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畜牧业论文

生态畜牧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6 18:39: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畜牧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畜牧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经济战略

要发展畜牧业经济,其战略重点应放在哪里?根据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经济条件,并考虑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一方面,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些顽症依然在,困扰着畜牧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对畜牧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最迫切的要求。正视现实、认清形势、充分了解我国畜牧业在新形势下寻求发展的优劣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的、可行的以及可接受的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畜牧业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新形势要求我国畜牧业发展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市场竞争,尽快提高总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认为,应该走农牧结合的路子,逐步建立起一个有畜牧和农业的良性循环的结构模式。而要建立这种模式,非以农区作为突破口不可,即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动物。

1 秸秆过腹转化

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富民强家,对畜牧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一项兴国战略来抓,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稳步发展,并从容应对入世挑战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消费空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畜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农业经济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已发展成一个畜牧业大国,更是畜牧业消费大国。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肉食品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世界的肉类消费品的不断需求提供发展基础。以廉价的农副产物(玉米秸)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膳食需要是必经之路。秸秆过腹转化还可以转变人畜争粮的现状,减少粮食的消耗。

2 加工销售

通过食草牛羊的养殖、深度加工出售。这是一项潜力大、见效快、有前途、划得来的开发项目。我们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增强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把养殖牛羊业搞上去,树立品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到利益最大化。

3 以农区作为突破口

不仅是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而且科技人才数量大。农区的交通便利,经济十分活跃,对产品流通十分有利。

发展秸秆养牛羊业,不仅是个发展顺序问题,而且是畜牧业创汇问题。总之,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是发展秸秆畜牧业经济的战略构想。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来抓,研究发展措施,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农业、畜牧、财政、土地、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规模养殖

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这种经济表现形式又客观反应了我国畜牧业发展形成的规模小、形式单一、饲养管理粗放、效益低,这就要求畜牧业发展成为产业化、集约化,破解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加入WTO的重重阻力。为了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进程,并通过向广大养殖户积极宣传各级政府颁布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养殖户和相关企业老板投资创办生态健康畜禽规模养殖的积极性,积极创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给农民树立样板。便于履行服务和相关监管监测职能工作,如帮助制定合理而科学的畜禽免疫程序,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和场地圈舍等消毒设施的规范完善,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测和对周边环境有否污染情况监管等,指导农户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档案等服务工作,在认真做好配套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方便惠农扶持政策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宣传。

5 养殖牛羊的经济效益

以养殖1头母牛为例,一年可产一头犊牛,犊牛经过一年的饲养出售,即可获利250kg×24元/ kg =6000元,母牛饲养一年需要一晌地的玉米秸秆400元,精饲料200 kg×2.5元/kg =500元,即投入900元;犊牛饲养一年的费用与母牛相当,也在900元左右;则饲养一头母牛一年获利在4000元左右。如果再将犊牛育肥半年,则可再获利600元。

养一只母羊,一年可产仔成活3只,每只羔羊断奶即可卖550元,3只羔羊出售1650元,饲养一只成年母羊的成本是秸秆750kg×0.2元/kg =150元,精料100 kg×2.5元/kg =250元,总支出为400元。年收入为1250元,效益十分可观。

从畜牧业发展形势看,食草牛羊的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密不可分,膳食需求量大。牛羊皮张制品需求量也十分巨大。

由此看来,牛羊肉加工、皮张加工、都是促进养殖牛羊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和进行产品流通的宽阔领域。必须搞系列开发,向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6 搞好服务

做好牛羊饲养管理、繁殖改良、防疫灭病等服务工作,提高个体牛羊的产品产量与产值。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养殖户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养殖信息不灵、畜禽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在技术推广中,探索既加快出栏又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新途径。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把良种、良料、良舍、良法有机的结合,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秸秆加工制作,冷配改良等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服务,应该是一项脱贫致富、发展产业广阔的大项目。

第2篇

关键词:畜牧业 草原生态旅游 生态外部性 可持续发展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高山草原,由于传统的环境破坏性产业使得草原生态破坏日益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人将从对巴音布鲁克草原实行生态旅游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来寻求一种更加适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巴音布鲁克草原概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我国第一大亚寒高山高寒草甸草原。位于天山腹地南麓,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之上,地处库尔勒市下属和静县西北部,由大小尤鲁都斯两个高位山间盆地和山区丘陵草场组成。总面积23853平方公里,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是我国第二大草原。也是新疆南部最优良的牧场。

(二)社会经济状况

巴音布鲁克区成立于1950年。由于拥有天然良种的牧草资源,自建国初期就将该地区定位为畜牧养殖基地。现辖4个乡,3个国有牧场,1个扶贫开发农场,总人口14310人,其中牧民占到人口总数的7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巴音布鲁克草场推广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畜牧业由弱变强,由副业变主业的转变。畜牧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但是,多年来,巴音布鲁克草场没有投资建设大的水利工程。据统计,1999年以前,国家每年拨给建设草原的资金平均每亩只有几分钱,累计建设人工草地1.8万亩、围栏草地7.07万亩,不到草场面积的0.3%,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透支”状态。已有的水利设施也十分简陋,大多无法正常使用,绝大多数草场基本上是靠天补充水源维持生长,若遇到干旱少雨的年份,牧草不仅长势较差,而且大量干枯死亡,遇有风沙,草原湿地大量消失。牧民定居问题虽然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90%以上不配套,缺少饲草料基地、围栏草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现象仍然存在。

二、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退化问题及原因

(一)草原生态退化现状

巴音布鲁克草原由大、小尤尔都斯两大部分组成,西边大尤尔都斯以冬春场为主,牧草长势较好,东侧小尤尔都斯以夏秋草场为主,牧草长势受气候影响较大。多年来,放牧数量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牲畜的高强度反复啃食,造成草场的逆向演替。加上春夏季水热不同步,时空分布不均,时有干旱发生,更增加了草场的负荷,由此造成草原普遍退化。

(二)草原生态退化原因分析

1.政府决策不当

我国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政府到基层,一直认为草原的功能,就是畜牧业的基地和承载者。巴音布鲁克区政府也延续和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主业就是畜牧业。片面地强调草原的经济发展功能,而忽视草原的生态保护功能,认为草原就是畜牧业饲草基地,牲畜养得越多越好,致使草原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导致了草原生态的退化。

2.传统大众型旅游对草原的破坏性

畜牧业作为致使草原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的同时,该地政府盲目发展传统大众旅游也是造成草原生态退化的一个原因。

传统大众型旅游的开发商是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理念的,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开发商会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盲目吸引游客,开发不利于草原生态的旅游项目等,这一切都加剧了草原的生态退化。

3.“公地悲剧”引发草原退化

巴音布鲁克草原出现这样严重的草场退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地区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土地产权机制。

一方面,草场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在产权划分不明晰的情况下,牧民很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盲目扩大畜种头数而不顾草原的承载能力,因此这本身就极易造成牧民的过度放牧。再加之政府又将畜牧业定位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主导产业给予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牧民的生活几乎全部来自于畜牧业的创收。这两者都加剧了牧民对公共性草场的掠夺性放牧,最终导致“公地悲剧”出现。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需求类似于牧民对草地的需求。消费者需求也没有排他性使用的所有权,旅游开发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零成本使用必然会产生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另外,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旅游产业在进入者进入之前是无人所有的,谁先进入,谁先占有,市场份额对旅游开发商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市场份额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样就会出现各旅游开发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抢先进入市场的现象。

三、巴音布鲁克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一)草原生态旅游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并且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生态退化正是把牧业经济系统凌驾于草原生态系统之上的必然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乘现在问题还不至于无法补救之前转变思想,由环境破坏型产业逐步过渡到环境友好型产业。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而言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不同于常规旅游的种种优势,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种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巴音布鲁克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草原旅游景观质量较高

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且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景点有:天鹅湖、九曲十八弯、巩乃斯森林公园、阿尔先温泉、班禅沟等。

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景区(点)有奎克乌苏大峡谷,气势恢弘的浩特萨拉大瀑布、幽谷绝境“一线天”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将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具有特色的社会文化风情

蒙古族占该地居民人口总数的95%,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断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发展了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并列的牧业文化,即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动态性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崇尚力量,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至今保留完整、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服饰、奶茶、奶食特色餐饮、蒙古长调歌曲以及传统民族赛事――那达慕等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资源与草原自然生态资源合理的组合开发,打造集草原生态观光、大型赛事――赛马节等为一体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旅游。使得游客在享受自然的草原休闲度假游的同时感受蒙元文化,形成集中的、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原生态草原,蒙古族文化”草原旅游品牌形象。

3.拥有可开发的低成本高利润旅游商品

巴音布鲁克区是雪莲和紫草的产地。此外,在朱勒图斯盆地、巩乃斯阿尔先沟等地。盛产党参、羌活、贝母、独活等各类野生名贵药材300余。

4.具有收入优势

如图中所示,横轴表示旅游者人数,纵轴表示价格。D1 和 D2 分别表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需求曲线,B 和 B1 分别表示旅游环境在不产生明显退化时所能承受的最大的生态旅游者和传统自然旅游者人数。从图3中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的平均收益 (P1NBO +P2MBO)/2 大于控制人数后的传统自然旅游的平均收益(P3N1B1O+P4M1B1O)/2。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但完全不会影响旅游收入,反而会增加收入。

虽然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诸多的问题,但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自然条件又决定了它发展畜牧业的必然性,同时该地区牧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所以在肯定了畜牧业的产业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有侧重地发展辅助产业来协调产业结构。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巴音布鲁克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所以我个人提倡发展畜牧旅游复合模式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同时也缓解草原的退化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草原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原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建国初期,我省牧区草原状况相对良好。60年代末牧区开始发生草原退化现象,随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甘肃省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载畜能力降低。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1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1.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天祝县的牲畜数量由60年代的17.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64万头(只),增长了2.70倍,畜均占有鲜草产量由7622.90kg下降到2081.04kg,超载23.85%,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1.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甘肃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1.3鼠虫危害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为鼠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而鼠虫的发生危害,又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处于一种恶替过程。草层高密度大鼠虫害不易发生,而草原退化、草层变矮、变稀,有利于鼠虫害的繁衍。近年来,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全国的面积已达6亿亩,仅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60多亿元,经济损失严重。虽然每年都采取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但因经费不足,防治面积小,每年的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防治成果难以巩固。

1.4毒草危害长期以来,随着草原“三化”面积的日趋扩大,许多草场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不断生长蔓延,加剧了草原退化。

在甘肃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马草等,面积达到1500万亩。这些有毒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它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而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使草场利用率下降。

2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

2.1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2.2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2.3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2.4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2.5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晓英,吕胜利.甘南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草业科学,200219(7):1-4.

第4篇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千差万别,农业自然风险相当复杂,是世界上灾害严重且灾害类型最多的少数国家之一。1990-1999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721.3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0%,2000-2005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872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5%。

我们所研究的农牧业风险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较广、区域性和季节性强、造成损失较大的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风险。风险一旦发生,种植业或养殖业损失非常大,如2005年,青海省先后遭受了雪灾、旱灾、洪涝、山体滑坡、冰雹等重大自然灾害,全省共有34个县的211万群众受灾,重灾民110万人,分别占全省农牧民数的60%和27%。农作物受灾面积13.30万公顷,其中,绝收6.10万公顷,减产粮油2.50万公斤。因灾死亡牲畜29.20万头(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8亿元人民币,其中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0.12亿元。2006年5-8月,由于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省内大部分地区又出现旱灾,据统计,全省有36个县的168万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20万公顷,因灾死亡牲畜26.23万(只),天然草场受灾面积2113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70亿元,其中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7.30亿元。内蒙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增多,自然环境恶化,草原动植物资源的稀缺,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加剧了灾害频发率,草原牧区灾害损失呈不断上升态势,全区每年农牧业灾害经济损失平均达70多亿元。占全区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据有关统计,仅1990-1998年的8年间,全区累计因自然灾害死亡的牲畜达1270万头(只、匹),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平均每个牧业人口损失近6000元。新疆、四川、云南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年的经济损失情况也很严重。

目前,国内减少农牧业自然风险的措施一般包括减灾工程建设(即水利建设、防震抗震工程、治沙工程、农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减灾非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灾害保险、政府财政补助、紧急援助、贴息贷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等。西部民族地区以往救灾主要依靠民政救济、中央财政的应急机制和社会捐助。但有限的财政支农扶贫款、救灾专项款以及社会捐助相对于广大农牧民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这一模式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不利于健全的农牧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长效机制的形成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如何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是个涉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十分复杂的重大问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来解决。鉴于此,深入开展对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第一,对西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一方面,这些地区农业或畜牧业经济比重大,农村人口比重高,自然灾害频发。要解决西部“三农”问题,不能不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这一“瓶颈”。减灾理论认为,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规避的,但灾害是可以预测的,因而灾害是可预防的。通过对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减灾措施的不断完善,可以减轻灾害并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水平。通过农牧业风险管理,分散其行业风险,保证民族地区农牧业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均衡与和谐的进步。另一方面,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自然灾害的多发性、规律性,建立与完善该地区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对于消除其区域内的贫困问题,减少东西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现实意义。

第二,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大且自然环境条件相差甚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口多且民族及人口分布较复杂的国家。研究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去平衡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对于建立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有效的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促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率。

第三,为有关部门建立草原畜牧业保险体系提供政策依据。草原畜牧业自然风险既有养殖业自然风险的特性,又有种植业自然风险的共性。所以,草原畜牧业保险的建立,需要对西部草原牧区特殊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国内还缺乏可以依据的详细可靠的相关专题研究的资料。因此,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三、国内相关问的研究及其趋势

(一)关于农业风险的分类

由于农业风险是行业风险,所以,在风险分类的一般原理指导下,不同学者对农业风险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总结国内研究的分类,将农业风险划分为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资产风险、技术风险、服务风险、社会风险、体制风险等8种类型。

民族地区农牧业风险的分类涉及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复杂的问题,其划分与归纳方法具有独特性。

(二)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研究

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和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资助项目的《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一书,对农业灾害辨识、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对策和实情史料(1951―1994)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农业灾害风险预测和保险区域划分方法,介绍了农牧业减灾对策。

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气象部门对于气候区划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且从事农牧业、水利、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的人员也从不同的视角发表文章,立论出书。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对农业风险进行了广泛研究。为民族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生态农牧业服务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三)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

鉴于灾害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遍性,人们已经开始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灾害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如《灾害与灾害经济》(论文集)、《灾害与社会》(论文集)、《灾害生态经济研究》、《灾害经济学》。2000年至今,其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灾害经济学分析》、《水灾害经济学》、《区域灾害经济研究》等论著,发表了大量的灾害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在此领域如在灾害损失的评估、防灾政策的制度分析、环境灾害的转移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对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少、成果少。灾害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经济学科,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灾害问题进行研究。

(四)农业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保险在1980年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之后,经济理论界对各种农业保险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业保险属性及外部性的争论,最终引出了农业保险应于政策性保险的结论。归纳起来,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供需双冷既有其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一般性体现在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及正外部性等方面,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业这两个弱质产业的“弱弱结合”,以及国内农业保险制度的供给不足。综合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包括“政府论”模式、“商业论”模式、“过渡论”模式、“层次论”模式、“区域论”模式等观点。

第5篇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肉食是全球暧化的主因。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报告指出:畜牧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18%,超过全球所有的交通工具的总排放量,肉食是全球暧化的主因。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96倍)有65%来自肉食,产生的甲烷有37%来自肉食(甲烷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近期一项最重要的信息显示,每吨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比二氧化碳高出25倍,这是以100年来分摊计算甲烷暖化作用的平均值。然而,甲烷在大气中只停留10年就几乎侦测不到,20年后更几乎完全消失,因此,将甲烷的温室效应分摊为100年来计算,可说是大大低估了它的影响。由于我们减少温室气体的时间已剩下不到100年,最新的方式是以20年来计算,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

列举例子:澳洲阿得雷德大学的贝瑞?布鲁克教授所详述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根据资料澳洲的养牛业、畜牧业、牛、羊,目前每年约排放三百万吨甲烷。而火力发电厂约排放一亿八千万吨二氧化碳。电厂的全球暖化贡献似乎远多于牛的贡献。然而若仔细想想,甲烷以二十年为期,效力是二氧化碳的七十二倍,再二十年就变成七十二乘以三倍,很容易算出畜牧业在那段时间对全球暖化的影响更甚于火力发电厂,这是澳洲严重忽略的事实。”

肉食造成地表土壤流失的危机。畜牧业目前占用地球30%的土地,其中大部分为牧场,也包括占全球可耕地33%的牲畜饲料生产用地;全球20%的牧场因过度放牧、土壤板结和侵蚀而退化;肉畜、乳畜占陆地动物生物总量约20%。据评估,在24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有15项处于下降趋势,而畜牧业被认定是元凶之一。大量的牛羊踏在土地上,挤掉土里的空气,久而导致沙漠化。

肉食造成缺水及水质污染的危机。我们的湖泊, 河水混和了一堆极可怕的有毒物质,地下水已经被硝酸盐污染得很严重,而饲养场排出的废水,正是水源污染的最大凶手。据估计,人类 70 % 用水量是用在喂食经济动物。

一磅牛肉:需要 2,500 加仑的水;

一磅西红柿:需要 29加仑的水;

一磅全麦面包:139 加仑的水。

同样生产一磅食物,生产牛肉所需的水,为蕃茄的 86 倍,近全麦面包的 18 倍。

肉食造成人类健康的危机。1983到198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中外权威机构精诚合作,在中国24个省市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项研究荣获我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纽约时报》称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该项研究的主要领导者T.柯林?坎贝尔教授,发表过350篇论文,荣获包括1998年美国癌症研究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奖励,是世界营养学界的最重要权威之一。《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就是他积一生营养学研究心得精心打造的科普杰作,本书的基本立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本书得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动物蛋白(包括甚至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地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病、白内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几率。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反而是更加“科学”,更加有利健康的。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我们为了保护南北极地冰山,应让地球降温最快的方法:

把我们的空调调高到环保温度26度因为,26度是空调比较省电。同学们你们知道电是怎么来的吗?电是用煤烧出来的我们一年烧的煤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可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所以大家少用电就是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了。少买不必要的家用电器因为,生产电器的工厂也属于工业工厂我在前面也提过了,工业工厂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少买不必要的电器哦!少用一次性电池,因为,生产电池的工厂也是工业工厂哦!而且一颗电池可以污染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水所以,不但要少用一次性电池而且用完了也不可以乱丢哦!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荷兰 循环型农业 结构调整 

 

合理的结构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基本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现代意义的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循环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生产过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构建稳定的产业网络,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从经济意义上看循环农业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耦合而成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影响最低的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污染、高循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常规农业形成巨大的差异:一是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农业借鉴工业生产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三是在产业合作方面,循环农业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四是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农业则提倡绿色生产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极大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循环农业从农业生态平衡的重建入手,通过以下目标的实现,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效果表现为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1)能量高效利用。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合理高效的利用能量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关键。循环农业主张在尽可能低的投入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能量和自然辅助能的利用潜力,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现代常规农业中那种外部能量高投入的生产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系统内部的种植结构及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等途径使进入农业系统的能量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既达到了降低农业成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农业系统自身的生产效率。(2)营养物质高效循环。营养物质是农业系统中生命活动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循环农业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新构建作为实现三大效益的基础,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合理链接农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以及相关产业,使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重新回到农业系统内部营养物质循环,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且减轻废弃物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3)水资源高效循环。发展节水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循环农业主张节水与回用并重,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方法,对农业中的畜禽养殖废水及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合理回用,不仅实现了污水资源化,还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尤其在缺水严重的农村地区极具发展前景。(4)污染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就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程和废物资源化等各种技术,实现对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环境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2.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从背景上讲,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启动的。从内容上看,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调整,也包括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市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是对农业结构的一次全方位、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调整。从解决的问题上看,调整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荷兰的农业主要由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组成,其中种植业又包括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长期以来,畜牧业一直占荷兰农业组成部分的55%左右,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体。在畜牧业中,占据份额较大的是奶类,农业总产值的1/5来自于奶类生产。普通畜牧业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为主体,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接近7000公斤。集约型畜牧业中的养猪业和养鸡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 

园艺业是荷兰农业中高度发达的部门。花卉在园艺业中所占份额较大,其次是蔬菜业,但水果主要依靠进口。荷兰的园艺业主要采取温室生产的方式,同时辅助采取露地生产的方式。温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不仅绝大部分生产环节,而且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实现了电脑化。因此,园艺业尤其是温室园艺业堪称是荷兰集约型农业的典范。 

荷兰农业的地域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格局: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奶牛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园艺业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种高度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不仅使荷兰农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而且使荷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使得荷兰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三、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然而,在进行具体的调整实践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相近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决定市场与生产能否有效连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农业结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市场”是市场体系建设中很具特色的措施。目前,这一拍卖过程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运作。其作用表现为:它通过促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面对面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特别是表现周期短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促成农业标准生产的实现,在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以促成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主体,具有自我经营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经营决策风险和盈亏结果;另一方面,实践中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实施也离不开农民的广泛积极参与;另外,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对其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在荷兰,国家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关系,不仅给予了农民更多的活动空间,也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7篇

[关键词] 玛曲 欧拉羊 羔羊育肥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30-02

近年来,玛曲县羊肉生产持续发展,但受羊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玛曲县的羊肉生产处于较低的水平,羊肉产品不能满足高端市场的需要,仅限于本地消化,不能使肉羊生产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作为当今世界肉羊生产主导产品的羔羊肉,在我县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因此,建立和完善优质、高效的羔羊生产体系十分必要,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拉羊生产现状

1.基本情况

玛曲县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广袤的草场,优良的畜种。玛曲县草场面积达1335万亩,草质优良,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草场”。2013年全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03.66万头(只、匹),其中,羊50.94万只,牛50.58万头,马2.13万匹。各类牲畜出栏、商品、总增三率分别达到31.64%、29.73%、30.59%,牧业增加值达4.16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5317元。

玛曲县历来重视草原畜牧业,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 2013年以来,玛曲县全面推进“首位产业”战略,立足草畜资源优势而不超越资源承载能力,保护生态永续利用而又能兼顾人类生存发展这一理念之上,采用调整牧业内部结构,实行全新的现代生产方式,通过发展加工业提高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流通市场实现畜产品的流通增值等现代产业经营模式。

2.欧拉羊简介

欧拉羊属于藏系绵羊,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黄河第一弯曲部,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的玛曲县,青海省的河南县、久治县以及四川省的若尔盖县。甘肃省欧拉羊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型藏羊中以产肉为主、肉皮毛兼用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是藏系绵羊中产肉性能最好的羊种,以自然放牧抓膘性能好、肌肉丰满产肉量高而著称,被誉为“藏羊之王”。

3.养羊业生产水平

据县统计局统计,2013年末玛曲县藏羊存栏量约50.3万只,从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间,玛曲在个别年份曾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造成羊的存栏数、出栏数和商品数小幅下降外,综合生产指数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见表1.1),养羊业作为玛曲县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对我县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1 2003年-2010年玛曲县商品羊生产情况(只、%)

4.羔羊育肥现状

玛曲县地处偏远,牧民群众受传统放牧思想的影响,惜售思想严重,加之,养羊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饲养技术及暖棚、饲料不足,导致羔羊育肥缓慢,出栏数量较少。

二、羔羊饲养中存在的误区和主要问题

1.养羊业便是草地畜牧业

牧民受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认为羊是草食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只有草,羊只年复一年都放牧在草原上,造成近年来玛曲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资源匮乏问题突出。我县沙化土地面积达80多万亩,在如此的境况下,仅靠有限的牧草,羊只很难渡过“春乏关”,更不要说是羔羊的当年出栏。因此,就是在玛曲这样以放牧为主的纯牧区,羔羊的补饲也是必不可少的。

2.放牧如同毁损生态环境

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日趋加大,使人们又对放牧产生了偏见,认为放牧就是破坏生态环境,二者是对等的。我们不能否认,近年来的超载、过牧给草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但这决不是唯一因素,虫害、鼠害、挖沙等各种因素都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全县鼠虫害发生面积380万亩,危害玛曲草场的主要鼠种有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危害草原的害虫主要是草原毛虫。

3.舍饲育肥就是圈养

近年来甘南州农牧互补“一特四化”、“首位产业”的全面推进,使暖棚养畜得到普及。在众多的牲畜中,羔羊倍受优待被请进了暖棚,可让人无耐的是,由于牧民思想、文化的落后,将羔羊舍饲育肥当成是简单的圈养,不仅无法提供均衡、充足的营养,而且还限制了羔羊自由采食获取营养的机会,不但没有达到育肥的效果,还造成羔羊生活力下降,生长、发育滞后。如此可见,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下,科学的饲养管理才是羔羊育肥的必然条件,舍饲并不是简单的圈养。

4.羔羊吃什么喂什么

羔羊天生就有对不同饲料的喜厌,但随着条件的变化,其采食习性也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经过合理的诱导,其习性可在放牧与舍饲间自如转换。在广大牧区,由于舍饲技术比较落后,供给的饲料单一,羔羊只能是喂什么吃什么。在严重缺乏营养素或饥不择食的情况下,会采食泥土、羊粪、羊毛、石粒等。但若是不人为调控精料的供给,一味地纵容羔羊喜好,就会造成消化不良、酸中毒或死亡。因此,在舍饲条件下,饲粮的质量与份量是非常重要的。

5.羔羊早期断奶等于过早断奶

许多牧户逐渐知道羔羊早期断奶的重要性,但却对羔羊断奶的时间、方法步入了误区。在牧区普遍存在,当羔羊还不足30日龄时,强行将母羊与羔羊分开,只是简单的提供一些粗料和水,并未给予什么特别的照顾。致使大多羔羊出现断奶应激反应,严重阻碍了羔羊的生长发育,死亡率大幅攀升,牧民得不偿失。

6.盲目种草

部分牧民未考虑自身的不足与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跟进,大规模开垦草地,种植并不适合玛曲气候和土地条件的牧草品种,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还破坏了自己的牧场。因此,牧草品种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情况,更要考虑它的营养、适口性、适应性。

三、欧拉羊羔羊肉发展对策

1.饲养体系

饲养体系是羔羊生产的主要内容,如断奶体重、补料等。据肉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中统计,羔羊断奶体重在14kg时,经50d育肥,体重达30kg;当断奶体重不足12kg时,经50d育肥,体重仅达到25kg。通过提高断奶体重,能实现羔羊增加出栏活重,提高羔羊育肥效果。在通常情况下,经补饲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未补饲组羔羊,同时效果也强于补饲老龄羊或淘汰羊。

2.营养

影响羔羊肉用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营养。不同营养水平条件下饲养同一品种羔羊,日增重会有一定差异。在调配羔羊饲料时,不但要考虑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更要考虑营养的利用率及对羔羊的适宜性,合理搭配饲料原料,使羔羊得到均衡、充足的营养。

3.饲粮种类

不同的饲料供给对羔羊的产肉性能、羔羊肉品质产生影响。羔羊长时间采食有香味的饲、草料,其膻味会被掩盖,羔羊肉风味受到影响,但若停止采食10天左右,其带来的影响会随之消失。玛曲在草场奖补等政策中,得到大量饲料粮的补助,在近年的饲养实践中,发现羔羊对整粒玉米的利用能力很强,比粉碎后的利用率效果更好。周韶等在羔羊饲料中添加植物油脂的试验研究也证明了植物油脂对羔羊育肥也有显著效果。

4.饲养方式

羔羊育肥方式因地而异、同时也与羔羊生长阶段有关,根据饲养方式可分为舍饲育肥、混合育肥和放牧育肥。应激反应、营养不足等是羔羊断乳初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此时应在舍饲条件下加强对羔羊易消化饲料的供给。羔羊育肥最佳的方式当属放牧兼补饲育肥,它将舍饲与放牧的优点完美结合,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大力提高了羔羊的育肥效果。断乳羔羊多采用此方法,因处于身体加快生长的阶段,若一味放牧而不供给各种必须营养,那羔羊将出现体格小、体质弱等缺陷。而放牧育肥,正是玛曲这样拥有优质牧场的牧区进行的饲养方式,只要合理把握季节变化,此育肥方法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利于羔羊的发育。

5.年龄

育肥羔羊在8月龄前生长较快,10月龄后生长速度减缓。因此当年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较经济划算。若只求数量的增加而养长寿羊,不仅羊只的生长速度会减缓甚至停顿,而且羊肉品质会下降,胴体脂肪比例攀升,养殖效益急剧下滑。

6.性别

性别对羔羊的育肥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的饲养状况下,公羔的采食量、日增重、饲料转化比均高于羯羔,但净肉率和内脂重相对低于羯羔。公羔羊从出生到性成熟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高于母羔。羔羊肉的品质和风味也同样受性别影响。

7.羔羊疾病防治

从饲养管理的角度预防疾病,将大大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和健康度,羔羊的饲养管理应从母羊妊娠后期两个月开始,待羔羊出生后,应在人工辅助下及时吃初乳,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适度的运动、日照,定人、定量、定点的管理。要保持羔羊圈舍、运动场地及饲槽、饮水用具的清洁。供给羔羊的饲草料、饮水等应洁净。要及时处理病、死羊,与病羊没有任何接触的健康羔羊,及时进行药物预防或接种疫苗。要计划免疫接种,定期驱虫。

8.加大暖棚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争取1-2年全县养羊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开展人工种草、刈割草场建设,外调玉米、麸皮等饲料,确保羔羊正常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

9.加大羔羊出栏力度

养羊专业合作社与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签订供购合同,提高收购价格,加快出栏,减轻草场压力,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富贵.优良藏系品种-欧拉羊[J].品种资源.2007,(3)6.

[2]索南.欧拉型藏羊的生产性能及发展前景探讨[J].中国草食动物.2005.

[3]祁玉香,余忠祥.欧拉型藏羊[J].中国草食动物.2006,(62)4.

[4]杨勤,刘汉丽等.牦牛藏羊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玛曲县畜牧兽医局.玛曲县畜牧业统计报表.甘肃:玛曲县畜牧兽医局.2013 .

[6]阎宏,韦学玉.两种不同营养水平的代乳粉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J].新饲料.2007,2(6):42-44.

[7]郭继柱,车宏.羔羊早期断奶日龄确定的综合因素[J] .畜牧兽医杂志. 2006,26(4):65-66.

[9]魏时来,淡瑞芳,李发弟等.不同营养水平全饲粮颗粒饲料肥育羔羊的效果[J] .中国草食动物.2002,22(l):3-5.

[10]杨永恒,王卫国,王莲娣,孙志高.早期断奶日龄对欧拉羊羔羊生长的影响[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3):42-43.

第8篇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草息息相关,由猿到人的进化历程,就主要发生于林缘草地。人类在尾随、猎食草食动物的过程中,捕获、驯化幼兽,发展为家畜,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农业形态——畜牧业。在我国,这一历史过程凝结为伏羲传说,他被列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随后,在采集活动与饲养家畜而种植牧草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籽实蕴含丰富的营养物质,进而播种加以收获取食,这是种植业的滥觞。畜牧业与种植业作为两种不同的农业形态,随着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分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时空特征与文化内涵。草原地区专事放牧,河谷平原等水热充沛地区则偏于耕种,它们都是人类对于不同自然条件的和谐响应。

后来,草与人类的关系发展,又因文化背景的差别,呈现出和谐共处的西方模式与参商不见的东方模式。西方农业,草地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耕种农田的同时,还种植大片的草地用于放牧家畜,产生奶、肉、皮毛等畜产品。而我国的传统农业,自汉朝后,“辟土殖谷曰农”,重视作物生产而忽视动物生产,草被认为与农作物争水争肥,历来在农田中是清除的对象,重粮轻草的传统延续了数千年,并逐渐强化为独特的耕地农业。

中国的耕地农业模式,延续了几千年,也曾产生丰富的物质基础,支撑华夏文明达到世界前列。但现今世界一体化与食物结构改变等因素的冲击,旧有的耕地农业已难以适应,草地农业将是救弊之道。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动物产品(肉、蛋、奶等)的需求比重不断升高,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增势更为明显。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过去耕地农业中动物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粮食消耗而非饲草,将带来极大的隐患。如2011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到肉类总产量的63.5%,大大超过世界1/3左右的平均水平。养猪势必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为了满足养殖业对粮食的需求,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产量高居世界第一的谷物类作物。

现在中国的谷物大约2亿吨用于口粮,3亿吨用于饲料,2020年左右饲料用粮将增加到5亿吨左右,即使我们坚守住18亿亩(1.2亿公顷)耕地红线,以耕地农业的旧传统,再增产2亿吨粮食将是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耕地农业的环境压力不容忽视。2011我国化肥施用总量为5704.2万吨,年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而国际公认的年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已是安全上限的1.93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缺失牧草增加土壤生物量与没有放牧家畜粪便还田等现代农业措施,是旧有耕地农业的先天不足。

而更为高效的草地农业系统,将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简述为前植物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后生物生产四个生产层次,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

第一层是前植物生产层,也可称为景观层。它不以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为主要生产目标,而是以自然景观作为社会产品,提供社会效益,也就是以景观整体为产品向社会输出。前植物生产层的产品包括风景、水源涵养、自然保护、旅游休憩等。概括地说,就是以生态效益为目的的生产层。这是在传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和动物生产(次级生产)之外,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层次。

第二层是植物生产层。植物性生产是指植物利用日光能将无机盐类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组成有机物质的过程。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内涵。例如牧草、作物、蔬菜、瓜果、林木等,都属于植物生产。在生态系统中,因为是直接从无机世界进入有机世界,是生态系统后续各营养级的第一步,也称初级生产。

第三层是动物生产层,是与植物生产层链接的次级生产层。不能为人类所直接利用的那部分植物产品,可经过动物转化为动物性产品,如乳、肉、蛋、皮毛等动物性产品。这一部分的生产效益不低于人类可直接利用的那一部分。同时,动物通过消化植物有机物而加速其分解速度,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活力。在现代农业中,动物生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的农业系统因缺少或忽视这个生产层,生产效益至少减少50%。

第四层是后生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是在生态系统的直接生产活动之外,对植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加工、流通与分配的全过程,以实现这些产品的社会化,可使产品增值、效益增高、劳动增效,充分发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经过后生物生产层,最终的经济收益就可能成放大的倒金字塔模式,可能超过其他生物生产层的若干倍。

据统计,全球的草原面积约为52.5万公顷,占除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外40.5%的陆地面积,再加上栽培草地,估计可占到陆地总面积的50%左右,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系统。如此巨大的占地份额,对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涵养水源、防治沙化以至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草地的生态效益,据估计其价值约为每年每公顷232美元。

草地的资源属性早期只是用作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当进入畜牧社会以后,认识到草地还是放牧家畜的放牧地,就有了农业属性,由此发展为狩猎场和各种类型的畜牧场。与此同时草地的休闲功能被初步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草地逐步成为高尔夫、草地保龄球、草地网球以及足球、橄榄球、跑马场的地被物,草地更是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组分。地被物的价值,据初步估计,到2030年,中国草坪业就业人口可达400万,全国年产值可达数百亿美元,将名列农业各分支行业的前茅。

任何农业行为的最重要目的都是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草地农业也不例外。中国传统的耕地农业,只重视谷物生产,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成就辉煌。但谷物这些籽实,只占到植物总生物量的1/4,其余的有机物质人类难以直接利用。而这部分物质经过草食动物的转化,可产生肉类、蛋白质、奶类等农产品,其经济效益不在谷物之下。如前所述,草地农业相对于其他农业系统,在植物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后生物生产三个层次,这当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差异。

前植物生产层中大部分是难以市场化的,与农民直接收入无关,暂不计入,只统计其有市场机制的草坪绿地产业。假如我国草坪绿地产业达到现代化国家的1/2,我国草坪业可提供400万就业岗位,以人均产值2万元计,合800亿元。植物生产层新增农田当量0.789亿公顷,每亩公顷收益以3000元计,可新增收益2366亿元。动物生产层,在2011年全国农业总产值8.1万亿元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1.70%。现代化农业与畜牧业比值应不低于50%,如由31.70%增加到50%计,可新增收益14823亿元。后生物生产层,农业初始产品产值与后生物生产层产值之比由目前的100:43,增加到100:130(即达到目前台湾的水平)将新增7.047万亿元。以上四项毛收入共计为8.85万亿元,仅新增部分的收益就是目前农业总产值的1.09倍。其中还不包括不同生产层和不同地区间系统耦合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据估测,系统耦合效益不低于初始产值的2~3倍,故最终可达14万亿元~21万亿元。发展草地农业,届时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将达3万元/年左右。

草地是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在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草地还发挥着重要的生产与人文功能。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健康维持是草地各项功能发挥的基本前提。

草地农业以多种形式存在,而林业与草地农业的结合尤为重要。

假如说大农业包含农、林、草、牧、渔,那么林业与草业关系就更为密切。美国几乎没有一家林场不兼营牧场,有1/3的丰产草地在林区。草地建植是保护林业的必要工作,因为天然植被中林草总是混杂聚生。树木的生产周期较长,天然林一般为60年,短的30年,长的90年甚至更长。必须经营牧场来“以短养长”,取得经济效益,来养活自己。

美国的林场把草原管理视为本业。美国的第一本草原专业的大学教科书《草原管理学》(Range Management)就是作为林业丛书出版的。笔者访问美国林业科学魁首俄勒冈大学在落基山的基地,适逢一位博士的林区养羊的论文即将结束,笔者问他的结论,他说林区养羊有几项好处:不使林下层植被过分繁茂,有利于幼树生长;有利于抑制啮齿类动物繁生过多,损害树木种子;可避免林下有机物积累过多,有利于防火。树龄9年以上的林地,开放适度放牧,9年树龄以下的幼树,给以特别保护,如树干围以塑料网,或轻度放牧。而我国传统,是林地就禁牧,将林草分隔如参商永不相见。

近年来国家投资,大举造林,这是大好事,但造林、育林的经营管理费用,全由国家承担,这既不合理,也难以维持久远。禁牧对农牧民造成的损失严重。我国一位林业专家去西部考察,印证了我们多年的试验结果。他发现有的地方林地种苜蓿,既可培肥地力,促进幼树生长,也可发展草食家畜,增加农民收益,一举两得,而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当前部分地方干部和群众,为了领取造林津贴,草地上种树,但对放牧难以割舍。放牧畜群昼伏夜出,与林业管理人员“打游击战”,已经成为常态。有些地方厉行禁牧,则农家宰牛杀羊,蒙受巨大损失,当然也增加了国家的扶贫任务,更不利于生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