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3 09:49: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类的研究生教育在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不可或缺。当今世界的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着重要变革,传统医学的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能从根本上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1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1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013年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研究生课程,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1]。这表明教育部已经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到了重要位置。次年,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强调了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

1.2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医学科研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力量源泉[2]。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医学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人群,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理论且拥有创新科研能力[3]。但大多数人在毕业后实际上进入了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并没有学以致用,缺乏临床知识的积累,仅仅具有各种基础实验经验,对于其发展是不利的[4]。只有将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用基础研究进行实验,再将实验结果用于临床印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成为一名有竞争力的医学研究生。

2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1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

1)培养诚信意识。近几十年,我国科研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频繁发生[5]。对于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已刻不容缓。严谨的学风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我校积极配合中国科协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对新生开展学风道德专题教育,让研究生在进入科研的第一天就树立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意识。2)培养创新意识。2013年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1]。为了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我校制定管理办法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并设立创新基金的申请程序、评定标准和中期考核办法,确保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在实施的4年中,极大地促进了论文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调动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2.2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

1)课程学习阶段。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要为下一步科研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必须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文献管理技能的学习。2008年,我校对课程进行了大幅改革。(1)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由原来的一学年缩短为一学期。(2)强调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突出前沿性和发展性。开设四门跨学科生命科学基础课,由课程负责人组织模块化教学,任课教师打破以往院系、教研室的限制,选聘在该模块领域从事研究的教师任教。(3)构建“两个方面、三个平台”。“两个方面”即课程和讲座;“三个平台”分别是学校、院系和导师平台,各平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2)课题研究阶段。此阶段的重点主要学习一整套科研基础工作的方法,在科研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学习掌握课题研究全过程。(1)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严格把关。2010年起,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开始统一组织校本部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通过本学科校内外专家的评审,对博士生科研情况实行分流淘汰考评[6]。7年内,共有200余位校本部博士生参加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目前博士生的开题和中期报告已成为全校性的学术活动,面向广大师生开放,作为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受到研究生的广泛关注。(2)实验记录、实验进度定期检查。真实性是科研研究的根本要求,研究生的实验记录本是最能反映研究生实验过程的材料,是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在当前学术造假行为日益猖獗的形势下,我校制定《研究生实验记录规范》,配套制定实验记录和实验进度定期检查评分指标体系,督促研究生真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及时检查实验进展,分析阴性结果,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3)科研平台实验情况随时抽查。科研平台是实验数据的重要产地。我校要求科研平台技术人员负责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实验数据,对研究生的实验数据真实性和论文投稿承担责任,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及培养过程的监管。(4)学位论文复制率严格检测。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对研究生学习期间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如过分抄袭他人成果,只能说明其研究成果为零甚至引发学术不端行为。我校从2009年开始启用学位论文复制率检测系统,并对超过学校要求的研究生予以严惩。经过多年的严格要求,我校学位论文平均复制率由2009年的12%下降至2017年的8%。(5)学位论文盲评层层把关。2015年,我校对全体博士生和部分学术学位硕士生进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2017年,我校更是开展网上盲评,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学科内的专家对研究生的论出学术上的评价,有效杜绝了“走后门”的现象。(6)学位论文答辩严格把控。2013年,我校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改革试点。要求各院系以二级学科为单位集中组织博士生进行毕业答辩,严格把关整个答辩流程[6]。

2.3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

1)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工作最基本的条件。研究生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生力军,如果实验条件不好,只能借助于其他有条件的平成课题,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很难保证导师在研究方向上的连续性[7]。2008年举全校之力,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生命科学研究院,致力于整合学校优势科研资源,搭建高水平生命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平台,培育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孵育和转化领先科研成果。我校随即又对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作坊式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重构,将分散、封闭、零碎化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组建四大基础医学研究平台,平台内部实行PI领衔的科研团队建设制度。2)学术平台搭建。创设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我校积极主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在校内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活动,创建研究生学术论坛,通过分组讨论、科研汇报、学术沙龙、经验分享会、校际间合作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多样的丰富形式,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3总结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在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良好方法,形成正确的研究思路,为今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7]。在国家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控制和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后备力量,担负着提升我国医学科技和医疗水平的重任[8]。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适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监管,才能培养出兼具科研技能和科研素质的研究生,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

[2]侯晓彤.浅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1):71-72.

[3]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2(6):81-84.

[4]汪纯,章振林.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J].西北医学教育,2014,6(3):494-496.

[5]刘萍,陈富荣,潘屹鸣,等.对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5-6.

[6]侯延斌,陈地龙,陈怡婷,等.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4):6-9.

[7]冯兵,袁发焕,杨惠标.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148-151.

第2篇

结果显示,我国检验医学论文数量逐年增加。1993-2002年5510篇,2003-2012年11649篇,论文数成倍增长。但2003年后每2年的论文数量差别并不大,都超过2000篇。2007-2008年数量为10年中论文最少的一个组别。

原因是“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版权被万方公司整体买断,2007年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部分检验医学期刊已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虽然本文的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检验医学论文数量的真实情况,但不影响论文数增长的态势。

2检验医学、临床检验、检验科等是检验医学研究的主要关键词

从表1可看出,医学检验、检验科、临床检验、检验医学、质量控制是我国检验医学论文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证明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某种疾病或某种检测方法的关键词逐渐减少,如脑脊液、军团病聚合酶链应、糖尿病等;而质量控制、教学改革、管理、实验室、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等与检验医学相关的关键词比例逐渐增多,说明检验医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研究层次和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

3临床医学、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和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是检验医学主要的研究领域

临床医学、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和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研究论文数量占前20个学科论文数的69.57%,说明这3个学科是检验医学研究最主要的学科领域。从表2还可看出,进入21世纪后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论文超过临床医学跃居第一,表明检验人员更加关注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第4篇

 

课程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因此,构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特点,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中,不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而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普遍存在。其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不是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专业学位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1.1培养目标的实施不够到位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课程设置是否能体现或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培养目标,是评价研究生课程合理性的重要标准[3]。在研究加强课程学习、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时,必须关注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紧密联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其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临床技能,在掌握临床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但是,目前部分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文件或书面上,没有很好地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研究生课程。

 

1.2课程结构的设计不够合理

 

理论课多,实践课相对较少。比较重视理论课程,而对学术讲座、学术活动等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因而出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的现象。另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_般安排有临床实践,但对临床实践的检查与督促不够,考核标准不完善甚至部分医学院校根本不进行考核。

 

必修课多,选修课相对较少。选修课程开设数量不足,而且类别、内容不丰富,尤其是反映前沿、交叉的综合性课程相对较少;另外除了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较少。

 

1.3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

 

研究生教材内容应该更强调学科前沿知识,紧跟学科发展,适时更新内容。但是往往由于缺乏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和资金人力支持,已有的研究生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更新速度普遍滞后于学科前沿知识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另外,有些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到了研究生阶段依然重复开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基本与本科教学相同。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索及改革的方向

 

针对以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调整现行课程设置,为培养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1调整课程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即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不难看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强调的是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侧重于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培养具有临床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

 

2.2完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所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还应该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设置完整、系统的学位课程,在提高他们认知能力的同时为学术能力的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并为其今后的学习研究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

 

2.3设置综合课程,注重学科交叉的需要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学科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征,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范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横向联系,增设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维的高水平课程和综合性专题讲座,特别是开设、完善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在调整过程中还应适当压缩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

 

2.4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势必为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前沿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5]。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引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把握前沿性热点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临床上的新问题,发明新技术,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我国总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我国医院的国际竞争力。

 

2.5增加人文课程,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医学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临床医疗工作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高素质的临床医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尊重病人的人格和生命价值[]。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加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伦理、推理、逻辑演绎、敏锐观察、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有助于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

 

总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只有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地更新改革、实践探索,才能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准。③认识各种正畸器械,熟悉常用正畸工具的特点及用途。④掌握托槽的定位原则,在模型上练习粘接托槽。⑤认识各类常用弓丝,熟悉其特性及用途。⑥弓丝弯制练习:掌握常用弓丝及曲的弯制方法。⑦在上掌握结扎技术,将弯制的圆丝和方丝分别结扎并水浴,观察弓丝对牙齿移动的影响。

 

临床培养:①进行严格的正畸临床工作基本训练,由导师或临床指导小组负责指导。要求掌握:各种临床常见错合畸形的检查、诊断分析、治疗计划和治疗后的保持;完整规范的正畸病历书写、临床资料的采集和整理;临床常用各种弯曲的弯制技术,包括第_、第二、第三序列弯曲等;X线头影测量分析技术;模型测量和分析技术,包括间隙测量、间隙分析、牙弓对称性分析等;临床常用矫治技术及矫治器的操作使用。②开设研究生专题讲座。③定期做病例报告。④了解唇腭裂畸形的正畸治疗,正颌外科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参与科室开展的各项新技术。

 

临床工作量要求:掌握常见错合畸形的检查和资料收集,正确诊断分析、制定矫治计划和基本操作。接诊新病人30例(科学学位)、0例(专业学位),完成临床病例10例(科学学位)、0例(专业学位),其中简单病例50%—60%;复杂病例30%—40%;困难病例10%。要求所有病例资料完整,包括病历首页、续页、病历、检验单、治疗前后X线片、模型及照片。临床操作考核:临床接待1个复诊病人,椅旁更换0.019X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关闭曲并就位加载。毕业时先进行病例答辩,合格者方能进行论文答辩。

 

2.3科研技能的培训

 

第一学年,主要完成课题调研、文献检索和综述、预试验、科室组织全科人员及相关科室专家听取开题报告,完善设计。第二学年,主要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_次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习交流。科学学位研究生按照国基金标书的要求,完成一项基金标书的书写。第三学年主要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归纳总结和学位论文的撰写,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4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调查显示,医患双方交流不够是诱发医患冲突的主要原因,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增加病人满意度、提高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与工作效率、减少纠纷等。我校大部分研究生都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工作经验欠缺,对医患关系的处理及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我科在这方面以带教教师言传身教为主,从理论上系统地教育较少。提示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社会交往,医患沟通和管理方面知识的传授。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质量评价

第5篇

本文通过对医教研融合背景下,临床医学院科研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应医教研合作新形势的科研管理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

医教研融合;科研管理;问题分析;改进措施

高等院校科研水平与科研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医教研融合的大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实现医疗、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这给临床医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1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1.1校院二级管理的工作模式当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内部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转化为“学校—学院(系)二级管理”,科研管理当然也不例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学校科技处是科技工作日常管理的主要职能机构,制定学校科研管理的相关文件,管理学校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资源、学科建设,向二级学院下达任务。各二级学院负责本部门科研项目的具体管理,配合校科技处共同进行组织管理,对各类研究工作给予支持和保证,协助科技处解决科研管理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从一开始的摸索,到现如今的不断深入,将高校科研管理的重心从学校逐步转移至二级学院。以科技项目申报为例,学校科技处依据院系学科布局以及上年度项目资助及完成情况,将申报名额直接分配至学院,施行等额或差额申报,既减轻了学校科技处的工作压力,又充分发挥了二级学院的作用,促进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1.2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能科研秘书是学院二级管理队伍中的基层工作人员,但却是科研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中间环节。科研秘书的工作主要是完成学校科技处以及学院科研院长交办的各项事务。接受科技处布置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任务书落实、执行情况检查、结题工作的完成;组织协调学院各类科研会议、学术交流;做好全院教师科研项目、论文专著、获奖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的数据统计;协助科研院长做好学院科研平台、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学科建设等工作。是学校与学院间、学院与教师间科研工作开展的纽带,起着桥梁的作用。

1.3科研管理面临医教研融合的新形势目前,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医教研融合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医教研融合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的全方位结合,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有效协同。①在医教研融合的背景下,临床医学院的教师扮演了教师与医生的双重角色,承担着教学与医疗的双重任务,在此种情况下,势必给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2医教研融合背景下,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科研投入不足,学院缺乏有效管理医教研融合后,绝大部分教师按照专业方向归入相关临床科室并落实医疗工作岗位,由医院对教师医疗工作统筹协调、统一管理。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前提下,保证常规的教学工作已属不易,备课只能利用临床之余的时间。虽然教师对课题申报的积极性依然很高,但是由于临床及教学工作繁重,课题申报质量有所下降,数量也有所减少。教师真正能够用来做科研的时间并不多,大多交由研究生来完成。青年教师更是无暇顾及科研,重医疗、轻教学、忽视科研的现象较为突出,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科研知识培训,最终导致很多课题在规定的研究周期内不能够按时结题,延期现象比较普遍,影响教师职称的晋升,阻碍教师自身的发展。但是,学院在科研管理中,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没有充分认识到临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2过程管理薄弱,学院间科研交流缺乏临床医学院教师长期在医院工作,医院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科研课题也多以临床病例研究为基础,少有实验室量级的基础实验。受医院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逐年下降,科研积极性也日渐缺乏。加上长时间、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与专职科研人员几乎“零接触”、“零交流”,学科与学科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以至于很多教师空有科研计划,项目获批后却难以付诸实施,或者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又缺乏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进行、无法完成。而学院在科研管理中,将管理的重心偏向于科研项目的前期管理,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对于立项后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往往不够重视;②另一方面,未能给教师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创造与其他学院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项目延期、进展困难、草草结题现象的发生。

2.3科研支持与激励机制不完善与专职在校任教的大学教师相比,临床医学院教师在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科研投入不足,学校虽有相应的科技奖励办法出台,但是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仅仅是为了职称晋升,结题之后,成果也以学术论文的发表为主,申请发明专利的较少,因为申请专利以及科技奖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时间以及精力。科研管理中,往往只重视科研成果的取得,对于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客观困难,缺少有力的支持与鼓励措施,造成科研项目繁多,但是真正实现成果转化的少之又少,难以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真正推广应用普及,为医疗服务。

3多方面改进科研管理模式,适应医教研合作的新形势

3.1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首先,提高科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作为二级学院,应该配备专职的科研秘书,鼓励科研秘书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科研秘书的管理职能。科研秘书平时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协调和社交能力,增强信息操作和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形势发展,主动加强与学院科研院长、学校科技处、学院教师之间的联系,成为学院科研活动的纽带。工作中做到熟知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熟悉学院教师项目进展情况、熟识科研管理的每个环节,为教师提供更准确的科研指导,有效节省教师的时间,这对科研秘书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使科研管理信息化。当前,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都有科研管理系统,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方式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而校级的科研管理系统不能够完全满足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需求,其管理系统信息量庞大,学院检索起来极为不便。③因此,二级学院应该使用自己的科研管理系统,将学院教师的个人信息、科研学科信息录入系统,便于科研信息的统计与查找,增强科研管理的时效性与可应用性;引入交互式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系统完成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网上评审,减少会议。信息化管理既方便教师、节约时间,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3.2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中,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针对临床医学院教师临床及教学任务繁重、项目重视程度不够、研究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课题完成质量低、延期现象严重的情况,学院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在研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科研秘书也要转变观念,配合院领导及科技处,做好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例如,对在研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学院设立检查组,成员由临床科研中心负责人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采取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汇报”的形式,对照项目任务书进行检查。对创新性强、研究价值大、完成情况好的项目给予肯定,并鼓励申报高层次课题;对研究进度落后,预计难以按时完成的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所在学科、教研室负责人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配合学院工作,确保按项目合同书要求顺利完成。

3.3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学院间科研交流在学院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作用,通过院级科研管理的协调、沟通,加强课题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同时,学院间也应该建立合作体系。以医学院校为例,临床医学院与药学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重任,学院间互通信息,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临床医学教师在现代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要积极利用药学院的科技资源;药学院要结合临床疏理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使药物研究围绕医学临床问题,做到医药紧密结合。利用临床医学院的资源,围绕优势病种,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取得重大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上的突破。学院间不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互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互通教师信息,搭建互动合作的桥梁。针对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诸如成果归属等问题,科研管理应该在实践中解决,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医药结合。

3.4建立支持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科研潜力科研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套好的支持与激励机制。作为学院科研管理者,应该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针对临床医学院教师科研精力投入不足、科研能力缺乏的情况,学院可选择经验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评议专家组,为有科研需要的教师推荐联系对口专家,实施对口帮扶。同时在项目申报等过程中,以会议评审或函审等多种形式,为项目申请者及负责人给出意见与建议。为激励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多出高水平成果,对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形成学院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学院的科研管理、科研水平双向突破。

第6篇

第一:论文能不能发表成功跟文章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命题,命题新颖有可考究性是留给评委的印象分,作者一定要把握住。

第二:很多研博的小伙伴都是跨专业考上来的,在进行新专业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原专业,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原先专业知识和新专业知识相结合,寻找一个契合点,不同专业知识点的结合本身就是选题创新,而且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趋势。

下面小编推荐两本医学核心期刊好发:

《北京医学》

《北京医学》为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系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广大中、西临床医师、药师及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推广交流北京地区与各省市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和中、西医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医学科学水平服务。

第7篇

第一:论文能不能发表成功跟文章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命题,命题新颖有可考究性是留给评委的印象分,作者一定要把握住。

第二:很多研博的小伙伴都是跨专业考上来的,在进行新专业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原专业,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原先专业知识和新专业知识相结合,寻找一个契合点,不同专业知识点的结合本身就是选题创新,而且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趋势。

下面小编推荐两本医学核心期刊好发:

《北京医学》

第8篇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培养 招生资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3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Audit and Evaluation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s an example

ZHANG Sha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Graduate instructor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and therefore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Graduate instructors appointment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review,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spects,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its work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instructors, thereby improv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instructor; graduate training; enrollment eligibility

0 前言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经历了高速扩展时期,但2005年后招生增长率逐步下降到了5%左右并保持基本稳定。①在此背景下,随着研究生导师数量的逐年增多,研究生导师管理及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2011年以前,由于导师遴选制度中缺乏有效的导师退出机制,导师队伍日益臃肿庞大,导师队伍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各学科研究生名额分配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不断凸显。

2011年起,浙江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正式启用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取代以往的导师资格遴选工作,通过导师每年申请,学院审核确认的方式,筛选符合次年招生条件的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政策,四年来,在贯彻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提高导师质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 工作特色

1.1 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导师类别、招生类型及导师来源,确定不同的审核标准及程序

1.1.1 初次申请与再次申请区别审核

教师初次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有三种途径:学校当年人事职称评定同步认定;学校当年人才引进直接确认;学院研究生科审核认定。前两种途径都由学校直接根据人事职称及引进人才类型直接认定招生资格,人数较少。第三种途径是审核工作的重点,严格参照浙江大学医学院当年人事最新拟定的教授(博导)或副教授(硕导)任职条件进行审核。因是初次考察其能否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我们不仅考核申请人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教学工作、学历、获奖、专利、著作等学术科研指标,还需对其教学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综合素质指标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个别品行不良的教师进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

对于现有导师队伍再次申请次年招生资格的,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主要对关键条件――课题与科研经费进行审核 。《浙江大学医学院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导师近五年内必须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达不到相关学科定量标准的导师暂停次年招生资格,直至承担符合标准的课题,发表合格的论文后恢复招生。

1.1.2 不同学科标准不同

学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护理学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在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审核标准。

比如,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以科学研究为主,主要培养科学型研究生,相比临床学科,这些学科的导师大部分不参与临床工作,可把大量精力及时间投入学术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对丰硕。因此,对其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及科研课题的要求比临床医学稍高。而对于如护理学、中西医结合等个别需要扶植的学科,则应适当放宽导师资格标准,以跟上国内学科发展的步伐。

1.1.3 不同人才类型分别对待

为保障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学院对部分杰出专家及科研业绩特别突出人才实行近5年原定招生资格免审通过的政策。免审范围包括:院士、国家千人(含青年千人)、省特专、长江特聘、杰青、优青、求是特聘、求是青年等;同时,对学校人事直接确认招生资格的优秀引进人才也实行5年免审。

另外,对部分科研成绩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建立审核绿色通道,放宽职称限制。如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职务者,或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优秀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等中级职务者,若其科研成绩突出,达到学院相应要求,便可分别获得博士或硕士招生资格。此通道为科研教学能力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保持医学院导师队伍的年轻活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1.1.4 不同招生类型标准不同

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 培养方式自然不同,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类型除护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三个专业目前只有学术学位,其它所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在招生资格审核中,学院充分考虑两种学位类型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导师要求,对招收这两种类型学生的导师,设定了不同的审核标准。由于专业型研究生需要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能提供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师,科研要求相应降低。

1.2 鼓励学科交叉,允许导师跨、转学科申请招生资格

对于已具博士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允许跨学科申请招收指导博士生,但目前仅限在2个一级学科申请(包括其所在学科),对于个别科研项目涉及面广,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学院会适当放宽其跨学科的范围和数量。另外,已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并不会死板地限定其研究领域,所有导师均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科研发展情况提出转学科申请,只要经所转学科、学院审批,达到该学科导师标准,即可在所转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这两个举措对推进学科交叉,提高导师及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从获得导师资格到导师学校,确保导师岗前培训

导师培训是加强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我们要求医学院所有新增导师必须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培训通过后,才算真正通过招生资格审核。导师培训由学校具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导师和管理者作专题报告,传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方法和学校的政策,帮助新增导师尽快了解研究生指导工作,为其日后的导师生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学院计划从2015年起另外开展医学院自己的导师学校,结合医学院学科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特点,对新老导师进行分类培训,传授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临床学习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生导师指导技能。

2 工作成效

2.1 打破导师“终身制”,缓解招生名额分配矛盾

在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开展以前,导师“终身制”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一旦成为研究生导师,便可高枕无忧,每年享有招生资格。随着导师人数逐年增加,招生名额却相对稳定,便无法避免“僧多粥少”的现象。由此,学科之间,导师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招生名额,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影响了学院科研环境的和谐,为学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同时,在名额争夺战中,往往是大部分资格老,路子广的导师取得胜利,一部分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加剧了导师队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整个学院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平衡。

随着招生资格审核工作的开展,明确规定导师申请招生资格需达到指定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标准,筛除部分不具科研活力的导师和因年龄、经费等问题不再适于指导研究生的终身教授或名誉教授,精简研究生导师队伍,消除了导师队伍一直存在的“虚胖”问题。

2.2 保持导师队伍科研活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研究生也是辅助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导师科研水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可以说,再优秀的导师,若长期招不到研究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便会举步维艰,孤立无援。合适的课题、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②我们在招生资格审核工作中对于导师的科研成果设定严格标准,导师们为了招到学生,更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便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消除惰性,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项目,发表更好的文章。

另外,同大部分高校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实行导师项目资助制。导师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500元/月,中期考核后800元/月;硕士研究生:统招硕士250元/月,推免硕士350元/月。导师资助体系的推行,也要求导师必须要有科研项目和基金,才能带动研究生培养的健康发展,这也促使导师潜心科研,不断完善,申请好的项目,如此才有助于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通过四年来的工作和探索,浙江大学医学院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同时在导师培训机制、退出机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目前还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激励导师的创新精神,调动导师更主动的投入到研究生指导工作中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完善导师培训体系;致力于探索一套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师指导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实现导师在岗期间的动态管理,从而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达到促进导师个体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