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网络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技术的引入本身也是有利有弊的,其不但促进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恶化了网络的文化生态,给现存的滞后管理制度带来了严重的挑战。1)就法律层面进行探讨:技术引入和法律之间关系。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网络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法律层面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在网络世界中,技术滥用导致了网络犯罪以及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各个国家也根据需要进行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来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规范。通过立法手段来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好地对其行为进行规范,降低了网络犯罪的概率[3]。2)如何将网络技术与相关政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样将网络技术相关的政策融合在一起,是很多学者都研究了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进行网络监控的时候,随时会面临到一些新的问题。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时候,必须对技术本身的特殊性进行考虑,在进行政策制定时也应该让广大人民参与进来,更好地体现出民主化管理;并且,还应该进行产业政策的创新,机械能多元化政策的制定等,吸引来更多的参与群众,确保制定的政策能够正常实施。3)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关系。将网络技术应用到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中去,利弊都需要看到,二者相互补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逐渐被显现出来,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更好的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和国家制度以及相关的规范形成一定的冲突,这就影响着在进行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在制度构建上的困难,还有些学者认为在管理的时候管理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技术,重视将创意产业过度到创意管理中去,将管理效能更好的发展呈现,促进产业更好的发展壮大[4]。
2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和管理如何做到双赢
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应该将技术和相关的制度结合在一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监督和实施,不仅需要政府来加大对文化健康成长的重视,而且需要各行业组织和参与到其中来[5]。因此,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应该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最大程度地将政府、企业、社会管理以及第三方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能做到双赢。
3结束语
随着手机、电脑等传播媒体的兴起,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网络文化安全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根据定义,网络文化安全可以理解为能够在教育系统中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丰富正确的文化价值内容,确保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网络文化状态,可以被分为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以及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三个方面。其中,物质上的安全应依靠软硬件的建设;制度上的安全应依靠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精神上的安全应依靠安全意识的树立。
二、网络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文化与教育的内在关系
网络文化与教育由整体上来看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应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需求,保证受教育者可以适应未来网络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先进技术与理念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快速的掌握先进的网络文化知识,推动网络文化发展。教育具有传递、选择、促进文化发展的功能,网络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可以得到根本的继承与发扬。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并深刻影响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教育也是与网络文化背景相对应的教育。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为了满足网络文化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的需求,教育应作出深刻的变革。首先,变革其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对教育的投入,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其次,要倡导教育民主化,注重个性发展。教育的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权利与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师生关系的平等以及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等内容。再次,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渗透民主意识、培养民主能力,及时了解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保障在追求民主化的基础上做到个性化发展。最后,改革教育内容,使其符合集约化、多媒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在发展新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做到去糙取精、古为今用。
三、网络文化安全在教育系统中运用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养成良好上网习惯
老师是网络文化安全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中,老师应做好学生的网络教育工作,强调网络利弊问题,用正确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问题,还可以开放班级群组,及时与学生交流探讨。学生自身也应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坚决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入侵,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过滤网络文化内容
(1)跨地区性。
高职院校一般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往往和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性。而随着网络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需要吸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同时还能批判和抵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消极恶俗的部分。
(2)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当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将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高度融合,便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和输出的人才产生多元化特征。
(3)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通过信息平台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上制定个性化理论学习内容,在平台上实现职业技术实践操作,通过情景设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对职业技术特征的熟悉度和实践操作的熟练度。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而作为网络文化主要参与者的高职学生,其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活动行为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表现为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和冲突、人生态度、利益观念、道德水准、择业态度、平等需求等,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进行设计。
2平台的主要模块实现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12个模块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包括登录、用户权限、上传下载、审核等。由于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各部分内容的形式比较雷同,模块结构特点又具有复制性,可以认为四大板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涉及权限管理、栏目浏览、上传下载文件等功能,在此只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四大板块之一的精神文化板块的相关功能进行简要解读。
2.1精神文化板块实现内容
可以通过导航进入精神文化板块中学生社团管理、经典文学阅读、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学生社团管理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大学生社团交流平台(论坛),提供大学生社团展示平台(社团主页),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各种资料文档的范例(如社团章程),提供大学生社团管理功能,提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该模块起到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作用。高职学生通过该模块参与社团活动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典文学阅读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中国文学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国文学作品中既有古典文学,也有近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乃至当代著名网络文学的名篇巨著。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经》《论语》、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和明清小说。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是小说、诗歌与戏剧。该模块还有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作品。这些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贯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思索和深刻体验认识。阅读这些作品,犹如与名家大师进行心灵的直接交流与碰撞,可从中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体验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职业素质教育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技博览、创新创业、健康驿站等栏目,开展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寝室美化大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满足学生在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方面的爱好与需求。
2.2精神文化板块功能实现
普通用户可以选择性登录精神文化板块。直接进入此板块的用户只限于参与社团活动、阅读网络提供的经典文学作品、浏览职业素质教育模块中的各种栏目。通过注册账号和密码登录的用户可以上传各种作品、参与社团管理等。平台设置了用户积分系统,鼓励用户通过积累积分用于在平台的资源下载和观看影视作品。管理员用户主要负责对精神文化各模块的内容进行管理,包括添加、审核、修改和删除经典文学作品和大学生社团子栏目,审核用户上传的经典文学内容并把审核结果反馈给用户。
3行为反馈系统功能解析
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行为反馈系统模型中,笔者利用已开发的“网络终端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浏览行为记录采集、行为记录分析、在线分析报告、行为库存储等功能。具体实现过程是:先采集登录用户的浏览行为,将行为记录储存到数据库中,并依照分析内容,有选择地将数据转入行为数据库;然后通过行为记录模块将行为记录转变成行为模式,储存于行为模式库中;最后通过在线分析报告模块实现行为结果浏览模式,实时将分析报告提供给网站管理者,以实现动态、精准的网络文化平台反馈功能。管理员用户端应具备评价功能,通过网络文化平台板块的设置标准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网络行为的评价规则,异步收集网络浏览行为信息,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登录行为和网络板块热度等结果进行监控和统计分析,将不同的统计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和网站的管理者。这些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这个网络平台,为教师及管理者更好地实时完善网络文化平台的功能和结构、充实资源库的信息内容。在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设计中,行为反馈系统模块包括4个内容:认知数据采集模块、认知分析管理端、行为数据采集模块、行为分析管理端。文献中关于行为数据的收集方式有多种,我们采用其中2种:第一种是异步收集方式,即在普通用户登录网络文化平台后对用户问卷调查,对用户的自我感受及网络内容认知等传统的信息进行收集;第二种是同步收集方式,即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浏览者的网络行为进行实时追踪,记录所有与网络浏览活动相关的行为信息。同步信息主要是收集网络登录行为记录(即动态数据),包括点击网址、搜索的关键字、经常访问信息的类型、停留的时间、访问的频率、参与电子讨论的话题、访问的时间段、经常使用的工具、访问课件的内容和时间、已浏览过的教案页面、已完成的练习和阶段测试、各知识点的学习成绩、使用的交流工具及使用次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次数、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笔者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建立了认知分析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实现2个方面功能:一是跟踪学生的网络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量化评估。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受访学生对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相关模块的基本感知,并根据系统评价结果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
4结束语
图书馆的资源可以说的网络文化的根本来源,图书馆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图书馆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为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图书馆也成为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首先,图书馆丰富了网络信息来源。随着网络的普及,图书馆开始大量收藏各种文献资料、各种数据库,以及具有特色的作品也转化成数字化资源,方便信息的共享。图书馆中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和使用,图书馆利用自身信息量大的优势丰富了网络文化资源与内容。其次,规范了网络信息。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汇集了大量高质量的文化与知识,使得信息更加有序、更有条理,克服了网络文化分散、无序的缺点。同时,通过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可以更好的排除不良信息对读者的影响。数字图书馆将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成果更好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更好的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引导网络文化的良险发展的同时,将我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最后,图书馆具有信息职业技能的优势,具有丰富的获取、组织、管理信息的经验。在收集信息资源时可以更专业、更准确的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归类,更方便读者对信息的搜素与利用。在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同时应充分开发利用网络文化带来的信息与资源,使得网络文化良性发展,使其更加规范、有序,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如何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帮助网络文化的建设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找准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共同发展的着力点,创新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与作用。加大数字化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更好的对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与共享,对我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化图书馆如今己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不够重视数字化图书馆,技术支撑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文化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数字化图书馆仍需要进一步建设。注重个性化、人性化服务。随着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成为了网络信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自身的资源丰富,应积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制定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应该重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的发展,重视网络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更加信息量,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不仅需要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员,更是需要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新时代的图书馆,需要培养一批对信息搜集、分析、整理能力强的优秀专业人才。通过培训的方式,使他们更好的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人才上的保障。
三、小结
1.调查内容及情况。
笔者选取了辽宁某综合性大学的200名日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每个年级选取50名,共4个年级。以“沪江日语网的使用调查”为主题,进行了涉及到“使用感受”、“使用部分”以及“使用建议”等问题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了解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沪江日语网使用现状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学习者有效利用沪江日语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出建议。
2.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200名日语专业的学生中,偶尔使用沪江日语网的学生比率为73%,经常使用的学生比率为12%,几乎不使用的学生比率为15%。在具体使用项目的调查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单词类、语法类、沪江小D(在线词典)、过级考试以及听力练习。然而,日本民俗文化类栏目以及日文歌曲、动漫、剧集推荐类栏目的使用率较低。此外,在此次调查中,沪江网站近来新开发的CCTalk软件几乎没有学习者了解并使用。由此可见,大部分日语学习者对沪江日语网的利用,还停留在语言知识积累和应对过级考试的阶段,并没有由单一的语言知识学习过渡到对语言对象国的社会文化理解的层面上。究其原因,接触日语时间的长短对此确实存在一定影响,这点无可否认,一般来说,学习者对日本社会文化的认识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但学习者应首先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身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日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生成主动建构的意识,从而使其内部知识建构变得更加完善和全面。
二、利用沪江日语网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理论角度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本身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学是在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使其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产生“连结”。建构主义理论为学习者利用网络文化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主动构建的过程。”大学日语专业学习者在学校内接受正规的、教育计划范围内的日语知识传授,然而,由于学科性质影响,外语学习不仅要求学习者语言知识的提升,而且要求学习者在实际使用能力、异文化了解方面等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单单依靠学校教育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学习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组织自主学习。
2.实际角度的必要性。
外语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日积月累。虽然课堂教育时间是有限的,但网络文化资源却是无限的,因此,日语学习者有必要对此投入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以下介绍沪江日语网站的几个显著特色用以分析其对日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1)形势与内容的多样性。
沪江日语网的知识内容、形式多样化,不单单局限于日语知识,更有各种各样的关于日本传统文化、当下日本流行信息等等的介绍。其日语栏目呈现方式也具有多样性特点,例如词汇类的节目就多达十几个分类,如初级词汇、考级词汇、生活词汇、流行语、自他动词辨析等等,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目标。
2)资源的开放性。
作为现有的较为完善的日语学习网站,沪江日语网具有十分显著的开放性特点。首先,在面向使用对象的要求方面无具体限制,任何日语水平的学习者都可在此网站上找到与自己现阶段水平相适应的内容。其次,网站中大量的学习资源对学习者开放,资源共享也是吸引诸多学习者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个人信息的隐蔽性。
日语学习交流中,一些学习者因没有自信而羞于开口,如今可以通过使用沪江日语网来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善。一是使用者在注册时不需要使用真实姓名和个人信息,保证了个人情报不被泄露,虚拟却又真实存在的互联网使学习者的“隐蔽”愿望得以实现。二是日语学习者能够在此与其他来自各地的使用者互动交流,不用担心对方的评价进而达到畅所欲言。三是学习者所选择学习内容也是隐蔽的,与学习成绩不直接相关,从而可以使学习者放下心理负担,专注于当下的日语学习。结合日语学习过程中的固有限制,加之对沪江日语网的特点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日语学习者采取有效方法利用沪江日语网,不断丰富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有效使用方法探索
沪江日语网主要分为日语入门、实用日语、日语考试、文化娱乐、商务日语、日本留学、网络课程、资料下载、日语论坛这八个板块,其中优秀的栏目不胜枚举,在此,笔者主要推荐几个更贴近日本文化、生活,更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部分。
1.CCTalk。
作为沪江网开发的即时聊天工具,CCTalk涵盖了日语、英语、韩语等多个语种,学习者可以利用它参加丰富多彩的公开课,实现更加广泛的日语交流。CCTalk的页面设计风格简洁,操作简便,下面对其进行具体介绍。首先,在沪江日语网主页面右侧点击“CCTalk免费下载”,仔细阅读“帮助说明”之后点击“下载最新版本”。其次,下载并安装完毕后,用沪江网账号登陆后即可在“我的课程”、“语音教室”、“好友”三个版块中自由选择,建议学习者可以依次使用,在“我的课程”中选择日语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公开课,并且预约。公开课覆盖内容较广,且授课时间主要面向广大学生,除假期之外,大多公开课都在晚间19点到21点之间。学习者应注意公开课的具体时间,到时进入相应的语音教室。沪江网聘请一些国内外专业教师负责公开课,屏幕讲义演示与语音说明相结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者在公开课以及平时日语角的活动中,应尽量参与语音发言,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结识志趣相投的日语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努力互相促进。最后,沪江网本身作为外语教育平台,一些公开课的讲授是以宣传其付费课程为目标的,学习者可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是否有金钱投入的必要。
2.NHK时事新闻。
NHK时事新闻节目贴近现实生活,且有即时性特点,可以借此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听力水平、速记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对日本社会各个领域现状的认识程度,了解日本国内对于某些事件的观点看法等等。沪江日语网中的NHK新闻主要分为七个部分,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政治、经济、社会、体育、天气、新闻下载、新闻及时连载这几个版块中学习不同领域的特定词汇,予以有针对性的选择。NHK新闻板块的具体使用中,着重推荐学习者有效利用“NHK新闻下载”部分,在此,NHK新闻以一周汇总的形式呈现,最新更新整理完毕的新闻通常排列在最上方,选择需要下载的一项并点击,然后选择绿色的“点击进入下载页面”,这样就可以把NHK新闻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面。打开已下载的压缩文件,其中包含mp3格式的音频,以及与此对应的中日双语的PDF格式的文档,建议学习者通过音乐播放器一边听音频文件,一边尝试将所听到的日语内容记录下来,如此反复练习,最后,对照相应的文档来检查修改,练习将日语新闻翻译成汉语。此外,还有比较适合初级水平学习者的“每日慢速NHK新闻”、积累单词量的“NHK新闻单词总结”栏目等。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相信学习者的日语综合能力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文化娱乐方面使用建议。
在文化娱乐方面,沪江日语网拥有许多日本动漫、日本电视剧、日语音乐欣赏类的节目。例如“看动漫学日语”栏目,非常适合喜欢日本动漫的学习者们,寓教育于娱乐。在学习之余多多关注这类栏目,不仅能够放松身心,更在无形之中为学习者积累了许多新鲜、流行的资讯和精彩话题,为与日本留学生以及其他学习伙伴的良好沟通打下基础。
4.写作方面使用建议。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由高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校风、教风、学风等因素所构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具体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道德准则等方面。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走向。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复杂而多样的,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个地域范围内,以互联网为依托,电子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承载物,以数字化呈现方式为基本的技术手段,以在高校工作、就读的师生群体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信息流通和展示平台而建立的不分空间、时间、年级而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流通的文化。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1.它具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性。
网络犹如一个虚拟的社会,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迅捷、即时的特点,呈现出突破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的特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这种不设边界的网络社会,方便了师生凭借这个平台了解外部社会,学习和借鉴各种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也有利于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它具有丰富、持续的主体创造性。
工程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修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对于网络中所传播的最新科学技术,具有天然的吸收、运用、创新和推广能力。他们的创造性发展,能够引领网络新风气,纯洁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3.它具有明确、集约的多功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校园生活的不断融合,高校网络文化已经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管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作为传统校园文化的新形态,高校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以及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
二、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类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极具工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反映在网络文化方面,则表现为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表达和行为方式。这种踏实、稳定、理性的特征对于保持校园文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极具工具、理性的网络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能与时展与社会变革同步更新、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满了工具理性色彩。
学习研究和从事工程类专业工作的人,大多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做事情从理性出发,注重实效,不掺杂过多的感彩,不拖泥带水,做好规划,选择一个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直奔主题,且不过多考虑该方法的表现形式是否完美无缺,只要能够达成目标即可。在这样直接、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他们的行为方式反映到网络上,便呈现出简单、实用的特征,这样的网络建设直观、醒目,却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即只考虑到工具理性,却忽略了文化渗透和价值理性。通过浏览各工程类院校的校园网站,便可以发现这一特点:网站建设风格简约、实用,理性有余而文化色彩不浓。
2.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缺乏热点和公众文化情怀。
大多数工程院校校园的师生,都具有沉稳、理性、务实的性格特征,再加上科研和学业的压力,他们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学习上,对于虚无缥缈的网络文化持消极态度,反映在文化层面就是机械、呆板。具体表现在:工程院校的网络缺乏青年人“百家争鸣”的思辨氛围,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较少,学生的人文情怀兴奋点不高等情况。即使是在网络上发言,他们传播的内容、交流的信息也都是以工科知识为主,在校园论坛上所讨论的主题、跟帖也都趋向实用性。这样,就形成了工程院校的网络文化人文底蕴薄弱,略显沉闷、滞后的整体文化氛围。
3.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斥了大量的现代文化,缺乏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如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先后相继、保持一致的文化因子。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落脚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并以追求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作为终极目标。而现在高校的网络文化中,充斥了许多引自西方的所谓“时尚”的价值观念、理论信息和文化现象等,有时甚至会误导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判断。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是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的。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程类院校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更多地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建设上。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的最佳平台,而高校的师生是接受这些新内容的主体人群。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伙伴,校园网络文化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功能,这时,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工程类院校师生的工具理性的满溢与价值理性的缺乏,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创造网络文化的主体人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用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近一个时期,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范畴,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国各项事业树立了明确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标准。另外,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国民教育全过程,必然包括高等教育。网上传播阵地,当然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学校的网络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这里,将高校的网络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置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和领导地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1.在网络政治文化层面,要以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题思想指导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政治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实践的参与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能够影响人们政治取向、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和牢固的政治心理。而网络政治文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亚形态,是人们在网络政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的总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将中国化体系的成果纳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范畴,用的理论思想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抢占和巩固网络阵地。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时,要通过网络进行信念教育,使师生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思想认同;在网络上加强时事形势宣传与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国际国内时政,准确把握当前国情,从而对我国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深理解,并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总体来说,是要达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的力量,共同把高校建设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基地。
2.在网络制度和行为文化层面,要以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约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制度是人们通过行动实践而建立的约束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而制度文化则体现在文化的规则和秩序层面。同样的,网络制度文化,则是为规范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净化网络环境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体系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促进文化发展、人类进步的经验和各种创造性活动。同样,网络行为文化,则将范围局限在网络活动中人们所实践的各种促进网络和社会发展创造行为的总和。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完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约束广大师生的网络行为,在校园网络环境中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提倡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正气,扬善惩恶,促进校园网络文化良好风气的形成。
3.在网络精神文化层面,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传媒;网络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09-01
自从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是将网络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而当网民通过网络的使用,传播建立各种网上关系,这些关系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网外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不同于网外社会的网络社会时,网络文化才以一种单一的文化存在。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认知和创新潜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手段和渠道。
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文化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给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压力。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颖、便捷的网上娱乐的途径。上网休闲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渠道,人们在工作之余玩玩网络游戏、看看网络小说、读读国内外新闻等,对于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
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不少人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道德观念渐渐淡化。
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的危机.使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了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形成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
以“黑客”行为为乐的网络“黑客”文化的侵袭造成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三、网络文化的这些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的这些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是由网络媒体的特点所形成的。
首先,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检索性和互动性,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
第三,互联网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网络媒体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网络媒体的信息者将信息到网络服务器上则完成了他的工作,受众在此后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该项信息,信息的发送与接受过程不需同时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异步性。
第五,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网页制作的过程相比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既不像电视要经过编辑播出(直播节目除外)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只需更新网页内容即可。而且网页内容一更新,网页的访问者立即可以看到,这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
第六,网络媒体是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web网页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特别是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下载时间,而且使得网络媒体互动、实时、整合的特征真正在音频、视频文件的使用中得到体现。
1.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开放是网络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具有跨越教学时空、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
2.是一种自主的文化
网络教育能够使学习者做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特别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的业余学习。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是一种共享的文化
网络教育具有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资源共享途径,能够通过计算机、卫星、电信网络等多种教学信息传输形式,向学习者提供电子化、数字化等多种形式的优质学习资源。并可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其他大学的优质资源。
4.是一种交互的文化
网络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交互手段和突出的教学交互功能,可以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教学互动和协作学习,提供网络学习交互环境和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答疑,拉近教师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习者的交流机会和范围。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音、视、频等方法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教育文化建立的两个支持性因素
1.规定和标准在执行中出现控制困难
伴随着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所建树,教育质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命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试点近15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OJ1O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2J8号)]、《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教高厅(2002J1号)]等一系列文件。从整体上看,这些制度和法规对发展网络教育起到正面引导,积极支持的作用,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以及硬性的管理制度,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教育发展中,往往表现出迟钝和不适应的特点。不论国家,还是学校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多么理性、多么科学,但在面对“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时,往往会出现“控制”的困难和执行的走样。所以,有些高校和社会机构才会发生网络教育办学失控的现象,才会出现2013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网络学历教育竟如此注水》的文章,引起了全社会对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质疑。虽然这种现象是个别的机构、个别的学校的个别现象,却是不容忽视和值得深思的。
2.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呼唤
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但其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教育背景下的质量观是不同的,它与经济、社会、政治及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对网络教育管理要素的复杂认识,笔者认为,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领域,应该从纯理性主义的评价转变为关注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的评价模式。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管理创新,要把强调实验和定量公式描述的西方科学和强调整体协调与和谐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有机”融合。基于当前网络教育这种在创新和变革融合中引发的“动荡”,应认识到,中国当今的网络教育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刚性”的保障体系和制度标准,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依靠柔性管理的导向和激励,即建立网络教育的文化体系,使制度的刚性与文化的柔性有机结合,用文化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思想、思维方式来引导和约束教学活动和行为原则,从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驱动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为。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它自身的魅力和社会现实对网络教育发展的渴求两个方面,既是网络教育长期发展的认知积淀和悟道,又是网络教育持续创新的源泉和思想“动能”。
三、网络教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内化自觉的行为素养
网络教育文化是在有形的教学活动与无形的价值思维融合中产生的,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进入师生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网络教育中,制度是被主动的执行、维护,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效果和持久性是截然不同的。管理有三种境界,即人盯人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就是文化引领和文化导向,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思维,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网络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环境,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交互关系,教师通过学习资源、网络工具引导学习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在相互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处事哲理和人生态度。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所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组织者,更是生活的引路者、咨询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这种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新型的互信互助的师生关系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与学习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感应,才能激发教师的使命感,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意识形态的问题具有隐蔽性,一般刚性的管理很难奏效,只有文化价值的心灵感应,才能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感应虽然闻之无声、视之无形,却能成为发自内心而见之于外的行动,内化成为管理者和教师自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这种自发、自悟、自觉的力量能够确保网络教育持续和健康发展。
2.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合作共同体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团队的合作,校际之间的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为从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教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无不是学科教师、资源开发者、多媒体课件的编辑等各类专业人士合作的结果。因此,合作使分离的教与学重新综合和共享,这种合作共同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分级管理、分工合作的共建共享式的师资团队。这种团队的合作可以促进国际间、校级间的先进教学理念的移植、优秀资源的传递,先进教学模式的再造,使协作没有国界。这种合作能够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更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孵化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教育资源。另外一种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团体”、“学习组群”,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标准,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互帮互助分散式的学习交际团队。在学习共同体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有利于保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论是教学共同体,还是学习共同体,都是基于合作者之间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品味而组建的群体,是网络教育平等、开放、民主、共享的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3.有利于营造和谐共生的学习环境
网络教育是跨越时空的教育和学习形式,学习环境都是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的一种实时或者非实时的学习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隔万里,这种非面对面的学习环境容易让学习者在虚拟世界中产生孤独感及惰性,这种情绪如果蔓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要消除这种心理和学习心态,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就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更为高质量和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营造更加和谐,更加温馨,更为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知觉、视觉和心灵上的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更为细致、更加周到、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当然,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开展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不是简单、偶然、自发的发生,而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学习媒体、技术支持、教学心理、学习内容等方面。所以,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多种形式的、易于接受的教学交互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交互方式的潜力,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相比拟的交互效果。通过音频、视频、聊天等方式开展交流。在交互过程中,双方相互间在情感上的倾向及对交互现状的满意程度,彼此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妙的内心体验,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依恋、心理共鸣,从而产生相互信任和依赖的情感成分,产生出与交互的“零距离”。这种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学科方面的助学服务,而且提供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的非学科方面的服务氛围和环境的做法,能够促进学习者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4.有利于持续提升教学和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