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设计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不确定性分析
我国目前面临确定最优备用容量克服风电机组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影响,支持消纳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问题。合理确定快速响应火电机组规模,过多火电机组备用容量会增加运行成本,因此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经济性。本文的研究基础是新建快速响应火电机组来解决面临的风电并网及消纳问题,不考虑对现有火电机组升级改造的情形。大规模风电并网背景下快速响应火电机组的规划面临2种不确定性:1)快速响应火电机组参数的不确定性,包括燃料可用性、碳排放成本、折现率、投资成本等;2)系统调度水平的不确定性,包括随机停运(机组、输电线路等)、负荷和风速预测误差等。本文假定发电商向调度机构提出快速响应火电机组建设申请,调度机构结合规划模型最终确定快速响应机组规划方案,因此,快速响应机组参数的不确定性可以不用考虑。同时,假定电力系统的随机性与系统元件停运相关,负荷和风速预测误差与发电备用容量最优水平相关。同时,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来仿真电力系统的随机特性。假定风速服从威布尔分布[17],由于风速预测误差的存在,蒙特卡罗仿真将设定大量情景,并得到每个情景下每小时的风力发电量。考虑到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的随机性停运,在蒙特卡罗仿真中引入2个向量X和Y。其中,Xmht=1表示第m个发电机组在第t年时段h时运行,Xmht=0则表示停运;Ynht=1表示第n条输电线路在第t年时间段h时可用,Ynht=0则表示不可用。本文将年尖峰负荷预测表示为基本负荷与年增长率的乘积[18]。年增长率包括年平均增长率和随机增长率2部分,随机部分反映了不确定的经济增长或天气变化对负荷预测的影响。每个节点的每小时负荷是基于年系统尖峰负荷在使用既定负荷分布因素的情况下得出的。每个情景都有一定的发生概率,由生成的情景数目分布得到。情景总数对基于情景的优化模型的计算工作量影响很大。因此,对于大型计算系统,采用有效的情景精简方法对提高计算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精简技术要求在尽量与原始系统接近的情况下得到最少的情景。因此,本文设定情景子集采用基于该子集的概率测度方法,该方法在概率度量方面与初始概率分布最为接近。另外,本文利用通用代数建模系统(generalalgebraicmodelingsystem,GAMS)中的SCENRED工具提供的精简代数式设定情景子集,并对情景进行最优概率分配。
1.2基于Benders分解算法的规划模型
大规模风电并网时,系统调度机构的目标是在满足规划和运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规划总成本最小,如式(1)所示。式中:t为规划年,t=1,2,…,T;h为时段,h=1,2,…,H;m为发电机组序号,m=1,2,…,M;k为情景,k=1,2,…,K;Cmt()为第t年机组m的投资成本;Gmts为k情境下第t年机组m的安装状态,1为已完成安装,否则为0;d为贴现率;pk为情景k发生的概率;Omht为第t年的h时段发电机组m的运行成本;Sht为相应的运行小时数;Pm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机组m的调度电量。根据大规模并网背景下系统的不确定性及目标函数的特点,本文利用Benders分解法将快速响应火电机组规划问题分解成1个主问题和2个子问题:主问题是不考虑可靠性的最优投资规划问题,2个子问题是可靠性和最优运行问题。其中,可靠性子问题的可行域受主问题影响,而最优运行子问题受可靠性子问题可行域的影响,也就是说可靠性子问题的约束中除含有自身决策变量还包括主问题的决策变量,同样,最优运行子问题约束中除含有自身决策变量还包括可靠性子问题决策变量。在图1中,发电商向系统调度机构提供快速响应机组的候选集,考虑规划限制情况下,调度机构以新机组投资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确定新机组的最优投资方案。其中,规划限制因素包括机组最大数量和候选机组的建设时间等。其中主问题同样确定了目标函数的下界,并用该下界检验规划的最优性。除了规划限制因素,子问题中产生的Benders割也作为主问题附加约束条件。主问题中包含所有的变量,而且所有的限制条件是线性的。主问题是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通过子问题提供的可靠性和最优运行对主问题的组合优化状态进行修正。可靠性检查子问题对主问题提出的规划中涉及到的系统可靠性限制因素的可行性进行检测。该子问题不仅保证每个节点是电力平衡的,而且满足输电安全和发电机组物理限制因素的要求。在可行性不允许的情况下,会形成可靠性割,用以分析主问题中规划问题的派生情况。直到确定可靠的规划后该派生过程才会停止。一旦满足了系统可靠性,最优运行的子问题将考虑规划方案的最优性,直到满足给定的收敛标准,该问题的派生过程才会停止。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系统调度机构
最初获得的信息包括投资候选快速响应火电机组的经济性和技术性数据、机组断电数据、输电线路数据以及负荷和风速预测误差数据。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设定一系列情景。随机长期规划问题本质上很复杂。本文用代数建模系统(GAMS)对情景进行精简。
2)本文模型
包括1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主问题和2个线性规划子问题。主问题研究最优投资规划,子问题进行可靠性检查并确定最优市场运行状态。主问题确定最优投资规划,其目标是新确立的快速响应发电机组的投资成本最小,如式(2)所示。式中:Bm为快速响应机组m的建设时间;Mmht为第t年发电机组m启停状态,1为开机,0为停机。其中,式(3)—(5)分别为建设时间约束条件、装机情况约束条件、快速响应机组的组合优化状态约束条件。主问题的解包括最优投资规划、新机组的组合优化状态和规划目标函数的下界。在第1派生阶段,对机组的组合优化状态没有系统限制约束,因此变量赋有随机值。但是,在接下来的派生过程中,来自于可靠性检查和优化运行子问题中的Benders割为机组状态设定了限制因素。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如图1所示主问题求解环节出现无解的情况),则调度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切负荷、激励市场参与者提供额外的容量作为快速响应备用等。
3)主问题确定
第t年发电机组m的最优安装状态mtG及其在h时段的启停状态mhtM后,可靠性检查子问题基于主问题的解将系统偏差降到最小。在电力平衡变量中引入松弛变量,目标函数(6)即是将松弛变量最小化。式中:Vitk为k情境下第t年的松弛变量;,1ijhtkL为第i次迭代k情境下第t年h时段j母线上的预期发电缺口;,2ijhtkL为第i次迭代k情境下第t年h时段j母线上的发电剩余;Phj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j母线上的调度电量;Dnjtk为k情境下第t年输电线路n上来自母线j的有功潮流;Qj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母线j上的负荷;Mmhtk为k情境下第t年发电机组m在h时段的开停机状态;Pm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机组m的调度电量;Pmin,m为机组m的最小出力限制;Mmht为第t年h时段机组m的启停状态;Xmth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机组m的发电机可用状态,0为处于停机状态,否则为1;Pmax,m为机组m的最小出力限制;Dn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输电线路n上的有功潮流;Yn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输电线路n的输电可用状态;I为从线路n上某点注入的注入功率;θnchtkθnd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输电线路n两端电压的相角差;xn为输电线路n的电抗;Rm、Rm为机组m爬坡加速/减速极值。其中,式(7)为目标函数的节点电力平衡约束条件,式(8)为发电机组安装状态,式(9)为主问题确定的组合优化状态,式(10)为发电限制,式(11)为直流电力潮流,式(12)为输电线路限制,式(13)(14)为爬坡加速/减速限制。随机规划解将满足长期可靠性指数,如电量不足停电损失率η。当第t年第h小时的η值比其目标值大时,第r次迭代时产生Benders割,相应的可靠性信号会反馈给主问题。将η作为约束条件限制未供给的每小时负荷数。年度负荷总数满足年度η要求。但是,使用基于小时指标的优点在于能够阻止某些时段发生大规模甩负荷的情况。第t年h时段的η由式(6)中的预期发电缺口Lijhtk,1除以第t年第h小时的预测负荷所得。式(15)所示的可靠性限制会使发电剩余Lijhtk,2为0。如果式(15)中有任何一个式子不能满足,则会产生Benders割。式中:αits和βihts分别为优化过程中对应于各约束的拉格朗日乘子最优值,均为常量;Fhtk为k情景下第t年h时段的负荷;ηht为第t年h时段电量不足的概率。式(16)的Benders割表示现有机组组合优化状态和候选机组安装状态的耦合信息。割表示在t年通过调整投资规划无法减轻电网受到的扰乱程度。
4)最优运行
子问题的目标是基于提交的竞标发电量和用电需求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福利定义为基于竞标值的电力消费支付额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子问题的构建基于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模型,并检查所求解的最优性。当电力需求没有弹性时,目标函数是基于给定的投资规划和机组组合优化状态使系统成本最小,如式(17)所示。在一些情景下,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断电会导致无可行解。为了计算此种情况下的价格,假设原发电机组由虚拟发电机组以更高的价格提供所需电量。利用电量不足期望值来表示虚拟发电机组提供的电能。(1)111(1)111min(1)(1)THKqhtmhtmhtkktthkTHJhtjhtjhtktthjSOPWdSCPd(17)s.t.111MJJmhjtkjhtkjhtkmjjPPQ(18)UPEQ+PAD(19)0,jhtkPj(20)式中:Wqk为系统运行成本;jhtkP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母线j上虚拟机组的可调度容量;jhtC为第t年h时段母线j上虚拟机组的成本;U为母线机组关联矩阵;E为母线负荷关联矩阵;P为虚拟机组可调度容量向量;A为母线支路关联矩阵;D为有功潮流矩阵;P为有功功率向量;Q为负荷向量。类似于可靠性检查子问题,最优运行的目标函数受到物理因素限制,如式(8)—(14)所示。该子问题的解为主问题目标函数提供了上界,用于检查解的最优性。如果提出的投资规划方案不是最优的,会产生如式(21)所示的Benders割现象,并会添加到下一迭代过程中的主问题中。(1)(1)1111111111()(1)()()KTMqmtmtkmtkkktktmKTMkmtkmtkmtktmKTHMkmhtkmhtkmhtkthmCGGZpWdpGGpMM(21)Benders分解法的重要特点是可以在每一迭代阶段为最优解提供上下界,从而提供了收敛标准。收敛标准如式(22)所示。YZYZ(22)式中是最小的正数,表示接受最优解的临界值。
2、算例分析
本文通过一个6节点系统的算例来分析集中式和分布式风电扩张情形,如图2所示。本文研究给定风电并网水平情况下快速响应火电机组的规划问题。基于风速预测数据,该系统分为3个区域,其风电容量参数分别为31%、38%和49%。风电容量参数是1a内实际风力发电量与装机容量全部投入使用时的发电量的比值。本文研究的快速响应火电机组安全经济规划期和年峰负荷预测期均为10a。表1列出了系统数据,图3给出了基准案例情况下年尖峰负荷预测情况。节点2、4和5的负荷比例分别为50%、30%和20%。假设负荷在该段时期内拥有相同的分布参数。年尖峰负荷预测值是基准负荷(如307MW)与年增长率(如2.5%)的乘积。假定尖峰负荷随机部分增长率和风速预测误差服从正态分布[19],中值为0,标准差为0.01,每小时负荷参数和每小时风力发电系数借鉴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提供的6节点系统小时数据。表2所示为候选发电机组数据。风电每小时成本忽略不计。风电容量为150MW,在情形I中是集中式,情形II—IV分布式。5种情形如下:1)情形I,风电机组集中在节点3的规划问题。2)情形II,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的规划问题。3)情形III,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但是在第8年线路4-5部分停运的规划问题。4)情形IV,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但是在第8年机组2停运的规划问题。5)情形V,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但是在第8年线路4-5部分和机组2同时停运的规划问题。情形I:在该情形下,风电机组全部安置在区域C的节点3处,因为此处风速预测最为理想。第1年该节点接入装机容量为150W、容量参数为49%的风电机组。但是,这样的规划导致无法用其他机组降低节点3较大风速误差带来的影响。表3列出了各机组投入使用的年份。机组3一直投入使用,机组1在尖峰投入时使用以满足负荷需求,将运行成本降到最小。总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为1336元/MW,其中运行成本为553元/MW。起初,机组3在节点3,机组2在节点2(系统最大的负荷中心)。表3中的其他机组在以后年份风电容量和负荷增加时逐步投入使用。风电集中安装情况下没有足够多的输电通道。情形II:图2显示了风电机组在3个区域分布式安装的结果。风电机组装机容量50MW,区域A和B的容量参数小于区域C的容量参数。表4给出了候选机组的安装年份。与情形I类似,机组1在第5年安装,机组2在第1年安装。但是,在第7年机组3才在节点1安装。节点3处的风电机组WG3年发电容量为12.5MW(容量参数为25%),线路2和3没有阻塞。低成本的WG3在某些时候低于其容量参数运行是因为系统慢加速限制因素。因此,在第7年接入快速响应机组后,WG3平均发电量上升到22.5MW,容量参数为45%,仍然低于WG3的容量参数49%,这是由于输电和运行条件限制(如火电机组最低发电量限制、系统慢加速限制、开关限制等)。与情形1相比,总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至1072元/MW,其中运行成本上升到了601元/MW。在情形II中,由于区域A和B较低的容量参数,总风电机组利用率与情形I相比降低了28%,这将导致更多的昂贵的火电机组的使用,并增加运行成本。如果区域A和B的容量参数与区域C相同(49%),则运行成本将降低至540元/MW。图4把运行和总成本描述为风电容量参数的函数。初始值是现有的风电并网水平。图4显示随着快速响应机组投资额的增加,运行成本降低。由社会成本可以看出,容量参数的最优增长为20%,此时社会成本最低。尽管区域A和B的风电容量参数较低,但是风电在3个区域的分布降低了总成本,提高了机组使用率。这是因为一个区域的风力间歇可以由其他区域来补充,同时,快速响应机组投入减少。情形III:该情形考虑在第8年尖峰时段4-5线路停运的情况。与情形II类似,机组2在第1年投入使用,机组1在第5年投入使用,机组3在第7年投入使用,如表5所示。另外,作为预防措施,机组4在第8年投入使用,机组6在第10年投入使用。线路4-5的停运减少了区域A和区域B的输电通道,因此有必要在区域B接入机组4和6。与情形2相比,总成本增加至1227元/MW。情形IV:第8年尖峰时段机组1的停运将改变情形II中的规划方案。机组2在第1年投入使用,机组1在第5年投入使用,机组3在第7年投入使用,如表6所示。另外,机组6在第8年投入使用,作为机组2停运的补充。该预防措施使规划成本上升至1162元/MW,运行成本升至601元/MW。情形V:在第8年,线路4-5和机组2同时停运,如表7所示。此处考虑尖峰和非尖峰时段2种情况。同之前情形类似,机组3在第1年投入使用,机组4和6在第8年投入使用作为停运的补充。总成本升至1232元/MW,是所有情形中最高的,但是运行成本和情形4和5相比变化不大。
3、结论
1、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者将自然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到其中。只有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在和谐中发展。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收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建筑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大自然的朋友,建筑工程不能对自然产生破坏。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同建筑的完美结合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种充分的利用并不是说去对自然资源进行一味的索取。指的是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的设计中,要对建筑场地内的空间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利用,可以将其作为建筑的一个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就要对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有所考虑,将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同时设计师要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功能做到一定的认识,以便在施工中有所注意,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到建筑和自然地完美结合。
3、认真考虑相应生态环境地域特点
建筑工程必将对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一定的利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掌握,对其能源分布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查。在具体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些因素产生破坏,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二、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
1、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找出影响生态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在通常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技术会被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对于建筑材料技术和物理技术方面来说,可以将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能源资源进行有效地转化,成为人们常用的资源。同时还要将新能源和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要求目标。
2、进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上文已经介绍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是生态建筑理论的要求。在传统的建筑标准中,如果建筑作品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设计应该是设计中的巅峰之作。优秀的建筑在保持自己独立的基础上还要可以和自然协调一致。在生态建筑理念的作用下,所有的建筑设计都要与自然相融,具体说来就是建筑风格和设计都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符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的本身就可以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体现,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将地方的独特韵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论文关键词:深基坑支护类型土压力支护结构地下水动态设计施工
深基坑工程是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较类型的岩土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问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以及结构力学等问题。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也得到应用。
1深基坑支护类型
1)土钉墙支护。2)搅拌桩支护。3)柱列式灌注桩、排桩支护。4)内支撑和锚杆支护。5)钢板桩支护。6)地下连续墙。
2深基坑支护的土压力
2.1土强度指标的选择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与土的固结度有密切的关系,土的固结过程就是土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对于同一种土,在不同排水条件下进行试验,可以得出不同的抗剪指标C和,故试验条件的选取应尽可能反映地基土的实际工作状态。在基坑支护设计中应采用三轴试验的指标,才能保证选取参数值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于黏性土,计算围护结构背后由自重应力而产生的主动土压力采用三轴试验的固结不排水剪的指标与实际工作状态较致,但由地面临时荷载而产生的土压力,通常采用三轴不排水剪指标较合理。特别对于软黏性土,最好采用现场十字板的原位测试方法确定c和妒,因为室内试验的扰动影响太明显,强度指标偏低,使设计过于保守。计算基坑内被动土压力时,一般宜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对于砂土,由于排水固结迅速,对于任何情况,均可采用排水剪指标,或采用固结不排水剪经孔隙水压力修正后的c,值来计算土压力。
2.2土压力计算理论及方法
1)试验结果证实了太沙基理论的定性结论,土压力大小取决于位移的大小和位移方向;2)实测结果表明,当变形小于5%H(H为开挖深度)时,被动土压力仍然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说,对于深基坑工程的实际变形情况而言,套用一些经验的位移指标来判断墙前土体是否达到被动极限状态,是有局限性的;3)在黏性土上的许多基坑支护工程,护坡桩钢筋强度未完全发挥,实际钢筋应力还低于钢筋的设计强度,造成很大浪费,而造成钢筋应力低的原因主要是计算土压力大于实际土压力。实验还表明,把基坑支护结构视为平面不合理,因为基坑工程的“角效应”即土压力的空间效应,对墙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这种空间效应可以在两边折减桩数或减少配筋量。
2.3水土压力的合算与分算
按照有效应力原理,可知“土、水压力分算”比“土、水压力合算”概念要清楚。但由于要测得有效应力强度指标,一般试验难以做好,而且水、土压力合算法在一些软黏土地区的临时性开挖工程中土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符合。
土在有水作用时,墙后土压力主要是水、土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未搞清水、土耦合效应的前提下,水、土压力合算是一个包含一定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方法,对工程实践来说是有利的。
为搞清墙后土体在水、同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行水、土压力分算,是符合系统科学原理的方法。
3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3.1静力平衡法
静力平衡法亦称自由端支承法,该法假定围护结构是刚性的,并可绕支撑点转动。围护结构的前侧产生被动土压力,后侧产生主动土压力。静力平衡法适用于围护结构的入土深度不太深即底端非嵌固的情况,此时围护结构由于土压力的作用而达到极限平衡状态。利用墙前后土压力的极限平衡条件来求插入深度、结构内力等。
3.2等值梁法
单支撑(锚拉)埋深板桩计算,将其视为上端简支、下端固定支承,变形曲线有一反弯点,一般认为该点弯矩值为零,于是可把挡土结构划分为两段假想梁,上部为简支,下部为一次超静定结构,其弯矩图不变,该法称为等值梁法。实践表明,等值梁法计算板桩是偏于安全的,实际设计计算常将最大弯矩予以折减,折减经验系数为0.6~0.8,一般取0.74。等值梁法基于极限平衡状态理论,假定支挡结构前后受极限状态的主被动土压力作用,不能反映支挡结构的变形情况,亦即无法预先估计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故一般仅作支护体系内力计算的校核方法之一。
3.3弹性地基梁的m法
基坑工程弹性地基梁法取单位宽度的挡墙作为竖直放置的弹性地基梁,支撑简化为与截面面积、弹性模量和计算长度等有关的二力杆弹簧。弹性地基梁法中土对支挡结构的抗力(地基反力)用土弹簧模拟,地基反力的大小与挡墙的变形有关,即地基反力由水平地基反力系数同该深度挡墙变形的乘积确定。即f=mzy,其中,.f为土对支挡结构的水平地基反力,kN/m2;为比例系数,kN/m4;为计算深度,m;为计算点处挡墙的水平位移m。弹性地基梁的m法优点是考虑了支护结构与土体的变形协调。工程实践表明,在软土中的悬臂桩支护计算采用m法,计算位移与实测位移有很大差异,实测位移是计算值的好几倍。这说明桩后土体变形已不再属于弹性范围。另外,m法无法直接确定支护结构的插入深度,通常假定试算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桩底落在软弱土层中,还需经验来修正。
3.4弹塑有限元法
有限单元法作为今后基坑支护设计计算的发展方向,它的优点是考虑了土体与结构的变形协调,而且可以得出塑性区的分布,从而判断支护结构的总体稳定性。但选取合理的本构模型与计算参数,以及塑性区范围与稳定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均缺乏经验。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系统科学的发展,为有限单元法的完善提供了更有利的工具。在结构计算方面,建立了能考虑基坑围护结构和土压力的空间非线性共同作用理论及其计算方法,并编成程序,方便高效地完成基坑围护工程的计算。
4地下水治理
4.1明排水治理法
在填土、浅层黏性土中开挖基坑,经计算和现场试验判断不可能发生坑底突涌或侧壁渗漏、流土,可采用明沟盲沟排水方法。
4.2井点降水治理法
降水治理方法适用以下条件:1)地下水位较浅的砂石类或粉土类土层;2)周围环境容许地面有一定的沉降;3)止水帷幕密闭,坑内降水时坑外水位下降不大;4)基坑开挖深度与抽水量均不大,或基坑施工期较短;5)有有效措施足以使邻近地面沉降控制在容许值以内;6)具有地区性成熟经验,验证降水对周围环境不产生大的不良影响。填土、粉土及含薄层粉砂的粉质黏土含水层涌水量不大时,适用轻型井点降水。黏性土、淤泥质土和粉土,适用电渗井点降水。砂土、粉土地层适用喷射井点降水。砂土、碎石土和岩石地层适用管井井点降水。管井降水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水位降幅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采用完整井或非完整井。
4.3隔渗治理法
采取隔渗措施治理方法适用以下条件:1)开挖深度以上或坑底以下接近坑底部位分布有粉土、粉砂,有可能产生流土时;2)邻近基坑有地表水体(湖塘、渠道、河流),与基坑之间没有可靠隔水层时;3)有承压水突涌可能,且无降水措施时。
4.4减小降水不良影响的措施
1)充分估计降水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2)设置有效的止水帷幕,尽量不在坑外降水;3)采用地下连续墙;4)坑底以下设置水平向止水帷幕;5)设置回灌系统,形成人为常水头边界。回灌系统适用于粉土粉砂土层。
5动态设计和施工
深基坑工程是土体与围护结构体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仅依靠理论分析和经验估计是难以把握在复杂等条件下基坑支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破坏,也难以完成可靠而经济的基坑设计。通过施工时对整个基坑工程系统的监测,可以了解其变化的态势,利用监测信息的反馈分析,就能较好地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当出现险情预兆时,可做出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和环境的安全;当安全储备过大时,可及时修改设计,削减围护措施,通过分析,可修改设计模型,调整计算参数,总结经验,提高设计与施工水平。
家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依靠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化与人们对家具个性化的要求。对家具行业拆装式柜类家具的系统孔、板件结构孔、参考基准孔位确定等进行分析,对其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拆装式家具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设计理念,实现家具行业的长足发展。
2、拆装式柜类家具设计方法
2.1钻孔设计的标准
2.1.1结构孔的设计标准
旁板和第一排的结构孔之间的距离是根据板件结构与连接件来决定的。如结构为旁板盖顶板(面板)的类型,一般采用偏心连接件来连接。此时孔径应根据连接件的大小来决定,最下面一排的结构孔和旁板底端间隔会受到望板高度、连接方式以及底板厚度等的影响。
2.1.2系统孔的技术参数
系统孔一般采用纵向垂直坐标的排列方式,并分布于旁板前后沿。对于盖门结构,前轴线与旁板前段沿线的距离应保持在37mm,若嵌门结构则应在前轴线与旁板前段沿线的基础之上,再加嵌入的深度,即门板厚度。前后轴线与其它轴线间距离应设置成32mm的倍数,一般系统孔的直径是5mm,深度是10mm,其主要目的是设计装置抽屉、衣架的直排挂棍以及支撑隔板等五金件。这样的话,系统孔直径一般要求设置成5、8、10、15mm等或者其他。
2.1.3柜类家具设计选择的参考基准
拆装式的家具系统孔一般分布在旁板上。因此,设计时需注意旁板的设计,这就涉及到了结构布局参考基数,设计一般把底柜抽屉当成参考基准,抽屉数量及高度作为旁板长度与抽屉滑道的孔位参考的数据,这样可以高效利用柜中空间。
2.2拆装式家居设计孔位的确定
2.2.1结构孔的定位
旁板第一个结构孔位于地板和顶板之间,如顶板厚20mm,排第一个的结构孔应在顶板沿边10mm以上,其他结构孔可依此类推。
2.2.2系统空的定位
准确找到结构孔后:第一个系统孔的位置以期间隔32mm,如结构孔的深度为18mm,则结构孔应处在9mm处,系统孔和旁板边沿间隔应为41mm(9mm+32mm),抽屉滑道空间在23mm(41mm-18mm)范围内;另外,设计师还应对板材厚度、抽屉滑动范围以及五金件等进行综合考虑来确定系统孔的位置。
2.2.3确定其他的结构孔
上面讲述的两种钻孔能满足大多数柜类家具的设计,对于其他样式柜式的结构,然而对于柜底和地面相互分离情况,需在二者间设置相应的踢脚板,应在板上制定另外的钻孔,钻孔时应符合以下的原则,需要钻孔的位置应与结构空保持相同的垂直线,其间隔距离是顶板到底板的距离,并与旁板结构孔方位保持一致。
3、拆装式柜类家具的设计实践
3.1设计实践中拆装式柜类家具标准化设计理念
柜类家具设计理念的标准化随着家居产业的迅速发展,提高设计标准化的程度,才能促进家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应对板材材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家居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良好的材料来源。规范材料的管理可以减少材料运输、订购等工作流程,可进一步降低资金储备;对五金件进行规范也是柜类家具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适用32mm的系统中的五金件,加工设备的标准化直接决定结构孔位与系统孔的精确度。工艺作为家具设计主要的轴线,它贯穿家具设计和生产的全过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家具的使用性能和外观,还应对相关资源最大化利用。
3.2拆装式柜类家具设计实践案例
实现拆装式家具设计理念和企业设计的实践的无缝对接,现引入两个实际的设计案例,以便读者对其设计实际操作的理解。系列化书柜设计的实践:两组并排的书柜的设计要求:
(1)每组柜体的高、宽、深、板厚依次为2200mm、1000mm、350-400mm;
(2)每组柜进行功能区分,书柜需配备柜门、搁板、抽屉等;
(3)设计步骤:画出三视图,接着画出标准旁板孔位图,并表标出铰链和滑梯道的位置;
(4)设计时要考虑到标准版协调性的变化尤其是标准版宽度和长度的方向的协调。具备多功能的可调节的衣柜的设计实践:柜类家具设计不仅要解决生产以及销售等问题,还应考虑市场化的需求。所以,家具设计力求以拆装实现多功能的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间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这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家具个性化的要求,还可以让顾客体验拆装家具的乐趣。
3.3设计实践中设计布局应注意的要素
拆装式柜类家具的钻孔位置设计是整体设计的重要部分,系统孔和结构空是较为常见的钻孔类型,它们决定了拆装式柜类家具整体的质量。柜类家具很多结构部件需要旁板和五金件进行连接来形成基本架构,系统孔和结构孔之间的距离在32-33mm倍,系统钻孔深度和直径分别为10mm、5mm,结构孔的数值是不固定的,一般根据五金件的据图情况而定;盖门式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柜式结构,旁板竖排的第一排都边缘的距离应控制为37mm左右。
4、结束语
对比方案需考虑的各项原则
客观真实是对方案进行比较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应该认真严谨的对各方案的优劣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证。在制定最终的方案时,我们必须要避免因人为的情感因素等带来的影响。而且我们应该客观的分析方案,不能存在看中或轻视某一方案的情况。工作中常会发现某些工作人员基于自身的喜好因素,而着重的优化某一方案,贬低其他的,这样会使得我们的方案不能得以最有效的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我们不能盲目的对比各个方案,而是应该确保他们处于同一层面上,例如需保证他们的规划目标是一样的。只有是在相同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才能对不合理的方案进行舍弃,采纳优秀方案我们在对方案进行比较之前,应该详细列会影响比较的各类原因,还应明确需要比较的项目,并按一定的对此次序来依次对比。对工程量及投资进行比较时应将其视为影响对此的所有因素之中我们在对方案进行比较的时候应着重以关键因素来对比,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主要,何为次要。因为一旦当比较中出现两种方案不相上下的局面,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重要因素的分析比较,同时我们应将所有的对比结果以对比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各类影响方案的对比因素
方案设计第一,方案应最大可能的满足工程运行,工程实施后应能满足工程的任务和规模,实现工程运用目标;第二,是设计应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在技术上能成立,并有一定的安全余幅。我们对设计还有一项要求就是他应该能灵活应用,而不应该是照本宣科。一个完美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一点那就是,不一样的设计条件决定了我们应该对建筑物样式布置以及对工程的处理等都应有所差异。由于每个地区受地形等条件的限制,建筑物的样式及其布局都不尽相同坝址比选中,各参选方案的坝型。枢纽布置等会由于场址不同而可能不一样,而不仅仅是工程量和投资等的差别。长距离输水渠道中,渠道的型式。断面尺寸等随着渠段所处位置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再有一点就是即使是同类型的建筑,由于所处的地区不一样,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科技等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重点的分析适合各地区的因素。
我们不能盲目的进行设计,而是应该对其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积极地分析,有效地论证其施行的可行性等。第一点要论证的就是对建筑的设置问题,以及工程措施,明确我们的施工目的第二点是我们应该严格的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技术布置建筑测量尺寸除此之外,设计还应满足我们实用性的要求,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等应具备实用性和耐久性避免使用尚未得到合理利用的技术或者是难度较大的技术,此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工程的风险性除此,设计应满足环保的要求和考虑对社会的影响,尽最大可能的使工程能够降低对社会及环境的不利影响方案的设计不应独立存在,而应积极协调其他的个专业.
1工程投资
如果说设计描绘了工程,那么实际的投资则具体的体现了工程水工设计是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约束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重中之重。当我们分析水利工程的经济是否合理时,应积极参考最小的风险以及最大的利益这两个因素。工程投资决策阶段要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论证,对不同的开发方案如海堤走向工程规模平面布置等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开发方案。海上工程要充分考虑海上作业风大浪急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台风大潮带来的风险等多变因素,科学地编制投资估算。这是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龙头,应适当留有余地,不留缺口我们只有仔细地估算好各类投资费用,详细的分解结构层次,准确的计算好工作量,才能保证我们的精确度得以最优。投资估算是控制初设概算的依据,初设总概算超过可研报告审批投资的百分之十时,可研报告需重新报批。通过上述,我们发现,只有严格仔细地做好投资估算工作,才能给项目的有效合理运行铺垫一个坚实的基础工程施工问题是我们再设计方案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当我们设计完成方案是,应该尽快的审核。此项审核不仅包括对投资费用等的审核,力求使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对其可行性进行严格的考核,主要是为了避免施工中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等。在做好对本深设计的充分考核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的吸取同行业同类型的工程的经验教训,听取合理的意见,从而使得我们的方案能够更加的有效,完美。
2环境影响
一个设计方案,在规划和设计材料中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估与库区和下游准备工作的有关内容环境影响评估内容应包括在建设投资分析论证阶段。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工程建设地区的环境状况;二是阐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三是在工程建筑影响下对周围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四是论证自然保护措施和补偿办法水利工程,不论其规模大小和建筑物组成如何,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周围所有客体的环境:大气,地表水,地质环境,包括植物和生物的生态系统,包括水质和水生物在内的水生态系统,社会环境等。在水工设计时,环境影响评估各阶段的每一步骤都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与工程地区的天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日益相互渗透。实践证明,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康复医疗的早期或适时介入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显著减少后遗症;另一方面,各类接受康复医疗的患者也离不开相应临床医疗的有力支持。因此,近年来临床医疗与康复医疗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康复设施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康复医疗阶段的划分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对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康复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康复效果和控制治疗成本的目的,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将康复医疗划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维持期三个阶段。急性期康复主要面向急性病患者、手术后患者以及在灾害或事故中受伤人员。实践证明,在临床治疗的初期即适时介入急性期康复,不仅能提高康复效果及安全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减少后遗症及医疗事故,而且能显著缩短住院期间从而削减医疗费用。对于运动器官、脑血管、心血管等疾病,若在急性期治疗过程中或手术后及时开展急性期康复训练,还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废用综合症。恢复期康复主要面向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旨在通过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促进他们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维持期康复也称生活期康复,主要面向居家或居住在各类养老及疗养设施中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各类访问康复设施或通院康复设施(通常在社区内设置)来提供各种形式的在宅或通院康复医疗服务,旨在维持他们的身心机能与生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康复医疗界近几年也认识到了明确划分康复治疗阶段的重要性。例如,在脑卒中的康复医疗中已率先成功实施了“三级康复”的模式,[1]大致分别对应于急性期、恢复期及维持期三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预见,该模式今后将会在中国的康复医疗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康复医疗领域不同治疗阶段的特点无疑对各类康复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建筑设计的视点,康复设施不仅具有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更因其治疗对象、目标、方式方法的特殊性(表1),使得其建筑设计难以套用一般医院的做法。同时,考虑到不同疾病、不同治疗阶段的康复治疗所需的空间与环境相差极大,建筑师必须对病区与康复治疗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而中国现有的康复设施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过低、专科特色不明显、平面布局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对国外康复设施的案例分析来探讨基于治疗阶段的康复设施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三、案例分析
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西欧和北美,在20世纪80年代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较而言,当前美国在急性期康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日本则在恢复期及维持期康复领域颇具特色。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美国的急性期康复设施以及日本的恢复期与维持期康复设施案例。
1.急性期康复设施
通常急性期康复训练宜在综合医院的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病区展开。急性期康复训练初期要保持患者手足的正确位置并借助于设备或人力使之被动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在病室内进行坐姿训练与吞咽训练;如果患者已可离床,则可在病室内或病区走廊等适当的场所展开行走及ADL训练。因此急性期康复要求病室要有足够的空间。为满足患者从重症监护至急性期康复的各层次医护需求,美国在1998年提出了AcuityAdaptableRoom(即急性期适应病室,简称AAR)。如图2所示,AAR采用单人病室,面积通常在30m2以上,病室内划分为临床区、患者区、家属区、卫生间等区域,设计要点包括:临床区内设置各种急性期治疗设备,患者区内设置病床,家属区内设置沙发;病床的位置便于医护人员及家属观察,其周边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使用急性期康复设备,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可将病床推至房间中央,使其四周临空以获得足够的作业空间;卫生间便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抵达,且有足够的面积展开ADL训练,为方便使用,洗面池与坐便器分设在卫生间入口两侧;病室外的走廊内设置分散式护理站及物品供应站,以便医护人员展开医护作业,走廊应有足够的宽度来展开行走训练(图3)。[2]目前中国医院的病室以多床室为主,床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足10m2,因此难以套用美国AAR的标准。为此,笔者提出了符合当前国情的可展开急性期康复训练的病室(图4),该病室的基本要求包括:多床病室的床均使用面积(不含卫生间)不宜小于10.8m2;病床的一侧宜留出1.5m以上的距离,以便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换乘轮椅;为方便轮椅患者,病室内还应设置带扶手的薄型洗面池。除病区外,急性期康复训练室也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以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美国国家军队康复中心为例,该中心的康复训练室集成了假肢、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可为截肢和烧伤士兵提供各类急性期康复训练。除作业疗法、运动疗法、假肢矫形等常规康复训练设备外,该康复中心还拥有300°进入式虚拟现实与步态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以及室内冲浪、室内高架田径跑道、攀岩墙与障碍模拟等训练场地(图5)。
2.恢复期康复设施
急性期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将进入恢复期康复阶段。恢复期康复设施的设计应提供能够模拟家庭生活的治疗环境以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由于患者ADL不断改善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须确保患者安全。位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的初台康复医院,主要为结束了急性期治疗的脑梗塞及脑溢血患者提供恢复期康复训练。该医院为地上8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为1.3万m2,病床数为173床。医技部设在医院一层,二层为门诊部及康复部,三层以上为住院部。2012年,该医院的住院患者约600人次,平均住院时间为98天(患者入住该医院前,在急性期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6天),回归家庭率达79%;此外,在该医院接受通院康复训练的患者超过了1100人次,医院还为600人次左右的居家患者提供了上门康复训练服务。[3]通常恢复期康复医院的门诊量较少,医技部中也仅设用于康复诊断的设备,康复部占据核心地位。以初台康复医院为例(图6),门诊部和医技部的面积分别只占总建筑面积的3.40%与2.69%;而康复部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2.58%,由物理疗法区(图7)、作业疗法区(图8)、木工间、水疗间、ADL训练室以及言语疗法室构成;住院部由若干康复病区组成,占总建筑面积的66.18%,既是康复患者的生活场所,也是展开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训练的场所,因而床均病区面积大于一般医院。[3]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卧床不起情况发生,并帮助患者顺利回归家庭,初台康复医院的病区设计还具有下列特色:护士站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图9),可方便轮椅患者与护士交流;病室内设置书桌,供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自己的兴趣活动;每个病区设3个活动室及2个浴室,确保患者可充分展开各项康复训练;每个病区均设备餐间,可模拟赴餐厅就餐场景。为帮助患者尽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医院一层的休息厅中还设有咖啡屋和小商店等公共空间(图10)。
3.维持期康复设施
维持期康复设施的设计要点包括:借助通院及访问康复训练的方式,维持患者残存的身体机能;与社区周边的医疗、保健及福祉设施或组织展开有效的协作,维持并促进患者正常的社会生活。通院康复设施(图11)主要面向居家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及专业的康复指导,主要职能包括进行患者的身体机能评定、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以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访问康复训练主要面向一时难以适应居家生活的退院患者,通过专业人员的上门指导,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居家康复训练从而增进他们的居家生活能力。为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日本的维持期康复设施多与康复医院或老年设施结合设置。以位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的南小仓社区康复中心为例,该中心与当地的小仓康复医院和伸寿苑老年护理院共同组成了一个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的社区康复设施群(图12),通过通院、访问等康复训练方式来维持患者的身体机能与社会生活。此外,该设施群还与社区内的诊所、介护保险事业所、当地社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充分的协作。
结语
项目群管理与单个项目管理既相互关联,又有不同特点。项目群管理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侧重于宏观的战略规划和整体的设计部署,并不直接参与每个项目的日常管理。首先,两者是互相联系的,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流。在项目进行的初期,项目群的整体目标对项目的立项、规划等工作进行指导,这时候信息主要从项目群流向项目;在项目进行的中后期,必须经常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与项目群的吻合程度,这时候信息主要从项目流向项目群。同时,两者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最大区别在于,单个项目管理更多地关注项目具体实施和执行,在单一功能的项目内对预先设定的要素 ( 质量、成本、时间等 ) 进行管理,并完成最终产品。而项目群管理更多地关注于总体战略规划,通过分析项目间的关联情况,合理设计方案,协调资源分配,确保从多个项目活动中获得整体性利益。总体来说,项目群管理是不确定的、战略的、组织的,而项目管理是确定的、战术的、独立的。衡量项目群管理是否成功的指标是获取的效益、技术水平、投资回报率等,衡量项目管理是否成功的是交期、成本、质量和交付产品。具体区别如下:目标导向不同,项目群管理以战略规划为指导,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而项目管理是战术层面,以具体的项目目标为导向;过程不同,项目群管理同时管理多个项目,项目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只管理一个项目;管理重点不同,项目群管理强调项目间的关系管理和冲突管理,项目管理重视特定产品的把控和交付;结果不同,项目群管理以实现组织整体利益为最优,项目管理关键在于交付特定产品。
2. 项目群理论与规划设计管理的关系
规划设计管理是在项目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协调内外多重因素,对项目进行较为具体的规划或总体上的设计,最终使项目目标、风格、功能符合自身定位和自身特色的管理活动。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提出规划愿景、发展目标、实现方式,完善设计方案、控制指标等,规划设计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项目群理论以规划设计管理为指导,工作重点不再放在单个项目结果,而是注重实现整体目标,所以,项目群管理的目标固然需要实现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但更重要在于有效整合和集成管理每个项目,以达到规划设计管理的目标。有效的项目管理活动必须能根据总体规划设计,整合所有项目管理活动,使得项目管理成为规划设计管理的一个基本职能以及持续改进的过程。市场环境随时改变,而项目群管理中又牵涉到很多利益相关人,要想达成项目群管理的目标,就必须整体规划,设计出各种合理的方案,同时把能力以及资源运用到这些方案中,这是规划设计管理必须致力解决的。如今,项目以及多项目管理的理论已经广泛融入和运用到管理中,项目群管理已经成为影响规划设计管理的关键因素。同时,规划设计管理又是项目群管理的基础,无论是资源的合理分配、项目的选择等,都一直是围绕规划设计管理这个出发点和根本来展开的。具体来说:第一,规划设计管理是项目群选择的依据。规划设计管理为项目群选择给出指导性纲领,也只有那些符合规划设计管理的项目才应被采用和施行;第二,规划设计管理是多项目资源分配的基础,只有以规划设计管理为基础,针对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别的项目之间的资源分配才最有效,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三,规划设计管理是项目群管理过程中做出正确决策的保证。环境变化随时可能导致项目偏离规划设计,此时项目群经理要以规划设计管理为基础,把握重点,及时调整项目;第四,项目群是实现规划设计管理的载体,组织目标和使命始终要化成一个个项目,这就需要采取具体方法和策略,通过具体的项目以及项目群管理来实现。
3. 项目群理论在规划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就必须根据形势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用更好的方案来代替或改进目前的项目目标,这就需要管理者必须有全局的观念,从规划设计管理的角度合理组织、整体筹划,这是项目群理论应用的优势所在。项目群管理是确保实际贯彻规划设计管理和获得预期效益的重要手段。项目群管理以规划设计管理为导向,更好地协调项目及项目中活动,对各关联项目进行整合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响应组织的需求,确保项目群里的项目与组织文化、目标、需求和动力等相匹配,能从项目的实施中获得总体的效益。在建立项目群管理框架的时候,应该与规划设计管理相联系,项目群管理架构包括项目选择、确定项目集群方案、项目群管理实施、项目群管理后评估四个阶段。
3.1 规划设计整合与项目选择
当多个规划设计目标同时出现的时候,企业就要对这些规划设计进行管理、整合,确定最关键的规划设计目标 , 以及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规划设计的整合给了项目评估和选择的方向,由此判断需求、规划设计管理和项目群目标三者之间的适配性。
3.2 确定项目集群方案
确立项目集群方案时应主要分析项目地域分布、行业类型、承包形式、在建项目以及资源状况等,对项目进行判断,评估管理水平和组织资源。根据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对组织的共享,以一定的标准把项目组合起来,集合成项目群。项目集群标准应结合规划设计管理需要,可以按地域划分并集群,也可以按承包类型划分。
3.3 项目群管理实施
项目群管理的实施过程是实现项目群管理绩效的重点环节,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组织机制、资源动态配置、企业文化、实施的工具和平台等。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规划设计管理的视角,应用思维、技能、工具、知识和策略等,协调组织内部矛盾,组织各种资源,平衡项目之间的关系,达成规划设计管理和项目群的共同目标。
3.4 项目群管理的反馈、评估和改进
提供符合规划设计目标的交付物是项目群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在项目的履行过程中,应针对各种反馈对项目群管理进行评估,对管理过程及时调整、优化和改进,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并为后续项目提供指导,直至确定项目群的收益,产生满意的交付。意的问题无数实践告诉我们,以沟通一致的、切实可行的、组织良好的、简单有效的项目群理论来管理,将极大地提高项目的成功机会,不过与此同时,应用这种管理模式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4. 在规划设计管理中应用项目群理论所要注意的问题
4.1 如何均衡项目之间的利益
在项目群管理中,每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周期长短和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可能就会出现挑肥拣瘦的情况,使一部分项目难以及时完成 , 结果影响了规划设计管理目标的实现。
4.2 如何处理项目之间抢占资源的竞争
多个项目同时实施时,不同项目之间为获取资源而竞争对立,可能会出现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旺盛而造成资源相对短缺。为了有效实施项目群管理 , 有必要建立一套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整合的办法。
4.3 如何正确处理项目群管理与单个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
艺术——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早期的设计与艺术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文艺复兴时期和中世纪之间在对待工艺和艺术的看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造成文艺复兴的因素之一,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手工艺和它以前的手工艺之间在观念上、劳动状况和技术方法上有着一种强有力的延续,但在当时的手艺人身上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有才华的手艺人从为生活制作日用品和为建筑进行装饰开始转化到独立的艺术品创作,使艺术与工艺渐渐分离。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大都还保留着手工艺人的痕迹。他们大都多才多艺,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工业革命后艺术与设计状况
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机器大生产、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旧的生活方式开始瓦解。但人们并没有对这一新的生活方式进行新的理性思考。商人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把装饰同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19世纪以后,开始了手工艺转向机械工艺生产日常用品。从此技术与艺术分离,转向与科学结合,产品形成统一化、标准化、批量化。同时,大机器生产给艺术界带来深远的影响,满足公众需要的艺术家与自我孤立的艺术家之间出现鸿沟。艺术开始远离生活,越走越远。它脱离了被科学所占据的设计领域,形成一个纯粹精神的领域。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许多家用产品往往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这是艺术与设计一次不成功的渗透,但它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19世纪下半时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在“新艺术”设计运动中设计师力图以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装饰。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1966年提出的“建筑学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所有因素都是杂交的而不是纯粹的”,这些用以概括20世纪70一8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目标的辞藻,同样可以用来说明1830一1914年问艺术与设计的特点。19世纪以美学方式来影响工业的发展是设计改革的一个理想。来自相近专业的人士如建筑师、美术家们试图用自己的观念来影响和引导产品的美学和消费者的情趣。不少人相信艺术的价值。他们基于艺术上的等级观念,认为如果高级的纯艺术繁荣起来,较低级的实用艺术也就会随之发展起来。在英国的艺术与产业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拯救英国工业未来的唯一机会就是向人们灌输对艺术的热爱。1900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以柯布西埃、格罗皮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于是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
20世纪初,设计在向标准化与合理化发展的同时,欧洲艺术运动也在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都力图定义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美学的形式与功能。这两种发展乍看并无直接联系,但两者所用的术语和概念都有惊人的相似。工业设计与艺术在很多方面已走到了一起。“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受到广泛的抨击。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渴求一种能体现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机器美学应运而生。先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业产品成了绘画、雕塑的主题。由此而产生的视觉语言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这一时期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都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艺术赋于它们自身的合理性,人们不再把工业设计视为一种必须加以控制的粗鲁力量,而是作为理想世界的港口。允许机器表现它自己的形式和想象力,而不必在它们身上强加一件古典外衣,现代艺术对于工业产品形式的推祟改变了传统美学观念。它通过将工业的形式与其内涵相分离,从而建立了一种与工业让会相契合的新美学,为现代工业设计发展铺平了道路。
20世纪初的现代绘画和雕刻为工业设计提供了观念和理论。而工业设计又为现代绘画和雕刻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这种成功的合作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一幢幢高耸云端的几何形建筑物、简洁而实用的家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都是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共同创造。但现代艺术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结合就象一次回光返照,当它们共同将产业革命推向高峰后便迅速分手。其原因:
(1)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各地纷纷设立美术学校。绘画和雕刻脱离旧有为了建筑或装饰服务的功能,成为纯粹美术专用名词。从此纯粹美术开始脱离现实状况,只在精神领域中寻找灵感。
(2)在生活不富裕状况下,人们不求高品位的艺术。需要的是廉价物品。从而注重生产速度及数量增长的工业技术,舍弃物体本身的精神性,形成艺术与技术的分离。特别是后阶段工业设计领域中功能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这种分离。
(3)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对装饰的放逐,实际上也就是对艺术的放逐。
(4)工业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将完整世界拆开的以各种专业分工为基础的文明。每个人都以精通一行的专家为荣。“隔行如隔山”,因而工业文明时期艺术与设计各司其职是当时一个趋势。
3、建立设计与艺术的新联盟
设计与艺术之间,从一开始就有一座相衔互济的桥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边沿学科的渗透、科学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它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真正的富有创造性的产品设计都必然渗透、交织和表现着美。因此,设计中的审美、直觉和想象等思维持征都孕育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与艺术不但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及互相启发的。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任何工业产品的设计与运用过程,实际上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勾划、去造型。没有对艺术的深刻认识,纯公式化的设计开发产品是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产品设计的。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而艺术创造同样地受到工业设计发展的制约与影响。设计对艺术创造作用和影响不仅是局部的、个别的、具体化的,而且是宏观的、整体的、广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