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服务业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
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
4.侯红昌.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社会科学院网站,2007
5.国家信息中心.山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国电子政务网,2007
关键词:广东;现代服务业;贸易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以来,特别是2008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简称《纲要》)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已经成为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等为支撑。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刘志彪,2007)。可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构建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其经济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近年来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课题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一方面,李江帆、邵学言等一批广东学者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成果丰硕;另一方面,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大量学者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郑京淑等(2009)厘清了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和内涵,陈文芳等(2009)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肖红、刘梅生、刘云生等(2009)分别对广东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国内学者洪银兴(1997)在研究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后认为,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竞争力成为衡量该国(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此,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等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出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思路和路径发展广东现代服务业提出政策建议。
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积极依靠比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390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广东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经济和外贸大省。
(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是价值创造由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不断拓展的过程。广东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珠三角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就目前的相关数据表明,广东服务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发展态势并不一致(如图1)。
就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如图1所示,广东三次产业结构1978~1985年表现为“二一三”结构,此后除了在2001~2002年经济结构出现两年短暂“三二一”与经济服务化趋势同步的特征外,其它年份的三次产业的比重均为“二三一”结构状况。2009年广东三次产业比明显比2008年有改善(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5:51.6:42.9;2009年为5.1:49.3:45.6),但是总体仍呈现“二三一”结构特征;就产业贡献率视角,多年来第三产业对广东经济的拉动作用均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广东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重要地位,2008年广东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58.0:40.1。为了应对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服务业的作用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调整为2.5:48.4:49.1。
2.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1~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48.7亿美元增加到18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6.8%,高于同期全省货物贸易年均24.5%的增长率。2007年,广东服务贸易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21818亿美元,增幅达116%;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08年广东服务贸易增速趋缓,比2007年只增长约2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2.1亿美元,增幅仅为12.2%,远低于2007年水平,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比重的5.9%;进口则出现4.2%的负增长,进口额由2007年的182.8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175.2亿美元。
另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小。通过表2的比较分析发现,广东在服务贸易方面不仅与美英等服务贸易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新加坡、韩国等经济体差距也不可小视。首先,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明显不如贸易规模相近的新加坡和韩国等。2001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新加坡的10.4%。此后虽然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到2007年也仅有407亿美元,约为新加坡2001年的水平。其次,新加坡服务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比远高于广东,2007年的比重达到24.0%,是广东的4倍。
与此同时,广东的服务贸易项目集中度高。按《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涉及的12个服务大类,广东虽然均实现了进出口实绩,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广东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咨询等3个项目。2006年这3个项目进出口额合计达154.3亿美元,占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81-8%。其中,出口额合计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90.9%,进口额合计占比为65.2%。(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目前已成为衡量一国(地区)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TC=(Xi-Mi)/(Xi+Mi),其中xi为一国i产品出口额,Mi为该国i产品进口额。TCEI-1,11,值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TC=-I,i产品完全处于逆差,越接近于-1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薄弱;TC=I,i产品完全处于顺差,越接近于1则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大;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
表3、表4分别给出T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细类项目的TC指数及与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指数的对比情况。表3、表4表明,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仅在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竞争力,2006年TC指数达到0.74,远远高出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TC指数为0.43,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高出新加坡、韩国、香港等,与英美处于同一水平;在中国具有优势的交通服务领域,广东同样保持着一定优势,仅次于香港;咨询等行业竞争力很弱,持有微弱顺差;在办税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则没有竞争优势;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行业TC指数低-0.95,具有明显劣势。
另一方面,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具体而言,新加坡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4个领域,而在交通服务、旅游服务、保险服务等其他7个行业竞争力较弱。新加坡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最具竞争力,2008年TC指数达到0.59;其次是建筑服务,2006年以来TC指数平均水平维持在0.461)2上;接下来依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TC指数为0.35;韩国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和金融服务上,其TC指数都在0.60以上;香港的金融服务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分析表明,第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额占总对外贸易额的比重明显低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20%左右水平。第二,广东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与新加坡、英国等仍有较大差距。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小,竞争力较低。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地区)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行业。
三、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现代服务业对成本比较不敏感而对技术知识高度敏感,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刘志彪,2007)。因此,本文从科技人力、研发(R&D)经费以及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等方面剖析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1.科技人力投入。
表5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R&D人员达到177500全时当量,远高于国内其他各省区水平,甚至超过了台湾同期水平(135568全时当量);但与韩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人力投入还不及其2005年水平(215300全时当量)。
2000年以来,广东R&D人力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十五”期间R&D人员数平均增长11.4%,虽比同期香港增速低,但远高于同期台湾水平。但广东人口基数大,因而R&D人力的投入强度相对不足,2006年每千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只有2.8全时当量,相当于韩国的30%,台湾的18.7%,新加坡的22.8%,差距较明显(陈宇山等,2008)。总之,目前广东科技人力投入增速快,总量超过台湾,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但强度偏弱,与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研发(R&D)经费投入。从表4的数据可知,2008年广东R&D经费投人总量虽远超香港、上海等地区,但与台湾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到其60%。而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GDP)也与国内外各经济体差距明显,2008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1.15%,不仅低于上海1.32%、台湾2.62%的水平,而且与日本3,40%(2006年)、新加坡2,39%(2006年)水平差距甚大。就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看,R&D投入强度在1%~2%之间的时期是快速增长期,韩国在这段时间花了约为10年左右。而广东在2000~2008年间的R&D投入强度均处于1%~1.2%之间,上升趋势不明显,2008年1.15%的R&D投入强度离2%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10年跨越1%~2%的投人强度区间难度很大(陈宇山等,2008)。可见,广东研发(R&D)投人水平低,不仅与“四小龙”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差距明显,而且与内地的上海等省份也存在一定差距。
3.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
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水平和投入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经济体自主创新力和科技竞争力水平,同时也决定着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轨迹。表6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值和销售收入远高于内地各省市,但是产出绩效与其他各省市存在一定差距。据表6数据分析,2008年广东大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投入经费达到4818.9亿美元,虽远高于中西部省份四川和湖北,但与长三角地区省份江苏相比仍有差距。而且就新产品产值与开发经费之比而言,广东不仅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而且落后于中西部的四川和湖北等省份。
4.专利产出水平。
从表7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专利产出水平提速,产量上虽已超过新加坡、韩国等,不断逼近台湾,但产出绩效远不如韩国、台湾和香港。在本地专利方面,2005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只有韩国的1/10;发明专利授权量是台湾的1/5,仅为韩国的1/28。2008年广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远远超过新加坡、香港等,分别达到28099件和7604件,但产出绩效远低于韩国和香港。
就国际专利而言,基数小、增速快,但产出水平仍落后于“四小龙”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一方面,2007年广东获USPTO(美国专利局)授权专利数达到535件,创历史新高;但仍与韩国、台湾相比差距甚大,仅为其7.2%和6.9%。另一方面,2000~2007年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幅度达到58.8%,8年间增长了25倍;随着专利基数变大,增速正逐步放缓,在一段时间内与“四小龙”差距仍将存在。
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不足是造成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的客观原因,也将成为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基本结论与路径选择
广东是中国内地经济及对外贸易第一大省,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虽然在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获得极大发展,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通过对广东服务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比较分析发现,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一是三次产业的比重仍然为“二三一”结构,服务业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二是广东的服务贸易规模小、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货物贸易;三是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四是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的细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领域,金融及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较低。综上的分析表明,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基础薄弱、对国民经济贡献力度小。究其原因,是广东在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科技人力投人、研发经费投入、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以及专利产出水平等方面,不仅不如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而且有些方面甚至还比不上湖北、四川等内地中部地区的省市。
当今社会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服务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日渐突起且越来越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因而也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见解: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指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推进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和集聚区。
(二)突出重点分类发展广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目前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突破口。如广州,应优先发展体现都市功能、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商务中介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把广州建设成为“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深圳则要充分发挥CEPA所赋予香港金融中介在内地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高度相关的金融业,目前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把“深港金融共同市场”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三)创新投入要多元化
集政府财政、创新型企业、现代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之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创新体系。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各层次、多产业、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自主创新格局,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
把广东优化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把广东优化为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成为他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服务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把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他们在广东的效益联系起来,他们才有动力不断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跟得上全球产业更新发展的潮流。
(五)在CEPA框架下搭建粤港澳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平台
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澳门是亚洲的会展和娱乐中心。它们的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程度高,目前已经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雄厚实力和优势条件。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就是要充分发挥港澳的优势,加快建设广东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如目前要充分利用港澳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和经验,依托琶洲会展中心及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打造广州广交会、深圳高交会等知名品牌,建设永不落幕的“华南现代会展之都”。
参考文献:
陈宇山,姚化荣2008,广东在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的科技发展形势[J],科技管理研究(11).
陈文芳,2009,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企业导报(12).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2008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机遇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3).
洪银兴,1997,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6).
刘梅生2009,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10)
刘云生,2009,广东省金融成熟状况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刘志彪2007,产业分析为基点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刘志彪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毕业论文题目,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毕业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期刊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毕业论文题目,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一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年至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经济[J],2008年第12期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2010-03-05.
[4]株洲市统计局.“十一五”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
hntj.gov.cn/sxfx/zzfx/201011/t20101122_81596.htm, 2010-11-24
【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就业;城市化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含义是指,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其核心内容体现在:(1)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可以是有形要素,也可以是公司品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2)投资方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权。关于服务业对外投资的界定比较复杂。一些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行为可以使用传统的股权控制定义进行界定,如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贸易服务公司在国外设立办事处等。但有许多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过程,难以实现或不宜使用股权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实践中区分服务业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标准主要是:直接投资利润收入来源于外国股权所带来的收益(与服务贸易的不同在于,服务贸易仅与接受服务者支付的销售额、佣金、使用费有关)。(注:卢进勇等:《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按这一标准,可以将许可证和管理合同等服务业广泛使用的投资方式包括在直接投资的范围内。因为这类方式虽然不涉及控股权,也没有实施交易内部化,但由于其收入是以国外被许可方或管理合同买主利润收入的百分比计算的,所以应算作服务业直接投资。
服务领域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4,这之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领域。80年代以后,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不断升温,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多。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7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二产业占首要地位,其份额达45.2%,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只占31.4%;1985年,在服务产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达42.8%,超过第二产业的38.7%;到1990年,服务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一、二产业的总和,达50.1%。发达国家服务产业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1970年仅为23.7%,1990年达到了48.4%。相比较来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在第二产业。服务产业领域的投资,从1970年到1990年只从23.5%增加到29.5%。说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服务产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过程明显慢于发达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中一直呈占据半壁江山以上的格局。
在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跨国并购的大发展,成为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尤其是20世纪如年代以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也促进着全球服务市场的整合和服务业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和重组,跨国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由1998年的6000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5亿美元,一年增长三成,跨国并购额由1998年的4800亿美元上升到7200亿美元。是1987-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以收购方计的产业和部门结构情况。
1987-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的产业和部门结构(收购方)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第251页
表中数据显示,服务产业的跨国并购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的份额在不断上升,1987年所占比重为30.57%,1990年上升为45.44%,1999年高达55.76%。服务产业的跨国并购的主要部门是信息、金融等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而且正向跨行业并购演变。在1999年,金融业的并购占全球并购的份额为23.22%,占服务业内部的比重达到41.65%,运输、仓储及通讯部门在1999年的并购业绩也不俗,并购额占到全球总额的16.49%,占服务业内部的29.58%。
二、服务业跨国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
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毫无疑问,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依赖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生产的支持,对服务业跨国投资产生拉动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产业发展中技术与制度变革合力的推动。
第一,发达国家国内服务管制制度变革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严重的“滞涨”,西方经济理论界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重新崛起,强调政府放松管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同时,微观理论层面,有关政府管制理论以及自然垄断产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促进了西方国家在金融、电信、邮政、交通运输等服务领域大规模的管制变革。放松产业进入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是管制变革的中心内容。进入管制的放松,开始是对国内企业,然后是对国外企业,由此使服务业出现了放松管制与大规模企业兼并相互影响的两股潮流,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以电信业为例,1991年底,英国国内电讯开始有限竞争,1996年6月英国解除国际长途垄断,12月第一个对外彻底开放电讯市场。短短几年内,英国开出150多个电讯经营许可证,1996年底开出44个外国公司许可证。1996年所有欧盟成员国加瑞士和挪威决定在1998年元旦,全面开放电讯市场。现在许多国家,不但在长话和增值业务等部门已经引入竞争,在本地网层次上,数网竞争也被允许。
第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性制度安排的推进。服务业所包含的产业门类非常广泛,其中许多涉及国家、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就业等问题,因此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之前,服务业一直没有纳入全球贸易自由化体系之内。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在1986年成为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新议题,其最终成果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达成与生效。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的内容包含4个方面,即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其中商业存在方式就涉及市场准入与跨国直接投资。《服务贸易总协定》扩大了全球贸易体制的涵盖领域,初步形成了制订规则、组织谈判、解决争端三位一体的全球服务贸易协调与管理体系,对降低或消除各成员方对外国资本的进入壁垒,推进服务业国际投资,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服务企业组织管理成本的降低和规模经济边界的拓展,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企业跨国投资方式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许多服务活动的跨国交易创造了可能性。服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也对决策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原来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向扁平化的“动态网络”结构发展。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取代中层监督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信息失真,削减了机构规模,提高了管理效率,这是企业规模向国际化扩张的重要条件。
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网络拓展有很多方式,除了传统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股权合作等方式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股权合作方式更为流行,如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让公司的“特殊资产”声誉、品牌形象、积累的经验等,实现更好的增值。如大多数连锁旅馆或连锁餐饮业都采取了以公司网络方式运行的特许连锁制。这种关系更灵活和成本更低的合同形式,使公司得以在世界范围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才能,同时集中全力实现“人格化”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做到更好地监督与品牌形象紧密相关的服务质量。从技术手段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大企业和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在全球范围内监督其资产发展状况和加强在全球运作的可能。电子信息网络使大公司可以更好地通过一体化管理节省交易费用和减少与这些费用有关的办公费用。
第四,服务产业的特性决定了跨国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国际化扩张的重要性。随着发达国家服务产业进入壁垒的取消或放松,一些大的服务性公司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成为全球性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服务营销的特性所要求,在服务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需要与顾客有着密切关系和直接接触,因而对外投资在争夺和占领市场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另一方面相当多服务部门具有网络型产业的特征,如电信、交通运输以及金融等,规模报酬递增明显,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正如弗朗索瓦·沙奈在《资本全球化》一书中所指出:“一个公司必须削减或最大程度减少尚处于分割状态的、本质上不完善的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和面对面直接管理带来的交易成本,这一能力直接受制于对某一国际网络的控制。有了这种控制,公司就可以进一步把地方化优势同公司本身的优势结合起来。”(注:弗郎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三、服务业跨国投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服务产业跨国投资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多重效应。
1.对全球服务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从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促进全球服务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与重组,从而扩大各国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各国服务企业可以在规模经营和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二是加剧各国服务业竞争,竞争直接带来产业效率的提高,促进服务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下降以及消费者福利的增进。同时也促进着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质量的提高。航空运输和某些电信服务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就是全球服务市场竞争加剧的直接成果。三是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管理方法在全球的扩散。
以电信业为例,1990-1995年,短短6年时间,全世界国际长途通讯时间从333亿分钟增加到680亿分钟,翻了一番多。(注:资料来源:国际电信联盟(ITU),转引自刘吉等《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金融服务竞争产生的发展与效率提高效应也很明显。经合组织银行经营情况统计表明,大部分国家银行的工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了,营业费用与总收入相比也下降了。如美国互助储蓄银行,在1979-1984年间,工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为69%,1990-1992年间,这一比例已大幅度下降为28%;日本大型商业银行,工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从1979-1984年的40%,下降到1990-1992年的30%。英国商业银行这一项目的比例,也从1979-1984年的45%下降为1990-1992年的37%。这是竞争促进成本下降的效应。(注:BankProfitability,OECD,转引自张汉林《强国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同时证券市场的交易费用也趋于下降。
伦敦股票交易市场平均佣金率变化
资料来源:伦敦股票交易所。转引自张汉林《强国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2.加剧了全球服务业的市场整合与企业重组,在相当多的领域,大型服务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越来越强,呈现出寡头结盟垄断的局面。从行业分析看,金融与信息业的市场与企业整合尤为激烈。通过跨国投资与兼并,大型或超大型金融垄断企业不断在竞争中产生,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此消彼长的格局。1990年,按资产额排列的全球第一、第二名的银行是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1999年,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已经为美国的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所取代。(注:[美]《机构投资》杂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并购事件数不胜数。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银行公司合并为花旗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资产总额近7000亿美元,超过了当时占据第一位的东京三菱银行。在业务范围上,花旗集团涉足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投资业等金融业的所有领域,能够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超市服务。规模的巨型化已成为银行业经营的一种趋势。
电信、传媒业的并购,近年来最著名的是,2000年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成为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兼并案。两家公司合并之后,成为一家集电视、电影、杂志和因特网为一体的超级媒体公司,它将时代华纳旗下的世界级大众传播、娱乐、新闻及先进的宽带传输系统与美国在线的互联网产业及基础设施(包括商标、网上社区、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行业内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服务领域跨国投资与并购的发展,使服务跨国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在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一度的“全球500强”评比中,服务业公司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其所占比重超过了工业、农业跨国公司份额的总和。1999年所占比重达到61.2%。
资料来源:根据《财富》“全球500”强资料整理
3.服务产业国际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服务产业的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发展晚于农业与工业的全球化发展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国际投资增长,意味国际资本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3个产业领域向国际市场全面渗透。服务业的跨国投资发展,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了促进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通过服务业的国际投资,在全球范围形成一个更大的服务交易网络,这有助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例如,全球化中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业需要更为廉价而又可靠的连结全球的通讯和运输网络以维持出口业绩;同时,由于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及时”生产的采用,国外厂商购买产品对时间的要求日益紧迫,只有高效率的通信与运输系统才能满足这种要求。
服务业的国际化经营,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上的扩张,带给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以电信、运输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技术的进步,已卓有成效地降低了国际服务链的相对成本,跨国生产所需的最小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使得不同生产规模的厂商都可以利用国际服务链进行高效分散的生产,更多的企业参与跨国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全球跨国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证。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1997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为53000家,1999年则达到63000家,是1970年7000多家的9倍。
4.进一步调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服务业国际化经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首先是强化了它们的垂直分工,即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工;同时,正在强化它们之间一种新的分工形式——加工工序与生产服务的分工。这使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国际分工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将导致世界财富向服务业竞争力强的发达国家进一步积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服务与加工工序的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充当的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加工基地,影响产品价值链的诸多重要的生产服务环节,如产品设计、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和海外市场的拓展、原材料的采购供应、资金的筹集调度和财务控制等高附加价值的业务,都由发达国家掌握。这种分工,虽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就业、产出增加等效应,但在总体利益分配上,发展中国家只能分配到极少的一部分产品加工所得。而且作为发达国家制成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中国家还要付出环境恶化的代价。
在国内服务市场开放中,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促进服务业发展,但由于国内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力相差悬殊,本国服务企业的成长空间会受到严重挤压。同时,由于金融、通信、信息、数据处理等服务部门涉及国家、机密和安全,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威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充分表明了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的关联性。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置身于一个全球性的统一网络中,也在不断加大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所面临的外来风险。需要正视的是,由市场开放所引发的外来风险的袭击,是目前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管理与调控能力所难控制的。
四、若干启示
1.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导致国际竞争的热点向服务经济领域转移,使服务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国际服务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性、新型服务产品的高附加价值性以及服务产业对资本、信息、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控制的重要性,使它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关键词:旅游业服务外包可行性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的产业经营模式逐步渗入我国的经济领域。众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其制造业的生产职能和加工基地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产业的部分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由服务生产国际分工而导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和由来
服务外包(service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或称离岸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保持服务的稳定供应以及最优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合同发包、分包或转包等方式向第三方转移非核心的商业技术和服务流程,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和利润空间。近年来,随着国际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的经营环节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财务运作、营销推广、产业升级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由此发展起来。服务外包的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IT产业的软件服务,在90年代由于“计算机千年虫问题”得到加速发展。随着服务外包这种经营模式在IT领域的成功,本世纪初外包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到金融、保险、医疗、资产管理、顾客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据统计,全球的服务业外包市场已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3000亿美元,成为一项新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和增值模式。从外包方式上看,离岸外包将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方式,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提出将把80%的公司外包业务采用离岸方式。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今后五年内,美国白领工作的离岸外包将增长30%。
二、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可行性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于一体的关联度较高的传统产业。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提升,实现了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产品形态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与相关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剧,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造,出现了诸如会展旅游、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但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行业恶性竞争激烈、经营绩效持续下降、行业管理边缘化的不良现象。因此,如何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我国旅游业,提高行业自身效能和产业层次,是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一种高成长性的服务产业,其产业扩张能力和渗透性较好,因此具有外包的潜力。旅游业在原有生活核心业态的基础上,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从而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和能级提升,出现了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高知识性的新特点。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入世”的呼声日渐高涨,通过外包的方式实现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的内在需求已经成熟。
其次,旅游业是服务业经济中一个较为活跃的产业代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晴雨表”,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以生产和生活为其要素的产业结构模式。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延伸,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的强化,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建立以生产为主体的新型旅游业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按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来重新布局旅游产业,通过“归核化”的战略,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通过外包的方式加以整合、重组,实现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特征,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引进外包经营方式,不仅能直接创造价值增量,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性企业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外包,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再如旅游企业形象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将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
三、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和建议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经营实践,将成为旅游业今后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服务外包,抢占旅游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现代服务业驱动GDP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加强旅游业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建设
相比生产性企业而言,服务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更大。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集中建设公共支持技术平台,强化对旅游业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以低廉的使用成本向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环境、服务环境和管理环境,制定针对承接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改善其运营环境。积极构建旅游服务的外包数据库,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外包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使企业能把握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动向和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引进世界著名的专业化旅游服务商,优化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境内、外企业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带的基础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旅游服务产业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增强旅游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已经建立的行业规范的基础上,集成现有法律、法规,构建服务外包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资源,形成对服务外包的支持体系。
(二)旅游业服务外包的组织文化协调和流程再造
企业与外包商的文化协调,是指在外包运作过程中,外包双方能相互尊重,,努力扩大双方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共识面,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降低因文化冲突和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旅游业通过实施服务外包,各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都将发生较大的改变,经营职能也将随着外包业务控制权的转移而与以前有所区别,这必然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组织文化和运作机制进行再造,以确保旅游企业外包业务的正常运营。具体地说,企业应就实施外包的业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包括:定期举行信息会、案例分析会、提交各自的业务报告等,尽量消除交流中的文化壁垒,充分了解外包企业的相关信息,并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化解因组织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纠纷。其次,对外包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流程进行监控,及时搜集和反馈业务运转信息,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业务培训,建立外包服务产品的评介体系和质量标准,以使外包企业的服务产品符合自身的质量要求。最后,企业还应本着互助与诚信的原则,与外包商就售后服务、企业CIS的统一化等建立可靠的协商机制。
(三)旅游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保证旅游服务外包成功的根本前提,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离不开大量既熟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又具备相关外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我国发展旅游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具有相关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由于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服务业外包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阻碍旅游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服务外包这种快速增长的行业来说,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显得更加紧迫。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属的服务外包管理机构,联合行业协会和服务外包行业工会,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引导与支持;第二,通过举办国际性企业与人才洽谈会,搭建有利于人才与企业交流的平台;第三,推动建立“产学联盟”,支持大学的商学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包括管理、策划、运作、外语能力等,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第四,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以提升我国旅游服务外包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结论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也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开始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我国旅游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其中的科技、研发及营销、设计等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业服务外包以促进服务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对于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建,试论奖励旅游与生产者服务[J].旅游科学,2005,(1)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89)
关键词:现代信息服务业;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4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39-06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检索和使用,并提供信息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增长、低消耗、低污染等特点,且其产业关联度高,对生产、消费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当前,安徽省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加快整个安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由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安徽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为了衡量区域间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差距,找出其影响因素,需对安徽省各地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必须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可以从影响因素和产出水平两方面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1.产业基础资源。它是指通讯、电力、网络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资源可以用长途光缆纤芯长度、局用交换机容量、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等具体指标反映。
2.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可以反映相关产业发展及居民消费需求对现代信息服务的影响和支撑。反映区域经济环境的指标,可选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影响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关键因素,是增强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选用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授权数、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四个指标予以衡量。
4.产业规模。产业规模可以反映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出水平。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可选用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现代信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予以衡量。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见下页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上述指标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状况,要反映其区域整体发展状况,必须选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进行综合。同时,由于不同指标其重要性程度有所差异,因此在综合评价时需要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结合起来,可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具体指标权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判断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低。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现选取2014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上述十七项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由于缺乏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指标数据,在实证评价时将此指标略去,用其他三项指标近似反映产业规模。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准则层指标的权数确定。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成对判断矩阵,再次计算层次单排序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准则层的权重,具体过程略,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
3.计算主成分得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分别测度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并进行分项排名。
(1)基础资源水平。利用基础资源标准化后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一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89.05%信息,该主成分函数为:
F=0.4592x11+0.5127x12+0.5198x13+0.5059x14
将各地市相应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即可得到其基础资源得分,并给出相应排名,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合肥、六安、安庆的基础资源得分最高,说明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相对优势,而黄山、阜阳、铜陵三个地市的基础资源排名比较靠后,显示出其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区域经济环境水平。利用区域环境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三个原始指标69.7%的信息,主成分函数为:
F1=0.6892x21+0.3785x22+0.6178x23
F2=0.0622x21+0.8805x22+0.4700x23
再根据第一、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按照F=0.686F1+0.314F2计算区域经济环境水平综合得分。将区域经济环境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表4)。
表4显示,铜陵、马鞍山、合肥、芜湖区域经济环境得分排在前四位,意味着这四市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相关产业有较好支撑;而区域环境排名靠后的宿州、阜阳、亳州、六安等,这四市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现代信息服务业需求不够旺盛。
(3)技术创新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4.72%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F1=0.5448x31+0.4931x32+0.5367x33+0.4148x34
F2=0.0538x31+0.4307x32+0.2241x33+0.8726x34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依据F=
0.849F1+0.151F2计算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将技术创新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下页表5)。
由下页表5可以看出,合肥、芜湖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而阜阳、池州、亳州地区的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水平排名比较靠后,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且要注重创新技术的引进与培育。
(4)产业规模水平。利用产业规模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就能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9%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F1=0.6927x42+0.7050x43+0.1521x44
F2=0.1866x42+0.0264x43+0.9817x44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并依F=
0.668F1+0.332F2计算区域产业规模得分。将相应指标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得到下页表6计算结果。
下页表6显示,合肥、安庆、马鞍山产业规模得分最高,说明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而淮南、黄山、铜陵等地排在较后的位置,意味着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
(5)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市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得分和准则层确定的权重,计算出各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得分,结果(见表7)。
从表7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综合排名前四名的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相对集中,其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在安徽省处于领先水平;芜湖、马鞍山等市是安徽省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其建设资源也是相对较丰富的地区,也是这些地区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在安徽省排名靠前的原因之一;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这些地区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相对来说都不太完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就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而言,各地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合肥、芜湖、马鞍山地区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安徽省领先水平,而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欠发达;综合排名与四个准则层评价排名不完全一致,各地区可以从中发现薄弱环节。
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优质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约束,使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规模满足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开创有利于安徽地区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创造良好区域经济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发展有保障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要在投资上适度倾斜,注重加大对产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行业也要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又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都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克服这一点可以从教育培训体制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培养培训技术人才上的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人才的规模,加大研究与试验经费的支出,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炳清,,陆燕萍.中国分地区信息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评价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182-192.
[2] 李超.我国各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49-53.
[3] 陆泽锦.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衡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张茜.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屈超.辽宁省信息服务业的综合评价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19):72-73.
[6] 马文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徐旭,赵永刚.基于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2,(4):276-280.
[8] 洪兆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改进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7-50.
[9] 管永芬,包悦,古昌银.基于熵值法的江西省11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老区建设,2013,(6):16-21.
[论文摘要]辽宁省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较大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辽宁省服务业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导致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服务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竞争优势。
辽宁省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较大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辽宁省服务业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导致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服务贸易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国际吸引力也不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发展落后;二是服务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不平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差异性较大;三是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因此,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这是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前提,也是今后辽宁发展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和根本方向,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才能改变当前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现状,从而推进辽宁经济建设,加速东北振兴进程,以增强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一、辽宁省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07年我省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增长,2007年进出口总额594.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总额353.25亿美元,增长24.7%。在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132.54亿美元,增长3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57亿美元,增长51.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172.45亿美元,增长25.5%,加工贸易出口164.44亿美元,增长22.6%。进口总额241.47亿美元,增长20.3%。在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0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进料加工贸易进口77.06亿美元,增长5.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口28.21亿美元,增长33.6%。
实际使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844项,合同外资金额20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合同外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89个,合同外资额161.6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的77.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9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0%。其中,投向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2.5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90.7%。
(二)辽宁省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发展落后。在辽宁省的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份额,服务贸易出口多集中运输、邮电、旅游、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对辽宁工业发展的拉动。同时,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是辽宁省服务业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虽然近年来一些新兴服务业,如物流业、旅游业、保险金融业、以及会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在省内中心城市发展很快,但是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尚显不足,和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存在差距。
2.服务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不平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差异性较大。信息技术、房地产业、软件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沈阳和大连。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且缺乏规划和特色定位。
3.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我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另外,在服务外包、服务企业走出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分析
(一)服务业需求潜力巨大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区域经济新的、极具潜力的增长点。辽宁是我国现代产业发达的省份,近年来服务业长足进步,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产业升级、社会进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现代服务业开辟了发展空间。这些都为服务贸易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业发展具有竞争优势
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优势产业地位和突出的牵动作用。辽宁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旅游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全省有旅行社近千家,旅游星级饭店近500家。而且,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自然风光奇特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有国家级旅游景区(点)93家,其中,国家A级11家,国家AA级46家,国家AAA级12家,国家AAAA级24家。辽宁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外汇收入也在持续增加。
辽宁省还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沈阳故宫、清福陵(东陵)、清昭陵(北陵)、抚顺清永陵、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高句丽古城)、九门口长城。潮阳牛河梁遗址、兴城城墙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也在准备申请。这些都是辽宁省的旅游资源优势。
(三)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具备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较为有利。一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决策,使辽宁省成为国际资本投资合作的一个热点地区。特别是东北亚经济圈内的日韩等国家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同辽宁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积极性很高。在辽宁发展的韩国大中小企业有6000多家,为外资银行在这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并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诸多优惠政策,为发挥辽宁省原材料、装备制造及其他重要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改造调整步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国家为促进东北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所给予的进出口优惠信贷、增值税改革、外资优惠政策、出口企业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资金等扶持措施,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的成本,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对辽宁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支持作用。四是商务部首次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指出,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将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商务部有关人士表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五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资进入金融市场、加强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交通运输业等。由此,辽宁的开放领域讲进一步扩大,辽宁服务贸易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四)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
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与关内通达的门户,是连接东亚与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拥有东北最大的空港、海港、信息港和最稠密的铁路、公路交通网,区位优势明显是外商对辽宁省投资环境最具吸引力因素中的首选。辽宁南临渤海、东靠黄海,海岸线资源丰富,拥有2292.4公里海岸线,627.6公里岛屿岸线,宜建港岸线168公里,沿海港口6个,分布在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东北经济区对外贸易额的87.6%、辽宁省对外贸易额的94.7%都是通过港口运输完成的。“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将投资643亿元,只能观点加强沿海主枢纽港口建设,以煤炭、集装箱码头、大型专业化原有、铁矿石接卸码头建设为重点,调整码头布局结构,推动老港区功能调整,改善主要港口航道条件。同时,辽宁省全省公路密度达35.6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路网主体格局。随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道路运输以沈阳为中心辐射13个省辖市,形成了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运输网络,为开展方便、快捷、高速、直达的道路运输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超级秘书网
(五)信息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信息服务业是先到服务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性产业。辽宁正在推进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决策,信息产业已被确立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辽宁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亚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中心。“五点一线”战略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内在需求正在转化为软件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事辽宁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也是广大海内外IT投资发展的机遇。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正致力与营造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简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一推动服务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在这样的发背景下,辽宁要结合自身的一些发展服务贸易优势,牢牢把握这次机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体系,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让服务贸易成为辽宁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乃至推动国家经济腾飞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郭斌:《辽宁服务业走开放之路》,《中国经贸》2006年。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