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39: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终护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骨创伤病例共159例(2012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病例),根据数字随机法经所选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79例。观察组男49例,女31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40.3±6.1)岁。骨折部位分布情况:上肢骨折、下肢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分别为31例、32例和17例。对照组男46例,女33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39.4±4.7)岁。骨折部位分布情况:上肢骨折、下肢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分别为33例、30例和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创伤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干预:①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在其带领下,对本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相应制定并实施,护理人员要按照制定的制度进行实施。②制定相应的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骨外科风险管理评估情况,在风险管理小组带领下对骨外科可能出现的疾病及并发症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以便风险管理中出现对紧急事件能够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干预,避免导致不良后果发生。③对本科护理人员进行技术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水平,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让护理人员学习国家颁布的卫生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在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也要维护护理人员自身安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住院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通过自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4个级别(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计算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患者所得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共1例(1.3%);对照组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共9例(11.3%);观察组患者中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共2例(2.5%);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共10例(12.6%),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和满意例数为76例;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和满意例数为54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满意所占比例)为95.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满意所占比例)为68.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满意)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P<0.05)。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4~2006年期间本科共收治1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生呼吸衰竭患者,男11例,女8例,论文年龄27~67岁。其中甲胺磷中毒5例,氧化乐果中毒7例,敌敌畏中毒2例,乐果中毒2例,复合农药中毒3例,发病时间为2~7天。1.2治疗方法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紫绀、血氧分压小于8kPa和二氧化碳分压大于6.66kPa,应立即行气管插管,在机械通气的同时,继续使用阿托品和解磷定解毒,同时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防止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与酸碱失衡。
1.3分析方法将痊愈确定为有效,而放弃治疗和死亡确定为无效。呼吸机的使用对改善有机磷中毒所引起的呼吸衰竭的疗效使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19例患者中14例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阿托品、氯解磷定及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13例痊愈,1例死亡。5例未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虽经治疗自主呼吸恢复,但神志仍不清,这5例中3例因在治疗中出现进行性缺氧,多脏器功能损害,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经济困难要求自动出院而放弃治疗。行机械通气和未行机械通气通过统计学分析[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机械通气对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疗效的观察(例)组别例数有效无效行机械通气组14131未行机械通气组505
3护理体会
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时注意动作轻柔。吸痰管外径不能大于气管导管内经的一半,时间不超过15s。对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较弱者,吸痰前应予高流量吸氧5L/min,以防止吸痰引起低氧血症;对气管切开者应及时伤口换药,保持敷料干燥。及时消毒内套管,内套管1次/4h消毒,每天更换湿化瓶,4~6h放气囊1次,间隔5min后充气,防止气管内膜长时间受压缺血坏死,放气囊前清洁口鼻分泌物。严格无菌条件下吸痰,定时气管内滴入抗生素湿化。每15分钟气管内滴入湿化液2~3mL,并选择胸部物理治疗协助清理气道,如引流、叩击胸背部、震动及咳嗽指导等[3]。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胸廓运动的幅度变化,及时作肺部听诊以及呼吸机运行状况,以便了解病人的通气量,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协调,人工气道建立是否得当,气道是否通畅;动态监测呼吸机及动脉血气参数,定时检测血氧饱和度,及时调节氧浓度,根据血气分析及患者情况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
建立静脉通道,观察临床用药。严密观察阿托品的用药反应,是否达到阿药品化或阿托品中毒。配合氯解磷定及复能剂的使用,补充足量液体,综合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低钾血症,纠正酸中毒。
加强与患者沟通,通过“情”与“理”的交流,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树立起生活信心,避免出现人为的人机对抗。
加强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呼吸衰竭的患者营养消耗过大,本文通过对患者的营养评估,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鼻饲饮食。鼻饲时注意保护胃黏膜,防治感染。应加强皮肤护理,予卧气垫床,勤翻身,翻身时避免推拉动作,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及时更换衣物,防止汗液、体液重吸收加重病情。床铺平整、舒适,定时紫外线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尿道口护理和二便管理。
【摘要】化疗性静脉炎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护患纠纷的危险因素。虽然深静脉置管术可有效防止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但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我们施以科学的护理措施,外敷自配金黄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30例,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均为2005-03—2008-03我院肿瘤内科化疗导致静脉炎住院患者,肺癌21例,肝癌14例,胃癌12例,乳腺癌5例,淋巴瘤6例,大肠癌4例;应用药物为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5-FU)、甲氨喋呤、铂类、足叶乙甙(VP16)、长春新碱、紫杉醇等。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3~76岁;病程4~6个月。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3~76岁;病程4~5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
予金黄膏外敷。药物组成:大黄75g,黄柏75g,姜黄75g,白芷75g,天南星30g,陈皮30g,苍术30g,厚朴30g,甘草30g,天花粉150g。诸药研成细粉过筛,凡士林500g加热成液体状,徐徐加入药粉100g调成20%的膏状,冷却后即成金黄膏。把金黄膏均匀涂在双层无菌纱布上厚约2mm,外敷于患处,面积略大于病损处,覆盖2~3层无菌纱布宽松包扎,每日换药1次;若局部有水疱,碘伏消毒剂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保留痂皮,再予金黄膏外敷。3日为1个疗程。
1.2.2对照组
用50%硫酸镁制剂浸湿纱布3~4层外敷于患处,每日3~4次,每次1h。湿敷过程中经常用注射器喷注药液防止纱布干燥。3日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2组药物起效时间、静脉反应及皮肤毒性反应。
1.4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局部静脉红肿消失,弹性恢复,血管通畅,肤色正常。好转:治疗2~3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硬结或条索状改变未完全消退。无效:治疗4个疗程,静脉炎仍不见好转。以治愈+好转统计有效率;以局部红肿、疱疹消退,自诉疼痛明显减轻时间为药物起效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
二、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
2.22组药物起效时间
观察组为(5.12±0.32)h,对照组为(23.94±0.36)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目前已有不少肿瘤可以通过化疗达到治愈,但静脉炎是肿瘤化疗常见的并发症。病因有:①静脉给药时细胞毒性药物刺激或渗出,给药的静脉通路内壁造成静脉炎;②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浸润到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③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常导致组织坏死;④化学刺激反应及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的作用导致局部组织毒性。化疗药物大都为强刺激及细胞毒性药物,发生外渗的化学灼伤不易愈合,所以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重于处理,护理上的细节把关尤为关键。
护理上要注意,化疗前加强静脉选择,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识别使用的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同时用多种药物时,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2种均为发疱药物,先注入稀释浓度最小的一种,2次给药间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管道,输完全部药液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冲净管道和针头后再拔针;整个操作由有经验的护士执行,一旦外渗,立即停止注射,保留针头,尽量抽出3~5mL液体,避免局部按压,外渗部位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文献介绍的化疗性静脉炎处理方法及所用药物名目繁多,如阿霉素和柔红霉素外渗可用二甲亚砜涂于患处;单独柔红霉素外渗可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丝裂霉素和氮芥等烷化剂外渗,可用硫代硫酸钠注射于外渗处;长春碱外渗可用透明质酸酶或0.9%的氯化钠注射液局部皮下注射;大部分外渗主张冷敷,但长春碱类禁忌冷敷适于热敷。上述种种名目繁杂,情况紧急时用错解毒药会造成严重后果,外渗处注射药物也会增加疼痛。硫酸镁治疗化疗外渗所致静脉炎,具有成本低,配制、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但起效时间慢,治愈率低,且治疗后容易遗留静脉条索变硬、结节改变,尤其是Ⅲ度静脉炎效果不理想。
依照中医学活血化瘀则肿消痛止的原理,我们选用《医宗金鉴》著名方剂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该方传统用于疮疡阳证,与静脉炎早期表现皮肤红肿、疼痛相符合。方中黄柏、大黄清热解毒;天南星、天花粉、白芷、姜黄消肿止痛,活血散结;厚朴、陈皮、苍术理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理气活血之功效。用凡士林作为基质,对皮肤渗透性强,同时可以滋润皮肤,软化痂皮,防止药粉干燥及皮肤干裂。
本观察结果显示,科学的护理方法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起效快,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渗透性强,药性温和,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基本无毒副作用,治疗后无任何后遗症,是防治化疗外渗所致静脉炎的高效、价廉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青,傅卫红,高炳趁,等.黄金膏外敷治疗物性静脉炎95例[J].陕西中医,2005,26(6):528.
[2]潘宏铭,徐农,耿宝琴.肿瘤内科诊治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5.
[3]宋林萍,郝秋莲.常见抗癌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5-556.
关键词 护理 人才需求
为了了解护理专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使我院能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我院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的为各用人单位提供合格护理人才,我们护理系开展了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活动。
2012年暑假,护理系的老师们调查了长沙市多家医院。各家医院以热情的态度向我们介绍了医院人才现状、岗位设置、医护人才需求数量、人才流失状况等相关情况,使调查组的老师获得了比较真实的人才调查数据。
1.调查内容
1.3医院需求调研
发放问卷138份,回收138份,明确医疗机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护理学生,将测评项目按重要性依次排序如下(表3)
1.4医院护理服务模式
一律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
1.5医院需要以下专科护理人才
重症监护人才、急诊急救护理技术人才、介入护理人才、新生儿护理人才、伤口造口护理人才、静脉治疗护理人才、血液净化护理技术人才、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精神护理专业人才是医院需要的专科人才。
1.6医院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1.6.1临床老师认为:常规课程的基础上,临床护士需要强化的课程有:①基本素质学习领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基础、护理伦理学;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有:护理药理学、基础护理技术、传染病护理学、急救护理技术、老年护理学;③岗位能力拓展学习领域:心理健康、心理与精神护理、通用能力、临床营养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论文设计、护理新进展;
其他: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课程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2.结论及建议
2.1护士队伍总量不够
由于传统的偏见,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家庭生活的琐事和社会对护士劳动价值的缺乏重视,使护士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受到困扰,一些护士频频要求调岗或改行,使很多医院护理人员常常缺乏[1]。根据湖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全省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比2015年要达到1:1-1:1.1,目前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尚未解决,需要提高护士队伍总量,为我院招生、培训护理人才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专科护士短缺
在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方面,专科护士优于非专科护士[2]。
专科护士主要从事的领域有专业静脉治疗护理、手术专科护理、麻醉护理、精神科护理、肿瘤护理与癌痛控制护理、骨科护理、腹膜透析护理、艾滋病护理、糖尿病护理、造口护理(包括造口、伤口及失禁护理)、急救护理、感染控制、心脏康复、损伤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及器官捐赠者护理等十余个方面。目前我国在急诊急救、糖尿病、手术室、感染管理、肿瘤化疗、社区等6个领域发展比较成熟,具备开展专科护士的基础,对于设立专科护士的需求较强;今后可在急诊急救、糖尿病、手术室、感染管理、肿瘤化疗、社区等6个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的培养,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专科指导,并在不断完善中逐步扩大专科护理领域,为今后开设临床护理专家打下基础[3]。经调查了解到:经过培训考核认定的相关专科领域的专科护士人才短缺,具体需求如下:
重症监护人才、急诊急救护理技术人才、介入护理人才、新生儿护理人才、伤口造口护理人才、静脉治疗护理人才、血液净化护理技术人才、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精神护理专业人才。我院可争取获得资质开办专科护士培训班,以满足临床需要。
2.3护理教学应强化责任制整体护理观念
责任制整体护理是护士对病人实施责任承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护士的素质要求,通过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内涵,护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护理专业的内涵[4]。由于各家医院已经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倡导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教学应强化责任制整体护理观念,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
2.4护理专业需要设置专科方向满足临床需要
专业方向模式教育是新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5]。湖南省护理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探索建立针对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加强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的建设,鼓励和扶持护理型老年院的建设。如急重症护理方向:使护生掌握危急重患者的病情观察、抢救配合、各种监护技术(呼吸机监护、心电监护)及常用急救技术(气管插管术的护理、气道护理、心肺复苏术、洗胃术、止血包扎等);社区护理:培养具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社区护理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保健和临终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从事社区护理、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专科人才[6]。
我院可开设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课程设置,并增加课时,申请到办班资格,争取资质发放康复技能证书、老年护理技能证书等,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满足临床需要。
5.对招生对象的要求
许多医疗机构已意识到,与其让大量中专学历的护士长期边工作边读书,不如一步到位聘用大专毕业生[7]。
由于临床优化护士队伍结构,需要大专及以上层次的护士,且高中毕业后完成护理专业学习的护生更受欢迎,我院初中毕业而就读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可以逐步萎缩、并缩减中专层次护生的招生比例。
6. 适当调整课程课时
适当增加护士礼仪、技能综合训练的课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及改善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形象气质及操作技能,以更适应临床需要[8]。
强化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基础、护理伦理学、护理药理学、基础护理技术、传染病护理学、急救护理技术、老年护理学、岗位能力拓展学习领域:心理健康、心理与精神护理、通用能力、临床营养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论文设计、护理新进展等课程的学习;重视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课程。
我们将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进行新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本课题为长沙卫生职业学院院级课题 项目编号YJKT-201201
参考文献
[1]徐美宝 伍施,护士队伍不稳定因素的探索和对策
[2]刘苏君,专科护士研究:从编辑相关论文中获得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00
[3]李秀华,高敏,郭敬霞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2005(15)5:9-12
[4]陆巍,陈湘玉,练敏,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及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2(12)5:379-380
[5]蔡汉权,李粉玲.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开展专业方向模式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1):35~37.
[6]史 平,护理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讨,临床护理杂志,2008(7)6:66-67
论文摘要:临终关怀,一种理性照护生命终端的方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开展,而在中国推广却是步履维艰。传统孝道观以及医务人员的现有医道观等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偿日仑理环境的改变足破解临终关怀开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临终关怀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处置终极生命的方式,提倡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患者,转变延长无谓“生命”长度的治疗,转向关注患者在有限时序里生命质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暂时间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余生。
面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照护他们的终期生命,临终关怀应该成为一种理性和道德的选择方式。在西方很多国家,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剧,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关注,但在现实推行中,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笔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多家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医院或科室,这些地方确实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转变了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临终关怀的开展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 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 C. 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 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 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现实推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医护人员面对临终患者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医护人员对生命无法逆转患者的救治还是按照传统的救治方式来进行,总是设法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来延缓患者的无谓生命,至于用“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理念来指导医疗实践,医护人员往往是措手不及,认为这样做是与医学坚持的传统医道观一一救死扶伤有悖的。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 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开展临终关怀首先要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受着深层伦理文化影响,认识死亡必须回归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来解读。一般来说,生死是自然生理现象,本没有伦理评价的意义。但由于它关涉人生的两个终极问题,对它们的考量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动的指导,这时人们对其探求就赋予了伦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主流趋势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对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视“生”的价值,忽略了对“死”的价值认识,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出这一点,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就奠定了传统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义规约在“仁”的范畴之下,“生”的意义变成了对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别,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延长“生”的长度。其实都反映出传统思想着重于“生”的价值探讨,赋予“生”有积极意义,而缺少了对死亡价值意义的探求。这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死亡给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现实的消逝,是对所有现存的彻底毁灭,“生死两茫茫|”、“死去元知万事空”等都是对死亡价值的消极认识表现,因而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人们因此过分贪恋生而不愿去思考死。这种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推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改变这种现状,要对死亡价值进行再认识,也就是对死亡是最大的“恶”的观念进行颠覆。伦理学上的“恶”其实就是对行为或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否定的评价,或称为其与客观“应然”的相悖,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恶即是它与客观实在的不同。”按照这种思路来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发现,死亡其实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恶,因为它是与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无法逃越的现象,以自然观来看这是符合自然伦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物不应从恶的角度来评价。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积极看待死亡的价值,比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早就有这样的思想,“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机制是新陈代谢,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陈旧事物的消亡,社会以此来达到平衡,才能发展。死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的动力系统,丧失了死亡也就无所谓发展,因此死亡现象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两端,生与死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两大问题,有死亡的存在,它会时刻警醒着人们对“生”的珍视,所以人们才会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奋进。丧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对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实是麻木的存在,也就会没有目的意义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进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进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价值。当然改变死亡观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论认识上的准备是必须的,接下去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尽快开展全民死亡观教育,营造积极看待死亡价值的氛围,更应该宣传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认识死亡的思想,消解对死亡恐惧的心理。死亡价值观的改变才能使大众接受临终关怀这一事物。
2. 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伦理型文化国度,伦理在维系国家发展和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孝”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一开始就是作为至要德性被认知的,《孝经》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上升为衍生一切善性的根基。孔子更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而把“孝”凝固为贯通天地的要德以及人间的道德法则,“孝”成为检视和评判行为的标准。传统社会中,“孝”主要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来表现,它是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随意违背的天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农耕文化为主,这就要求形成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单位来协作劳动,为了维系家庭的延续,使劳作不至于因缺乏劳动力而停止,生育后代来传宗接代成为晚辈必须尽的责任,并且上升为“孝”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孝道观在家庭伦理中的意义要求作为晚辈不仅仅完成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必须服从长辈和奉养长辈,因为晚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并且“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这就要求晚辈在长辈老年时要在跟前赡养老人直到老人去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也要在坟前守上三年,《论语》中即有“父母在,不能远游”、“孝始于事亲”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而显示“孝道”。“孝”成为传统中国人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
那么临终关怀是不是违背孝道观呢?其实要把临终关怀要义理解清楚,临终关怀在西方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临终关怀先行者看到临终患者要么是受到过度的医疗救治,要么是在家庭里不能得到应有的护理,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的折磨,更主要是心灵的痛苦不能去除,从而不能有尊严、幸福地走完人生,对待临终患者往往是过多关注“生”的救治而忽视了“死”的照护,所以提倡成立专门的临终护理机构,用伦理关怀来对患者短暂的最后时光进行“身、心、灵”的关爱。这其实是不违背孝道的,孔子曾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十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把传统“孝道”内涵表征为不仅仅是能给亲人吃好穿好就是“孝”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考虑如何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和尊严,“孝”应是一种心里的敬仰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在老年人面前怎么才算上“孝”呢?现在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传统尽“孝”基础的丧失要求我们对“孝”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不是说把老人放在眼前亲自照护,能够吃好、住好就是“孝”。现实中对于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位或更多的老人,为每位老人的去世而在床前尽“孝”或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现在己经不大现实,家庭照护老人的方式可以说己经呈现出不能承载现实状况的重压。把临终老年送入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让他们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照护,其实对老人可以接受到家庭中不能完成的照护,这并不与“孝道”相悖。其实质只不过是把家庭照护转移到社会机构来进行的方式上的转变。
2. 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能够对生命终极的两端“生、死”进行干预,或制造“生”(代孕、克隆人)、或延迟“死”(当然很多状况下,是以过度医疗延缓无价值生命的长度)。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道的问题更显突出。临终关怀的首倡者桑德斯就曾说过:“垂死病人往往被迫在医院病床卜度过最后一段日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并与家人隔绝。他们亦很少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罗斯博士也曾说:“他(垂死病人)可能迫切需要得到休息、宁静、尊严。但他得到的是输血、输液、心脏机或气管切口术。”这都是医务人员在传统医道坚守下把医学使命狭窄化的结果。
关键词:截瘫 心理问题 护理对策
脊椎骨折常并发脊髓损伤后导致肢体截瘫,是脊柱外科中一种严重的创伤。因创伤多来自突发意外事故(如车祸、高空坠落、运动损伤等)。不仅使患者面临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对截瘫患者的不同心理应激变化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1],使其建立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其预后及其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5月,昆明总医院脊髓损伤科共收治创伤性截瘫患者23例,男21例,女2例,年龄21~45岁,平均33岁;颈椎骨折并截瘫3例,胸椎骨折并截瘫5例,腰椎骨折并截瘫1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易怒、消极悲观、依赖心理。
二、心理过程特点
患者发生外伤性截瘫以后,其心理变化大致经过以下几个过程:(1)情绪休克期 (2) 否认与期待期 (3)焦虑、抑郁期 (4)依赖与习惯期 (5)适应期
三、护理对策
3.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患者对护士的高度信任感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要想取得患者的信任,就要同患者密切交往,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护士应关心、理解患者,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做到娴熟、成功率高,以增加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疑虑,增加其安全感,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
3.2 消除痛苦、恐惧、紧张的心理
①在生活上给予帮助是此期的首要任务。病人的痛苦首先是在精神上,但随之而来的是肉体上的痛苦,以及随后的肉体―精神交错的痛苦,如进食、排泄等等痛苦,每时每刻会反作用地引起精神痛苦。所以首先要从帮助病人日常生活的困难着手,关怀与体贴,并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启迪,解除或减轻其精神痛苦②有效的宣泄是康复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允许患者适当的自我发泄,对于有过激行为的患者,护士应谅解其过激行为,绝不能和患者发生争执,必要时应回避。回避、忍让只是作为一种心理护理的手段,目的是缓解患者的情绪[2]。待患者情绪稳定后,鼓励其将心中痛苦诉说出来,耐心倾听。
3.3 改变患者认知行为
在否定与期待期患者总怀着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检查、诊断不准确,表现出急躁、愤怒,常迁怒于医护人员。这时护士应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检查手段得出的结果和科学的医学理论说服患者。找出其不合理观念,使患者自己意识到认识上发生的错误,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帮助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疾病。
3.4 消除焦虑、自卑、悲观的心理
在焦虑、抑郁期患者常出现焦虑、自卑的心理。这时护士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其窘迫,得到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让患者明白过分的焦虑会影响食欲、睡眠,不利于机体的康复,使其主动调节情绪,维持心态平衡。对此阶段的患者护士要多与其沟通。比如:鼓励患者向截瘫病人中的强者学习,鼓舞他们的志气,对微小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信心;嘱咐家人、亲友多陪伴患者,关心、体贴、鼓励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自觉消除内心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应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积极引导患者,循序渐进解释病情[3]。
3.5 修正患者依赖心理
患者在经过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后,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甚至表现出行为倒退现象。认为自己事事需要别人的照顾,成为一个废人,不能独立生活,依赖性增强。此时要告诉患者,残疾并不等同于残废,并指导患者利用残存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洗脸、擦澡、穿衣等。为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要帮助患者做好下肢的功能锻炼,可以每日做被动关节功能锻炼3~4次,每次15min。在此过程中,对患者的一些成绩,应多给予表扬、鼓励,对出现的一些笨拙动作,不要嘲笑,要耐心指导,尽量使其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理,恢复患者的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感、价值感。
3.6 帮助患者适应现今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已接受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并树立起新的生活目标。此阶段我们要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知识,增加患者的自我控制感及心理安全感,使患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4]。“身残志不残”是这阶段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因此支持性心理治疗十分重要。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的不同,帮助病人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学习内容。如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从事写作、翻译;文化程度较低的可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使他们能够达到职业康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康复。
四、结果
通过研究学习,了解了不同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年龄、经济状况的患者,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即每位患者的护理措施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这就教会了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知识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系。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以上患者均安全、顺利的渡过了每一心理阶段,并在术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了功能康复。
五、讨论
疾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辅相成。所以在治疗时不仅要注重医学技术,还要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使每位患者都能达到最佳康复,使其回到社会后残而不废,提高生存质量。做好截肢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消除不良心态,减少各种并发症,降低伤残程度,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5]。
六、致谢
这篇论文能完成我要特别感谢昆明总医院脊髓损伤科的王丽老师。是你们认真的指导和细心的修改以及为我提供的临床资料。才使我能顺利完成这篇论文。真的很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周玉琴,金 红.心理应激与心理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75
[2]田玉波,吴秀英,等.车祸病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体会[J].齐鲁医学杂志,2004,19(4):357
[3]刘凤英,王瑞明.创伤性截瘫病人的康复指导[J].护理研究,2003,18(8B):1450
继续把落实***行为规范,进步全体***的服务意识和医德医风建设放在首位。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并加大治理力度,进一步抓好和完善内在软指标的执行水准,如微笑服务、规范化语言、首问负责制、舒适护理等,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步病人的满足度。以“医院治理年”、“满足杯”等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服务、质量、***”为目标,开展多形式的优质服务活动。今年继续开展了“出院病人电话随访”活动,时间具体化,定在每周二、五;职员相对化,相对由高年资的质控组长负责随访任务;内容框架化,根据不同的病种、病情、个体差异做好具体的指导,使肿瘤治疗达到综合、连续、动态的过程。今年共电话随访157次,获病人好评。
二、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防范护理差错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进步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保证。今年全体***参加了护理部组织的“护理安全教育”活动。根据科室存在的题目召开全体***大会两次,指控组长会议每季度一次,在以护理安全为条件的条件下,同一操纵程序,简化操纵流程,发现题目及时改正。今年在职员调整(两名),新同道定科(四名)的情况下,召开了新同道的座谈会。座谈会上强化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并鉴戒了兄弟科室好的工作办法。玄月份全院电脑工作站版本升级,全体***献计献策,不断交流与总结,加强医护沟通、协调、配合,使我科顺利度过了这次系统的升级工作,无差错事故发生。
三、注重健康教育,完善整体化护理
健康教育是人性化护理治理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在原有的内科健康教育计划单的基础上又完善了肿瘤科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单,并在全科开始使用。在病区走廊新设了报架及白板报,宣传健康知识及肿瘤病人的抗癌饮食,获得了病人的一致好评。我们还规定每个化疗病人的健康教育时间不少于5分钟,重点是抓好首次化疗的病人,要求各项内容宣教后要有病人或家属签字。签字主要是带动***(尤其是年轻***)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意识,真正把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肿瘤科收住了一大批晚期癌症病人,基础护理多,抢救任务重。***除了完成常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要承担这部分病人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临终关怀工作。今年我们协助重大抢救五例,其中一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金某,鼻咽癌,忽然鼻腔大出血800ml伴窒息,面色青紫、神志丧失,血压下降,紧请五官科、麻醉科会诊后行气管插管、插胃管、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胸外心脏按压等,全科10多名医护职员抢救了三个多小时,16:50病人转进icu,外面正下着大雨,五名***把病人安全转运至icu。当时病房化疗病人多,又有4台参与手术,连班***、连班实习同学放弃休息时间主动一起参加了抢救中,全体***延迟一个半小时才放工。正是我们的积极抢救为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三天后病人转危为安再次转回我科。
四、进步护理职员的业务素质
通过晨会提问、组织护理查房、进行操纵演练,反复进行基础护理知识、护理理论、护理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做到护理工作程序化、技术操纵标准化。坚持每月一次的个案查房,由年资高的***轮番主持,鼓励年轻***参与。今年我科轮转***周伟成功主持了一次大内科的护理查房和护理体检演示,获得好评。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业务小讲座,内容贴近临床基础护理,新技术、新疗法,新动态的护理。组织***参加科内医生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继续形成***-组长—***长的三级质控的三基操纵考核制度,针对操纵中的薄弱环节,11月份起我科***放工延迟30分钟练习三基操纵。今年我科护理质量操纵考核合格率达到100%。为了进步***的抢救应急能力,我科先后派两名***(卞钰、胡欢)到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监护室、icu监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院内进修任务,并写进修体会及收获,带动全科***抢救能力的提升。
五、坚持***的继续教育,进步学历层次
积极安排***参加院内外的各项业务学习活动,鼓励***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今年徐春兰、顾哲风、朱小亚自考本科毕业。胡欢自考本科还剩最后一门,预计明年上半年毕业。李清华、邢志花完成专升本成人高考南医大进学考试。周燕顺利完成夜大大专学业。大专在读100%。本科在读达30%。今年顺利完成了肿瘤专科省护理继续教育班开班工作,并做好了国家级继教班的申报预备工作。
六、加强护理科研,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无导丝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截止到三月底穿刺达425例,固然这项技术在我科已相当成熟,但由于它不在***工作范围内,自今年四月份起不再开展。今年我科60%的浅静脉留置针用于肿瘤化疗病人,改变了以往化疗病人都用刚针的情况,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的不安全因素。picc穿刺在我科也广泛开展起来,董人平、顾迪、徐春兰已熟练把握。截止到11月底共穿刺59例,成功率达98%,在穿刺技术、日常维护、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并在全科开展了picc的业务讲座及换药规范的学习。通过供给室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全院率先预备了专门的picc穿刺包、picc换药包。为了更好的方便病人,弥补我院没有picc门诊换药这一特点,又方便***更好的安排临床工作,我科专门定于每周二的下午安排一名***进行住院病人的换药工作。还承担了一些外地治疗picc管带回的常州病人的换药工作,并帮助兄弟医院、门诊病人行picc穿刺。高雪娟、邢志花利用自己的时间义务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晚期病人进行换药、治疗,家属非常感谢。
今年我科新的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肿瘤热疗注参与治疗机投进使用,组织了相关护理职员的学习。我科***在繁忙的工作同时,协助其他兄弟科室的病人进行热疗的治疗。顺利完成了洛拉曲克、双环铂、替吉奥、螺旋藻多糖胶囊的gcp工作。迎接了市重点学科复核、gcp的检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均排名第一)。我科今年共撰写论文5篇,发表省级2篇,其余3篇待发表录用。
七、荣誉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