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继续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后续教育培训计划的目标
该目标是根据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出发而设计的。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素质通常认为应包括:基本能力;技术能力,共享知识和核心培训。
1.基本能力包括核。必能力与非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1)个人实力(有效力);(2)控制(驾驭)变化的能力;(3)可塑性;(4)主动性(积极性);(5)适应性;(6)干劲;(7)正直;(8)分析与解决问题;(9)团队精神;(l0)交往能力。非核心能力包括:(11)继续学习能力;(12)领导能力;(13)客户服务;(14)经营管理;(15)企业拓展;(16)技术专长;(17)创新与知识共享。
2.技术能力指业务技术应用,包括:(l)使审计手段运行更便利;(2)工作文件更规范;(3)提升专业知识层次。
关键词:自学考试;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10―03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均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深化自学考试改革,不断提高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自学考试改革中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众多美国高科技企业都是大学生在校和毕业后创建,并在日后,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引擎的。目前,我国处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时期。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客观上需要大批的创业者、实干家。
(二)创业能力是当代高素质劳动者必备的素质
当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职业生涯选择时,高等教育自然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前期培养和准备,即便他们毕业后不准备创业,掌握创业基本理论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活动与运作流程,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创业能力即创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力量,其形成需要有创业价值观、创业行为能力和创业资源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自学考试的改革要引导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其创业行为能力,为其创业成功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三)自学考试是创业者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之一,我国自学考试已经是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点要求的教育形式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满足普通民众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全日制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也应该成为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形式关注的重要内容。提升广大自考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成为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现有自学考试培养模式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比较薄弱
作为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在学习方式、培养学分、教学形式与考核模式等方面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均有较大的区别。对比两者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特点,可以发现,当前自学考试在出题形式、课程设置、培养体系等方面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强调文凭,忽视素质”的倾向仍旧存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改进。因此,在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中,增加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环节十分必要。
二、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创业认知
据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如此就业压力下,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成为很多学子的万般渴求。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很多人失业的同时,却有诸多岗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结构性失业十分典型。因此,学子们应及早准备,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前谋划。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或者说创业商机不断出现,政府也给予诸多优惠和扶持政策,创业已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关键在于学生首先应该有创业意愿。因此,自学考试改革中的创业能力培养,首要环节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认知程度高,就会主动地学习创业知识,统筹创业资源,强化创业意愿,投身创业实践。
(二)创业知识
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决策行为,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的激烈对创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对创业项目、创业过程有一定的理解,成为对该项目了解较深的专业人士。尽管创业项目和平台千差万别,但毫无疑问,对企业所需营销、法律、金融、财会、公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实际上,自学考试无法将学生在创业中用到的知识全部予以传授,但可以对创业中所需要的一般知识、方法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较多的指导和考核,提出基本的要求,例如:怎么分析市场、如何发现商业机会、如何确立创业项目、如何进行项目论证、如何加强财务管控等,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三)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等创业品格的内涵和总括,也是创业教育实践的关键。古往今来,凡创业成功者,均具有较高的追求、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当今时代的竞争中,与知识、智力一样,创业者毅力、意志也成为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让学生对可能面临的创业风险有一定的准备,并告知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当然,更要培养学生审读项目的视野,提高宏观决断能力和控制力。
(四)创业能力
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延展和生成的。基于创业知识的层次,一般而言,创业能力可以细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创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对行业法规、安全、质量、经济、劳动等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了解,有能力管控项目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方法能力是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思辨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接收和处理、市场机遇捕捉、商业风险防范、项目建设反馈等;社会能力则体现为对创业情感和人际沟通的认知与掌握,如团队合作、员工关系、人际交往、商业谈判等。总体而言,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教育的培养应该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品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以观念更新为前提,科学把握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要义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自学考试深入发展的根本要求。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改革方案》(考委[2011]4号)。该方案结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精神,对专业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实施步骤做了提纲挈领的说明,其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这无疑吹响了自学考试新时代改革的号角。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自学考试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内容,从客观上要求站在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审视创业教育问题,将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到与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同样的高度,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把创业能力纳入自考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来培养和提升,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摒弃只有全日制教育才应该开展创业教育的思想。
(二)以开放协同为动力,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调整课程培养方案,增开创业教育类课程。基于自学考试的特点和定位,自学考试相应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尤其要注重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核心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体现“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避免重复、把握前沿、强化实践”的基本策略。根据《改革方案》,自学考试考试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整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等三个部分,并加大选考课程比例。基于此,一方面在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厘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特别是在经管类专业中增加l一2门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创业学”、“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学”、“创业个案研究”等,并采取措施,提高这类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以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提升创业的知识储备。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创业教育的比重。科学的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应有要求。为此,要认真制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厘清课程教学的要求和边界,积极整合教学内容,防止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叠,为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授争取空间;要加强课程教学中创业教育的延展性,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包括专业课内容的设计要贴近实际,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对管理科学的渗透;要加强内容更新与传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变化与需要,将最新、最实用、最基础的创业知识告诉学生,尤其是“经济法”、“市场营销”等课程,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3.构建多元学习模式,积极推进学习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对于短线自考形式,学生实际上有机会接触到教师对课程的充分讲解,可以考虑采取集中讲授、小班辅导、个别答疑以及“课程+讲座”、“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重视开展案例教学,倡导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以加强学习策略与方法的训练指导,同时通过开展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
4.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创业能力考核。考试形式是一种导向,是引导学生专心学习的“指挥棒”,加强考试的改革有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传统的考试手段基本上都采取笔试+小论文的形式,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少;记忆知识多,创新能力要求少;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多,案例分析、材料综合少。为适应创业教育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可以考虑在相应科目的考试中创新考试形式,改革考试题型,以考试改革推动创业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创业实践,积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
1.积极组织创业类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在我国自考学生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是在报考学校坚持全日制学习或在助学机构坚持上课的。基于此,各助学点应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创业类比赛,如电子商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加强创业交流与体会,尝试以创业者身份开展创业相关管理,充分激发自我的创业意识,并通过教师的点评,提升创业能力。
2.重视学生社会调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社会调研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这对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升学生社交能力、科学评判商业机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在短线自考师资的配备上,除了配备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功底的师资,创业教育课的教学应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市场学、会计学等专业人员,以期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3.加强环境建设,增加创业学习机会。利用学校、助学点等相关资源,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在相关课程中,增加模拟仿真环境的建设,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有不同实际工作经历的学生构建创业过程和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掌握和熟悉相应的创业规则与运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建立学生创业辅导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开阔他们的创业视野。
4.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创业教育教学保障。在国家出台自学考试课程改革意见后,各省自学考试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切实加强创业教育。
总之,在自学考试这一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等教育形式的改革中,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创新自学考试创业教育形式,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姚冠新,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6―89.
[2]徐宇琼,杨水根.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88―90.
[3]朱元双.基于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3一114.
[摘 要]面对大学生越来越严酷的就业形势,“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逐渐从职业教育引入到大学教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文章试图从与高职教育视角下与大学概念中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区别的角度,借鉴北大前校长在北大改革中对大学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研究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和路径,希望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理念 大学生
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根据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7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上却总是令人失望(童山东,2006)。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教育和培训制度,寻求改革举措,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技能”。职业核心技能的研究是基于“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或“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而进行的研究的,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与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培养职业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1998年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中提出,教育必须强调教养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技能。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教育现代化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然而,对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尚且还不在教育部组织的两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讨会范畴,虽然有学者如姜太源(2004)对德国IT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的连接做了详细比较分析,但是整体来看,目前学者们的关注点依然在职业教育方面,当我们讨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区别中找到操作思路,前北大校长的北大改革或许能够在这方面给以我们启发。用在北大改革中提倡完整人格教育,并以此叩开现代中国的大门,掀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帷幕,不可否认,时代的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他们不仅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约束力、创造力、自我认知和判断力和行动力,这些优秀的学生支撑起全中国的转型。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启发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长非常重视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认为此乃立国之本;其次,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给老师和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再次,提倡美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全人教育理念,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教育使人的精神、品格得到自由而健全的发展。北大改革就是从教学理念、课堂、课余社团和讲座等因子入手,通过构建完整的学校教育生态达到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
二、国内外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状况
“关键能力(Key Skills)”最早是德国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德国的“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内涵、“双元制”的培训模式,以及“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能力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姜大源,1996)。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s)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现已形成十分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目前,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几乎包含在英国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Anthony Kelly 2001;黄日强,黄勇明2004;邵艾群,2010)。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行的能力本位教育体系中,关键能力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劳工部获取技能部长委员会(SCANS)提出,为明天准备的劳动者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拥有五种基础能力。所谓五个基本能力,即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2000)。199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部发表了《义务教育和培训后青年人的参与》的报告,培养核心技能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
1998年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做了阐述;近年来,一批职业教育研究界的学者,如Anthony Kelly 2001、Aphrodite Tsalgatidou 2002、Peter Scott 2009、John C. Smart 2010、William E. Kastenberg 2010等深入研究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分类、分级、测评和培训方法,我国学者杨美怡2007、童山东2010、黄日强2011等,也不断把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如英、美、德、澳等国家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综述,李怀康研究员还对职业技能开发和养成的关键步骤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李怀康2005-2009),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对接下来如何进行我国职业核心技能的研究和实践有着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实施方面,教育部成立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通过过程测试和笔试两步,开展面对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以及在职人士的包括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职业培训和测评。同时,在教育部组织下,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和实践者于2011年和2012年共成功举办两次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讨会,试图在把国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经验本土化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中国特点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评价模式。
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很少涉及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对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的概念区分不清,仅仅有少量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徐向平2009)、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关系等(刘艳艳,申去非2009)等,而以上海某高校经管类研究生为例的实证研究从企业需求评价的角度探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策略(张帆 2011)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此外,就研究角度方面,也有少量学者将生态学引入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个体系中,如在杨同毅、周磊等(2009)的研究中,将课堂看作一个生态环境,并将人才培养的课堂生态划分为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陈氢(2010)从教学环境的构建方面探讨了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在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和教育的特点相契合,对于教育模式创新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的北大改革看对大学教育生态的构建
1.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首先是对知识的掌握
对知识(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重视让大学生职业发展有了比高职生更加深厚的基础和更开阔的视野。:“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立住脚,而且要光荣的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所言“学术”实则知识之谓也,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来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太源(2003)的研究中也非常重视专业能力即掌握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姜太源将职业能力分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三方面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关键能力(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即本文概念——职业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提供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对知识的重视决定着校长对北大的改革首先从大学理念开始,校长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一是“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二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在的提倡和推动下,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自由讨论之风盛极一时。文、理、法科几乎每周都举办学术讲座,教授、学生们各显神通,各种社团纷纷成立,有效利用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将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教师、学生互动频繁,自由辩论,无论是学习还是交流合作、思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校长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使用成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动力。大学偏重于通识教育,我们应该重视大学课堂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担忧也说明了问题: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所以需要重视对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教育需要极大激活课堂这个最核心的生态体,将其从简单的知识讲解和灌输转变为汲取、吸收、质疑、深入的循环,变单向沟通为双向甚至多向沟通,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岗位的能力。杜勇等(2010)认为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设计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灵活运用小组作业、模拟演练、论文撰写等教学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自由、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老师。从“兼容并包”的分针出发延揽各方面的人才来充实北大的教师队伍,焕发大学教师的生机和活力,于是,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教员来到北大执教,正合了蔡先生后来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指出的“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教师思想,这些老师扩大了世界学术介绍的范围,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的教育哲学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效,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另大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北大各门派教员在学术上各抒己见,不但活跃了北大的学术空气,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创新力的提升,养成包容等美好的品格。
校长经验的启发意义在于:需要给学生自由空间去发展自我,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并得到回应,有机会检验、实践自己所学,学生走出课堂,跟更广范围的人交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自我认知,突破狭隘而不断自我学习。大学教育需要重视课堂之外的整个校园,甚至学校之间的教育生态的构建,如硬件方面,学生交流、讨论、完成团队作业需要场所,而自习室、图书馆等是不合适的,咖啡厅可能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表达和质疑,而目前的大学教育显然把这一点忽略了。
校园环境既包括由老师主导的讲座、读书会、学术研讨会等,也包括学生主导社团活动和日常生活,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在学校内部唯一能够将课堂知识用之实践的机会,学校在校园环境构建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活动的支持,一方面在理念上给予同学们充分的自由,一方面在硬件保证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以学生为本,并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3.寓美育和德育于其中的课余教育
民国元年,任教育总长的时候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其中谈到要提倡美育,因为美感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因此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所谓美育,简而言之就是从艺术教育入手,培养人具有美的情操和相应的审美能力。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通过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教育,使人的精神、品格得到自由而健全的发展。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情感、强化对美的感受力,提升整体素质,与智育、德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德育方面, 1912年北京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令》宣布“重视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因此,德育和美育相辅相成,构成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促进品格修养。
此外,校长非常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在以上框架下,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社团活动、辩论会、办杂志占据,文、理、法科几乎每周都举办学术讲座,教授、学生们各显神通,各种社团纷纷成立,著名的有:新闻研究会、新潮社、哲学研究会、进德会、平民教育演讲团、音乐研究会等。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方,更是创造者和实践者,全方位展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复杂事务的判断力、自我认知和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而这些正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核心内涵。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出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这种超越了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态在加深其对知识和能力以及与人际关系的理解中培养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体会沟通、合作之道。
四、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整合学校资源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几门针对能力的培训课,更重要的是高校以学生为本,构建能力导向教育体系,从整体环境到各科课堂教育都全方位体现出生态环境构建的概念。大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个体、教育机构、教育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共同构成一个不断运动的生态整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因子,都是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高等教育也不能孤立于环境而存在,培养大学生的通用能力,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环境,把其置于与其教学环境互动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如何设计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系统是教学生态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而教学评价系统的可信度在于老师。一方面,在评价标准设计上,不仅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如通过论文等复杂大作业的形式全面考查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作业考察学生团队竞争与合作等;在教学评价的时间安排上,老师需要尽可能在课堂给出公正、理由充分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评鉴内容上,将课堂与课余相结合,把课余生活如社团工作、师生关系纳入评价体系。
2.整合校外资源,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学生通用能力的测评并不是学校本身能够胜任的,其权威性以及可信度都会受到质疑,而第三方测评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方测评侧重在学生通用能力的考察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中文以及专业类如会计、证券等,但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其他方面如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测评,作为需求方的企业也会在参考学校的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测评手段评价。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形成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很重要体现在:一方面中国认证机构基本被国外垄断,国内认证可信度不高,另一方面,中国面临就业压力和职业困惑的大学生越来越需要权威的中国机构给予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认证,从而更加明确自身职业规划。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能力Core Skills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现已形成十分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目前国际社会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黄日强,黄勇明,2004)。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八个模块(《国家技能振兴战略》,1998)。从这个角度,学校、第三方、企业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的三方,共同构成完整的测评体系。
3.把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职业学校教育的不同,重视素质教育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中,明确大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断细化培养目标,并处理好不同种类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明确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规定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要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必要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形成培养关键能力的指导纲要。在这方面,布鲁姆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等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个体能力种类多种多样,处理好各种能力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研究会.与现代中国.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
[3]陈氢.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研究.企业家天地,P165-166.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822)的研究成果之一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杜勇,杜军,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人才测评实验教学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6 期 P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