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繁殖管理论文

繁殖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05:52: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繁殖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繁殖管理论文

第1篇

【摘要】随着饭店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饭店职业经理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对青岛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经理人的访谈分析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及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个人、学校、饭店、行业协会角度提出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

饭店业是我国旅游行业中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最早一批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alManager)产生的行业之一[1]。中国饭店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饭店职业经理人是饭店实行两权分离的产物。饭店职业经理人是指运用系统的现代饭店经营管理和经验,对某一饭店(或一个部门)进行经营和管理,以经营和管理饭店为职业的经营者[2]。伴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饭店业呼唤着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迅速崛起,饭店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成为饭店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1饭店职业经理人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年底中国本土星级饭店已经达到14326家[3]。由于我国饭店职业经理人制度刚刚起步,人才市场不成熟,用人机制不完善,使得我国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已经拥有一支职业经理人及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但由于饭店行业的特殊性,经理人既要熟悉旅游市场动态,把握发展趋势,在市场定位等决策层面具有判断力,又要精通业务,懂管理,还能进行实际操作,所以人才市场的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并不适合饭店管理人才的要求,存在饭店职业经理人短缺的现状。

青岛作为沿海开发城市,饭店业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据青岛市旅游局的统计资料,自1988年青岛首家高星级饭店开业至今,截至2007年底,青岛市共有星级饭店132家[4]。各国际著名饭店集团纷纷入驻青岛,青岛饭店业发展水平与国际接轨,在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多家四五星级饭店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青岛饭店职业经理人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青岛饭店职业经理人发展现状可概括如下:

1.1背景现状:本次调查对象覆盖了饭店中、高层管理者,男性58人,女性42人。分别占样本的58%和42%。样本结果显示职位越高,男性比例越高。

年龄结构上,31-35岁占主导,为样本结构的32%,其次为25-30和35-40岁,分别占总数的27%和17%,总体来说,这一分布是比较合理的,体现了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年轻化趋势。

从学历情况看,51%的职业经理人为专科及以下学历,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占47%,但拥有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人数却极少,只有3%,体现了高层次人才匮乏,高学历、高能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是解决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的重要突破点。

1.2市场化现状:从来源上分析,32%的被调查者是旅游管理专业出身,26%的来自管理类相关专业,19%来自经济类专业。这表明青岛饭店业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相关度较高。

从事饭店业业时间显示,29%被调查者从事饭店行业小于5年,23%时间为6-10年,19%为21-25年,结果显示从业时间越长职位相对越高。这表明,饭店职业经理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本行业管理经验。

分析饭店职业经理人任职途径,53%为内部培养,其他途径依次为人才市场招聘和员工、亲友推荐,从结果可以看出,饭店重视员工的忠诚度,踏踏实实工作就会有升迁的机会。

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证书拥有及认可度调查结果显示,89%的饭店职业经理人没有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证书;就其认可度情况来看,69%的人认为其认可度一般,17%的人认为不认可,只有10%的人认为比较认可,没有人认为非常认可。由此可见,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证书总体看来是不被业内人士接受的。这表明,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工作有待加强。

1.3职业化现状:问卷对饭店职业经理人必备素质和企业培训情况及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情况进行了调查。素质统计结果显示,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忠诚度、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管理技能是饭店职业经理人必备的素质。调查结果为饭店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提供了依据和努力方向。

对企业培训中最欠缺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图六),结果显示最缺乏的是对决策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这显示职业经理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体现了职业化现状,为饭店职业经理人培训确定了重点。

1.4访谈结果:在对饭店职业经理人进行访谈时,主要讨论的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如何才能在饭店业中更快、更好的发展成为饭店业职业经理人”这个问题,通过交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饭店业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员工要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本科四年的教育使自身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必须结合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生自身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本科生在从事饭店业时,要学会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2)就业初期及时调整心态。饭店业属于服务行业,众多大学生在从事饭店业初期心态不平稳,认为自身学历高,应该直接进入管理层,总是好高骛远。作为本科生,在就业初期,一定要及时调试心态,努力从基层做起,掌握好操作技能,同时广泛接触社会,扩大眼界,提升能力。

(3)提高学习和适应能力。社会是个大学校,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要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学习为人之道,学习处理危机的方法和技巧。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适者生存,要不断增强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融入新环境,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作为本科毕业生,要有从基层做起的低姿态,但不能只满足于从事基层工作,要明确自己的所需所得,设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不断进取。

2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首先体现在管理体制不顺,对于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主体没有明确的界定,社会职责不清。表现在谁都在管,又都没用心管,多流于形式。其次,缺少培养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外部法律环境;再次,饭店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饭店企业的培养着重在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培养,以及对客服务上,在职业经理人培养上制度不完备。

2.2高校培养模式陈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饭店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旅游管理专业(110209)本科业务培养目标做出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5]。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教学着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不是在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文化素质有缺陷,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不符合培养目标规定。2.3饭店企业培训机制落后:饭店企业培训机制落后体现在培训计划不系统,培训内容、方式和培训对象单一,缺少灵活性,培训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与企业人才使用和企业发展目标相脱节。

3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策略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研究是非常丰富的,但涉及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尤其是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具体研究却相对较少。饭店业的特殊性使饭店职业经理人在具体培养机制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要深入了解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实际情况,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结合青岛星级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调查研究,从四方面论述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策略。

3.1个人努力,自我培养:个人是饭店业职业经理人来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从个人出发明调整心态,确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其次,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职业水平。要通过增加实践力,不断获得丰富的经验;只有从个人出发,才能真正提升中国饭店业的国际竞争力。

3.2学校配合,人才储备:高等院校是饭店职业经理人后备力量的主要来源。因而,各高等教育学校应积极发挥配合作用,创造良好成长环境。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保证人才输出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减少高学历人员的流失;其次,强化课程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将专业课程中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融入教学实践中,既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又结合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人才;再次,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只有拥有出色的师资力量,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主要措施是教师定期到饭店挂职锻炼。聘请饭店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向广大学生言传身教。

第2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 文化差异 语境 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40-02

引言

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话语的含义,赵彦春博士认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它能够有效地被用以解释、指导翻译活动,成为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1999)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必须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找到其中的文化关联性,运用恰当的手段传达出原文所表现的文化内容以及作者的意图。

一、关联理论

Dan Sperber(法国认知科学家)和Deirdre Wilson(英国语言学家)在其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在其著作中这样阐述: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Wilson,1995)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明示就是说话人明白直接的传达自己的信息,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说的内容,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等相关信息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对说话人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推断。其中,推理的过程就非常关键,它涉及到话语交际是否能够成功,而听话人在推理当中,就是在寻找关联的过程。听话人在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语境效果较好,所付出的努力较小,那么关联性则越强。这就涉及到了最大最小原则,交际的目的是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获得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D.Wilson的学生E.A.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他认为,翻译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Gutt,2004)。

二、文化翻译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大体上来说,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它所涉及的不同语言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它要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中碰撞和磨合,因此,翻译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它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翻译”的理解大致有以下数种: 1.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翻译。2.有关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3.一种翻译方法,把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4.一种翻译方法,把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保留到另外一种语言中。5.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6.文化与翻译。7.文化的翻译。8.从事有关文化内容翻译的人。(蔡,2005)而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化翻译就是指对原文内容中一些特定的文化因素的翻译。由于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翻译中自然会遇到许多需要特殊解释的文化内容。例如,yellow book一词,我们不可能翻译成黄色书刊,在国外这是指电话簿。再看月亮一词,中国人认为月亮代表着团圆,会联想到嫦娥,而西方人则认为月亮是幻想,错觉的代表。文化翻译的意图在于把文化差异的内容恰当的表达出来,让目的语读者准确充分地理解原语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因此,译者必须要同时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民族文化特色,避免因按照本民族思维习惯进行翻译而造成的错译。

三、关联理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

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联系语境内容,寻求相关文化因素的关联,把其中目的语读者较难理解的文化因素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明示出来,以求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要找到最佳关联,这也就是译者的最终目标。Gutt认为化“暗含”为“明示”的方法有两种,即“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和“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前者注重保持“认知效果的相似性”(depend on resemblance in cognitive effects),后者注重保持“语言特征的相似性”(depend on resemblance in linguistic properties)。(Gutt,1991)这也就是翻译界中所说的顺应目的语读者文化理解的归化翻译以及保留原语文本文化特征的异化翻译。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把原语中的文化现象替换为译语中读者较为熟悉的文化现象。如Like knows like,英雄识英雄。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而异化是直接在译文中应用原语文化现象。如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瓶颈(bottle-neck)。其实,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文化翻译归根结底来说是要把目的语读者所不了解的文化因素明白清楚的展示出来,从而消除这种文化差异的障碍性。

译例分析:

1.“那么过一会爸爸趴在床上当马,让你骑上玩打仗,好不好?”

“Well then, what if I serve as a horse on a bed while you ride on me and play being a knight?”(乔,瞿,宋,2009)

译者在翻译“骑马打仗”时在后面补充了play being a knight,这符合英语文化背景,形象生动,会使英文读者一看即懂。

2.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病人当年参加过“梁效”的写作班子,估计可能是一种后遗症。

An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fact that this patient had joined the so-called“Liang Xiao”( An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wrote the major articles which voiced the opinions of the Gang of Four. Here“Xiao”also implies“Loyalty to the Gang of Four.”)writing group. What he was suffering from may have been the after-effects of that period.(乔,瞿,宋,2009)

此处“梁效”是中国时期特有的词汇,也就是“两校”指清华和北大当时为写作的团队。翻译中译者进行了补充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必须要充分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其中,译者要根据语境进行逻辑推理,注重文化差异性,构建适当的文化关联语境,实现成功的翻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对文化翻译这种交际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努力理解原文,力求通过推理,找到其中的最佳文化关联,展现给读者通顺明了的译文,从而实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

(3).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3]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2005(6):77.

[5]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Cambridge,MA:Basil Blackwell,1991.

第3篇

德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讨论德育理论的性质首先涉及到教育学理论性质的认定问题。教育学从自立门户以来,学科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即从教育学向教育科学发展阶段,从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向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发展阶段。在教育学阶段,教育学为规范性质的学科,称为实践教育学、应用教育学或规范教育学。正如英国学者赫斯特所认为的,(注:[英]赫斯特:《教育理论》,《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41-443页。)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他用“纯粹理论知识”一词指称科学理论。他指出,实践性理论和纯粹理论知识的区别在于,后者的作用主要是解释,前者是决定实践活动;后者是获得理性的认识,前者在作出理性的行动。他认为,教育理论关心的是“改进”和“指导”实践活动,为实践制定理性的原则。英国学者穆尔称教育理论为应用理论。他认为,科学理论的作用主要是叙述的、解释的和断言的。与此相比,教育理论属另一范畴,即属于所谓“应用”理论的范畴。应用理论的作用主要不是准备去叙述世界或预测未来,而是告诉我们在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它们为实践提出建议。(注:[英]丹尼斯·劳顿等著:《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第10页。)总结这两位学者的阐述,归纳起来,规范理论的特点以及它与科学理论的区别表现为:第一,规范理论的目的、功能,是“告诉应该做些什么”,“为实践提出建议”,“决定实践活动”,“作出理性行动”,不象科学理论重在“解释”、“叙述”;第二,规范理论建设的任务,是“阐述和论证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为实践制定理性原则”,而不象科学理论重在“获得理性认识”。

在教育学阶段,人们认为只有一种性质的教育学,即规范教育学,科学在教育学的视野之外。这一阶段,人们为教育实践“赶制”教育理论,发明理论是为了应用,为实践提供规范。教育实践的需要促进了规范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规范教育理论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它与科学理论的界限逐渐分明。如果用一个分类框架列出,它们的若干区别之处就在于:(1)在研究对象上,规范理论研究“应当做什么怎样做”。科学理论研究“是什么”;(2)在研究方法上,规范理论采用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逐步演绎的方式,科学理论则采用归纳法,从事实中概括出规律;(3)在概念揭示和命题陈述上,规范理论是对事物现象作出如何变革的规定,采用纲领性定义、规范性命题,而科学理论旨在对事物现象作出事实的概括,采用描述性定义、描述性命题;(4)规范理论的成果形式为理性规范,科学理论为反映事物规律的原理;(5)检验规范理论的标准为指导实践有效与否,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是真伪;(6)立论与检验方法,规范理论是辩护与批判,科学理论是证明与证伪。

这个划分学科理论性质的框架,对于我们认识德育理论的规范性质提供了参照。以现行的德育学著作的陈述体系为例。其一,德育学的陈述是采用规范理论的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的演绎方式,而非科学理论从教育事实中概括出规律的归纳方式。其二,概念界说是采用纲领性、规定性定义,采用规范性命题陈述方式,如“德育”概念,定义为: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注: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定义表述的是“应当”的纲领性要求,以及“应当怎样做”的规范。按定义的意思,如果换一种表述,即是好的德育、有价值的德育,或者说理想的德育,就是实现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这里同时也规定了德育“应当怎样做”。其三,德育学陈述的理性规范,是对事物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其四,对德育理论的检验标准是其实际效用,而非反映客观实际的真伪。

德育学著作是一定时期德育理论研究的表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科理论的性质。当然,要确定德育学科的性质,仅考察现行德育学著作的陈述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一些考察视角。

2

如果说,在教育学阶段教育理论表现为规范性质的理论,进入教育科学阶段,人们不仅需要规范的教育理论,而且企求科学教育理论的出现。经过人们的不懈探索,教育理论趋向多元化,有形而上学性质的、有价值判断性质的、有经验性质的。与此同时,教育理论性质的划分也成为学术话题。通常对教育理论的性质作三种划分,即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

教育理论“二分法”,是基于认识已经存在的事物与变革已有事物的区别划分教育理论。它与前面阐述的划分教育理论与科学理论持同一标准。二分法把教育理论分为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有的学者把这两者同“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联系起来,规律确定“是什么”,规则确定“应当是什么”。科学教育学局限在关于社会和文化事实的见解方面,它不作规定,不作指示,而是作出说明。实践教育学具有行为规范或准则体系的特性,这是规范的、“要求的”、“规则的”,它的风格是“命令式”。(注:[德]布雷岑卡:《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这种划分体现了人们建构科学教育学的理想,实际上,科学教育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即便是开展实证实验教育科学学研究也不等于建构起了科学的教育学陈述体系。现行的教育学基本上属于规范性质的实践教育学。

三分法,是把教育理论划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这种划分以对教育问题的三种思考方式为基础,即科学的思考方式、哲学的思考方式和实践的思考方式。德国学者布雷岑卡指出:“假如普遍地把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区分为三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教育理论,那么教育理论家之间的解释就会容易得多。其中包括:不至于因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是同教育科学不同的理论,而低估它们的贡献”。(注:[德]布雷岑卡:《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这时的教育哲学指规范教育哲学(有别于认识论哲学和形而上学哲学)。在三分法中,德育理论与规范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有渊源关系,规范教育哲学“区分说明应当是什么的规范与说明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的规范。前者称为理想,后者称为行为规范”。规范教育哲学为德育理论在哲学上立论。实践教育学涉及到社会、文化、机构和人员方面的教育行为。它“对教育行为提出实践观点、规范、建议或指示”。德育规范理论的构建要运用它们的解释。

由于二分法、三分法都未能把教育理论中的规范成分与价值成分,科学成分与技术成分区别开来,我国学者提出教育理论成分四分法的构想。(注:陈桂生:《“四分法”:教育理论成分解析的新尝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2期。)四分法把教育规范理论作为教育理论四种成分之一,这意味着规范理论在教育理论体系中有一块地盘,同时也为确立德育理论的规范性质提供了理论上的说明。具体说来:第一,明确了确立教育理论性质的基础,或“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区分各种教育学的命题体系”。四种性质的教育理论是由其相应的命题决定的,如教育规范理论为描述性命题,教育技术理论为程序性命题,教育价值理论为评价性命题,教育规范理论为规范性命题。第二,论证了规范理论作为与科学、技术、价值理论相区别的独立形态存在的合理性。规范理论根据教育价值观念对教育技术作出评价与选择,把技术知识转换成特殊情境中的知识,据以确立教育行为规范。科学、技术、价值理论通过规范理论才能发生效用,反过来,规范理论又指导着诸理论成分的抉择。第三,德育理论作为规范理论的身分,是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它陈述的是规范性命题,理论成果为理性规范。

3

前已述及,区分四种教育理论成分的基础,在于假定价值理论与规范理论的区别,科学理论与技术理论的区别,它们分别以一定的命题为主,回答不同的教育问题,陈述不同性质的理论成果。说它们是相互区别的,是从它们的纯粹状态而言的,在实际运用中,它们之间有多种结合方式。

第一,不同理论成分间互为前提,互相支援。比如规范理论与价值理论,前者为应用理论,后者为基础理论,它们属于同一性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德育理论根据价值取向和实践条件,建议“应当怎样做”,从而为德育实践确立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依赖于价值论证,“首先涉及到评价问题,……只有作出价值判断后,其重要性(或价值)次序肯定之后,才能拟定规范”。(注:[德]布雷岑卡:《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再比如,规范理论与科学理论之间,科学理论主要是描述事实、解释事实,提供规律性知识,不直接指导实践。但是科学理论通过价值理论为规范理论提供最终根据,只有以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的德育规范理论才称得上是“德育规范科学”;而且科学理论为德育情境提供事实判断,从而连结起价值理论与规范理论。

第二,从动态考察,不同理论成分在德育活动中是不同逻辑水平上的结合。凡“培养人”的活动,皆涉及到目的、手段、对象、方法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又根据相应的理论,在参与德育活动时,以不同形式的假定出现。“有关于适当目的或目标的,有关于教育的对象即学生的,还有关于知识的性质和方法的有效性的。这些假定和建议共同组成有关的理论”。(注:[英]丹尼斯·劳顿等著:《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第10页。)比如,德育理论关于人的培养目的(目标)的假定,其中包括价值的部分。“要想直接回答‘怎样做’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科学中,自然涉及人及其社会的终极目标与价值的问题”。(注:[日]大河内一男等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而对价值判断作出详细的审核是道德哲学家的工作,他要指出价值假定的最终基础是什么。然后才是德育理论家根据受根据者所适应的社会性质和个人需要提出培养目的(目标)。比如,关于德育对象的假定,这主要是科学的事情,属于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它们提供关于儿童如何生长、发展的理论。再比如,知识性质问题,它属于哲学家讨论的范围,而按照培养人的目的来讨论组织知识问题,属于课程设计者的任务。还比如,关于德育方法有效性的假定,它需要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理论的帮助,还需要有实际教育经验的人的帮助。总之,德育理论运用的是其它学科的解释,但德育理论与其它学科理论之间不是直接的演绎关系,德育理论的命题可以追溯到哲学命题、心理学命题、社会学命题等等,但它不是这些命题本身;德育理论的解释方式是“运用解释的解释”,它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解释的运用来解释“培养有德性的人”这一活动中。

但是,不能把德育理论理解为是“在同一命题体系中将实践理论的规范性任务与科学理论的描述任务结合起来,这就变成了一个大杂烩,既达不到对一门科学提出的方法论要求,又对教育工作者不适应”(注:[德]布雷岑卡:《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如果因为德育理论要运用相关学科的解释,就认为它是规范性经验性或实践性科学性的结合,那么,论证德育理论的性质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4

我们提出,德育理论是规范性的,是针对它的本质特征而言的,不意味着它只一种模式,或者说只一种理论范式。正如穆尔所述:“就旨在培养‘有教养的人’的方法而言,各种广义的教育理论之间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它们在性质上主要是实践性的或处方性的,它们都提出应该做什么的所有建议”。(注:[英]穆尔:《教育理论的结构》,《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487页。)。所谓“共同的特点”即规范理论的本质特征。在前面的叙述中,表示规范理论本质特征的术语有:“建议”,“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理性的原则”等等。这些术语作为德育学规范属性的用语,指称的是理性规范。德育学陈述的理性规范,它超脱具体的教育情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不等于直接规范人们今天干什么,明天怎样干。作为一种理论,它有抽象性;它不同于直接的处方,而是处方的主要依据”。(注:唐莹、瞿葆奎:《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

第4篇

关键词:学校;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21世纪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经济一体化和教育社会化,为适应这一潮流,我国的高等院校正在深化改革,实现“四化”,即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我校作为国家重点中职院校、兵团职业院校的龙头,正参照高校管理模式,完善财务制度,减少财务风险。

学校财务风险指学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带来的风险,集中采现在预算收支不平衡、资本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我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我校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事业结余等。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是目前我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学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经济主体,随着其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学校财务风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现金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制度缺陷,诱因是学校事业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应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意识,完善项目核算辅助帐,监控账外债务的变动情况,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引进社会力量改革校办企业。

1本校财务风险的来源

1.1成本意识淡薄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虽然近年来,我校加强了部门成本核算力度,但仍有部分部门、专业系对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安排和教师聘用,从不进行成本核算,致使部分专业或培训不但不能赚取收益,还会造成支付教师各项费用的困难。

1.2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学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货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学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1.3后勤的粗放式管理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校后勤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因粗放管理造成的管理漏洞,如:大宗采买较随意,不办理统一采购报批手续、不经正常手续订立采买合同等,这种随意性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预算开支,容易造成支付困难。

1.4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近年来,我校明显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瓶颈”迅速转变为资金“瓶颈”,基建的投资规模及工程款的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

2本校采取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2.1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它是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贯穿于学校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袭、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

2.2加强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2.3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

(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安全高效的会计系统。从会计业务流程中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资金内部控制。超级秘书网

(3)着力构建规范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实施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而采取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应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明确涉及资金支付和流动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和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建立财务重大事项(包括大额资金收支)报告制度等等。

第5篇

与中国太平盛世比起来,海外的政治特别是民族宗教环境不太确定,因此对于经济特别是在海外的中方施工企业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与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相比,海外的政治环境还算安宁,但是存在的少量的部落冲突、政治党派斗争以及地方的势力斗争都是影响到中方企业的稳定施工和合同等环节,这也会造成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投资者跟进的重要因素,从而会影响到海外的招商环境和经济发展。>>推荐阅读《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现状》

此外,当前海外招商引资的环境接近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大量引起外资企业的绝佳时机,应该拓展眼界,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以隔壁的朝鲜等闭关锁国的教训作为失败典型,完善引起来的开放政策,在这个驱动下才能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改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安宁的局面给中资建筑企业,同时也要端正国内政府的意识,服务于外商企业才是更有利于当地国泰民安的长期措施,保证中国建筑企业与国内的当地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是一个长期长久之计,任何地方保护主义都是短期行为,不会带动当地的经济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股权安排:

(1)中方独资经营,虽然这样是由中方企业完全控股,但是由于在海外国处于外资的环境中,所以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例如在中国爆发的反对乐天超市这种民族运动,涉及到民族主义等排外事件时,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完全没有风险分担。所以中国企业通常不适合采用全资在海外成立子公司的方式, 甚至股权也不是越多越好,避免成为当地进行民族斗争以及排外的牺牲品。

第6篇

营运资本的性质和特征等基础理论研究,虽然可浸润财务管理思想,拓展财务活动领域,开阔财务经理视野,但基础研究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工作,即使历经长时间艰苦奋斗和努力劳作,也难以有新的发现。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学术研究也已由学校和学术组织下达计划改为研究者自主开发,于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者依靠企业和政府资助经费,其基础研究近乎难以为继。然而,我国营运资本管理实践却极为丰富,一些公司利用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以及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完全颠覆了传统流动资金管理的做法。如松下公司、GE公司、戴尔公司和海尔公司等一些知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了零库存和零净营运资本,与客户实现零距离。苏宁电器因其巨额的负营运资本而备受关注。企业以订单为中心,在拿到订单之后再组织生产,可极大地减少存货及其高额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直接市场竞争转向客户竞争。很多企业通过实施JIT采购、JIT送料、JIT配送,实现零库存目标。显然,在现代化生产方式下,营运资本开始成为公司日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营运资本可以为零,那么,还需要对营运资本进行财务管理吗?学术界还有必要继续研究营运资本理论吗?仅有实践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的进步,是否还需要基础研究呢?对此,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创建的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给出了部分答案。该研究中心每年出版《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持续举办“营运资金管理论坛”,并开通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 描述、再现、解释和指导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实践,为推进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该研究中心的工作主要涵盖学术和实务两个方面,并非纯粹的学术理论研究,因而至今难以平息人们对“营运资本为零”的理论追问。

营运资本是公司关于短期资产投资所形成的货币财务资本,它体现着企业周转性资产的规模大小及其配置和优化程度。企业零距离管理实际就是企业与市场零距离,生产人员根据用户需求拿到订单,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需求。一些员工的工作地点不在企业而在市场,直接面对客户,以用户为服务对象。这种因服务时间极度压缩而使企业产品不会积压,从而减少产成品的库存,同时也节约了商品时滞成本。公司财务不再仅关注生产过程,而更关心市场流通领域。零营运资本管理不仅是公司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突破企业边界的运营管理工作,并且已成为公司CFO的重要工作之一。那么,企业营运资本除了出现零库存、零净营运资本,以及变为公司的重要财务战略之外,还有哪些变化?笔者认为,科技革命引发了生产方式变迁和企业组织的重大变化,而生产方式演进与营运资本运行方式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长期以来,学界研究营运资本,仅限于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个别项目的研究,很少从生产过程考察营运资本投入、占用、流动和回收的规律性。事实上,科学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程度、生产方式网络信息化和模块化进程,与营运资本占有量存在密切联系。因此,研究营运资本管理,离不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技术资产作为比人力资产更重要的企业新资产,与营运资本是否存在联系,确实需要给出解释。

二、营运资本文献综述

我国对营运资本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至70年代,著名财政学家许毅先生和黄菊波先生等前辈对流动资金运行规律的探索性研究。那时的研究主要基于计划经济的制度和实践。市场经济下的营运资本管理,则始于毛付根教授的《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1995)一文。该文对营运资本存在的必要性、营运资本的盈利性和风险性,以及营运资本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协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论述。在毛教授看来,由于企业对偿付流动负债所形成的现金流出易于预测,而对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流入的预测则比较困难,因此,企业现金流入的不确定性与流出的确定性,及净现金流量难于预测和非协调一致性,将使企业必须保持一个适量的净营运资本水平。从盈利性看,与净营运资本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是以长期资本为其资本来源。基于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盈利能力上的差别,以及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筹资成本上的差别,净营运资本越多,意味着企业是以更大份额的筹资成本较高的长期资本投入到盈利能力较低的流动资产上,从而使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相应地降低;反之亦然。从风险性看,企业陷入无力偿付到期债务而导致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越大,净营运资本需求量就越大。显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越大,则企业陷入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可以看出,毛付根教授研究该问题的前提是大机器工业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电子商务网络的形成,会计分期假设形同虚设,上述营运资本运行机制就受到挑战和破坏。不过,人们对此并未予以足够认识。如杨雄胜(2000)、汪平(2007)等学者,曾就营运资本基本原理、营运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以及营运资本与现金流量管理的关系等方面,做过深入有益的探讨,但均未涉及技术进步、供应链和生产方式变革引发营运资本需求和占用的变化。王竹泉(2005、2007、2010、2011)是近年来研究营运资本较多的学者,他提出“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思路,主张企业应根据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配置营运资本,测算营运资本指数,改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该研究的原创新、前瞻性和实用性比较强,有力推进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

可以看出,虽然学界从未中断过对营运资本的研究,如Harry G. Guthmann(1933)对营运资本影响因素的论述,Charles. Cortez. Abbott(1944)对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营运资本占有量的差别分析,William Beranek(1966)对营运资本占用模式的归纳,Keith V. Smith(1973)建立了营运资本的多种管理方法,Kenneth P. Nunn(1981)将营运资本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提出“部分性永久性营运资本”,以及Hyun Hanshin(1998)、Matthew D. Hill(2010)等学者将营运资本同股东价值最大化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有余绪樱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教材中对营运资本的阐述,王庆成等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流动资金”的论述,但这些研究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大机器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在现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生产方式下的营运资本性质及其作用,就成为财务学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往,人们总认为营运资本是低收益资本,而流动资产是低收益或非收益性资产。但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很多学者将企业收益能力与营运资本占有额联系起来,并得出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Trivedi Savtia,2011;Vivek U. Pimplapur, Pushparaj P. Kulkarni,2011;Hernan Etiennot, Lorenzo A. Preve, and Virginia Sarria Allende, 2012; etc.)

实际上,财务组织机构、财务功能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也存在密切联系。财务功能是财务系统对其他经济系统发生关系时的做功能力。公司财务具有维护经营过程、发现价值和创造现金流量等功能。生产方式和财务系统的存在,以及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成为财务功能得到发挥的前提(罗福凯,2007)。而财务系统对企业其他系统做功,又是通过财务结构的工作来完成,财务结构是借助企业财务组织机构作桥梁,实现财务系统的功效和能力。财务组织机构设计的依据是企业组织和财务结构的实际情况。目前,很多企业财务组织的设计充分运用了团队工作原理,公司财务组织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财务机构成为公司价值链的重要节点,营运资本则成为财务机构的日常管理重心。

三、营运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及其特征

从公司财务视角看,资产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则是资产的价值形态。在不考虑无形资产的情况下, 劳动资料是固定资产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对象是流动资产的物质承担者。同理,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价值形式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又称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而流动资产的价值又称为营运资本,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则称为净营运资本。 那么, 营运资本就是企业的流动资金或流动资本了。显然, 研究营运资本离不开流动资产的探索。

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流动资产,不能从其自然形态出发给出定义,而要根据它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确定。不是从自然形态上看可以成为劳动资料的所有物品都属于固定资产,只有当它们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劳动手段的作用,或者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作为储备的劳动手段时,才是固定资产。同样,不是从自然形态上看可以成为劳动对象的所有物品都属于流动资产,只有当它们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成为劳动者利用机器设备进行加工的劳动对象时,或者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作为储备的劳动对象时,才是流动定资产。机械制造公司为了销售制造出来的机器尚未出售时,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劳动产品——流动资产;从机械制造公司运出来的机器还没有抵达购买企业时,也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库存产成品——流动资产。处在装配、安装和调试阶段的机器设备及其所有的劳动工具,还没有成为员工生产产品的工具,依然是作为劳动对象的流动资产而非固定资产。农民饲养的牛和驴,当它们被用于耕地、运输物资和繁殖牲畜的工具时,它们是固定资产;而当它们被作为加工肉制品的原材料时,它们又是流动资产。所以,一个实物究竟表现为原材料、劳动对象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特定作用和所处的地位,随着特定作用和地位的改变,其资产的性质也在改变。因此,要研究营运资本,就需要研究作为营运资本物质承担者主要成分的流动资产的特征和属性。

流动资产是相对于固定资产的一种经营性资产,其特征和属性与固定资产有别。固定资产的根本特征在于:实物形态上是整体一次性投入、退废和替换,而价值形态则是部分地渐次性转移、收回和补偿。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长期地固定在生产过程,成为生产过程中稳定的要素,它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期间内,不断地反复地执行相同的职能。它一经进入生产过程就不再离开,而在执行职能时把消耗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它生产的产品之中,另一部分则仍旧固定在自身之中。固定资产的实物不流通而只是价值形式的流通。流动资产则相反或更为复杂,其基本特征是: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合而为一,当一个生产周期开始其实物和价值一次性地进入生产过程,而在生产周期结束时又一次性地离开生产过程;其实物和价值全部构成新产品的实物和价值。企业的流动资产一经进入生产过程,就很快离开生产过程而进入市场或机构及个人消费领域,其价值也一同离开生产进入市场或消费领域并同时得到补偿和收回。即流动资产及其价值是同时进入生产过程,又一同离开生产过程而进入市场的。显然,只有那些与一种产品的生产周期完全一致、在较短的时间内作为经营对象经过生产和交易过程并很快收回其全部价值的资产, 才是流动资产。所以,流动资产的支出,不仅包括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在制半成品,以及尚未出售的产成品的资本垫支,还包括产品的市场调研费和客户订单开发费, 以及必要经营信息获取的支出。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没有市场调研获取订单和必要信息的支出, 那么,原材料购置和投入生产就会产生浪费, 生产过程难以为继。 当然, 产品研发设计支出、计件工资和加班费支出, 以及应付日常经营急需的现金储备等,也属于此类营业性资产性质。这说明, 企业的流动资产,实际上由部分实物资产、部 分货币资产, 少量客户资产和信息资产,以及部分短期人力资产等方面构成。可见,营运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包括存货和设备、货币现金、知识资产、信息资产、技术资产和人力资产等。

从价值形式和流动性的视角看,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产生或区别,在于其经营过程中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流动资本是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经过原材料的投入、加工和产成品的出售,完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形态的一次循环和周转。其循环周转时间与产品生产时间基本一致,时间较短,一般地,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会完成多个循环周转。而固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则是少量收回的价值与产品生产时间基本一致,这少量收回的价值作为货币资本形成营运资本的一部分,其大量的价值仍然束缚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实物形式上;固定资本的循环周转时间也比较长,其循环周转一次的时间相当于流动资本周转数次或数十次的时间。即固定资本需要经过多个会计年度才能完成一次循环周转。可见,营运资本不仅包含流动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和人力资产价值,还包括少量固定资产损耗价值。而且,营运资本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循环周转时间较短,与一个产品的生产时间基本吻合。而从生产要素的视角看,人力资产的价值形成企业人力资本,现金、应收账款和短期证券形成企业的货币资本,存货、机器设备和厂房则构成物质资本,而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兴资产则形成企业的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显然,营运资本是企业多种实时性要素资本的集合。

四、营运资本属性演进与存量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改进

由于固定资本是逐渐分次回流,并且通过流动资产作载体或中介,才能从产出价值中收回和实现,所以,一旦物质产品生产周期延滞或加长,固定资产周期所垫支的资本就会被占用较长时间,而且新的要素资本诸如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财务资本等还要不断地垫付下去,从而增加资本投入。显然,营运资本存量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技术含量、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有关。而固定资本的配置结构和效率决定着其单位时间内消耗流动资本的数量多少。固定资本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其最积极部分是机器设备。机器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机器设备作为生产工具,最初是简单的工具如石器、木器和和铁器,经过人们改进产生了人手开动的复合工具,如制造了发动机或由风力水力等自然力开动这些工具。随后,由复合工具改造为一些简单的机器,由简单的单一机器又改进为比较先进的复杂的机器体系。此时,手工业开始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再后来,就是电力和电器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智能高端机器装备。当以机器替代手工劳动为主的技术进步阶段,即在简单工具、复合工具和简单机器设备的生产发展时期,企业开采和加工每一单位普通原料要求有更多和更复杂的机器设备,而且,加工的原料需要经过连续的多环节工艺过程才能生产出产品,这就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相应地,流动资产的数量变化不是很多。但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于生产活动,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以及高端机械装备智能化的逐渐实现,单位时间单位固定资产所加工的劳动对象数量急剧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存量(含有形和无形资产)开始大幅度增加。此时,营运资本存量占企业资本总额的比重迅速提升。显然,企业营运资本存量的多少,不仅与其自身循环周转特点和固定资产工作状态有关,而且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改变和调节营运资本存量与固定资本周转速度,也改变和调节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使得生产组织和社会活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如,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S)的创建,企业生产自动化制造程度的提高,企业库存量大幅降低,不仅通过电脑辅助设计系统(CAD)设计产品,而且使用电脑辅助工程系统(CAE)测试产品设计,利用电脑辅助制造系统(CAM)生产产品,即使用电脑控制机器及机器人生产产品。整个企业生产系统的所有活动,从市场供应、设计、制造到市场销售,均借用计算机技术而使整个生产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予以整合而成为一个信息系统。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量趋近于零。在CAM系统中,弹性制造系统(FMS)是一种在电脑控制下,利用一组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设备,生产一批少量而多品种的产品制造系统。假如生产汽车且某一种类型的汽车有四门和两门之分,FMS可按客户需要混合生产该类汽车,不需要划分个别生产。企业生产车间不再是边角料堆撒满地,而是生产完全电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材料浪费趋近于零,生产现场一尘不染,直接成本的降低特别是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幅度和潜力几乎等于零。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已成为企业必要的基础性资产,并成为营运资本新的物质承担者。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企业营运资本占有量急剧下降。

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企业虚拟研发、虚拟生产和虚拟销售的实行,传统基于流动资产价值的营运资本开始趋近于零。由于研发活动包括团队构建、产品和生产过程设计、结果评价、修改完善等环节,传统企业研发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由自己完成,而现代企业借助外部力量,研发工作的部分甚至所有环节以虚拟化的方式运作。以美国公司为例,首先是研发团队虚拟化。该公司的T恤研发团队是由隐匿在互联网中的无数设计爱好者自发组成,这些设计者包括专业的T恤设计师,也包括非专业的T恤设计爱好者,他们成为研发团队的成员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是对T恤的热爱,二是希望获取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并因此取得奖金或其他荣誉。其次,过程设计的虚拟化。传统研发活动需要研发企业自己进行过程设计,对研发目标、步骤、进程等都做统一、细致的计划和安排。在网站上,大家看到都是已经设计成形的T恤,其整个设计过程都是由隐匿在互联网中的设计师们在私下完成的,不需要做任何参与。再次,虚拟制造生产方式普遍化。企业的制造活动包括厂房的建立、员工的组建、设备的购置、生产工艺的设计、加工过程的开展,以及生产组织和协调等。传统企业制造活动的所有环节都以机器设备为重心,集中在企业自己的车间里完成。现代企业虚拟制造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公司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攻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培植,产品的具体制造环节全部外包。如果生产过程分为产品设计、加工和销售等阶段,那么,虚拟制造就是企业自身负责设计和销售,中间环节的加工制造实行外包。如果一个行业整条产业链由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加工制造等7个环节构成,其中前6个环节是整条产业链中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环节,目前基本上均由西方人控制。我国企业仅处于加工制造业最底层粗放型的制造环节,属于最低价值环节。以广东制造的芭比娃娃为例,出厂价是一美元,到美国终端沃尔玛超市售价是9.99美元。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进行的是价值最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动的环节,即制造环节。当我国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的前提下创造出1美元的产品时,同时替美国制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因此,我国企业应尽力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中的高端环节。著名的波音公司777型大型客机的生产也是采取虚拟制造方式。波音公司对设计、研发、生产、总装和试飞的整个过程,采用了装配仿真、并行工程等先进的虚拟制造技术,通过CAD软件先设计出飞机的各部件模型,然后组装成一个三维飞机模型。接着对其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行进行结构的详细设计、系统布置、制定工艺计划和进行工装设计及跟踪服务等工作,使设计者和客户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飞机的组装过程。随后,对飞机各个部分进行检测,一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数字化预装配等虚拟制造技术,事先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波音公司再按照仿真的优化方案进行实物零部件组装。通过虚拟制造过程,波音公司实现了在没有制作原型机的情况下,一次试飞成功。在生产过程虚拟化、生产方式智能网络化和商业模式集聚模块化的情况下,企业营运资本的形式、性质、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亟待给出解释和答案。

企业生产过程的虚拟化、生产方式的智能网络化,以及商业模式的集聚模块化,其根源在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企业经营过程的普遍深度应用。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腾飞,都是源于技术革命引发新兴产业革命的结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质是以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世界技术革命的衍生品,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发展依靠信息和资源给予支持。因此,信息技术是当代技术中的基础性技术,技术和信息已成为当代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由传统的人力资产、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以及新型的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等要素所有者结合在一起的合约组织,各种资产相互配合,共同创造价值。在企业的人力资产、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以及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中,货币资产是显著的流动性资产,其价值形成企业的营运资本。从营运资本周转时间小于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看,企业的小部分人力资产、大部分信息资产的价值具有营运资本特征,重要的是,营运资本是完成一件或一个生产单位(一批订单或一种产品计划)的产品生产所必需垫支的资本,这是营运资本的基本性质。营运资本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的会计年度资本,主要由现金、应收账款和短期证券等货币资本、少量存货等实物资本,以及与货币资本同时存在的短期要素资本构成。由于生产过程的虚拟化,企业的很多资产开始成为流动性资产,如虚拟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垫支和样品、订单开发和网络信息,以及短期人力资产聘用等,都变成企业的流动资产且在企业边界内,而其固定资产数额则相对稳定甚至下降。相应地,企业的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企业的信仰、理念和意志等文化资产)开始大幅度增加,人力资产和机器设备及存货等实物资产则显著减少,存货趋近于零。当然,那些处于产业链分工低端的加工装配企业,其人力资产与机器设备及存货等实物资产仍然会占企业资产总额的较高比重。可见,科学技术在企业的深度应用和生产方式的智能网络化,使得企业资产呈现多样化趋势。在此情况下,营运资本属于流动性资产价值的性质没有改变,其周转时间等于一个产品生产周期或少于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也没有改变,但又增加了新的特征:其构成内容主要是多种短期实时性生产要素价值,其形式呈现多样化现象。

五、结论

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必要资本方式之一。企业的货币资本主要来自营运资本。营运资本的产生源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企业技术资产的日益增加,将对营运资本存量产生重要影响。营运资本的实物载体实际上由部分实物资产、部分货币资产,客户资产和信息资产,以及部分短期人力资产等项目构成。营运资本是企业实时性多种要素资本的集合,其主要构成内容有货币资本和短期生产要素资本,其特征是周转期短并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吻合。所以,研究营运资本必须联系企业技术进步和研发强度。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与企业技术资产的占有量及其配置比例密切相关,营运资本存量多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研究》1995年第1期。

[2]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王竹泉、刘文静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

-2008》,《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4]杨雄胜:《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社科)》2000年第5期。

[5]汪平、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报告数据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6]罗福凯:《论要素资本——由一则故事谈起》,《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7]罗福凯、袁龙龙、邵云:《中国会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2011论文集》。

[8]李海舰、陈小勇:《企业无边界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9]孙莹:《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0]Hernan Etiennot, Lorenzo A. Preve, and Virginia Sarria Allende.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 2012. No. 1, 162~175.

[11]Trivedi Savtia. Impact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Limited Companies. Advances In Management. 2011. Vol.4(10) Oct. 48~59.

[12]Vivek U. Pimplapur, Pushparaj P. Kulkarni.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mpact of Profitability. SCMS Journal of Indian Management. 2011. October-December, 53~59.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