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化学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

第1篇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第2篇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方法衔接

执行新课程标准后的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和设置发生很大的改变,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加上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是每个担任高一化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认真解读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通过研读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对知识层次要求低,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详细研究化学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

通过详细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也进行很好的衔接,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有很好的衔接过渡。但是也存在一些盲点区,如部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定义和分类;酸性、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

三、调查了解教与学的障碍,制定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一 )做好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畏难心理。

2. 应对策略:复习初中知识,但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常采用的复习方法有: (1)集中复习: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2-3周的时间复习化学中的重要 “ 双基 ” 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如前面所提到的“盲点”)。

(2)专题复习: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根据初三的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化学计算等专题。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专题练习,这样既能有效的检验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等。

(3)穿插复习: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 “ 铺垫 ” 去获取新知识。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复习:化合价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

(二)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和实物直观教学为主,高中教学注重方法的点拔,以启发式、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的灵活应用。

2. 应对策略: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单模仿,学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

2.应对策略。首先在上高中化学课开始时,结合高中教材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等,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其次,介绍学习高中化学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

总之,只有明确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准确把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制定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才能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转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第3篇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高中化学的课堂探究教学设计越来越到受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理念;探究教学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下:课程标准教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包含在学习目标中的学习内容作统筹安排并关注学生学习评价”这一思想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方法,并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流程为:确定课堂目标确定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评价与反思。

五、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取新知识。

1.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服务的

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那么我们所谓的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教学过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以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各种生动的情景素材(如化学史实、故事、问题、实验)引入新课学习。精选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攫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增加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尽量多地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增强这些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教学实施要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在新课标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43-0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国家,除了开设专门的生涯课程外,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及生涯教育。早在1971年,曾任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西德尼?马尔兰德(S. P. Marland)针对当时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情况就指出,“教育应由‘升学主义’转向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自此,“生涯教育”理念以其主张“将职业指导和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年级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并在离校后找到适当的职业”而深入人心,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化学课程必然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美国德克萨斯州(以下简称“德州”)2010年8月最后修订的课程标准《德克萨斯州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高中)》为例,来探析德州高中化学课程中“生涯教育”设计与实施特色,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及课程标准修订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一、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简介

德克萨斯州位于美国南部,幅员辽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繁荣,其教育在美国诸州中是比较领先的。德州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开设科学课程,其中高中科学课程内容最为丰富,难度也最大。高中科学课程划分为4个一级科目,其中“化学与其他化学”是在初中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并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一级科目再划分为二级科目,以选修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化学与其他化学”包括4个二级科目:综合物理与化学、化学、大学预科化学、国际学位化学。

二、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生涯教育”特色分析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将“生涯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不做单独的课程来教授,这种做法既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将宏观认识与微观实践相结合,现将其特色分析如下:

1. 课程理念显性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体现着“生涯教育”这一教育思想:根据不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科目,供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具体科目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学习科学,并且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境中的能力。这种“指导学生将学习与自身未来职业生涯建立起联系”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也有利于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2. 课程目标具体化

德州高中“综合物理与化学”与“化学”这两门二级科目的目标体系中不仅有专栏“科学与职业生涯”简要描述化学与职业生涯的关系,更是在“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等要素描述了学生将来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职业所需做的准备(表1)。这样使得“生涯教育”成为常态教育,克服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生涯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走向职业生活。

3. 课程内容选择化

如前所述,德州高中科学体系中“化学与其他化学”所??4门二级科目均为选修,课程设置既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层面考虑到全体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如“综合物理与化学”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建立起科学与社会相关联的理念。

同时,该州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差异,设置了“化学”――以最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素养,为学生未来学习、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做准备;“大学预科化学”――提供与大学化学一年级相当的学习经验,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化学及相关专业奠定基础,未来适合从事化学研究的相关工作;“国际学位化学”――适合有意向去世界各地交流的学生选择,目的是在快速全球化的环境下培养国际化人才。

4. 课程学习探究化

现代学习理论要求学习具有探究性,“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一方面,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德州高中化学课程依据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多次提及“用于实验室和实地调查的教学时间至少为40%”;另一方面,科学探究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在化学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评估、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和实验,包括科学解释和科学证据各方面来批判科学的解释”。这种学习形式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体现了“贯彻生涯教育”的主旨。

5. 课程评价任务化

德州高中化学在评价学生学习时,需根据学生在纸笔测试、操作、调查报告和书面论文、口头测试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并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以决定学生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如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采取撰写调查报告、口头报告等评价方法,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摘录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在开展实验室和实地调查学习时,“学生是否恰当使用化学仪器、是否安全操作、是否合理搭置实验装置”都将成为表现评价法的评估内容。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未来择业所需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

三、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中实施生涯教育的思考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升学主义”思想与考试文化依然盛行,致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内容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传授学生知识文化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目标要求,其理念与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1. 就生涯教育开展而言,必须考虑实施的“有效性”

我国早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就明确将“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目标”之中,但由于各种原因“生涯教育”在我国学科教育中容易被忽略――不仅课程的顶层设计缺少相关渗透,一线教师更是意识淡漠。总体而言,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教育的途径主要有3种:课程介入、社会实践、学科渗透,现将三者进行比较(表2)。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正是采取了学科渗透的形式,既克服了理论讲授的空洞,又将职业生涯相关要求融入学科教学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我国可借鉴德州的经验,将生涯教融入学科课程设计,将与职业相关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加强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2. 就生涯教育渗透而言,必须考虑学科的“特质性”

其实,生涯教育弥散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的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必将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然而,我国学者基本上从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哪些职业素养的角度来思考生涯教育如何开展,尚无将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经验。这种泛化的认识,使得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生涯教育的本质目标与具体要求,其实践指导意义欠缺。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正是充分考虑了化学学科的特殊性,能够在教学及评价中提供学生模拟或真实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化学课标设计者需将生涯教育思想巧妙融入课标,不仅要有清晰的内涵界定,还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化学教材编写者在选择、组织内容时,要有效整合生涯教育的要求与化学学习的特殊性,实现化学学习与生涯教育的和谐统一;化学教学实施者能从化学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给予不同的指导,使得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合理的规划。

3. 就生涯教育内容而言,必须考虑要素的“全面性”

长期以来,我国知识性教学占据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学校单纯地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分离的现象,使学生失去了“学会生存、学会谋生”的机会。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增加了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生涯教育,但这种将生涯教育职业化的做法窄化了生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因此,将生涯教育渗透于具体的化学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究竟如何规定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德州的做法似乎?o予我们有意义的启示:生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职业获得,而是模拟职业活动来建构成功的人生;生涯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知”(如化学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行”(如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实验和实地调查)、“观”(如正确认识化学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等有机结合,培养既能适应社会生活又能胜任未来工作的完整个体。

4. 就生涯教育课程而言,必须考虑课程的“选择性”

目前,我国高中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正处于休伯(D.E.Super)理论的“探索阶段”或金斯波格(E. Ginsberg)理论的“尝试阶段”。在此阶段,高中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也有一定的认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年龄阶段所实施的生涯教育必然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任务。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年龄增长,其认知、心理、思想也随之变化,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而设置了不同科目的化学课程供处于试探期的高中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在化学相关学习活动中逐步寻找自我角色、探索自己可能的未来发展形态。因此,在高中生涯教育中,不可过多地强调生涯教育的统一性,那么就会使其式微,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

5. 就生涯教育教学而言,必须考虑内容的“丰富性”

“课堂”依然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生涯教育则是教学研究者和实施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德州高中化学课程不仅重视化学史教育,介绍化学家生平及其伟大贡献,既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描述了化学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破除了“化学家与科学研究的神秘感”,向学生呈现各类化学相关职业普通工作者的职业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化学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化学知识,以拓展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不同化学相关职业概况并说明职业要求,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社会价值,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逐渐清晰起来。

第5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在新版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工作者强化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拓宽思路,实现化学学科由“课本化”向“生活化”转变[2]。

举例来说,在讲解“油脂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例子,联想油脂的化学特性,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有过利用汽油清洗油脂的经历,因此,在对油脂性质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充分列举这些生活现象,深入阐释油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作用过程,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注重实验,突出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学生具有较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很多老师也将教学精力都放在学生分数的提升上,化学实验在课堂上的时间被大幅压缩,由于实验机会的缺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强化课堂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化学课堂学习效果[3]。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探索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离不开实验教学的支撑,要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化学实验现象,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标。

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态度和学术探索方向。强化实验教学,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应用落地,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倡导科学精神,实现学科设置的最初目标,发挥高中化学学科的作用和功能。

比如说,在高中化学体系中,很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部分课程还明确要求开展实验研究。在进行“身边的化学问题研究”一课的时候,其中有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84消毒液性质”研究。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指导和实验引领作用,先让学生在4个实验广口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84消毒液,并观察广口瓶中的溶液颜色,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成分的溶液,观察广口瓶内的化学反应,通过对溶液呈现出的不同颜色的观察和记录,分析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探索84消毒液及对应配比溶液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教学,将抽象的化学元素和化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化学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通过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4]。

三、构建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大化学”的学科观念

在高中教学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可将化学知识拘泥于课本,而要培养学生构建“大化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并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简单的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要养成化学思维和化学视野。在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无处不在,要学会从化学角度观察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会分析问题,探寻解决方案,真正实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讲授课本知识,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化学动态和化学前沿知识[5]。比如说,在“蛋白质和核酸”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新闻影片,向学生展示清华大学课题组在蛋白质复合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感知化学的发展动态和学科魅力。

第6篇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高中化学;应用

我国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科学探究引入了高中化学课程中。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问题探究教学的探索,对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中学化学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自主能动的学习以及对遇到化学问题时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参考。

一、化学问题探究教学的实施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受到内外在因素限制,高中a化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可以开展的。教师应从客观上对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之后,选择可以开展的,探究的内容、深浅、范围必须定好,探究课题必须来源于课本。在《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中,我们可以选择原电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水解的促进和抑制等内容进行探究。与生活相关的重要应用则可选择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化学电池的生活化组成等进行探究。

2.适度性原则

首先探究的内容要难度适中,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能力上能够解决,但又需要学生投入精力才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产生征服困难的喜悦,同时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其次探究要集中在课堂45分钟,如何选择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当重要。最后,探究问题在设计中要以最近发展区为依据,立足学生的已有水平,阶梯设计,提高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能力。

3.情境化原则

教学情境的设立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实验探究中得到的,例如化学热力学中的盖斯定

律、质量守恒定律等等。所以,通过设立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们求索真知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思维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结合化学史实、当代科技发展、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设立问题情境进行问题探究,例如,原电池的教学就可以电池的发现设立史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4.民主协作原则

探究教学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学习兴趣、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组。在探究小组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探究可以在一种有组织、有民主的环境中开展,同时让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融洽同学关系和培养科学精神。

二、问题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自主地产生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筛选学生问题,并激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重点、共性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三、问题探究教学实施后的体会与反思

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班级学生的化学兴趣明显提高,问题意识明显提高,更加乐于参与到化学的教学活动中,更能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化学实验中能积极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法及策略,并且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些化学问题。

问题探究教学适用于通俗易懂、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实验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10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10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平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4—01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下面就来谈谈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高超的教材处理能力,找出教材中理论的实践来源,将高雅的通俗化、将抽象的形象化。使学生有了理论源于实践、跳一跳,够得着、努努力,能学懂的感觉。就化学课而言,巧妙设置悬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变化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利用这些变化和变化的现象,精心设计实验从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创造悬念,创造欲答而不能,欲罢而不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化学原理的心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让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

4、开展探究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