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本土文化资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中国;策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必选之地,众多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投资充分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最开始的时期,由于不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之后,外资企业便开始纷纷将“本土化”视为应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法宝或者说是对策。
不同的外企对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同,因此选择的本土化策略也不同。总的来说,跨国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本土化策略:
一、生产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本土化实质上包括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可分为采购本土化和生产制造本土化。
(1)采购本土化
采购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在当地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活动。该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采购比例越高,说明其采购方面的当地化比率越高。提高在东道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当地采购比例,可以大幅降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强经营效率。
(2)生产制造本土化
跨国公司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了生产本土化进程,中国加入WTO以后,引发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又一轮热潮。这些跨国公司的到来,雇佣中国的员工,使用中国生产的装备,基本上完成了生产本土化的过程。
二、产品本土化
中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个问题是值得每个外企深思的问题。为此外企需要了解他们在中国的目标消费者的特点、偏好、需求等。
跨国公司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费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保持强势国际品牌形象的原有特色为前提,把洋品牌做“土”,采取亲情营销,以克服消费文化的隔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三、人力资源本土化
经济学中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要素统称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第一资源。它具有流动性、时效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经营,它体现在企业必须能够引导、协调和组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员工,使多元的人在企业内部能够聚合成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这种跨国企业内聚力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共同的企业文化平台,而且依赖于企业在共同文化平台基础上全面整合内部员工关系。
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实施首先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其次,利用当地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再次,人才本土化增强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信任感,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形象,而且有助于保持经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四、营销本土化
营销本土化其目的和宗旨是满足本地顾客需求,培养顾客忠诚度。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跨国文化顾客需求的过程,文化始终是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市场时最难以捉摸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领域,传统文化与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充分调查和研究本地消费者的特点,并根据这种需求推出对应的产品,制定符合当地购买力的价格,同时根据当地文化风格和消费者偏好进行促销和宣传,是对跨国经营销的最基本要求。
五、研发本土化
随着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不断升温,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研发本土化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定位于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研发中心是企业的核心部分,将企业核心本土化,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产品,无疑是在为它们大规模地进军本地市场研制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六、企业文化本土化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是公司原有文化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将文化差异最小化的过程。
首先要进行文化差别识别,通过各种workshop活动,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员工加强沟通,增加认同感,从而增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其次,就是组织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活动,旨在有效地打破每个人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更好地找出不同文化的共同之处。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要求和战略需要,建立起共同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文化的融合。同时,我认为在企业文化本土化实施的过程中,要保留原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所在地的文化环境,创造新的企业文化。
小结:跨国公司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入中国,首先实施的是生产本土化和人力资源本土化,然后是营销和研发的本土化,企业文化的本土化是本土化诸多要素中最顶级的活动,它需要整合前面所有的要素。当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存在交叉进行、相会推动的情况。其中,人力资源的本土化是本土化战略的核心,所有本土化管理思想的贯彻都离不了人。另外跨国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本土化战略有不同的方法和着重点。成功实施本土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总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当宏观经济形式、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时,它们也会及时的对本土化战略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郭毅.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2]谭军华.我国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关键词:乡村景观;本土文化;民族属性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一千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盛唐时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就像是一幅中国田园风光的山水画。诗中不仅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景,也体现出田园生活的简朴亲切,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朴实自然的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还是现代,还是经过多少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洗礼,中国一直有着美丽的乡村景观以及源远流长的乡村本土文化(图1-1)。
图1-1中国美丽的乡村景观
Fig1-1Chinese beautiful rural area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
想要了解乡村景观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景观,景观最初的意思是指乡村地区的风景或者景色。在19世纪初时,国外有一个学者洪堡德(A.yon Humboldt) [1]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到地理学科中,他认为景观是由文化要素和土壤、植被、地貌、气候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宏观的综合体,这种理解大部分是从生态角度去考虑的。而乡村景观是景观这个综合体中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人为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村景观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态,它的名称的来源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来说的,并且乡村景观有着与城市景观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乡村景观所指的地区都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可以将乡村景观理解为人类干涉自然环境的结果和记录。
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属性
乡村本土文化属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笔者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属性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态性
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则是通过乡村景观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中的自然受人类干预与城市相比要少的多,而这点也说明了乡村景观具有生态性,并且这种生态性也属于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所表现出的特性。在我国传统乡村地区,潺潺的流水、清澈干净的小溪、鸟的叫声等等都反映了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的特点。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乡村周边的自然环境都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样貌,形成了旅游特色。但是由于政府的对乡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因而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导致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是规划者们在设计时没有遵循乡村景观的生态性所造成的后果[2]。
2、地域性
乡村景观文化的产生是以景观作为物质基础的,而乡村景观的差异性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体的差别而产生的,所以地域性是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中国南北地区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也非常的显著,而南北乡村中的本土文化也是不太相同,这就是本土文化的地域性。中国内陆以及沿海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太相同,这是由于两个地域农民的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由于气候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建筑也不一样,南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也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说明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地域性。
3、民族性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本土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造成乡村景观的差异主体就是民族之间审美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说明的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民族性,由于民族之间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了各个民族乡村景观的独特性。民族的审美意识以及人文思想则是对自然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结果引起了每个民族的乡村景观独特的构成因素以及组成形式。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民族性的独特性是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加以注意的[3]。
4、时代性
马克斯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不同以及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的属性是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时代性。而本土文化的改变影响到乡村景观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建筑环境的改变等等[4]。乡村本土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模式,既表现在物质上同时也表现在非物质层面上。在过去乡村里有很多迷信思想的存在,这些思想对居民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普知识的普及,迷信思想在乡村中很少出现了,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由于时间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5、继承性
在哲学中我们了解到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而每一次本土文化的变革前进都是建立在前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在历史中可以发现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内的本土文化都是建立在前期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下去的,每一段时期的本土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着的,并且本土文化的发展也不会终止,并且本土文化为了适应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笔者把这种特殊属性称之为继承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也不断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本土文化必然被淘汰,然后吸收一些新的元素组成新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产生其实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就表示出本土文化的继承性。
参考文献:
[1]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同济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15-121
[论文摘要]奢侈品领域的巨头,在中国市场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该文通过对奢侈品市场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发展的一些对策。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本土奢侈品牌影响因素营销对策
一、奢侈品以及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意义
(一)奢侈品的特征
目前,国际上一般把奢侈品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奢侈品是指市场上那些价格和品质比值为最高的商品。无论人们对奢侈品有着如何的理解,无论奢侈品行业如何的发展,纵观形形的奢侈产品,具有其本身独特的特征元素。
1.高价格和高品质特征。奢侈品显然具有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
2.稀有性特征。奢侈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着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资源(如紫檀木、黄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
3.炫耀性特征。奢侈品具有超出实用价值的“符号价值”,是消费者炫耀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
4.地域性特征。奢侈品带给消费者梦想和品位的同时,而且无论无形当中增加了多少生产成本,奢侈品的欧洲原产地是不会转移的(奢侈品中只有极少数美国品牌)。
5.文化特征。作为一种艺术美学,奢侈品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哲学和社会涵义,其背后有一个由几十年或上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支撑,是一种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
(二)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的意义
中国奢侈品牌的出现首先要依赖于中国的经济成功。从更深的角度,中国奢侈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出现及流行,必须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持下的中国文化做背景,在这种背景发展起来的中国本土化奢侈品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乃至一个大国的形象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将大大增加。中产阶级家庭的崛起意味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平民贵族化风潮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低质量的廉价品,其消费品位逐渐升级。对于未来的我国市场来说,奢侈品不言而喻是黄金产业,是能够给企业带来高利润、给消费者带来高层次精神享受的商品。
二、国内奢侈品市场概况以及影响本土奢侈品牌发展的因素
(一)国内奢侈品市场概况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倾向与态度的逐渐改变,使中国正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新的主力市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20亿多美元,约占全球650亿奢侈品消费的3%,实际上,中国人支撑的奢侈品市场还不止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因为这只是中国国内的奢侈品销售额,没有包括在境外的购买量。
(二)影响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因素
1.中国消费者偏好国际品牌。中国对奢侈品品牌盲目崇拜,他们心中奢侈品品牌总是和欧洲印象联系在一起,购买奢侈品更多的是在体会欧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奢侈品而言,品质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制造地点和历史往往赋予了奢侈品更多的涵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区域性文化资源;有效利用与开发
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课题是由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英语科组策划的一个本地区乡土文化资源调查方案,通过发动学生,让学生到南村镇内各村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图片、抄录文献资料、访问笔录或录音搜集口头资料等形式,来对南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形成专题调查报告,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英语专题手抄报,英语专题图片集等。通过学生的互动,来达到增强社区及村民爱护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进一步促进南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同时向外推介和宣传南村作为历史名乡的风采。经过一整年三个阶段的开发,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英语科组老师们结合课程目标制作课件、收集文字资料、撰写学术论文等。目前项目执行完成的主要成果形式包括课件和网页制作,以及专题文字资料和论文等。
一、课题成果的意义
课题的成果是对番禺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课题“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因地制宜的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构建区域性文化体系一个补充,能提供各位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使用,或做资料素材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是作为向上一级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一个输送。通过开发和研究本土的资源,并将其应用到英语学科的教育中,将学和用联系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本土文化并将其与英语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为荣,并在本土文化的背景中习惯用外语交际,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今后的对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对本土文化的亲切感和熟悉感也利于英语学科的教学,利用周边社会的大环境作为情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成果的应用价值
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地区在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方面不遗余力,广州版英语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就是一套典型的地方版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广州著名的景点,繁华的商业路段,广州经济发展及城市外观的变化等。本课题就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探索。课题开发后,南村各个时代的辉煌都跃然专题网页上。
三、课题成果的亮点所在
对《Success With English》英语教材结合比较好的是业已在学校教学平台使用的南村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专题课件。课件包括南村历史名乡,南村历史名人,南村古建筑,南村民俗工,文教史绩等十个专题,起始内容从时间上贯通古代,当今和将来南村的发展,内容囊括文化、民俗和美术的范畴。
课件制作从close to Nancun(走进南村)开始,着重介绍南村的地理位置,南村地区在广州总体概念规划中属都会区范围,处于珠江后航道发展带中,分属大石组团和大学城组团。南村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广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区,华南板块的核心地区,所以课件从便利交通,发达的地产业角度来描述。第二个课件是回顾南村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辖区内各个村落的发展,接着是对南村时展起重要作用的南村历史名人的介绍(The great names of Nancun);由名人的活动过渡到他们居住的建筑(Buildings in Nancun)。建筑是各种民俗活动举行的场所,所以接下来的课件就是介绍南村的民间习俗(civil customs of Nancun);而最能代表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是员岗跷色(Piao se in Yuangang ); 最后两个课件是介绍在番禺地区抗日历史上有浓重一笔的植地庄抗日和期待在文教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南村教育(Nancun education)。
课件的文化内涵着重于文化教育的成就,如教育机构的介绍:古代罗边的培兰书院员岗书院,东山学社等,文化名人除了古代的状元和名人外,当代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和高奇峰都有所介绍。另外还有海云寺的相关人物,据说是天然和尚主持时,法众素质高超,社会影响大,其中有不少岭南杰出的诗僧,如屈大均、黎遂裘、梁佩兰等,从而形成了岭南一个文化胜地。
民俗工艺部分主要从建筑,民居习俗和民间手工来介绍南村。南村的民居总体上有广府文化的特色但也有因地区特征而形成的自身的特点。民间工艺则用如龙船的制作,广绣等来阐述南村独特的魅力。
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英语科组在该校平台上系统的使用课题成果,效果比较理想。课件能运用在不同的课型上。当我们课本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中提到关于广州的变迁等阅读文章时,适当增加一些关于本地南村的变化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提高了,课件还排除了古板的时间、地点人物的传统历史线索,而着重于故事情节和与学生相关的事物,并且语言尽量用到初中中考英语规定的词汇,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南村的人和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知去进行一定的猜想和联系实际去理解,借助对内容的熟悉,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结合南村文化资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 在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课本教学《Success with English》中一些实例
(1)《Success with English》 2A 中 Unit 6 Asking the way 中结合课件close to Nancun(走进南村),进行讲授。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问路的知识,到了初中关键在应用。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必须用真实的场景去刺激学生。利用真实的地理概况进行交际应用,要求学生绘制南村周边的地图(简图就可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只要学生能够进行运用,几个问路的词组和句型就能很快掌握,
(2) 《Success with English》2A Unit 8 Holidays 这一单元的讲授时,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添加南村庆祝龙舟节的一些活动,如吃龙舟饭、探亲、吃粽子等,并把一些相关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的兴致就高涨了,另外还可以列举一些官堂的康公诞这一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的。由于是自己身边的事,学生收集材料容易,兴致也高,参与的积极性也高。
(3)《Success with English》 3A Unit 14现在完成时的教授时,更多地运用到了南村的本土文化资源。现在完成时主要是关于经验的谈论。我们用 Have you ever been to ……?这一句型,结合番禺比较有名的几个大地方,让学生进行句型的操练,并让学生收集资料,以自己作为travel agent 去推介南村的旅游线路和景点,介绍南村的美食。
(4)《Success with English》5A Unit 1 What will I do 中,按照课件The great names of Nancun(南村历史名人)加入龙头制作艺人梁镇洪、广绣艺术的最后传人陈少芳的故事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意识到两门手工曾经的辉煌和两位艺人的奋斗历程,并借此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学好英语。同时让学生树立起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和对传统工艺日后发展的关注。吸引和激励更多的学生立志将来投入到继承和发扬民俗工艺的行列中。
五、在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语言教学其实是一个载体,必须有一定的内容才可以充实、有用。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工具,可以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的工具。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必须与各个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相联系,这样才能发挥英语的重要作用。利用英语传播本土的文化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绪,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承。
2.及时更新资料,保持信息沟,让学生保持兴趣
让学生保持兴趣,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利用词汇建立信息沟,让学生有陌生的词汇,但又可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很好地组织审阅好材料,设计好难度。
(2)对于新建设的这部分信息可以及时地进行更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情况,保持一定的信息沟,让学生有进行阅读的动力。
3.老师在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时,适时加上相关的内容
①内容要相关的;②长短和多少要适量。这两个要点要做得好,必须要求老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对本土文化资源有相当得认识,这就要求老师教学意识和素质都要过硬,而且有不断学习更新的意识。
以上是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性文化资源时的一些感想和方法。只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就能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跨国公司 全球化 本土化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发展现状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作为当地响应能力的反映,跨国公司不再被动国产化,而是主动站在全球的视角,打量各国在其价值链各环节中的比较优势,以最合理的方式积极响应当地特色,纷纷从人力资源、营销管理、资本运营、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大力推行本土化经营战略(刘文纲,2003)。
(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历程及新趋势
1.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顺应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外国公司重返中国的潮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由最初的投石问路到现如今的大举进军,其发展成效有目共睹,总体来说,1979-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明显加快,外资合同金额及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大幅增长,在华发展极为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趋于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即将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转移到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跨国公司加大了价值链两端的投资与合作,提升了在华投资的整体档次,大大增加了国内配套企业的盈利空间。
2.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新趋势。当前,跨国公司顺应潮流进行了经营市场全球化、经营业务服务化、经营资源外部化的同时,大举实施本土化战略并根植中国,首先,在人员本地化方面,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本地化趋势明显;其次,技术本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产品的不断创新带来技术向本地转移,而研发中心的快速增长,也带动应用技术的研发逐渐向基础技术研究的深入;最后,生产配套的本地化日益突出。
(三)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动因
1.有效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最根本的原因是要降低成本,以充分利用其在当地市场生产成本和制作成本低的优势,当在国外投资比在国内投资更有利可图时,资本必然流向国外,在资源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成本会比其他地区低,此外,资本利息率和税收也影响企业成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然而,与外派人员相比,直接聘用本土人员,费用大大降低。因此,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国家的各种成本差异,并根据自己对资源的需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投资利润最大化。
2.跨国公司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核心。思考要全球化,行为要本土化,本土化战略要与全球战略相适应,但是本土化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在于以各海外子公司为支撑点进行全球发展战略调整,重新融合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3.以便于实现风险转移的需要。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风险,当企业封闭在狭小的特定区域内,由于经营规模、市场需求额和产业技术的种种限制,企业相对的抗风险能力弱。与之相反的是,如果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子公司,进行本地化生产和经营,将投资分散于不同的企业和区域,因而,跨国公司的企业经营活动不受某一国家和地区经济萧条、政治变革和资源短缺等的影响,风险转移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全球化的经营效益,但它同时也使跨国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经营的不确定因而加大。
4.实现全球竞争的需要。当今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扩大到全球范围内,且竞争日趋激烈,它们之间不再局限于在母国范围内的竞争,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如今,有许多跨国公司经常以在全球有多少家分公司和子公司,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在某一跨国公司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其他同行业公司为了不落伍,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紧紧跟随亦步亦趋,以防止领先企业对全球市场的独占(史自力,2005)。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内容
作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是其全球布局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开拓中国市场而言,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是解决跨国公司打入中国市场的制胜法宝。纵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长期在中国市场竞争,处于优势地位,实现长远发展,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势在必行。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表现形式
1.生产制造本土化。生产制造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核心。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生产制造本土化保障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的成功,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
2.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在中国生产,配件国产化和原材料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战略带给跨国公司的好处很多,包括确立在中国市场得以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奠定低成本扩张的基础;建立在中国的最佳合作伙伴和供应链,使之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3.人力资源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开发利用,极大地帮助了跨国公司建立起与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为其实施产品和市场本土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在中国市场上,跨国公司基本上普遍强调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利用本土人力资源,让华人专业经理人掌控中国市场,使他们成为实施本土化战略的最重要的本土力量,而其中,员工的本土化又是最根本、最深刻的一个环节。
4.研究与开发的本土化。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跨国公司不仅把世界先进技术带入中国,而且十分重视与中国的研发机构和人员加强合作,积极推进技术研发的本地化,“本土化”作为跨国公司解决异国环境障碍的利益衔接核心,已经成为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的一个普遍战略。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1.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跨国公司本土化不仅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而且更加促进了我国开放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某些跨国公司把自己的生产营销总部设在中国,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有利于打破垄断,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对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深远的意义。
2.对国内企业的影响。跨国公司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改善自身缺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营销管理方式的变革,跨国公司在华市场上的经营富有成效,其带来的外来文化与管理方式可以作为本土企业的典范,不仅能促进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做大做强,而且能让国内企业更加明确自己的战略主体地位和今后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同时对于那些有实力“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带动外资流入的同时,还提高了中国整体的出口水平,一方面,跨国公司进行配套项目投资,带动其国外合作伙伴来中国投资,进行配套产品的生产,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外资流入;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以中国作为其亚洲或世界的制造基地,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出口水平。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本土化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美国《国家经济安全法》第一条规定:国内产业和市场不受外国直接投资的垄断与控制。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无论怎样的尽善尽美,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归属国籍,当真正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时,跨国公司只能服从于其母公司所在国利益,尤其在涉及高科技和军事方面表现突出,因为大多数核心要素被跨国公司所掌握,其本土化程度越深则越意味着它们控制的国内资源就越多,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
2.跨国公司对市场份额的控制和对高利润产业的掠夺,有可能将本土企业送上边缘化的道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归根于其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需要,目的就是要在华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攫取更多的垄断利润,跨国公司在与本土企业的竞争中,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迅速占领中国的市场份额,通常一些实力比较弱的企业或者刚刚起步的幼稚产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抢占了未来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市场垄断与产业控制,大大地冲击了民族产业,使本土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被边缘化(魏威,2007)。
中国应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至今尚未出台反垄断法,使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无力抗击跨国公司垄断和限制性商业做法,在国外市场面临跨国公司的阻击封锁,处于极不平等的竞争法制环境中,加紧制定以反垄断法为主的配套法律法规,并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同时还要制定商业秘密法、反贿赂法等,使之相互协调配套,对商标法、税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也要作出修订,以更适应新形势对法律制度的新需要,为我国有效制止跨国公司的反竞争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二)加强自主研究与开发并拥有核心技术取得竞争优势
国内企业相互之间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应加强同各大高校、研究所及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本土企业应积极主动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科研技术等,加强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使技术溢出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加盟国际产业供应链
本土企业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加盟国际产业供应链,为国际大公司搞配套生产,与跨国公司合作,达到共同占有市场的目的,这是以捆绑跨国公司的方式参与竞争,并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利用外资,先进技术和国际人才等融合到国际大市场中去。
(四)中国同行业或产业上下游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而扩大企业规模
中国本土企业应以追求成本优势作为基点,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其比较优势。
(五)中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
世界跨国公司100强中50%以上的利润都来自海外市场,因此,只有将市场定位在全球范围,“走出去”战略才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走出去企业要有全球化的眼光,要以全球化思维从整体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跨国生产经营活动,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正确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于具有民族特色,能够进行全球化的东西,要进行全球化。
结论
本文的创作目的在于:启发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的经营策略,在引进来的同时,应“取其精华,舍弃糟糠”,而不是被动地一味接受,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种定理,从而去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民族产业,使中国民族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跨国投资,与世界经济接轨,抢占国内与国外市场份额,不断强大自身,发展中国经济,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从而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刘文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Z].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庶凯.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史自力.跨国公司本土化:挑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5(2)
4.宋凌燕.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5.黄卫平.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再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建立多元化转向的民族音乐教育机制,构建以本土音乐教育为主、世界音乐教育为辅的课程体系,发挥本地区优势、开发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三方面,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文化”的观点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多元文化教育乃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视点。多元化与民族化的协同发展也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几点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
一、建立多元化转向的民族音乐教育机制
1994年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确认了世界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主义,并提倡“音乐教育要最广泛地尊重、吸取和接纳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传统,把音乐教育置身于世界多元主义的范畴之内”。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为把握和处理好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欧洲音乐与其他国家音乐和形态、技术与文化这几对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欧美古典音乐传统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西方音乐一元化”的理念。这种理念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撰写与使用上。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以欧洲音乐课程设置为核心,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的民族性体现不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需要根据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需要进行全新的改革与探索。
二、构建以本土音乐教育为主、世界音乐教育为辅的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指音乐是一种文化,是民族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得到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共构而形成的,自身即是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晶并体现出鲜明的多元音乐文化特征。因此,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学时,首先要充分保证本土音乐文化(尤其包括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落实,加大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构建本土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我国具有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特点,音乐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开发原则实行三级课程开发系统: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二是地方课程体系,三是校本课程体系。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采用“重基础、强实践”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艺术实践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平台,加强基础训练。同时,采取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程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音乐理论能力强、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理论教学环节,即通过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以及音乐史论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即通过专业指导性模块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从事专业表演所需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专业素质能力。创业教育环节,即通过创业教育学习及实践,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创新活动,指导学生的创业及创造思维的拓展。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当中,开设有中外音乐史、歌剧表演、音乐美学、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戏曲表演等多元文化音乐课程,使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完全渗透到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
三、发挥本地区优势,开发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音乐文化是用音乐语言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式,因此必然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要将民族民间音乐采风纳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从视觉、听觉与感官上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采,从而加强音乐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黑龙江大学地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是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居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在不断融合、同化、生存繁衍的漫长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姿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风格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交融性,并由此形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音乐文化。
为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学校应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可以组织学院音乐教师和学生每年到省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采风等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以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式的角度,从较熟悉的已有的黑龙江民族民间音乐及相关背景材料入手加以研究。从音乐形态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整体风格,融入本土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而形成的综合性民间音乐风格。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地域属性及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从音乐传播的角度研究黑龙江民族民间音乐与山东、河北、俄罗斯等移民祖籍地以及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融和影响,形成本土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调查研究,能使学生更好地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民歌的产生、现状、民歌的内容、演唱的形式和风格等,然后把收集整理的音乐素材制成声、像、图组合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把一些详细的研究性活动过程摄录下来制成光盘并选编在著作、教材中,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结语
总之,在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下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音乐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阶梯,对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玮.论多元化视野中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2001(6).
[关键词] 徐光启;科技翻译;本土意识;战略思维;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76-05
一、引言
明末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徐光启(1562―1633)翻译或编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和《崇祯历书》等学术著作,“成为最早接受西方科学知识并将它介绍给中国人的科学家”[1],引领了中国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潮流,是中国科技翻译的奠基者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
21世纪的翻译事业迅猛发展,翻译教育方兴未艾,科技翻译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交流渠道,无古不成今,观今宜鉴古――“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离不开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2]。围绕徐光启科技翻译实践和“会通”翻译思想,本文的研究目的是:(1)回顾研究文献,清楚地认识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研究现状和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2)审视中国科技翻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徐光启科技翻译的本土意识、战略思维和科学精神,发掘徐氏翻译实践及思想的现代价值;(3)借助对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研究,探索“研究翻译人物、超越翻译人物”和“研究历史、回归现实”的实现途径,尽力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日趋关注翻译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类:(1)学术专著。代表性的有Mona Baker所撰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马祖毅所撰《中国翻译通史》,罗新璋、陈应年所撰《翻译论集》等。(2)科研论文。截至2011年,CNKI收录的研究或论及徐光启科技翻译的论文共130篇,典型的有吴进的《翻译・会通・超胜――徐光启与中国近代科学》,张秀燕的《徐光启――中国科技翻译先驱》,张德让的《翻译会通研究:从徐光启到严复》。此外,王重民的《徐光启集》、阮元的《筹人传汇编》等为全面研究徐光启的科技翻译及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日益丰富的研究文献记载、描述和展现了徐光启的科技翻译成就、翻译思想和历史价值,增强了中国科技翻译史研究的衔接性,促进了科技翻译史的现代研究。然而,上述研究路径大多是“生平简介―翻译成就―翻译思想”,史实考据多、理性思辨少,记载引用多、创新挖掘少,未摆脱“为史论史”的传记式窠臼,缺少指导翻译实践的针对性。
那么,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如何用于反思和解决现实的翻译问题呢?如何借以促进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发展呢?下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三、徐光启翻译实践对现代的启示
16~17世纪,中国的封建统治日益腐朽,自然科学停滞不前;同时,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东西方发展的巨大反差和艰难时局促使徐光启立志经世致用、富国强兵,致力于科技翻译实践并提出“翻译、会通、超胜”的翻译思想,努力学习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创了“西学东渐”的先河,表现出卓越的本土意识、战略思维和科学精神,对当今译界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本土意识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徐光启的科技翻译“不失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以传统文化为历史记忆和理解资源。……从而在翻译中倾向于本土化策略”[3]。徐光启品味“Geo”(拉丁语)的科学涵义并发掘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符号――“几何”之内涵,翻译“Geo”为“几何”;另外,他创造出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译名,既切合科学涵义又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接受习惯,提升了中国科技文化的水平并沿用至今。
徐光启洞察到中国文化崇尚道德哲学而忽视自然科学、注重形象思维而缺乏形式逻辑思维、突出经验和引经据典而缺乏实验的特点,故推崇“西洋实学”。徐光启的科技翻译致力于提高本土科技水平、弥补传统文化不足,他编译西洋历法时明确提出:“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4]
本土化是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基本策略,如《几何原本》中的ABCD译成“甲乙丙丁”,《泰西水法》中的Archimedes schrauben译成“龙尾车”等,这些译文的文笔风格更像徐光启发挥母语及汉文化优势的本土创作,而基本没有露出翻译的痕迹。
本土化是译者调试或改造源语文本的文化异质、符合目标语文化的接受视野、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的翻译方式,具有文化再造性、译文明晰化和适应主体文化读者的特点。翻译本土化策略和文化身份息息相关。翻译本土化策略是彰显文化身份、增强本土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身份是翻译本土化策略的决定因素。文化身份是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蕴涵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和相对稳定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及个体的行为方式,译者和译文读者总是有意无意地亲近、寻求自己的文化身份及完善、增强本土文化。“翻译拥有形成文化身份的力量,创造出一种异域文化的代表,同时构建一种本土主体性,该主体性由于关注本土符号和意识形态而使得文本可以理解并发挥文化功能。”[5]“译者的文化选择与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受主体文化的影响,许多译者大都有意无意间认同主体文化并采取一定的策略实现自己的文化选择。”[6]徐光启的文化身份是“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①他选择本土化的翻译策略也就顺理成章了。
今天,翻译成为学习和借鉴先进科技和文化精华的重要渠道。文本的译介选择应该符合国情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兼收并蓄、以我为本,内化、融入本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并避免翻译的民族虚无主义,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国家的科技和文化实力。选择本土文化需要的文本是实现翻译本土化的必要条件,具体的翻译操作则是实现翻译本土化的充分条件。汉外互译对本土化策略的需求与日俱增。外译中需要避免洋腔洋调,Coca-Cola(可口可乐)的翻译堪称本土化翻译的范例。②引进新鲜文化因素需要运用本土化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影响目标语读者并尽力发挥翻译的最大作用。中译外需要避免“中腔中调”。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译者须要考虑译入语的本土文化特征,译文要尽量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身份与价值观。 翻译须要恰当运用“文化适应策略”,竭力避免片面追求忠实的“抵抗式”翻译。 本土化具有彰显文化身份、增强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那么,本土化翻译如何面对突飞猛进的全球化浪潮并深入促进跨文化交流呢?
固然,翻译缺乏本土化意识容易导致文化虚无主义;但极端绝对的本土化翻译则容易走向文化保护主义、阻碍异质文化间的广泛交流和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同质化的全球化和增强异质化的本土化对立统一、依存共生,逐渐融合演变成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新趋势,个体和民族越来越体现为全球本土化的新的文化身份。全球本土化要求翻译既要贴近目标语文化、增强目标语读者的亲近感,又要引入异质因素并为目的语文化输入新鲜血液。“文化意义高度依赖于跨文化交流,相异的文化传统间的互动使目的语读者――通过跨文化想象――分享他者的经历和感受他者体验。”[7]本土化翻译承载文化他者的价值――体现着裹挟异质文化的全球化,并承认自身文化的局限――凸显着服务自身文化发展的本土化。
(二)翻译战略规划
善弈(译)者谋全局之胜,不善弈(译)者谋数子之得。翻译战略是文化战略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局性整体规划是翻译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翻译的战略思维不可或缺,而国内的翻译战略意识较淡薄③,中国尚未制定与语言战略、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翻译战略。徐光启是“善译者”,其科技翻译的国家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突破了中国传统翻译“译技”④ 的局限,对今天翻译战略规划的制定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启迪。
面对明末中国科技的时代断层和中西科技发展的巨大差距,徐光启把科技翻译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4]374
“翻译、会通、超胜”是徐光启科技翻译事业的战略核心:翻译是手段,会通是桥梁,超胜是目的。徐氏的翻译战略远见超越了唐宋以降聚焦于佛经翻译“译技”的研究和论争,尽管限于时局未能完全实现,却成为中国翻译史的转折点。
当下,翻译水平和翻译事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国家战略安全息息相关。中国正经历着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的历史阶段,尚缺乏完整明确的语言和翻译的国家安全战略规划,翻译教学大国和翻译资源贫国的现状与中国国家形象不相适应。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关注和推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8]那么,中国的现代翻译事业需要怎样的国家战略呢?
第一,应设立统管外语及翻译事业的专门机构。翻译是最重要的外语事业,也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胡文仲等呼吁引导、规划外语及翻译事业的发展是实施翻译战略的当务之急。[9]第二,制定翻译战略,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规划。徐光启科技翻译的战略路线是“翻译―会通―超胜”,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增强中国的科技、经济、军事实力而超过西方,“惟尽用西术,乃能胜之。欲胜其术,必造我器如彼器,精我法如彼法,练我人如彼人而后可”[4]289。表现出非凡的战略勇气和远大志向。徐光启科技翻译的战略路线仍然适应当今的中国。
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发展,国家应制定翻译事业的战略规划。这个规划要基本涵盖发展翻译的战略原则、战略措施、战略目标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避免翻译事业发展的无序和盲目,让翻译界和翻译者更加清楚翻译工作的责任及努力方向,发挥翻译的长效积极作用,为促进国家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硬实力、实现“超胜”作出贡献。第三,创设和谐的战略环境,促进翻译的可持续发展。翻译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需要国家的战略规划、翻译界的战略视野、译者个人的战略定位协同作用,发挥综合影响力。翻译界要有迎接挑战的战略视野,发挥各级翻译协会的作用并为国家的翻译规划提供参考;加强翻译的战略研究,介绍国外翻译战略和规划的做法和经验,提高翻译规划政策和法规的研究水平。翻译者要有个人的战略定位,融个人翻译行为和国家及社会的翻译需要为一体,实现自己的翻译价值。完善的体制和法律能够激励、管理、调控翻译事业的发展,是翻译事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早日实现翻译立法,将是翻译行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使翻译行业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对外交流与发展大局的必要手段”[10]。
翻译的国家战略、翻译界的战略视野和译者个人的战略定位共同构成了翻译的战略框架。翻译战略的落脚点是翻译质量的提高,而提高翻译质量的根本途径是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问题的核心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呢?
培养和选拔精通中西科学的人才是徐光启“翻译、会通、超胜”战略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复兴中国科学、缩短中西科技水平距离的当务之急;“必若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精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4]74当前,中国翻译人才的培养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经历着时代转型,高水平翻译人才的紧缺和社会需求急剧增长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是应对翻译产业化和提高翻译质量的根本。质言之,翻译价值观、翻译知识和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首先,翻译价值观的培养是良好译风形成的前提和保证。译者价值观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徐光启的价值观是“经世事功”――疗救时弊、治国济民、富国强兵,这深刻影响了他的科技翻译。端正翻译价值观是翻译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翻译价值观教育能够避免单纯注重翻译技巧或具体的语言纠错、忽视翻译价值观的倾向。其次,翻译知识涵盖通识知识和翻译专业知识,拓展翻译知识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基础和关键。通识知识是杂学知识,徐光启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广博的国学知识和科技知识;翻译要求具有能用广博的知识解释和传递文本意义的能力。从事翻译活动的人需要不断更新通识知识;翻译专业知识则直接影响翻译能力。最后,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指向。翻译价值观和翻译知识是软实力,翻译实践能力是硬实力。目前,一些语言服务企业非常注重应聘者的翻译实践经验,学位、学历及翻译资格证书则屈居其后,实践技能型训练是翻译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最主要内容。[11]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实践的训练合力及效果。文学翻译具有巨大的语言文化价值,能够培养跨文化的转换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但现代社会更需要实用性的非文学翻译,翻译教师亟需打破中国翻译教育的文学翻译传统,提高非文学翻译实践水平,培养社会急需的翻译人才。高校必须结合社会、地方的需要和自身优势培养特色翻译人才,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特长选择翻译领域,避免一刀切和千人一面,以满足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丰富的翻译知识为基础,勤学苦练,就能够有效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翻译事业需要宏观的战略思维,徐光启科技翻译的战略远见对今天翻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科学的翻译精神
徐光启融西学翻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为一体,徐氏的科技翻译表现出科学的翻译精神:严谨的翻译态度、合作翻译的方法、超越翻译本身的实践验证。
1.严谨的翻译态度
严谨的翻译态度是造就科技翻译佳品的重要保证。翻译能力是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翻译态度是译者的必备素质和译作质量的保证。正是这种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成就了《几何原本》等不朽译作。今天的不少翻译人员认为自己是外语专业科班出身,自认为精通外语和母语,或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失却了兢兢业业的翻译态度,导致不少翻译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了翻译效果乃至国家形象。近年来,机器翻译大大冲击着翻译态度及价值观,在一些人心目中,“有电脑、会上网就能做翻译”的偏颇认识有增无减。信息时代跨国交流日益频繁,人工翻译的费时耗力和迅速增长的翻译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翻译在某些翻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提高翻译效率、解放人工翻译的有效渠道。但自然语言的无限灵活性和翻译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机器翻译运用的有限性和辅。因此,高强度、高质量翻译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发挥译者个体的创造性以及译者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还需要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配合,以此更好地避免翻译的“机器依赖症”。
2.合作翻译的方法
合作翻译方法是译者科学精神的重要反映,团队合作能集思广益、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当年徐光启和传教士的合作,首创了中外译者合作的科技翻译方式。“先生(徐光启)就功,命余口传,自以笔授焉”[12]、“与同西洋远臣龙华民、邓玉函等,日逐讲究翻译”[4]343等记载是徐氏合作翻译方式的真实写照。时展至今,可以说“翻译者不再是高校教师而是专职的翻译工作人员(译员),翻译的形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的大兵团作战,翻译的内容也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等的译介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13]因此,合作翻译是必然的选择。翻译的本质决定了译者更擅长将外语译成母语,合作翻译之于外译别是中译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外翻译者合作则更能提高中译外的水平。中外人士合译中国文献的优势是: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减少信息传递的差错;增强译文的流畅程度,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增加思想火花碰撞的机会,促进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合作翻译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翻译事业不但不能忽视合作翻译,反而应该拓展它的运用范围。
3.超越翻译的实践验证
超越翻译本身的实践验证是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巨大闪光点。《泰西水法》的翻译和制器、实验同时进行,并记录了制器和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译成之后,徐光启又在天津采用新的水法开辟水田,进行大面积实验并获得成功;徐光启“昼测日、夜测星”,验证翻译引进的西方历法;翻译西学后他又注重引申、发展和创作,翻译《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后写成了《勾股义》和《测量同义》。徐光启的科技翻译不但实现了翻译实践本身的意义――语言转换,而且超越了翻译实践本身――实现了翻译的应用价值。今日译者应当做到:(1)译有所译,翻译目的语需要的科技文献,尽力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和译文 “无人问津”的状况;(2)译有所学,翻译是深度理解的过程,译者需要学习原文的先进技术、思想精髓或文化内涵,避免纯粹“传声筒”式的翻译;(3)译有所感,翻译是译技揣摩、思想升华的过程,译者需要不断总结、归纳翻译的方法和经验教训,避免脱离实践、玄而又玄的翻译论调;(4)译有所为,科技翻译实践须要促进翻译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的结合,验证、应用和推广科技翻译成果,使之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体现翻译实践的社会价值。
翻译是创造性的生产活动,译者是创造性的主体,需要具有科学的翻译精神,徐光启的严谨翻译态度、合作翻译方法、超越翻译本身的实践途径成就了他26年的不朽翻译人生。
四、结语
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的战略论断,译以致用,精心实验。研究历史的关键是吸取经验,指导现在与未来。那么,如何进一步搜集、梳理研究徐光启的资料?如何进一步建立历史和现实的密切联系,不断发掘徐译及其思想的现实价值?如何借助传统推动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体系建设?如何学习古人而超越古人,清楚地定位中国翻译的发展趋势和现代任务?以上诸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
翻译《几何原本》时,徐光启说:“呜呼!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引以共勉。
注释:
① 出自《周易・系辞上》,徐光启的《泰西水法序》引以自我激励,表明徐氏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认识、同化西学的意识。
② CocaCola 1927年现身中国上海,最初的译名是“蝌蝌啃蜡”,销路不佳;1928年,CocaCola公司登报征求译名,旅英华侨蒋彝(1903―1977)的译名“可口可乐”形神兼备、音意俱美,脱颖而出。
③ 国内尚未出现研究翻译战略的专著;CNKI中,题目包含“翻译、战略”的论文共15篇,而核心期刊论文仅2篇(截至2011年)。
④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焦点是“译技”,如安世高的“义理明晰,文字冗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支娄迦谶的“多用音译”,支谦的“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彦琮的“八备,十条”,玄奘的“五不翻”等。
[参考文献]
[1] 吴进. 翻译・会通・超胜――徐光启与中国近代科学[J]. 文史杂志, 1998(3):1618.
论文摘 要: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苏州地区的地方美术资源优厚而独特,我们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还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吴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一、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界定与分类
首先,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狭义的课程资源,即“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地方美术”一般被理解为“在地方产生和延续的具有本地艺术特色风格的美术创造和历史遗存”。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就是指具有苏州本地美术特征的教学内容的来源。其特点是:种类丰富、内容庞杂、特色鲜明、积淀深厚。针对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梳理分类,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将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四类。
1.具有苏州本地美术传统的经典性资源。
传统的苏州美术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秀美术遗存,堪称经典,包括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吴门画派,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四大名绣”中的苏绣,被誉为“南桃北柳”之“南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等。这些优秀的美术资源作为美术学习的经典,时常出现在各级各类美术教材当中,使当地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她们。
2.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自然与社会资源。
苏州地处江南,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水上都市”。苏州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市布局,呈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其自然优美的水乡风光、风格古朴的民居和古建筑遗迹,无不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可以说,苏州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艺术宝藏,在美术课程中体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民俗与民间资源。
在底蕴深厚的吴文化滋养下,苏州民俗与民间艺术大量涌现。尤其在民间手工技艺方面,以精、细、秀、雅而蜚声中外:丝绸、刺绣精美绝伦,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苏灯苏扇华美精巧。还有剪纸(窗花、礼花、刺绣花样)、编织(草编、竹编、棕编、麦秆编)、食品(面花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多姿多彩的吴地美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美术技艺,了解本地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方式。《美术课程标准》认为,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是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苏州民间美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吴文化,这是美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4.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与网络资源。
苏州是一座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古韵今风和谐交融。因此催生出了新的文化和艺术式样。近几年,“苏州印象”专题海报文化展、“情调苏州”全国创意设计与摄影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以网站、邮件、博客、论坛等形式,相互传递地方美术信息,交流与合作,扩展了苏州地方美术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因其新颖有趣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二、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根据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美术教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多种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1.以苏州经典美术资源为主体,组织“欣赏与评述”。
经典的苏州地方美术资源是美术学习的主体资源,它们经常出现在美术教材“欣赏与评述”的学习领域中。在日常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和扩展地方美术那些具有经典性和优秀传统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欣赏“中国园林艺术”时,苏州园林就是重点。我们特别安排了两节课,专题欣赏“苏州园林”。利用平时拍摄的园林照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园林中的假山、花窗、门洞等雅致的小景,体验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之美;欣赏文艺纪录片《苏园六记》片段,品味园林中蕴涵的文人情怀、隐逸文化。学生用图文形式评述园林艺术,不少同学在欣赏与分析作品时,附上了收集的图片,用PPT展示自己拍摄的园林美景照片,生动表述了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地方美术的精品。我校组织参观苏州博物馆,那里藏着不少苏州本土艺术的精品、极品。学生浏览“明四家”的墨宝,欣赏经典的明式家具、瓷器、古玩,参观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参观结束后,学生写了不少“观后感”来表达他们对地方美术精品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的苏州地方美术的常识,对苏州地方美术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2.以苏州地方自然资源为素材,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苏州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苏州的孩子来说,这里的芦荡荷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为熟视无睹,未能发现其中蕴涵的地域之美。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美术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苏州、表现苏州”。
比如,组织学生去最具苏州水乡特色的平江路采风,对校园内的控保古建筑——王鏊故居进行调查和写生,利用集体春游和秋游的时间拍摄地方美景,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创作,对苏州的水乡之美、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开展了手工制作和景观仿造的活动。学生利用瓦楞纸等废旧材料,手工制作苏式民居,仿造古建筑。有同学建造出了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和“水乡风光”,还有的同学建造出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园林景观……学生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学会了表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以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苏州的吴文化是民间美术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在传统民间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苏州的民间艺人迫切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美术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老艺人王祖德先生,就希望美术教师能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做些事。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州民间艺术,我校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系列活动。聘请知名民间艺人传授棕编、剪纸、面塑等民间手工艺。民间棕编艺人徐荣兴老师教会了学生利用粽子叶编织各种小动物;章维伟老师的剪纸手艺让学生们钦佩不已;叶长林老师的面塑栩栩如生,富有江南特色……学生们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感染,兴致很高,设计出的作品充满了苏州地方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近距离欣赏年画作品。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浓郁、构图丰富及造型夸张等艺术特点,更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了解和体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设计过程、制作方法,学习创作技巧。这些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生动翔实地展现了苏州地方美术精细、典雅的风格,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次活动之后,在“藏书票设计”活动中,学生仿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步骤,创造了许多木刻版画作品,获益良多。
我们对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民间美术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学生设计和创造的美术作品“苏味”很浓,也为苏州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以苏州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苏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民俗节日、庙会及社区文化活动等,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是现代美术学习的主题之一。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借此机会,向同学们介绍苏州端午习俗,带领学生开展端午彩粽制作和龙舟设计活动,用彩粽装点教室,营造节日气氛,组织学生观看苏州胥门的划龙舟比赛,开展龙舟造型设计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通过这次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了解了苏州端午习俗的特色,加深了对民俗节日的喜爱。
此外,我们结合平江社区的文化活动,策划了一次美术制作与展示活动。“苏州·桥”是社区开展的“吴风古韵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的主题之一。从中小学生的视角,目光聚焦水乡苏州的桥,开展赏桥、做桥及展示的交流活动。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考察了苏州桥的特点:多而密、小而精、古而秀;收集桥的相关资料,又运用各种不同材料,手工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桥”。这些“小桥”是学生创造的,很多作品风格古朴,设计独特,有鲜明的苏州特色。完成制作后,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社区展示,都非常开心,收获不少。此外,元宵节制作苏灯的传统活动,也成为学生了解苏州民俗文化的“窗口”。
5.以电脑网络资源为媒介,探索地方美术教学新形式。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地方美术资源逐渐信息化、网络化,另一方面,美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利用新的教学形式,开发电脑网络资源,为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开辟了新领域。
网络《姑苏行》一课,是美术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共同完成的一节网页设计制作和地方美术(人文)展示活动。学生通过电脑美术创作资源库和互联网收集苏州地方美术的相关资料,进行网页设计,教师指导学生美化网页、完善设计。教师扮演来苏州游玩的“游客”,每组学生都作为“导游”,将本组制作的网页通过网络广播介绍给“游客”,有的展示苏州园林,有的介绍姑苏美食,有的推介水乡风情……在虚拟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了网络“姑苏行”。课后,师生通过邮件收发美术作品,利用博客发表美术评论,开展网络评价,等等。
这些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促成了美术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和评价,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活动特征,昭示着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由技术层面向美术文化层面转化。
总之,发掘苏州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掌握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本地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对于合理地改进美术课程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