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饮食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饮食文化论文

第1篇

1.1温饱型模式

也称“东方饮食结构”。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为中国、东南亚等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以谷、薯、菜为主,鱼、肉、蛋、奶为辅,佐以调味品,属于“三低”(低脂肪、低蛋白、低糖)饮食。东方的传统饮食结构有可取之处,但仍需改进和调整。

1.2营养模式

也称“日本模式”。既有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欧美国家膳食长处,营养素比例适当,不容易发生营养缺乏病。

1.3地中海模式

为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该模式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辅以红肉。突出特点是不饱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膳食纤维摄入量高,低脂、低热量。研究表明,地中海式饮食不仅可以减少慢病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理想饮食模式。

2东西方膳食结构的比较

东方传统饮食结构以中国饮食结构为代表,西方以美国为代表,中美两国膳食结构比较见表2。

2.1东方传统饮食结构

东方传统饮食结构以中国饮食结构为代表。中国传统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奶类消费在大部分地区不高。食物中70%的热量与67%的蛋白质来自主食谷物。副食则是新鲜的天然食品,有丰富的蔬菜,适当搭配水果、菌类和藻类,外加少量肉食,精细加工程度低。烹调大多使用油菜籽、花生、大豆植物油,调味料有大豆酱、醋、豆豉等发酵食品。正是这样一种膳食结构保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和健康。国际营养学界认为这是预防慢病的最佳膳食[2]。

2.2西方的饮食结构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肉、奶、蛋为主食,拿牛奶当水喝,结果造成营养和能量的双过剩。分析美国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占40%,谷薯类食物仅占16%,蔬菜水果类占23%。到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慢病,2005年美国64%成人超重,50%人口肥胖。西方的有识之士开始对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产生了怀疑,注重研究东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并构建“健康管理”的保健体系来防治慢病发生,取得较好的效果[3]。在21世纪,美国则强调其膳食模式要作战略性改变,即从动物性食物为基础转变为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但实现这一计划需要很长时间,并非一代人所能解决的。

3东方传统饮食文化的世界贡献

3.1“钟鸣鼎食”时代开创了低温烹饪之法

中国在夏商时期就开始用低温烹饪食物,历经数千年,形成独特的中国式烹饪风格。低温烹饪多以蒸、煮、焖、炖为主,较少煎、炸、烧、烤。如馒头、米饭、面条、水饺、米粥等主食烹饪都是在摄氏100℃左右进行;即使爆炒的菜肴等副食烹饪也在短时间完成。这种高低温结合的烹调方式不仅有助于菜肴的表面杀菌、减少油脂的氧化,也有益于营养成分保持,还保证了食品安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种。西方多以煎、炸、烧、烤为主的高温烹饪方式。高温烹饪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虽然风味独特,但反应过程中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有害健康。

3.2伊尹负鼎俎、调五味,首创汤液疗法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商代“疱人”伊尹善调五味,精于烹饪,首创汤液之法。其选材“以美为上”,重视“阴阳之化”,谙熟“水火相济”,长于“调和之事”,致使“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被尊为中国的食祖。伊尹还撰写《汤液经法》,利用“医食同源”原理,独创中药汤液疗法,促进中药从单方到复方的转变,为中医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空间[4]。历史上尊为烹饪始祖的还有彭祖,他善长调雉羹,“彭城雉羹”是难得的“珍馐”。难怪屈原在《天问》中慨叹:“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葛洪在《神仙传》也证实:“彭祖以善养性,能调羹,进雉羹于帝尧”。另外,根据汤液疗法原理,还可以制成各种粥食,不仅有养胃功效,还有保健作用。《随息居饮食谱》谓:“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清·黄云鹊《粥谱》也记载: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隔,五易消化。可见,正是中华古老的汤液疗法使华夏民族的素质得以保存和发展。

3.3“黄金法则”搭配食物是科学的配餐方法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种膳食结构由“谷肉果菜”四类食物组成,并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大小进行分类,其动物性食物(五畜)和植物性食物(五谷、五果、五菜)搭配比例的1∶3,符合“黄金法则”,是科学的配餐方法。《黄帝内经》中“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膳食指南。它精辟而又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和增进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这一膳食模式又被柯林·坎贝尔历时27年研究所证实,“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才是合理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6]。

3.4中国豆腐的发明,推动世界饮食文化进步

继中国四大发明后,中国还发明豆腐的制作,成为推动世界饮食文化不断发展的又一发明。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制丹药时不经意间发明了用大豆制作豆腐的方法,克服大豆不易消化的缺点,开发了大豆食疗功能,体现了“药食同源”理念,推动大豆成为世界公认的“功能食品”。美国认识到大豆的重要性后立即制定国策,扩大种植面积,鼓励发展大豆产业,到20世纪6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1999年10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健康声明:“每天食用25克源自中国的黄豆蛋白能减少罹患冠心病的风险”。为此美国每年生产大豆蛋白150万t,添加在各种食物中,有效提高了美国人的健康素质[2]。然而由于利益驱动,美国目前种植的65%大豆是抗农药的转基因大豆,出口世界各国,自己却每年从中国等国家大量进口天然大豆,人为制造了食品安全新问题。现如今“豆浆和豆腐强壮了一个民族”、“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等体现中国居民日常膳食的健康法则,正在被美日等发达国家娴熟地运用,并不断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3.5茶的发现和制作,中国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作为中华民族“比屋之饮”的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茶已不仅是一种天然饮料,还具有药用效果、营养作用,茶的药用价值在唐代《本草拾遗》有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唐代陆羽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撰写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及《茶经》在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被人们尊为“茶圣”[7]。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是优质的碱性饮料,具有驱散疲劳、清思明目、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止泻、镇咳平喘等功能。现代西医证实,茶还具有防治慢病、抗辐射、抗癌症、抗突变等作用。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物种,已风靡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使全世界1/3的人口受益。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盛赞中国茶叶,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7]。

3.6中华传统膳食体现低碳环保的生态观

许多研究证实,过食动物性食物危害健康;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有利于健康,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表明,食品中75%的碳排放是由生产牛羊等肉类食品产生的。生产1kg牛肉相当于排放36.5kgCO2、340gSO2和59g磷酸盐;而生产1kg蔬菜排放CO2不足4kg。牲畜直接或间接排放引起温室效应气体:1头牛排出200L/dCH4,全世界3亿头牛每年排放CH4超过1亿t,占全球CH4排放总量20%以上。不难看出,植物性食物在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耗能低、CH4等温室气体排出量少,而动物性食物耗能高、CH4等温室气体排出量大。以此推断植物性食物是低碳食物,动物性食物是高碳食物[8]。中华民族传统的膳食不仅是健康饮食,还是低碳饮食,符合低碳环保原则,维护和发展中华传统膳食对发展低碳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8]。

4改变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原因分析

4.1经济发展改变着中国传统饮食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居民消费模式的改变,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传统的植物性食物为主膳食模式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据中美合课题组在1989、1991、1993、1997和2002年调查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的研究数据表明:①膳食中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无论城乡,谷类和薯类摄入量均明显减少。②烹调油消费量城乡均高达44.5g/d。③食盐消费量有所下降,但仍过高,达13.5g/d。④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普遍缺乏,钙摄入量不及推荐摄入量的一半,仅为389mg/d。⑤58%的城市居民胆固醇的摄入量超过300mg/d,城镇居民胆固醇摄入量也达到270mg/d。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高摄入导致人群中患慢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出现“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同在,贫困病与文明病并存”现象。面对着营养变迁的快速发展,正确引导公众合理选择膳食和控制膳食脂肪与胆固醇的过高摄入,从而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9]。

4.2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品正改变着传统的饮食模式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工业经过100年的发展,产生出3000多种食品添加剂,使商场食品琳琅满目、色香味全,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但过多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都会在人体内富集。另外,700多种化学品正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人体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引发人体慢性中毒,严重危害健康。2011年联合国呼吁:要回归合理的、有机的、生态平衡的传统农业技术路线[1]。这也验证了中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古训。

4.3西方现代饮食文化正影响着中国的传统饮食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逐渐被世界所接受的同时,西方现代饮食文化也正影响着中国。有资料表明,当前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迅速“西化”,三高食品大量摄入,洋快餐充斥市场。从1961~2000年,世界人均动物食品摄入量增加了2倍,而中国人均摄入量增加了10倍。其直接结果是:过去10年国人增长的体重,几乎等于西方在过去30年中累计增长的体重,导致中国目前约有2亿人超重,600万人肥胖[2]。试验证实,体重超重10%,就会危害健康,长期超重15%的人可减寿11年[1]。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膳食结构的“西化”是造成中国居民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的首要原因。

5东西方饮食文化聚焦点———洋快餐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文化发展,快餐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同。尽管人们褒贬不一,但也无法抗拒。洋快餐是西方现代饮食文化的产物,洋快餐正吞噬着中国。其典型特点是三高三低(高热量、高脂肪、高钠、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是名副其实的“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作为“能量炸弹”它催肥了全球10亿肥胖者;作为“垃圾食品”它含有高达38%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形成动脉硬化、加速大脑老化、影响儿童智力、造成妇女不孕症以及皮肤过敏等症;洋快餐中大量的丙烯酰胺可导致人体基因突变,损害神经系统、诱发肿瘤的“致癌物”。WHO指出,与食品有关的癌症中,约30%~40%与丙烯酰胺有关。在烹饪过程中,温度超过120℃就会产生丙烯酰胺,如“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超标约500倍,西方的煎炸烧烤均在280℃以上。另外,在畜禽饲料中添加的雌激素、抗生素以及洋快餐制作中的各种食品添加剂都随洋快餐进入人体,不断地危害着人体的健康,导致阿尔茨海姆症、帕金森症、运动神经元紊乱等疾病发生。美国科学家还发现洋快餐具有成瘾性,对大脑和思维素质造成永久性伤害[2]。在中国“洋快餐”中毒最深的群体是儿童少年,这种毒害可能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如果完全接受洋快餐,儿童少年的健康素质会出现类似发达国家的疾病,国家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将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状况濒于崩溃。

6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是健康的基础,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概括起来平衡膳食就是要遵循科学配餐原则:①确保每日膳食中食物的结构合理,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比例为10%~15%、20%~30%、55%~65%。②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比例适合,热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③保证富含优质蛋白和脂肪食物的供应。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1/3以上。④蔬菜、水果的供给量每人800~1000g/d,其中蔬菜占4/5,水果占1/5。⑤注意酸碱平衡,主食搭配要做到粗细、干稀的平衡;副食调配要做到生熟、荤素搭配的平衡[2]。广大居民只有自觉行动起来,做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才能有效预防慢病的发生。

7讨论

7.1提倡节饮食,反对暴饮暴食

WHO强调指出:饮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饮食自倍,胃肠乃伤”,因此“欲得身体安,须带三分饥与寒”。1930年美国著名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的“麦卡效应”佐证了“节食长寿”这一法则,凸显了我国古人的养生智慧[10]。也验证了我国的古训: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7.2提倡慢餐生活,反对快餐方式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在进餐过程中,由于大脑需要20min才能获得饱腹感,故狼吞虎咽式快餐进食极易进食过量。慢餐生活进食时有意识减慢进食速度,养成小口吃饭习惯,有效预防肥胖的发生。

7.3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第2篇

1餐饮菜肴装饰的发展历程

早在中国古代,古人就对美食美器颇有讲究,圣人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主张吃饭时,食物能尽可能做得精细;烹饪时,肉要切的细致。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饮食饮食文化。在周代,饮食礼仪更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繁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各地的饮食饮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不仅是食材,还有烹饪方式、餐具工艺水平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特色的饮食艺术。而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涌现了一大批食家,这在三毛的著作《民国吃家》一书中可见一斑。她写了民国名人们的一些饮食情趣。例如,书中提到的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就说道:“人生就像饮食,每得一样美食,便觉得生命更圆满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样,多一样收获,生命便丰足滋润一分。”一下把饮食提高到了美的高度。而现今,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吃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使用功能上,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餐饮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进而涌现出了很多名菜名肴,各地菜式也是层出不穷。这主要就表现在对餐饮菜肴的口感、摆盘装饰、环境设计以及餐具等的美感上。接下来我们就将针对以上所说的几点对现代餐饮菜肴装饰进行详细分析。菜肴盘配的造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造型,即创造物体形象。所以造型美首先体现的是“形”之美。把食材加工成形,而且是美的形,有新意的形,实属不易。《东京梦华录》里就提到,宋人在七夕“以西瓜雕成花样,为之花瓜”。即用西瓜、冬瓜雕刻出人物、花卉、虫鱼之行,再用果品粘砌,这样造出的果品佳肴就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甚至在汉代就有将鸡蛋雕刻出花纹图案,并点彩染色的做法。现代菜肴装饰中,更是把形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也主要体现在了厨师的刀工技巧以及摆盘上。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运用,发展至今,更是创作出了多种不同的刀法,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及多种花色,还有镂空的雕刻技法,叹为观止。其次,是色之美。众所周知,食材的颜色很丰富,但要在一盘菜中,把每个食材颜色做得好看且又搭配的出彩,就需要创作者既要有很高的烹饪的技巧和掌握火候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得各种食材加工在一起形成色泽之间的协调美。例如,图1中这盘藤椒鳝片,用的食材是黄鳝,黄瓜以及花椒藤椒等调味料,在整体的色调上是以黄鳝为主的大面积的咖色调,再配以底部隐约显现的黄瓜的黄绿色,在上面撒上红色和墨绿色的小色块感觉的花椒,整体给人感觉明快清新,再配以精湛的刀工,把黄鳝切片并摆成花朵的造型,形色兼具。图1图2第三,是器之美。说到饮食,自然离不开与之搭配的饮食器具。自我国古代的彩陶开始,到庄重的青铜器,秀逸的漆器,以及精美的瓷器、金银器、玻璃制品等等,美也早就作为审视美食的标准之一,深入人心。而现代餐盘设计,很多也是以中国画的一些代表图画为纹样,设计整套餐具。例如,娟秀的工笔荷花、清丽的蓝白瓷器图案等等。

2中国画元素在盘配装饰中的运用

在这诸多精美绝伦的菜肴盘配造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其所体现的艺术之美,更是关注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运用,即中国画元素。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水墨风情。提到中国画,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肯定是那绘有花鸟,山水,或是写意,或是工笔的水墨画,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色的丰富表现,形成立意隽永,气韵生动的美丽画卷。而此绘画方式,被运用到现代菜肴的盘配装饰中,更是给餐饮增加了一份雅趣,吃饭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如图2所示,在木质的餐盘上,铺开一张荷叶,上面放一瓦罐,旁边在点缀荷花装饰,仿佛是在黄色的大背景上,泼上浓郁的绿色,上面再浓墨重笔以墨色,旁边点缀清新的粉色荷花,俨然一幅水墨荷塘图。

(2)意境美。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也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而把它引入现代餐饮菜肴的盘配装饰中,就更是充满一种独特韵味。试想下,在盘配装饰中,以盘为宣纸,厨师的巧手为笔,把各种食材当作是作画元素,一笔笔的摆放在盘中,再加些调料或者其他小装饰,加上印款,勾勒出一幅充满韵味的写意图画,令食客驻筷欣赏。

(3)留白美。留白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的特色“。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面积的空白,但空白不等于无物,空白可以代表山、可以代表水、代表海和云等等,甚至可以说,中国话的精髓都体现在这留白处,这是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也是极具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要在盘配装饰中很好的体现中国画元素,留白自然不可少。

(4)淡雅色调。中国画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色彩淡雅,画面中没有过多的五颜六色,有的甚至只是墨色的深浅表现,有着很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也是当时文人画家追求自然淡泊,清幽闲境的艺术境界有关。这素淡的画风也一直传承下来,形成我们独有的一种审美情趣。所以,这一类中国画元素的盘配装饰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韵味十足。

3小结

第3篇

斗方语言的风格以清丽顺畅、简洁明快著称。以“五味……”“……五味”成句的有:五味声香、厨青五味、五味六合、五味鲜美、香生五味等,描摹了菜肴味型多样、让人赏心悦目的特点,使人如闻其香,食欲顿增,折射出厨门号字的序列化特征和共同的审美情趣。以“……味声”成句的有:和女味声、三餐味声等,从声音角度切入,有的描摹了事厨者劳动形态,有的介绍了饭菜制作的工作规律,使人如闻其声,给人的心理和视觉带来强烈冲击。

意境创设:生动别致,充满想象

旧式菜厨的另一热门斗方,非“山珍海味”莫属。该句呈现出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美食方面的意境营造,大多基于真实,着意表现在菜肴的材料、菜式、加工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所呈现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有的通过理想化的描述,即对绝世佳宴的幻想实现。无论如何,均将感彩融于其中,赋予大众人本主义的温暖。如“庖有肥肉、厨里盐梅”,创作者捕捉到的美的画面,在旧时是老百姓致力实现的目标。作者旨在体现对食者的关切和挽留,或表明家境殷实。如“琳球琅玕、二膳八珍”,创作者用精当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贵族阶层佳肴满桌、形美味醇的生活状态。前者喻指菜肴丰盛,菜品繁多。后者涉及烹饪体系和拿手好菜,是对最佳美食的生动状写,且还运用了典故“八珍”。八珍出现于周代,原指八种珍贵的食物,为后世之八珍筵席先驱之作。语见《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精,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1]

思想内容:从生活积淀到道德修养

通过对斗方的赏读,不仅可以丰富对菜点的感官体验,增进对美食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深入了解饮食风俗、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还有些斗方可品味到更为深远的立意,能体会到孜孜以求的道德修养追求,其开启心志、陶冶性情的理性火花让人震撼。如“仁义礼智”,我们可理解为,人类首先应在饮食方面讲究礼仪,汲取智慧,善施仁义,要让普天之下的人们都能在饮食上达到很高的境界,过上幸福的生活。斗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最堪适口、玉食羹鲜”,此类着意表现百姓家庭鲜美可口的菜式,使受众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第二类,“肴仁豢饭、尝列珍厨”,此类表情达意更进一层,描绘了饮食高档精致、花样繁多的未来社会图景,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愿望。作者题写此语,最主要的还是图个喜庆、吉利和祥和,而并非要实现虚构的乌托邦。第三类,“元亨利贞”,此类系最高层次的斗方,融物质追求与精神诉求于一体,或咏志或戴德或理喻或警示。例句指人的运气很好,交好运。四个字本来是分开解释的,宋程颐在其所著《易传》中解释道:“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2]属《易经》中乾卦的卦词,是哲学家用来表述事物从始到终发展阶段的术语。古代的中国人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用在厨门上,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慕和对家庭餐饮达到更高品级的追求,突显了哲学内涵。

艺术特色:极尽夸张之能事

菜厨小斗方风格五色杂糅,有的显示本色,有的则重于工丽,有的趋向高雅,成为以厨门为载体的、抒发民众情绪的民俗样式。可以说,菜厨斗方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如“含英咀华”,很明显地用了夸张修辞格,对人们未来的食文化作了一番瑰丽神奇的想象。“积兰芝玉、厨中积玉”,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以美玉之润泽喻菜肴之形与色,以幽兰之清香比喻菜肴之风味,达到形象生动、化实为虚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对人类厨艺的赞美。“珍出玉瓯、味调金鼎”,运用了想象,“玉瓯”“金鼎”为贵重奢华的盛器、炊具,属皇家或贵族享用,运用在斗方中,是形容所制菜肴味道如出自朝廷厨师之手,鲜美异常,大饱口福。这些例句都直陈了人类对饮食质量的不懈追求。再如“海味藏金柜,佳馐启玉橱”“庖中多鲜味,厨内冒异香”“日制声香味,时炮山声鲜”这些例句均以出神入化的描法取胜。作者运用了平仄有韵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富豪家庭的厨艺活动或菜肴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讴歌了农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调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4篇

关键词:隐士 逸 逸品

一、隐士文化

谈到隐士文化,我们先看看何谓隐士?顾名思义,也就是隐居起来的“士”。《南史・隐逸》谓隐士:“故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1]《宋书・隐逸》谓:“曰:‘天地闭,贤人隐。’”[2]这里的“含贞养素”、“贤人隐”等,都说明所谓“隐士”,即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的人。再看另一种称谓“处士”,《辞海》释:“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3]当然也就是隐士了。《荀子・非十二子》曰:“古之所谓处士者,圣德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4]

中国之隐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谓历史久远。相传隐士许由为躲避尧的让位而逃往箕山隐居;商末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因阻谏武王伐纣未果而隐于首阳山。至春秋、战国之乱世,更有许多逸士高人隐居不出。其实,我们今天从史书上所看到的隐士不过九牛一毛,因为真正的隐士,自然是隐姓埋名而不愿为世人所知的,如果世人都知道了,又何谈“隐”字呢?南怀瑾先生就说:“假使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就会感觉到一件事很古怪:学问越高,道德越高的人,多半是退隐了,不愿出名,乃至于最后隐姓埋名,连自己的真姓名都不要了。”[5]比如众所周知的汉留侯张良的老师叫黄石公,而黄石公只是一个代号,其真姓名是什么?就没人知道了。这即是典型的道家隐士思想,淡看名利,飘然于世外。宋代陆放翁就有诗道:“志士栖山不恨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说到今。”[6]因此,按陆游之意,那些让人知道姓名行踪之隐士,其“隐”的思想并不彻底。或许想留美名于世,或许本就有用世之心。如西汉初之“商山四皓”,自秦时隐居几十年,四人都年近百岁了,却又被吕后请出辅佐太子,以反对刘邦另立其宠爱的戚姬之子如意。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等人,也是暂隐于乱世以待有机会用世之时机。当然,也有《三国演义》所记诸葛亮之好友如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司马徽以及其后之“竹林七贤”等,虽留名于世,却也是性情洒脱,高迈不羁的逸士高人。

二、逸的真义

讲了那么多,但本文的重点之一其实还是在“隐逸”二字上。特别是“逸”字,其本意何指呢?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逸,失也。从兔,兔谩善逃也。”[7]《说文诂林・群经正义》释为:“佚,佚民也。……佚而不反,亦往往以佚为逸。如《论语・微子》:逸民,夷逸。”[8]《康熙字典》释“逸”为:“逸也,遁也”之义。[9]综以上解释可知,“逸”的古义基本都是有“离去、遁去”之义。当然,在古代不少的文献中,“逸”字的含义是很丰富而微妙的。特别是与其他字相配使用时,就更不能为其原始意义所涵盖的。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此处之“逸”即作“超过”解了。再如《汉书・成帝记》:“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息。”[19]则意为“安逸,闲适”。由此可知,“逸”既有“离去、遁去”,又有“安逸、闲适”之意。那么,我们再把“隐”与“逸”合在一起来看,就不难发现,“逸”本就有“隐”之义,而“隐”更强调了“逸”。两个字合在一起来形容文人处士,就愈显其隐遁而安逸,飘然而出世之妙境了。

无论“逸”作那种解释,在今天看来,这几种含义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特殊的处世态度――隐逸,有着深刻的关系。而且,在中国文人隐逸思想之于其绘画创作过程中,文人的这种心态亦不断地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提供特定的价值尺度和趣味标准,并试图建立其相应的图式系统。下面,我们就“隐逸”与“逸品”的内在联系作简单的分析。

三、文人隐逸思想与逸品之内在联系

在中国绘画史上,“逸品”对于文人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甚至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文人的参与,绘画品评中才有了“逸品”一格。那么,“逸品”对于文人画,特别是对于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画家或隐士画家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以“逸”之相应词汇用之于对文人或艺术的品评,最早应见于魏文帝曹丕之《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10]这里的“逸气”是曹丕评刘祯(字公干)之文风“豪迈不羁”之意。如元代倪云林“聊写胸中逸气”,大意相近也。

“逸品”明确用之于绘画并有较详细之论述的,应始自中唐绘画理论家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其于神、妙、能三品之外另立“逸品”,虽没有明确给出其定义,但在评论列入逸品中之三位画家时,等于给出了逸品之定义。其论逸品画家为“……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性多疏野”、“落脱不拘俭,不知王公之尊重”等。论他们的画为“即以墨泼,……或挥或扫,或浓或淡,随其形状”、“皆一点一抹,……物势皆出自然”等。最后总结三人共同特点为“非画之本法,……前古未之有也”。由以上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朱景玄所列三位逸品画家都是真正的隐逸高士;第二,三人皆以水墨为主率性作画;第三,所谓“非画之本法”就是说大不同于前代或当时之画风(画工之画)。第四,以朱景玄所论,其逸品其实是一种“放逸”或“野逸”之逸。

宋初之黄休复论“逸格”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11]以黄休复所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其实还是朱景玄所论之野逸、放逸。文人画从宋之发展至元之大盛,特别是元代大量具隐逸思想的逸士隐者的参与,从理论到绘画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正是由于宋元以来文学与绘画的不断结合,以及统治者在文艺环境方面的宽松态度,从而使文人,特别是元代文人隐士能以轻松适意之情将其超然物外的逸士心态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之中,从而在客观上也就促使绘画之“逸品”韵味更加理性和成熟。明代唐志契就总结元代文人画风之特点,将“逸品”之性质进一步细化:“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沉逸。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12]由此可知,随着文人隐逸思想之于绘画的影响,唐志契所谓“逸品”之实质,已不再是朱景玄和黄休复所谓的“野逸”、“放逸”之“逸”,而是笔墨更趋于成熟,淡雅自然、悠远之“清逸”、“隐逸”了。

从历代画评所录之逸品画家来看,竟全都是隐士画家或具隐逸思想的文人画家。如首次列入逸品的三位画家王墨、李灵省、张志和都是隐士。孙位也是隐士。“元四家”就更不用说了。

总以上所论,可以这样说,文人画家或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之作品不一定能入逸品之列,但凡是入逸品之列的画家则必定是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隐士型画家。再从“逸”之本质上看,正如唐志契所言:“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况且,就前文对于“逸”之解析,“逸”本身有“隐也、遁也”之义。也就是说,从文人画范畴来讲,隐与逸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而有内在联系之词,也是文人隐逸思想所最终追求的最理想之审美境界。

因此,就文人隐逸思想与逸品之联系来看,在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互有因果的一对统一体,也是文人隐逸思想用之于绘画的一个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传席.西山论道集.江苏美术出版社,第45页,2004年1月第1版.

[2]同上.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852页,2000年1月第1版.

[4]章诗同注.荀子.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0页,1974年7月第1版.

[5]南怀瑾著.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02页,2006年12月第3版.

[6]南怀瑾著.论语别裁(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第64页,2006年12月第3版.

[7]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州古籍出版社,第380页,2006年10月第1版.

[8]邓乔彬著.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第223页,2002年3月第2版.

[9][清]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404页,1985年12月第1版.

[10]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75页,1997年7月第1版.

第5篇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第6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曾提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其中所谓“关心”是指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高校人才培养强调培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与内涵。

1.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激,亦或是对朋友的珍惜等等,这些作品能够带来思想上的鼓舞以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独唱部分抒情委婉,一唱三叹,合唱部分气势磅礴,增强独唱部分情绪。聆听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下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歌颂,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以及保卫祖国的果敢决心。通过不同题材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学、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引导学生欣赏分辨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世界音乐,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音乐,感受东西方音乐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用“平等”与“差异”的人类学视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汉之争,古琴曲《广陵散》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的聂政刺杀韩相,这些作品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

3.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拓宽学生思维上文中提到,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世界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视野,从多元文化视角多维的去看待世界。聆听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在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在塑造过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学习与训练。音乐欣赏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人们对于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大脑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二胡曲《赛马》中具有许多对现实世界的音响模仿,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音型的听觉联想,进而展开创造思维。李岚清同志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给他们补上一课……使得这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应该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作为重点。教师能否融汇本学科前沿知识、能否将跨学科知识贯通与课堂,实现教学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较少。因此,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

2.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系统,从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更为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能够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活跃丰富教学气氛。

3.多元化教育与教学评价音乐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为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应建立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与教学评价机制,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及相应的实地调查等形式完成,并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将教学重点更多的关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评价。

第7篇

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中央在试点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了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当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存。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但也要注意消除其投资增长过快和减少就业岗位等负面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石化业;影响力;纳税人标准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为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时要求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

所谓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指将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二、对石化行业产生的影响

作为此次改革试点中行业之一的石化行业,受改革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增值税改革对石化行业及其重点公司的影响

增值税改革对利润和现金流影响的计算方法:假定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金额为FA(且未来几年均保持在这一金额),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10年,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城市维建及教育费附加比率为10%。

增值税改革对净利润的影响:

第一年净利润增长={FA*17%/10+(FA*17%*10%)}*(1-25%)=0.0255*FA

第二年净利润增长=FA*17%/10*(1-25%)+0.0255FA=0.03825*FA

第三年净利润增长=FA*17%/10*(1-25%)*2+0.0255FA

=0.05100*FA

增值税改革对现金流的影响:现金流变动额=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销项增值税和城市为减税-所得税增加额

第一年现金流变动=FA*17%+FA*17%*10%-﹛FA*17%/10+(FA*17%*10%)﹜*25%=FA*(0.17+0.017-0.0085)=0.1785*FA

第二年现金流变动=FA*(0.17+0.017)-﹛(FA*17%/10)*2+FA*17%*10%﹜*25%=FA*(0.17+0.017-0.1275)=0.17425*FA

第三年现金流变动=FA*(0.17+0.017)-﹛(FA*17%/10)*3+FA*17%*10%﹜*25%=FA*(0.17+0.017-0.017)=0.1700*FA

由此可以看出,增值税改革后,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均呈现增长态势,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二)增值税改革对石化行业的影响增值税改革将有助于石化行业盈利的提升

2007年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了585亿元,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进项增值税能全部单列,并从固定资产成本中扣除,那么石化行业将节省99.45亿元,假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10年,那么每年节省的折旧费用将达到9.9亿元。

(三)增值税改革对重点公司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所有上市公司中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两家上市公司。因而从绝对额来看,这两家公司受增值税改革的影响最为明显。假定增值税改革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未来几年的投资与2007年基本持平,即中国石油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800亿元,中国石化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100亿元(且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都属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范畴)。

值税改革将会使石化公司现金流状况明显好转。数据显示,在增值税改革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经营性现金流每年增长300亿元和200亿元,这将大大缓解两家公司目前现金流紧张的局面。

三、负面影响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增值税转型改革给石化行业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去年以来的货币和银行信贷的宽松,导致了投资的高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以GDP增长率2.9倍的速度增长,部分行业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投资过热的迹象。此外,人民银行报告显示,200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尽管年末略有回落,但是5~11月份,广义货币增长都在20%以上,货币的过量供应,有可能积聚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后会表现为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较快,分别从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方面推动物价上升。在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对于增值税的转型会进一步加剧局部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的忧虑也不无道理。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在经济出现逐步下降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推进投资的作用,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旺盛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实际上,在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愈快,固定资产投资愈多,消费型增值税也就越刺激投资的膨胀。增值税转型形成对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为了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我们不能不对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膨胀的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增值税转型对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增值税税负的降低,企业愿意买更多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刺激出口的增长,这可能会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而不利的一面是,机器替代工人。一是由于设备的更新,技术的进步,会淘汰掉一部分技术跟不上设备更新速度的工人。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企业雇用一个工人需要缴纳更多的税费,而税负的降低,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也有所降低,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与机器设备的成本之比相对于增值税转型之前有所上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机器手代替人工手。在我国目前就业压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虽然增值税转型对就业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孰大,尚需长期观察,增值税改革对就业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四、对策建议

(一)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监测,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做好石化经济运行中的调查研究;密切关注石油、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生产运行情况,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为保证工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做好服务;认真做好行业投资情况分析,对产能增长过猛、投资增长偏快的行业进行跟踪并及时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防止出现投资过热,引导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结构调整,促进发展

目前,石化行业的企业努力向上下游发展,延长产业链,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合理实现产业链的价格转移,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把推动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

(三)通过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组建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实体,推出公益性岗位。

(四)重新认定纳税人标准

我国应吸收相关国家经验,重新调整纳税人划分标准,扩大一般纳税人范围,提高一般纳税人占全部纳税人的比重,使纳税人结构呈正常分布状态,以保证增值税拥有必要规模的一般纳税主体,确保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广泛延伸、内在机制有效运行,以利于增值税管理,凸现增值税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固有功能。

要提高我国石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就要取长补短,面对增值税改革大势所趋的现实。

参考文献

[1]邓勇.增值税改革对行业的影响.中财网,2008-10-21.

[2]增值税改革对石化行业的影响.企业之门,2008-11-11.

第8篇

关键词:校园视觉文化;隐形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6-1

前言

校园视觉文化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彰显自身文化特点,还能够对学校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并加强了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校园视觉文化

视觉主要是指人们的一种认知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步丰富了视觉内容,并出现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广泛的概念,不仅是以美术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还深入到学校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图画、符号等都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赋予了视觉文化形象、直观的特性。

校园视觉文化主要是在我国政策方针指导下,精心设计,为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其与环境文化一样,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的,例如:园林、建筑等实实在在的一切,囊括了整个校园所有物质载体。视觉文化作为校园的名片,不仅能够体现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还承担着传承我国悠久历史的重担,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视觉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校,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校园视觉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指导功能

指导功能主要是指引导学校师生明确教学目标,并不断努力实现。教育目标等单纯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借助通过创建文化氛围进行影响教育。学校通过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某件事的看法和观点,并将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高尚的品德。

(二)凝聚功能

校园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师生耳濡目染接受着这些文化,对自身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园视觉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师生凝聚力,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1]。

(三)约束功能

人们在思想等方面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师生处于美丽的校园、整洁的宿舍等优美的环境中,能够约束师生的行为,促使师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逐渐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借助这种无形力量的约束,能够更好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激励功能

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校园视觉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的精神、愿望等,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物等,影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原则,并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三、促进校园视觉文化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校园指示系统

校园指示系统是校园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路、平面图以及路口指示三大部分。现代校园占地面积较广、功能齐全,学生在校园内活动需要道路指示才能够准确找到目的地,尤其是一些新生,对校园不熟悉。因此,校园可以在道路指示牌的设计上花心思,用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名称给道路命名,并用一些能够彰显校园风格的材质制作路牌,例如木质等,既能够便于学生寻找道路,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平面图的设计主要是清晰、简单,并将平面图设置在校园的特点位置,例如校门口、食堂门口等;楼口指示牌能够为学生指引道路,学校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一些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文气息。

(二)规范宣传平台

宣传平台主要是指校园的宣传栏、公告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密切。因此,学校要规范宣传平台,避免一些社会广告对学校文化的破坏,专门设计各类信息的平台,便于学生信息,也能够有效地避免乱贴广告等不文明的现象;除此之外,宣传栏作为校园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经常更新上面的内容,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并保持公告栏的清洁整洁,为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2]。

(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学科,包括校园内的建筑、水景等多方面元素,学校设计建筑要结合地方特点,展现民族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优秀的雕塑艺术能够影响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雕塑形象。除此之外,校园环境还包括校园绿化、水景等,学校应全面考虑校园各方面因素,为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校园视觉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不仅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原则的具体表现。因此,学校管理者加强对校园视觉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