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媒体营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浅析新媒体市场的发展基础
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环境中,广大受众群体能够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获取其感兴趣的多元化信息,提升了各领域间的沟通频率,从而强化了市场营销管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简单来说,新媒体市场环境也意味着受众群体能够通过各类型的新媒体手段来获取信息,诸多及时、有效且丰富的信息被人们所接收到以后,人们对于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需求便可能由此而生。
(二)新媒体市场框架搭建的核心新媒体时代的市场营销最突出的一点内容便是“:知识营销策略将会在新媒体营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对营销人员提出了较以往更高的专业性要求,熟悉各类型新媒体平台的运作规程以及信息技术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新媒体时代与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发展几乎同步进行,促使市场以地域形式划分的策略已经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极佳的体验与口碑等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关注营销事物本身,选定属于企业或服务机构自己的特定目标市场,为某一层面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这才是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基础,也是当下大数据时代环境中的媒体化营销模式。
二、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新媒体营销建立在网络媒体平台之上传统的市场营销指的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广活动,最终达到销售的目标,而新媒体营销也有所不同,简单来说,新媒体营销是一种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营销活动,主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来开展营销活动。由此可知,新媒体营销涉及直复营销、整合营销等基本的市场营销理论,同时,还运用到了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技术平台的功能,最终也起到了一种提高营销效率以及推广产品及服务的作用。
(二)浅析新媒体市场营销的核心策略
(1)新媒体市场营销要顺应信息时展的主流趋势。从实践过程来看,新媒体市场环境及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管理创新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进行某类型产品的市场营销时,企业的决策者首要考虑的是该品牌的宣传力度与市场影响力是否符合预期,尤其是在媒体信息繁杂多变的时代氛围中,企业的营销模式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顺应了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趋势,才涉及产品本身的内容以及质量。
(2)新媒体冲击下企业或机构有必要调整营销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快速渗透,对于产品营销而言,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需要适当调整战略目标,转变以往将产品作为销售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更加注重客户的体验感,从根本上激发客户内心的需求,从线上营销渠道入手,逐步推进媒体化市场营销的步骤,并最终促成线下的实际交易。这种市场营销策略是当今电商企业、网络微商或是媒体推广等的主流营销模式。
(3)新媒体营销手段与市场环境的契合将起到产品服务推广的决定性作用。现阶段,随着新媒体时展的逐渐明朗,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人们的需求,即便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也在信息的洪流中选择有一定媒体影响力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这类型产品服务是有一定的质量保障;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慰藉与满足,这是新媒体营销手段的特别之处。从总体来看,新媒体营销手段与市场环境的契合度越高,则产品或服务的推广效能就越明显,尤其是在当前碎片化营销广泛铺开的媒体渠道中,新媒体营销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例如,网络微商营销推广等,已经侵入到了绝大多数现代人的网络空间,必然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被发展成为微商等服务主体的准客户,并最终达成实际的销售结果。
三、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经验综述
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的价值十分突显,近乎改变了整个社会行业的运作模式,激励着传统行业在新时代环境中实现创新发展。随着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的不断融合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终将突显其独特的实践效能,辅助并规范现代企业或是社会各领域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领域也逐步成熟起来。
(一)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实质上,新媒体是一种技术类型的科学,依托多种科技手段来实现理想化的媒体宣传目标,或者说,当人们在研究新媒体市场营销时,往往会应用到有关技术科学的内容。在目前,尽管新媒体技术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且经过了实践磨合,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的经验已经积累了很多,这些都是新时代环境下促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珍贵研究资料,由既往的研究内容可知,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则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化的发展变动之中,与社会产业格局的发展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现阶段的城市社会环境中,几乎人人都拥有至少一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从而建立起自身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桥梁。例如,微信APP,其中的微信公共平台则是移动营销方面最为典型的案例,也是当前发展最为快速地移动软件,而且,微信在不久前也推出了独立的营销推广平台服务项目,为各大企业做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广告宣传,其新媒体市场营销效应巨大。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动对于营销管理创新至关重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实际上,受众处于一种被动的信息接收状态,特别是当某些商业机构或传统企业进行强制性推广宣传的过程中,消费者所能够参与的营销传播活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新媒体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要围绕着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而展开。例如,当下时代中,微信、微博已经是绝大部分现代人生活中普遍接触的事物,而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所产生的商业化营销行为是目前主流的市场营销模式。即便如此,在碎片化信息“狂轰滥炸”的信息平台之上,人们也会动用自身的“自主选择权”来应对新媒体市场营销对其自身生活的侵入,具体表现为“:接收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同时屏蔽掉无用的垃圾信息等”。这对于市场营销而言,也意味着消费者自己决定与哪个商业组织建立连接,人们在各类型营销活动中享受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的同时,也在极力避免其中的一些无用信息侵占正常的生活。因此,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氛围中,与其说是商家采取一定的市场营销策略来推动市场,不如说是消费者选择优质的企业或是服务机构来实现主动消费,而在这一过程中,商家所要做的便是努力提升自身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进而在新媒体环境中起到口碑宣传的效应。
(三)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模式的可复制性极为有限
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市场营销无论从产品营销渠道、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方式还是管理创新模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总体来看,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受众范围较为广泛,突破以往传统媒体推广方面的框架限制,依托互联网平台来推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其次,新媒体市场营销具备跨时空的特性,实质上,只要人们有消费的意愿,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以及空间范围内,达成交易。最后,新媒体市场营销的直观性与交互性都较强,商家往往采取线上营销的方式来积累潜在的客户,并借助多元化的媒体手段,虚拟体验营销,其核心内容是以商家服务为基础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以体验式营销为基本销售策略的一体化O2O服务。这就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关键内容是,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是媒体手段与技术平台,主要依托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O2O)的模式来进行实际的运作,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入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某些商品,这样一来,商家便可以将线上的客户纳入到线下客户管理系统之中,从而实现流程化技术服务等目标。以上所提到的是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模式的可复制运作部分,但鉴于市场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化的趋势之中,如若完全复制以往的新媒体营销经验来拓展市场,则起到的推广营销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因为人们对于新媒体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也就是为何管理缺失的微商或组织机构在市场中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要与初期的市场营销调研以及客户群体细分等管理手段的实施过程有关,而且,绝大多数网络微商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身独有的品牌,这就容易给受众群体留有一种非专业的负面印象。所以,基于新媒体营销模式的产品及服务推广模式要与时俱进,切忌完全照搬以往的产品营销策略,因不同服务或产品的营销管理方式不仅相同。此外,传统模式下的市场营销会依托售前、售后服务来拓展新的市场,并积累更多的准客户,同样,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也借鉴了此种模式。例如,易趣网平台的客户服务团队采取了二十四小时网络实时更新服务界面产品的管理模式,并能够保证及时回答客户的线上疑问,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客户对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的满意度优良。
四、结束语
通过参考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写作当中引用借鉴了哪些文献资料,可以判断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的撰写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互联网iso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欣赏。
互联网iso论文参考文献:
[1]任刚.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J].科技信息.2013(04)
[2]牟宗友.互联网传媒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6(15)
[3]邬政.传统媒体如何成为“互联网+”的受益者——浅析传统媒体融媒时代的转型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5(05)
[4]候金凤.移动互联网下手机用户使用行为特征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7).
[5]曾青菲.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差异化设计探究[J].艺术教育,2016(7).
[6]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互联网iso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年1月.
[2]淘宝网.淘宝公告,http://bbs.taobao.com.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52997.htm.
[4]魏宏.我国B2C电子商务现状及问题分析.标准科学[J].2004(8):52-54.
[5]黎军,李琼.基于顾客忠诚度B2C的网络营销探.讨中国商贸[J].2011(5):34-35.
[6]沃德·汉森.网络营销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
[7]RaftA.M}Robertj.&FishersB.InternetMarketingBuilding[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4,9(12):49-68.
[8]戴夫,查菲.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9]王耀球,万晓.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10]凌守兴,王利锋.网络营销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互联网iso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军国.面向森林火灾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叶佥昱.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信息压缩与路由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3]王怿.水下传感网时钟同步与节点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高峰.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施农业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研究[D].,2009.
[5]许华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环境不确定性数据处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6]马奎.无线传感网移动接入与信息获取优化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7]李莉.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8]李石坚.面向目标跟踪的自组织传感网研究[D].浙江大学,2006.
[9]曹明华.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09.
[关键词]研究课题研究特点核心学术期刊合作研究
自1982年11月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提出“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评吸收,自主创造”的指导方针后,传播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传播学已不再被认为是“伪科学”或“资产阶级的东西”。它已正式被国家教育委员会确认为一级学科。同时,大量有关传播学的译著、编著、专著和论文相继出版。
国外对中国传播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研究的情况,至今在国内尚未有过描述和分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希望能为今后中外有关中国传播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一、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书目分析方法,对收录在1998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的书目进行描述和分析(不包括香港和台湾)。
《亚洲传播手册》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联手编辑出版的介绍亚洲各国传播发展的权威参考书。《亚洲传播手册》中的参考书目部分收录了1987年—1997年间有关亚洲传播总体研究和有关13个亚洲国家的传播研究的书目(香港单独排列,还没有列入中国部分)。
《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参考书目也收录了1987年以前的书目,总数达485条。由于1987年以前的书目的收录主要是填补1993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的遗漏,因此这些补漏的书目不列入本研究的分析范围。剔除这些补漏的书目后,本研究分析范围定为1987年—1997年间的384条书目,其中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书目有337条,专著、博士和硕士论文书目有47条。
本研究分析单位分别为作者、题目和期刊。作者分析按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混合及匿名等4项进行分类。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分类标准是作者的姓名拼写。不论是大陆的汉语拼音拼写方法,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学者姓名拼写方法,一律归类到华人学者类。非华人学者姓名拼写则归类到非华人学者类。混合是指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合作作者。题目则按以下17类进行归类:新闻、广播电视、电讯、广告、电影、媒体、信息、审查、新技术与媒体、新闻与传播教育、政治传播、媒体与青年、公关、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其他。这些分类主要是参考一些核心学术刊物的栏目而制定的。期刊分析的范围划定在以下几种核心期刊:《报刊学报》、《亚洲广告与营销》、《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亚洲媒介》、《传播学报》和《新闻季刊》。
通过分析作者、题目和期刊,本研究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有何区别?
2.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有什么特点?
3.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如何?
二、结果
1.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
在分析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之前,本研究先对作者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是,华人学者有180人,占总数的46.9%;非华人学者有136人,占总数的35.4%;混合有35人,占总数的9.1%;匿名有33人,占总数的8.6%。其中华人学者按大陆和非大陆进行再次分类。大陆类是指从中国大陆出去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华人学者。非大陆类是指其他各类华人学者。结果是,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98人,占总数的25.5%;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82人,占总数的21.4%。见图一,作者分类。
图一作者分类
华人学者18046.9%
大陆9825.5%
非大陆8221.4%
非华人学者13635.4%
混合359.1%
匿名338.6%
总计384100%
书目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论文题目或专著题目,按前述新闻等17类进行分类,其结果由图二所示。
图二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和混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混合总计
新闻41(58%)24(34%)6(8%)71
广播电视24(49%)23(47%)2(4%)49
电影16(39%)22(54%)3(7%)41
广告15(37.5%)15(37.5%)10(25%)40
电讯22(63%)(28.5%)3(8.5%)35
媒体14(56%)8(32%)3(12%)25
新技术与媒体8(61.5%)4(30,8%)1(7.7%)13
信息审查2(16.7%)10(83.3%)012
新闻与传播教育9(75%)2(16.7%)1(8.3)12
政治传播4105
媒体与青年2035
公关2111
媒体道德与法律0112
传播历史1001
媒体政策0101
传播理论1001
其他1914134
总计18013635351
图二显示了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研究课题的区别。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重点在于新闻、电讯、媒体研究、新技术、新闻与传播教育。具体地说,在71个有关新闻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41个,占总数的58%;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4个,占总数的34%。在35个有关电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63%;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0个,占总数的28.5%。在25个有关媒体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14个,占总数的56%;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8个,占总数的32%。在13个有关新技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8个,占总数的61.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4个,占总数的30.8%。在12个有关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9个,占总数的7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其重点则在于电影研究和信息审查。具体地说,在41个有关电影的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54%;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6个,占总数的39%。在12个有关信息审查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10个,占总数的83.3%;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如图二所示,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共同研究重点在于广播电视研究和广告研究。在49个有关广播电视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4个,占总数49%;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3个,占总数47%。在40个有关广告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分别有15个,各占总数的37.5%。
2.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按年份逐年分类,其结果由图三所示。
图三1987年至1997年间研究课题逐年分布情况研究课题8788899091929394959697Total%
新闻2581112310125617519.5
广播电视3442646871205614.5
电讯2112315203724712.2
广告0311432891034411.4
电影151196565404311.1
媒体01304276530318.1
信息审查00201411222153.9
新技术与媒体00000213431143.6
新闻与传播教育111021020109
政治传播001111110107
媒体与青年000022000107
公关001001000103
传播理论000001000001
传播历史001000000001
媒体道德与法律000000000101
媒体政策000001000001
其他01136161004031
总计92125215032447740569384
图三显示了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主要特点是,国外研究重点在于一些传统领域,如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几乎每年都有论文或专著出版。而有关新技术与媒体和信息审查的研究则起步晚、进展慢,数量也不多。几乎被冷落的领域有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在整个研究时段里,有关公关的书目有3条,而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和媒体政策分别只有1条。
[page_break]3.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核心学术刊物在本研究中指出的是《新闻季刊》、《传播学报》、《亚洲媒介》、《报刊学报》、《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和《亚洲广告与营销》。按发表数量来看,《报刊学报》名列前茅,其次是《亚洲广告与营销》。发表在这些核心刊物上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只有92篇,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总数(337)的27%。其中有关新闻和广告研究的论文最多,分别是25篇和27篇,见图四。
图四研究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情况研究课题报刊学报亚洲广告与营销亚洲传播电讯政策亚洲媒介传播新闻季刊
新闻15040123
广播电视3020310
广告32120100
电影0000100
电讯0004000
媒体研究2001020
新技术与媒体0002000
信息审查0000000
新闻与传播教育1000000
政治传播3000000
媒体与青年0020000
公关0200000
媒体道德与法律0000000
传播历史0000000
媒体政策1000000
传播理论0000000
其他3322010
总计3026129663
三、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近半数是由华人学者所做(46.9%),见图一。其中有大陆背景的华人略多于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98对82)。而非华人学者也不少(136),占总数的35.4%。从参考书目中的作者分析来看,海外华人学者与大陆学者合作研究并或合作出版专著的寥寥无几。图一也显示,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合作研究并或出版专著在数量上很少,只有35条书目,占总数的9.1%。这说明了一个缺少合作的问题。国外华人学者或非华人学者独立研究固然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缺少合作研究不论是缺少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的合作还是缺少他们与我们国内学者之间的合作,都会出现偏见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传播的现实。
本研究的作者分析发现,我们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在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论文写作尚未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具体表现在写作格式和语言上。同时,我们不够重视述评文献并在其基础上引出研究问题。就写作格式而言,相当一些论文与国际学术刊物的写作要求不接轨。这里不仅是语言问题。国内有些论文分析过于宏观,表述过于笼统,文章结构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没有文献述评,没有交代研究方法,没有注明出处,或没有参考书目。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年青学者的外语水平相当不错,完全可以用外语或与国外学者合作。大学和研究机构理应鼓励他们多在国外学术刊物上,介绍中国传播学研究成果。
基于目前我们缺乏科研经费和研究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我们国内学者应加强与国外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传播,把中国传播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准确和更完整地了解中国传播。目前,中国大陆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他们的成果很少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导致了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一种偏见,认为研究太少或科研水平太低。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显示,国外研究侧重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等领域的研究,而忽略了其他传播领域的研究,如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这些被忽略的研究领域也是导致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研究片面了解的因素之一。这些领域在国内已有一些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尚未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我们应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学术刊物介绍给国外学者,使得中国传播研究在国外有较全面的介绍。
就研究课题而言,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中外学者对相同课题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有关报纸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电视节目效果研究、广告效果研究等等。可以对比的内容有: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等。通过比较国内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和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中外学者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水平。中国传播研究起步很晚,还有许多方面或领域值得研究或许多研究结果值得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让更多的学者、决策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或部门全面了解中国传播状说。同时,中国在国际上日益上升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都要求有更多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因此,国内学者要努力争取在核心刊物上多。
四、结论
国外华人学者之间,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尤其是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应加强合作研究。独立研究固然必要,但是难免会有偏见或片面。而全面和准确地研究或了解中国传播,则需要中外学者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竭诚合作。全面的文献书目介绍及其可得性是一种互通有无的途径。通过文献书目的介绍,中外学者在选题时对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要与国外学者合作,我们国内学者要尽快在研究方法和运作方面与国际接轨。同时,我们要力争把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传播及其研究。
注释:
AnuraGoonasekera&DuncanHoladay(Eds.)(1998).AsianCommunicationHandbook.Singapore:AsianMedia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CentreandSchoolofCommunicationStudies,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
SimranKaur,“BibiographicSeries.”InAnuraGoonasekera&DuncanHoladay(Eds.).(1998).AsianCommunicationHandbook.Singapore:AsianMedia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CenterandSchoolofCommunicationStudies,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
参考的核心刊物为:
《传播学报》(JournalofCommunication)
《亚洲传播学报》(AsianJournalofCommunication)
《新闻季刊》(JournalismQuarterly)
《亚洲媒介》(MediaAsia)
《报刊学者》(Gazette)
商务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周桂凤.角色扮演法在中职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5
[2]王冬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
[3]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
[4]蔡华妹.商务礼仪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4
[5]苏陈艳.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培养[J].校园英语,2014(21):84.
[6]徐小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88-189.
[7]石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8]陆娟,杨晓嫱,张婵依.外语专业商务礼仪教学必要性及教学改革具体操作设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9-130.
商务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吕冬梅.商务礼仪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7(21):136-137.
[2]王冬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4):146-147.
[3]李湘棱.电子商务实务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教学应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7):140-141.
[4]李军莉.远程教育中《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为例[J].才智,2014(33):43,45.
[5]宁艳珍.《商务礼仪》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师,2015(7):222-223,226.
[6]颜莉虹.面向高职学生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0-94.
[7]严军.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93-94.
[8]何剑霞.情景化教学法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6):132-133.
商务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宋峻峰从当前社会需求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2):123-124
[2]朱颖高职商务礼仪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7):145-146
[3]莫少红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6):148-149
[4]罗金凤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1):120-121,122
[5]刘秀荣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商务礼仪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5(27):72-75
[6]向立志,崔晓莉从企业需求探讨高职文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82-84
[7]萧琳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礼仪”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36):138-140
[8]张淑英商品经济市场环境下关于商务礼仪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商贸,2014(19):214-215
[9]史锋,张徽商贸类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教育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1(2):142-145
[10]邹亮商务礼仪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110-112
关键词:现代物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流通渠道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今后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一下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业务委托给物流服务企业,整合专业流媒体服务的第三方物流(3PL)的合同出现,同时也提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这是物流的现状调查。这些新的物流服务,在1990年,美国第一个在交通运输部门放松管制在交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物流外包服务市场的不断扩大,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货主和物流公司在日本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除此以外,全球战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的加快。所有的企业都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通过海陆空运输方式。实际上是现代物流,主要包括效率合理化,再加上国际经济全球化,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并促进国际一体化的过程中,本集团的整合物流业,加快全球物流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于美国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敦豪航空货运公司与国际化接轨提供了一系列的大型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此外,与普洛斯的到来,世界上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开发商,以扩大物流市场。以实现生产物流的合理化,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在日本的供应链管理(SCM),也被称为“供应链”的供应商,批发和零售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共享。分解成本控制库存减少整个工作时间的缩短,获得相应的供应链成员的利益,特别是要实现高效的制造,零售物流。物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并建立一个理论体系的概念,为研究目的。
二、克里斯托弗和派克,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的研究
概念是外国文学出版英国2003年给与界定的,作者就是克里斯托弗和派克。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研究的背景,并引进日本,克里斯托弗·派克的研究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的概念。
三、营销的全面变革根据
上述可以发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营销和现代物流业已经开始使用,“营销”在很多地方使用。事实上,这意味着在本质上是“现代物流”是非常密切的,或几乎相同的。然而在过去“市场营销”,简称为“物流”,还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物流,营销和现代物流,供应链的概念,整合营销的变化和市场的论述。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理念,自1970年以来,虽然定义营销领域,但实际上非常接近的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意思,基本上可以理解的。顾名思义,提出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先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在进行现代物流的活动,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市场营销向现代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地方,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诠释。都是从营销和现代物流功能的考虑。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购物或邮购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其他媒体。也就是说,在商店里面消费者买的东西是不可以自己当时拿回家,然后在网上或者电视购物买商品就是为了客户的方便,消费者购买大型商品都会直接配送到消费手中的。
四、分销渠道和现代物流业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如今的社会人也开始慢慢对消费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但重视与消费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买的角度来看,形成了“整合营销”,“4C”的观点。往前的4P竹理论从视图的制造商生产的点建立的基础上,产品导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因此,“4P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2l世纪初,世界经济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方面,过去使用相同的想法和认知的营销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反,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新概念的重要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志芳.王静企业信用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2(1)
关键词:体育赛事;媒体运行;场馆媒体服务
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定义为:“在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内,通过为注册媒体提供最高质量的设施和服务,保证对奥运会进行最佳媒体报道。”①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行,就是体育赛事组织者为保证媒体对体育赛事进行最佳报道而为媒体提供的各个方面的服务。体育赛事是以提供体育竞赛为核心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一种特殊活动②。作为记者的前沿阵地,场馆媒体中心(VMCs)的媒体运行就显得更加重要。
1 体育赛事和媒体运行之间的关系
1.1 媒体运行决定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大小
体育赛事真实激烈,它的竞技性深深的吸引着广大受众,新闻媒体也希望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报道来吸引受众的目光。所以体育赛事和媒体运行是相互依存的。
1.2 优质的媒体运行是扩大体育赛事传播的有效手段
优质的媒体服务能帮媒体节省报道时间,扩大媒体向受众传播的信息量。曹文阳在《论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功能及运行策略》提到:“北京奥运会中国的媒体做出了集‘大奥运、宽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报道、多媒体、跨国家、小特色’于一体的精彩奥运报道;中国的媒体相关部门为来自各国的记者和媒体提供了内容丰富、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和温馨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通过媒体将一届出色北京奥运呈现在受众面前,最终达到树立中国形象的目的。”③
1.3 媒体运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媒体传播的质量
媒体运行做得好,记者就可以安心的报道赛事新闻,工作能够更加专心,报道的质量自然也就要高。
2.2010年广州亚运会媒体服务中场馆服务的内容
2.1 场馆媒体中心(VMCs)的分布情况
体育赛事中,为满足媒体在各个场馆现场报道赛事动态需求所设立的设施和服务称为场馆媒体中心。根据亚奥理事会要求广州亚运会所有竞赛场馆都设有场馆媒体中心(以下场馆媒体中心均用VMCs来代替),以满足媒体现场报道赛事的动态需求。吴军在《电视媒介与现代奥运会关系研究》中说到:“在现代奥运会的成长历程中,电视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与之相对,现代奥运会在走向辉煌的过程中也对电视媒介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④同样,电视媒介对本届亚运会的传播也有着直观深刻的影响。
2.2场馆媒体中心(VMCs)的各个功能区
主要有记者看台席、摄影编辑席、混合区、记者工作间、新闻厅、广州亚运会新闻服务独立工作间、摄影位置、餐饮休息区、媒体班车点和媒体停车场、媒体专用入口、场馆新闻运行经理及摄影经理办公室组成。庄晓蓉,赵小兵在《仿佛回到奥运》中说到:“媒体服务是检验赛事组织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⑤
3.2010年广州亚运会媒体服务中场馆服务的服务团队
3.1 场馆媒体中心(VMCs)服务团队的架构
最高负责人是场馆主任,其下是场馆副主任。场馆媒体副主任下有场馆摄影经理、场馆新闻运行经理、亚运会赛时新闻服务经理和场馆电视转播经理,负责VMCs中的摄影服务、新闻运行、亚运会赛时新闻服务运行和广播电视运行。范帆在《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中说:“媒体服务一直贯穿于奥运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操作系统。这套操作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刚起步的中国体育媒体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⑥
3.2 场馆媒体中心(VMCs)工作人员的职责
VMCs每个功能区的工作人员都分为主管和助理,主管领导该功能区助理的工作,向相应的业务口经理负责并进行汇报。例如北京奥运会就体现出了职责分明的重要性,北京体育大学的学者王会寨在《北京奥运会媒介服务研究》中说到:“微观的层次是向媒介提供服务,协调奥运会承办组织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媒介服务部门在不同情境下树立奥运会的形象,并起到保护奥运会组织者的作用。”⑦
4.2010年广州亚运会媒体服务中场馆媒体运行
皇浦晓涛在《体育赛事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中指出:“体育赛事散发持久魅力的法宝: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运动,运动中体现出的真实的人类情感和体育中蕴含的深厚体育文化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灵魂。”⑧这要求制定科学有序细致周到的场馆服务运行政策来保障亚运会媒体服务的顺利进行。
4.1 记者看台席
包括:入口控制、收费卡管理、媒体门票、设备管理、媒体记者管理和工作人员管理。
4.2 混合区
运行政策包括:采访次序、采访时限、进入控制、亚运会赛时新闻服务引语记者可以在混合区收集运动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即时引语,以便通过INFO系统编发,供注册媒体选用、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管理以及其他政策。
4.3 文字记者工作间
运行政策包括:值班制度、收费卡管理、设备管理、失物领取以及工作人员管理。
4.4 新闻厅
包括:举行新闻会的时间、参加人员、主持人、入口控制、口译服务、记者提问、摄影安排和工作人员管理。
4.5 餐饮休息区
保障餐饮服务顺利运行,及时为媒体记者提供充足食物等,以免媒体记者因为饮食问题而耽误了报道工作。
4.6 媒体专用入口
由场馆观众服务团队负责查验证件,注册媒体必须通过安检、证件查验后才能够进入VMCs。
4.7 非竞赛场馆
运行政策分为:亚奥理事会总部酒店、运动员村、媒体村、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几部分。
4.8 分赛区
分赛区场馆共有4个,比赛期间以场馆为单位相对独立运行,其中包括媒体运行。
5.结论
就广州亚运会而言,记者人数比运动员还多,突破了历届亚运会的记录。满足媒体需求才能满足体育赛事组织者的需求,同时受众观看体育赛事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体,但对于需要进行品牌营销和宣传推广的体育赛事组织者而言,必须通过媒体来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和深化其自身的价值,谋求更大更深远的利益;赛事的赞助和营销、广告和策划等事物都需要借助媒体来实施;媒体运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媒体传播的质量。对媒体运行的研究有较大现实价值和意义。(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注解:
①徐京放,付晓静.重大赛事报道中电视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加工[J]体育文化导刊,2008.(2)
②布鲁斯·加里森等.体育新闻报道[M]华夏出版社,2002
③曹文阳.论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功能及运行策略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④吴军.电视媒介与现代奥运会关系研究 [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10)
⑤庄晓蓉 赵小兵.仿佛回到奥运[J].走向世界,2009,(11)
⑥范帆.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9)
⑦王会寨.北京奥运会媒介服务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11)
⑧皇甫晓涛.体育赛事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J]体育科研,2007,(06)
参考文献:
[1]徐京放,付晓静.重大赛事报道中电视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加工[J]体育文化导刊,2008.(2)
[2]布鲁斯·加里森等.体育新闻报道[M]华夏出版社,2002
[3]曹文阳.论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功能及运行策略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4]吴军.电视媒介与现代奥运会关系研究 [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10)
[5]庄晓蓉,赵小兵.仿佛回到奥运[J].走向世界,2009,(11)
[6]范帆.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9)
关键词:创新营销,业务
一、案例背景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45.48万平方千米,幅员6.8亿亩,耕地面积约1.7亿亩,其中粮食作物1.3亿亩。全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杂粮为主。全省叶面肥年使用量约1万吨,销售额约1亿元,叶面肥市场前景广阔。
2、喷施宝项目是中国邮政公司统一签订的项目,具有体积小、施用简单、便于操作、经营风险低的特点,适合刚进入农资市场的邮政职工宣传推广。
二、营销策略
自2005年开展农资分销业务以来,我省本着转变观念认识到位、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创新思路宣传到位、打造品牌服务到位的营销思路,采取边调研边分析、边宣传边推广、边总结边推进的工作方法,推动了喷施宝分销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主要营销策略是:
1、宣传策略。本着“不求人人使用、但求人人知晓”的原则,我省因地制宜,采取制作墙体广告,播放媒体广告、媒体新闻,制作商信,发放宣传单,播放宣传片,充分利用流动集市等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大力宣传喷施宝的优势、特点及效能。一是组织人员深入村屯,挨家挨户的走,直接与农户接触,边走访、边宣传、边讲课、边销售,入户率达到87%。二是利用农粮直补金的契机,制作了板式广告222500张,由农村财政所代为张贴,并随存折为每个农户赠送邮政农资分销业务的宣传折,宣传喷施宝。三是随集而动,哪里有集市,就把彩虹门支在那里,把条幅挂到那里,把产品摆到那里,把宣传单发到那里。四是利用县乡召开农村工作会、会计培训班、村长支书会议等有利时机,到现场宣传喷施宝。七是将喷施宝产品及服务“三农”的有关内容编成二人转,在各乡镇、农场演出。并将二人转刻录成光碟,发到各支局、“三农”服务站进行播放宣传。截止到目前,全省制作墙体广告13770块,条幅125199条,刻录光碟23万张,发放宣传单185万份。
2、培训策略。以会代训、自办报刊等形式对分销人员及三农服务站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厂家的技术力量和聘请的农技师,对三农服务站、代办人员、支局营投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分层的技术培训,深入村屯对农民进行农技知识培训。有些局还创办《服务三农资讯》,《三农之友》、《明义邮政服务“三农”信息报》等咨讯,刊登全国农业发展信息,邮政分销的农资、农药产品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科学种田小常识,以及气象预报、灾情预警等相关农业信息,设专家答疑解难专栏。通过农村支局或“三农”服务站赠阅给广大农户,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种田常识。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认可邮政服务。全省自办报刊发行1224期,发行邮政服务“三农”信息报达2225万份。
3、示范效果拉动策略。“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田间做实验”,各局选取大豆、水稻、玉米、蔬菜、瓜果等不同作物种类,精选位置比较醒目的道路两边、乡村地头、农家小园、邮政局所院内等不同地点广建试范田,竖立试范田标识,组织农民现场参观试范田的对比效果,让农民从心理认可喷施宝,每年全省建示范田过万块。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了解使用效果,我们采集典型农户的示范效果,制作了宣传光碟,发到各支局、“三农”服务站进行宣传,有效地促进了下一年度喷施宝产品的销售。
4、技术服务策略。我们在推广喷施宝的同时,还把病虫害防治放在首位,在病虫害多发时期,我们分销人员、农技师和三农服务站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及时帮助农民治疗庄稼病虫害疾病。各局还制作了便民联系卡,解决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我省农民地多,喷施叶面肥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解决喷施难题,各地市县局纷纷自筹资金购置喷施设备,为农民开展“代喷服务”。良好的技术服务得到农民的信任,使全省喷施宝销售突飞猛进。论文大全,业务。。
4、激励策略。为了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我省制定了喷施宝促销、攻坚活动方案,制定了透明度高,颇具吸引力的鼓励政策,设立了农资分销配送达标奖、突破奖和超常突破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奖,还设立了优秀三农服务站,优秀农技师,喷施宝分销骨干县,喷施宝分销状元,优秀支局长,优秀投递员等奖项,分别以现金、机动车、旅游等形式作为销售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分销人员及“三农”服务站人员的积极性。
三、营销成果
1、2005年以来,我省共分销“喷施宝”546.86吨,每年的喷施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
2、通过喷施宝的分销,锻炼了一支优秀的营销队伍,
建立了一批精品三农服务站。
3、 使用喷施宝,农民增产增收达到20%以上,树立了
邮政分销农资的品牌形象,为发展其他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大全,业务。。
四、营销体会
1、领导重视是业务发展的保障。我省的喷施宝分销工作,得到了省公司的领导和各地市县局的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地市县局都将喷施宝分销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业务收入的增长点,为业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2、服务营销是产品推广成功的关键。无论是请厂家、专家或政府联合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技知识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病虫害,还是为农民提供代喷服务。这些增值服务都让邮政分销的产品具有着持续的竞争优势。论文大全,业务。。
3、渠道建设是业务发展的基础。凡是三农服务站建设
好的局,喷施宝销售都很好。因为三农服务站了解农村,贴近农民,掌握农民购买信息,知道农民使用习惯,并能及时将喷施宝送到农民家中。而且三农服务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建网点数量,依靠点多面广的优势,能够扩大喷施宝的分销规模。
1、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2003年8月第一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3、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2000年12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周鸿铎胡传林刑建毅著:《传媒经济》,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导论》(俞利军译),1998年第一版,华夏出版社。
10、赵曙光禹建强张小争:《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1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12、朱海松:《麦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
13、黄升民等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国物价出版社。
14、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5、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16、曹璐胡正荣等著:《卫星电视传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1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张海鹰腾谦著:《网络传播概论》,2001年5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21、郑保国:《论媒体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胡正荣主编:《中国传播论坛2001一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3、欧阳国忠著:《中国媒体大转折》,2003年8月第一版,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