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9]: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10]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11]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2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2.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13]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2.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5]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11]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7]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5]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3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3.1学科定位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18]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3.2研究对象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5案例分析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
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4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体验式学习强调并鼓励将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抽象思考连接起来,进而能让学习活动取得最大的效果,是一个“体验-反思-延伸思考-具体应用”循环往复的过程(见图1),体验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让参与者或者学生对学到的东西有一种“所有感”,它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大幅提升知识的转移,最终促使学生将学习和表现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真正让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2]。1)体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学习经验,但这些经验都必须要经过妥善的“处理”才能形成某些学习目的,而学习的目标一旦建立,就可以选择许多类型的活动和经验以促成设定目标的实现。当学生参与某一项特定的活动并有了具体的亲身体验后,就形成了经验的“资料产生”阶段。但若是图1体验式学习的循环过程“资料”停在该阶段,留下来的也只能是一些琐碎的、零散的活动经验罢了。2)反思。仅仅是有“体验”经历,不见得就会有“学习”的发生,还必须要借助反思的过程将新的经验和旧的经验整合起来,只有借助了反思,经验才能转化为体验式学习。需要强调的是,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得到经验,还需要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来回顾和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所见、所感及所悟。而这一阶段的反思过程,可以是个人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借助教师的引导或者课堂的讨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将经验变为实际知识成果。3)延伸思考。体验式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规律、特征或者模式,这些规律、特征或者模式能将原本分离的事件联系起来,通过研究人们的情感、想法、行为或者观察是否带有某种规律,进而实现将经验进行延伸。如果说参与体验式学习的学生要将在虚拟的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条理化的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学生就必须要有能力将该经验进行推广,由此及彼,学会关联。而此时,学生就必须要根据虚拟活动中的经验,以及通过反思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这一阶段,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教师,通常都会询问参与的学生类似的话“所以呢?”也就是说,“延伸思考”需要的是“可能会是什么?”或者“可能会发生什么?”之类学生经过思维折射后的想法。可以说,“延伸思考”这一阶段扮演了“旧经验”即“体验阶段”和“新经验”或“新行为”之间的最重要的转换角色,而不是专注于“体验阶段”的“旧经验”发生了什么。4)应用。这个阶段的学生要面临教师“接下来呢?”或者“今后若是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你该如何去做”的询问,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拟定计划,将前一阶段得到的延伸思考付诸行动。将注意力从体验转移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或情境,正是体验式学习吸引人和有意义之处。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循环过程,“应用”之后将再次指向“体验”。这表示本次的“应用”学习成果将会成为下一次“体验”的背景知识。当体验式学习循环过程的4个阶段完成后,又回到起点,等着下一次新体验的启动,进入再一次的循环。
2具体应用
1)体验内容的设计。体验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并不直接在第一时间向接受体验式学习的人员讲解某种特定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最初设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过体验后,了解和掌握体验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理论知识或技能,进而促成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稳步提高。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深谙其中寓意的体验式活动成千上万,如何在保证教学效果不变的同时又能保持与课堂教学计划一致的目标下完成体验式学习过程呢?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设计体验式学习内容时保持与课堂教学计划一致。2)学生参与体验,积累“学习资料”。如体验式学习循环过程表明,每个人对于“经验”的积累,都需要经历一段各自亲身体验的过程,只有亲身体验后,才能对学习的目标产生深刻感受。因此,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主题目标,选择和设计一项与本次课程教学目标一致的项目,在课程的导入阶段,将设计或选择的项目引入课堂。在《体育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人数通常在100人左右,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体验式学习的效果,发挥在体验过程中“团队”的熔炼和发展效用,此时可在课堂上进行如下的分段教学:第1阶段,要求学生随意或按要求组建5个2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临时的负责人,配发相应的道具,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团队文化”建设,如“团队”的名称、口号、队徽及队旗。因为体验式学了具有锻炼和提高个人的技能功效之外,更强调“团队”的熔炼和发展。第2阶段,完成“团队文化”建设之后,就进入限时的实际体验活动环节。在这一阶段,授课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本次体验活动过程中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及要求。如在《体育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涉及“沟通”与“执行”2个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分别设计和实施“盲人方阵”和“珠行万里”2个体验活动,2个活动的体验时间分别被限制为在40min内完成。在“盲人方阵”的体验过程中,参与的学生被要求佩戴眼罩,形成“盲人”状态,在任务完成之前,任何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体完成搭建最大化的正方形。在目标一致而具体操作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规定的任务?没有沟通是完不成任务的。在“珠行万里”的体验过程中,参与的学生被要求在仅使用一根手指且不得借助其他任何外力的前提下,集体将一根塑料PVC管升起和下降到一定高度。没有高效的执行力,同样大家只能是“望管兴叹”了。通过40min的实际体验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积累了学习“沟通”或“执行”这一学习目标的“资料”,继而在下一步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把个人积累的零散的如何保证“沟通”或者“协调”等“学习资料”加以分析和讨论。最终,学生的体验过程与体验感受会与教学目标形成一致。3)体验结束后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让学生学会在体验后的“反思”。体验结束后的分组或集体讨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进行实际体验活动之前,教师已经根据本次课堂的教学主题设计出此次的体验活动,整个体验过程将是此次课堂教学主题的生动再现。其次,参与的学生在正确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主题之前,对于体验的内容完全不了解,而在体验结束后的讨论环节,学生的感受和领会则会更准确和更深刻,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原本是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以上述“盲人方阵”体验活动为例,40min后,无论体验活动的学生是否完成任务,活动立即停止。授课教师在表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之后,可以针对完成了任务的“团队”提出要求“将团队顺利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在经过集体讨论之后进行汇报。”针对未完成任务的“团队”提出要求“讨论团队失败的原因并进行最后总结。”接下来,学生之间的讨论将是积极的、踊跃的,也是具有针对性的。面对与其有直接关联的任务,他们的感受和体会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也是最能接近“沟通”这一教学主题要求的。因为他们的讨论大都会集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各自“信息与要求”的上下传递形式是否有效、传递的类型是否可行以及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等方面,这正是教学主题所要涉及的教学内容———“沟通”的定义、方式、途径及障碍。从而使学生通过体验之后的“反思”,进入课程的正式理论教学环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转变。4)由此及彼,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延伸思考”以及实际“应用”。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最终的讨论结果或许是形形、深浅不一的。若想将众多的认识与理解归纳为大部分学生认可和接受的结论,教师此时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主题而设计的体验活动本身,即是对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是对周围现象的一个反映,教师根据对课堂教学主题的把握,根据对活动和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理论知识点加以阐述和讲解,学生结合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会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是传统教学中枯燥的说教和讲解所无法比拟的。
3注意事项
体验式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限定了条件和情形的各种活动,并需要借助道具的使用,学生真正的从过去安静的“座位式学习”变为活跃的“体验式学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体验式学习的场所尽可能空旷。体验式学习要求学生是在“做中学”,学生就必须从座位上“走出来”进行实际体验,因此将体验式学习引入体育管理类课程教学时,教学场所不应放在教室内,因为过多的桌椅占用了学生活动空间,会影响体验效果及教学效果。2)体验式学习内容的设计应遵循“本土化”和“生活化”。在国内,体验式学习又被称为是拓展训练,它来源于国外的OutwardBound,是一个“舶来品”,因其具有非常好的学习和教育效果而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在使用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和模式上,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设计和使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项目,以免学生“难以接受”而拒绝参与体验[3]。3)教师需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注意记录和归纳。如前面所述,因为学生在体验之前对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及要参与的体验活动内容并不知情,因此在体验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最为自然和真实,教师可根据此状况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与教学主题相悖的种种语言及行为表现一一记录和归纳,从而便于在讨论阶段抛出问题,寻求学生的解答,最终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教学中的知识要点。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便是如此。4)教师的引导应注重“”。每个人对于身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当教师的最终观点与个别学生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尊重学生的观点或看法,课后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观点存在的内在原因,进而做出最终判断。正如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的“世界上没有2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任何教师不可能要求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当代大学生,全盘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立场,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体验式学习引入体育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手段,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迟早会随之进行调整。根据1999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二)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也是法学、新闻学、档案学、财政学等与公共组织密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作为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行政管理学“贵在有用”。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学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持续多年的,导致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断裂,因此,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国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急需首先补上理论匮乏这一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和教学方法上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采用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当时一个新的理论和课程最初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据此,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调整中把行政管理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转到了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突出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即实践性。从学科的调整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突出其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教学的软肋就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体方法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指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导解决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以及这种解决方法在其他相关情形下的推广。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角色模拟”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于在课堂上人为地营造某种行政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从事相应的具体工作。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机关物产材管理等内容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是在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针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换位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身份互换,老师随机点名,让个别同学以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通过备课、讲课,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学懂、学透,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5.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使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转变。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指导性自学。这一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布置学生阅读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高质量的专业论文等,其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章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如行政管理学当中的“行政决策”这一章,关于行政决策的定义、程序、类型以及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东西都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教师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讲,只是提示学生在把握的过程中注意决策同行政决策的区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决策体制以及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教授上。自学不仅达到了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科学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选拔基础好的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体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才华。
3.模拟实验。在校内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行政管理场景和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某种管理角色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培养综合管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印证和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把学到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为了使行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参观一般由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参观笔记,撰写参观报告。
3.实习。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三、问题思考
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为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讲的,而在实际上,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并不是说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每种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随意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每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中,从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实践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实验、参观、自学;二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中层实践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法等;三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设置的高层综合实践手段,如项目驱动、科学研究法、调研、实习等。因此,应加深对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类。作为两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备了许多经验,理论讲授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实践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地安排和规划。如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与实践性手段相适应的内容;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改变实践学时随意性的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考试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了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行政管理学科比较常见,在其他学科也司空见惯。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成为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如有计划地让从事该课的教师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本比理论教学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无论是实验设备的配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使用,还是调查、参观以及实习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备的资金物材的支撑,没有这些条件,实践教学无法开展。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入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必须在教学的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实践性教学方法目的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模式改革问题的提出,实践性教学方法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所关注,从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学改革中实践性教学方法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极端化的现象,就是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被异化为目的。而在客观上,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须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过分地抬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忽视其实效性,就会使这一教学手段极端化。因此,正确发挥实践性这一教学手段的功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区分在教学内容上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实践性教学;其次,实践性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检验实践性教学方法效果的唯一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代会提案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决策实施过程的管理
对决策实施计划执行阶段的管理,就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均衡地完成决策实施计划.全面是指组织整体和组织各部门都要按要求完成计划;均衡是指根据计划时效要求做好工作,以免前松后紧或不能如期完成.按此要求,需要组织各部门及其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单元的目标要求,并据此开展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以保证整个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目标管理方法).
决策实施管理学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是决策实施的前期管理,包括实施计划的组织落实、资源配置和宣传动员等内容.首先,依据实施计划,把相关指标依次分解,规定涉及单位与人员的责权,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心中有目标,从组织上保证决策实施.其次,要保证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获得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拥有调配资源权,从物质上保障决策落实.再次,实施重大决策前,广泛动员,释疑解惑,使决策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法等深入人心,达到戮力同心、齐心协力的效果,从精神上保证决策实现.这一阶段对应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宣传、征集、立案、交办阶段的工作.提案征集结束后,提案工作委员会对提案进行研讨,依据内容分为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人事师资、校园文化、民生保障、后勤服务等六类,再依据关注度、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等分为提案和建议两大类,进行编号、登记、复印后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分送分管领导阅批,依领导批示意见分送相关部门处理,并限期一月内提出书面办理意见.对涉及两个或多个部门事项的,依据管理权限确定主办和协办部门,要求协作完成提案办理工作;对事关重大、办理部门不确定的提案,提交教代会执委会、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研究办理.
二是决策实施的中期管理.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施中,会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阶段性结果与决策目标发生偏离.其因有三:执行人员未按规定完成任务;变化出人意料,使执行遇到困难;备选方案及其计划本身不合理,使决策无法按要求完成.此阶段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督办阶段相对应.为推进提案办理工作,应设立提案督办小组,包括校教代会工代会代表、教代会执委、提案工作委员会成员等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提案承办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以保证教代会提案的办理和落实.
三是决策实施的后期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完成后,要审视完成效果———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得出经验和教训,予以奖惩,以指导今后的决策实施工作.本阶段相当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评比表彰阶段,评选表彰优秀提案和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对选题具有普遍性,调研充分,问题明确、论证合理、可操作性强、形式规范的提案评为优秀提案,颁发证书和奖品,以增强提案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校教代会执委、教代会工代会代表、提案人代表、提案工作委员会成员等组成提案办理评选小组,在充分调研和征询提案人、提案承办部门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以现场打分的方式,按得分高低评出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对于不按时答复提案的,办理不积极或应付、推诿、扯皮,致使代表及提案人不满的相关部门及承办人,提案工作委员会将如实通报,提出批评.
韩国在2006年对卫生服务法案进行了修订并于同年10月27日颁布,新颁布的法案中有针对HTA的相关规定。此外,新的卫生技术评估的规则也于2007年4月正式颁布。为了使卫生技术评估顺利开展,韩国卫生福利部把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的项目委托给健康保险审查与评估局。至此,新的卫生技术评估机构正式建立。2008年3月,韩国成立了国家循证医疗合作局(NationalEvidence-basedHealthcareCollaboratingAgency,NECA),目的是促进医疗技术行业的发展进步。为了适应新的卫生技术评估工作,卫生福利部在2010年6月将原来有关卫生技术评估的工作、组织和人员全部从HIRA转移到NECA,并在NECA下面成立了卫生技术评估中心(nHTACenter)。这一阶段HTA发展的特点是HTA作为循证决策的工具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重视,HTA从机构层面到具体的操作层面都不断成熟,而且有国家法律的保障。HTA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HTA在帮助卫生决策和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2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和人员
2.1HIRA的职责
HIRA成立于2000年7月,是依据国民健康保险法第55条而成立的一个通过执行严格、公平、高效的评估和审查来致力于提高国家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共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在卫生福利部的指导下审查医疗费用是否合理和评估医疗服务是否恰当以及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除了审查医疗费用和评估医疗服务外,HIRA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通过研究和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来为政府部门提供循证决策信息。在2007年之前,卫生技术评估工作由HIRA下面的卫生技术评估委员会来承担;2007年之后,对卫生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工作转交给了NECA。但对卫生技术经济性的评估仍由HIRA负责[4]。
2.2国家循证医疗合作局(NECA)
NECA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卫生福利部,它的使命是为卫生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从而促进国家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人民健康。NECA下设了卫生技术评估的中心(nHTACenter)。卫生技术评估中心通过对新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从而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众提供综合信息。对于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来说,评估也有利于他们合理选用新的卫生技术,从而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确保医疗安全[5-6]。2.3卫生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NECA下面的卫生技术评估中心设有专门的卫生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是根据卫生服务法案第54条而成立的。委员会由20名卫生保健领域的专家组成,分别是:9名医学专家、2名牙科专家、2名传统医药专家、2名患者代表、3名卫生政策和管理专家、1名法律专家和1名政府机构代表。在卫生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下面还设有6个分学科的特别专家委员会,分别是内科、外科、牙科、护理学、传统医药和其它医学学科,每个分学科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0名(护理学科委员会暂时只有5名成员),所有学科目前总共有548位专家成员。评估一项具体卫生技术时,会成立一个顾问小组。顾问小组根据具体的评估内容从5个分学科特别委员会中挑选10名或者更多成员。顾问小组对具体技术的评估工作提供支持[6]。
3卫生技术评估过程
[7]首先,提出卫生技术评估申请。任何机构和个人(医药企业、医疗机构或者个人)都可以提交卫生技术评估申请。申请人填写申请表并准备相关文件,然后向卫生福利部或国家循证医疗合作局提交申请。卫生技术评估中心依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决定是否受理申请。评估委员会在决定是否受理申请时主要考虑:新卫生技术的一般特性,疾病特征和疾病负担,现有类似的卫生技术和它们的缺陷,新卫生技术可能对临床的影响和潜在后果,目前新卫生技术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国内外相关的卫生技术评估经验和评估的可行性等。是否予以受理会在提交申请之日起90天内告知申请人。正式开始评估前会针对评估对象拟定一个评估方案。如果是以系统综述的形式评估,专家顾问小组会举行3次或4次会议就评估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结束后,卫生技术评估委员会对它的评估结果进行二次评估和审核,然后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并提交给卫生福利部。卫生福利部收到评估结果60天内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布的信息包括技术的一般特性、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适用人群等。
4卫生技术评估的应用
对卫生技术进行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评估结果(证据)的应用。正如韩国循证医疗合作局的使命所言:致力于提供科学的证据,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护公众的利益,促进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卫生技术评估的直接作用在于生产科学证据,为循证决策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公众利益。卫生技术评估在韩国的具体应用可概括为:(1)循证决策。比如卫生福利部根据卫生技术评估报告的结果来推荐那些安全有效的技术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扩大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范围,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2)政策制定。卫生技术评估为卫生政策制定服务,比如在制定药物报销目录时,韩国强制规定只有那些同时满足安全有效和经济性的药物才能纳入报销目录。在韩国,如果药物想进入医保目录,必须经过药物经济学评价[8]。又如政府还根据卫生技术评估的结果来制定扶持某些卫生技术发展的政策。(3)指导合理选用卫生技术。卫生技术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医疗机构和个人在合理选用卫生技术时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评估结果的公开可以维护民众的知情权,促进卫生技术行业的公平竞争。
5经验和启示
绩效考核起源于英国,从“计划、目标管理”衍生而来,对近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但仍存在缺乏组织绩效集中、无法真实反映员工行为对业绩的贡献等弊端。进而促生了战略管理的发展。安道夫最初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由此得到广泛应用。但往往企业家及其团队精心研究策划了其战略和规划,却仍未获得预期的业绩。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门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战略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战略和目标没有得到精准的监控和执行。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如支撑企业前行的两条腿,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导致企业发展的停滞和溃败。而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的协同力、而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手段和衡量工具就是战略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是指在组织整体战略的指导下,以系统化思维管理组织绩效,创造以组织绩效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最终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战略绩效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企业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的战略分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引领各项经营工作围绕企业战略展开;二是依据业绩管理制度的周期绩效评价,平衡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优化调整组织结构。战略绩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其价值在于突破原有以行为、短期结果、个体业绩为中心的绩效管理,增加对长期业绩和组织能力发展的衡量,形成以组织业绩为核心的全面绩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和控制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战略绩效管理的常用工具
目标管理、KPI管理以及平衡计分卡管理、流程管理工具都是能够指导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的有效工一具。同时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目标管理是简单的通过管理者与执行者共同制定目标及目标计划,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优势在于易于掌握,目标和绩效考核结果明确,其缺陷在于无法对不同的目标设立统一的标准,战略集中性不强。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精炼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准绳,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关联评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目标管理法的理念。优势在于兼顾了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一致性与协调性,考核重点清晰明确;缺点在于KPI的量化法过于机械,并且无法覆盖所有的岗位和工作。平衡计分卡(BSC)将战略描述为财务、客户、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兼顾了战略制定的短期与长期性,对于绩效指标的设计也给出了详尽的工具模版,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劣势就在于其管理过程复杂,对员工素质要求高,管理成本较大。近年来流程管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流程管理是以职责划分、任务分解、作业指导来实现业务的整合。将流程管理的成果和思想运用在战略绩效管理的指标制定,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业务流程的跨度越大,流程管理对于战略绩效管理的帮助越大。
三、如何有效实施战略绩效管理
战略绩效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时也适用于政府、高校等非盈利性组织。由于其在组织管理中巨大的作用。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流程管理等工具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理解了战略绩效管理系统,运用了战略绩效管理的工具,投入了大量资源,仍未必能获得成功。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会面临诸多挑战。以下逐一探讨有效实施战略绩效考核应注意的原则:
(一)战略绩效管理要循序渐进
任何管理工作的推行都是学习、运用、创新的过程,战略绩效管理涉及战略管理、绩效管理、流程管理等多重领域,甚至会引起组织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推行一套全新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时更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导入。首先企业战略的制定应有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管理学者给出了十类战略特征的表述,如果企业做出了战略选择,就相应明确了内部竞争力提升的方向,进而绩效指标就应更多的指向这些部门。进而树立标杆部门和标杆岗位,沿制度和流程顺序在企业内部进行逐步优化,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变革。对于中型企业建议用2—3年来实现这一过程,避免初期与组织文化、结构冲突导致的管理项目的失败。
(二)管理者的决心与参与
企业中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层的决心与参与。唯有高层领导者审慎的决断公司战略,使战略的制定明确、合理,具备了指导工作的方向性和严肃性,才能避免战略成为“一纸空谈”被束之高阁,从而避免战略绩效工作的流于形式。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参与到工作中,与中层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而并非只参与项目的启动和总结工作。中层人员应对战略的制定充分理解,明确自身在公司远期的发展中起到作用,理顺公司级战略与职能级战略的关系。再此之上,才能对流程相关部门和一线员工给出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员工了解并理解、认同公司的战略,就能将具体的工作于战略联系起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从而保障战略绩效管理的执行力。
(三)战略绩效管理职能的强化
根据经营理念,不同企业会将战略规划与绩效考核设定由总裁办和规划、财务、人力等不同部门负责。无论战略绩效管理的职责由什么样的部门承担,都应相应强化其部门职能,并提升该部门的员工素质。因为主管部门应起到将战略转化为运营目标、预测和预算管理、业绩控制、基于业务、资源的经营分析、评估和奖惩等重要作用。其职能地位,能够抑制其在与业务部门的博弈中的扯皮现象,从而使其代表的公司管理层意志获得有效贯彻。同时应对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感,统一沟通语言、提升执行力。
(四)组织协同
战略绩效管理应遵循组织协同的原则。包括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是指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要保持纵向一致,强调指标的纵向分解、即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涉及到组织架构梳理;横向协同主要是指跨部门的目标通过流程的横向分解,强调指标的横向分解、即平行部门或者平行岗位之间的沟通与协同,横向协同主要通过战略目标延流程的分解,部门间分歧的解决也主要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
(五)合理的指标结构
合理的指标结构是指在遵循绩效指标制定的一般步骤同时,对各种类型指标的设定适合的比例。首先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有易于衡量和考核的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如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的提升效果,就不易量化,但在设置定性表述并通过民意调查、市场问卷等多种形式来衡量和考核,较间接通过工作量指标量化更为准确。其次是战略导向型指标和战略储备型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但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又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储备型指标。每一个企业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都应设有一定比例的战略储备型指标,对从事战略储备型工作的人员予以重视和激励。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再次是个人指标和团队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简单追求将绩效指标落实到个人会导致绩效管理的僵化。团队目标更适用于新开展项目,准确的团队定队目标的设定,可以突破职能的局限,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从而让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六)落实责任机制
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应兼顾管理和发展两个主题。“发展”主题主要体现战略KPI等绩效考核内容的设计,而“管理”的主题则更多通过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回报环节建立并落实责任机制。责任机制应包含对战略研究和滚动修订的机制、业绩周期的回顾机制、偏差的纠错机制。责任机制要求建立指标考核单位、数据核算单位、职能被考核单位,以此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和执行力。如:生产线开工率指标,其被考核单位是一线生产工段,考核单位是人资部门,核算单位为生产计划部门。通过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责任机制,保证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七)促进人力资源系统的完善
战略绩效考核不仅是将战略分解到现有的岗位和职能。在指标制定和分解的同时,也需要影响和优化岗位的设置和职能的划分。这一点在平衡计分卡工具指导的战略分解中尤为突出,因为战略需要做到不仅是根据组织业绩目标制定分解员工岗位业绩目标,更是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逐步完善企业的内建立与完善与组织相适应的任职资格系统,并通过描述能力素质模型,提升任职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通过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从战略的角度建立人才梯队,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提升组织发展的人才驱动力。
(八)科学、公正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传统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1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在以图像、视频、音频表现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在“差异化战略”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同样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发展史作为案例,以“口头讲解+板书”的传统教学形式加以讲授,学生对于西南航空只经营短途航线的战略印象深刻,对于空姐“T恤+热裤”的着装方式表示惊奇,但对于西南航空以机组为单位的高效率、高强度运作,则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只留下泛泛的印象;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学生会看到机长跑步清运垃圾、空姐协助机械师更换飞机轮胎等镜头,从而对这种成员之间因为目标高度一致而形成的默契、紧张、高效、忽略身份差别的团队运作产生鲜明的印象。
1.2快速、大量、准确地传递信息
多媒体课件可以迅速地展现大段文字,对于反映企业、事件背景的材料,要将等量的信息传递到学生的大脑中,多媒体课件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速度,口述取决于教师的发音速度,板书则取决于教师的书写速度。通常情况下,阅读速度>发音速度>书写速度。并且,从准确、无歧义地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工整的板书>清晰洪亮的发音>相对潦草的板书>含混的发音。由此可见,在准确而迅速地传递较大量信息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因而对于等量的信息,多媒体教学所需时间较少,在同等课时内,多媒体教学所能传递的信息量更大;即多媒体课件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有助于在保证学生充分吸收的前提下,增加课堂讲授的知识量。
2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也呈现出如下问题:
2.1学生笔记方面的困扰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记录笔记的速度一般高于教师板书的速度,因而教师写完一段板书,学生即完成相应的笔记,两者基本同步。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瞬间呈现大量信息,这种同步性被打破,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已经完成,学生犹自奋笔疾书,赶记笔记的场面。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将课件更新到后续章节,学生就只能留下残缺的课堂笔记,如果等待学生抄完笔记,则会浪费较多时间,如果为了避免这种两难选择,将课件交付学生,学生又会对电子课件产生依赖,从而完全不记笔记。学生在课堂笔记方面过度的忙碌和闲暇,都不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2教室布局带来的影响
南通大学的教室,按照黑板和多媒体投影屏幕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无多媒体、投影屏幕居中、投影屏幕居于一侧。在三种布局中,第一种以文字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功能完全由板书承担。在第二种布局中,黑板通常是一整块,当投影屏幕放下后,投影屏幕居于正中位置,黑板未被遮蔽的剩余面积被分为两块,这两块残余的黑板面积偏小,承载板书的能力大大减弱,只能起少量辅助作用。第三种布局中,整个黑板通常是由分为两组的四块黑板组成,每组的两块黑板均可沿垂直导轨上下移动,居于黑板一侧的投影屏幕放下后,会遮蔽两组黑板中的一组;在这种布局中,未被遮蔽的一组黑板,即使用于传统教学形式下的板书承载,亦堪使用。第二和第三种布局条件下,都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板书的表达能力有较大差距,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未将这方面的差异考虑进去,因而通常是制作一个课件,在所有多媒体教室中都使用这一课件。这种做法,只考虑到授课的内容,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较少顾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
2.3多媒体教学时的照明环境影响
多媒体教学通常使用投影仪播放课件,投影的原理类似于电影播放,要求较为黯淡的光线环境。因此,在上课时,学生为了更好地观看投影屏幕,常常关闭教室内的大部分电灯,拉上前排或全部窗帘,营造出昏暗的教学环境,对于投影设备老化,投影效果较差的教室,尤其如此。这种昏暗的环境,固然有利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但却使教室环境变得如同电影院,与教学上对“窗明几净”的要求则大异其趣。黯淡的照明条件,不仅不利于学生精神的振奋和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使板书成为鸡肋。
2.4教学中存在“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倾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某些授课内容,以传统的形式和多媒体的形式都可以很好地展现,但由于多媒体授课形式的普及,不少教师倾向于将全部授课内容都搬上多媒体课件,因而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课件制作。例如,决策树的绘制,以传统形式在黑板上当场画出决策树,其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不逊于动画形式,绘制过程也并不繁琐,教师绘图所花的时间与学生记录基本同步,从各方面来看,效果都与多媒体形式旗鼓相当,而备课效率则更高。除备课效率外,“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更大问题在于,当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全部教学内容搬上多媒体课件之后,授课的内容和流程便趋于固化,随堂发挥的灵感受到限制。与板书可以依据灵感“随时为变”的特性不同,多媒体课件不大可能在教学现场临时更改,稍纵即逝的灵感可以带来内容风格迥异的板书,却难以撼动高度程式化的课件。对“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的路径依赖的形成,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弃用粉笔,转向键盘和鼠标。至此,课堂进程完全取决于事先的设计,成为数年不变的“固定套路”。这一趋势,对于教师改进其教学技巧是不利的。
3关于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3.1正确认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日益认识到,在《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可以共存与融合。实际上,无论多媒体教学形式还是传统教学形式,均为教学的可选手段,而非目标。《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了解各种流派的源流、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选取应服务于这一目标,即何种手段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则选用之,否则,替换之。
3.2依据授课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展示形式加以选择
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以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需要以影音资料或动画、图片形式呈现的内容,第二类是涉及企业或事件背景的大篇幅文字内容,第三类是适合较为简短的文字加上口头讲述呈现的内容。第一类中的影音资料只可能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在这里,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优越性最为明显,是当然的首选教学手段;动画和图片的展示方面,则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会消耗较多精力,如果其效果优于传统板书,则应采取,如效果相当,则可以考虑优先使用板书。对于第二类内容,多媒体传递信息的效率显著占优,理应成为首选,但鉴于学生笔记方面的困难,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说明,课件上哪些内容是需要记录的,哪些内容是供当堂阅读的,对于那些对相关材料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授以材料出处,供其课后详细了解。第三类内容可在多媒体或传统教学手段中任选,但在目前多媒体教学对课堂照明条件的要求尚未得到改进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更多地选用传统教学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进程中临时掺入稍纵即逝的灵感。
3.3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节课时比例
在教学中,鼓励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等同于追求彻底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宜作简单的预设,无论是从教学管理的规制方面,还是教师本人对教学手段的选用方面,都是如此。高校教师的授课习惯、授课风格、计算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教学手段的选择偏好应得到尊重。就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例关系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影响因素:首先,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教授同一课程的两个教师之间,一个较多地选用多媒体形式,另一个则偏重传统形式,对于此类现象,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强求一致。其次,同一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也存在着与时俱进的现象。大学教师由于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常常会接触到各类工具软件,如SPSS、MATLAB、EXCEL、PHOTOSHOP、GIS等,在掌握和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操作水平渐趋熟练,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技能方面的进步,通常会导致其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课时比率上升,因此,长期来看,同一个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形式的选用比例上,并非一成不变,对于这一变化,应该顺其自然,而非作出硬性规定。第三,在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使用技能的前提下,教师也有可能因其教学中的摸索,有意识地调整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的比例。这一自主调节,通常与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无关,而是出于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此应持欢迎态度。
3.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及维护
如前文所述,教室的布局和多媒体设施的特性,对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开展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有较大影响,因此,为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和维护加以关注,我们对此方面有如下建议:
1)对于那些讲台和多媒体控制台相分离的多媒体教室加以改造,使之合一,以便消除因多媒体控制台偏居一隅而造成的师生交流障碍。
2)投影屏幕和黑板的布局,以前文所述的第三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一侧)为最佳,对传统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时,应优先考虑使用这一形式;对于那些目前为第二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中央)布局的教室,应逐步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第三种形式。
3)今后建设新的多媒体教室或对现有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进行更新时,可以考虑尝试以大屏幕平板彩电替代现有投影系统。以平板彩电作为课件的输出设备,可以在正常的照明条件下开展多媒体教学,从而消除多媒体教学形式对昏暗的照明条件的需求,使教室回复到窗明几净的教学氛围中。目前大屏幕平板彩电的价格略显昂贵;但是,由于彩电的使用寿命远高于投影仪,其长期使用成本则大致与投影仪相当。随着大屏幕平板彩电的普及,在未来若干年中,其价格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以考虑逐步替换现有投影系统。
4总结与展望
从微观角度来看,学生并非完全同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有学者将管理学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就业导向性的偏重于实践性的教学,一类是继续深造导向性的凸显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③借鉴之,围绕不同学习者的关注点,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实践。首先,针对初级学习者:(1)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兼顾一定的差异性设计案例,能够反映学生相关素质的层次,更强调实战效应。(2)引入经典管理培训游戏,如创新主题的小游戏,令学生能够多视角地看待并解决问题,对于其活跃的思维、开放的态度以及迅速开拓思维大有裨益。(3)构建模拟环境,直探问题的本源,如通过沙盘模拟方法来模拟企业的决策动作,使学生担负着企业面临困境决策的挑战,将抽象复杂的决策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中,事半功倍。(4)选择合适的受访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邀请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与学生座谈,鼓励学生多提问,共同探讨企业面临的问题,利于所学为其诊脉,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针对发展级学习者,(1)吸纳头脑灵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横向课题;吸纳理论知识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纵向研究课题,进入青年骨干教师的研究团队;举办本科生论坛,鼓励学生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从中评优汇编成集或向学术期刊推荐,为其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夯实基础。(2)积极鼓励与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案例分析、高校市场营销、大学生物流设计等各种相关竞赛,使学生在实战中迅速提升管理素质及综合能力。
2互动双赢型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师生、生生建立更为合作与协调的关系;所谓“双赢”,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均能从中获益。如讲授“控制”章节时,重点学习三个问题:即控制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如何控制。(1)以描述型案例切入,在“抛球式”的问答中,使学生明晰控制的概念和作用;(2)选择问题型案例或综合性的复杂案例,由学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通过参与演示和揣摩体悟来加深对常见的控制障碍及原因的理解;(3)让学生自由结合,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创设任务,分工合作,通过对图文音像资料的自主学习,促使个体进行问题导向式的思考,径小组充分讨论,各个小组推举发言人汇报,形成辩论的氛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讨论主题应呈中性,内容避免过偏或过于专业化,以使非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开口的机会。
3课程知识拓展型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模式
创办以“耕读会”命名的实践教学平台,旨在将教学经常化、全程化和立体化。将相关书籍发放给管理专业大一到大三的每位同学,定期轮换;学生每半月撰写读书笔记和实践笔记,每月上交;从中筛选优秀稿件编撰《耕读汇》(半月刊)。同时,每半月在专业教师主持下举办经典阅读或管理问题研讨会。为使这一平台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建构长效机制:(1)成立“《耕读汇》编辑部”、“组织部”和“宣传部”,其中“编辑部”负责读书笔记的收放、统计、筛选和出刊;“组织部”负责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宣传部”负责活动的报道及书籍的管理工作。(2)为调动学生参与及其为组织服务工作的热情,将实践教学环节成绩拆分为集中实习成绩(70%)和分散实习成绩(30%)。集中实习内容主要指列入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实习,分散实习就是指耕读会活动。学生在《耕读汇》发表文章,在成绩上予以奖励,并评选“读书之星”,颁发证书以资鼓励读书笔记质量高和刊登文章多的同学;对于为耕读会服务的同学,也从成绩上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3)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将“耕读会”的工作量计入实习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将“耕读会”纳入到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系列,争取到相关的资金支持。
4必不可少的教辅支持体系
4.1技术支持在管理学教学中,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与手段与之相辅相成。(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制作高信息量的管理学课件,图文声像并举,加大信息量的输出,通过感官的综合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依托IT技术强大的支撑,通过管理学网站、教学论坛、教学资源库、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知识,实现在线实即时指导。(3)借助专业的模拟沙盘教具及各类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商战演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4)给师生搭建能够及时接收前沿信息及最新资讯的平台,使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与时代、社会保持亲密接触。
4.2伦理支持防范师生学术失范,其核心在于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是指即使在逆境中也必须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这五种基本价值观做出的一种承诺。④对于学生而言,学术规范意识薄弱是导致其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前期指导时,特别加入两项内容:(1)围绕学术活动的约束规则,从阅指导读学术论文入手,使学生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明确认知。(2)进行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准,克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自觉杜绝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从而使得学生能力构建真正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