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6 18:39: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教师论文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小学作为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与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多种行为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形成。作为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精神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苏教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实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和谐统一的同时.教育小学生该如何做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能力训练、宽展渗透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理想情操等道德元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中要使德育具有感染力,行之有效,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夏家发、杨再隋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2篇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在日常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在给学生上数学课的时候,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为主,尽管在教学时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对蕴含其中的数学文化不了解,导致数学学习浮于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的增多和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而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有所加深,很多学生反而随着年级的增加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偏科和厌学情绪,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可以归咎到数学课堂教学时数学教师很少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必要的数学文化做铺垫,对所学知识难以接受,必然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数学能力和素养的

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愈发快速,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也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完成理论性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足以满足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从小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构建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如果将数学比作一个人的话,逻辑严密的理论就是他的骨架,丰富多样的数学内容是他的血肉,那么数学文化就是最为重要的灵魂,只有在学习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学习,才能完整地掌握数学体系,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意义重大,也是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1.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内涵是首要前提

在现当代教学中,课堂是教育的前沿阵地,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尽管素质教育一直提倡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不可否认,教师由课堂控制者变为课堂引导者依然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来说,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指点是万万不可的。因此,要想在小学课堂中顺利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其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身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浅出、灵活多变地将数学知识和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美。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合适的数学文化做铺垫。

2.让学生在数学历史和故事中感受数学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政治文明孕育出了各种独特的数学文化,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名人和名人故事,为后世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讲解相关的数学理论的来源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在文化长廊中的作用,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典籍、人物故事、数学资料作为课堂数学知识学习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凡事都有因果,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其相应的来源和文化背景,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教学时若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点也许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若是教师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地将涉及的数学文化讲出来,则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性质等。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这一节的内容中,教师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卓越贡献。通过对学生渗透与负数有关的数学文化,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动态的数学观,知道今天的数学是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后得到的结果;又加深了学生对负数在中国古展史上作用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数学文化的讲解,让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所学知识的运用,也能更加明确地理解知识点的起源和发展,无形中让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完善。

除了历史背景起源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相应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中隐藏的智慧,发现数学每一个定理和公式并不是单纯的、枯燥的数字和符号,也同样有个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是有血有肉、丰富多样的。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学生会学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欧拉帮助父亲建羊圈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明白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围成不同形状的羊圈面积并不相等。这样的故事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节课所讲的性质定理,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枯燥的数学“活”起来。

3.在教学时合理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学习数学,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打牢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每一个定义、公式做到清晰理解、灵活运用。而数学文化是数学基础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教学时针对相关的数学定理、概念进行一定的数学文化渗透,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更深入,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得更透彻,更容易解决问题,并培养出相应的数学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