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品德与生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七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导”是引的意思,即引入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我在探索与尝试中发现,歌曲导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导入方法。例如,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时,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学习“我们共有一个家”时,播放歌曲《大中国》;学习“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时,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世界需要热心肠》等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中明理,达到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从而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环节二:目标认定。“目标”,即想要到达的境地或标准;“学习目标”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所要到达的标准。“目标认定”是学生认定、认准学习本节所要达到的标准,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规划,学会明确目标、方向,不致于被动学习。“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的叫“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有“使学生……,通过……让学生……”;而“学习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就不能出现以上语气。既然“学习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那么怎样制定好的学习目标呢?
好的学习目标必须具备三个原则:
1、恰当:制定的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的现状,目标不能很简单,也不能难以达到。
2、具体:对知识要求要具体;对能力培养的要求要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要具体。
3、可测:制定的目标对于学生是否达到是可以检测的。对于知识性的目标可以通过当堂作业、提问等来检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变化,看是否内化了、接受了、认同了。
环节三:自学指导。即通过课前预习或课中预习,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指导”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一个“静”的过程,也是一个最高境界“动”的过程,是脑、手的“动”和声音的“静”,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该环节,老师要巡视,要确保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要求学生有疑问的作好标记,等到讨论时再提出,对个别学困生可以适当指导。
这一环节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激发课堂活力。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体系,预知新知的重难点,在小组合作及听老师点拨时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
环节四: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会的教不会的,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合作的目的是和同学合作解决不会的问题,这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听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教的。
小组合作环节要注意一定是先独立思考然后才合作交流,切忌一提出问题还没等学生自己思考就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合作过程应是先小组、后班级,小组交流要达到小组达成一致,这是面向全体最好的方式。在展示时,最好的小组合作结果是小组所有成员意见一致、一齐举手。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巡视监督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讨论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发现生成资源。
环节五:展示质疑。
1、展示:展示形式要多样。对思品课而言,最基本的展示就是口头展示。在课堂上学生要站有站像、说有说像。
2、质疑:(1)教师质疑——教师去质疑学生的答案。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养成追问的习惯,如:还有补充吗?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还能比这更好吗?在追问中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有效资源。(2)学生质疑——学生对课文基本知识不会的问题提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问。学生质疑要本着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点拨的原则,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才是最厉害的。构建思维探究的质疑文化,让学生提出问题是第一要务。
环节六:达标反馈。达标题目要紧扣学习目标,达标要限时进行,要有绝对的严肃性,以堂堂清测试为主。
环节七:自我总结。即让学生自己做课堂学习小结,说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学习效率怎样、学习方法怎样等等。可以口头表述,也可以书面表达;可以找学生代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随口进行。
论文关键词: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简单低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小组合作
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这节课就没有吸引力,学生就会觉得不“新鲜”了。但在开放的“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中,前置性作业能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准备而在课堂上有感而发,在生活中由悟而获教育教学论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和与人合作的习惯。这与新课改中思想品德学科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完全一致。
为了顺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知识、技能、方法、情意多方面整合的教育发展趋势,本人一直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如何设计和布置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并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一、简单低入,开启学生感悟知识的大门
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要有细化的任务,明确的要求,学生能一目了然;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要照顾全体,难度要适中,甚至要降低起点,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点自己会的东西教育教学论文,体味发现的快乐。只有坚持这个原则,前置性作业才能开启学生心中那扇感悟知识的大门。
初一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用不着面面俱到,也不能留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例如在初一的《享受学习 》一课中,我围绕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只设计了一个前置性作业:说说你在学习中的“苦”与“乐”。再如初一围绕 《法不可违》的知识,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让擅长写作的人围绕主题写演讲稿,让口才不错的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讲给同学、家长听,让有书法特长、绘画特长、版面设计特长的学生一起编辑手抄报。这样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我会慢慢增加前置性作业的内容教育教学论文,遵循“我要学会什么――我能举例――我能运用”的模式来连环设置完整作业。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我设计的前置作业是: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平时我会这样处理
正确说“不”的措施
例1:做作业时,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开始了
先看电视再做作业或者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专时专用,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2:网络游戏
一回到家就马上冲到电脑前,而且长时间玩
避开诱因法,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等
3.
4.
………
一、指导思想:广泛开展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广州市小学思品学科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的工作意见》的学习。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以新课程实验推广为中心,以发展性评价为抓手,以评价改革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二、工作要点:
1、加强理论学习,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学习内容:《广州市各学科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的工作意见》、《小学自主学习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各年级新课标、教学科研的理论和经验。
3、举行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为主题的研讨课。
4、完善科组建设,参加“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工作者”评选活动。三、工作安排表
周次
内容
负责人
1
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各级备课组长
3
选送论文交教研室评奖
科长
4
将研究课题送教研室申报立项
科长
5
理论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工作意见》
科长
10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研讨课
李冬菊
待定
说课设计讲座
教研室
17
1、选送新课程论文
2、征集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收获。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相信自己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能够组织一些资金和人员积极地服务区域、国家和全球基础建设。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化;教育功能;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我国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这门课程除了对学生的品德方面进行良好的教育之外,还承担起了对学生社会化教育目标进行实现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校实际对这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得这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过分被强调,而社会化功能却被弱化的现象出现。基于此,本论文将着重讨厌如何能够使本课程的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有效的强化。
2.小学品德和生活课程中社会化教育功能的弱化表现
2.1品德与生活课程体系中,社会化教育功能被窄化
从现行的课程教材中来说,其在设计以及对学生进行呈现的过程中就对其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了弱化。在我国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但是,在不同的课程教材中,却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而往往使得虽然课程中的这两部门内容同时存在,但是在其两者之间却并没有存在过多的整合。这种两个知识体系不相关理念中编写出的教材,则对其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了明显的弱化。
2.2学校教学管理中,品德与生活课程被边缘化,社会化教育功能被漠视
从目前我国学校中对此课程进行开展情况来看,这门课程有种被边缘化的趋势,其无论是在教师配备、课程开设还是相关的教学评价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存在课时安排不足、临时被其他课程教师挪用的现象。而在对其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这门课程也经常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学校的相关管理体系中也更为注重德育而轻视社会化教育功能,开展这门课程的目标往往着眼于其德育功能,而其本身的社会化教育功能却在这个过程被漠视。
2.3课堂教学以品德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和社会联系的意识和途径
在实际品生课授课中,鉴于课程时间有限、支持手段单一等客观条件,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的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起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该课程同社会之间应有的联系,这使得这门课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课程效果上都同社会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够同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
3.品德和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弱化的原因
3.1受我国教育传统模式的影响
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更重视知识性教育而忽视品生课程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社会现实的理解与认识形成偏差,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及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造成较大的无形障碍。
3.2我国小学德育实行以科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道德教育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对于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德育知识都以单纯的知识形态来进行体现,仅仅对意义内涵以及价值取向方面进行追求。在学生德育课程进行实施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起到足够的认识。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仅仅以原来的哲学为基础进行教学,不能够对学生同现实之间的沟通了解进行保证。课改之后,由于品生课的主体受众年龄偏小,自我认知能力差,不能够成为有效的学习主体,其能力的获得仍亟需外界的引导。
3.3学界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理解的偏差
对于该课程的教材编写来说,其应当是一个对课程要求、课程目标进行二次认识的过程。而在我国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过程中,其在编写的过程中就更加倾向于品德教育,而仅仅将社会部分内容看做为品德的一种辅证与完善。同时,其对于社会学方面也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对于哪些社会学成果应当纳入教材之中也没有一个计划目标,从而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3.4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
在我国,对于课程开发所实行的往往是较为集中的统一化管理方式,其主要目标往往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之中,而对于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材料、器材等往往达不到授课的要求。同时,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培训跟不上、兼课现象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兼职品生教师仍然存在等现象都是对这门课程人力投入不足的表现。
3.5学校管理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管理意识和经验
在我国以往的教学理念中,都是将德育放在教学的首位,所以在很多学校中都对学生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经验。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化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作为学校而言对于这方面无论是管理的经验还是管理的意识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对社会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4.强化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的方法
4.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设计
首先,应当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解读以及设计,并在这门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对于社会化教育意识进行加强、对社会化教育的载体以及目标进行明确,而这也正是对学生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加强的基础。同时应当对品德与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应当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强调,即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部分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进行加强,从而使课程能够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4.2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人员,授课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学校为课程配备拥有良好素质的授课人员,从而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保证。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门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正是这门课程学校影响力高低的体现。同时,在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也应当要求教师从以往的单一、局部知识转变为拥有跨学科知识的处理能力,从而真正的对这门综合课程的作用以及价值进行发挥。而作为学校也应当以多种措施对学生的教学水平进行提高,从而真正的为课程质量进行保证。
4.3在课程管理中提升社会化教育功能的地位
以往在教育部门对品生课程管理上的缺失,不仅对教师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造成了影响,也对我国社会化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阻碍。在部分学校的管理中,社会化教育功能这门学科的教学地位甚至比以往公认的薄弱学科还要弱。这就需要学校应当通过对教学、学生以培训、监管的方式使其对课程中社会化教育功能的地位起到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的课程管理中对其进行加强,从而为社会化教育的良好实行做出保障。
5.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小学目前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学生的今后升学发展以及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及时的改变以往观念,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起到足够的认识,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以教育功能与社会化功能并重的方式进行,从而有效的对其中的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强化,实现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民.桃李如何遍天下芬芳应该满校园――例谈十年课改对小学德育带来的新变化[J].中小学德育.2011(02):20-23.
[2]王玉娟.情境教育学派的本土建构与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2(04):125-126.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33―01
一、寻找教材和现实生活的切入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丰富的生活资源,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编排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比如人教版上册第一课第一小节的标题是“初中生活新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新生进行细致观察,注意发现,通过体验新学校的“新鲜事”,尽快熟悉并热爱新环境。
教师也可对教材已有的资源做适当改变,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材的利用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一课,说到“礼仪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我列举了生活中个别同学的“标新立异”,如走路学“猫步”、裤管特意长短不齐、头发染成黄色等,让学生领会什么是“酷”,什么是“长大”的真正含义,人格的独立不是故做姿态,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入散发的魅力,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二、激活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兴奋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他们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采集信息,开阔眼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导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我让学生收集近几年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将学生收集的图片及资料汇集起来做一期板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神舟八号”发射前夕,我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采用时事演讲、课前新闻会、模拟答记者问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真切地感受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创设课堂教学的延伸点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源泉,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有一双“慧服”,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尽可能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财产属于谁》一课时,我设计了几个案例,让学生专门利用一节课,扮演法官、受害人、辩护律师、分析案情,通过案例与模拟场景,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财产属于谁”的知识延伸。平时我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人文景点、厂矿企业和机关,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布置一些社会调查之类的作业,并让学生形成报告或小论文,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
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年12月,开题会。
年1月~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年3月~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年7月~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年12月,开题会。
年1月~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年3月~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年7月~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关键词:生态智慧课堂;初中思想品德;策略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长期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教学与生活疏离等情况,最终致使其教学脱离现实,难以取得实效。
要改变这些不良现状,就必须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跟上时代的步伐,构建生态智慧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内涵
“生态课堂”是指课堂由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共生,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系统。“智慧课堂”是基于生命发展、基于智慧唤醒、基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课堂。
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基本内涵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学习生态环境中,积极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力量,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生态智慧课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师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开发,它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思维、集聚智慧的平台;二是师生情感体验得以丰富、有效思维得以提升;三是学生个体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实现圆融共生。
2.构建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策略
(1) 树立生态智慧型的教学理念。构建生态智慧型初中思想品德课,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传统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习惯于思维跟着教师走,只是满足于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落实新课标提倡的“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2) 拓展生态智慧型的教学内容。生态智慧型的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开发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范和技能。首先,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挖掘生活教材、活用生活教材。其次,用丰富的社会信息充实课堂。应从教学内容着手,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充实社会丰富信息。最后,我们要关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及时把社会生活中的新焦点、国内外发生的新事件、科学技术新成就、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
(3) 运用生态智慧型的教学方式。生态智慧型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提供更多贴近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灵活形式,让学生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首先,创设生态化教学情境。着眼于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基于情景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
(4) 营造生态智慧型的课堂环境。构建生态智慧型的思想品德课堂,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开放自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第一,要营造生态化课堂语境。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独立自主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与交流,而教师扮演思想品德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第二,真诚关爱学生。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学生却常常因为一点点错误就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他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鼓励和赏识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求知的动力,更懂得用爱心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做负责的公民。
参考文献:
[1]俞世赞.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