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科学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科学小论文

第1篇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第2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尤其是教师行为,好的教学行为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显示行为中的演示行为,如传统的板书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讲解行为,这种最为主要的教学行为,同时也是较为缺失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行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不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教学中过度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设置不全面。2.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诗歌、散文、小说、阅读、写作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中仍然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3.教学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但是现实是很多语文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都不够全面,影响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科学策略

(一)促使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提高教学观念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来年,很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树立正确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一旦教师形成一种教学理念后,就会长期甚至永远伴随其教育生涯,影响着其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要重视教学理念,形成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树立教学理念时,可以对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认真探索,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新理念的本质,以帮助自己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最后,教师要科学践行教育理念,建立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必须经过理解、评价、判断、实践四个阶段,因此,教师要想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4]。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同时为初中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如在《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上,通常教师会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引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有力,且对教学重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指引,这样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文章,达到应用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揣摩文章中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样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炼课堂讲解语言和内容,提高讲解行为的有效性教学

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求教师的讲解语言要流畅、准确、科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旧事重提》和《朝花夕拾》两个题目哪个更好,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题目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讲解,运用准确艺术的词语将一些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意识进行深入讲解和补充。教师可以用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语言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如“作为历史的见证,在作者成长的青葱岁月中,历史到底见证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呢?”这不仅提高了语言的有效性,还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欲望。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对教学内容的包括上要包括生活、思想、行为、价值观和情感等,要设置具有教育性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教学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紧抓文章的细节,如“文章三四段中爸爸将摘好的花戴到瘦鸡妹妹的头上时”这温馨的动作细节,教师可以利用好该内容,将其与现实中父母用物质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父爱表达方式的思考。通过设置这样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子女不当的感情方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发人深省。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本身教学内容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不利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创设合理化的教学情境,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如在《蜡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10分钟,利用多媒体导入有关二战相关历史故事、图像或者视频,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文章的氛围中,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也能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科学分组,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头到‘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从‘方场的一边’到‘回到地窖去了’”“从‘拂晓前’到结尾”,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设置问题“理解文章多次提到炮火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的意义,你认为老妇人舍身掩埋战士的动机是什么”等。让每组学生带着问题分别对自己部分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进而组内讨论交流,获取答案。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你认为,作者以蜡烛为题的原因是什么”,以调动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探究力和想象力。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力;通过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节语文课的总结和反思,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做出教学评价,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提问、对话、讨论进行评价、指正和鼓励[5]。如在《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问:“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论述了与母亲之间哪些故事,并归纳出我的母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回答。学生1:每天天刚亮,母亲就会把我叫醒,跟“我”说“我”昨天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要“我”认错、用功读书,每每说到父亲的好处时,就会落泪,我认为母亲是一个慈祥的人。学生2:有次母亲拿了一件小衫让“我”穿上,“我”随意说了一句浅薄的话“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晚上,母亲就罚我跪下,重重的责骂了我一顿,我认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两个学生的概括都很比较准确,这点教师要及时肯定,然后可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可以结合两个学生的观念,阐明“我”的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内容、手段、过程、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进行综合的评价。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升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第3篇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学科,它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人们并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总认为物理不是主要的学科,因为物理在中考中分值比较低,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物理学科总是重视不起来。另外有些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比较落后,学校的实验设备匮乏,物理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学生没有实践,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时间长了,感觉到枯燥无味,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觉得物理特别难学,这就会使物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要求现代教学要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但目前的物理教学中,老师观念的陈旧,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物理教学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物理教学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分享和体验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和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和能力,并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去探究知识。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这种学习环境,学生才会自然流露出良好的学习态度,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定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但是作为教师有时候很难做好。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好学生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后进生的变化,这样会导致后进生越来越不自信,最后失去学习的热情,自暴自弃。其实,在教学中,后进生更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只有教师给他们更多的爱和鼓励,他们的成绩才会慢慢提高,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升。而且关注每一个学生,也体现了师德修养,这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努力做好物理教育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创新精神,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物理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块阵地,但是我们的教学课堂还是以教师的思维为主,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很辛苦,学生也不能得到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中表现得很被动,形成了依赖心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多做相关的教育研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研究计划,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逐渐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做好物理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观察,积极开展物理教学评价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变化,能及时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作出调整,这也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考验。物理课堂观察是教师反思的一面镜子,通过调整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十分必要。在物理教学中,课堂观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可以使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学好物理打下基础。对课堂的观察可以反映出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得当合理,学生是不是能自主积极去学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达到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那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比较容易实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时候,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深入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乐学物理,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以往的依赖心理。教师要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树立学生的质疑意识。新课程改革改革提倡物理课堂要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在探究中教师和学生对问题可能会产生分歧,那么这些分歧正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了分歧,才会产生新的知识,学生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热情高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其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第4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新课引入方式,是学生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航。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合理选取新课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生物课程学习中来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相应地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地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存在与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非常想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地提高。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早餐进行回忆,回忆自己早餐当中的食物有哪些,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牛奶、面包、鸡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此时的积极性,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行解读,并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让学生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学习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体消化系统世界的奥秘。

三、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21世纪是个多变的时代,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及走向都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整合,强调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生物与我们的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园、还是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基础。中学生处在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枯燥、抽象的生物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带领学生走出生物课堂,走进生活,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强化生活化探究教学,让生物“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首先,以生活化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与生活相融合的活动中去理解,去体验,在理解与体验的过程中,开拓生活视野,领略生活内涵,从而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会生物知识的运用。同时,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知识的运用,认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懂得用生物知识解答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把生物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明白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属于文理综合的课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粉笔走,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引发学生排斥心理,降低生物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开展直观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增强学生体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以便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第5篇

1.物理问题的提出

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最能提高学习能力的手段就是“提问题”。新课改教学理念认为,老师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善于提出学习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进而应用于实践。所以,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问题的设置,最好在课堂之初能够设置问题悬念,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物理问题。

2.物理实验的增设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性的学科,它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实践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问题,解决物理疑难。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因而他们抱有好奇的心态和探求的欲望,希望可以在物理世界里遨游,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点心理因素,在课堂上增设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高效教学的目的能否完好达成,可见,教学方法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意义颇深。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免因教学方法选择失误而导致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失败。

二、实现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的具体手段

1.培养双向备课

简单来说,双向备课就是老师和学生各自分管一些独立内容,从而完成备课的全部内容,间接地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同时,备课质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完成双向备课:

(1)老师备课。老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需要仔细研读此节内容的大纲,注重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设立既定的教学目标,便于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2)学生备课。此处主要指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对学习内容大致轮廓有所把握,并且借自己的力量去寻找辅助课堂教学的资料,从而为高效教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课堂导入

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学生上课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为课堂开始后的10~35分钟,前10分钟学生的思想游离在下课的欢乐中,后10分钟处于学习的疲惫时间,只有课中25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如果老师想要延长学生的集中学习时间,也不是不可能,注重课堂导入过程即可。比如,在讲“摩擦起电”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事先将摩擦好的棒子准备好,再准备一些细碎的小纸片;其次,老师可以创设神秘的课堂气氛,扬言为大家变魔术;最后,小棒子吸起小纸片,完成整个魔术过程。可能这些游戏都属于小把戏,但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一学生来说,却是极为神奇的,而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

3.发挥学生主体

新课改施行之后,其内容标准中多处屡次提及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以服务于学习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老师立于督导者、命令者的地位去监督学生,课堂也以展示老师个人的主置为主,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主体地位被忽略。针对此问题,老师需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教学位置,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比如,可以利用一些差异教学、任务教学之类的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进而为课堂高效教学做好保障。

4.重视课后评价

第6篇

(一)重视练习

知识和技能,要通过实践练习才可能完成。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英语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要从同角度、不同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强化,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体验,甚至当节课堂学生就可以掌握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但是在英语课堂的口头或书面练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在口头练习过程中,或是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声音过小,后面学生听不清前面学生的回答,而前面学生听不清后面学生说什么,有的老师还当传声筒。第三次强调,起始年段如果不作严格要求,以后习惯难以养成。在书面练习过程中,老师在学生中的巡回指导不很到位,很少去发现学生中值得肯定或必需纠正的薄弱环节。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也是一种师生互动,而且是近距离的互动。

(二)游戏活动

初中生,年少活泼,有的课堂适当运用游戏的方法,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活动,是一种片断式的或者是微型的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一种变式,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如英语课上的猜背后物品的活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课堂小游戏活动,是教学活动,这里有一个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和科学评价问题,特别是后者,一个小游戏活动后,一定要评价,由学生来作评价效果可能更好。二是课堂小游戏活动,不仅是课本知识点的演练,而且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不能只站在教授知识的单一角度来看待游戏活动,要从综合或立体角度来对待。比如,学生的站立说话、视线角度、面部表情等,怎样做到文明礼貌、大方得体,怎样做到相互信任、团队合作,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又表演者之间如何配合,相互激励;观看者如何观看,如何赞赏,这就是德育渗透,是心理学团体动力学的运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完善,去提高。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注重课堂培养优秀

培优重在课堂。当然,我们也并不否定课外培优辅导的作用,但课堂教学必须担负起培优的任务。我们要把培优当作一项教学任务,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比如,初中一年级英语第一单元第三个话题:这一课让学生比较“a”和“an”用法的比较,并从中得出规律。尽管有些学生答错了,但他们是经过思考的;最后有一个学生答对了,这就是比较成功的培优案例。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培优,是必需的,是可行的。从教学规律看,课堂培优,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是仅仅局限于难度题目的训练。这关键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优的理念,一是培优的载体,一是培优难度和时间长度的把握。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提高。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是以教师所预设的公式化的课堂程序为标准,还是以学生会不会,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标准?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而学生一点都不会,就不会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不成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而在要点,组织讨论不图形式而在实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实际上是教学优化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和“减负”的核心问题。

一、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学,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1、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如果“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这节课就会主动地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名人、古建筑等等。

2、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可收到显著效果。

二、明确目标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逻辑思维性较强且枯燥乏味,所以容易让大部分学生乏味甚至厌学。

要想在一节课里完成数学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就要明确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要讲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考对该知识点的考察是了解、掌握、还是灵活运用。

每一堂数学课都要有重点、难点。整堂数学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教学内容来逐步展开的。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从而起到提纲掣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找出难点,并巧妙地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在黑板的醒目位置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电脑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三、变换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已经不是“一支粉笔走天下”。多媒体、电脑的介入,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适时点拨。运用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更要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实施情感教育

第8篇

目前在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几乎所有学校都开发了校本课程,都有情境分析、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等程序。还有的学校申请课题立项,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出校本课程,这个课题也就结题了,通过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评审,得了奖。但是许多学校一个星期连一节校本课都不能保证,而且没有专职教师。平时不上校本课,只有在上级教育部门来检查时才应付一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省一级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学校既有充足而优质的生源,又有富裕的办学经费,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把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国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争取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学校办出个性特色注入了活力,拓宽了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阵地”,同时也为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由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高级中学的招生数量不足,只有通过统一考试选拔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只要有选拔性考试制度,学校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开发校本课程也就成为纸上谈兵。只有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初中生免试升人高中,初级中学不存在过重升学的压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