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 企业 社会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探讨了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职业规划不明确,不系统;社会用人机制和配套用人机制不够完善。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策略,分别从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政府和企业五个方面来论证,明确了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简称,它是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工作世界与职业社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强化他们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在求职择业中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顺利进入职场或变换工作实现工作向职业、职业向事业的顺利转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不明确,不系统。毕业之前的大学生处于幻想之中,没有紧迫感,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设想规划。而毕业的大学生也体会到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有前后矛盾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只知道理论而缺少实践和操作。
(二)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不科学。高校逐步成立了有关的指导机构,但是,高校的就业机构不够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就业指导老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系统的全面掌握,服务意识和质量不到位等等。
观念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用人机制和配套用人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动置换机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不协调,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渠道不畅,限制了毕业生的流动。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国人才流动呈现出不合理的状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做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一)从高校角度,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新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管理体系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把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高等学校必须从新生入手,给予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企业,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并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第二,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化。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别进行系统化的教育,按照职业探索、职业定向、职业准备和职业安置四个阶段的客观规律,把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同时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专业、兴趣等方面的不同,结合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企业发展等,合理的进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第三,引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在职业发展教育中要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学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培养大学生,进行“需求管理”,并把管理延伸到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让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很好的结合,这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从家庭角度看,让家长参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确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也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应及时和家长联系和沟通,让家长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和存在问题等,使家长可以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发展状况。
(三)从大学生角度,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主动的学习,了解自己,合理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追求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领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握机遇、创造机遇,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是企业看重的重要品质,也是大学生成功进行职业规划的条件。
(四)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要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的权益,同时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一个积极的合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一个稳定、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反馈大学生使用中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综合评定法案等,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相协调,实现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徐晶.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贾慧.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本土化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5]于祥成.大学生生涯辅导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6]张竞乾,朱玉涛,谢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
[7]赵北平,雷五民.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苏星海.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
论文摘要: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重要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目标及内容,途径、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大学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都在全面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化,努力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一、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意义
构建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培育的课程体系,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零散,被动式、应急式和“零敲碎打”式,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学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由过去单纯针对毕业生转向全体学生,并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
1.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主择业”成为新的就业理念。自主择业是人才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选择,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又能够让用人单位选到自己满意的人才,同时也适应了人才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国际间流动的需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在于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逐渐发现自我潜能,学会挖掘自我潜能,认识当前社会的特征,合理规划自我生涯发展计划,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2.是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拥有丰富的知识已经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复合型、创新型、善于交际等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目前各个高校要把素质教育与生涯辅导集合起来,使生涯辅导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并贯彻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可以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实施效果更加理想。
3.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发展与成才的目标
大学生要成材,就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等方面才能够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向社会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变,使自己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看,而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弱点,使他们学会判断自己的能力,排解焦虑等消极情绪;帮助大学生建立稳定自我概念和工作价值观,依照自己的新股和能力发展自己;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会人际交往,恰当处理人际关系。
4.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从事理想职业打好基础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入学就开始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认识个人兴趣及潜能,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个人生涯发展计划。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学习贮备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规划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
1.目标及内容
生涯辅导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其内容十分丰富。生涯规划辅导课程的目标应该达到:让大学生了解本科系的学业要求、发展前景、社会需求,进而充分了解本专业各个方面,使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基础;协助学生了解自我,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并了解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世界;增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规划好以后几十年的生涯蓝图;协助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做好求职准备。
2.途径、方法
⑴ 利用先进的IT技术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和科技教育机构合作,通过建立“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创造与高等学历教育同步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该举措有效缓解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瓶颈问题,为大学生“科学规划生涯,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专业指导,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⑵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课教师指导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帮助。但是,如何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的高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短缺和参差不齐的现状,大学可以和教育部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活动。培训计划不要局限于选择少数人高端培养,而要立足于长远的师资建设。培训点面结合普及范围广,重点针对包括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在内的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目前近百名辅导员教师都陆续参加了教育部和省级相关培训,多人获得专业资格认证。这些辅导员教师都成为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骨干力量,“授课教师+课外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体系正在形成。
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引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系统,结合网上咨询预约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辅导服务。
各高校可以与著名职业生涯测评提供商如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师生们可通过校园网方便快捷的获取来自专业咨询机构的优质测评服务,这些项目广泛应用于学生职业规划、求职招聘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求职竞争力。面对同学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困难,可以通过在线预约的方式提交登记表,就业中心会根据提交登记表的顺序安排专业咨询教师与同学“一对一”展开咨询,针对个案解决特殊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红旗.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新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05.
[2] 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复旦大学.2009,07.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可能自我 结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986年Markus.H和Paula S.Nurius提出可能自我理论,最早用于学业领域,经过发展和成熟后被Linda.M和P isarik.C.T.应用于职业领域,即职业可能自我。Pisarik.C.T.,认为职业可能自我是以未来为基础,个体根据所掌握的工作价值进行描述,在工作中表达和实现的自我表象。①同时Pisarik也提出了职业可能自我的结构假设。我国对职业可能自我的关注始于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牛媛媛对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结构和特点的研究。随后有少数学者关注到大学生职业希望自我问卷编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和藏、汉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分类及重要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解决大学生的职业困惑和职业发展问题都有积极意义。
1 职业可能自我的结构
Pisarik.C.T.基于对以往可能自我的结构,工作价值的评估,以及对职业渴望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可能自我的结构假设:职业可能自我用来评估个体在工作中表达和实现自我的希望和预期。这些希望和预期均由5个因子构成:能力、成就、自主、发展以及创新。②5个因子对应着个体的职业发展趋势,自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职场中表现能力,从而获得成就;对职责熟悉之后通过一系列的自主行为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获得职业发展;创新为职业可能自我的最高层次,通过创新能在工作中更好的自我实现。
牛媛媛③在我国第一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职业可能自我。大学生具有群体集中性,相对职业领域比较容易进行大容量的调查;同时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系统的接受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取向和工作领域。牛媛媛借鉴可能自我理论以及以往学者对职业可能自我的研究,对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职业可能自我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大学生对自我的未来职业发展存在相对较多的恐惧成分,主要来自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舆论压力、未入职场前的普遍焦虑、对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大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潜在能力,能力如何运用成了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第一个因子。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出来为创造力(区别于Pisarik的创新性)。牛媛媛在自主性和个人发展这两个因子上与Pisarik观点一致。
2 职业可能自我的特点
由于个体以及群体的差异性,可能自我因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职业可能自我与年龄
职业可能自我是随着年龄动态变化的,或者是随着人的成长过程、经历多少而变化的。人的身心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身体的变化,思想、行为、观念、态度的变化。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阅历的丰富,对职业领域认识的深入,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期望、职业预期以及在对职业领域的担忧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职业可能自我,即自我对未来职业的职业前景、工作自主性、工作强度、薪水福利待遇、同事之间关系等的预期。牛媛媛发现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呈现出逐步发展的趋势,大二和大三是职业可能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孔存慧④对高职生的调查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即高职生职业可能自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最高,但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职业可能自我下降。但是在三年级的职业可能自我高于二年级,可能是因为在三年级的时候课程回归到专业课的学习(一年级二年级通常以通识课程为主),学生们对专业前景的认可增加了对自我未来职业的认识。
可见不同群体,职业可能自我随年龄的发展趋势可能不同,这促使研究不同大学生群体职业可能自我与年龄的关系,进而探求他们职业可能自我的特点变得有意义。
2.2 职业可能自我与性别
Segal,H.G.等几位学者以“预期生活史”为研究工具,对18到19岁间的223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对未来生活事件的预期,在取得大学学位、发生意外事故、疾病、物质滥用、退休这几个方面没有显着的差异,但在未来有一个职业、婚姻、有孩子、离婚或处于独居的生活事件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更多可能性的预期。⑤女性在职业方面处于弱势一直属于社会常态,女性自身对职业认识也没有男性强烈,因此在职业可能自我方面,女性表现出了与男性不同的一面。我们通常主观的认为女生在学业上是比不上男生的,女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空间思维力都逊于男生,加上女生的生物弱势,使得在许多用人单位只招男生,即使招收女生也会添加许多附属条件。女大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就是同等条件下女生找工作难于男生,由此会让女性对自我产生怀疑,抑制自我创造力、自主性等的发挥。牛媛媛的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在职业希望和预期自我的创造力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大于女生,而在恐惧自我的自主性上小于女生。孔存慧对高职生的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2.3 职业可能自我与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包括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毛瑞、万明钢⑥通过对藏、汉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预期与恐惧的分类现状进行探讨,发现藏族大学生更加重视能力、压力、创新与个人发展,汉族大学生更重视能力、经济地位、压力与人际关系;两位学者继续对藏、汉大学生在社会比较、时间比较下不同因素对职业可能自我评价的研究也取得明显成果。⑦
牛媛媛和孔存慧的研究均表明职业可能自我在学生中存在院校差异、城乡差异,孔存慧还指出,高职生的职业可能自我与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的职业可能自我具有差异性。
3 已有研究的借鉴与启发
已有的对职业可能自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国外学者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国内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并能发现重点,还原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真实面貌。但由于研究历史的短暂、学者关注的匮乏以及领域的局限,职业可能自我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突破。
3.1 理论的相对匮乏
职业可能自我在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学者们关注的不多,理论也相对匮乏,目前职业可能自我的理论支撑仅仅来源于可能自我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观点。但是职业可能自我广泛存在于职业领域、心理学领域、教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我们必须多维度、深层次的从这些领域去探究某些群体的职业可能自我,而不是停留在臆想阶段。因此笔者认为职业可能自我的理论基础不仅仅应该来自于发展暂不成熟的可能自我理论和某些和自我相关的职业指导理论,还应该有其他领域与人的发展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
3.2 结构区分度不强
以往关于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结构的分析,并未解释职业希望自我、职业预期自我、职业恐惧自我的内在区别与联系。而希望自我和预期自我反映个体对未来职业的积极态度,恐惧自我表示个体对未来职业的消极方面,研究对象在区分希望和预期自我时容易混淆,造成调查结果的效度不强。如果按汉语中对希望和预期的相近释义,可将大学生的职业可能自我分为职业希望自我和职业恐惧自我。这样不仅更加有利于调查数据的分析,同时具有直观的信息传递效果。
3.3 研究深度不够
已有研究没有将职业可能自我的发展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尽管对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结构有所划分,但没有对各个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总的来说,既没有解释清楚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发展有哪些特点,也没有关注到个体职业可能自我的历时性发展。后续研究可以重点探索不同群体大学生对于不同时间段的职业可能自我的希望、预期和恐惧,建构理想的职业可能自我模型,分析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群体发展特点。
注释
①②Pisarik,Christopher T. The relationship amongwork possible selves, work role salience,socioeconomic posi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in early adulthood[D].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2006.
③ 牛媛媛.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初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④ 孔存慧.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可能自我研究[D].天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6.
⑤ Segal,H.G.,Demeis,D.K.Wood,G.,&Smith,H.L.Assessing future possible selves by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using the anticipated life history me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2001 9.7.
论文摘要:在综合考察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改进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方法,希望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就业指导。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已经把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我国的这项工作起步晚,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上,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都与国外存在距离。分析研究其他国家此项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措施,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丰富我们就业指导内容,改进我们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使我们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一、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正稳步发展,但是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总体上讲,国内各高校都划拔一定的经费,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开设职业指导课、就业信息、组织双向选择等活动;同时,政府重视并倡导社会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与有效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职业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指导对象多半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指导地点局限在校内,很少在校外进行;指导内容多半是就业政策、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有关职业发展需要等很少涉及;指导形式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的很少;指导人员多半是学生辅导员和就业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参与的很少,虽然有时也邀请一些社会人士参与,但一般也只是做些报告或讲座而已;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
二、国外职业指导的特点和内容
很多国家都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行为,而是发展、培养人的过程,他们的就业指导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职业指导师帮助大学生不断发展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职学校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如下:
1.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且大量投人
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协调下,各部门积极行动协调工作;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建立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美国有很多非赢利性就业中介组织,它们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吸纳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会员,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帮助用人单位制定有效的招聘计划并为之提供优秀人选,对就业市场的现状、职业发展前景、求职和招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毕业生提职业发展服务。而且美国劳工部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未来十年的业环境和各行业需求的信息,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式,每两年微调一次,并结集出版,成为美国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又如日本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毕业生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为之介绍符合条件的职业;大学生如若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中心就为其组织培训并安排各种实习活动,再对其进行求职面试技巧和适应性训练,以增强他们推销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的信心。此外,还有如日本的雇佣信息中心、雇佣开发协会、人才介绍事业协会、人才派遣协会等众多的就业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不但解决了学校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让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及职业界的要求紧密结合。
2.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个性化
国外学校很注重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除了常规的专业和学科分类外,更多的是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工作。在德国,从人学起,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test)、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个性特点,建立学生特性档案,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并结合学生职业意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重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指导,如果对职业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学生合理“报价”,并面授谈判技巧;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学会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健康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科学化
首先,国外的职业指导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数据来说话。在进行职业诊断时候很多国家采用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积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提前开展测评服务,测试与职业相关的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明确自己,正确估价自己,而后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根据性格特征分析自己的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
其次,注重对职业前景的科学预测和分析,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岗位。
4.校内职业指导与教学结合紧密
国外大学指导课程,从人学开始就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体现在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和预期的职业。整个大学期间,学校有很多教学组织方式:单元教学、教学模拟、主题设计等,将学科、课程建设与职业指导相互渗透;就业指导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人、就业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择业技巧和准则等。就业指导形式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毕业后,毕业生仍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公众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接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学校还注重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并以此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参考。
5.开展创业教育
国外就业指导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深度交谈,培养学生自我创造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而且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和政府的相关法律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他们认为:独立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很重要,大学生创办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三、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须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具备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测评能力。
2.结合专业教育的全程进行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如:建立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人力资源主管定期进行咨询、模拟面试等;同时应充分利用中介机构。
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学校学习的全过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对中年级学生开展个性心理测评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对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设计,培养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并且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的训练。
3.进行心理指导
通过心理测量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需求,即各种职业需要什么特长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开展职业市场研究
开展行业的人才预测和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并且以此作为改善和完备就业指导工作的参照,使高校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及时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扩展的空间可能、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专业发展的前景、专业适应性、专业现状和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等等。
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企业和社会都要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各高校在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渠道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其他高校以及社会机构(劳动中介组织、职业中介组织和人才中心等)之间的联系。例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课。学校、社会的各种机构系统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进行指导,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网络,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业指导。:
6.加强中介组织参与
力求利用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作用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作用,调动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形成高校主导、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协会约束的就业服务格局。
论文摘要:研究并探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成熟度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和职业成熟度问卷对25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家庭月收入、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是职业成熟度在专业、性别、有无兼职经历、家庭来源、家庭月收入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三是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贝茨和泰勒(Betz&Taylor)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具有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贝茨在介绍职业成熟度时,将其定义为:“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掌握其职业发展阶段的相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与其自身相适宜的职业决策的一种准备程度。心理学家泰勒和贝茨提出一个基本假设,即如果一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高,他的职业成熟度就高,否则就低。本研究旨在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以期为大学生的职业辅导提供帮助。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西南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有效率为85.33%。其中男生136名,女生120名;大一35名,大二105名,大三53名,大四63名;文科53名,理科65名,工科75名,农科63名。
(二)研究工具
基本信息调查对被试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性别、专业(文、理、工、农)、有无兼职经历、是否独生、家庭来源(城镇、农村)、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元以上)、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中学或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家庭结构(双亲、单亲、其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采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Taylor和Betz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共39题,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采用5点记分,按照“完全有信心”、“比较有信心”、“有一些信心”、“有一点信心”、“没有信心”五个等级评分,分别记5分至1分。
职业成熟度问卷采用郑海燕编制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问卷分为两个分问卷:职业决策态度问卷,包括独立性、自信心、灵活性、主动性和功利性;职业决策知识问卷,包括职业世界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自我知识。采用4点记分,按照“很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四个等级评分,分别记4分至1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检验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对家庭收入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差异检验,见表1。
结果显示,家庭收入不同的大学生,在收集信息、选择目标两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越高,学生收集的有关职业的信息越丰富,选择的目标也越明确。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母亲
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差异检验,见表2。
结果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维度得分也越高。
(二)职业成熟度的差异检验
1.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见表3。
结果显示,女生和男生在独立性、灵活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2.职业成熟度在兼职经历上的差异
对是否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做过兼职的大学生与未兼职过的大学生在职业态度分功利性、职业世界知识分问卷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做过兼职的得分高。
3.职业成熟度在家庭方面的差异
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见表5。
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在自信心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农村高于城镇。
4.职业成熟度在专业上的差异
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见表6。
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独立性、灵活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态度分问卷和专业知识上存在边缘性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独立性维度上,依次为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即文科生在职业决策中的独立性最强,农科生最差;在灵活性维度上,依次为理科﹥文科﹥工科﹥农科,即理科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最灵活,随机应变能力最强,农科生最差。
5.职业成熟度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
对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见表7。
结果表明,家庭收入不同,学生在职业自我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6.职业成熟度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见表8。
结果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职业世界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知识分问卷和专业知识上有边缘性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如个体对求职市场的知识、岗位知识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就越丰富。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职业成熟度中的功利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中的收集信息、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相关不显著,除此之外,二者与其他各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特点
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差异检验,发现家庭月收入越高,学生收集的有关职业的信息越丰富,选择的目标也越明确;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自我评价维度的得分也越高。
一般而言,家庭月收入高,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家庭环境就能为子女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因此,子女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就会更多,目标也更明确;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教养方式可能越科学,母亲在家庭中与子女的关系可能比父亲更密切,因而会更多地影响子女,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职业自我效能也高。
(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
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对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发现女生在职业成熟度的独立性、灵活性上显著高于男生;做过兼职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比未做过兼职的大学生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自信心维度上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文科生在职业决策中的独立性最强,农科生最差,理科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最灵活,随机应变能力最强,农科生最差;家庭月收入越高,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的掌握程度也越高;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越丰富。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总分的差异在性别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女生在独立性和灵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个性倾向性上不如女生成熟,女生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扮演多样的社会角色,这使得女大学生在面临职业决策时,能够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更独立和灵活。
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态度分问卷和知识分问卷的得分上都显著高于未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兼职是大学生接触职业世界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兼职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获得做出适宜的职业决策所需的知识,他们通过兼职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客观的职业信念,能够在兼职中不断完善自我,弥补不足,提高对职业世界知识的认识,增强对自我的理解,从而形成适宜的职业决策。
通过城乡差异比较,发现职业成熟度的城乡差异并不明显,这得益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的信息渠道也日益丰富,城乡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在自信心维度上,农村大学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更早地离开父母住校读书,长期的独立生活使得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多地靠自己权衡拿主意,而不是靠父母,所以,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的自信心高于城镇的大学生。
文科生在独立性维度上得分最高,理科生在灵活性维度上得分最高,而农科生在两个维度上都最差。这可能是因为农科生就业空间小,专业又多属冷门,因此,他们对职业相关了解很少,导致职业的成熟度很低;文科和理科生相对就业空间较大,能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所以他们分别在独立性、灵活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家庭经济状况也同样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水平。通常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个体其职业发展水平也高。本研究发现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在职业自我知识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高的学生由于家境比较好,接触的东西多,因此更容易接纳新观念和新事物。此外,家庭收入高的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各种职业的机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职业自我知识,所以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越丰富。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的家长善于鼓励子女去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条件,使得子女在求职市场、岗位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丰富,从而有利于掌握更多的职业决策知识。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表现为学生的自我评价高,收集信息丰富,选择目标明确,制定规划切实合理以及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即自我效能越高,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就会越独立、自信、灵活、主动,掌握的职业世界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自我知识就越丰富,因而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就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结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家庭月收入、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职业成熟度在专业、性别、有无兼职经历、家庭种类、家庭收入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参考文献
[1]Taylor K,Betz N.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J].Journal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22(1).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为了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就业指导应向职业指导转变。地方高校应从理念、知识、技能三个层面来明确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实施市场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职业指导主要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1]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或限于办学积淀、或限于区位劣势、或限于教学软、硬件基础等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较之其他类型高校更是挑战重重。因而,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向职业指导转变,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一)加强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内在需求
职业指导就像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纽带,把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着力进行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学校可以了解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多年以来,大学生一直以社会“精英”为自己定位,在求职择业时,眼光自然会盯着高职、高薪、高社会声望的工作。但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变化,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职业指导工作就是要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社会背景和现状的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岗位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围绕需求来提升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职业指导是学生认识职业要求有效路径
“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社会,消除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困惑,协助大学生科学进行生涯规划,及早了解职业所要求的素养。”[2]众所周知,职业的种类不一,学生所学的专业并不代表他今后从事的职业,不同的职业,对职业人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通用技能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还有独特的要求。如对教师这一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思维能力等;商品销售最大的特点在于把握商业机会,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要有很好的洞察力、亲和力、性格要机敏,处事要灵活;对会计、统计的要求则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只有及早认识职业要求,才不会只凭自己的感觉去从事,盲目应对,只有了解了职业特点和要求,才能对照自身的素质条件,积极准备,为一种社会所需要而自己又能胜任的职业而付出努力,有所成就。
(三)加强职业指导是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的必然选择
“美学家卡希尔曾说: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索的最高层面。人最难认识和发现的就是自我。”[3]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如果不指导他们使用标准的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有关认识自我的四个核心问题:“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最看重什么?”就无法清晰的呈现在他们的思维中。况且,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伯乐或者具备认识自我的本领,这时就应该借助于职业指导。通过职业指导教育的帮助,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自己的人格特质,更好地针对岗位需求,人职匹配地设计自己较为理想的职业路径。而且,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较为准确地了进行职业探索,较为准确地认识所选择职业的特点、职业的素质要求,使学生认清形势,找准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职业指导的领域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高校职业指导主要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4]
(一)职业理念引导是前提
理念引导是进行职业指导的前提。职业观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职业观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就业,还是考研、出国,不是到毕业时才决定的,往往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职业指导的首要内容就是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通过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研究领域及服务范围,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职业观的指导,应引导学生在树立职业理想的时候也要符合社会需求,坚持正确的职业导向,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的前提下确定职业理想。
(二)职业知识传授是基础
如果说职业是大学生求
学的灯塔,那么职业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就是职业指导的基础。长期以来,部分学生因对具体目标职业缺乏详细了解,在择业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给自身、用人单位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职业指导应指导学生了解我国总体的就业形势,了解职业的种类和分类,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全国性的职业政策和主要就业途径;指导学生认识了解目标需求形势、岗位职业素养要求、供需信息及查询、目标职业的发展趋势等。只有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职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对个人职业目标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和选择。
(三)职业技能辅导是重点
进行职业技能指导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对目标职业的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一是个人形象设计技能的辅导,以帮助学生完善个人职业形象,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为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礼仪和职业形象设计要素,从而进行自我职业形象设计,以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职业素养的训练,每一类职业素养的构成都有着不同要求,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对照职业资格要求,指导学生比较该职业群中各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发展前景等外在要求,并比较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与自身具备条件的相符程度的内在规范,明确训练途径与载体。三是职业道德的养成,通过工作责任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服务意识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融合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四)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
职业生涯专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人们一生中所从事的职业和所走过的职业生活的历程。因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成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作出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6]其最大的价值即在帮助将要踏上生涯探索之路的大学生形成生涯规划的蓝图。因而,地方高校更应着眼于指导学生按照生涯规划理论,从认识自我,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评估与监控等方面设计职业路径。
三、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最大限度地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是职业指导工作的最终价值追求与核心任务,加快职业指导的专业化、个性化、市场化进程,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主体性是地方高校职业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专业化,突出实践性
职业指导专业化是指制定专业化标准、配备专业水准的职业指导人员和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使用专业化的工具,保证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7]。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就是要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政策指导、职业观念指导、职业规划指导、择业心理咨询、个人特征评价和需求信息指导等,而这些指导内容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专家或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人员进行指导,否则为学生提供的职业指导效果不理想,甚至影响学生的成功择业,因而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专兼职的职业指导队伍尤为重要。此外,当前地方高(下转第60页)(上接第57页)校职业指导形式大多局限于单纯的理论授课,讲座灌输,校园宣讲等方面,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实践少。因而,应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突出实践性,加强针对性。
(二)推进个性化,突出互动性
一对一的个别咨询不仅是广大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增强学生就业力的重要手段。地方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应有针对性并具个性化,对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优秀学生、学习后进生、贫困生以及有过违纪的学生、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结合他们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职业指导,尽可能符合他们的实际指导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排除疑虑,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应注重解决学生的职业问题转移到了注重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将生涯规划引向个体连续的生涯发展上,并且不断融入到个体的自我发展进程、角色发展的进程中,直至扩展到终身发展的领域和范围。[8]同时,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有助于职业指导人员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沟通,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三)加快市场化,突出主体性
职业指导是社会系统工程,除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参与外,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共同关注。职业指导市场化无疑要求职业指导工作要主动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实现职业指导与学生就业的零距离。高等学校要从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职业指导从市场出发,围绕市场的需求调整学校的职业指导的行为选择方向、目标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应走入人才市场加强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再者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突出学生、家长的主体性和市场变化的主体地位,广泛调动,全员行动,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欧华.高校职业指导新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12):49.
[2]陈雅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45.
[3]郭宝亮等.职业指导发展与大学生充分就业[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244.
[4]韩同吉等.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青少年生涯辅导,2009(8):413.
【论文关键词】羞怯 职业探索 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
1问题提出
近年来,人格与职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羞怯是人际情境下的不舒适和/或抑制.这种不舒适和/或抑制会阻碍一个人对人际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追求(LynneHenderson&Zimbardo,2001)。因为羞怯可以通过外在行为的长期观察加以鉴定,有其生理基础fHenderson&Zimbardo,1998;Schmidt,Fox,Rubin,Hu&Hamer,2002,与其它特质相互独立(Paulhus&Trapnell,1998),并可以用连续的尺度加以度量fChavira,Stein&Malcarne,2002).因而有学者认为羞怯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加以研究(杨勋,2006)。
羞怯不仅能单独反映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更多时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HendersonL,1994)。王倩倩(2007)修订了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发现中国大学生的羞怯包含四个方面: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羞怯是一种逃避反应,阻碍个体潜能的开发。个体的羞怯程度越高,对于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就越严重。
基于羞怯与职业发展的诸多联系,一些研究者曾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索SusanD.Phillips和MonroeA.Bruch(1988)。。发现,羞怯与人际表达、职业信息获取频率、职业信念、面试自信呈负相关。羞怯程度不同的个体在职业兴趣取向、找寻职业信息的行为次数、确定职业的程序方面有显著差异,羞怯个体在职业策略的运用上与普通个体也明显不同(鸥淑芬,1990)。但是,以往的研究缺少对于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关系的关注。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非常强调职业探索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职业决策之前必须有探索。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能代表其职业心理发展状况。因此,本研究将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两方面考察羞怯与职业心理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人格理论与职业发展理论的融合。为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职业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支持。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0%,其中有效问卷813份,有效率为90.3%。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 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SHYQ)采用王倩倩(2007)修订的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共有1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四个方面评价个体羞怯: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无反向计分题目,总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l,解释率为55.58%。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O.8225、0.7215、0.7256、0.6867。
2.2.2职业探索问卷(CES)
职业探索问卷(CareerExplorationscale,CES)由Stumpf等)~(1983)e编制而成,包括职业探索信念、探索活动、情感反映三大部分,本研究采用许存(2008),修订的职业探索活动问卷。该问卷测查的是个体在过去3个月时间内的职业探索活动,共18个项目,4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一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问卷形式为Likert式5级计分。1~5分别表示“很少”到“经常”。得分越高,表明探索积极性越高C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该职业探索问卷在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其信效度也已被很好证明。本研究中职业探索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780,其中环境探索维度为0.8367,自我探索维度为0.7428,目的一系统探索维度为0.7230.信息数量维度为0.7501。
2.2.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DMSE)
此问卷系彭永新、龙立荣(2001)eⅢ参考Betz和Taylor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并依据对学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修订而来,共有39个项目,由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等五个维度构成。问卷在各个因素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774—0.8098之间。总问卷的Cronbach仅系数为0.9366,各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均在0.51I~0.601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656。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81之间。
3结果分析
3.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
3.1.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探索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一0.119,P
3.1.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比较
按照羞怯程度高低将被试分为三组:高羞怯组、低羞怯组和中间组。以职业探索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801)=9.824,p
3.2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3.2.1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151,P
3.2.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比较
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794)=14.809,p
4讨论
本研究尝试探讨了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羞怯与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负相关,由此可以推论羞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即羞怯水平低的个体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
从羞怯与职业探索的关系可以看出,低羞怯个体敢于面对失败,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帮助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因此他们拥有的就业信息数量大,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较为充分。恐惧遭受他人拒绝的个体则不愿或不敢从他人那里获取各类就业信息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以获得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因而他们的就业信息数量较少。羞怯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人特点缺乏深入反省,遭到拒绝往往认为是自己不好,动辄责备自己,而不是分析原因、改进自己,这难免对其职业探索活动造成消极影响。缺乏自知,就容易妄自菲薄,这样在别人试图了解该个体时,他常常会感到焦虑.限制其自我表达;而这种自我限制反过来又会阻碍其职业探索的各个方面。过于关注他人想法或赞同,可能会缩小个体职业探索的范围,对于职业发展同样不利。
由此不难理解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低羞怯者有勇气通过各种方式考察自己的能力以及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有信心搜集相关信息,甚至主动找老师或从事其所感兴趣的职业的人交谈,得到切实的指导后,就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低羞怯者同样会遭到拒绝和失败,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满怀信心。相反,害怕遭到拒绝、自我表达受限或者陷于自责之中的个体。常常感到难以对自身能力作出全面评价,查找职业信息似乎也力不从心,对目前或未来某职业的就业趋势及工作事务一片茫然,在这种情况下难免缺乏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该目标制定规划的信心,他们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总之,我们认为,低羞怯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比较成熟,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更有希望放下虚荣心,采取适当的自我展示策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应该积极开展对于学生社交技巧、情绪控制的引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水平。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本项研究主要用了相关分析方法,所以无法推断出因果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实验室的情景研究。以得到更为明确的结论。
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羞怯与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内在过程的研究,考察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其它社会认知变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内敛持重,认为“满招损,谦受益”,不过度地自我表现才能“明哲保身”。所以羞怯并不一味是消极的。但是本研究所采用的Henderson羞怯定义强调的是对于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显然,这与中国文化提倡的谦虚忍让的品格——发自内心的自知和自尊的“羞怯”相去甚远。这就是羞怯的跨文化差异。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