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教师晋级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职称评审存在以下乱象,通过这些乱象的概括和描述,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反思职称评审制度,推行一种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职评制度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发展。
乱象一:中教正高级职称成为各级领导的“特供”
职称,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不仅代表一个教师的地位,还与收入成正比,即职称越高,其收入也就越高。然而,现状是越高级别的职称,越是成为少数领导的特供,很少有教师能够享受到其恩泽。
前几年,中小学中一直在实行一种3%的奖励,能评上3%的教师,工资待遇就要比以前高很多。于是,为了争得这个3%的名额,各路神仙各显神通,一场争夺战空前展开,非常激烈,也制造了不少矛盾。于是,后来干脆取消3%的特别奖励。目前在中小学实行的正高级职称,实质和当年3%的奖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正高级职称,这无疑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以及激励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正高级职称成为了领导们的特供,这次职称改革必将以失败告终。
乱象二:职称评定中过分强调论资排辈,埋没中青年人才
目前,中小学评职称并不像大学那样,只要能够搞出科研成果,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晋级。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进入大学工作后,如果研究成果突出,会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获得晋级,评定为副教授、教授,甚至还有资格做硕士生导师。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中小学并不多见,即使有也仅仅是一种点缀而已,更多的则是按部就班的论资排辈。因此,职称评定一般都是按照年龄来论资排辈,根本轮不到一些所谓“年轻有为”的人评上高级或者更高的职称,要评还得依靠时间慢慢的等和熬。现在,能够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就基本不用上课。所以,这样的评选制度不仅没有激发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乱象三:职称评定中外语能力考试等成为部分教师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职称考试内容有外语、计算机(实践和理论),普通话这三项。其中,外语成为了很多人考试职称的一个重大阻力。很多人都在质问职称外语考试到底有没有必要,这是一个必备的门槛,还是一种必备的素质?现实中这却成为一种门槛和一种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职称考试的外语,教师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用,甚至大学毕业生,只要不是到中小学承担外语教学,其以前学的外语知识基本上没有任何用途。这样只会给教师们增加考试职称的负担,花更多的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其二,老教师和不教外语学科的教师苦不堪言。因为,有些老教师根本就没有学过外语,即使学过,也忘记,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试只好作弊。于是,出现了老教师们只要交钱,然后去考场走一个过场,就能考过。因此,目前的职称考试,已经成为某些机构趁机收费的一个项目,甚至成为了中小学职称评审的一个毒瘤,不仅没有促进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相反,让教师们徒增烦恼。
乱象四:职称评定中与相关考试成绩直接挂钩评价
职称评定,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显然,这个很不符合当前职称评审的现状。
其一,考试成绩不能成为评职称的一个重要依据,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成为其条件。正因为有这个条件的存在,才导致现在各个学校出现重点班、实验班、火箭班等,把优生进行集中,少数教师或者领导可以长期教这些优等生,而多数的教师则只能垫底,长期在普通班和差班之间徘徊,不仅在学校的考核奖励、地位上受到影响,就连评职称也要受到影响。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恶性循环,不利于均衡教育、公平教育的发展。
其二,升学科目能够以中高考成绩确定,但非统考学科就不能以成绩确定;同时,现在的考试语数外各占150分,物理化学两科共150分,政治历史体育各50分(重庆中考),于是,分值越重的学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奖金、评优受到优待,分值不重和根本就不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科则要受到限制,就连地位也要比统考学科的教师低很多。因为,学校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升学考试学科教师们挣来的,和弱势学科教师毫无关系,这些教师在学校就没有任何地位。现在,如果连职称评审也要看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师根本就拿不出所谓的优秀成绩,其工作成绩根本无法量化,而高级职称永远都会把这些教师排斥在外。因此,他们在评审中处处受到限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学校各种奖励制度边缘化,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
乱象五:职称评定因名额和资金困扰让基层教师望洋兴叹
几年前,中小学进行了一次职称改革。在那之前,乡镇中学教师基本上没有资格评中学一级,更不要说高级职称了。这些教师有的甚至在评了中学二级职称之后10多年都没有机会评上中学一级。比如,某初中教师,1990年参加工作,现在还是中学一级职称;而笔者2000年毕业,正好遇上前几年的职称改革,中学一级名额扩大,按照年龄排序刚好到评中一的时间就有资格和条件评职晋级。这如果在以前,也许苦苦熬上10多年也没有评审名额和机会。
这次改革后,很多教师都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就评上职称,改变了以前的状态;但是,还是有一定比例限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中学一级、中高职称的名额基本上就满员了,换言之,前几年只要达到评选中学一级年限和高级年限,只要职称考试合格,基本上都能评上,但现在却又陷入改革前的状态,只有等到这些教师退休或者调离学校才能留出名额,后来的年轻人才有资格晋级,这就是当前职称评选的基本状况。后来,还搞了一段时间的评聘分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投入不足。如果政府能够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那么职称评审就不会存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
乱象六:职称评定中论文写作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
现在,教育界都提倡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既能够教书育人,又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本是一种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手段。但现实中,很多教师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甚至还要研究试题命制试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那种既能教书又能写作的教师,少之又少。毕竟,中小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中小学教师要评职称,但又写不出符合发表要求的文章来,于是便想方设法花钱请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出现论文造假、“学术论文”泛滥成灾,伪科研泛滥的尴尬局面,此时,论文评定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功能和作用基本上丧失殆尽。
乱象七: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
关键词:课堂;教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18-1
在我们周围,凡是那些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一定是爱琢磨、爱思考的老师。他们当中有的人不仅课上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发表的也多,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成了特级教师或名师;但他们中更多的只是课上得好,但因为没有什么像样的“科研论文”发表,虽然他们深受学生的爱戴和领导、学生家长的认可,因此并没有得到太好的发展,甚至远远不如那些不能教书、不会教书却不断有的老师发展得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基本要素。我认为,能教好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而不在于他会不会写文章,是不是有所谓的。
否定或淡化论文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否定或淡化教师的教科研要求,相反,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生活阅历、学习力、理解力、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同的个性,每个教师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呈现不同的兴趣、爱好、愉悦、痛苦等个性心理特征。“当一位教师走进教室,他将要教授的知识是他早已熟知的,但是他的学生将怎样理解却是每个人、每个时刻、每种情境中都不相同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教师永远要年复一年地迎来新的学生,并且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特定的、具体的、每日每时在每一种情境中都不相同的,这正是教师研究的所在。”[1]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当是研究者,没有研究就没有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不是指学术性研究,而是指一般性探究活动,一种工作态度。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不是建构新的理论,而是从实践的层面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通过研究改进具体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享受各得其所的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高呈现,也是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拥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上,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形成文字并发表,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这是锦上添花。如果教学水平一般甚至很差,只埋头于撰写所谓的教科研论文,那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最近,新浪教育[微博]联合《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对“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展开调查,调查表明,只有45.4%的教师是通过投稿发表的。其余都是通过花钱买版面、托关系、学校统一解决或其他方式发表的。教师之所以想方设法甚至不惜花钱,而不是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根源就在于职称评定标准和教师评优评先标准中对教师教科研要求的比重过大,并简单把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等同于教师的。我认为,教科研比重过大并不是问题,因为没有研究就没有教育教学,就没有教师的成长进步。问题在于当把教科研简单地等同于时,所谓的教科研就开始与教育教学相脱离。相关调查表明,论文与教科研的关系远远比不上论文与金钱的关系紧密。实践证明,当论文成为某些部门、团体和教师追逐利益的工具时,论文就与教育教学貌合神离了,教育教学就成了促销“狗肉”的“羊头”。
教师的第一天职是教书育人,我们支持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切教科研活动,更鼓励教师通过研究,把取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我们也允许为了教研而教研的活动存在,允许有的教师想方设法,因为现实需要它,教师需要它晋升职称,学校需要它妆点门面。为了保护那些辛勤耕耘的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对于脱离教学的单纯的教科研活动,我们允许,但不鼓励。
在当前教师评价体系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东海县第二中学大力度推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制度化推进人人开课、人人听课、人人评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系列活动;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为教师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修订学校教师晋级考核办法,加大课堂评价比重,把教师关注的焦点由单纯的论文创作转向课堂,同时鼓励教师把课堂教学反思文字化、精品化,并积极向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投稿,实现“教学即研究”,逐步消除教科研与教育教学两层皮现象,有效地促进了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
课堂因教研而精彩纷呈,教研因课堂而生机焕发。这才是基础教育阶段教科研的发展之道。
一、民族的确小学体育科研的现状
(一)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有调查发现,8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基本任务、要求等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
1、科研意识薄弱,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80%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需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工作,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带好训练,对科研工作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
2、科研素质薄弱。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
(1)对体育科研工作的程序不解,不知如何结合教学训练工作进行科研,如何进行科研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只知道写总结性的文章。
(2)科研前的准备工作不足,选题不精或不切实际,思路不开阔,缺少创新。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于总结性或经验、心得之类的文章,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深度。调查表明:民族地区95%的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经验、心得、总结性的文章。
(3)由于缺乏逻辑推理和假设论证,不少体育论文缺乏严密性和可靠性。
(4)对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撰写论文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对体育数理统计方法的掌握应用存在畏难情绪。
(二)民族地区小学受条件限制,制约了学校体育科研的开展。一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体育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高,对科研工作力不从心。三是体育师资与财力紧张,无法让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体育科研中去。四是普遍观念不够重视,认为小学体育科研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此,既无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保障,也无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三)科研流于形式,做不到实处。
(四)科研方法、方式单一。
二、民族地区小学开展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随着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小学体育教育贯彻教育部关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为指导思想方针下,全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将面临迅速发展的局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标,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民族地区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跨世纪质量、师资队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开展民族地区小学体育科研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参与科研和教研工作就被动、盲从。广泛地组织与开展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的学识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各地方(各县)要建立体育教研员(组)的管理机制,由地方教研员(组)监督,各镇、场分管体育的主任负责本镇场的科研选题(结合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与训练的选项范围),然后落实到各中小学的体育组具体实施,形成“县一级体育教研组(员)―――各镇场的分管体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五级科研体系。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体育教师人数少,或较薄弱的学校,由邻近的学校相互联系,加强人力、物力,加强科研的实力。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要最终落实到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上。实践表明,科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论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还是教师的科研、教研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管理,通过体育科研、教研活动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科研意识较差的特点,县一级以上的部门应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编写适合其运用的科研方法教程,统计学软件和资料汇编。并采用短时间轮流训练的形式,使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得到实质性培训,结合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特点,培训工作主要着眼于科研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授之以渔”,而不是全书本的知识传授,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不断掌握本学科和相关边沿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组织一些学样研究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总结经验、交流心得,结合教学、训练工作开展学校体育的讨论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基本情况;
(二)申报理由:1、师德与政治思想;2、工作业绩(教学成绩、主持及参与的教研课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所获市级以上的荣誉、教研方面所获荣誉、近年的市级以上公开课及讲座报告、近年参与的培训、近年发表的论文、参与编写的教材及专著、学科带头人及青年教师的培养;3、教书育人;
(三)晋升以后的工作设想
二、教师晋级述职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叫,男,1971年6月出生,1993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学专业,本科学历,并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区中学高中部任教,1994年8月至年7月在区高级中学任教,年8月至今在区第一中学任教。2000年11月,经市中学一级教师第二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具备中学地理一级教师资格。现申报中学地理高级教师资格,并作如下述职报告。
二、申报理由
本人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国家大事,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坚持教书育人,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任劳任怨。
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得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区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区高中地理学科论文评比三等奖、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区第一中学“十大优秀班主任”、区第一中学优秀班主任、区第一中学“先进工作者”、区第一中学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区第一中学优质班会课评比三等奖、区优秀教师和区教育线优秀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教学能力及成果
我比较注重抓主干知识的学习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其次,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对优生,我鼓励他们在老师指导下独立钻研,充分展现他们的优势。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平均分为94.72,比学校平均分92.39高2.33,比区平均分92.37高2.35,比市平均分92.07高2.65。年6月首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我辅导的李明辉同学获优秀奖。年4月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中,我辅导的何同学获二等奖、李同学和张同学获三等奖,我也因此获得优秀辅导老师奖。年12月省第一届博冠杯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熊同学获一等奖、周同学和谢同学获三等奖。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年9月起个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探索与实践》校级课题研究,目前已经结题,并且获得校级优秀课题。年6月起参与南海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必修Ⅲ)网络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研究,我主要负责图片、音频等素材、课件以及各种试题、练习题等,并且已经在佛山教育网开设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年12月论文《浅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获区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年12月两篇论文《从年省高考地理综合题看今后备考》和《浅谈湘教版地理Ⅰ“活动”的使用》获区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2001年12月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的图象运用》获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认为要塑造一个人,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学习成绩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话说的“成才先成人”。然后就是集体主义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团队合作很重要。当然现在具体来说就是班风问题。个人思想问题会影响班风,班风好会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当然班风不好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例如~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从见到他们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强化我的这些观点,结果这个班六次获得“优秀班集体”,创造了南海一中的历史纪录。“优秀班集体”可是考虑了诸多因素,并且用比较科学的量化方式评选出来。因此年1月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时“优质班会课”评比也获三等奖。同年9月,我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南海一中“十大优秀班主任”。在重视集体效益的同时,我也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经常私下找他们聊,像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使他们的成绩有更快速度的提高。
(四)培养青年教师情况及效果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由于在年7月之前,我一直在区高级中学担任史地科组长,所以培养青年教师义不容辞。1995至1998年指导黄老师、谢老师完成他们的第一个教学循环;1999至2002年指导徐老师完成她的第一个教学循环。至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谢老师的教学工作导师,今年8月她将第一次上高三。至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陈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导师。以上各位老师在我的帮助下都迅速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成绩。
(五)参加继续教育情况
在工作之余,我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培训,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其中有年12月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把握教材改革,灵活实施教学”,年10月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我国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04年7月我参加由华南师范大学和省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科省级培训班”等中学地理教学系列培训课程。2003年12月经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我的普通话水平为二级乙等。
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2004年10月我参加了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培训”,考核合格。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论坛,及师德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我还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2001年1月起参加由佛山教育学院电教中心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初级培训”,考核合格;2002年4月起参加由省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和省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中级培训”,考核合格。年8月我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五个模块——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应用、Word2003、WindowsXP),考核合格。
一、营造共同愿景,让教师的教育自觉“有魂”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是教师团队走向自觉的基石,其中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是生命自觉源动力,更是催动教师自觉工作的灵魂所在。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师为本”的基本观念,把“教师第一”作为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基本理念。我们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增强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地位,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激发其主人意识,工作责任感和主动精神、创造意识,提高自我价值,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有信任和归属感。我校在制订学校远景规划、年度计划、规章制度、课改方案、绩效考核方案等方面都能做到与老师反复讨论,在基本形成共识的前提上确定下来,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反复宣传,让学校的规划、方案等让广大教师入耳入心入脑,由此激发教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努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二、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让教师的教育自觉“有格”
构建学习型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通过读教育专著,更新教育理论,接触新的思想,学会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教育。教师要想有教育自觉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学师”,即学习的带头人,引路人。学校要让教师团队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此,我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购买专业教育理论书籍1000多册,订购教育刊物10多种。定期印发优秀的期刊文章供教师参考学习,定期编辑教师的优秀论文集,定期开展读书论坛及开展“我的教育叙事”征文评比活动,让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及教学体会。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岗位培训和学历进修,不断增长见识和丰富教学经验。
不断深化教育科研及校本研训工作。每学期我校定期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名优教师引领课,使每个层面教师的教学走向科学化和精致化。通过教学反思、专题研讨、教育叙事、课例分析、课题实验研究等方式,让教师对教学的深层问题认真解读、深入探究,提高教师理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城乡联动、承担市县级公开课等多种渠道,让教师展示教学成果。让教师进一步开阔眼界、更新理念、查找差距,改进教学。
多样化专业发展平台让教师的教育自觉变得有格局,教师们看教育、看学校、看孩子的眼光与角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有形,有神,有谋,有胆,有识。为人之师赢在大格局,这种大格局就是一种教育自觉。
三、营造激励的氛围,让教师的教育自觉“有果”
关键词: 新课程 激烈 管理
当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带来了人类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能够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构建基础教育工作者互动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推进区域交流共享,创新研修方式,标准化的基础教育教学建立网络资源共享联盟网络为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好的平台。
我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校本研修》的有关工作精神,结合《梅河口新课程学习实施方案》,在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下,在新课程培训方面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方案,推进新课程的落实
我校领导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将新课程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探求培训研修的方法。远程教育的启动为我校领导、教师的新课程学习、交流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操作平台。
领导重视,成立新课程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分管具体工作,制订红梅镇学校新课程学习落实方案、学习制度、奖惩措施,以此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强调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新课程学习,对教师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学校领导以优秀教育网站为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游览教育学信息、参与在线研讨,建立校内QQ群,进行即时讨论交流。充分立足自身良好的办学条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具有的信息量大、及时快捷、交互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积极开展校长新课程网络研修。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教师纷纷建立博客,参与学校的QQ群组交流,撰写个人日志、写工作日记、写学习心得、写问题思考、写经验论文等,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交流,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新课程研修的积极性。
二、通过网络搭建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方式很多,我们将建立博客,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学习体会,将参与互动交流作为网络新课程研修的重点工作来抓。博客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机制为领导、教师间构建起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反思氛围的形成。我校年轻教师徐玉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这种不受时间、地点、内容限制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接受性,能收到良好效果。使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得以在较高水平上发展,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建立激励机制
为激发教师参与新课程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研修,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积极按时参加新课程网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按时完成作业,及时上交学习体会,认真开展学习交流的老师在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时加分奖励,作为评优晋级的基本条件,否则不评优、不晋级。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师在研究中领悟、感受、发展,全体教师协作学习,共同成长,朝着建设一支知识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目标迈进。
2.开展“新课程”教学竞赛
为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新课程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网络研修。我校制定了“新课标网络研修”教学竞赛活动细则,细则要求突出学科主题,以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读书体会等内容为主,提倡个性化原创作品,注重作品质量,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观点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前瞻性。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效果。我校年轻教师孙丽波、付丽华2011年度获教学设计一等奖,裴英伟等五名教师获2012年度教学设计一等奖。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新课程网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我校为了满足教师的网络学习链接了大量教育资源网站,为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提供了便捷。同时,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开阔领导、教师视野,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水平。利用网络新课标培训使教师明确语文新课标的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个加强。即“四个坚持”坚持原有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三个维度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儿童阅读。“四个强调”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强调识字和写字,更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更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四个加强”加强儿童阅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加强课内外阅读,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对语文新课标有了深刻理解,更有利于指导教师教学。我校教师徐艳艳等多名教师在全市各科教学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把师德和绩效工资挂钩,引领每位教师拥有师者的尊严,学人的风范,纯真的童心。
立足校本,以规范的制度约束教师
必要的制度是保证行为规范的有力措施,制度约束容易使人走向规范、走向文明,为了使师德师风建设有序行进,我校从完善制度,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入手,提升教师自律水平。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制度
省市县先后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条例,我校在此基础上,立足校本,制订出能解决本校师德师风中出现问题的细则,对违反师德条例的教师,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处罚的配套制度有戒勉谈话制、公开场合检讨制、停课反思制、一票否决制。
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取消评优晋级资格,乃至给予纪律处分。尤其是有偿家教,学校多次向教师严正声明:只要不进行申报,家中有一个学生家教,并向家长收取费用的,均视为有偿家教;凡是因有偿家教而被检举,一经查实一律调离实小集团。每学期初,按照学校“学生座位编排规定”,各班级在家长代表的共同参与下,排定好学生座位,并上交席次表,从而有力遏制了教师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增加了学生座位安排的透明度。
建立全方位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
为了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力度,提高学校办学行为的透明度,学校在校门口安装了校长信箱,校园网站上设立了校长电子信箱、留言栏,在家长会上,公布了校长热线,每学期都要开展学生评老师、家长评老师、家长评学校、老师评老师的评议活动。聘请县人大、县政协、县物价局、检察局的领导为我校行风监督员,请他们定期听取学校行风建设的情况报告,并对学校的行风建设工作进行评议、指导。此外,学校成立了督察小组,经常性地检查各职能部门、教师有无违规行为,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处。近年来,我校在县明察暗访中无一例违反师德行风的人和事。
提高广大教师的自律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使师德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教师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学校和全校教工签订师德承诺书,所有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庄重承诺:坚持学习,不染指不良活动;廉洁从教,不接受家长礼请;关爱学生,不歧视体罚学生;敬业精业,不碌碌无为;追求理想,不虚度时光等。要求每个教师做到“一意识”、“两自觉”、“三主动”、“四严禁”。“一意识”即树立“我是一名纯洁高尚的实小老师”的意识。“两自觉”即: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自觉做到服务在前、顾全大局、勤奋工作、安居乐教。“三主动”即:主动学习,争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主动加强师德修养,争做师德标兵;主动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争做群众满意、家长放心的教师表率。“四严禁”即:严禁为学生统一订购或暗示学生订购教辅资料;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工作时间饮酒、酒后进入课堂;严禁搞有偿家教和收受家长礼金、有价证券。
以人为本,以有效的学习提升教师
知为行之始。要想让教师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就必须加强学习,通晓法律知识,提高人文素质,为师德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制意识
学校编印了《师德师风建设文件汇编》,收集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部门相关的文件,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反复学习,深入领会,身体力行,让这些知识融入全体同志的血液,并成为平时行动的指南,塑造实小教师“热心爱校,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的品牌形象。
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一是鼓励阅读
每学期,除了规定教师阅读20本以上的教育刊物,2本以上教育专著外,鼓励教师通过读书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层面。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读书沙龙等活动。二是专家引路。利用校级名师、骨干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自主成长、互动成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青年教师们与大师们亲密接触,去感受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人文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理论得到提升,视野得到开阔。三是搭建擂台。
让教师们在“我的教育故事”中感受到初为人师的幸福,在“论文宣讲会”中感受事业的博大精深,在“精品展示课”中感受到探航的喜悦。各种活动的开展,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使他们远离陋习,淡泊明志,向教育的理想迈进。
润物无声,以丰富的活动激励教师
在行风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人、凝聚人、磨炼人、提高人、激励人,让老师们在活动中提高行风建设的质量。
开展主题活动,规范职业行为
以活动为抓手,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创文明校园,树师表形象”,“正行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让校园充满爱”等为主要内容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围绕“爱生敬业”等论题开展了专题演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剖析近年来教育系统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结合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把对教师个体的师德培养与塑造优秀教师群体形象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教育行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突出榜样引领,锻造崇高师德
邀请优秀老教师张久芳、李益民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以“最美教师”等主题演讲比赛活动,锻造崇高的师德。近年来,我校又涌现出了朱以秀、夏守娟、树成松、王萍、嵇晓娴等省、市、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我们抓住这些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倡导大家学习,充分发挥身边人和事的教育引导作用,增强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每位教师学习和赶超身边的先进典型,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热心接待每一位家长,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尽心做好每一件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规范服务,塑崇高师德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校本研修;资源整合;机制;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8-02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张淑伟(1971-),女,河南新密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