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感恩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感恩教育论文

第1篇

生命教育,简言之,即围绕生命所开展的教育。自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生命教育”以来,这种思想很快在许多国家形成新教育思潮。我国也有学者指出,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的根基,生命教育则是教育的根基,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没有鲜活的生命,教育则无从谈起。生命教育的视角应倾向于个人,侧重于教育要培养幸福生活的人,即不仅要健康地活着,而且要有价值、有意义地生活。冯建军提出学校中推行生命教育着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课程,应该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疏离,致使各国的自杀率不断攀升。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直把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追求的目标,以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学校同样如此,视学生为工具、视学生为客体,只关注学生的外在需求,在追求升学率、增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并将智慧融入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冯建军强调,我们必须从以前对教育社会性过分强调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其生命本性。大学三年或四年的生活,是大学生们从学生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过渡阶段,也是形成人生观、生命观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思政课”中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不仅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还要寻求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实现有价值的人生。生命教育主要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进行讲授。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学生思考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做到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生命教育要借鉴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感恩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知恩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恩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报恩和施恩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感恩教育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及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从而科学地对待周边的环境。正如前文所提,生命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教会学生超越自我,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和谐的状态,所以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施的路径虽然有所差别,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关注学生的精神家园,滋润学生的心灵土壤,希望学生感受成长的美好,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缔造幸福的人生。当今大学生由于对生命存在错误认识,感恩意识及抗挫折、抗打击心理弱,导致自杀率上升。2014年4月16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自缢身亡,他在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类似这样的新闻诸见报端,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大学把学生培养成了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却没有教会其成为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命感受及对待生命的态度。蔡某某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没有看到自己大好的青春,美好的未来。契科夫在他的《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这说明生活是一面镜子,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那么生活在我们的眼里就会充满阳光。其次,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都主张和强调感恩意识。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更容易养成珍惜生命的思想观念,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如果在“思政课”中将二者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个体的价值,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达到“思政课”真正“育人”的目的。协调自我身心关系,是当今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著名励志大师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其他人需要手足才可以完成的事情,他有一句座右铭“无手无脚无烦恼”。他17岁开始演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年轻人,成为生命的斗士。

(二)关于感恩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

笔者自2012年起,开始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分享体验、模拟情景体验、角色扮演体验和范例引导体验等教学手段,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相互融合,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尊严,体验生命的喜悦。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教学效果显著。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改革,结合现阶段招生入学体制下学生的特点,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将书本的七章内容分解为十八个模块,其中将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形成一个题为“惜,我们珍爱生命”的模块。其教学设计为:导入(生命是个奇迹)—体验活动(我的五样)—学生感受分享—总结(拥抱生命)四个部分。感恩在生命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因为对大学生而言,感受到最多的、最直接的爱来自父母。在这一模块中,导入环节命名为“生命是个奇迹”,通过一段题为“你是怎么出生的?”科普视频向学生展示胚胎在母体的生长发育直至出生的过程。我们会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让学生知道人生来就受垂青,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泰戈尔所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我们不必自怨自艾,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不应拿生命当儿戏,因为生命不仅属于我们自己,最起码还属于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某学生分享其感受时说:“很感动,生命真是太神奇、太伟大了,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世界迎接我们的新生,让我们得以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品味酸甜感受苦辣,我们应回报以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命,感恩这一切让我们成长。”随后,我们趁热打铁,利用视频(如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图片(如父母送学生入学照片)、故事(如苹果树的故事)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父爱母爱的伟大。某学生在随堂作业“给父母的一封信”中如是说:“从我落地的开始,我的身边便一直有你(指母亲)的身影,你的眼神便只有我,我的一颦一笑在你的眼神里都是爱,在你的怀里我茁壮成长至今。妈妈,从小到大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现在唯一想对你说‘我爱你’。妈妈,感谢你给了我生命……教会我如何生活,感恩生命。”在上完这一模块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要好好活着,不仅为了自己,还为了养育我们、正在为我们打拼的父母亲。体验活动的名称为“我的五样”,教学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毕淑敏的散文《心灵七游戏》。首先教师在感性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该篇文章,随后引导学生慎重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写好之后请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五样”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总结班上学生的“五样”(包括“家人、健康、环境、理想、爱好、光明”等),随后教师应给予引导我们写下来的这些是支撑我们的人生之路的“五样”,同样也是我们要去感恩的“五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除了要感恩父母之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爱,随后产生感恩之情,例如用感性的语言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讲解: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雨露就没有丰登的五谷;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太平的国家,就没有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正因为这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如感谢上天的阳光雨露,感谢大地的厚德载物,感谢国家的和谐安定,感谢父母的养育呵护,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同学的相互帮助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拥抱生命,感恩当下,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结语

第2篇

优良的社会环境是有效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大力倡导并积极构建感恩教育的综合体系,努力营造感恩的优良氛围。通过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各种媒介积极宣传感恩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形成崇尚感恩的社会道德风尚,树立“感恩光荣,忘恩可耻”的社会风气与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念。加大感恩的激励力度,完善感恩激励机制,对社会上涌现出来的知恩感恩的优秀人物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榜样示范引领激发人们的感恩良知与实践感恩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忘恩负义、孝心缺失等可耻的社会事件予以曝光、批评、指责,必要的追究其法律责任,进一步惩恶扬善,营造崇尚感恩的和谐社会氛围。

2.高职院校要拓宽感恩教育有效载体,全方位构建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晰感恩教育的目标,积极拓宽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可以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系列活动,通过班会、团课、主题演讲、辩论、征文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展感恩教育。要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高职学生喜闻乐见、悦于接受的途径鼓励号召高职学生知恩、感恩。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感恩教育科学合理地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尤其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积极融入感恩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感恩认知,认识到自己所得的一切离不开社会、父母和所有给予自己帮助指引的人,认识到学会感恩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要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进一步激发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的责任感。还要深化广大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正确认识,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广大教师要切实成为感恩的模范和代表,积极践行感恩行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3.强化家庭感恩教育,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

积极加强家庭中的感恩教育是开展高职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语、行为、情绪情感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父母没有感恩意识,就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首先,家长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长辈应该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践行感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子女。其次,家长要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更新教育的观念。不要一味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要把孩子的人格成长、做人处事放在首位,要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父母的劳累,教育他们珍惜美好生活,心存感恩之心。再次,家长还要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用真爱真情去感化和教育子女,创造良好的感恩教育家庭氛围。

4.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感恩意识培养,不断激发其积极的感恩情感。

高职生自己要不断完善与优化自身的人格,努力激发和培养自我积极的感恩情感。感恩是识恩与施恩的有机统一,高职生要理性全面地审视社会现实,积极评价自身的处境与现实状况,用积极的心态解读自身的现状,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理性思维,不断加强自我内省,提高内心的修养。高职生要积极参与各种感恩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深化自我的感恩认知,主动充当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先锋队,真正使感恩成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只懂得识恩和报恩是不够的,高职生还应积极施恩,施恩是主动的付出,相对于报恩是一种更高境界的道德行为,也是自我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5.建设积极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第3篇

1.感恩品质各因子总体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为五点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感恩品质水平更高,为了考查学院学生感恩品质的整体情况,本调研选取各因子间均值进行了对比,从各因子均值分布情况来看,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情况良好,各因子的均值都在3以上。其中,均值最大的因子是感恩父母,最小的是亏欠感。就感恩品质的内容而言,相比之下,表现较弱的依次为报恩、记恩、施恩、亏欠感四个因子。而在感恩对象上,对于父母的感恩程度明显高于对老师的感恩。从各因子均值来看,医学生感恩品质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从各因子均值的分布情况可看出,识恩的均值要高于报恩、记恩、施恩的均值。这说明,学生可以感知到他人给予的恩惠,但在报恩、记恩、施恩等外在的行为与其其因在的感知并没有形成一致,还存在“重体验、轻行动”的情况。

2.感恩品质在年级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报恩、感恩父母、珍惜感、施恩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我们发现,在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首先,随着年级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交际范围及交往深度都在不断增长,他们可能会接受更多的他人给予的恩惠,对于他人的恩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更深刻。这也包括对来自父母的恩惠的感知与理解,随着成长,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感恩体验。此外,高年级学生离毕业、就业等关键时刻越近,心理压力也越大,会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恩惠。其次,高年级学生比新生更多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会得到感恩实践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在报恩、施恩两个因子上得分较高的原因之一。

二、医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高校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感恩教育的实施较为滞后:

首先,在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单一。对感恩教育还常常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层面,不能从浅到深对道德进行认识,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各种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没有结合时代特征对课程本身进行完善。其次,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丰富。感恩教育较多的还是采用老师说教的方法来进行。有些学校尝试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比如组织观看感恩影片,结合医生的光辉事迹的讨论等,但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能够发挥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

2.感恩教育的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在医学院校,负责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几种类型,一是德育课老师,二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三是其他专业任课老师,还有就是辅导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构成之中,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各有差别。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方式方法简单,能结合各种学科跨专业并综合运用的教师,则更为缺少。因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教师在自身的道德修养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部分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感恩意识本来就不强,更达不到感恩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目前,在医学院中,既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有感恩意识,又能很好的将专业知识和道德感化结合起来的教师并不多,这对于感恩教育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缺憾。

3.感恩教育制度和评估体系不足:

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自知和自觉,是行为主体的自愿选择,但任何道德规范又离不开他律。医学生学习的他律性必须运用制度规范来强化,建立完整、合理的考核评估制度,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医学行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尽快奏效。但一般医学院校的感恩教育缺乏常态化、制度化,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不能被很好的记录和评估,感恩教育和感恩的实施就成为一种空谈。有些医学生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实际很难做到言行合一;有些学生本来有比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但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就有可能动摇原有的感恩责任意识,甚至放弃对他人的感恩。

4.感恩教育对象的伦理思想准备不足:

根据调查,很多医学生学医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因为父母看到目前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可观等,而本人并不理解学医的艰苦性,也没有做好为社会奉献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90后的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即使有较好的学习动机,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学生希望尽快独立,但是对父母却有很强的依赖性,导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不能尽快的实施,还有不少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待提高。在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的环境下,部分学生将金钱利益看成是奋斗的主要目标,激进功利的思想在医学生当中也有一定的市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即使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的标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绩,以至道德培育、素质教育有时仅仅是一句口号。

三、加强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面对21世纪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共识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医学人才。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是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1.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实效:

要推进学校感恩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就应该改变过去固有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与学生的个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拓展学生的个人思维,从而帮助自己感恩责任意识的培养。除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外,要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网络、QQ、微信微博讨论会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医德教育手段与方法。感恩责任教育应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教“动”人。教学中应坚持以正确的医德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医德品格及思想理论塑造人,以优秀的医药卫生“先模”人物鼓舞人。采取课堂讲授、视像教学、案例分析、讲座演讲、专题讨论或辩论、带问题进行的社区医院实践及社会医学服务等双向或多向式综合型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知行统一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性。

2.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医患关系课程: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首先应该注重实习前教育。在校期间,医学生接受了感恩教育并掌握了医德理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淡忘,因此可以通过实习之前的再教育,让医学生重温医德和伦理知识,从而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其次,要在实践中强化医患沟通技巧。如通过模拟预演,使学生对医学的实践工作有更加深切的情感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此外还要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医患关系课程,将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学分。在志愿活动中得到服务对象反馈的这种感情,可以促使医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社会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传授知识、传播科学、传播文化,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医学生们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进行了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实践。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师资素质:

在感恩教育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友善的态度,善于理解和尊重学生,仁慈和宽容……”一个好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施效果,要让医学生学做“真人”,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真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素质,加强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研究,对感恩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专职教师队伍是感恩教育师资中最基础的部分,加强德育专职师资的建设,是整个感恩教育师资中的基础环节。学校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人文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关心、爱护并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强管理,形成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的人文德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4.规范评估体系,保证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重视感恩教育,就要把感恩责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建立起一套考核医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系。学校对感恩教育的评估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估,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估,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估;既要突出评估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估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估主体的多样化。做到管理有人抓、研究有人搞、具体工作有人做。要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地开展渐进性、阶梯式的教育师资培训。要对全体干部教师开展全员通识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教师了解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能够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此外,感恩研究还需要有效的研究工具,一份综合考虑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成份,具有良好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和信度的感恩特质量表至关重要。

5.注重春风化雨,促进学生自觉实践:

第4篇

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效率。感恩是社会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角色教育中渗透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至关重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以情动情,唤醒人性”的道德教育与人性教育,社会感恩的缺失应从幼儿抓起。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恰当运用角色游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其极度厌恶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很难从内心感受亲友、老师对自己的深切关爱,不能激发内在的感恩因素,而在角色游戏中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和角色扮演下获得深刻的感恩体验,并由衷地将这种感恩体验外化为感恩行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角色游戏中幼儿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基于角色游戏对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角色游戏中高效进行幼儿感恩教育成为幼儿教育者关注的恒久话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选择恰当的角色游戏主题,激发幼儿感恩意识。合理定位和选择角色游戏的主题,能有效激发幼儿潜在的感恩意识(如感恩父母、朋友、亲人等)。现实生活中幼儿感恩意识缺失是导致其不会感恩的重要因素,幼儿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不体谅老师辛劳,感受不到朋友的关心等是幼儿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表现,角色游戏要基于以上方面恰当选择游戏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强化感恩父母的意识,可以设计以下角色游戏:邻居家的娃娃生病了,他妈妈不在家,幼儿要暂时担任“娃娃妈妈”的角色照顾生病的娃娃,通过这种“角色互换”的情感体验,幼儿能很快体验到作为妈妈的艰辛和不易,理解母亲伟大和无私的爱。再如为了帮助幼儿体验老师的辛苦与操劳,同样可以设置一个生活情景:幼儿园中一个孩子跌倒失声痛哭,这时需要幼儿扮演老师的角色抚慰跌倒孩子的创伤,使他破涕为笑。当幼儿使尽全身解数也没能使哇哇大哭的同伴止哭时,也许幼儿便很快理解了幼儿教师工作中常人不能想象的艰辛,感恩意识瞬间被激发。

(二)注重角色游戏的实施过程,丰富幼儿感恩体验。幼儿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幼儿一时萌发感恩意识,如果这种意识不能很好地延续便很快被其他意识代替。因此,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实施感恩教育时,应注重角色游戏的实施过程,设置多样化的游戏主题,尽可能丰富幼儿的感恩体验,不可使游戏过程枯燥乏味、草草了事。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意识融入多样化游戏主题。例如,在“假日旅游”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多个角色,如导游、游客、街边售货员等,酣畅淋漓地体验不同的精彩角色。二是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情节进行适当扩展,丰富游戏内容。如同样是“幼儿园孩子摔倒”的角色游戏,可以适当将其情节拓展,变为“做老师的一天”,其中一个幼儿扮演老师:“怎么办,这位小朋友摔倒了,谁来帮助老师一下?”另外一位幼儿出场:“我来帮忙!”这样“全民参与”的游戏,更有利于幼儿的感恩体验。三是加强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角色游戏的进行离不开幼儿父母、老师的指导,互动很有必要。

(三)运用贴近生活的多样化角色游戏,外化感恩行动。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具备一定感恩意识后,感恩教育并没有终止,角色游戏毕竟是游戏,怎样将角色游戏传递给幼儿的感恩情感外化值得思考,运用贴近生活的多样化角色游戏,在生活中实施角色游戏,是外化感恩行为的有效方式。一是合理运用节假日。如在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可以设计“羊妈妈(羊爸爸)照顾小羊羔”的角色游戏,在这样特殊的节日中进行角色游戏,更有益于情感外化。另外,教师可以在双亲节日中,布置幼儿给爸爸妈妈捶背、揉腿的小任务,外化其感恩行为。二是在真实情景中巧妙实施角色游戏。例如,校园中实施“我是小小清洁工”的角色游戏,让幼儿体验清洁工的辛苦与劳累,增强其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并用实际行动外化。教师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效率。

第5篇

1.中学生自我选择的非理性在学生的感恩观形成过程中,自我认同、自我选择是根本性力量。然而,目前中学生普遍都更重视学习成绩,却忽视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一些学生只关注自身利益,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缺失,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感恩的意义的认知与践行。

2.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位学校是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主阵地,然而,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是围绕着中考升学指挥棒转,考试分数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被重视,学校的办学资源严重向智育倾斜,德育教育方法简单,重灌输、轻启发,重老师的指挥与组织、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学生健全人格以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中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和人文精神。

3.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父辈、祖辈容易溺爱孩子,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许多家长都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方面,对于感恩的德育不重视,这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

4.社会道德建设的负面效应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观念涌入中国,影响中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目前社会上功利主义价值观越来越有市场,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被冲击,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对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的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感恩教育的对策

1.政治老师自身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领航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其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突出其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价值中学教材的内容有显性的教育内容和隐性的教育内容之分,隐性的教育内容经常被人忽视。隐性教育内容恰恰是学生态度、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要挖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渗透感恩教育。如教导学生感谢父母的辛苦付出,感恩老师教授的文化知识,感恩祖国的强大与繁荣带来的光明前景,感恩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所有的资源等。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实效首先,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在教授如何孝敬父母时,老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让学生通过感人的歌曲,从中感悟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自己感悟感恩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重视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人格境界,培养感恩意识,养成感恩习惯和感恩行为。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在讲授孝敬父母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教育学生回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又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保护地球,爱护自然的公益活动,要求学生主动种植树木花草,爱护每一片绿地,成为爱护环境的志愿者。

三、结语

第6篇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感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价值所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点。感恩教育就是最佳的对接点。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来自不良文化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抛掷于脑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尊师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报、不讲信用等不良现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善”的品质,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志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现象:无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和社会的关心,不能承担对自然恩惠的保护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祖国的培养,培养他们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品质,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时代新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感恩教育,把感恩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怀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举,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第7篇

职业观是指人们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态度,它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方面的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观直接决定人们的择业意向,从业态度和创业效果等。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认知表现出主观主义倾向职业的价值不仅是指职业本身是否有用,还包括个人及社会对其作用的认知、选择和需求。一方面,受传统职业思想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认为只有公务员才是体面的选择,而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只是临时无奈的屈就;另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增长远远超过劳动所得增长趋势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盲目地追求高工资、优福利和较稳定的岗位,甚至出现等不来高薪工作就不就业的现象。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到普通岗位就业将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常态,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一定误区。

(二)大学生职业理想凸现功利倾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的憧憬和向往,是对职业带给自己的生存需求、个性满足和社会责任的希望和预想。然而,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社会各领域日趋严重,是非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发展需要,而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无法满足社会要求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着职业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是实现职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证。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负面因素仍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目前,大学生对职业和企业缺乏忠诚度、跳槽频繁(甚至“不辞而别”)、缺乏诚信、团队合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等问题已成为企业用工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常态现象。对比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选择时,大多数学生都将“品德”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用人单位则将其排在前三位。这种差距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离职场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二、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再次将就业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强调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培养大学生正确职业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具体说明感恩教育实施途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自2007年便开展了以“知荣辱,懂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效果显著,并受到了院党委和社会各界媒体的高度重视,在改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烘托感恩教育氛围,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近期目标:通过做感恩作业、观感恩电影、读感恩文章、做感恩报告等活动,培养“举止文明、知恩报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学生团队,营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书香育人”的和谐校园。中期目标:通过认知月、孝敬月、尊师月和博爱月等四大模块活动,推进“立德明志、知礼明理、勤练善思、巧学活用”的学风建设,推进学院“励志唯实博爱精致”的校风建设。长期目标:以感恩教育为抓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让学院学子更加富有爱心,让教师更加富有激情,让教育更加富有活力,实现“促师生齐心、展旅院风采、塑旅游人才”的学院愿景。

(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养成学生自我教育

1.怀抱感恩心。以“感恩·责任·自信”为主题,通过知恩、感恩和报恩教育为学生补好感恩课,营造感恩氛围,使学生始终怀抱感恩心。重点在入学新生始业教育中开展系列知恩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寝室形象设计大赛、“朋辈计划”实施等。学生内在素质培养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所追求的,也是感恩教育开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上述感恩教育活动是道德提升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组织实行得好,同学们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对镜自修,深刻自省,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内心深处深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整体素质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得到提升。“懂得感恩使我会努力地学习,我要自己养活自己”“因为懂得感恩我知道早晨要早起,因为我怕辜负了我的父母”“觉得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使自己感觉如果不给感恩的人电话就‘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好像欠了别人什么’”。像这样的质朴而又发自肺腑的感悟不计其数,流露出对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感恩。这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

2.塑造自信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素质能力教育为学生树标引航,健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自信心。很多大学生基本处于自负与自卑之间,而真正的自信并没有得到体现。真正的自信是人们能够表现出理智和成熟,心态比较平和,并能够准确认知自我,懂得借助各种资源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目标。是一种能够在没有亲自感受之前不轻易判断事物好坏,而是积极尝试和接触并做出科学判断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的修炼和自我反省和自我超越的。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会让学生更坚信自己的决定,一旦坚定选择后便会充满激情、勇敢尝试,不管付出多少努力、经历多少失败都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3.承载责任心。通过专业教育、安全与诚信教育及主人翁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加强学风建设,提高职业素养,使学生学会承载责任心。在感恩活动期间,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违纪事件大大减少,迟到和旷课现象大大减少。班级学风良好,学习氛围浓烈,学习秩序井然,早晚自修学习氛围浓厚,纪律良好,和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观。在为经济困难学生募集捐款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开支,慷慨捐款。同时各班还自发地积极组织同学参加献血活动,为社会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士贡献微薄之力。

(三)构建感恩教育体系,健全感恩评价机制

1.感恩教育嵌入思政教育规划,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优势,将感恩教育同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另一方面,感恩教育须重实践、重体验,学校应根据“90后”学生个性特征,循序渐进地展开。在新生始业教育中重点围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开展主题活动;高年级可结合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将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作为感恩教育的重点,让学生体会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2.形成感恩教育合力,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在建立健全感恩教育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把握这些原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一是占领网络文化高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感恩文化的倡导和推崇行动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将网络塑造成为弘扬感恩文化的主旋律。高校也可通过建立感恩教育主题网站、微博,畅通学生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二是评选校园感动人物,树立身边先进典型。发现和挖掘校园中感恩典型,经学生推荐、校方考核等严格评选程序确定校园感恩标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感恩模范就在身边,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激情,主动接受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观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职业观培养的理想路径通过开展内外结合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内,就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从挖掘人内心入手,把人潜意识的东西激发并使之释放出来,把已经释放的东西固化下来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在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中,我们的思想动员工作,我们的座谈会、谈心会、心得体会都是从内在入手的表现。外,就是从实践入手,用实实在在的、可量化的、可看得见的东西来刺激人的行为,使人在切身感受中进步和成长,并最终成为一种素养、一种习惯、一种无意识的行动。我们鼓励学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晚自修、迟到和旷课礼仪检查、看感恩电影、做感恩报告等都是用显而易见的方式来感染和促进受教育者,使他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

(二)感恩教育是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基本手段学风建设是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首要保障。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的个性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同样在学院的学风建设中也存在薄弱环节。只有把薄弱环节抓好了,学风才会彻底好转。为此,针对学生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研究,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融入感恩教育中,使学生在无形中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实践表明,不仅学生寝室卫生情况大有改观,而且早晚自修学习氛围很浓,有的班级还自发结成小组以竞赛的精神复习备战英语考试。我们的思路是,好的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不好的我们要整改和提高,绝不允许瘸腿走路,在抓薄弱模块中切切实实地把我们学院的学风抓上去,全面促进学院的学风建设。

第8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1.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1)对自然的感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同时也给予我们纵情于山水间的精神享受,陶冶我们的情操。譬如《黄河颂》《观潮》《海燕》等让我们在心中涌起壮怀激烈的情怀,沉浸其中久不能平息;而如《济南的冬天》《秋天》等则给予我们的心灵一方宁静的土地。

(2)对父母的感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人生在世不论我们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都不能忘记父母对我们的生养之恩。同样为了传达父母恩的伟大,在初中教材中也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述。就像朱自清的《背影》向我们传达了深沉的父爱,而《我的母亲》则向我们表述了一段浓浓的母爱。

(3)对祖国的感恩。祖国是具体的,辽阔的领土,历史文化和成千上万的儿女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从对祖国壮阔的山河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及秀美的风景的描述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多姿多彩的的民族文化中体会祖国在精神世界的厚重,最后在无数祖国的优秀儿女在关键时刻为祖国奉献的事迹中感知我们祖国强大的凝聚力与无尽的恩情。《中国石拱桥》,《芦花荡》《邓稼先》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祖国厚重的恩情。

(4)对社会的感恩。新时代的教育中,我们不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的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培养他们热爱社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博怀。我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们。

2.感恩教育实践方法

(1)知恩

感恩教育,必须得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即知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所学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筛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应该向谁感恩,感怎样的恩。譬如,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景观的特点,来思考大自然,并从中领悟到自然之恩。

(2)感恩

引导学生们懂得感恩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情感上的体验。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情感体验在心灵上对感恩教育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

第一,在阅读之中体验感恩。大多数的有关感恩教育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非常适合在朗读中感受文章中传达的深深的感恩之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做到知恩之后,要指引学生们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文中的重点,使其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并与之产生共鸣。如《山雨》就要抓住描写山雨的部分带着感情,反复的阅读,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妙神奇。第二,在想象中体验。特别是描写自然之美的文章,通过想象使自己的身心仿佛沉醉在其中,可以使自然之美深入人心。而对于描写祖国英雄儿女的文章,想象可以使故事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让读者可以从更深层次中把握人物性格及其所体现的高尚人格品质。第三,在思维中体验。对于揭示深刻道理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在思考中深刻的认知到事物所传达的意义。

(3)报恩

通过课堂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知恩、感恩后,还应该进行在进一步的引导,即让学生们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使情感进一步升华到报恩与施恩的层面上。这才是感恩教育的重点。

二、完善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的建议

1.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德育与语文教学本身主次关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研习教材。只有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尺度关系之后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导致喧宾夺主,仅仅流于表面。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段落文字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更能产生共鸣,从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化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