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金融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第1篇

[摘要]本文研究认为农村金融发展除了采用“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的发展策略之外,还可以采用“有约束的金融深化”的策略。通过采用“有约束的金融深化”实现农村金融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有约束金融深化金融抑制

Goldsmith最早提出了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概念。Goldsmith认为金融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金融中介组成、相互之间的比例以及金融中介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所构成的金融生态环境。Goldsmith认为金融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演变过程。不同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金融结构可能完全不同,金融发展的道路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1]Mckinnon和Shawn在研究了发展中国的金融结构、金融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水平之后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所谓“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优先发展他们认为需要发展的行业、企业、部门,采用了压低存贷款利率,扭曲汇率或者采用成立政策性开发银行的方式来发展其金融组织体系。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金融二元化”(FinancialDualism)的存在。[2]“城乡金融二元化”的出现是发展中国家采用“金融抑制”的金融发展策略造成的后果。“城乡金融二元化”造成了金融资源数量上在农村和城市的畸形配置和价格上在农村和城市的严重扭曲。从1952年我国开始建立以苏联为模板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就是农村地区金融中介事实上的唯一主力。尽管在改革开放中期,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一度也大力开展业务而农村合作基金会也一度发展势头迅猛,但最终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商业银行都从县域地区撤出了分支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也因为内部管理问题最终被人民银行勒令清盘。2006年以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组织在政府的主导下在许多地区开始试点。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太少,影响力还不够。当前,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存在了50多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1952年到1978年,国家通过在农村设立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农村金融体系,成功的从农村地区动员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服务。在这个期间,国家压低了金融资源的价格,控制了金融资源的分配。整个金融系统的功能主要就是国家的出纳。这一期间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就是“金融抑制”发展策略的一个机械延伸。农村为城市地区和工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保证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实现。1978年到2006年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期间,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刚一开始进入农村,然而它们在90年代末期又从农村逐渐的撤离出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地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并带来了对资金的极度渴求。过高的金融中介准入门槛带来了农村金融中介数量增长的缓慢。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造成了农村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并且带来金融中介自身发展的缓慢。Stiglitz在分析了台湾和韩国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后指出:政府如果控制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并且采用比较严格的金融中介准入制度,就能够在金融市场中创造出一部分额外的租金。金融中介在这一部额外租金的激励下,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并且主动改善自己的服务。这种金融发展策略,Stiglitz称之为“金融约束”的金融发展策略。我国在1978年到2006年期间采用的金融发展策略,事实上就是“金融约束”策略的不自觉的应用。在“金融约束”下,农村金融的结构和规模都受到极大的约束,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涉农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融资困难、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呈现出对农村正式金融强烈的挤出效应、农村的金融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外流到城市地区。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金融约束”下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极大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拥挤在城市地区比拼价格寻找出路,另外一方面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却不得不面对严重的资金短缺,告贷无门的局面。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的强烈反差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反思,我们实行的金融发展策略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金融约束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组织体系的波动,在牺牲了效率的情况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的发展策略在运行中存在着对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掠夺,从长远来看这种掠夺是不可以持续的。我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金融发展思路来指导我们的农村金融发展。“有约束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withRestraints)尝试性的提出了除金融深化之外的另外一种金融发展思路。

“有约束的金融深化”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有条件的实行利率管制、金融机构设立限制,实现金融中介服务范围、对象和产品差别浮动的一种金融发展策略。国家的人政府是推动有约束金融深化的主要对象。“有约束金融深化”内生于国家发展额战略需要。“有约束金融深化”通过激励条件的限制,促进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对象,改善农村金融供给,有约束金融深化的核心观点如下:

一、国家通过限制金融资源价格创造“善意租金”促进金融中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通过行政手段,国家可以对金融资源的价格,尤其是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实施有条件的限制(比如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采用差别的存款和贷款政策,以保证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到城市的现象减轻,同时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发放),保证实际利率为政,让存款利率低于市场贷款供求平衡时的利率。金融中介可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资金,从而获得超过完全竞争的贷款市场所获得收益。与此同时,金融中介在获取低成本资金的同时,也更有可能给中小企业以较低价格贷款,从而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国家应当采取有差别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

国家采用有差别的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能够保证在“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政策下受到很大伤害的农村地区得到足够多的金融供给。国家通过降低农村地区或弱质行业的金融中介的准入门槛限制,能够从总量上加大对弱质地区、弱质行业的金融供给。金融中介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竞争的加剧,更有可能带来金融供给效率的提升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改善。这种来自金融体系内部的改善,必然会提高农村金融的整体运行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地区维持相对较高的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能够避免城市金融系统的过度竞争,防止出现系统性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城市地区不和农村地区争抢金融资源,避免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二元化的进一步扩大。

三、国家应该建立明确的跨区经营和跨范围经营的升降级制度

建立针对金融中介准入范围、准入地区的一种动态的升降级制度,能够很好的约束和激励金融企业开展好相应区域内的金融供给业务。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功能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降级约束和激励机制。在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缺位的情况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经营中没有任何压力改善自己的服务,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金融机构的升降级制度的设立必然为金融机构的依法合规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好的金融机构能够在升降级制度的鼓励下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则只能维持、甚至是缩小自己的服务范围和领域,甚至破产退出。

笔者认为“有约束金融深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实施了“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之后的一个另外一个可供选择的金融发展策略。2006年底,银监会批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这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进行试点运行。农村金融中介供给形势进一步丰富。从目前在吉林、四川、陕西和河南试点运行的情况来看,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丰富了当地的农村金融供给的种类,有效的增加了当地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农村居民的金融可得性。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还显得势单力薄,并没有改变现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独大的局面。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自身没有一个很好的金融组织体系,缺乏竞争机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中介和城市金融市场的金融中介之间缺少一种互动联结机制。[3]归根到底,国家缺少一个整体的金融发展框架,来指导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并建立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的良好联结机制。“有约束金融深化”策略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在农村地区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金融中介供给机制和金融中介发展激励机制,另外一方面能够通过其升降级制度激烈经营情况好的新型农村金融中介能够扩大其业务范围到城市地区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在金融中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得到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第2篇

笔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农业、种植业、农民收入3方面,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在研究中利用统计数据,采用人均生产函数,做回归分析,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计量模型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能够清楚的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带来的影响较小。从表中不难看出,在金融机构进行的农业贷款,对农林牧副渔产值的影响值为正值,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为负值,给农村人均纯收入带来的影响也表现为负值。另外,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这些结果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大。

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农村金融发展会对金融系统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增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性,从而能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使得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变得更完备,金融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金融功能更加齐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行业的繁荣,会吸引外界储蓄的不断流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效开发农村金融资源,能够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加大农村储蓄份额,无形拉动了农村的投资。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可能导致储蓄率的下降。金融的发展减轻了流动性的约束,促使金融风险得到分散,储蓄户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随时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取资金。流动性的减轻,使储蓄户没有较多预防性储蓄的存入,从而导致了储蓄率的降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很重要。利率水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通常会随之提高,利率的提高会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同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会影响利率,从而影响储蓄率,所以储蓄率的上升还是下降是不确定的。虽然是不确定的,但金融发展的确会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同时给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影响。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转化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转化率”是指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方向的转化。通常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也提高。在金融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要对一部分资源进行吸收,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发生,主要是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的;信息成本的发生,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权时会付出信息成本;金融中介机构必然会从中获取利润。因此,金融体系对部分资源的吸收,会使部分资源不能形成投资。它们会以存贷差的方式流入金融机构以及以佣金的方式向交易商与证券经纪商处流入。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会极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使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得到降低。例如,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会使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等发生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降低对农村金融的行政干预,会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促进经济的提高。

3结束语

第3篇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的各个生产要素充分地运行起来,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的初期,需要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工作。

1.1农业信贷补贴论

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农村金融理论为基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村经济相对其他的经济行业来说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农民的收入一般情况下是低于城市市民的收入的,该理论中认为,在农村中,应该对农民实行信贷供给先行的金融策略,这样就能够快速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然后,在建立一些相应的具有非盈利目的的机构,从外部引进资金,对农民进行经济补贴。这种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适用的,能够快速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该理论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在进行相关机制设置时,没有考虑到充分挖掘农民的储蓄热情,而使农民能够快速拥有大量的廉价资金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财政负担。另外,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导致富农和贫农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造成资源的错误搭配和浪费,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1.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在80年代的后期,我国农村经济中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金融市场理论,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信贷补贴理论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大量的资料研究证明,我国农民是具有较强的储蓄能力的,因此,并不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进行注入。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市场的作用,将一系列不符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取消,然后实现农村的资金供求平衡。在金融市场理论中,主要注重的是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控制金融的发展。然而,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是有些超前的,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但是,伴随着该理论的逐渐运行,取得的一些成绩也是不可忽略的。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金融接入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2.1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金融体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当我们把视线放在农村时,却发现效果不尽人意,农村大部分地区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进行金融发展,导致农村的金融发展一直处于萧条期。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已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像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正在兴建中,农村金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体,带动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作为主力军的农村新型金融体系。在我国预期的正规金融中,主要的商业性机构是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包含农村信用社,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是重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三个主要的金融机构构成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

2.2农村的金融需求现状

在我国,通过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农村金融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增强农村的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具有较大面积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占据了大量的国土面积,想要对我国的农村金融进行全面的了解,需要进行深入的金融调研。基于他人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以下几项金融需求:第一,农民具有比较稳定的存款意向。在农村,一般的农民主要是将资金存入到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其中,资金较为富足的农民,则会考虑将资金借给其他的农民,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而相对较为贫困的农民,则会将大部分资金放置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第二,在我国的农村,农民间的金融活动主要是在农民之间进行资金的借贷。如在亲朋好友间进行钱财的借贷是非常常见的,只有一些比较富有的农民才会考虑向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借款,而那些自身较为贫困的农民由于没有相应的抵押物,很难从正规的渠道进行资金的借贷,因此,向亲朋好友进行借贷是较好的借贷形式,能够快速地解决资金的缺乏,但这种借贷方式由于缺乏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管,便会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从而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阻碍当地金融的发展。

3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只有解决好我国农村当前的金融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提高经济增长的作用,使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1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农民主力军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进行农村信用社的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积极的重组,培养具有合格主体的农村经济市场。然后,制定相应的农村发展银行改革方案,通过对相关的职能进行政策性的定位,将其范围及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再通过加大资本的投入,并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加强对农村的开发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村信贷的长期效果。再者,对于一些大型的农村银行,可根据当地的实际市场需要,扩大金融支持,优化相应的发展战略。此外,还可以鼓励其他的农村储蓄机构进行农村金融业务的拓展,如邮政储蓄银行等,从而不断增加农业金融的范围。发展农业银行,增加民营企业中农民的持有股份,向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特色化农业金融服务。

3.2发展乡镇企业

大量实践证明,金融结构中的指标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乡镇企业的贷款数额。因此,通过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大大增强县域的经济能力,完善相应的产业结构,且为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渠道,实现了农民的经济增收。当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并不完善,想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国家需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放宽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只有将经济增长同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创造出一批具有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产品,从而提高农村的经济增长。

4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新型金融 农村 市场发育

一、农村新型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及相关理论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概念界定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私人钱庄、私人借贷、高利贷等。

(二)农村新型金融的概念界定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来说的,国务院《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农村金融市场面向所有社会资本开放,境内外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机构。

农村新型金融政府服务模式理论

面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金融发展之路这一金融发展理论的难题,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首先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特征,然后提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理论和应采取的货币金融政策。并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完全不同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理论”是以麦金农的“互补性假设”为前提,论证了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将储蓄资金有效的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经济也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刺激金融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与“金融深化论”的出发点不同,金融深化是解除金融抑制的结果。在政府放弃对金融的过分干预和管制,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使利率和汇率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的前提条件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并使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向高效的地区和部门;另一方面,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业的扩展,由此形成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由于“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因此也合称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其本质是私有制和完全竞争市场前提下,建立起来的一般均衡在金融理论中的运用,是经济自由主义金融理论的代表。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抑制特别严重,除国家准予的正规金融机构以外,所有的民间金融都受到国家的抑制。而我国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非常之少,特别是随着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后,农行逐步撤离了农村中的网点,农村所剩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就是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全部落在信用社的身上,而农村信用社不健全的体制使其难以担当重任。因此,农村金融的抑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的市场发育和制度规范相应建议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第三大显著特征是市场发育和制度规范的“双重缺失”。由于人口密度低、市场隔离、风险高等特点,加之季节性因素导致的收入波动和高交易成本,使得缺少传统抵押品的农村金融市场面临无法有效分散风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金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先天不足,在放宽农村金融限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的信贷分配容易发生失控或寻租现象,问题的累积可能会使许多金融机构丧失清偿能力而面临破产威胁。毫无疑问,当市场缺乏和制度不规范时,政府应当积极培育市场,为市场成长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和必要的法规,加强产权和市场约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监管法规滞后、监管基础薄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缺失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下,农村金融监管处于事实上的低效或无效状态。随着准入政策的放宽,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逐渐出现,而专门针对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如“合作金融法”、“社区银行法”等监管条例尚未明确,这使得农村金融“加速发展”过程中的监管“真空”成为潜在隐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导向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将再一次引发“金融政治经济学难题”:在强势政府主导信贷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政治权利的分布可能会明显地决定信贷的发放过程和结果,并伴随产生大量“权力租”,这对本就弱化的农村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某种程度说,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正处于一种形式与实质的“悖论”之中:形式上的审批制度和行政管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金融风险,但却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而金融寻租和腐败行为在国家针对“三农”异常优惠的政策环境中有了广泛的滋生空间。毫无疑问,如果单纯以短期内放开和做大农村金融市场为目标,而监管制度又长期滞后的话,隐藏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可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实施农村金融扶植和鼓励政策必须是鼓励竞争与加强监管相结合:除了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规范金融机构的准入、运作和退出外,还应考虑将广泛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正式纳入监管框架和监测范围,通过审慎监管减少在相对宽松的政策导向下可能滋生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真正做到积极推动和稳健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侯希红.农村金融保障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马宁.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0.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资源,农村金融,金融支农,Tobit

 

一:引言

金融资源需求问题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温铁军(2001)通过对农户借贷规模分布的研究,认为1985年前农户的贷款主要来自于农业银行与信用社,而在1990年后农户从银行与信用社的贷款规模有所下降,民间借贷活动日趋频繁。史清华(2002)通过对山西745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在农户的生产生活中的形象较差金融论文,农户已经把其排除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之外。朱守银(2003)通过调查,认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向信用社借款的比例较高,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更倾向于亲朋好友借贷。叶敬忠等(2004)从社会学角度对农村金融资源的供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对象主要是富裕的、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贫困农户主要的融资渠道是民间金融。

然而国内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从金融供给方面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增加金融机构的布点、扩大融资的途径来解决农村金融的需求问题,而对于将农户作为有效的需求主体则较少作系统深入的分析论文提纲格式。已有文献表明,农户是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与金融市场提供者,农户才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消费者。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农村金融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厘清金融资源的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金融论文,为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运用Tobit模型探索出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及说明

本研究考虑在给定一组农户的特征向量的条件下,农户如何选择金融资源。而在一般状况下, 农户选择金融资源的比例 ∈[0,1],数据被截断,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的参数是严重的有偏和不一致。所以,采用Tobit回归分析,该方法可解释截取数据,以此来判断各因素对农村资源应用比例的影响程度。

Tobit模型是James.Tobin(1958)在研究耐用消费品需求时提出的一个经济计量学模型。Tobit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解释变量是可观测的(即取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观测到,即我们观察到的取值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体来讲“无限制”观测值均取实际的观测值,“受限”观测值均截取为0。

对于第j地区,标准的Tobit模型为:

其中, 为潜在变量金融论文,为观察到的因变量,为自变量,为相关系数向量,为独立的且~N(0, )

三:指标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一:指标的选取

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特征对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时,首先要确定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本研究的核心是每个指标的改变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并兼顾样本数据的可比性、可得性、科学性与影响的重要程度,本研究构建了影响金融资源需求的量因素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变量的选取

 

变量类别

变量

代码

变量定义

预期影响方向

决策者特征

户主年龄(岁)

按户主实际年龄计算

-

户主受教育程度(年)

按户主实际受教育年限计算

+

最高受教育年(年)

按家庭成员中最高受教育者年限计算

+

户主性别

按男性户主比例计算

+

家庭负担

在学人数(人)

按家庭中实际上学人数计算

-

65岁以上老人(人)

按家庭中65岁(含)以上人数计算

-

金融资源存量及利用

劳动力(人)

按家庭中成人劳动力人数计算

+

户场收入(元)

按2006年家庭户场收入计算

+

户场财产与资产情况

耕地面积(亩)

按家庭实际拥有的耕地面积计算

+

生产经营总值(千元)

按家庭生产经营总值计算

+

果树林木总值(千元)

按家庭果树林木生产总值计算

+

牲畜总值(千元)

按家庭从事畜牧业所产生的生产总值计算

+

常数项

常数项

c

 

 

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本文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的相应措施。

从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改革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结构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实现有效监管也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多元化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05年人民银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2007年银监会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证券市场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金融组织民营化程度加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扩大了各类资本合作的参与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使得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和非营利资本角逐农村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金融主体呈扩大化趋势,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具备国有、集体、外资、港澳台、私人等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农户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构成的多元化金融主体格局。

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 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构成,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银行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把资金转到城市。同时,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现实中,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增长,以追求赢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主要原则,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

2.3 农村金融产品单调,业务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业处于无竞争状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金融服务意识,经营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产品的需求创新,满足于坐等顾客上门;农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仅有存款、贷款、保险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移植,金融机构没有适时根据农民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就是在一些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2.4 民间金融组织活跃但缺乏有效监管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活力,在客观上为各种民间金融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 很多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民间借贷占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组织越为活跃。虽然民间金融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民间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不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很可能会加重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3 完善农村金融的措施

3.1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金融业务,针对“三农”的特点, 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设计时,必须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 应建立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为主线, 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能够围绕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发展,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 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也成为政府支农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选择。另外,我国还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有正规金融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农信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只有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才有能力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经济, 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

3.2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要在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同时,要抓紧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这也是强化外部约束、保障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条件。

3.3 规范引导民间金融

尽管民间金融组织不够规范而且存在许多弊端,但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承认和正确对待民间金融,鼓励其合法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通过正确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以达到让其填补目前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动现阶段农村农业正常发展,保证我国农村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梓舟.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 南方农业,2008(1)。

[2] 马君实.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 中国金融, 2008 (1)。

第7篇

关键词:帕加诺模型;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07-05

研究经济长期增长和金融部门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实证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面关系的这一结论最先由戈德史密斯通过多国的金融发展数据统计得出。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程度,金融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经济的增长[1]。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以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视角进行采集的[2,3]。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既不同于我国整个金融发展水平也不等同于其他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因此,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和处理。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化和金融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金融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剂,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使农村金融率先发展起来,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增长。

一、模型设计及数据说明

(一)实证模型分析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最经典的就是AK模型,但是AK模型没有把金融因素单独表现出,而是把金融因素与制度因素,包涵在技术进步、知识进步和资源因素上面。帕加诺模型是将金融因素加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假设经济增长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只要存在技术的因素,那么投入资本量的增加,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可以根据帕加诺的观点,得出内生增长模型的以下形式[4]4042:

上式方程中,s=S/Y,表示储蓄率。方程加入了金融中介作用的因素,就很清楚地表达了一国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是由一国的储蓄率、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和储蓄投资转换率作用的[5]342357。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和搜寻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通过信号作用可给储蓄者和投资者一个更好的收益,可以使稀缺的资金在社会上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储蓄投资转化率反映的是金融市场资金运用的效率,比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类似于资金周转率,速度越高,越促进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储蓄投资转化率θt反映的是银行或金融体系发挥金融中介功能的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本积累的效率,这种效率又能提高储蓄者的收益,两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外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金融部门,提高了金融部门的竞争程度和经营效率,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6]251,252,而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因此,本文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分为三个机制,即储蓄率、社会边际生产率以及储蓄投资转化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具体情况,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作以下分析:

1.储蓄率s的影响因素。影响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物价水平以及居民谨慎动机程度等。农村地区居民储蓄意愿不同于城市居民储蓄意愿,加上农村数据的可获取性,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人们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后来,新古典学派认为基准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储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来反映农村居民的储蓄水平,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本文所采取的变量均为相对量指标,即比率指标,采用这样一种形式是因为这种指标可以表现出一种相对弹性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统计角度出发,相对比率也能消除多重共线性对方程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更能解释实际情况。

(二)数据说明

对于指标的选取,涉及到的指标有农村第一产值,第一产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选取第一产业产值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增长总量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农村经济增长总量的大致估计,并且第一产业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映农村真实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农村经济增长率的形式表示;一年期定期利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资本产出率比值使用投资比农村第一产值表示,农业投资理论上等于农业固定投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更新改造投资与农业贷款之和。

由于农村投资数据不易收集,简单用其中一部分可能会使数据失去经济意义,但是投资量因素在金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业投资90%以上的份额[8]33,34。所以,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村GDP比重表示边际资本产值率。全部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等。各指标数据见表1。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由于大多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的,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中,其前提是每个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在对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各变量之间进行实证的一个前提就是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消除“伪回归”结果[9]。对以上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的原序列的ADF值均大于5%临界值,说明变量是非平稳性的,而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ADF检验都是平稳性的,即这些变量均是一阶单整过程I(1),可以采用协整方法进行检验。

2.协整检验。由ADF检验可以知道,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均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I(1)过程。但这四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协整过程,即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但由于Johansen协整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应该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通过对AIC的观察,我们采取滞后2阶的VAR模型,采用无趋势项但有截距项的向量自回归VAR(2)协整方程进行协整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由上面协整方程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中的人均收入和储蓄投资比呈正向关系,与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基准利率和社会边际投资生产率成负相关关系,人均收入是储蓄率的函数,因此储蓄率的增加可以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准利率是储蓄率的函数,理论上讲,储蓄利率越高,人们更愿意将持有的货币放入银行以获取收益,因此,基准利率与储蓄率是正向关系,但是从实证中发现,基准利率并没有在农村储蓄中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是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村居民将货币放入银行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基准利率,这也与农村利率被严重管制造成低利率现象有关,也与农户储蓄倾向以及社会习惯有关,农户储蓄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求得资金上的稳定保值,储蓄不具有利率弹性[10];农村中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农村投资的低效率所致。本文对投资的数据选取为我国农村固定投资资产,这种投资主要应用于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只能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贷存比与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说明银行机构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村每年的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每年都保持了平稳发展,农村金融的引入激发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收入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人均收入并不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函数,它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只有收入增大了,才会提高储蓄率和投资量。国家一年期的定期利率的变化对农村经济影响并不大,真正要使农村借贷市场发展起来,首先要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借贷的门槛,放松农村利率管制,针对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要合理引导和扶持,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投资产出比的时间序列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平均投资产出率为0.09),这种低水平首先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的薄弱,微弱的力量不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证中可以看出,投资产出比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投资量在产出量中的比重太小,没有对经济产生影响。在以后的农村金融发展中,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使资金向更有效的产业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中的贷存比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说明农村储蓄的资金更多流向了农村贷款,但也有一部分资金流向到城市地区,其原因是在城市地区投资比在农村地区投资所承担的风险更小而收益更大。在以后的农村金融发展中,可通过对农户或农村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降低投资资金的风险,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使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就必须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一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进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在允许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金融的发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多渠道促进农村贷款量的增加,有效促进农村金融体系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促使农村储蓄更好地为农村地区资金提供支持,扭转由于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所造成的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下降的趋势,减少农村资金的流失,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投资力度,建立担保、保险公司,分散农村经济发展风险。担保、保险机制在农村的建立是农村有更多资金支持的前提,并且担保、保险等防范风险的机制在农村建立本身就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强农村经济市场力量。

参考文献:

[1]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2]应枢廷.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4.

[3]田杰,陶建平.农村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1728个县(市)的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2):97102.

[4]张旭梅.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Pagano,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b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342357.

[6]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8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城镇化 向量自回归模型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度超过农村人口。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资金筹集、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方面,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更需要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从而通过发展把原有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注到金融发展能够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求。Stopher(1993)认为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发展能促进土地的使用。Kyung Hwan Kim(1997)指出城镇化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国内学者重点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理论研究一方面着眼于金融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范川(2003)探讨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矛盾。陈爱莉(2004)城镇化对于巨额资金的需求,能够为商业银行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倪凤 (2007)认为只有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才能满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等方面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这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无限机会。范立夫(2010)论述了金融在支持城镇化进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并且指出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指出了金融在支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匡国建(2007)通过对珠三角地区金融状况的研究,认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因果关系。郑长德(2005)的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许丽英(2007)通过实证检验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对城市化的作用在不同地区显现了不同的作用程度。刘芳(2008)实证结果证明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在长期内呈正相关,并且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会逐渐加深。

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以下问题:金融为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和目前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实证分析基本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因果关系。但是忽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城镇化,也较少关注到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及程度,这是本文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建设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拟采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一组反映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作用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因素,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

农村金融规模指标。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居于垄断地位的机构依然是银行,金融活动主要是存款和贷款。一般都用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借鉴戈尔史密斯的金融相关率,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之和与农村GDP的比率作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该指标简记为RF。

农村金融结构指标。金融结构是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也是作用于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贷款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农村金融结构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贷款结构。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本文设计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衡量农村金融结构。该指标简记为RL。

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反映金融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转化率。投资转化率是指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本文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表示,该指标简记为RD。

农村城镇化即是城镇化过程很重要的部分,本文选用城镇化率来衡量农村城镇化的程度。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简记为UR。

农村存款余额为农户储蓄存款余额和农业存款余额之和,农村贷款余额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额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86-2011。由于各类统计数据中缺少对农村GDP的直接数据,因此,本文中农村GDP为我国GDP乘以农村GDP占我国GDP的比重,其中,我国名义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1985-1992年农村GDP取值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第一产业及农村二三产业产值, 1993-2008年农村GDP占GDP比重来自《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城镇化率指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1。

本文选取的数据都是农村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的时间序列数据,但是由于时间序列对数据长度有严格的要求,并且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取1985至2010年26年的数据。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各指标序列取对数。新序列分别记为LUR、LRF、LRL、LRD。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通过Eviews5.1软件,运用ADF 法检验各变量对数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整理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所选指标的对数序列LUR、LRL的ADF 统计值均小于置信度为95%的临界值,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在置信度95%的水平上是平稳的。对数序列LRF和LRD的ADF 统计值均大于置信度为99%、95%、90%的临界值,故而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LRF和DLRD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ADF 统计值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对数序列LRF、LRD为一阶单整。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知,LUR、DLRF、LRL、DLRD均为平稳时间序列,符合VAR模型建立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因此,运用序列LUR、DLRF、LRL、DLRD的数据建立VAR模型,DLRF、DLRD解释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的增长率。经过初步判断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按照LR、FPE、AIC、HQ准则值均选择3为滞后阶数,并且在充分考虑方程及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建立VAR(3)模型。

回归方程如下:

(1)

方程(1)各系数下方括号内为T统计量检验值,个别T值不显著,按照VAR模型的构建原则,参数是否显著并不是模型最关注的,只要VAR模型是稳定的即可。方程(1)总体的显著性水平和拟合程度也是能够解释问题的。接下来检验VAR(3)模型系统结构的平稳性。模型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根据稳定性检验结果,AR根图显示模型的全部根均落在单位圆以内,因此,可以说明VAR(3)模型是稳定的,根据其得出的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是稳健和可靠的。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确认

对序列LUR、DLRF、LRL、DLRD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变量间是否为Granger因果关系,置信水平为95%,最佳滞后期为5,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的P值可以看出,农村金融规模、效率的增长率是农村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即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农村金融规模、效率的增长能引起农村城镇化率的变动。农村金融结构因素不是农村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说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农村金融结构的变化,但金融结构的变化不能显著引起城镇化率的反应。

(五)脉冲响应函数模拟

对于VAR模型,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者冲击对它自己以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这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加以刻画。为了分析农村城镇化进程LUR对农村金融规模增长率DLRF、农村金融结构LRL和农村金融效率增长率DLRD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本文在上述已经建立的VAR(3) 模型的基础上,模拟脉冲响应函数。为了更充分的观察响应程度和趋势,本文将脉冲响应时间设定为100期,用Cholesky分解法来模拟VEC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图1为基于VAR(3)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其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追踪期数,纵轴代表LUR对DLRF、LRL、DLRD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响应。

如图1所示,城镇化率对来自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因素的标准差信息在第一期都没有反应,在第2期开始有明显响应。首先,本文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增长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1)显示,响应在第4期达到峰值,随后响应程度逐步缩小,并且一直呈现了微弱的负向响应。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并不具有预期的正向拉动效应。其次,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2)显示,响应在第10期达到峰值,随后响应曲线逐步收缩,呈现了微弱的正向响应,并且响应程度最小。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并没有起到大幅度的拉动效应。再次,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3)显示,对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的响应程度最大,呈现了显著的正向响应,在第10期达到峰值,随后逐步减弱。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提高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起到了正向拉动效应。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通过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了解到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描述来自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一个标准差结构冲击在城镇化的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对城镇化率(LUR)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城镇化率的波动在第一期只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因素的波动在第二期才对城镇化率的波动产生效果,并且冲击程度较为微弱,只有2.86%、0.06%、5.16%。随后,在城镇化率的波动中,农村金融规模因素波动的冲击程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第4期贡献度达到10%,第10期又缩小至5.34%;农村金融结构因素波动的冲击程度呈现小幅平缓上升趋势,第10期升至2.37%,冲击程度较小;农村金融效率因素波动的贡献率逐步迅速增大,到第10期,贡献度达到41.23%。说明从效应大小分析,农村金融效率的波动冲击对城镇化率的波动影响较大,而规模和结构因素的扰动效用较小。

(七)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城镇化率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确认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我国1985年到2010年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效率提升的响应程度及三种因素对这种响应的贡献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较小,并且呈现了负向效应,说明目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无法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依然多集中在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严格监管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由于缺乏抵押品,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增大,提高利率可以降低风险,但监管机构严格的信贷利率政策使正规金融机构丧失了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迫使城镇化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转向高风险的民间金融市场,而目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一直处于非法化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一致居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机制导致了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规模扩大的模式不能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需求,甚至起到了阻碍作用。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变化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最小,呈现了微弱的正向效应,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微弱。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仍然不能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的配置调节作用,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不显著。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信贷业务的抵押担保机制,放松对农村信贷利率的管制。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制约,严重缺乏抵押担保物。农民最大的财富住房和土地,均因无产权证明或属于集体所有而无法用于担保,应该完善土地金融制度,比如可以允许农民用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抵押。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相关手段,激发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业务的兴趣。

其次,逐步放宽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管制,通过有效的管理,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市场中,降低民间金融风险,引入多样化的金融组织,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通过相对自由的市场,把金融资源引导向有需求的农村部门。

再次,政府要积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注意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保护农村金融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适当的调控,保证国家的大量开发投入流入真正有需求的领域。

参考文献:

1.Stopher, Peter R; Intercity Passenger Forecasting: the Use of Current Travel Forecasting Procedures [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orum; 1993

2.Kyung-Hwan Kim;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M]; Habitat International,1997

3.范川.金融创新是解决城市化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3(21)

4.陈爱莉.论城市化建设与商业银行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7)

5.倪凤 .浅析金融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华北金融,2007(10)

6.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7.匡国建.发达地区要率先建立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7 (1)

8.郑长德.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3)

9.许丽英.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刘芳.我国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 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