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3 09:5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务系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作者:王昭 单位: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由地面到把杆初学者刚开始在地面上训练的益处是,可以从整体上减轻他们刚刚接触带来的那种紧张感,这样可以让身体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对身体某个部分进行有感知的练习,能很多程度上减少因为肌肉的僵硬感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来说,这种由地面慢慢的到把杆的训练方法是让初学者慢慢的学会控制自身的肌肉,逐渐的得到身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感应。由地面到把杆的训练是每个刚接触舞蹈学习的少儿都要学习的基础训练。在舞蹈艺术中,任何用身体作为媒介的运动方式、表现方式都必须要把地面作为它的第一空间区,事实上,在一些舞蹈教学中有非常多的训练都是能够放在“第一空间”内进行练习的它们会把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连贯动作详细的分解成一个或者几个小的动作进行分布学习,当学者的身体肌肉可以达到相应的层次时,在对学者进行难度更大,动作更加复杂的训练。在人机肌肉对力量的强弱和感知能力的把握上都是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我们可以从一些事例中得出: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如果说他在停止了一段时间不联系训练舞蹈,而后突然参加一场演出表演时,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把握住自身的肌肉、速度和力量,因此要想保持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就必须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自身训练,这样才可以保持自身对身体运动能量的把握,这也是普通人都比不上的艺术魅力。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的训练指的是对身体有了一个全面的训练之后再详细的对局部动作进行曲伸学习。例如,颈部和肩部,胸部,腰部段屈伸练习。相反,如果让一个初学者刚开始就做出一套准确的动作,短时间内他们是很难做到,更别说在训练中调控好自身的形体动态,况且它们对自身的韧带和肌肉力量的把握上仍然没有做到可以控制的阶段,训练效果肯定不是很满意的。
由扶把到中间由地面转移到把杆之后,在关于把杆上的训练上,我们可以把训练的场地安排在教室的中间位置,在对初学者把杆的训练上,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训练不是随随便便的找个训练地址或者是随便一个地方反复练习,就可以把把杆训练做到完美的,初学者在刚开始在把杆上的训练形态动作时,对把杆会慢慢的产生一种依赖性,这样他们也会慢慢的把握不住动作的连贯性,他们的身体的重心也会慢慢产生一种错觉,一般的话都是完成把杆训练后,进入下一步的中间训练时,如果对中间训练不重视,那么他们的身体将会变的僵硬,没有力感,身体也会左右摇摆,身体重心的稳定性严重不足。假如辅导老师在训练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重心技术”掌握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没有在它们刚刚接触舞蹈时,给它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力感”知觉,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在舞蹈职业生涯中发展。由单一到组合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会由一些简单的动作慢慢的到复杂的组合动作,就像我们的语文由字到短文的发展过程。这些也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只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可以做到的。单一的动作只是对身体某一个部分进行重复的训练,是舞蹈学习中的起步阶段,也是锻炼耐力和自身力量最好的方法。渐渐的,我们把一些运动幅度不同的单一动作连贯在一起表现出来,就变成了一个组合动作,也就形成了舞蹈,也是运动中的一个高级阶段,从这一套舞蹈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初学者舞蹈训练中的效果。除去身体的软开度,包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呼吸的流畅以及运动中对身体重心的掌控和使用能力,身体的多种运动技术在这个训练阶段得到较大而有效的提升。更是从课堂至舞台的职业化表演目标的必经之路,由单一动作训练到组合短句训练至剧目表演即是每个独立的单元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逐级提升的统一体。而有效的训练教程缺一不可。
丰富的节奏在舞蹈训练方法中,怎么样去合理的把握运动节奏的变化,一直是训练中重点。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训练时,它们的运动节奏也是不相同的,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相适应的节奏。比如那些要求肌体有爆发力、灵活性大的项目就需要那种急促的节奏感。那些要求身体柔韧性,控制性比较好的项目就需要一种比较舒缓的节奏。在不同的训练中,穿插一些不同的节奏,那样也会给本身枯燥的运动带来一些乐趣,客观上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训练效率。结语上面讲述的几点,只是一些基本的腰部训练方法。也都是我在进行要不教学中的一些看法,肯定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还请谅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我们一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还要不断的结合工作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0—1
对于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而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明确掌握包括种群以及基因频率在内的相关概念,并且能够借助于对基因频率的准确计算,理解种群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这一中心内容。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生物进化理论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形式比较严峻。而借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提供学生参与生物进化理论学习的动力,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归纳推理等多个方面的自主式学习技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导入能够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实现,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结合学生对既有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现象的认知降低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难度,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一种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一种类型的抗生素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其杀菌效果势必会有所降低,导致抗生素杀菌效果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菌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加以分析。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展开对这种分析方式不足之处的自主思考。教师可把握教学时机,明确指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无法从根本上对进化原因进行解释,进而引入生物进化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基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知展开问题的思考,基于对既有知识不足之处的认知接受新知识,从而降低了新知识接受过程中的难度。
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知识点——种群
学生要想提高对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其关键在于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传统意义上仅仅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模式显然并不合理,借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以一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且有层次性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推理归纳,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言同样是极为关键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材料为载体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的桦尺蠖群体。在一群白色桦尺蠖群体(基因型表现为aa)中偶尔出现有一只黑色的桦尺蠖(基因型表现为Aa)。并且黑色桦尺蠖较白色桦尺蠖而言存活机率更高。那么,这种现象会导致桦尺蠖群体的颜色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在这种问题情境作用之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两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思考:一方面,在整个白色桦尺蠖种群中出现的黑色桦尺蠖生存状况如何呢?另一方面,黑色桦尺蠖所产生的新基因型Aa怎样才能保存下来了?学生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思考,认识到黑色桦尺蠖在整个种群中的命运既有可能存活,同时也有可能死亡。而要想黑色桦尺蠖所携带的新基因型Aa能够保存下来,只有依赖于黑色桦尺蠖对后代的繁殖,并借助于对新基因型的保存最终使得整个桦尺蠖群体发生进化。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即针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并非单单针对个体表现型与环境的适应性能够进行研究,其更多的是研究整个群体中基因组成的变化。与此同时,通过对桦尺蠖群体概念的辨析,学生能够自主归纳推理出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最为关键的知识点,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最基本单位,从而为后续知识点的引入与学习奠定相应基础。
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知识点——基因频率
基于有关对桦尺蠖群体进化现象的分析,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桦尺蠖群体发生进化现象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中旬基因频率的改变加以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解决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假如在整个桦尺蠖群体当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基因型表现个体,其中3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AA,6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Aa,10%桦尺蠖个体的基因型表现为10%。在整个桦尺蠖群体以这样一种基因表现形态方式进行繁殖的情况下,繁殖子代桦尺蠖群体个体所表现出的基因频率是否与繁殖亲代表现一致呢?学生基于对这一问题情境的认知与理解展开计算,计算结果显示繁殖子一代、子二代以及若干代之后整个桦尺蠖种群的基因频率并不会出现任何改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以上计算结果是建立在怎样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呢?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界实际环境中所生存的种群而言,以上五个方面假设条件是否能够完全成立呢?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发现对于自然界实际环境中所生存的种群而言,要想同时满足包括①种群数目庞大;②种群所有雌性个体及雄性个体间均能够自由且成功繁衍后代;③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迁出与迁入行为;④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自然选择行为以及⑤种群繁殖过程当中不存在变异问题在内的假设条件是不可能的。从而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生物进化理论教学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即种群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
4 结束语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覆盖面积大、识记难度高,大部分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整个生物学科的教学课堂比较枯燥与乏味,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借助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以上问题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林强.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04):10—11.
[2] 施小军.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2):178—178.
[3] 谢雪锦.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2):60—61.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技能 研究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特性所在,中学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师是否具有职业技能,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师范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然而,作为体现师范性标志之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直未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及学生的重视。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随后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规范要求。但从实际考察的情况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师范院校的调查资料表明,当前师范院校大部分毕业生缺乏从教基本技能,主要表现在:不善于口头表达,不善于板书,不善于组织管理,不会做班主任工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差的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
一、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差的成因
(一)师范院校“重专业知识,轻师范性”倾向严重。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影响,师范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多倾向于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课程,以增强毕业生择业的竞争力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来提高经济效益,却大大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导致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删之又删、少之又少,基本上只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仅占总课时量的12%左右,这与英国、美国、日本及前苏联、前西德等国家的20%―25%相去甚远,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
(二)未真正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
波兰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在自己的阵痛中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将这真正纳入课程计划,要让学生联系见习、实习实际来揣摩、涵泳教育教学真谛,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掌握教学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获得教育教学真经。可目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却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证,从未真正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许多系部的多功能教室不给教学法、教学论课程使用,导致该课程教师只能主动牺牲周六、周日、节假日及晚上休息时间带学生看教学实况录像或进行微格训练,无法达到规范化、实效化。正规的训练也无法认真考核,致使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认为技能训练是额外负担,因而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的培养训练效果。
(三)师范性强的课程未充分发挥作用。
系统论认为,在教育系统的诸要素中,教师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一端联结着教育资源,一端联结着教育对象,在教与学的矛盾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师范院校的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空洞、枯燥,方法和手段单一、俗套;轻实践,重理论,而理论上又无重大创新和突破的现象。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撰写论文、评定职称时常遭到不公正待遇,认为该课程论文在师范院校里水平低、无意义,由此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恶果。师范性强的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未充分发挥作用,并且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而各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师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甚少,知之不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教学法教学论课程教师大多缺基础教育经验。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在师范院校各系部讲授教学法、教学论的教师,应该是既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又有教育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可目前师范院校的许多教学法、教学论教师没有中学教育经验,尤其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直接影响到指导师范生从教技能训练的质量。学生唯一的正规、长时间的教学技能的实践机会是教育实习,而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不但缺乏指导教师,而且指导教师大多是由不上专业教学法课的其他教师担任,无法保证给实习生及时、有益的正确指导,间接影响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在训练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但目前的现状是,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常规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应独具优势,与学科专业、教育实习有直接联系,并且课程由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悖,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有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未从事过基础教育工作,也不屑于深入中学调研和考察,这样就不能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指导。这些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导上的贫困落后。
(二)缺乏规范的管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个系统工程,从实施上来说,师范院校的教务处、各系部应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形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的训练链。但现实情况是,教务处统筹管理此项工作。在理论思考和操作运行中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特别对各专业学生必备的一般技能的训练、对课程的教学管得较多,一般技能训练抓得较紧,但对学科专业技能训练抓得相对较弱;课内教学较正规,课外分散训练较随意,无论是部门间的分工协作还是训练内容的安排,缺乏整体上的协调、管理上的规范,使本应严格规范的技能训练陷入目标不统一、活动即兴式、效率低下的怪圈。
(三)缺乏有效的反馈。
养成教师职业技能必须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在动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发展效益,必须注意反馈调节功能。而训练计划的安排不当,从根本上压抑和限制了这种功能。师范学生平时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好坏,不易得到检测,只在教育实习前后才能亲身体验。等他们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教师的指导,有所反思、有所进步和提高的时候,教育实习也行将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对技能训练没能充分发挥反馈调节功能而深感遗憾。研究表明,这种动机倾向是理智的和较为直接的,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内驱力,是值得珍惜的。通过综合性实习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评价还较公正,却因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计划而把它放弃了。
(四)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各师范院校在实际执行中却偏离甚远: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书写规范汉字考核比较规范、正常、成熟外,对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未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考核可以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师范教学工作成效;检验和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更好地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师范教学改革的深入。然而,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
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改革中肩负重任,对青少年的教育、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负有重大职责。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师资,新课程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对师资素质的高要求与师范毕业生质量规格间形成了一定反差,导致师范毕业生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期”延长。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贫困状况从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得到证实,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差。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是目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普遍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亟待加强,采取有效措施贯彻执行国家教委于1992年9月制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进一步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精神,努力抓好师范院校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迫在眉睫,否则将严重影响师范毕业生质量乃至基础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
[2]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
关键词:任教育院校;教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92―02
一、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作用
(一)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院校对教员制定人才规划,实施有效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教员管理,树立正确的任教育理念,促进形成凭能力、靠业绩的人才竞争环境,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员队伍。
(二)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1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竞争对于教员群体,可以保持活力,激发潜力。无序的竞争,则可能造成风气败坏、学术腐败、不务正业的严重问题。通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业绩评价包括哪些指标,哪些指标有着更高的权重,使教员了解业绩评价的标准,从而在业绩积累上有序化。特别是教员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任过程中,由于晋升高名额较少,矛盾日趋突出,在名额有限的前提下,如果对教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就可以真正把能力强、实绩突出的教员选出来、评出来。
2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教员提高能力。通过相同的标准,能够对教员个体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评价,从而帮助教员了解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肯定优长,找准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3 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有了业绩指标体系,就可以衡量教员的付出和成果差别,对于业绩明显、成果突出的教员,进行奖励激励;对于业绩平平、能力偏弱,不适应本岗位、不安心本工作的教员,提供明显的诫勉依据。
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专案的确立
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一般可采用专家分析法,也可采取同行探讨法。实践中,我们采用同行探讨法,确立评价一级指标,将教员的工作业绩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教学数质量、科研数质量、经历情况和奖励情况。
(一)教学数质量
教学数质量指针是衡量教员在教学工作上的业绩,具体包括教学的学时数、教学的质量分、教学研究的理论分以及教学辅助工作分四方面内容。教学的学时数是教学授课的任务量,可以从教务部门查到具体的课时数,区分讲授课与实践课课时,同时还要考虑教员授课的不同门数。教学的质量分是来自学员、教学督导共同对教员授课质量的评价,分为优秀、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等三档。教学研究的理论分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数量及质量,包括教学成果情况。教学辅助工作分是对于其他相关教学工作,包括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网络课程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工作量。通过以上这些项目的统计,基本可以概括一个教员的教学数质量情况。
(二)科研数品质
尽管任教育以培训质量为首位,但科研成果对于院校的知名度,对于教员在知识领域内的深化程度具有标志性作用,因此,科研数质量也应占有重要的作用。该项目主要包括专业方向的论文数量、专业方向的专著、课题。由于质量的差别,分别给予每类科研成果不同的分值。
(三)经历情况
任教育院校教员的任经历非常重要,将任经历和学历经历记入评价指标中,对于肯定教员继续教育的付出和任经验的积累具有导向作用。在确立经历情况指标过程中,主要分歧在任经历和学历经历,有73%的教员认为学历经历应重于任经历。仔细分析,这其中源于教员本身任经历偏少,担心任经历权重大,自己在评价时会吃亏。结合任教育转型对教员的任经历的重视,我们仍把任经历重于学历经历。但考虑到教员队伍现实情况,对任经历只略高于学历经历。
(四)奖励情况
各个院校设立了很多奖项,用于激励和表彰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员,例如优秀教员、新星教员、名师、嘉奖、三等功、科研先进个人等,对这些奖励纳入评价中,使得抽象的激励具体化,更容易激发教员的争先创优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不过,在院校中,奖励项目受资历、名额分配等非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分值不宜过高。
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指标体系,实际上是要明确各个指标的权重以及各项内容的分值,教育与科研应占最大的权重,对于这四项的比重分配为教学40%、科研30%、经历20%、奖励10%,共同构成教员的业绩综合分值。通过专家评议法,确立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从目前国内对量化的研究来看,评价项目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影响准确性。因此,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立2―3个二级指标为宜。
(一)权重分配的考虑
在权重分配时,采取层次分析法,权重越高表示在该指标中,该项目所占的地位越为重要。例如在科研数质量的评价上,完成课题是科研首要能力,其次是对某一专业方向的系统论述能力,即专业著作的撰写编写能力,最后是对某一观点问题的论述能力,即专业论文能力。
(二)具体分值的换算
在指标中,主要涉及两种计量方法:一种是乘积换算,另一种是加成换算。对于数质量描述对象完全相同时,用乘积换算。例如,授课的数量与描述授课的质量所对应的都是全部授课内容,因此,分值换算采用课时数乘以课时质量。对于描述对象不完全相同时,采用加成换算,例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科研质量一般采用单个科研成果获奖等级来计算,单个科研成果不能包括科研全部数量,采取对单个科研成果进行加分计算。承担课程门数也是课时数并不完全包括,因此才采取加权计算。
(三)指标内容的把握
从教员实际来看,主要争议点在于科研成果的专业性评估和质量评估,教学辅助课时的计算。从实践来看,主要通过学院业务部门来把握比较合理公平。理论上的争议来自于对任教育教员究竟应该跨学科专业研究还是立足本专业研究。从一般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发展来看,先是宽口径研究,然后才是深入挖掘,而从任教育的任务要求来看,对于中教员,先需要在本专业系统研究,成为高教员,授课对象级别提高,专业的综合性要求也更明确,这时更需要宽口径的研究。因此,对于中的科研专业性,采取本研究方向。例如,军队人事管理系中教员科研成果专业性审核,以军队人才与人事管理方向为参照系;而对于副教授,则参照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评价;对于教授,以一级学科军事学为参照系,或者以社会科学领域为参照系。各个分值,采用标准分,根据每个人分值的不同,由考评组进行量化为标准分,标准分根据同等条件参评人员为参照系,最高分为该权重分配的满分,以此计算。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完成,要进行反复验证,一般程序是三步验证:第一步,向各系机关业务部门征求意见;第二步,将往年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分值进行验证计算,看是否存在突出问题。第三步,利用今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机,对中教员试行评分量化排名,进一步验证完善各分值权重。基本得到业务部门和教员的认同,就可以正式推行。
四、建立完善配套的运行机制
业绩指标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相关机关业务部门的能扩展,目前要建立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为中心的业绩评价机制。
(一)建立教员业绩系统
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建立每个教员的业绩数据库。数据库由教员申请、机关审核填写,实时显示,阶段汇总。这个系统分为填报接口、审核接口和审核后接口。填报接口对教员本人开放,审核接口对业务部门开放,审核后接口对全体人员开放。
(二)建立教学工作量分配制度
对于教学辅助工作量,采取各系共同活动标准分值相同,不同的活动单独申报,由考评组根据活动周期和范围。参照其他教学辅助活动计算工作量,并对此类工作量采取统一的分值。
(三)完善科研专业性审核制度
科研成果的审核,由科研机关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对科研成果的合法性和专业性进行评估。对于在非法刊物和出版著作进行通报。对于专业性,可按照中图分类号,结合专家评议等方式确定。审核结果公布于科研审核网上。
参考文献:
[1]洪福兴.浅论高院校教师考评考核机制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225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nsive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Course"
LIU Xiyan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been a topic of great concern i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ode is not only a means of teaching, but also from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 whole, the system operation style. Our group of teachers in common "course", "class", "sub", "subject" or "special typ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alysis, designed the "intensive topic" teaching mode, and strive to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give full play to every teacher's professional expertise, enhance the diversity and novel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reputation and validity, but also provides a platform and plenty of time for the study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Keywords intensive mode; thematic; teaching reform
1 集?s型专题式教学模式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集约”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将它的主要精神融入某些教学设计及其活动过程中,很有意义。
专题式一般也叫问题式。教学模式中专题的要义在于它的针对性。关键就是将教材内容以问题形式转变成教学内容,抓住教材中的学理特性,结合社会问题、时政热点和学科前沿问题,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直接把握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集约型专题式”模式,它的基础是教育要素资源的集约,即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共享,然后才是专题式。即“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集约”不是追求教育要素的新增量,而是以合适的措施,价值最大化地整合现有要素资源,追求现有资源的运行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价值。
2 创新性
2.1 教学主题集约,能实现教学目标合力化
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采用专题式教学,如“信仰教育专题”、“中国文化与精神修养专题”等,且这种专题式教育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主旨――实现对学生综合立体修养的引导塑造。实现这种培育目标的方式就是调集最善于讲授此专题的教师面向所有学生讲授此专题,实现“业有所精、研有所专”,以发挥优质教学的效果最大化;而各专题教师在讲台之后的备课工作却是集体备课制,有统一的教学理念与核心主旨,不会导致教学理念的冲突。实现既统一又多样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构建一个集“理论、情感、活动、能力、实践”等为一体的“总体性”教学目标,即教导学生做一个健全的人。
2.2 教学主体集约,能实现教学队伍的优质化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定期备课、交流、协商机制,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研究生助教之间、学生与研究生助教之间的人员关系,构建整个教学活动的所有主体和谐共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集约型整体结构。
2.3 教学信息集约,能实现教学资源丰富化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教师个体和学生“原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使得教学信息无法共享,耗费人力、物力且不利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对该现象进行目标性干预,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的集约化渠道竭尽全力去克服该问题。教学信息的集约化机制使得某些案例不会在不同的教师课堂上重复出现;即使重复出现, 因为事先沟通,不同专题的教师可以从不同的面相来讨论该案例。
2.4 教学内容集约,能实现教学效果精准化
实行集约式专题教学,是在考量当下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社会思想特征等方面的前提下,在教育时间与教育资源限定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拮取“对症”式的主题教育,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正确引导――综合培育”的目标,针对性强,易于取得“因材施教”的教育“精准”效果。
2.5 教学排课集约,能让学生共享多样的教学风格
集约排课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限的时间段领略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的授课方式,更能达到共享的境界。
3 应用性
3.1 集约型专题式教学可行性强
(1)集约型专题式教学对人力、才力、物力不做额外要求。虽然每一专题均有一位教师来担任,每一个教学班级一学期将有7~8位教师轮流承担教学任务,但并不增加课时量,不增加教师编制、不增加额外物力投入。同样的人力、物力投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2)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教师可以有足够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科研活动。虽然教学工作总量不变,但每位教师备课的范围大为缩小,使得教师可以有足够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科研活动当中,可见“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是普通高校“科研+教学”办学模式的最基础的支撑。
(3)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难度适宜,大部分兄弟院校具备可行性条件。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推广条件简单易行,以本课程为例,只需具备以下条件:应有七位课组成员;按教师业务强项选专题;学校教务部门认可并支持;完善“集约型专题式”排课方法,最好能同学校教务网络无缝对接;建立“微”群以及其它互动渠道;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包括评教和考核体系;规范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机制;如有研究生助教协助课堂教学更好。近年课组和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表明大部分兄弟院校具备推广条件。
3.2 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易于推广
(1)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据调研,“超过80%的同学倾向于‘基础’课实行集约型专题式教学,”甚至有44.21%的同学希望我校“原理”、“纲要”等课程也采取该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超过70%的教师肯定并乐意在教学活动中实行该教学模式。
(2)课组部分老师省内受省内相关教育部门邀请做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经验介绍课组三位教师分别在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会和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课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集约型专题式教学示范课演示,深受好评。
(3)课组和全国其他兄弟院校同行积极交流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并分享心得获肯定。2012年以来,先后省内外十多所兄弟院校同行前来我院就本教学模式进行听课和交流;同时课组成员也利用到兄弟院校进行教学交流的机会把本教学模式介绍出去,在交流、听课中同行们对课组的探索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高度的肯定。
4 理论性
主要理论观点是:(1)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集约。集约意味着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其特点是资源优化、共享、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在教学模式上引入集约这一范畴,表明了该教学模式涵盖以下内涵:教学目标集约、教学主体集约、 教学信息集约 、教学内容集约、教学手段集约。(2)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在保留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还能克服其它教学模式的弊病,如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主体集约、教学信息集约克服单一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局部还原分析”毛病,从而保有教学内容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流畅性。(3)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定期备课、交流、协商机制形成各种教学要素的合力,从而达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效果最大化。
5 影响力
(1)课组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坚持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理论探索。课组已公开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已出版由全课组教师参与、共同完成的教学模式理论探索专著1部(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
(2)课组试点集约型专题式教学模式以来,取得丰硕成果。课组中有1位教师荣获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称号;1位教师荣获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人物;有8位老师先后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4位年青教师获得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3位教师分别获2014年度学校“十佳优秀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者”、“十佳老师”和 “十佳青年教师”奖;1位教师获学校2015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1位老师获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6位老师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课题组成员参与完成的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研发的教学课件获第二届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课组教师指导的部分学生学习成果分别获得2012年、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学习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关键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63-02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权重为0.4,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借鉴相关领域的质量管理经典理论与模式,考察高等教育教学这一特殊的对象,试图探索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模式。
一、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经典理论评介
就质量监控而言,它应属于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单纯论述质量监控的理论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以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模式为参照,从中找出相关的质量监控的理论与模式。
经典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模式主要有:戴明(W.E.Deming):PDCA循环模式、质量管理14要点及深刻的知识体系;朱兰(J.M.Juran):质量螺旋和质量三部曲:策划、控制和改进;费根鲍姆(A.V.Feigenbaun):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
戴明(W.E.Deming)的理论和模式主要体现他的“质量管理14要点”和《深刻的知识体系》(1993年)一书中。他于20世纪50年明了一种系统性的质量管理方法,即著名的戴明PDCA(PDSA)循环模式。所谓PDCA循环模式就是把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看成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顺序的循环。计划阶段即通过诊断,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执行阶段即按预定计划、目标、措施,分头实施;检查或研究阶段即对照目标、计划,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及时总结和发现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处理阶段包括两个步骤,即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转化为标准加以巩固;将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成功或遗留问题转向下一个PDCA(PDSA)循环解决。[1]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朱兰(J.M.Juran)的质量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质量螺旋理论和“质量三部曲”模式中。朱兰按照过程观点把质量生产看成是一个螺旋形上升过程。他认为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过程,该过程从市场研究开始,经过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制定生产工艺、采购原料和设备、安装设备进行生产、对生产过程进行工序控制、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检验、测试以确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一直到合格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然后循环又重新开始。[2]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费根鲍姆(A.V.Feigenbaun)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概念,其理论主要体现在《全面质量控制》一书中。他认为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质量是一个系统的、与消费者相关的过程,质量是一个不断向上运动的目标,持续不断地改进是质量管理过程内在的构成要素。[3]
以上几种质量管理理论和模式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们的功效已被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组织所验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每一种经典理论和模式都给出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保证和监控质量问题。戴明的理论特别强调要进行持续改进以及管理者所应承担的职责;朱兰的理论和模式则形成了策划、控制、持续改进和质量目标达成这一经典的决策模式,从而形成了质量管理和监控的三部曲。费根鲍姆则强调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从小到大持续改进达到质量的提升。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型组织。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模式
就大学本科教育而言,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某一环节的松懈,有可能对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借鉴泰勒的课程编制分析框架来论述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模式,主要从监控的目标、监控的内容、监控的实施过程、监控的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闭路循环系统。人本视域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模式应以学生质量为导向;实施全面质量监控;监控过程中各监控主体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控的效果评价应坚持持续改进的监控。
1.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学校和教师关注的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有所改变。一般认为,高等学校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4]。当今,高等教育的规模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以至于它的性质和目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5]。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主要在于为社会和学术培养精英,享受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则发生了改变,接受高等教育由一种特权成为一种权利,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众多的技术人才与专家。到了普及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种义务,目标是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造就现代社会公民。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1998的9.8%上升到2002年的15%[6]。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因此,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就必须以学生的质量为导向。
2.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系统工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受各种要素影响,因此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借鉴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实施全面质量监控,即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性监控。
全方位监控指把涉及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都纳入教学质量监控的范畴。就教学过程涉及的范畴而言,主要因素有:师资状况、教学设施、教材建设、教学监控、学生质量和教学信息等。全过程监控意指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动态监控。
3.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涉及监控的主客体、监控的机构、监控的手段等三个方面。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是人,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人,即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学生。教学质量监控的机构主要有教务处、院系监控小组、教研室等。他们需明确各自的目标、职责,各司其职,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及人员是第一层次;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及人员是第二层次;教研室(实验室)或教学团队或课程组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是第三层次。
4.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评价。作为一个学校生存的重要法码,它的教学质量需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也同样需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学质量改进的目的是为学校外部、本身及教职工提供更多的效益,如学生更加满意、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学校会更多地争取优秀的生源,学校及教师会更好地发展和获得更多的利益等。持续改进是一种有计划的、不断进行的改进。改进的过程应该被视为一个循环,参与持续改进的个人和团队需要长期不懈地工作。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的质量管理循环模式是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普遍规律,适用于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学校可以借鉴其模式,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持续改进:(1)收集并分析数据,确定质量改进的目标;(2)分析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和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3)检查质量目标的达成,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模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循环系统:其监控目标以学生质量为导向,实施全面质量监控;实施中各监控主体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持续改进的监控效果评价。当然,探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模式的效果需要实践的检验。这就涉及教学质量监控如何实施的问题,也即教学质量监控的策略问题。其中涉及理论上的方法论策略以及具体的操作策略。结合大学本科教学的特点,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科学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策略应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运作策略、教学质量信息流通的策略、教学质量监控效果的反馈策略等。
参考文献:
[1]龚益明.质量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99-200;郎志正.质量管理及其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4-5.
[2]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4.
[3]周朝琦,等.质量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52-55.何广明.全面质量管理(TQM)综合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129-131.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1.
(一)高等教育多元化、特色化
从主办机构看,美国大学主要分两种类型: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公立大学是联邦、州或市政府投资举办,其中联邦政府举办军事等特殊院校,州和市政府办综合性或专门性大学。私立大学是指个人投资举办的大学,私立大学又可分为盈利性大学和非盈利性大学。私立盈利学校需向政府纳税,税务以外的收益不受制约。私立非盈利大学不向政府纳税,因此学校的全部收益都要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基于卡耐基高校分类法,美国大学被分为以下六种: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和学院、四年制本科学院和大学、两年制大专学院或联合学院、专业学院和印第安部落学院,不同层次的大学根据其定位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不同。美国大学一般都致力于特色办学,并不盲目追求所谓“综合性”或是“一流大学”。如博士学位授予学校主要侧重于研究,科研在学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者治学,高度自治
在治学上,美国高校的大部分校长都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长期工作经验的。新颖的办学理念和富有特色的办学规划一直是他们秉承的宗旨。许多著名学府也是同样,各具特色,鲜有雷同,并都成为它们的制胜法宝,如麻省理工学院以工科见长,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培养IT人才见长等等。经营管理上,美国高校大部分实行董事会管理制,即由董事会负责经营和管理中涉及的所有问题,特别是筹措办学经费问题,使学校既可以按照办学特色规划教学计划,又可以按照公司管理制度进行运营,如开办新的学科,高薪聘用新人才,学校获得经济利润等等。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还能不受政府干预地自主确定规模、结构。
(三)成熟、权威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
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由自愿参加的私立院校协会或专门职业协会下的独立认证机构(必须是获得教育部或民间性质的高教认证委员会认可的机构)认证的一种高校自我管理手段。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质量保障机制,也成为了学生选择学校的参考指标,因为学校只有通过了认证,在校学生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经济资助(如贷款、助学金),他们的学分在转学时才能被承认和接受。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利益关系,全面、客观、准确、动态评价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反映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
基于教育部的《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是3460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8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含独立学院292所),高职院校1321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30个,其中高等学校548个,科研机构282个,在学博士生29.83万人,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这样的数字相对于中国13.54亿的人口总数来说,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太少,高等教育在校生人口比例太小,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是目前存在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在教学方面,学科管理不当(基础学科不扎实,实用学科不突出,前沿学科无领先优势);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不恰当,片面强调大而全;教学模式简单落后、培养方法固定死板,灌输式和填鸭式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思考、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检验方式是只看成绩和证书,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发生变化———取得学分万岁、拿到证书平安。因此,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大比例并未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二)盲目追求“大而全”,特色优势弱化
中国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习惯于追求“大而全”,导致目前的高校,不管什么层级、什么类型的院校,都设有文科、理科、工科、经济、法律等大学科,且专业齐全并谋求协调发展。这种目的和愿望是好的,但是却因此出现了许多院校主业不精、辅业不行的现象。国家确实需要一定数量的综合型大学,但是更需要的是大量特色突出的专业性高校。在中国,成功的特色院校也有不少,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外交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但是这些特色并没有成为本学校的主流办学理念,更多的是特色院校逐渐被合并、更名而失掉了原本的特色。同样,在高校里的特色专业,也因上述原因逐渐失去特色和优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趋同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是极其危险的。
(三)高校管理体制僵化、低效
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是套用国家行政机关的层级性管理,自身尚未建立起符合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规律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者是官员、政客,而不是学者、教育家,管理机构臃肿庞大,造成运营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学术自由受到限制,过多行政力量干预教学、科研活动,学术研究被行政化、官僚化、低俗化。教师受制于不合理的评职机制,为职称“仕途”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职称论文和书籍,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也“应运而生”,正常的教学、科研受到影响。总结起来,僵化的体制影响学校高效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校管理层的官员压制学术,用各种方式占用和侵吞了本应批给教学、科研人员的资源和经费,另一方面,教师、学者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受到腐蚀,为追逐权力、利益,煞费苦心去经营权术,无心教学和科研。
(四)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还不科学,评估方法也尚待完善,缺点具体表现为简单划一、政府管控、静态僵化。全国各大高校类型众多、起点不一、专业特点和优势不同、发展速度也不一致,用同一个评估去衡量,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原理,有失客观、公平、公正,也不能全面反映每个高校的整体实力、专业优势,更不利于高校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全面发展。比如“211工程”虽然是政府主导的评价体系评估确定的高效工程,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实施至今,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简单划一的评估标准和不适当的操作,使一些实力平平、学科无特色、专业无优势、毕业生就业前景黯淡的高校,因为某一条件符合,跻身于该工程,而一些综合实力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仅仅因一个条件不符合被排除在外。这一工程的评估体系无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标准接轨,也对社会形势变化和高校自身发展趋势缺乏灵敏反应,无法指引大众对高等教育产生正确的需求和期望等。YUWAISAOMIAO域外扫描
三、中美高等教育对比后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
(一)适度加大高校数量和规模,着重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增加高校数量是中国为提升国民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稳步、适度、有序的原则,保持合理的增速步伐,做到既不急速冒进,也不畏首畏尾、停滞不前;其次,要防止徘徊在低水平的办学层次上,要创建以本科及以上院校为主的高校;再次,要突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总体水平必须有相对优势;最后,要合理地分析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加大建校力度,使西部、边疆地区、人口大省、二三线城市成为新校的主要建校地点。在扩大高校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更要重视的是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目前中国高校多年扩招,事实上已经是降低了门槛,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学校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培养,对未达到培养目标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要求将其不合格科目重修或延长学年。第二,学校更要深化教改,使教研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可以被广泛使用于实验、讨论、独立作业、学术活动、考察观摩之中。第三,培养学生完成学习类型转变,向研究型学习、创新型学习和实验试验型学习方向转变。第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素质,加强教学工作研究,在注重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不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简单的资料汇总式的研究,要使师生积极参与,综合运用科学模型和合理假设,通过系统论证、实际调查、实验试验、实证分析等方法进行独到性、创造性的创新研究。第六,科研人员要拓宽视野,加强区域性、国际性的合作交流,借鉴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经验以及教学、科研方法,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办学方法。
(二)以多元化、特色化办学理念为主,培育特色院校和骨干专业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了,必须要基于我国的社会需要,以多元化、特色化为办学理念,重点建设一批具备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特色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要改变现状开拓创新,就要做到:第一,如今名不副实的综合型大学改回到原本的特色院校;第二,将学校盲目设立的以及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准的学科、专业进行整合、改进,甚至是摒弃掉;第三,对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给予支持,比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硕博点设置、重点扶持特色专业,在课题申报、经费审批、教学评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四,鼓励和支持具备特色的私立学校,例如大型企业或民间组织、团体、个人等根据市场需求所创办的民办高校。
(三)建立符合教育和学术研究规律的高校管理体制
改变高校管理体制僵化、低效的现状,就要求高校管理必须要“去行政化”。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贯彻落实,改变行政权力主导高校运行的局面。首先,要实行教授治校、专家治校,保障学校高度自治,确保学术自由,成立完全由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教务委员会,对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各项事务进行研究和决策。其次,要改变原有的教师考评体系,更侧重于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特色、讲授方法以及原创性研究成果等。再次,要精简高校各个部门及人员,避免机构臃肿,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学校重视教学和科研,保障教学科研人员掌握科研资源和经费,使资源能够合理充分地运用到学术研究上,避免教师看重权术而轻视学术的现象在校园内出现。
(四)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
1 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了“必须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机制,其特有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尤其是财务管理的诸多方面均有别于普通公立院校,加上其发展历程不长,制约因素纷繁众多,使其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举办高校之间有着非比寻常的密切关联,独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母体高校的教育及人力资源、品牌效应以及各方面的管理经验,因此,独立学院并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独立”。近几年来,独立学院招生人数得到飞速增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育的影响力也扩大起来,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一片光明。然而,在财务管理方面,独立学院却大部分沿用了母体高校财务管理的做法,而不是应用符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管理方法,这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如果独立学院想要在众多的教育资源中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应用真正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方法,因为良好的财务管理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硬件建设,树立良好教育品牌的基础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投入资金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才能够通过正确的财务管理信息来明确办学方向、实施正确的决策,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本文中的案例为 JTC 学院,是吉林省 DH 集团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投资创办的,在经历了 15 年的发展后,相较于其他独立学院来说,JTC 学院在招生规模、办学质量上具备明显的优势,成为现今独立学院的典型代表。然而,在 JTC 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缺陷成为了 JTC 学院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严重影响了 JTC 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无论是从独立学院发展的大环境看,或是 JTC 学院发展的现状中看,寻找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选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 JTC 学院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 JTC学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对策,让 JTC 学院的领导能够根据正确的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从而保证 JTC 学院良好的财务管理状况,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 JTC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分析和改进 JTC 学院的财务管理方法,找到适合我国其它独立学院的一般财务管理方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2.2 研究意义
相较于普通公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的模式、理念以及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针对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找到促进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发展的一般方法
JTC 学院在我国独立学院中成立时间较早,发展历程长,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通过分析 JTC 学院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提出改进对策,有助于找到我过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一般模式,促进我国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2)促进独立学院向优质教育资源的转化
独立学院的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活动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础,有效的财务管理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规范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促进独立学院向优质的综合性大学的转化,促进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变革。
(3)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独立学院兼顾社会公益性和营利性,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民办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有很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美国民营化专家萨瓦斯认为,教育改革主要的方向是终止由政府供养、 垄断的学校体制。美国学者泰利·M·默指出:市场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率的体制选择。国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都把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分为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筹资管理及绩效测评等。Kent John Chabotar(1995)指出:预算作为学校优先考虑的事情和学校的重要报告,具有重要的战略职能。RW Hilton(1999)对高校的预算制度做过系统的论述与研究。对于成本的控制,William S.Reed(1995)认为无论学校的规模、类型、办学宗旨如何,努力降低费用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高校应尽可能的充分控制成本费用,减少资金的浪费率,提高其利用率。《美国高校财务管理考察》一书中指出,美国无论是公立或者私立学校都需要自己筹集资金,因为政府拨款逐步减少,而成本则不断增加。塞维亚(Robert A. Sevier)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2000)中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思想提供了指导。
Cyert and March (1963)所提出的高校预算管理理论是最为著名的非系统论研究成果,他们发展了很多关于高校各部门预算或者资源分配的研究假设,提出了解决各部门利益冲突的方案,即通过将每个部门的目标进行相对独立的资源约束。
由于国外没有独立学院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但是国外的私立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相近,因此,可以与独立学院进行比较,并借鉴国外私立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笼多(2005)指出,私立高校教育的管理效率要远远高出公立高等教育。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丹尼尔·利维(Daniel C. Levy)教授认为:“私立高等教育随时间、地点和政策范围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认为中国的私立教育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市场需求导向”。
(1)关于私立大学界定的研究
Roger L. Geiger 提出了存在着私立主导型、私立与公立平行发展型、公立主导型这三种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具体选择哪种模式,是由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在美国,管理和资金是界定私立大学的两个重要指标。美国的联邦教育部对此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举办者不能是州或州的下属机构或者联邦州府范围内的个人、机构;二是私立学院不能是由公众选举出来的,也不能由官员管理;三是不能由公共资金进行援助。英国的私立大学被称之为 Independent Schools,指的是那些不属于地方教育部门或者国家给学校拨款的、对在义务教育年龄之内的学生提供教育的学校。在日本,私立大学必须按照私立法进行设置,遵循“谁设置谁管理”的原则,由设置人或者机构来全权负责学校的经费。在澳大利亚,私立大学被人们称之为“Non-Government”学校,学校的创办者是私人或者宗教团体。
(2)关于私立大学资金来源的研究
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上,在美国,国民生产比例中,高校的经费比例一直持续在 2.5%以上,而这一状态已经维持了将近 20 年,通过研究表明,稳定的政府性投入和多渠道的高校经费来源,是美国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在办学经费的具体筹集上,美国私立大学在开始办学时,大多数都是由宗教组织捐助资金进行办学的,后来,随着办学的规范和发展,学生缴纳的学费和社会捐助逐步成为私立大学最重要的办学来源,并且,很多国外私立大学都在校内设置了专门的筹资机构——筹资办公室。随着私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成熟,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私立大学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股票投资,这为学校提供了发展基金。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美国私立大学在政府的允许下开始发行债券,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获得美国民众的广泛欢迎。英国的私立大学目前只有白金汉大学,办学资金来源来自学费、培训服务、社会和企业捐赠。日本的私立大学经费来源也是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
(3)关于国外私立大学预算管理的研究
在预算管理方面,美国各个州政府分配的高等教育经费和预算模式不同,常见的有递增预算、公式预算、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六种。针对不同预算的优缺点,美国认为使用两种预算方法来实现多元化的资源配置目标,使得整个预算更科学、更合理。美国私立大学的预算属于分散型,预算的核心是各学院,这样在办学上,各学院具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在英国的私立大学中,学校校长主管整个学校的资金预算,学院的教务长主管各分院的预算,系主任掌握本系开支。同时,学校只开设一个账户,通过计算机结算,这样就做到了财力集中。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独立学院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发展以及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研究也是愈来愈热。相较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体的研究属于刚刚起步,就笔者搜集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如下的归纳整理:
(1)关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特点的研究
彭海颖(2004)认为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投资、体制、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独立学院财务活动产权分离、筹集资金的多元化、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财务风险等独特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创新而带来的。罗志梅(2007)认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活动的特点是:投入资金的多元化和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并且独立学院的资金使用应考虑到经济效益,同时独立学院的资金使用也存在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2)关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吴红岁(2013)研究了独立学院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济责任制不能落到实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产权关系不明晰。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赵小珍(2012)认为,预算编制时间延后导致预算执行脱节和视短情节突出、预算管理及认识不足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江大学农学院的潘林(2012)认为在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着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不健全、经费支出不合理的问题。张莉(2011)认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收益分配不合理以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导致的腐败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赵吉(2010)、何敏(2009)、彭珂(2012)三人都认为学校领导缺乏财务风险意识、理财观念较差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的表现。杨俏文(2013)认为独立学院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办学资金短缺以及资金管理秩序不完善。
(3)关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产生原因的研究
姚靠华、肖思锫、李晶晶(2013)认为造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是法人产权未落实、投资者的意愿严重影响财务管理。林思豆(2015)认为,产权模糊、风险管控缺位以及资产管理混乱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李海洋,雷阵,田杰(2010)经过研究得出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那就是:产权不明晰、资产和财务管理半独立、成本核算不规范、收益分配无标准。李昕(2013)认为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监督和内部审计不健全、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王庆如(2012)认为陕西省的民办高校目前在办学效益方面存在着忽视个人和社会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为我国独立学院办学效益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刘凯(2013)认为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窘境的成因是多方利益的博弈造成的,多方利益分别包括:举办高校、投资合作方、学院管理者。胡莉(2011)认为独立学院资产监管不利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的行政监管职能缺位和独立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缺失而造成的。
(4)关于独立学院预算管理问题的研究
关于独立学院预算管理的问题,华兴夏(2011)认为独立学院预算编制的起点是市场和历年来的招生规模,这跟公立高校预算的起点是国家财政拨款截然不同,因此独立学院的预算可以针对实际情况采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等多种预算方法进行编制。林聪、吴江龙(2015)认为,独立学院预算编制应实行零基预算,按照适应性的原则编制与其相适应的预算指标,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分院、部门,并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分期实施,实现年度预算目标。庄丽(2011)提出了更新理念、构建独立学院预算管理新模式,结合会计核算和强化预算的内部控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推动绩效预算等一系列办法对问题解决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高琦(2013)认为引入绩效拨款机制,建立科学的经费分配模式是完善独立学院预算管理的重要措施。
(5)关于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研究
关于独立学院的财务风险问题,徐云(2014)研究后指出,投资主体太单一、建设资金不足使得贷款风险难以控制,这都使得目前独立学院存在许多不规范和漏洞,从而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董春梅(2013)认为加强基建投资风险控制、控制贷款规模,适度负债、增加收入、拓宽筹资渠道是解决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张威(2012)认为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以及加强贷款项目管理是有效缓解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手段。杨雪(2011)关于职业学院财务风险管理原则的研究能够为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问题带来启示和借鉴,要遵循内部控制、成本牵制、成本收益相配比的原则。居淑芳(2010)有代表性地提出了为独立学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但是由于各个独立学院之间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因此需要谨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型。
(6)关于独立学院的“合理回报”
虽然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为公益性事业,但由于独立学院由社会资本出资,因此,独
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对参与办学的社会资本在扣除办学费用后提取合理报酬做出了规定。王胜。杨国勇(2011)认为独立学院想要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重视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袁文娟(2010)认为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评估,按照实际价值将其纳入股权范围并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进行“契约化”的设计,这样有利于独立学院规范有序地实现“合理回报”。
(7)关于独立学院内部控制的研究薛乔利(2014)认为加强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要从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规范管理层行为以及落实权责制等方面入手。史新华(2012)认为加强信息传递与沟通、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能够有效加强我国独立学院的内部控制。于水(2013)从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的案例分析得出,构建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民办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适度放权从而构筑低重心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流程体系是独立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主要策略。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在国外,私立大学起源较早,其财务管理发展较为完善,相较于发展时间较短的中国独立学院来说,市场经济的完善、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在财务管理上重视“生财、聚财、理财、用财”之道,使得国外私立大学更为注重资金的经济效益,也更重视财务分析,这也正是中国独立学院应该学习的先进经验。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是针对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例如:产权不明晰、预算管理不完善、忽视成本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务风险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尽管这些成果对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研究上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对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研究多以分散性地描述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主,缺乏以某一案例为基础进行的系统分析与探究。
(2)中外学者从不同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理论,却容易忽略现实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在深入分析 JTC 学院财务管理现状后,在引用和借鉴多位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后,提出改进 JTC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对策。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文章中难以将独立学院与国外相似的教育形式进行比较研究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 JTC 学院。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JTC 学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文章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共分为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趋势的情况下,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对独立学院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与此同时,阐述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为接下来 JTC 学院的案例分析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在明晰了 JTC 学院财务管理现状之后,对 JTC 学院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 JTC 学院财务管理活动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成因。
第四章在上文提出了 JTC 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分别从产权关系、全面预算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监督、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制定收益分配标准、拓展筹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在根据 JTC 学院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 JTC学院财务管理方法的具体措施,由特殊到一般,找到可以用来提高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水平的一般方法。
1.4.2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①文献检索法: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查阅有关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方面的研究以及独立学院、公立高校、企业等主体的财务管理研究,对上述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明确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体活动的意义以及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②实地调研法:通过到吉林 DH 集团、JTC 学院进行实地调查,掌握一定的现实资料和分析数据,了解改进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一些方法。
③层次分析法:将 JTC 学院财务管理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体制原因到各个子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都进行有层次的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④个案分析法:全文聚焦 JTC 学院的财务管理进行个案研究。
(2)本文的结构框架如图 1.1 所示:
第二章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内容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独立学院的界定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改革的产物,经历了 18 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界对其名称和性质的界定也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独立学院试办于 1997 年,在 1999 年开始迅速发展,在这期间,被称之为“民办二级学院”,而“独立学院”这个专有名词出现,是直至 2003 年 4 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后,《意见》中界定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由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建立的二级学院,如果它们是按照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例如公办普通本科的分校,这些都不属于独立学院的范围。另外,《意见》中还规定了,由合作方和民办机制筹措解决独立学院的建设、发展所需经费等相关支出。
在教育部 2008 年 4 月起颁布施行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公益性事业性质以及它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明也由《管理办法》进行了确认。
从《管理办法》中能够清晰的看到,对独立学院的合作主体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就是由实施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和“国家机构以外的民营资本机构”,共同合作举办的教学实体。但是在教育部公布的独立学院的名单中我们还是会发现诸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学院,它们的办学合作主体是实施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与珠海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这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的“国家机构以外”的合作者相矛盾,这说明其定义与实际情况有相矛盾之处,因此,现今学界对独立学院的界定仍是存在一定争议的。
综上所述,本文中对独立学院的界定为:独立学院是指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由普通本科高校以有形和无形资产为股份而创办的,以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主要领导模式,以民办高校运行机制而创立的本科层次的学校。
2.2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2.2.1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目标
(1)基本目标——保证财务状况正常化
独立学院是面向市场的法人实体,是个体经济组织,独立学院想要保持健康发展,就必须努力控制损益,同时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对独立学院来说,资金来源的渠道包括:学费、社会捐赠、银行借款、资本运营、政府资助等。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十分单一,将近 90%以上的经费仅仅来自于教育收费,受到规模、影响力以及国家教育形势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很少收到社会的捐赠。同时,在独立学院的日常运营中,经济活动以及款项的往来,成为独立学院资金的流入渠道。独立学院的资金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构建基础设施、购入图书设备等,在学院各种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应收款项、借出款项和用以维持日常教学活动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在面临频繁收支的状况下,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首先保证以收抵支,保证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使独立学院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就要求努力扩大收入来源、合理使用资金、有效降低成本,以求达到基本的财务目标。
(2)根本目标——实现资本的有效、可持续增值
确保资本的有效增值是近年来被学界逐渐提出并重视的。财务管理的综合目标与效果可以通过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得到较好的体现。这是因为财务管理实质上就是资金管理的问题,资本的有效增值的效果也能够直接反映财务管理水平,这就能够使虚假利润和短期效应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避免,因此它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目标的核心。独立学院是公立高校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举办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独立学院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合理合法的,并且资本的持续有效增值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2.2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明确财务管理的内容,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结合企业、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内容主要由筹资管理、预算管理、收入与支出管理、资产管理四部分组成。
(1)独立学院的筹资管理
企业的筹资渠道由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构成。而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导致资金存在着较大缺口,独立学院也可以通过财务权益筹资与负债筹资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权益筹资与负债筹资管理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权益筹资就是指的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向独立学院投入的资金。国务院在第 26 号令中规定,独立学院在设立之初,应该拥有不得低于 500 亩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者拥有国有土地建设规划许可证。由此可见,国家对独立学院的硬件设施要求非常高,这就进一步突出了资金筹措在学院开办之初的重要性。投资方主要通过现金投资、实物投资、土地使用权的投资等方式为独立学院的创办提供资金。负债投资对独立学院来说就是指取得银行贷款,主要包括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然而,在运用权益筹资进行资金筹集时,投资人的天性是追逐“利益最大化”,而在现实中,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投资的稳定性,这将对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而建立独立学院发展的风险保障机制也不容忽视。
(2)独立学院的预算管理
独立学院是一个自收自支的办学单位,办学资金有限,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因此,预算管理是整合办学资金的必要手段。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它以预测为起点对整个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管理,独立学院财务部门需要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管控。与公立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预算是根据独立学院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采取科学的预算方法进行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是独立学院经营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学院支出的主要依据。坚持效率为中心的理财思想,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对推进独立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独立学院的收入管理
独立学院的收入是指独立学院通过提供以教育服务为主体开展的其他业务活动,独立学院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学费收入。独立学院的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根据国家民办高校收费政策制定而成。与此同时,在学费的制定过程中,受同类层级的独立学院收费标准影响较大。根据国家规定,独立学院的收费标准是根据教育成本制定的,因此明确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是收取学费的关键。目前来看,独立学院的学费达到5000-20000 元/年,各地区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艺术、机械、汽车工程类专业的费用较高,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江浙沪、广州地区的独立学院学费要明显高于西北部以及东北地区。
(4)独立学院的支出管理
独立学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开展的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资金损耗就是独立学院的支出。独立学院的支出管理分为教育活动支出和行政支出,教育活动支出是指独立学院为了开展以教育服务为主体活动而发出的各项支出,主要为教育以及教学活动的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完成独立学院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行政支出是从管理活动为出发点而产生的支出,独立学院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行政支出所占的比例,保证正常教学活动,完
成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建立和健全独立学院的财务和会计核算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及内部审计制度等,也是加强支出管理的基础,也是关键。
(5)独立学院的资产管理
良好的资产管理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的资产来源于举办高校和投资者的共同出资,主要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由于独立学院兼具公益性和逐利性,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资产必须达到最优化使用。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来,独立学院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现象。这就为独立学院的资产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期发挥资产最大的效用。
2.3 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资源配置理论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资源配置指的是一定量的资源按照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完整的资源配置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功能:调集功能、生长功能和其他辐射功能。这三方面功能的全面发挥,是资源优化的标志,也是构造资源配置的基础。
有由于JTC学院所在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在此情况下,独立学院的发展也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资金安排好、运营好,就要根据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从独立学院的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教育资金的预算,这样可以使资金结构达到最优状态,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3.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在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主要运用了财务风险管理内容中的(1)筹资风险的管理,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偿债风险和收益变动风险。(2)投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项目投资风险和债券投资风险。(3)收益分配风险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从而提高投资者信心,这样可以防范和控制收益分配风险。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独立学院来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资金进行科学计划和安排,实现资金的可持续运作。如若不然,独立学院的发展会陷入举步维艰的状态。本文中全面预算管理便应用了这一理论。
2.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独立学院进行了界定,强调了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必须是非国家财政来源,进而明确了保证独立学院财务状况的正常化和兼顾微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引下,构成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筹资管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分别有资源配置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财务风险理论,本章对独立学院的界定、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内容的阐述及相关理论的介绍为接下来 JTC 学院财务管理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 JTC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JTC 独立学院基本情况简介
JTC 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创办于 2000 年 5 月,于 2004 年 2 月被教育部确认为实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JTC 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春城——长春市。学校历经十四年的发展,构建了以工学为主体,以农学为特色,以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学科专业为主要支撑的专业体系。共开设本科专业 46 个,高职专业 15 个。现在在校生 12500 人。
近年来,JTC 学院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始终坚持加大投入,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始终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不断提升管理规范化程度,健全、完善“以人为本”、以正面激励为主的管理机制;始终坚持海纳百川、八方聚才,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占领发展战略制高点。通过不断努力,JTC 学院在 2010 年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评为“中国独立学院先进单位”;2011 年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
近三年,学校建立了多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包括科技部批准的“鹿业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批准的“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韩动物科学研究院”、“长白山野生资源研究院”等。本校专职教师共立项、结项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在内的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109 项、教研课题 40 项。出版校本教材 52 部,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 400 余篇。
与此同时,作为优秀独立学院,以规模求生存、求发展是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2014年,JTC 学院启动了校区扩建计划,预计投资约 2 亿元,在三年内基本建设完成。由学院在当地经营的温泉,动物实验研究所,以及在筹备中的化妆品生产线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形势下,学院的经费矛盾更加突出,财务管理面临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3.2JTC 学院财务管理现状
JTC 学院举办高校为省属高校 A,是 A 高校举办的唯一一所独立学院,JTC 学院的办学规模在 12000 人左右,出资者是 DH 集团。近几年来,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独立学院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JTC 学院的财务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取得资金支持的大前提下,财务管理方面也不能滞后,否则一定会导致资金的浪费,进而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在 JTC 学院财务管理活动中,侧重于整合资源,将成本降到最低,提高资源和资金的使用率,从而产生最大价值。
3.2.1 财务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一共有两种,多数沿用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是指的在独立学院在董事会的授权下,校长为法人代表,对学校的所有财务活动的管理及执行承担全部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统一制定财务政策、收支计划、财务规章制度,对学校的资源的管理、分配,核算等方面实行统一的领导,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之下,学校按照需求设立各级财务机构,做到集中管理各项财权,并且全面负责具体的财务工作的执行和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财权直接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因为管理层级过多造成的决策信息滞后等问题。但是财权的过度集中也限制了学院自身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积极性。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指将大部分的资金留在校级调度,各分院和二级单位对有限的资金拥有自主使用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的优点表现在其明确了各部门间的经济责任和责、权、利的关系,体现了“事权、人权、财权”、“花钱与执行”、“责任与利益”、“成本与回报”相一致的原则,并且能够促进各院系间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调动其挖潜节支、积极理财的主动性。
JTC 学院目前采取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原则上由学院董事长统一领导。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A 高校本部的职能部门同时集中了大部分财权,只有很少部分归学院管理。在领导体制上,A 高校虽然承认 JTC 学院的独立法人资格,但是对 JTC 学院院长的任命,还是由 A 高校党委直接提名任命,这样,独立学院院长的职务就形同虚设。
3.2.2 经费来源现状
JTC 学院的主要经费来源由学生学费、住宿费、校办产业收入和利息收入构成。除去DH 集团的初始投资,学费收入是 JTC 学院最重要的经费来源,我国独立学院的学费远远高于公立高校。由于国家收费政策的制约,JTC 学院未能建立自己的经费筹措体系,学费标准由吉林省物价局制定。办学经费的来源是学校财务运行的前提,是维护教学秩序的根本象征。
除了学费收入,JTC 学院另一项重要的经费来源是银行贷款,据统计,截止到 2014年底,JTC 学院共向银行贷款 4000 万元,JTC 学院对于已发生的贷款按计划进行管理,并根据计划做出详细的还贷和支付利息的计划,这样才能提前筹措资金进行还本付息。大量的贷款在无形中增加了 JTC 学院的财务风险,对于 JTC 学院来说这既是办学的动力,又是负担,如何拓宽学院经费来源渠道,成为财务管理部门严峻的考验。
3.2.3 经费支出现状
JTC 学院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中,外聘的授课老师的支出占据比例较大。第二,实验设备支出。目前 JTC 学院的实验设备仍然处于短缺阶段,部分汽车、机械、摄影等专业课程的实验设备投入资金多,同时损耗大,不易保养和维修,因此这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第三,科研经费支出。A 高校在科研方面,对 JTC 学院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没有给予 JTC 学院足够的支持,而主要经费多用于日常活动的支出,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只有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才能进一步促进 JTC 学院的发展,向一流的大学迈进。JTC 学院在近三年中,建立了多个省级及省级以上的科研平台,JTC 学院鼓励教师进修、发表学术论文、承担科研课题和项目,这就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
3.2.4 结余分配现状
教育事业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学校的收益分配必须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而的发展,因而,JTC 学院结余分配并不能等同于营利单位。独立学院必须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做到有留有结余,从而保证独立学院的财务运行具有相应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有利于维护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并促进学院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做到有结余,这一点非常重要。目前,JTC 学院的结余分配方式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可靠的依据,A 高校控制部分结余分配的权利,同时投资者 DH集团追求投资回报,这一方面使得 JTC 学院成为 A 高校创收的“机器”,另一方面又不能保证投资者的利润,使得结余分配十分混乱。与此同时,在结余分配后,没有按照比例为JTC 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留下资金。这样的结余分配不仅使得 JTC 学院永远无法真正实现独立,更直接影响了 JTC 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5 预算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