微课制作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按制作方式分类,微课可分为拍摄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制作型微课、录课笔微课、混合型微课等五种。课题组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特点,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培训的内容相应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如音频编辑技术、Flash 动画制作,以帮助这部分教师制作更精湛的微课。对于零基础的教师,则培训的内容则相应偏向简单、基础,如录屏软件、图片处理软件,使其能够完成简单微课的制作,鼓励他们树立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信心。
课题组将制作微课所需的信息技术进行梳理、归类,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及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将内容模块化,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培训。具体见表 1。
经过分级分期系统培训,老师们对微课制作的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骨干教师能够完成精美的微课,零基础的教师也能完成初级微课的制作。在微课任务的驱动下,教师通过微课制作掌握了多项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2.建立竞赛培训激励机制,以竞赛促提高,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途径,是检验技能水平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及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取得竞赛好成绩,不断提升教师自信心,学校配合广西教育厅的各项信息化教学及微课大赛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赛。为了扩大参赛面,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比赛,学校预先组织开展校内微课等信息化教学竞赛,并以比赛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学校特别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评委经验的全国中职名师,到校开展主题为“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培训;邀请具有三年国家级信息化大赛评委经验的专家给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老师进行个性化指导。组织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万里行’培训班”,参加广西级信息技术培训,到发达省市参加信息化专题培训。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竞赛激励制度,对获奖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资奖励。通过竞赛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
为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给大家提供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广西物资学校建立数字化校园资源共享平台,把教师们优秀的教学微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等实时上传更新,学校组织信息技术专家将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平台上,供教师们学习。教师们可随时观摩调用,实现资源共享,使平台成为全校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师之家”。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五、成效
第一,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教学成绩显著。通过多方面工作的积极推动,广西物资学校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大赛,取得的成绩逐年上升。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中,2015 年、2016 年广西物资学校共有 43 件作品获自治区级奖项,其中一等奖作品 16 件、二等奖作品 13 件、三等奖作品14 件。9 件作品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 2 件、二等奖 4 件、三等奖 3 件。两项比赛共有 138 人次参赛,参与人次多,覆盖专业学科广,学校因此分别被广西教育厅及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优秀组织单位”。此外,学校教师成功申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治区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共 8 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 20 余篇,广西物资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二,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提升,创新了课堂授课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带来就业质量的根本改观,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薪酬待遇较过去有明显提高。尤其参赛获奖选手,还未毕业就直接与用人单位签约。广西物资学校形成了以竞赛为抓手,以教学质量促就业,以就业质量促招生的良性循环,品牌形象得到提升,深受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
六、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微课研究在中职教育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利用微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还是利用微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这与微课“火热”的现状显然不够匹配。同时,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与生命力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考验。
第二,现行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虽然大多数老师已经积极投入到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行动当中,但还是有少部分教师认识有待转变,依然停留在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当中。如何创新现有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以持续不断地促进教师自觉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成为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的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专业及学科中的应用,让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有趣、有用、有效的“三有”课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燕,张翼然,周丽娟,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2014(11)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
[3]邓万碧.浅谈如何提高广西物资学校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J].科学教育前沿,2014(7)
[4]刘明俊.中职学校利用微课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XZZJG2015BO42);2016年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XZZJG2016A023)。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84―05[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3
一 引言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它所提供的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使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界线不断模糊和重叠。慕课打破了教育场域原有的资本配置格局,引发场域中原有位置上的震荡和关系摩擦,突出表现是各方力量对时空资源的争夺。”
英语专业的《英国文学史》课程普遍存在“赶进度”、“满堂灌”和“重史轻读”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更喜欢“速食阅读文化”,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其作品的领悟和分析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微课课程,建设慕课程以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团队根据慕课的理念,对《英国文学史》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微课、慕课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将翻转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场域,形成了模块化、结构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 总体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慕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学课程融合为一体。教学过程要考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与技术的关系,还要考虑“师生”能动性,使硬件、软件、师生得到充分融合,发生“共振”(见图1)。
本团队依据微课特点,设计微讲义、微课件、微测试、微总结,提取文学课程知识节点,撰写文学课程微课脚本,利用录频软件制作微课视频,并将其应用于翻转课堂。一系列微课以特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方式共同搭建出结构化、主题式的文学学习微环境(如图2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团队教师根据文学体裁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八个板块:英国文学史概览、诗歌、散文、戏剧、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和总结,每个板块由“课程视频”、“课程课件”、“课程微课”、“纵深阅读”、“练习与实践”、“在线互动平台”构成。“课程视频”为课程核心;“课程课件”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微课”是课程的重难点;“纵深阅读”和“练习与实践”是课程实践;“在线交流”是课堂的延伸及师生的互动。根据作家、作品、体裁或重难点,撰写微视频脚本,搜集素材,通过若干相对独立的微视频开展教学。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观看相关的TED演讲,阅读原著,在网上提交作业,根据在线题库开展自我检测,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可持续开发学习资源,以多模态方式开展教学:师生共同利用Inspiration、Smartdraw、Flash等软件,设计制作头脑风暴图、知识树或微视频。
3 教学模式设计
本团队根据教师特长和文学体裁采取分段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稳定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又有普遍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学作品。本团队还采用断代学习法、集中区别学习法、体裁分类法等,把作家作品分类,横向比较各个作家的特点,纵向比较流派及作家。采用线上讲授+线下讨论的多元化方式。线上每2周讲授一个文学体裁,将内容分解为多个微视频呈现,并以“在线交流平台”进行总结、延伸和拓展。线下则包括英语辩论、戏剧表演、主题展示、电子书、微作品等多种形式的延伸活动。
三 《英国文学史》微课建设
大数据为课程的普及提供了信息支撑,泛在学习为即时学习提供了技术动力,翻转课堂为慕课创立了现实版的网络课程标本。慕课的特征是学习对象、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与教育理念等的开放性,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数据记录等的网络化,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等的创新性。而微课的特征是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及结构相对独立。慕课均具有资源多元、受众面广、自主参与等特点。究其实质,慕课是同一课程下的微课群。借助慕课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1 微课的设计与实现
(1)微课的基本要素
“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微研究,课程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之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本团队在课程设计时,坚持从“微”入手,形成微内容、微视频、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答案与微反馈的循环,并设计制作了系列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随时观看。
(2)微课的类型
本团队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了四类的微课:说明型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微课的基本内涵、设计原理与方法,测评标准与依据;呈现型微课利用关键文学知识节点,如作家关系等设计制作微课,使学生对文学史有一个框架性的认知。例如,团队根据英国文学史对马洛、莎士比亚、谢丽丹、萧伯纳的总体评价和关系梳理,以时间为顺序,制作了四位剧作家的文学关系微视频。
该微视频设计包括脚本、片头、片尾、主体内容,通过电子黑板、文字呈现、画外音、作家肖像、动漫、音乐分别展示四位剧作家文学成就。画面动静结合,充满趣味。讲授型微课旨在通过微视频向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扩展其工作记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管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图形、动画和视频,采用自然图像思维,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习者的认知和接收。”例如:团队结合英国诗人彭斯和其诗作“Red,Red Rose”,利用“SmartDraw”和“Camatasia Studio”设计制作了微视频。内容包括:诗人和重要作品简介、诗歌难点讲解、文体特征分析、韵律和节奏分析、头脑风暴和讨论、纵深阅读、诗歌吟唱等教学活动。任务/活动类微课为深入浅出、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包括微戏剧表演、微剧本创作等。
在制作微课时,要注意内容分配,节奏的把握,画面的动静结合及视觉的接受性。“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要体现微课的完整性,还需6个配套‘微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2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把教师从繁琐的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然后设计制作教学视频;其次,应考虑个体差异;再次,组织高效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开展探究式、任务型学习活动。本团队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依据以下设计原则:1)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文学知识的建构和内化;2)实现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学生可灵活选择文学学习资源,反复观看视频;3)创建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课前下载微课件,观看微视频、TED演讲、国际公开课程等。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开展大脑风暴,将文学知识节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使学生了解文学要点间的联系,强化其学习及记忆效果。
部分课时采用“网络资源+网络互动+普通课堂”跨媒体的模式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和微课,用“iebook”制作电子书,在网络上进行讨论。课内,教师检查阅读情况,解答问题,参与讨论。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教师不仅提供了教学视频,微课视频以及其他资源,还提供在线辅导。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吸收内化”。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充分互动,在对课前微视频中知识点再度梳理的基础上,补充板书和电子文档等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并根据网络中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美术教学;探究式活动;微电影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美术课程一方面不仅改革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改革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导致在教学方法上比较落后,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的引进发挥了集体教学的优势。它既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将教学集体性与个体性有效地融为一体,给予每位学生发挥自我的空间。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已广泛地被教师们采纳接受。本论文提出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中美术探究式活动中,以金华市十八中学微电影创作为例,其目的就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变过去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所谓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成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1]。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合作学习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新的教学策略,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在德国以色列等国家也有试验和推广,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尽管如此,在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中,就已经有这样的论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己经认识到了合作、交往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美术探究式活动是指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活动内容创设活动情景给学生以探究的机会,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采用观察、体验、制作等科学探究全部或部分过程,在学习中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探究活动或通过课外专门的课题探究活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领悟美术的学科知识、情感态度的体验和思考并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习惯而采取的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范畴,将社会作为大课堂的教学形式。
近年来,呼唤个性创新、强调自主探究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它是对参与模式教学的突破与扬弃,是教与学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美术课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影像文化为议题开始设置在中学美术课
程中,而“微电影”在当前已经非常流行,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用身边普通的DV在一分钟内表达自己的想法,变形手法不限、创作理念多元。如果把微电影创作作为美术探究的活动结合美术课本的内容进行探究可能会激起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深化美术课堂。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制作微电影的一般流程为:主题定位、器材准备、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不论是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整个制作团队的相互配合。因此就需要学生能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整个活动的探究。
首先,主题的确定。由学生自主选择初中美术教材中所选适合微电影教学的内容进而确定拍摄的主题。此主题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讨论得出,教师在其中只负责需要指导改进的地方。
其次,器材的准备,同样要集合团队的力量。一般采用租赁的方式,也可以借用或者购买,器材的准备需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跟踪和保管。
然后,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使微电影的美学风格达成共识,统一创作思路。
最后,后期制作直接影响到片子的质量、观赏感觉,后期制作人员要进行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让整个片子流畅而不凌乱,并能够带给观众视听结合的效果。因此,整个微电影的创作过程时时处处都是对制作团队合作能力的考验。
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二课《土特产包装设计》,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欣赏一些土特产的包装设计,掌握包装设计的构成要素,以及教学生制作一些包装盒子,最后的作业要求是让学生为自己家乡的土特产设计一款包装,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和知识的传授,会觉得教学内容的单一,拓展不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达不到最后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上的目标。因此,在课堂中我先会让学生了解包装设计的基本知识,然后鼓励学生走到生活中以课本里的内容为依托用微电影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微电影制作这一探究活动中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以及接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精神。以《土特产包装设计》课的微电影制作为例,首先,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微电影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了解微电影制作的流程以及拍摄的技巧;其次,对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大致4~6人为一组,分组前要对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以至于分成的小组成员能够合理做到优化配置,组内成员的角色分配由他们自己讨论决定;然后,每个小组内探究讨论要进行拍摄的主题并写出相应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剧本,剧本要围绕课本的内容进行编写;接着,围绕剧本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合作拍摄对已经拍摄好的小短片进行后期的制作,能够给大家一个良好的视觉感受。最后是展示和评价阶段,每个小组把已经制作好的微电影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欣赏评价,在评价时可以是小组内的评价,也可以是组组之间的评价,以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奖励,例如某个小组微电影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就会给个优秀编剧奖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进行探究的信心与兴趣。
在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是起着诱导协调的作用,学生从开始探究的主题到拍摄然后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由他们自己按照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施。与此同时,学生们不仅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同时对美术课本里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从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合作学习的理念能够较好的运用到初中美术探究式活动中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