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39: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硕士会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一、个人简要生平
库珀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1914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Alabama)的伯明翰(Birmingham),他的父亲曾是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的一个薄记员,后成为其经销商。在库珀三岁的时候,他们举家搬到了芝加哥(Chicago),他的父亲在那儿经营一个加油站,不过这个加油站在经济大萧条中倒闭了,家境贫寒的他高中都没毕业。年少的他在职业拳击赛中当过拳击手,在保龄球馆当过服务员,还去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有一天,在他匆匆赶去高尔夫球场的时候,碰见了以后成为他的终身教师、会计名人堂成员之一的埃里克·路易斯·科勒(Eric Louis Kohler)。在科勒的帮助下,芝加哥大学给了他一次学习的机会,库珀从而开始了在芝加哥的无学位生涯。
进入芝加哥大学以后,库珀很快就喜欢上了那里的学习气氛,他很庆幸自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于是他参加入学考试,准备以后成为一个药剂师,因为在那个年代,他觉得这是一个收入很不错的工作。当时的科勒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Andersen)的负责人,他觉得库珀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就要他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正在做的一个关于专利侵权案中。库珀通过努力终于发现了原告工程师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存在着错误,这即给事务所帮了很大的忙。科勒也更加认为库珀是一个很有才华、有前途的人,于是就聘用他暑期做全职,开学之后做兼职。事务所的工作激发了库珀对会计方面的兴趣,因此他将专业由医学转到经济学,科勒则指导他学习有关会计方面的基本知识。
1938年,库珀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这时科勒已经离开安达信,在田纳西州(Tennessee)河流管理局和经济管理局担任政府要员,他让库珀也在田纳西政府工作,主要研究程序审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效益审计)、成本的数学分摊方法,以及州政府在其他方面所遇到难题的解决办法。这些工作使库珀的会计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他以后的辉煌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0年下半年,他离开田纳西,去参加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博士入学考试,并成为该校商学院的一名博士生。
1942年,库珀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参加了美国预算署—即现在的美国政府管理与预算办公室(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简称OMB)的美国统计准则的制定和划分工作。由于二战的影响,他被安排去处理联邦政府所有的财务以及与财务相关的统计工作。二战快要结束时,即1944年年底库珀离职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两年后,他返回华盛顿并掌管战争时期的财务统计工作。在华盛顿期间,库珀成为卡内基科技工程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名成员,受卡内基-梅隆大学创办者Mr.William Larimer Mellon的邀请,一起创建了工业管理研究生院,即现在的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和公共事务学院(College of Public Affair)。他在那里工作了近三十年,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却没能培养出科勒为马歇尔计划所设想的财政检察官。68岁时,库珀受德州奥斯汀(Austin)商学院创始人Dr. George Kozmetsky之邀,来到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商学院,他的到来使商学院有了很大发展,排行榜列入前15位,并且使其会计系排名全美第一,管理科学和信息系统系排名全美第三。
1970年,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授予库珀文学硕士学位;1975年,哈佛大学又授予他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西班牙的艾丽思坎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icante)授予他荣誉博士;1976年,库珀获得哈佛大学艺术学专业的名誉硕士学位,同年他开始在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做一个以亚瑟?劳斯·狄更斯(Arthur Loews Dickinson)命名的项目,直到1980年才完成该项目。尔后,他开始执教于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并被该校聘为管理学、会计与管理学、信息系统教授,如今还是该校的财务管理荣誉Foster Parker教授。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也授予库珀理学博士称号。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关键词】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综述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空前严峻,传统会计已经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色会计便适时而生。我国绿色会计自葛家澍、李若山(1992)引入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CNKI数据库查得,至2012年12月有关绿色会计的论文共754篇、环境会计论文共1952篇),尤其是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01)的成立揭开了绿色会计研究新篇章。从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还需深入,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实证研究进展缓慢,多数都集中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
与传统会计一样,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是由概念、主体、目标、对象和要素,以及基本假设、原则、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组成。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关于绿色会计的概念,孙兴华、王维平(2000)从其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核算内容及学科归属等方面进行了诠释,但冗长不易记;另有学者(孟凡利,1997;张博莉,2004)进行归纳后将绿色会计概念概括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这一说法常被学者们引用于阐述绿色会计的概念,原因或许是因为简明概括了绿色会计之精髓。
(二)绿色会计的主体
关于绿色会计的主体存在两种观点:政府主体论和企业主体论。二者的实质性分歧在于:绿色会计的核算责任和最终风险由谁来承担。张劲松、邰磊(2007)分别从产权角度、博弈理论角度和会计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比较认为:政府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更加契合绿色会计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而企业自身的环境披露行为可以算作一种补充。相反,刘鹏(2012)通过对污染博弈的分析认为:只要政府负责好宏观上的调控,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企业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完全可行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避免企业提供不真实的信息,政府和企业都应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随着研究的发展,逐渐将会计主体过渡到企业(王琳、肖序,2010)。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理论界对绿色会计的目标存在着三种比较有代表性观点:其一是决策有用观(孟凡利,1999;李建发、,2002),即绿色会计的目标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满足其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二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张英,2006);第三种则是把绿色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具体目标为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李颖,2007)。这是前两种观点的融合。
(四)绿色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孟凡利(1997)认为,绿色会计的对象包括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所有活动,即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和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运动。孙兴华、王维平(2000)认为,与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对象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本运动范畴。
相应的绿色会计要素界定,出现百家争鸣。有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的“三要素论”(孙兴华、王维平,2000);有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四要素论”(李芳,2009);有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所有者权益、绿色费用和绿色收益的“五要素论”(胡晓春,2006)。最为全面的是在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提出的,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的“六要素论”(陆玉明,1999)。
(五)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多数学者都认同绿色会计应该继承传统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同时又应有其特殊性。宋东亮(2005)将会计主体假设从微观扩充至宏观,货币计量假设扩充至多元化计量,还新增了环境价值假设、国家干预假设。王湘志等(2004)把持续经营假设改造为可持续发展假设,这样可以体现持续经营和环境资源良性循环的双重含义,同时,把受托责任假设、环境资源稀缺性假设也作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
大多数学者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原则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孟凡利、许家林(2004)认为绿色会计应该继承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同时满足统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特有原则。李颖(2007)认为绿色会计的独特原则体现在社会性、相对性、强制与自愿结合原则三方面。目前被提及最多的绿色会计的独特原则是: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陈建光,2008)。
(六)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如何对绿色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多数学者都是从绿色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确认标准和方法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绿色成本的内容以及绿色成本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于敏(2009)从环境资源、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损益的定义、特征、确认标准等方面对绿色会计要素进行了确认:环境负债与或有环境负债的区别是看是否具有现时义务;绿色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吴玉雪(2007)则从广义的循环成本观出发,认为绿色会计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对绿色成本的处理方式,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若发生的绿色成本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能够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在以后各受益期摊销;反之,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许家林、王昌锐,2006)
绿色会计的计量研究主要围绕着计量单位、计量基础、计量方法进行。在计量单位方面,多数学者都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兼用实物单位、文字表述等多种计量属性。在计量基础方面,既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也可以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在计量方法上,学者们以劳动价值理论或边际效用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以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内容的绿色会计计量方法体系。其中,直接市场法包括人力资本法(即收入损失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即生产率法)和防护费用法等;间接市场法包括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等;假想市场法又称意愿评估法,主要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和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宁福顺等,2006)。夏长会(2010)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立体空间考虑资源的开发使用,提出了积分计量法,并就其应用进行了仿真运算。
(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研究主要集中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在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问题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二是环境质量情况、环境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情况等环境绩效;杨鸣晖(2012)则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应该包括经济效益信息、生态效益信息、社会效益信息和关于或有负债的说明等方面的其他效益信息。在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存在两种类型: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在具体披露环境信息时适用哪种学者们各有看法。孙兴华等(2002)考虑到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资源、环境价值运动的信息,主张采用补充报告模式。李建发、(2002)基于目前我国绿色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待绿色会计具体准则制定和颁布后,再采用补充报告模式。李玉敏(2010)认为,我国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规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型和一些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对于中型和一些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在传统三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对一些大型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应该采用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
二、绿色会计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逐渐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并且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选取的研究样本的范围不同。耿佳梅(2012)研究了60家(重污染36家、非重污染24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10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根据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得分情况总结出: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内容的披露较简单,基本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且大多都是历史性数据;行业间环境信息披露差异较大,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明显好于非重污染行业。黄丽萍、宋娴(2008)选取了40家钢铁行业的企业作为对象,研究发现:我国钢铁行业环境信息在年度报表中的披露少于招股说明书;披露内容分散且主要为历史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连续性,总体缺乏可比性。李勤(2010)分析了2009年度5份对环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社会责任报告,认为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为辅,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不足,披露的环境信息可比性较差、实用性较低、不够规范和充分,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初宜红(2012)以紫金矿业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会计处理为例,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普遍存在不及时、披露内容避重就轻且披露方式多为非货币形式等。
(二)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但研究出来的结论却并不一致。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和外部因素三大类。财务状况因素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公司治理因素包括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等;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公众环保意识、社会舆论监督等。在财务状况因素方面,公司规模大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即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李晚金等,2008;何丽梅等,2010);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有的学者认为是正相关(封思贤,2005),有的学者认为是负相关,但是影响并不显著(何丽梅等,2010);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张俊瑞等,2008),何丽梅等(2010)认为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而李晚金等(2008)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影响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因素方面,李晚金等(2008)认为法人股比例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直接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及独立董事比例等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蒙立元等(2010)同意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但认为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持股人数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是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前面两位观点不同的是,阳静(2008)认为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影响重大。至于外部因素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何丽梅等(2010)认为外部监管和压力较大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披露水平明显好于深交所,由此说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受相关监管和外部压力的影响显著;张彦、关民(2009)对诸如政府环保投入、公众环保意识、区域经济水平和社会监督水平等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从整体上来说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负相关的,其中,政府环保投入、区域经济水平、公众环保意识、社会监督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分别是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无显著影响、无显著影响,这些足以说明现阶段我国企业环保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三、绿色会计研究成果的评价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已经初显成效。多数学者都赞同绿色会计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传统会计之上的;报告模式也有多种选择,补充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或者二者兼容;信息披露方面,则尤为突出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则更加多样化。但目前的绿色会计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尽管我国绿色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总体上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实务方面进展缓慢。
要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学者们长期坚持绿色会计的研究的动力之所在。我们只有坚持以理论来促进实践、以实践来丰富理论,这样才能推进绿色会计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0(5):59-61.
[2]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J].会计研究,1997(12):45-46.
[3]张博莉.浅论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J].现代会计,2004(2):40.
[4]张劲松,邰磊.环境会计主体分析[J].会计之友,2007(4):7-8.
[5]刘鹏.对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00.
[6]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3):5.
[7]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4):45-50.
[8]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7-31.
[9]李颖.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会计,2007(6):26-29.
[10]李芳.论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与披露[J].企业技术开发,2009(2):119-121.
[11]胡晓春.绿色会计的要素确认及计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9-132.
[12]宋东亮.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J].现代会计,2005(3):28-29.
[13]王湘志,林华,盘晓娟.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2):75-76.
[14]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15]陈建光.关于实施绿色会计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外资,2008(7):98.
[16]于敏.环境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9(21):5-6.
[17]吴玉雪.关于企业绿色成本及绿色会计核算问题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517-1519.
[18]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6(1):25-29.
[19]宁福顺,邵周元.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简介[J].财会月刊(综合),2006(3):44-45.
[20]夏长会.绿色会计计量新模式:积分计量[J].财会月刊,2010(3):46-47.
[2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4):22.
[22]杨鸣晖.绿色会计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82-83.
[23]孙兴华,王兆蕊.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02(3):56-57.
[24].李玉敏.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框架[J].绿色财会,2010(2):8.
[25]耿佳梅.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12(6):132-133.
[26]黄丽萍,宋娴.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08(12):70-72.
[27]李勤.谈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10(36):16-18.
[28]初宜红.上市公司环境会计应用探讨——以紫金矿业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3):33-35.
[29]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47-51.
[30]何丽梅,侯涛.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99-104.
[31]封思贤.公司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6):89-93.
[32]张俊瑞,郭慧婷,贾宗武,刘东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5):32-38.
[33]蒙立元,李苗苗,张雅淘.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9):20-23.
[34]阳静,张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91-92.
[35]张彦,关民.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6):103-106.
作者简介:
卢小群(1988—),女,四川自贡人,西华大学2008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2012级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