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答辩论文

德育答辩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3 09:51: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答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答辩论文

第1篇

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是会计师们在职称评选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如何应对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会计的专家罗列出一下几点意见。关于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的几点建议。

1、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因为好的准备,才是成功的开始。在答辩前,应该进行资料收集,带好所有资料,准备的越充分越好。

2、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前把论文反复的看几遍,熟读熟记,让自己做好准备。

3、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时候要有时间观念,最好带着手表,这样能给自己一些紧迫感。并且回答问题时候,要注意层次的梳理。对于高级会计师论文方面以为的题目,也不要紧张,仔细思考,应答。

4、穿着打扮要得体。要注重仪表,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2篇

【关键词】英语 教育 改革 思辨 能力

一、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现状

外语教育在中国开展了几十年,从三十年前的初一起点的英语教育到如今小学一年级起点的英语学习,甚至幼儿园起点的英语早教,英语已经和母语一样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半江山。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能在没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阅读一般性英语读物。进入大学校园后,英语学习理论上从高中的应试教育转向能力培养上,但实际教学中,传统教育对师生刻骨的铭化并没有使老师的英语教育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做到知行合一。绝大部分学生面对枯燥的课本,学着没有新语法知识的课文;部分老师把新单词和长难句以及篇章的理解成为了英语课堂的讲解重点,每堂课中分配给学生练习英语口语,激发学生透彻分析问题并能用英语阐述推理的机会少之又少。

大学生们面对大学英语学习充满了困惑和期许,他们在质疑了大学英语知识传授模式化,课程形式固定化、教材内容老化之后,期盼着能在课堂上看到新鲜的变化,如何能做到入学前的英语学习和入学后英语教育的无缝衔接是高校英语教师不断思考,倍感迷茫的问题。师生都在问:看似经年累月的英语教育真的培养出了学生在从事与英语相关工作时所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吗?本文作者试图通过以英语为工具,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切入点,探索改革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新途径。

二、将英语思辨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因

据研究调查,在21世纪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3项技能分别是(1)Oral Communication (口头交际能力) (2)Professionalism/Work Ethic (职业道德)(3) Teamwork/Collaboration (合作精神),而这三项技能恰恰就是辩论给学生们带来的好处。除此之外,辩论对学生的最有力的影响就是辩论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思辨能力是人类交流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能,辩论正是锻炼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且能拓宽辩手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促使其培B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辩论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集语言交际、信息及思维功能于一体,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引进英语辩论教学具有时代性、紧迫性和必然性。

针对“辩论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命题,早在1999年就有国外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辩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Jackson 对来自九国大学的100 名辩论者和147 名非辩论者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参加辩论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分高于没有参加辩论的学生。Allen等(1999)基于过去五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公共演讲课程、辩论性演说课程和竞赛辩论进行的19 项定量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发现:三类课程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其中竞赛辩论课程对批判性思维的促进最大,参加者比未参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强。

我国外语教学专家束定芳在《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指出:“不能把外语看作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知识课,事实上,外语学习完全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掌握外语”。而辩论从准备开始就是在做阅读练习,辩论的立论要想经得起质询,就必须要证据确凿,材料准备充分,这就促使学生查阅大量英文资料,去其糟粕,用其精华。辩论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几方面能力综合起来,因此英语辩论教学听说读写并能有效促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将因此有很大的改观。

通过引入英语思辨教学可以转换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学习模式,以此为契机,实现大学英语学习的新突破,提升学生英语思辨能力,解决学生的“思辨缺席”的现状,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解决学生“哑巴”英语的现状,扩大学生英语阅读量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解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辩论教学,在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有效结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增加其就业机会。

三、将英语思辨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以英语为交际语,以夯实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经过观点的往复交锋,通过表象看实质,这些都是英语辩论的基本环节。它们的实践操作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学生层面来说,选择了英语辩论就选择了放弃传统的学习方式,他们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查阅大量资料,摄入海量知识,学会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学会英语的听,说,读,写,学会包容,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

面对学生的转变和提升,老师必须高瞻远瞩,更上一层楼。老师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将教学要求和辩论内容有机结合,如何选题,如何有效引导辩论的进行,如何给出即时有效反馈等。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一是课程体系中能否增设辩论课,如果能增设辩论课,就地方高校而言,学生能力不等,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学习这门课,这就涉及到学生分流,分层学习的情况,这势必对学生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二是,如果不能增设这门课,如何在现有教材、现有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取舍和课时的分配,此部分的日常学习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估又有何影响等。

四、结语

英语教学如同我们朝着目的地行走在路途,当前我们行走了很久后发现前路通行有困难时,我们无法选择退缩、放弃,我们所要做的是寻找转弯的路口。当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毫无生气,师生皆倦怠的时候,我们该思考将英语教育进行地方化,本土化改革变形的问题,尽管前路充满挑战,改革的成果不会很快显现,但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摸索、调整、坚持,充满生机的英语学习一定能重现。

参考文献:

[1]Gary Rybold.Debating in English:A Critical Thinking Approach to Effective Speak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2.

[2]Colbert,K.1995.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 Academic Debate[J].Contemporary Argumentation and Debate (16):52-72.

[3]Allen,M.,S.Berkowitz,S.Hunt & A.Louden.1999.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orensics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on Critic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 Education,48(1):18-30.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11.

第3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第4篇

1挖掘典型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挖掘素材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课本上的一些道理学生听起来往往觉得比较抽象、空泛,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时常引用鲜活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选取素材时要精心筛选,不能随便捡几个敷衍了事。很陈旧的例子难以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阐述、理解理论毫无帮助,也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信服感。我们要找那些典型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理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案例在课堂上阐述、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提高,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如我在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引入近期发生的多起幼儿园教师严重疏忽而致学生死亡的事例,学生听得很投入,并且深感震惊,他们对这些身边的事例讨论得很深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重要性有了真实的认识,接受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水到渠成。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拟市场的教学模式,以商场的服装随着季节不同价格的变化、当地的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变化、空调的价格不断调整与生产关系等为例创设问题情境,材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并且体现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情景游戏,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学习

连续三年新生开学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能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以往德育课学习的评价是:“最不喜欢”、“实用性最差”“、内容偏多”等。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强调趣味或半途而废等不利因素,老师应及时调控和引导,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例如在讲述“把握现实机遇,发展职业生涯”时,我让学生分组收集比尔盖茨各个年龄阶段的素材,参考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生涯的特点、职业理想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立足本人实际,发展职业生涯等,分组讨论比尔盖茨各个阶段的特色,教师关注每个小组讨论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学生认识到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的道理,同时也意识到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自己应该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传统的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中职学生,教师应该想办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小课堂、大社会”的实践课比较受学生欢迎,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实践课的具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主题辩论、模拟法庭、职业生涯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的实际距离,学生不再觉得德育课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例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内容比较抽象,靠老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组织一场辩论,先确定辩题,明确正、反方观点。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辩论的规则,然后自由分成正方反方,推荐辩手,围绕本方观点寻找材料。学生的一系列准备及时告知教师,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在自由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以自己认为有人生价值的人物作为材料证明本方观点,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教师就整个过程做出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在准备、辩论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的水到渠成。通过辩论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自信、口才、胆识和个性得到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德育实践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相关案件的庭审过程,采访庭审法官和有关当事人,这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法律条文非常有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实践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4建立有效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也可以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能增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有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班主任,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体现考核的全方位、统一性、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范围广泛化。德育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5篇

一、深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完善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严格按照省市素质教育文件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根本目标,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学校素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办好家长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家校行”活动,深化家庭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2、坚持德育为首,切实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的学习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培育,充分挖掘学校文化特点,推进校园、校舍个性化和精品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展“健康校园”创建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活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艺术教育,课间操时间增加到30-40分钟,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卫生防疫教育、国防教育,组织举办中小学生艺术技能大赛和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健康水平。加快青少年学生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力争今年早日投入使用。

4、加强课改研究,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贯彻落实《山东省课程设置方案》,指导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课程开设、课时计划,开齐上足各类课程。坚持分级管理、分层要求的原则,实行精细化管理方式,指导学校建立起制度制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校内涵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课堂教学改革。举办班主任、校长工作论坛和“高效课堂”交流会展示会,交流教学管理经验,总结并推广课程改革的典型成功经验,努力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5、完善考试评价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抓教学质量的提高。认真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推行学业考试等级评价;普通高中推进实施学分制,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鼓励采用纸笔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考试、考查方式,逐步形成适应于素质教育的招生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

6、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研科研水平。认真落实《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基本规范》(试行)和省市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围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中心,深化高效课堂、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关键期教育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完善课题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课题的申报、审批、开题、中期管理、结题鉴定等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加大网络教科研工作推进力度,建设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库,推动网上教研、网上培训,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典型发现、培养和推介的力度,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探索依托教育科研加强名校、名校长和名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7、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严格遵循《义务教育法》和《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依法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严格落实小学、初中学生全员全过程交接制度,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以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加强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创建指导工作,引导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积极争创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绿色学校。

第6篇

关键词: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构建

1.引言

英语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实现教学活动、完成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出知识丰富、人格健康的优秀外语人才逐渐成为众多学校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为核心内容的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的构建思路。多向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位交流与沟通;二维是指英语课堂教学的两方面主要内容:信息(知识)和情感。本文详细分析了进行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先行条件,并针对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为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英语课堂教学体系打下基础,指导新形势下师生关系的确立,使“教”与“学”成为和谐的一体。

2. 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基础上的“多向”

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体现了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思想,是近十几年来新兴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思想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确立的。其思想核心为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即“人所持有的被终结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余震球,1994:56)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人的主观思想跟周围社会情景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的心理构建,而完成这一心理构建的主要途径则是通过交互作用导致社会协商。从教学的角度说,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引起、唤醒、启发了一系列内部发展过程。这些过程,对于儿童来说,只是在与周围人们的关系中,在与他的伙伴的相互合作的环境中才是可能的。在课堂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中,这种学生自我构建则需通过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多项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质疑与答辩来完成。在种种形成的思想碰撞和智慧的激发的作用下,实现了学生个体知识与情感的构建。

2.2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的“二维”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国内李秉德教授的《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德智体美劳。第二是学生个性的心理要素。第三是各部分和各要素的发展水平。(田慧生、李如密,1999:84)无论哪种分类,所有教学理论所讲述的教学目的都包括两方面内容:知识和情感,即智商和情商。因此,依据教学论的观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包括两方面的构建。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身心两方面都健康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材。

3.实现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3.1 现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机会形成、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吸收大于创造”的现象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尤为严重。学生在各门学科中普遍接受的是一种“真理式”教育,即对“准确”,“精确”、“惟一”的追求。(罗守贵,2000:97-100)在这种教育模式的训练下,学生习惯等待吸收知识,而不是创造思维。长期以来形成了我国人才普遍缺少创造性特征的现象。我国学生一个普遍现象是善于背记,考前希望老师划重点,少有独立见解、创新观点。这正是我国长期的填鸭式、讲授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造成的。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中国加入了WTO,要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大大提高,而他们的学习内容也从公理、定理拓展到了假说、假想等。英语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创造性人才。一个有不同声音的民族才会是有活力的民族。英语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改革学校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自我建述的能力,提供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的空间,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土壤。

3.2 学校学习是人生价值取向定位的重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良莠不齐。学生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各种现象表明,学生需要价值取向的引导。这种引导不是几堂德育课能完成的。它需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知识,更应该包括情感。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为本位,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这是一种封闭型教学。由于学生被封闭在教材这一狭小的天地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化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袁维新,2003: 4-9)课堂不应该再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而应视其为一个在知识、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除了进行知识的交流与传授外,在特定的心理氛围中,更多的是实现了情感、思想的交流,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师生、生生的课堂交流中就逐渐形成了。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二维内容(知识、情感)缺一不可。

3.3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主题。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口号,成为一种主流的教育 思想,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的目标模式。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专业方面的素质;第二,人的自身完善与发展。(杨峻、王根顺,1997:46-53)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中,人才的素质强调专业知识,忽视社会变化需求和个性发展完善。英语课堂教学也多集中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交流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包括交流能力,通过有目的的教育而得到全面提高。因此,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多向二维的有效措施,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4.实现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4.1 双主体观念的形成

观念的改变是一切行为的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双主体”观念在教育中已被普遍接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热烈争论的一个问题。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学生中心论”,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只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教师中心论者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视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并单纯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从实践看,这两种观点,在提高教学成就上收益不大。(李秉德,1998:109)

现代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双主体”的观念,即教师和学生为英语课堂教学关系中平等的两个主体。从分工上讲,教师是主导者和引导者,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和能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顺从者。教师不应该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无所不知的先知,“一言堂”的宣讲者,而应该是可以接受质疑和挑战的交流者。双主体观念的形成,使教师从高高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使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的进行成为可能。

4.2 自主学习的大力开展

近年来,自主学习是英语教学的一个主题词,几乎各学科、各门类都在探讨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策略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关于自主学 习的调查和实验也不断开展。仅在2002-2004年,中国期刊网上刊载的有关自主学习的论文就达1246 篇。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正在我国蓬勃开展,自主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事实非常有利于进行多向二维的英语课堂教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就不会坐着等老师讲授和灌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行为,就不会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时无话可说。自主学习的开展为进行多向二维的英语课堂教学铺平了道路。

5.对构建“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

5.1 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教师不仅需要热爱学生,而且这种爱是有高度责任感的、无私奉献的爱。作为学生对教师除了敬畏,更应该有爱的存在。这种爱是对教师的信任和支持,是教师教学动力的无限源泉,是教育成功实现的原动力。尤其,当学生已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增强,教师、甚至教学体系不再是不容挑战的权威的时候,爱是维系良好师生关系,完成知识与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造有“爱”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从教师的角度,这种爱可以是对学生知识渴求的满足,可以是对学生品德教养的引导,可以是对学生小差错的宽容,可以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这种爱可以是对教师的尊重与关怀,可以是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一杯放在讲台上的热水,可以是深藏在“老师,请帮助我”后面的信任。这种以“爱”为基础的英语课堂教学,才会是成功的。

5.2 师生各自合理定位“多向”框架课堂的骨肉

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平等”就能阐述清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师生各自的定位问题,是英语课堂教学有序实现的骨架。只有把骨架搭好了,才能建造出好房子来。

总体来说,教师应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应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那么,如何实现主导与主体呢?具体来讲,教师应实现以下功能:教学活动的综合决策者和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启迪思维和释疑解惑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估者以及学习策略培训者。

教师应能向学生传授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这里面有一个核心,教师的知识奠基一定要比学生丰厚,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学术领域必须要占一定的优势,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教师组织、领导课堂交流的前提。

对学生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方式的教学都是通过外界的影响产生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情感的变化。所以,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持乐观态度,增强学习动机,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成就感,保护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其次,要做到克服性格障碍,得以全面发展。再次,要树立策略意识,探索个性化学习风格。选择学习策略和实施学习策略都是学生不可推却的责任。

5.3“两手抓”智商情商,填充英语课堂教学的灵魂

就像我国的建设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样,英语课堂教学同样要“智商”和“情商”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这就要求教师要德才兼备,教师的一切言行举止、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对此铭记于心,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行为、学识和思想的典范。这并不是要教师板起面孔做人,在学生面前装腔作势,而是要从内功练起,从知识内涵到道德修养两方面修炼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善于吐故纳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成为学生崇敬和学习的典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价值取向、情感处理等在与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流入了学生的心田。从学生角度讲,学生也要形成一种意识,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教师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他的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并由此可能会获得一生都受益无穷的教益。

总之,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是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和教学论基础上的顺应时代对创造型人才和情感教育的要求的比较理想的教育模式。它形成于双主体观念也已形成、大力开展自主学习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具有可行性。同时,在构建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爱为源泉,形成师生的合理定位,并且注重德育和智育的两手抓。总之,我们期待通过“多向二维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侯建军. 语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及能力培养[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88-93.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9.

罗守贵.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与模式[J]. 常熟高专学报,2000(1) :97-100.

田慧生、李如密. 教学论[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84.

余震球. 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6.

袁维新. 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 上海教育科研,2003(4):4-9.

第7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衔接;高中创新班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56-08

一、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缘起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教育不断进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各类计划,倡导大学与中学相互衔接、携手培养创新人才。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便精心挑选了30所实验中学和横贯全国各地的300所学院与大学,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Relation of School and College),进行一项名为“八年研究”的改革实验,旨在探索中学与大学、学院进行良好合作的可能性 [1 ]。此后,美国高中的教育教学延续“八年研究”的理念,并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如开设“高中―大学双学分课程”、实施大中学衔接培养专项计划、立法专门保障大中学衔接的措施等。2001年,英国政府在华威大学建立全国天才青少年学院,旨在为11岁至19岁有天赋的资优生提供精英式的特殊教育机会。目前,该学院已经与十余所大学联手,共同在假期为资优生提供理工、人文、社会学科的高等教育,已有近4万名青少年从该项目中受益 [2 ]。

培养创新人才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考量。“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晚年提出的这一关于中国教育的振聋发聩的艰深命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深刻省思与广泛讨论。近年来,我国逐渐兴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试验,大中学衔接培养是主要形式之一。其实,大中学衔接培养人才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有相关试验。1964年,“中央学制问题研究小组”进行学制改革试验,提出大学试办预科、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衔接培养的意见。此后,又有少数高校进行了招收少年班的尝试。

一直以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心都放在高等教育阶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利”,不是一个孤立的阶段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合力进行,特别需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期”,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龙头”,正是这样一个“关键期”。创新人才必备的许多基本素质和核心特征,如兴趣、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创造力等,都是在高中阶段重点培养和迅速发展起来的 [3 ]。倘若学生在高中阶段创新素质没有得到“发育”,进入大学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与平台也难以成长为创新人才。所以,进入21世纪后,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探索的重心由大学逐渐下移至中学。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2008年,上海中学首开高中创新班,与若干一流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4 ]。同年,北京市开展“翱翔计划”,以大中学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在大学导师带领下走进实验基地、感受科研过程、树立科研兴趣、发展科研能力 [5 ]。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纷纷开办高中创新班。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同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分别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验”①、“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②、“朝阳计划”③等,此后,全国各地20余所中学开设高中创新班,如南京中学、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南师大附中、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以下简称“科中”),等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全国共有55所学校设立了创新班。如今,创新班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已有一批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培养走出校门、升入大学。

为了解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更好地把握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本文特别选取科中作为“麻雀”,详解其以创新班为核心的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试验模式,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其试验成效。

二、科中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福建省教育厅根据《规划纲要》的精神,出台了《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闽政办[2011]83号),提出“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的部署,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推进教育改革”,并要求“厦大附属科技中学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由厦门大学在学校举办科技创新实验班,指导入学招生选拔测试、课程设置规划与开设、教育教学指导与评价等工作。创新实验班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聘请厦大教授、专家开设特设课程”。随后,《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1年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中创新实验班招生工作的通知》、《厦门大学关于在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举办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科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由此拉开序幕。

科中创建于1994年6月,是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合创办的一所旨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生源的特色中学。学校秉承“科技引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笃学敏行、止于至善”的品格特质,社会声誉逐年提高。2009年4月6日,学校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11年5月7日,和厦门大学联合举办“厦大创新实验班”(又名“启瑞班”),标志着科中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改革试验正式启动。自2011年开始招生,科中创新班已培养出首届毕业生。创新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以及周边的漳州、泉州等地。学生来源既有城市也有乡镇,家庭经济状况总体属于中等水平,少数较高或较低;在师资配备上,无论文科或理科课程,学校皆选取本校较为优秀的教师授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创新班已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富有特色的“三创”理念与“三微”形式。

1. “三创”理念:创知、创意、创行

创知指知识的创新。科中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为创新班学生开设通识类、科普类课程,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而健康发展:在人文学科方面,开设国学入门、科学哲学等课程;在自然科学方面,开设物理科学、海洋科学等课程;设置大学先修课程和数理化生计算机五大竞赛课程,举办英语口语、作文等比赛及各式各样的讲座,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亲身莅临与讲授。

创意指意识的创新,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思维及意识品质。科中通过开设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活化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素养、锻炼学生品质、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落实创意理念的具体形式包括生涯规划课程、心理学课程、素质拓展活动、学生才艺表演、创新式班会、远足、学生辩论赛、创新义卖等一系列项目。

创行指行为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深入体会探索的奥秘,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体现创行理念的具体形式包括科技创新大赛、航模、空模、机器人制作活动、各种社区服务等,同时包含一些科研实践课程,如前往厦大实验室参观、实习、进行野外考察等。此外,科中组织专门的答辩会,让他们讲解、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三微”形式: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

微课程是以某一主题知识为线索、聘请不同专家共同开设的短学时课程。微课程突破传统的、以整个学期为单位的课程形式,构建短课时、围绕各类小话题组织设计的新方式。目前已经开设的微课程包括“能源研究的科普知识”、“科技创新通识教育”、“测量与实践”等,授课教师包括厦大教师、科中教师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这样的做法既不同于长学期整个学科体系的课堂讲授,也不同于“各自为政”、过于分散的学科讲座,课程与学分由此变得更加灵活、多元。

微课题是学生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科研学习与实验训练。微课题的重点在“导”而不在“教”,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究,提升他们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目前,科中已与厦门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能源研究院、海洋与地球学院等建成良好合作关系。创新班学生多次前往各院不同的实验基地参观、学习,并亲身参与了部分实验课题。

微研究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科中邀请厦大课程与教学专家组成教师指导团队,为创新班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并指导他们进行独立研究。科中已经组织了新型教学培训、课堂学习研究培训、课堂观察学习培训、创新班教师申报子课题研讨会等。教师们通过理论学习,提升了课堂效率;通过课堂观察研究,诊断了自身教学现状。微研究密切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促进了教学的整体协同进步。

“三创”旨在理念的引导,“三微”意在实践的尝试,“三创”与“三微”关联互动、协同作用,为创新班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系列课程、讲座、实验项目等,帮助学生活化了思维、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兴趣、发展了能力,促进其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三、科中创新班学生创造力实证调查概况

为了解科中创新班的试验成效,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对科中高中生的创造力进行测量。此次测量以数百名高中学生为对象,难以采用涉及单独言语对话、互动提问的量表,同时,较大规模的施测使得每个个体的测量时间不宜过长。鉴于此,课题组采用了张国锋编制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④。该量表设计维度较广、施测时间适中、逻辑方式适合我国学生,而且具备相当的信效度。

1. 调查的维度、信度与效度

《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共设维度,分别是(1)想象力:以已有形象为基础,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能力;(2)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可以实现预期、达成目的;(3)思考未来和他人: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思考自己、他人的发展以及世界、社会的未来;(4)内驱力:求新、创新的内部动力;(5)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可长时间保持积极状态;(6)兴趣广泛:对各种事物、学科、知识、活动等产生喜好与热爱;(7)聪慧:聪明、机智、思维能力强;(8)灵感:瞬间产生的创造性突发思维状态 [6 ]。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首先,本文采用 Cronbach 's alpha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经检验,《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88,分维度信度系数在0.71~0.80,数值较高,具备良好的一致性及稳定性,从而保证了量表的可靠性。其次,采用结构效度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效度分析。首先进行“取样足够度的KMO度量”(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以及“Bartlett球形度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根据相关原理,KMO值须大于或等于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须呈显著性效果。结果显示,问卷的整体KMO度量值为0.874,大于0.5,符合要求;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8 421.554,显著性为0.000,呈非常显著。问卷分维度的KMO度量值在0.637~0.890,均大于0.5,符合要求;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在363.824~1 034.567之间,显著性为0.000,呈非常显著。因而,问卷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接下来,对问卷结构效度的因子进行分析。按照主成分抽取标准,从整体设计中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共提取了17个,累积贡献率达到63.304%,说明问卷效度良好。最后,对问卷的维度进行结构效度的因子分析。按照主成分抽取标准,从八个维度中分别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分别提取了2个、1个、2个、2个、2个、2个、1个、2个,其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45.590%、48.049%、46.920%、44.390%、53.184%、52.247%、49.141%、50.619%,说明问卷效度良好。

2. 施测对象与测量内容

本次调查的施测对象为科中三届创新班学生及作为对照组的同届普通班学生,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得到348份,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高一120人、高二126人、高三89人;男生206人,占总数61%;女生129人,占总数39%(具体分布见表1)。

本研究采用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共计60道题,从维度对中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量。要求学生判断每个语句与他(她)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并在最适合的选项里打钩(只可单选)。其中,1为完全不符合,2为比较不符合,3为略微不符合,4为不确定,5为略微符合,6为比较符合,7为完全符合(默认符合程度依次递升)。各个维度包含的具体题目如下:

(1)想象力:1、12、17、29、35、46、49、53;(2)自信:2、18、30、34、40、48、52;(3)投射未来和他人:3、6、13、24、39、45、56、59;(4)内驱力:7、19、23、25、38、44、57:(5)精神充沛:5、9、21、27、33、42、51;(6)兴趣广泛:4、8、14、20、26、37、43、55;(7)聪慧:10、15、22、32、36、47、50、54;(8)激情、灵感:11、16、28、31、41、58、60。

四、测量结果与分析

为较全面掌握创新班学生创造力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不同年级创新班、普通班学生的纵向比较;各个年级创新班、普通班学生间的横向比较。

1. 高一、高二、高三创新班学生的纵向比较

各年级创新班学生创造力数据比照,可以反映出创新班学生创造力的升沉变易情况。表2显示,高一、高二、高三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均值依次递增,且高一至高二增幅较大,由287.16升到317.89;高二至高三增幅较小,由317.89升到321.05。分析认为,由高一至高二,随着创新班各类项目的广泛开展与实施,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幅提高;升入高三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创新班项目开展频率降低,学生创造力仅小有提升。此外,高一和高二创新班学生在总分值及八个维度的分值均为显著性差异;高二和高三创新班学生总分值虽有上升,但不呈显著性差异,在维度二、三(“自信力”、“投射未来与他人能力”)的表现甚至有所下降,笔者推断学生可能受学习压力、考试压力、生活焦虑等影响,自信心有所降低,思考、投射未来与他人的倾向也随之降低。

与创新班学生情况相反,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随着年段的上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总分值由高一时的281.32降到高二时的276.75,再降到高三时的272.95,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3)。笔者认为这可能与高中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以及紧张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常规的培养模式下,需要不断大量做题,掌握各类题型的标准式答题思路,这样的培养方式固然增强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记忆能力,但缺乏个人探索、创新发散式的培养,创造力下降也就在意料之中。

由表2和表3可知,高一的创新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相差不大,总分值分别为287.16、281.32,差异不显著。高一创新班学生得分略高,因为他们是经过科中创新式测验选拔而得,其创造力原本就比同龄学生强,具备更好的创新素养和潜质。普通班学生通过中考进入科中,其以往的学习、训练缺乏创新式的培养,故而得分较低。相较于高一,高二的创新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相差很大,总分值分别为317.88、276.75,差异显著。说明经过一年的培养,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在总分值以及各个维度分值都比普通班学生高出很多,成效显著。与高二类似,高三的创新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相差很大,总分值分别为321.05、272.95,差异显著,各维度上得分也都高出一筹。尽管进入高三后,创新班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次数减少、频率降低,但创造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准,并比高二略有上升,难能可贵,说明创新班学生的创新潜质得到开发、创新素养得到提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性别来看,无论是创新班还是普通班,男生、女生间的创造力差异均不显著,但男生得分略高。限于篇幅,具体表格不一一呈现。

五、科中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通过以上量化研究,可以明显看出科中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无论从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提升上均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当然,创造力的培养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的范畴很广,还应包括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各种因素以及能力、品格的培养与提升。为进一步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各方在创新班开办过程中的体验与思考、成长与认识,课题组还运用访谈法对各个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创新班推动了学生多元的发展与进步,并带给教师、家长、学校多样的心得与收获。从实实在在的高考业绩,也可明显看出创新班的培养成效。

1. 学生多元的发展与进步

科中以“创知、创意、创行”为指导理念、以“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为实践形式,改革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讲座、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科研实验等;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导师制、“小班化教学”等。这些项目对学生很有帮助,带给他们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第一,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人才培养将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既不牢靠也无法持久。创新班学生在知识增长上显然收获颇丰。“在我们的微课程里,既有文理科内容,也有关于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其他主题的内容。老师会把这个主题的内涵、现状、问题、前沿等,一一展现给我们;还会结合生活、实践等具体分析,教给我们很多东西。”⑤“在国学课程中,老师将很多经典的古代思想与现代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物理、化学的很多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前沿的科技、知识,感觉视野被大大拓宽了。对于其中感兴趣的知识点,我还会在课后查阅,丰富自己的知识。”⑤由于科中创新班是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实验班,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借助于厦大的便利条件,创新班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了良机:“假期我们去厦大的实验室实习,跟那里的学长、学姐一同开展实验课题。刚开始以观察为主,多看、多问,而且比较紧张、害怕做错。但过些天就好了,逐渐就敢自己动手、操作了。”⑤“做实验时,我觉得首先要弄懂规律,然后熟悉实验的方法,接下来一步步地操作。经过这样的训练,我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啦。”⑤

第二,激发了兴趣,增强了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创新班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而且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探索兴趣。“记得有一堂关于物理学未知奥秘的课程,我对它很感兴趣。我发现原来物理学也有那么多的未解之谜,而且不仅涉及天体的演化,也包括物质的基本粒子、微观作用等。我想好好积累知识,等长大以后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些问题。”⑤“小的时候,我看到汽车、飞机的模型就很想玩一玩、试一试。通过在学校学习航模制作,我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尽管有时培训挺忙、时间挺晚,但我很有成就感,很开心。”⑤信心是对个人或集体的理想或行为实现或成功所抱定的信念,直接关系到行动的内驱力与积极性,也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创新班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锻炼舞台,自信心得到增强。“我们学习的各类课程、参与的讲座及特色项目、亲手操作的科研实验等,不仅种类多,而且新颖、独特。我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感觉经过这样的学习,进步挺大、收获挺多,自信心也变强了。”⑤“学校举办的英语口语比赛帮助我提高了公开演讲能力,让我不怯场、更自信了。”⑤“学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教给我很多有用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让我学会化解困惑与烦恼,变得更加积极、自信。”⑤

第三,强化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习自主性。动力是力量的来源,学习动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进步。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创新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动力十足。“虽然创新活动占用了我们的学习时间,但我们不甘落后。我们会保证把当天的课堂内容、科目作业做好。尽管有时要比其他班学生多学一些时间、晚睡一些时间,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些。”⑤“创新的精神和理念让我们有更充足的动力前进。而且,我们正值年少青春,理当拼搏奋斗。这种态度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好处。”⑥自主性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石,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可以为人才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科中创新班注重学习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很大提升。“学校开设了学分制,我们可以更灵活地选择课程、教师等。这适应了我们的个体差异,给予我们更多的选课权利。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⑥“我们采取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只有30人。如此一来,我们在课堂上的平均占有的时间增加、发言机会变多、互动性变强。老师和我们之间、我们同学之间都有更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⑥

第四,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全面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渠道多元,是科中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生涯规划课、实验课等一些课程、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带来了额外收获。“在生涯规划课上,老师讲的内容既有意思,又很实用。她结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规划不同的专业发展道路。尽管对于未来,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但提早了解这些东西、提前做准备,是很不错的。”⑤“通过做实验,我感觉课堂上的东西变简单了。它比起我们做的实验而言,是更容易掌握的。而且科学道理之间相互联系,我们逐步掌握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⑥“和其他班级只懂学习、复习、考试的常规模式相比,我们的生活更为多姿多彩、眼界也被大大拓宽。这样的三年是很有意义的三年。多层次、跨越式的学习让我们每天都有很多新东西去期待,学习的枯燥与乏味感减少了。”⑥传统的培养模式形式单一、注重知识的灌输与训练的强化,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造性与个性,这是创新人才培养之大忌。科中创新班特别注意促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身心协调全面发展。“老师注重我们德育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组织能力、责任感、奉献心以及整体班级的凝聚力等。此外,我们彼此的经验共享、共同进步等,也是一直追求的东西。”⑤“我们团结、进取,全面发展,不仅学习、创新比别的班强,各类项目也都要做好。我们力争给其他班同学留下这样的印象:创新班学生不单单理科强、实验强,其他各个方面都不错。”⑤

2. 教师、家长、学校多样的心得与收获

作为创新班项目的重要成员,教师在此过程中付出了辛勤汗水、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也收获颇丰,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完善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超越。

首先,教师获得教学理论与方法上的进步。以往教师受教学工作的牵制,除了专门的外出培训,鲜有教学理论与方法上进步的机会,但创新班给了他们这样的平台。“在厦大教授、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很多微研究,例如创新班的评价研究、创新班的管理研究、导师制研究、班级发展叙事研究、学生创新式培养研究、家校联合探索研究等等,这带给了我们提高和收获。”⑦“通过跟厦大教授学习‘变异理论’,我知道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内容,还要掌握每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里的位置、与其他学科概念的关系。我们要从学生的不同理解出发,找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并做针对性处理。”⑦

“通过课堂观察的培训,我懂得了更为科学的方法。课堂观察涉及的内容很全面、很细致,帮助我从一些以前没有试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锻炼,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不少。”⑧“课堂观察让我学会如何更准确地传授课堂知识、把握课堂节奏,并不断深入琢磨、改善自己的教学技能。这样一来,我们为学生的知识学习、理解记忆、吸收消化等带来了便利。”⑨

其次,制度创新与改革促进了教师成长。创新班的新意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模式上,也体现在制度创新上,这些制度给教师提供了自我了解与成长的机会。“导师制帮助我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可以更深入地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个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业情况,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⑧“小班化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我们要学会更好地驾驭课堂,否则课堂会索然无趣。”⑨“学校开办的学分制涉及大量高水平的选修课。这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而且要讲得生动、有趣。因而促进了我们自身的发展。”⑧

创新班的诸多平台与活动,给予家长很多帮助。“家校联合这一平台发挥了桥梁作用,促进我们与学校共同交流。在家校委员会的QQ群里,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等问题进行讨论,借鉴每个人不同的方法,吸收集体的力量,纠正了以前许多不当的想法,提升了自己的认识。”⑩通过与老师沟通,家长收获也很大。“这个班的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关心,对他们不同的情况都很了解。通过与老师的沟通,我们及时了解了孩子当前的学习状况,我们可相应做出调整,帮助孩子进步。”⑩

科中通过举办创新班,大胆迈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对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改革方向、确立发展模式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亮点,打造了自己的办学品牌。“在与厦门大学形成联合关系后,各种各样的机会、活动、平台变多,资源变丰富。这吸引周边更多学生前来报考、学习,于是学校步入了良性发展之中。”11“在创新班开办的三年里,我们的特色办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报社、杂志的记者前往我校探查情况,创新班很多特色活动也被刊登在报纸封面上。”11“媒体的关注既让外界的人士了解了这个创新项目,也让学校的创新品牌、特色做法深入人们心里。由此一来,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11

3. 创新班学生的高考业绩

2014年6月,科中首届创新班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4届创新班学生共计50人,一本率为100%;同级毕业的普通班学生共计449人,一本率为57.9%;同级毕业的全年级学生共计499人,一本率为62.1%。可见,创新班不仅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出色,而且带动了整个年级一本率的提升。

从2014届创新班与上届毕业班(当时尚未设立创新班,年段中设有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高考一本率的比较看:2014届创新班学生的一本率为100%,2013届重点班学生的一本率为93.4%,前者比后者高出6.6%;2014届全年级学生一本率为62.1%,比2013届的59.3%高出2.8%,可见,创新班不仅比上届同样具有选优性质的重点班一本率更高,而且使学校整体的一本率有所上升。

六、结 语

由上文可知,科中创新班依托厦门大学的雄厚实力,邀请大学的专家、教授前来指导、讲课,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实验室、信息网络等资源,构建“三创”理念、践行“三微”形式,并配套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尝试,打破了以往程式化教育模式的沉闷,大大激发了各方的创新热情与潜质,不仅学生的创造力、各方面素质能力均显著提升,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水平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家校合作氛围更加浓厚,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正在形成。科中的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试验可谓成效初现。

然而,这一试验在开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创新班学生面临创新培养与现实高考的矛盾。他们将大量时间精力与聪明才智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但假如考试成绩欠佳、考试分数不够,依然无法进入理想大学。因而,当学生升入高三、面临最终考验时,创新班的很多项目被迫停止,师生集中力量转向备考复习,从而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此外,创新班的学生既要学习高中额定课程,又要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其精力体力消耗以及心理压力都非常大,常常使他们在两难面前选择放弃创新培养机会。其次,在中学教师方面,由于他们普遍缺乏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正规指导,大多凭自身感性认识与经验摸索进行,假如培养方法不科学、指导思路不正确,不但难以促进学生有效成长,反而可能“浇灭”其创新火花。最后,在制度改革方面,部分制度虽然形式较好但实效不佳,譬如,在践行导师制的过程中,部分导师尤其是大学方面的导师工作较忙、鲜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学生也不愿积极主动去拜访导师,因而离预期效果有一定差距。

整体而言,作为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高中创新班秉承先进理念、引入雄厚资源、践行独特方法,有效突破了原有的、“凝固的”中学教育传统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尽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遭遇种种挑战,但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条已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其“丰满”的理想不能也不应在“骨感”的现实面前“缴械投降”。创新人才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要中学与大学齐心协力、政府与社会共同借力、政策与观念配合跟进,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改革定能走上康庄大道。

注 释:

①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验”:北京市开展的旨在进一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克服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趋同、办学特色缺失等问题的改革试验,包括进行新型综合高中建设试验、特色高中建设试验,建立普通高中与普通本科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立交桥等。

② “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上海市开展的旨在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机制、课程设置、教学途径、学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等的改革试验,高中学校在申报时需达到一定的资格条件,申报成功后,会得到一系列政策和经费保障。

③ “朝阳计划”:又称为“科技创新实验班”,是天津市开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包括组织中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接触科学知识,参与春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④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对原有量表的部分问题做了加工与调整,使其语言表述更加清晰、易懂,维度涵盖的问题数目更加均衡、让量表更易于研究对象的作答。

⑤ 访谈创新班学生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3月23日.访谈地点:科中教室.

⑥ 访谈创新班学生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16日.访谈地点:科中教室.

⑦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0月15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⑧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0月26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⑨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0月30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⑩ 访谈创新班家长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23日.访谈地点:科中教室.

11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4年1月5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吴 艳.基于“八年研究”的大学与中学关系述评――谈美国的一项教育改革实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36-39.

[2]英国天才是这样“炼成”的[EB/OL].http:// /20050418/n225236185.shtml,2005-04-18.

[3]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1):44-48.

[4]郑若玲,谭 蔚,万 圆.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70-75.

[5]罗 洁.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北京市“翱翔计划”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7):54-60.

[6]张国锋.中学生创造力的结构、发展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启示――兼《中学生创造力评价表》的研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