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49: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言学概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地不断深入,在职业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就要顺应新课改教学理念,针对职业高中教学现状,全面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进而更好地传承我国悠久的经典文学。
二、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在职业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进行全面地改革创新,就要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养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分析,进而找到教学改革的方法。1.教学模式陈旧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阻碍。现阶段,在职业高中的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因此,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都不够积极。并且,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是十分不利地。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往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全面地否定。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汉语言文学属于我国经典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为了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那么,就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高最后,汉语言教师整体的素质不够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缺少语言的趣味性,不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不高。那么,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都不是有利地。
三、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综上所述,目前在职业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不够高。那么,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使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1.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首先,针对于教学模式的陈旧,就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进行全面地教学模式创新。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要针对课程体现进行创新。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改革,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还要适当地进行教学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文学素养得到不断地提高。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使汉语言文学知识得到更好地传承,并且,通过创新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地发展[2]。2.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其次,针对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就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还要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目前的学生状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点,可以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进而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进而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3]。3.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就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教学水平其到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地教育,那么,就要重视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培训、演讲、讲座等多样化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进而使教师得到锻炼,使其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四、总结
由此可见,现阶段在职业高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素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使职业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得到全面地改革创新,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完善教学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发香.浅析如何提升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J/OL].中国培训,2016,(16):190.
[2]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就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国家教委颁布的两个“方案”虽已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很多师专学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与方案的要求相契合,与教育要求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本文就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师范专科;数学教育;课程设置
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简称《教学方案》),由此,全国师专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关于有关师范专科课程改革的大讨论。之后,师范司又于1997年8月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八个专业学科必修课程方案与说明》(简称《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为师专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两个《方案》颁布以来,绝大多数师专的教育改革还远未达到《教学方案》的要求,课程改革也未与《课程方案》相契合。尤其2012年2月国家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师专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太多问题,与国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求相差甚远。所以,本文就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展开几点讨论。
一、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培养目标彰显专科特点
从角色定位来看,师范专科与师范本科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本科是重理论的话,那么专科更应重实践。每个教育层次都应该有它非常鲜明的特点。然而,就数学教育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说,师范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多数师范专科学校课程仿效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不仅设有数门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就目前来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面向农村的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师范专科学校一味仿效本科课程设置,确实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了,既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具备专科生本该有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夹生饭”符合谁的需要呢?所以,就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讲,师范专科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特有的鲜明的特点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专业课程开设的纷繁复杂
有人说师范教育是双专业教育,既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师教育理论,我认为仅仅是这两方面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需求。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方案》中明确要求师范专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包含六个模块,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体现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向是综合素质。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或是单纯的“师范性”,这一改革措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对于师范专科学校来讲,所开设的课程要找到各类课程比重的最佳结合点,不能顾此失彼。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是把数学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过大,不仅有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不说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条件有限,就学生方面来说,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像必修课那样,况且数学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样数学选修课的开设未免显得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科专业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并不一定就是要占绝对的比重。
二、关于师范专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
1.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角色
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应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人才,所以要有区别于本科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把本科院校的课程删减了几门就是专科学校课程了,作为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结合《教学方案》中课程要求的六大模块,来建设自己的课程特色。对于“特设课程”这一块,我个人认为不宜做统一要求,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范专科数学专业的特设课程未必一定是有关数学学科的课程,如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根据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自身在艺体课程方面的优势以及重庆周边山区农村小学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现状,所以在特设课程这一块开设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体操等课程。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等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课程也是符合本地需求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必过于追求形式
对于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很多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加起来至少十五门以上,数学学科重在培养人的思维,思维的培养我认为重在课程的“质”,而并非“量”。另外,结合师范专科的师资条件和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的被动选择,我认为选修课没有必要开设,必修课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三大主干课程地位不可动摇无可非议,离散数学取论性较强的复变函数是符合专科实际情况的。至于《课程方案》中提到的数学专业特设课程“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方法论、统计方法”,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把这部分课程加入到必修课中,至于普通物理,作为专科学校把它改为自然科学基础更为合适些,使学生在各方面知识都涉猎一些。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效果低于课改预期目标是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语文课改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掌握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肇始于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应当承认,就目前的课改现状来看,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实质性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不灵活,习题课的优化设计不足等教学策略问题,导致语文的课改进程不如当初设想的那样顺畅。课改效果低于预期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这样才能确实提高教学效果,把课改工作不断推向深人。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间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设计分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选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1、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关于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理论,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主体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的维度应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应重视过程性目标设计、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有机融合。而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教学目标(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表述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几个方面。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所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教学目标的出示时机应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指标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可能。
2、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人“对话”,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优化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要通过问题来呈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要能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用精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教师在设计有效教学问题时,一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界定。主问题是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二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特点。主间题一般来说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注意主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具体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评价指标方面,既要体现教学文本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还要体现语文学科教育价值。
3、有效教学的策略。语文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且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方法。某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教学的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某种教学方法可能较为有效达成某种教学目标,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策略也永远没有最好,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文而异。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这类教学策略也通常被称之为“自主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教学策略。
(2)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师师、师生、生生合作等互动方式,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3)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更趋向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探究性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探究态度、体验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讲究实施策略。
(4)问题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就是解决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策略,即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问题意识。
(5)情景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情境创设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模拟场境”、“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
4、教学媒介选择的策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考虑教学方法外,还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介为教学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研究的发展,讲授法已远远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口头讲授。除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辅助物业已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骤增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组织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或教学手段的特征与作用,并能将它们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技巧中,做到教有实效。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媒介选择模式,每种模式所运用的选择标准又有所不同,但在选择和运用媒介的过程中却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在选择媒介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有些媒介可能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刚学过的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另一些媒介可能更适合于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动作技能。换句话说,某些媒介比其他媒介更适合于某种学习条件。
(2)学习者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专家都同意,学习者的特征是媒介选择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在哪些特征比较重要这一点上,却没有一致看法。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他们能从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配的媒介中获益最多。但那些学习风格上的差别是什么,它们如何与不同的教学媒介有效地相配,还很不清楚。
(3)学习环境。在选择媒介时要考虑学习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财政预算;班级大小;发展新材料的能力;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媒介设备的可用性;教师的能力;校长和教师对待革新的态度;学校的建筑条件。在设计教学和选择媒介之前,所有上述因素都必须仔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最佳决策。
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吞下这只苦果的同时,需要冷静分析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或者说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偏离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提出了在进一步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重视用这种思想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注意提供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生;养成教育;方法途径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中仍然很必要。高职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职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仍具有较强可塑性,对高职生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一、高职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高职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针对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高职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部分高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在被调查班级中,92%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中30%的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社会阅历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心理幼稚,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与人交往能力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其二,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35%。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厌学情绪;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纪律松散,上课看小说,玩手机,闲聊,课后玩电脑游戏等,甚至缺课、逃课。
其三,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40%,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
二、对高职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高职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我们坚持整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采用以下养成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重引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本。当代高职生正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经过接受基础教育,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思想理论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浅,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职生既可能在正确思想的教育引导下健康成长,也可能在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畸形发展。他们在人格方面的这种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人格教育是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在管理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渗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重指导,规划美好人生
高职生作为当代青年的生力军,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生在上中学时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高考晋级后,离开了紧张的以他律为主的中学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了相对宽松的以自律为主的学院学习生活环境,由于没有及时制定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导致学习和生活的茫然,一些同学精神追求错位,甚至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不良的精神刺激。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导致职业规划的迷茫。因此帮助和指导高职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内驱力,就可以使他们变得积极向上。班级管理中,我们针对高职生职业规划迷茫、人生目标缺失的问题,加强教育指导,让他们对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业前景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热爱所学专业,并把个人的专业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疏导,培养健康情感情
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态度、情绪、感受以及信念等等,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为目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情感发展的过渡期的高职生,其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而矛盾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喜欢与人交往,但又容易自我封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这些矛盾很容易造成高职生情感方面的极度苦闷。而许多高职生不能正确地自我调节,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结交不良伙伴,染上不良习气。一些高职生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心理受挫,不能正视自己,易患失眠、心烦意乱等身体不适。针对高职生的这些心理困惑与障碍,我们充分利用课堂、网络、板报等渠道,针对高职生中存在的人生目标、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加强不良情绪疏导,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及现实环境,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他们在接触社会中学会交际,增长知识,磨砺意志。
1.整合教学内容
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工科本科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工程教育”。目前的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很少甚至没有与专业课程相联系。为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将数学课程内容分为三种: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和实践内容。
(1)必修内容。必修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分模块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必修内容的学习,为所有工科类本科生后续学习奠定必备的数学基础。例如:高等数学第一学期,我们采用了五模块教学模式,即极限模块、变化率模块、积分模块、优化模块和专业模块。在教学中把与行业、企业、专业相关的问题融入到每一模块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选修内容,包括专业选修内容和公共选修内容。专业选修内容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选择。它满足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作为工具在专业中的重要性。我校数学选修内容的开设分专业进行。工程数学(A)包括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和数学实验,适用于机械类和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的学生选修。工程数学(B)包括概率统计、积分变换、级数计算和数学实验等内容,适用于电气类、电子类,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选修。公共选修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数学文化欣赏。学习公共选修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实践内容。参加实践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内容包括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训练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实践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工科各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要在实践中用好数学,除了要掌握足够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会使用常见的数学软件如matlab等。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工程教育中专业特色不可忽略,如果我们在本科数学课堂上能以与专业有关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日常的数学教学,就可以把专业和数学联系在一起,有了专业依托的数学将不再枯燥乏味,有了数学方法的支撑,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将更加得心应手。
(2)教学手段。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课堂上教师单纯地讲授不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而且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相比,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数学教学课件用整洁的版面、清晰的文字、形象的图片、动听的音频和视频来表达课堂教学的内容。它的内容含量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有些甚至是传统教学无法完成的,比如摆线的动态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17-02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数学基础课程,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鉴于这门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的推导及简单应用,不能很好地将概率统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中,使得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来,有许多学者对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了研究[1-6],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应该从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入手。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以下两方面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愿望的矛盾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原因,所面对的学生基本上均是应试教育培养而来。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老师已经成为习惯。他们仍然延续高中时对老师的评判标准,即注重老师所讲内容能否使其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值得乐观的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伴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具有思维活跃、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渴望学习新事物,渴望跟老师学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便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和特点。
(二)教学知识点增加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我校提出了大类培养的“精英教育”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了更高的要求,内容和学时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的教学内容是: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点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和随机过程简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很大变化,而增加的64课时是微不足道的,这就给授课老师出了难题。
这门课程的教学,如果授课老师只是简单地讲授教学内容,将会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不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的真谛,弄不清课程的精髓,无法理解其抽象的概念,更搞不懂它的推理过程,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因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采用的是120多人大课堂教学,所以还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课时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如果想吸引学生的眼球,就必须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依据概念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式的问题,用“问题链”驱动课堂教学。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中去,通过“问题链”逐渐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本质和核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生课堂学习,从而加强了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们互动,使教学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设计问题应围绕需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新概念的关键点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奋点,从而达到促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自然吸收并理解结论的这一目标。
二、问题驱动下的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思索问题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由接受教育转型到创新教育,将教学转变成“知识教育为基础保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求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去学习,而不应该是被动地去学习。只有学生对学概率统计有兴趣、能主动地学习它,那么这才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保证。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占居主要地位呢?最奏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
那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突破心理,不怕犯错误
最初,学生还是会不积极思考问题,也不知该怎么解决问题,甚至还害怕出错。问题驱动进行课堂教学的优点是能使学生突破怕出错的心理芥蒂,让他们意识课堂上没有思考是学不好概率统计的。举个实际教学中的例子:
比如,学习了随机事件的相容性、独立性和相关性之后,会知道:①事件A和B互不相容?圳AB=φ;②事件A和B相互独立?圳P(AB)=P(A)P(B);③事件A和B不相关?圳相关系数P=0。这时就会出现:“两个事件互不相容与相互独立是否有一定关系呢?互不相容就一定相互独立吗?相互独立就一定能保证不相关吗?”等问题,我先让学生想,这时,学生就会认为:“如果两个事件互不相容,那么两个事件一定相互独立”。我就会追问:那这个判断正确吗?
引导到这里,我将会给学生列举一下例子:
设事件A和B是两个概率不为零的不相容事件,则有P(AB)=P(φ)=00,故事件A和B不相容。
这样学生明白了两个事件不相容不一定是独立的,同时在一定条件的独立情况下确是相容的。虽然学生想错了,但是可以让他们从错误的判断中获知什么是正确的,加深了他们的对知识的认知。
接下来学生会问:“两个事件如果相互独立就一定不相关”是否也不对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是会再给出相关的例子。设(ζ,η)的密度函数是正态分布N(a1,a2,σ1,σ2,P),可以容易计算出相关系数p=0,而且随机变量ζ,η是独立的。这就说明了对于正态分布而言,ζ,η相互独立?圳ζ,η不相关。而对于更一般的情形下并不能从不相关性推出独立性,但相互独立并且相关系数存在时一定是不相关的。
2.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创新
当学生对于事件的相容性、独立性、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有的学生便会想在通常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呢?这种创新思考意识是值得我们授课教师去肯定和鼓励的,也是我们需要去引导的。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思索就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提出问题”是让学生融入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能非常好地训练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老师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利用学生刨根问底的好奇心,使学生摆脱不会提问题或不知道提出怎样问题的障碍,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使学生知道如何提出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些年来,笔者在船海学院和文管学院的教学中使用过这种方法,文管学院的学生反映出很好的效果。这个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弱点儿,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就解决了他们学习概率论抽象概念这一困难。
(三)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做结论,实际不是要求学生找到数学某领域的未知结论,而是让他们真正掌握新的知识点,让他们学到老师想要教的一个数学概念。例如,对学生来说,“概率的统计”的定义接受起来总是很困难,这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克服这个教学难点,“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得结论,是使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抽象时,我们可以穿一些经典的问题:问题一:有可能出现频率稳定性吗?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些具体有说服的案例,像德・摩根(DeMorgan和Pearson)等人对投掷硬币做过大量的试验,试验结果是正面出现的频率稳定在0.5左右。问题二:能不能观察并统计出婴儿的出生情况?对此问题也可以列举一些有说服的案例,如众多学者通过实验发现男婴出生的频率稳定在0.513左右。18C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研究了伦敦、柏林、彼得堡和整个法国的广大人口的资料,计算出这地区的男婴出生频率大概是22/43。这些问题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解答自己获得的,所以,当把“概率的统计”的定义给学生讲解时,他们就不会认为这个概念难以理解了,不再觉得概念过于抽象了。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这一难题,保证并提升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便成了授课教师追求的目标。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途径,会引领学生到一个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去,使问题思考和基础知识变得有的放矢。问题驱动下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是迎合教学改革的大趋势,符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要求,将会为高等教育的成功转型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国庆,王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概率统计教学的最佳模式[J].大学数学,2003,19(3):27-29.
[2]孙福杰,王亚玲.谈概率统计的启发式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42-144.
[3]凌旭东,陈香,吴晖琴,樊帆.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35):280.
[4]丁吉超,杨文强.本科“概率统计”教学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99-100.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问题;对策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在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得到了大力的开展,并且也从此来开了研究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序幕。同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高年级英语教学研讨会也逐渐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召开,并提出了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建议,并且随着相关教学大纲的制定,使得研究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的步伐更进一步加快。时至今日,对于教材的建设依然有待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和指导学生。
一、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问题
(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很好培养
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环节自然也就成为了重点,同时为了满足新课标要求,还开展了多种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注重以上教学环节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重匮乏,而对其根本原因进行追究,实则是教材编排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在教材编排的侧重点上为知识和理论的介绍,并未将知识、理论和相关语言现象结合分析,自然学生的语言现象分析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二)教材内容枯燥乏味
目前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对于广大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特点,将学术性作为了教材建设的重点,并且内容难度较高,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部分教材内容的选择主要源自原著片段改编和直接内容引用,却未说明、阐释,这样就使得语言不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此同时,在教材的编排设计过程中也为将漫画、插图等引进,使得教材的趣味性不强,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启发,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
(三)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自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开展至今,虽然语言学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教材的编排速度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或者是教材虽然进行了不断的重新编排,但是在内容的更新上却不明显,例如戴炜栋等在编排的过程中仅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跨文化语用失误”、“派生构词法”、“分析词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这些章节,却为涉及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其系统功能语法相关内容。
(四)语言学方法的介绍欠缺
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相关知识及其语言学研究方法向学生传授,以此来实现学生独立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教材编排过程中,却严重匮乏语言学方法的介绍,例如在对分支学科和某一流派进行介绍的时候,只注重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却忽视了操作方法和思路的介绍。
二、建设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对策
针对以上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对策的实施,以此来实现教材编排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增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具体语言现象,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即应用和掌握概括、抽象、综合、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和推理、判断、概念等思维形式,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过渡到具体和实际,并对语言现象借助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以分析具体现象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概括、抽象、综合、分析、比较等。同时在设计教材练习的时候也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下我国的教材练习设计主要为简单的问答题,可以在教材中将答案直接找出,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相比之下,国外的教材确实值得借鉴的,所涉及的教材练习主要包括了Discussion topic/projects和Study questions,前者主要是对演绎和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后者主要是对基本理论和概念情况的考察,在考察的内容、范围上更加全面,在难度上更高。
(二)重视介绍语言学分析技术
以上我们对我国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侧重点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因此,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必须将知识不断的细化全面,将分支学科和语言学各流派的操作方法、思路等向学生全面详细的介绍,如句义分析的技术、功能主义及认知语言学技术和理论、生成语法的操作方法和思路、分布分析法、语义学的词义分析等,同时再将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和分布技术详细介绍,如变换、删除、扩展、替换等方法,使其成为语言学概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将语言学概论教材基础性突出
该课程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因此在进行教材设计和编编排的过程中也要将其基础性突出,并将介绍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理念作为重点不介绍或者是少介绍边缘性和非基本内容。再者就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对知识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充分的考虑,保证精选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删除学生不易理解、抽象的章节,当然其前提是保持语言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教材的设计编排具备人性化特征
也就是讲插图等引进教材中,使教材具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特点,能够将信息以图代文传递,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思维的启迪。例如借鉴From-kin版的教材,在该版的教材中,所涉及的插图具有大量性,且多以卡通漫画为主。在进行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鉴别时,就将卡通漫画编排与教材中,选材源自电影《人猿泰山》,而内容则是简与泰山初次见面的故事,这种区别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对原本乏味枯燥的知识感到生动有趣,进而提升学习的热情。而Hudson版的教材则将本章的术语和概念专门列出,以此来实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并且还将提纲列出于每一章的后面,以此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章的思路。除此之外国外Radford的教材还将术语索引附录于书中,而Fromkin版的更是将小型语言学词典及其索引附加,这样就使得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对于术语的严谨定义,学生可以通过附录来进行理解和查检。由此可见,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向国外借鉴先进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
(五)重视语言学研究新成果的吸收
通常情况下,将定论传授,并将相对稳定的教材追求是教材设计和编排考虑的重点。但是现如今,要想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将新方法、新观点和新理论引进,使教材的建设与当下的语言学学科发展相适应。并且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语言学思潮受强大解释力的影响,对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更是日益增多。并且将语法化及其话语分析作为了重点。故而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新成果进行吸收,保证语言学概论建设编排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以上我们详细的探讨了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中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具体化的对策,因此,要想语言学概论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就必须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上方式和方法,保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保证涉及内容的全面性、通俗易懂性,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理论更加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腾翔.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普通语言学课程的调查和反思[J].语文学刊,2011(6).
[2] 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