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39: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与手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实践活动,是英语专业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强调的一个核心技能。本文采用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以2012年专业八级写作真题为例探讨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1 情景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Malinowski(马林诺斯基)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情景语境就是话语产生当时紧邻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并认为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境语境。当代著名语言学家N.A.K.Halliday(韩礼德)发展了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描述,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variables)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是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指出情景语境对语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以2012年专业八级写作真题为例探讨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2 话语范围有助于文体选定,使写作围绕中心展开
话语范围即语场是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语场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话语范围是第一语境要素,人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内进行。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部分给在美国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所做的调查报告的语境下,谈论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测试者所提供的话题是每位考生都很熟悉的有关手机的话题。考生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从话语范围来看,此文应围绕Baron教授的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考生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主题):赞同或者反对Baron教授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生通过语场选定了文体之后,能迅速找到切入口,使表达符合写作要求。同时,语场对写作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了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话场范围内,围绕特定的中心展开,使写作服务主题,着力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
3 话语基调有助于词汇选择,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话语基调即语旨,它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话语基调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之一,在研究语境、语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旨关系到写的对象,体现了作者怎样向读者解释他的所见所闻。在词汇层面,话语基调可以在词汇形式的选择上得到体现,如呼语词的选择、情态词、直接引语、委婉语、俚语的使用等。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 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考生的任务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一方面应关注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考生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彼此之间对人称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考生在表达自己关于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时,立场要坚定,多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如情态和归一度的选择,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的选择,以及对话形式如独白、对话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是典型的议论文,根据话语基调,在语态和语气方面,全篇应采用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来劝化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在词汇使用方面,考生应使用一些常用词,少使用大词或一些抽象的词汇。在句子长短方面,议论文作为一种正式问题,句子应长短结合,多采用长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基调,教学生在注意词的字面含义同时,应注意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4 话语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使语言表达舒畅自然
话语方式即语式,是指交际中语体所使用的方式或渠道,是语言在情景中的组织方式及功能。语式最基本的概念是口语和书面的区别。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就是考查学生使用英语书面的形式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进行评论。此外,语式还指写说者所选用的语言。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注重考生对手机使用情况这一话题的客观评论。因此在使用词汇时应尽量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使用的词汇也往往是常用词汇。句子结构多使用主动语态,以及较短、较简单的句子,但意思表达应尽量准确。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平时多进行书面表达练习,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另一方面,在进行书面表达练习时,应根据话语方式,使用多样化的词汇避免词汇单一。例如在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表达关于“手机”这一词汇时就可以使用cell phone, mobile phone, handset进行替换。同时应尽量使用精确性词汇使语言准确,避免语言概括化。
5 总结
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译五种英语基本技能之一,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Routledge,1994.
1 情景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Malinowski(马林诺斯基)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情景语境就是话语产生当时紧邻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并认为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境语境。当代着名语言学家N.A.K.Halliday(韩礼德)发展了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描述,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variables)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是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指出情景语境对语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以2012年专业八级写作真题为例探讨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2 话语范围有助于文体选定,使写作围绕中心展开
话语范围即语场是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语场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话语范围是第一语境要素,人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内进行。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部分给在美国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所做的调查报告的语境下,谈论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测试者所提供的话题是每位考生都很熟悉的有关手机的话题。考生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从话语范围来看,此文应围绕Baron教授的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考生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主题):赞同或者反对Baron教授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生通过语场选定了文体之后,能迅速找到切入口,使表达符合写作要求。同时,语场对写作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了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话场范围内,围绕特定的中心展开,使写作服务主题,着力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
3 话语基调有助于词汇选择,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话语基调即语旨,它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话语基调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之一,在研究语境、语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旨关系到写的对象,体现了作者怎样向读者解释他的所见所闻。在词汇层面,话语基调可以在词汇形式的选择上得到体现,如呼语词的选择、情态词、直接引语、委婉语、俚语的使用等。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 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考生的任务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一方面应关注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考生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彼此之间对人称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考生在表达自己关于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时,立场要坚定,多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如情态和归一度的选择,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的选择,以及对话形式如独白、对话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是典型的议论文,根据话语基调,在语态和语气方面,全篇应采用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来劝化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在词汇使用方面,考生应使用一些常用词,少使用大词或一些抽象的词汇。在句子长短方面,议论文作为一种正式问题,句子应长短结合,多采用长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基调,教学生在注意词的字面含义同时,应注意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4 话语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使语言表达舒畅自然
话语方式即语式,是指交际中语体所使用的方式或渠道,是语言在情景中的组织方式及功能。语式最基本的概念是口语和书面的区别。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就是考查学生使用英语书面的形式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进行评论。此外,语式还指写说者所选用的语言。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注重考生对手机使用情况这一话题的客观评论。因此在使用词汇时应尽量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使用的词汇也往往是常用词汇。句子结构多使用主动语态,以及较短、较简单的句子,但意思表达应尽量准确。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平时多进行书面表达练习,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另一方面,在进行书面表达练习时,应根据话语方式,使用多样化的词汇避免词汇单一。例如在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表达关于“手机”这一词汇时就可以使用cell phone, mobile phone, handset进行替换。同时应尽量使用精确性词汇使语言准确,避免语言概括化。
5 总结
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译五种英语基本技能之一,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Routledge,1994.
关键词:大学校园;调研分析;二手交易;APP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引言
当今社会,网上购物已日渐普及,学生是网上购物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校园二手网络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由于很多软件公司产品打入校园网有碍,一时无法满足学生和老师们的需求,旧的东西无法及时处理掉,想购买的二手物品无处寻找到,以致于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将二手交易网络平台搬进大学校园,方便学生处理并使二手物品得到再利用,使在校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二手物品交易,方便校园生活,给校园注入活力。
一、平台构建可行性分析
1.调查内容及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抽取广西南宁3所高校进行平台构建可行性的调研。根据问卷调查汇总出的数据汇总分析,为APP平台的成功搭建提供有力的数据与理论支持。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样本总体:1000名在校大学生;
抽样方式:网上问卷填写、纸质问卷填写;
调查地点:广西师范学院五合校区。
2.问卷数据汇总分析
此次调查共填写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8.5%,问卷收回后运用问卷星、excel软件进行了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1)基本信息汇总
此表格根据问卷中对填写人基本信息的汇总,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的构成情况、生活水平、经济状况方面分析出平台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表1中的基本情况汇总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全体学生中,男生占29.4%,女生的数量远高于男生的两倍,达到72.1%;调查的学生年级分布较均匀,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数据结果的可靠性;从月均生活费项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000元以上,说明学生的购买能力比较强。
(2)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
经调查发现,197名大学生中,4.2%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1小时以内,1-3小时的学生占10.1%,3.1-6小时的学生占65.8%,6.1-9小时的占12.9%,9小时以上的占2%。手机使用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数据为建立二手交易手机APP平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大学生闲置物品供需结构对比行
通过问卷调查,将闲置物品分成服饰包包、书籍、饰品、美妆、日用品、体育文具、其他7个类别,随后,作下图对比分析得出,大学生闲置物品种类多,数量大,经对比发现供需情况基本可实现供需平衡,其中二手书籍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分类,呈供不应求状态。
3.调研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81.24%的受访者能够接受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卖物品,85.43%的受访者支持通^网络二手交易平台进行旧物交易。调查表明,对于建立二手交易手机APP的支持率高达75%以上,因此,初步构想建立手机APP平台进行旧物交易的可行性很高。同时,本校没有固定的二手交易地点,也没有网络化的二手市场,闲置物品的供需信息无法达到同步,供需要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影响校园环境而且浪费资源,所以网络交易平台的构建存在迫切性。
二、二手交易手机APP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APP功能模块概述:
“喜换”APP平台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前台主要包括用户管理与用户面板两个模块,后台包括交易管理与系统管理两个模块,四大模块又细分成若干个小模块。
1.用户管理:本模块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信息管理、会员特权四个功能。学校二手市场的用户分两类: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普通用户采用学号为账号进行登陆以后,可以查看搜索供求信息,供求信息,对自己所的供求信息进行治理,治理自己的信息,修改密码,找回密码,对供求信息发表评论,还可以对有爱好的物品和其主人进行单一交流,即发送小纸条。管理用户登陆以后,可以管理普通用户以及所有用户发表的供求信息、留言、二手商品的分类等。
2.用户面板:用户面板可进行个人用户的商品管理与信息管理。用户登录后可进入用户面板查看或编辑商品信息、商品上下架管理与个人订单管理。信息模块主要包括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两个部分。用户可以单击“信息”打开供求信息页面进行信息的操作,在供求信息页面,用户可以选择信息的类型、添加信息的标题、价格等信息。本模块还同时具备商品查询与浏览功能,旧物捐赠服务功能。
3.交易管理:此为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订单管理、支付管理、配送管理、交易评价四个功能,后台在接受前台信息同时,及时更新订单状态、物流动态等相关信息,以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
4.系统管理:此为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功能有安全维护、在线客服、公示管理与评价管理。管理人员进行身份确认后进行账号登录可对APP各模块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定期对APP的各项安全指标进行测评与维护,为前台提供及时的在线客服服务。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校园内的闲置物品的调研结果作为支撑,构建一个二手交易手机APP,使高校内的师生可以在平台上售卖与购买二手物品,快捷有效的交易方式在学生与平台之间实现双赢,为闲置物品的处置问题开辟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手机APP平台具有传播快、范围广、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固有弊端。同时,该平台的实现有利于贴近当前社会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时代主题,使物品价值实现最大化,与传统的二手交易平台相比,本平台还注入新思想,新增旧物捐赠板块,将旧物捐赠给支持希望工程、贫困地区,向贫困地区提供物资上的援助,鼓励当代大学生为公益事业奉献一份力,形成优良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如4G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也应运而生。手机媒体也应同时具备了分众的传播目标、定向的传播效果、互动化的传播功能而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主要特征
1、移动便携性
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手机媒体使用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到任何时空限制。通过手机的收发信息功能,实现了手机媒体的服务移动化。随着手机处理器能力的增强,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便于随身携带。
2、即时互动性
相较传统媒体较长的信息制作、发行周期,在手机媒体上接受和信息几乎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具备较强的及时性,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任何人只要身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都能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接受和转发,既可实现单向传播,也可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3、个人个性化
作为个人化信息交流产物的手机,属于私人用品,机主对手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一点成为手机与电脑的主要区别。手机在连接互联网后,个人能够通过手机发表最具个性化的信息,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一对一的传播路径,也使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定制、小众传播的功能,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具个性。
二、手机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适应并满足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现实需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且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当前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生长于全媒体时代的“90后”,更乐于使用手机媒体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90后”在校大学生更敢于追求新鲜事物、更新观念,希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他们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也接受更快,能够迅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他们也十分它们的实际、利害及功用。善于利用手机媒体对这样一群生长在观念多元、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的特殊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在互联网新时代接稳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内容
手机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广泛的受众群。传统上,传统媒介在媒介行业具有特殊的垄断地位,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通过手机媒体,一般受众就能自己信息、表达意见,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成为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他们不仅有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公共知识分子、影视明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大众。他们从自身的社会背景、学识、利益诉求出发,在手机媒体中政治新闻和各种社会消息,对发生的政治、社会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共同话题关注者进行及时交流。老师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形式,可随时随地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料发送给学生分享。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检索、浏览老师传达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这些都拓宽了大学生看待事件、思考问题的视野,丰富思想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整合性多种传媒的形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教育成果
手机媒体能承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并整合多种多样的传媒形态,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视频、网页、电子邮件等功能。以上传统、新颖的功能的结合,使同一内容在手机媒体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满足拥有不同信息接触爱好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体作为与人形影不离的传播工具,通过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有机整合,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媒体查阅了解最新实事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实现观点意见的共享及碰撞。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为学生被动接受,时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手机媒体中上传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地、平等地参与课外讨论,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单一、时效性不高的缺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成果。
(四)移动便携性,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具有可接近性
手机形体小巧,方便携带,非常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手机媒体是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他们与手机几乎形影不离,利用课间时间、排队等候等“碎片化”时间,可随时随地在手机媒体上浏览和查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可接近性,实现处处、时时皆课堂。
(五)互动参与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时效性
由于课时限制,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很少参与讨论,被动地予以接受。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1]手机媒体实现了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交流思想、心得体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手机媒体传播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和融合。手机独具的随写、随拍、随录、随发功能,使普通受众的传播者角色得到空前强化。大学生通过在手机媒体中新闻信息、图片、视频、评论等内容,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留言和发言,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但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不少缺点:手机媒体海量信息中充斥虚假与不良信息,易使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心理认知的扭曲。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现象层出不穷,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淡化责任意识,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如果大学生经常接触负面信息,经受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爱国情感会产生动摇。此外,过度依赖和使用手机媒体,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引发双重人格和强迫症。这些缺点必须得以及时加以关注并克服。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交往呈现的新特点,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地位的迫切需要。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熟练掌握手机媒体各项性能,提升应对手机媒体和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打造实践平台进行技能锻炼,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三是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小组式讨论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成立专题研究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技能比拼、心得分享等不同活动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媒介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手机媒体良好使用行为习惯
一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运用手机媒体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意义的能力培养,掌握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加强系统性道德知识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把道德规范学习与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养成训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内心信念,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培养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律机制。提高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在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正确区分虚假与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手段和功能,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适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主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台。通过在学校官网上陨杷枷胝治教育专题页面,或专门开设“红色网站”,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版,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时事政策、理论方针、社会新闻等,并及时更新所的信息,创建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的集思想性、专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二是“运用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技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平台。”[2]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将各类信息以短信制作成“高校手机报”,并通过群发或点对点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丰富教学信息及反馈信息的载体。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飞信”、QQ群组等工具,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对话交流的平台。四是打造网络互动社区,搭建信息交换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平台。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新颖的主题新颖、内容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聚拢人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五是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应用。整合思想政治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功能设置,开发适合大学生使用习惯的APP平台,结合移动学习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培养人才。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规范、高效运行,必须完善相关运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手机联系网络制度。建立由上至下面向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信息联络制度,同时建立由下至上的手机媒体信息反馈网络制度。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责制度。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领导管理机制,明确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管理权责制度。三是建立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建立教育者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评估制度。四是建立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制度化补贴和非常时期补贴,特别是给予学生干部一定资费补贴,为大学生干部桥梁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势载体作用,探索完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对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新媒体自出现以来被广泛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又因英语学习更注重材料的视听效果,新媒体也自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灵活的应用到学习策略中。新媒体的五大特性:定向性、精确性、漫延性、灵活性、互动性,应用到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降低学习成本,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1、传统以书本为主转为在线或以音像视频资料为主,从而导致大学英语学习媒介发生变化。
我们一般认为新媒体大致包括三类: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手机媒体。而其中网络媒体所包括的搜索引擎、各类网站、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网络期刊、博客;和手机媒体包括的短信彩信、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图书、手机电视等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的产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日常学习的媒介。如老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书本已经悄然减少,而各类影音资料已经出现在老师们最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入到了学生的学习中。
2、以教师布置作业复习预习的形式转为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学习主客体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角度的体验与感受。这种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课堂主要以教师布置作业督促学生复习预习,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主要学习任务,而如今,随着电脑、QQ、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出现,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形式已经非常普遍。通过网络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的这一改变,使课堂真正地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堂。
3、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即,学习时空发生变化。学习时空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所处的时间、空间 。新媒体因其强互动性、多样性,便于沟通性,以及广阔的覆盖面,准确的定位和简洁等特点而被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而受益于新媒体的各种特点。学生的学习时空也开始发生改变。例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文歌曲。这种学习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某段时间某个地点的某节课上。大学英语的学习相对更加具有自由性,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相较初中高中更加灵活,所以,在轰轰烈烈的新媒体浪潮下获得了更多的方便与进步。
4、拓展学习资源,扩展学习纵深度。学习资源纵深度发生变化。“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或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学习资源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学习资源新兴的网络教育网站、教育博客、校园网等平台已经将学习资源进行了共享。这种共享方便了学生在学习时轻松的获得各种资源。并且此种共享不仅扩展了学习宽度,使资源来路更加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习的纵深度。在这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带来的“福利”是不可忽视的。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英语学习的新方法、新策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的背景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优越的学习条件。自主学习能力是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相区别的一种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归纳分析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思考能力等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有趣的环境,让学生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慢慢的提高去自主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媒体虽然能为学生丰富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视野,但是也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把英语学精并且灵活应用还是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这样才会真正掌握知识。
2.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表达教学理念。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数字信息化。这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例如老师可以提前将教学内容分享到网上,学生就可以提前预习学习内容,使第二天的教学更加的高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随地咨询老师或向像老师提出问题。由此也可见,在新文化的浪潮下将新媒体与大学英语的学习结合已经是必然事件,而新媒体的应用也必然会对英语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3、增加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课堂。各个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策略有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也不同。丰富的课堂活动可以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老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所以对知识的接受率差。新媒体注重影音图片的传播,使学习活动不再只拘泥于一种方式,帮助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新媒体在校园的普及带来了新型的校园文化,大学英语的学习策略随之发生变化不断完善。在借助新媒体的情况下,为学生真正带来方便、高效的学习策略。
三、结语
结合新媒体学学英语的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大部分学生对媒体的应用都已经相当熟练,对英语的学习也通过多年的学习有一定的心得,结合新媒体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学英语的学习策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新媒体必将使得外语学习更为高效和实用。
参考文献:
[1] Reid, J.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 / EFL classroom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王奇民, 王健. 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析[J]. 外语 界, 2003 (2): 41-46.
[3]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关键词 大学生 “宅居”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9
Psychological State Analysis of Students' "Residence" Phenomenon
CAI Xiaolian, ZHOU Yihui, CAO Dan, WANG Cha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s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state , "the residence" reasons and so on ,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y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residence". We put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family, colleg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idence"; psychology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宅居”一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尤为被人关注的则是大学生“宅居”现象的普及。“宅”字最早起源于日本,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现今,很多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都对此有从社会人文角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心理学方面,提出一些能够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深层次解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分别从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现状调查和应对策略来剖析大学生“宅居”现象,以期得出更加完善的结论。经过本小组的分析研究,认为引起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心理状况和原因:惰性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压力、沉迷于自身爱好、对网络产生依赖性、信任感缺失、自我封闭。基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目前的“宅居”状况。本文希望通过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从心理方面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疏导,自信的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从而有效改善目前大学生“宅居”现象。
1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
“宅”这个词出自 1980 年代的日本,写作“御宅”(おたく),它的出现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密不可分,本意指“贵府上”。后来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①但是对于“宅”这一概念,国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宅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网络紧密相连的。在郭秀荣等人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一文中,将宅定义为:“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变化”。直至如今,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宅”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②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首先他们知识水平较高,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同样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外界干扰。其次,高校是一种集体化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缺少了一直以来家长、老师的约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沉溺于自己的喜好中不可自拔。最后,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使用电子通讯设备的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及其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种种看来,大学生“宅居”现象悄然兴起实属必然。而面对这逐步发展壮大的“宅居”一族,笔者在对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之后,对于“宅居”这个问题有了较好的把握和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同时对大学生“宅居”有了新的定义: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是指大学生较长时间处于宿舍环境中,表现在沉迷于某一特定的兴趣或爱好,与外界缺少联系和交流,或只通过虚拟网络与外界联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最终处于虚构的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的一类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1.2 前人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在此前也有不少类似的研究。蒋玉娟在《大学生蜗居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探索“宅居”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陈艳艳、曾佑伟在《大学生“御宅族”的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一文中,从人本主义角度为切入点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郑碧强和张叶云在《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一文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生活的原因。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宅”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潘万里在《当代大学生宅居现象探析》一文中,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并且做出了客观清晰的认识,等等一系列的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宅居”现象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解释。笔者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探究大学生“宅居”的心理状况,并力图从心理层次找出解决之道,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度过一个充实有趣的大学生活。
2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现状分析
2.1 心理状况
近年来,大学生宅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整日整日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与此同时,大学生宅居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如焦躁、失眠、抑郁、社交焦虑等。经调查,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沉迷于自身爱好。大学生宅居群体的爱好大多与ACG(漫画、动画、游戏)相关,他们过分沉溺二次元的世界,只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在网络上交流,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共同的爱好展开,他们总是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
(2)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大学生宅居群体通常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很强的依赖性,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满足,却逃避现实中的真实世界。他们一段时间不接触网络就会很难受,例如虽然没有人联系他们,但他们一直会下意识地去看手机,否则便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等表现。
(3)信任感的缺失。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发展人际信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直接的影响。③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失望,这就会造成当代大学生企图通过网络途径寻求慰藉,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狭隘。
(4)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理想和对未来的准确定位,难以激发自身的斗志,从而缺乏追求与目标,于是就会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并企图从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逃避的消极方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和爱情方面容易遭遇挫折,这时候很多大学生把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④
(5)自我封闭。从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来说,这里的自我封闭指的是其对自我心理进行孤立,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意主动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直面交流。一部分人是不屑与他人交往,而另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状态。⑤
2.2 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宅居群体“宅”的原因是由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调整机制引起的。在上述的宅居大学生基本心理状况中可以看出,宅居大学生的行为大多与社会期待不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人际关系不和谐,因此他们就会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来解除自己的焦虑感。
(1)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指个体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宅居”群体平时生活普遍都较为懒散,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都没有自己的安排,整日里无所事事。大学生“宅居”群体一旦产生了惰性心理,在想要进行奋斗时,反而更提不起精神,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他们就会渐渐丧失斗志,变得愈来愈“宅”。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受到群体中人们行为的影响,进而在个体的判断以及认识等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相符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群体,他们都渴望能够融入集体,去体会群体中的友情与爱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及榜样对于人形成复杂行为的重要性。群体的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强大的,大学生想要融入周围的生活环境与群体,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在消极榜样的作用下,容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错把“宅居”当成时尚,并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
(3)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的一代,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缺乏斗志,往往都面临着学业重、就业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极其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中受到挫败。当现实与理想相悖,他们为了寻求自我安慰,获得心理的满足,便及易选择逃避压力。大学生“宅居”群体会把从来自外界的压力在内心进行释放,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以及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新型的自闭方式。
3 应对策略
3.1 个人层面
(1)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方式。古语有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为此,我们本身应有一种创新转变的意识,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才式,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互动。“宅居”的大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宿舍,时间及行程安排等都相对充裕,几乎一切时间都需要靠自我支配管理。如果在家里或宿舍,经常面对互联网不能自拔,废寝忘食,就会导致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规律,造成自己的生物钟紊乱,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工作,久而久之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会有极大的损伤,使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即使“宅”在家中或是呆在宿舍,也要尽可能合理地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时间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预留固定的外出活动时间,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适当情况下可以用代币疗法敦促自己坚持。
(2)塑造健康人格,加强自我认同感。互联网再强大,也只是导致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外因,当代大学“宅居”现象形成的最本质原因其实是内因。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陷入“宅居”状况就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感,故而持续迷于互联网来逃避现实生活,希望在虚拟中找寻认可与安慰,找寻所谓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其实是不健全的。因此,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和加强自我认同感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宅居”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应鼓励“宅男”、“宅女”多接触真实的社会,摆脱网络,走近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与满足感,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不断加强自我价值与存在的认同。
3.2 家庭层面
(1)加强家庭沟通,化解代沟冲突。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营造一个安乐舒服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心与关心。同时,父母需要密切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学会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并正确地教育、引导他们解决这些烦恼。因而,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是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但是现实家庭生活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关系紧张、充斥矛盾,孩子找不到可以诉说的对象与情感依托,故而才会一直借助不真实的互联网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样一来,“宅居”的大学生继续依赖互联网,厌烦人际交往,与家人的关系也日益冷淡,但其实多数也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冲突,故而与家人交流贫乏和困难,久而久之就更加沉默,⑥甚至于同坐一桌吃饭也会对家人视而不见。
(2)家长上行下效,凡事身体力行。父母的榜样作用,其实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像孩子青春时期,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殊不知这正是因为自己平时对孩子反复无常的后果。就像“曾子杀猪”的故事一样,曾子之妻因为孩子表现好,一时高兴,或者说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从而达成某项目标,轻易许下了物质奖励,但最后却因为忘了或其它种种原因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故而作为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类比到“宅居”问题,很多父母可能本身就比较宅,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整日捧着个iPad或是手机沉迷于网络,这样孩子又因为模仿能力很强,也是更加宅了。故而,家长以身作则走出“宅居”有时候可能会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3.3 高校层面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以人为本最早是由罗杰斯和马斯洛在人本主义中提出来的。而在我国高校中,坚持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宅居”的大学生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充裕,加之校园里他们真正有兴趣投入的活动很少,如此不断恶性循环,长久地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和宿舍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又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疏导互联网和危机干预机制,比如科技、文体等社团活动,这样一来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不仅情操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而且其个性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提供互动平台,培养交际能力。改变大学生“宅居”现象,就是要加强对“宅居”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与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他们安排丰富的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使他们逐渐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走下互联网,走出宿舍,走上操场。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时,不仅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鼓励他们用真诚、包容的正确态度来对待他人与社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满足尊重的需要。比如举办文艺晚会、辩论赛、营销大赛等活动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愉悦感,从而摆脱空虚的“宅居”生活。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Z)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章渊博.日本漫画与御宅文化.硕士学位论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8.
②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6).
③ 于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2003(3):65-67.
④ 李智,顾正虎.高校“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其“出宅”.文教资料,2010(6):204-205.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26-03
引言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转向多元化。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不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培养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更是时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财经类院校相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实验课内容较少,动手机会少,更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那些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乐娟和任正德,2012),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已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从导师制角度进行研究。王根顺和王辉(2008)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1+2’+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施秀剑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主要有小组会议、个别谈话和电话或短信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情况,指导的针对性更强。马龙海和蓝宝江(2012)则从教师角度研究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他们认为大学教师应激发本科生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学习;引导本科生专注于研究主题,阅读相关高质量文献,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提升其创造力。二是从发挥科研平台作用角度进行研究。王巨克等(2012)就如何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杜鹃和刘良民(2011)也认为应积极利用大学科研平台,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其科研能力。三是从其他方式展开研究。唐洋等(2013)将差异化战略引入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差异化人才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王继夏和杨洞晓(2013)则对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学生自身、课堂教学、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国家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有利条件,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对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彻底改变本科生尤其是财经类本科生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主、专业知识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对高年级财经类院校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一是通过本专业老师开设的系列科研讲座以及研究专题课程,让高年级学生逐渐熟悉科学研究的特点、方法,进而培养其查找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建立科研团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或暑期实践计划等,大学生可以更深入接触社会,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锻炼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开展工作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借助于本科导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让一部分专业基础较扎实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调研、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提高了其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以及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校而言,其意义体现在:一是本科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在为教师和学校完成科研任务、取得较高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以及课题的最终结题,也有助于课题主持人腾出更多时间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三是培养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进一步进入本校及其他院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通过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年级本科生专业知识素养不足,科研能力较低
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而宽广的知识面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外在条件。由于高年级本科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主要忙于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学习,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本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加之高年级本科生未经过系统和长时间的文献阅读,难以掌握国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最新发展,导致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明确清晰的研究思路,科研能力普遍较低。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机会和训练机会少
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将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作为毕业设计,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高的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公开的想法较为强烈。但由于缺乏对高年级本科生行之有效的科研训练指导的机会,进而阻碍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原因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没有高度重视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完整计划,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二是财经类高校的教师评定制度不利于学生获得足够的科研指导。因为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教仅注重教师的授课水平,对其指导学生科研能力的投入为充分考虑,使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的激励降低。再者,从学校层面讲,对高年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弱,设立的项目较少,竞争过于激烈。除了大学生创新基金之外,高年级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而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则较多。
(三)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部分高校包括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未考虑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等有机结合,未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采取的是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提升科研能力。
(四)现行就业环境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部分高校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源,而采取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为割裂了科研与就业的关系。同时,学校的对就业的过度重视使大学生产生了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的错误思想,上大学伊始便开始四处寻找实习机会或兼职,影响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多元化需求下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发挥导师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是指本科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专业、学业等角度指导学习,侧重于学术指导,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辅导等,当然也负有育人功能,在生活上也应积极关心学生,帮助其更快成长。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导师忙于自身学业或教学等工作,对学生疏于指导。鉴于导师制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从当前的单向选择逐渐过渡为双向选择,实行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模式。具体做法为: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甄别确认教师的指导资格,公布符合指导条件的教师名单,公开指导教师的个人学历背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指导人数、参与的社会活动等;接着,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爱好进行选择,进而提出申请,并报请学院批准。当申请学生超过导师有指导名额,则调剂到其他导师名下。
导师的选择时间可以从大二开始,因为此时学生具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目的。双向选择结束之后,导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等其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基础挑选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数据的搜集和计量分析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并挑选优秀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扩大视野,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紧紧抓住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有利时机,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以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观察经济现象、调查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热点能力的创新型、高层次经济学专门人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师培训和外出进修,不断优化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二是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研究,整合科研力量,突出公司经济这一特色。通过跟兄弟院校交流考察调研等途径,扩大教师的对外交流,以利于更好把握经济学发展方向及学术前言;同时,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也可以适当吸引一批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争取建立一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三是努力推出一批面向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主的科研项目,以经济学院科研团队为引领,以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升能力和拓宽视野为宗旨,强化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其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读经济现象、研究经济热点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利用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为了更好地借助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这一宝贵资源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科研部门对创新基金进行管理的同时,学院也应加强对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等,调动导师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是对于参与了学生项目研究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等评定时给予一定倾斜。二是对于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和暑期实践计划等项目的学生,除了学校给予的经费之外,学院可追加一定的配套经费,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争取产生更多优秀成果。此外,学院也可以与企业联合设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科学研究课题,鼓励更多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四)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历层次合理,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上佳平台。其中,经济学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密切,学院领导和老师也一直致力于营造学生科研氛围,有助于我们发挥学院自身优势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依托产学研项目,实行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为高年级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途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学院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
结论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强盛不衰的持久动力,而高等财经类院校又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才能让其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满足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从而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才能为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娟,刘良明.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48-49.
[2] 乐娟,任正德.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4):48-50.
[3] 马龙海,蓝宝江.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3):42-44.
[4] 施秀剑,蒋索,赵翔.导师制在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和评价[J].科技信息,2012,(19):4-5.
[5] 唐洋,聂绍芳,牛佳丽.差异化人才培养中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52-54.
[6] 王根顺,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4-48.
[7] 王巨克,罗学刚,王楠,戴炳业,张同存.依托高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轻工教育,2012,(2):66-68.
[8] 王继夏,杨洞晓.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3-126.
Research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Senior
Undergradu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LI Yong-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关键词]贵州省高校 培养 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52-02
事物的发展变化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知识产权”也不例外。几年前,我们对这个概念还很陌生,但近年来,“知识产权”一词逐渐变成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词语,它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人们开始普遍关注这个话题,特别是关注我们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建设。
贵州省作为西部省份,在发展上有很多还需要借鉴发达省份的好的做法和理念。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山寨产品及山寨文化等一些知识产权现象成了大家饭后茶余的话题;从社会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核心的技术以及品牌战略;从各级政府角度看,也相应制定、出台了系列知识产权方面的制度。可见,知识产权意识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笔者试着从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现状、内涵、记忆培养的路径三个方面分析目前我省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形成、发展,有效地为我省各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意识的提高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从内涵研究入手,把握当前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一直在提“知识产权”这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识产权呢?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去理解它。知识产权从广义上去理解,人类智力创造的一切成果都被包括在其中;从狭义角度去理解,它仅是包括了著作权和工业产权两个方面。
什么又是知识产权意识呢?应该说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是社会主体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的综合。可见,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他们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评价、情感、意志等的内心体验,也就是这一社会主体对于知识产权现象的主观心理反映,我们把它称之为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二、贵州省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所表现出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较为落后的省份,教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任务。我们的高等学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的场所,更要注重创造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些都使得高等学校大学生与知识产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贵州省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及认知的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山寨文化及山寨产品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知识产权认知偏差的警钟
“山寨”一词,也是近些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最初我们提到的“山寨”,也多是指一些仿制、低价的傍名牌商品。伴随着“山寨”现象的层出不穷,“山寨”的概念延伸了,现在我们已经逐步习惯用它去代替“模仿、仿造、克隆、抄袭”等概念了。在大学生群体中,“山寨”现象也是随处可见,山寨商品、山寨文化似乎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们穿着山寨衣服,用着山寨手机,闲聊着山寨文化,这样的现象,在贵州省高校也较为普遍。由于缺乏对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了解,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使用假冒产品津津乐道,以使用假冒名牌为荣,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术不端”现象在高校校园悄然生起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对学生理论功底的打造是十分必要的。但很多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总想着去走捷径,在写文章或论文前不是做大量认真、细致的调研、思考,而是利用一些软件、工具去搜索、复制大量参考文献,东拼之,西凑之,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整体复制,然后把原作者姓名换成自己的姓名。我们在这所讲的“学术不端”指的就是在高校存在的文章、论文等抄袭较为严重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最大的影响就是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是潜心学习,而是偷懒,急功近利。但很多学生还以此为荣,认为这样既快又便捷,还自嘲“天下文章一大抄”。
(三)“垃圾专利”现象的出现不容小视
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垃圾食品”,是指对人身体不利、无用甚至有害的食品,而“垃圾专利”又是指什么呢?从目前来看,“专利”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为使自己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很多人去申请了专利,但也有一些人另有用心地去申请一些对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无用的专利,这些,我们把它们称之为“垃圾专利”。
这样的现象在我省高校也存在,随着专利意识在高校的逐步普及并日益加深,很多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均加入了拥有专利指标要求,这样一来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为了一些目的而去申请一些并不符合专利要求的技术。这样的现象需要我们重视。
三、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培养路径的思考
贵州省一直以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从政府到各个高校都把这一工作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而知识产权意识既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我省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均下了不少功夫。但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做得较为欠缺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就是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是片面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还应把诚信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人生观、责任意识树立包含在其中。
可见,我省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渐进性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一)强化伦理道德教育,创新理论教学实现途径,提升正能量
一是创新思想政治课实践环节,进一步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在教育学生之前,教师应首先了解相关知识。二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一方面可以开展相关讲座、培训,另一方面强化宣传阵地的作用,通过宣传栏、主题教育活动、宣传展等形式,开展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这样既可以较好地使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得以提高,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
(二)营造法治教育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有力途径
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律道德意识对促进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校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是要对学术不端、垃圾专利等现象进行处罚等等。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也可使广大学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法制观念得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
(三)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工作方法、工作途径
从我省各高校来看,普遍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仅仅是某些专业的事,而没有把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当作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各高校应积极探索、拓展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工作途径,使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开展多形式的、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在信息社会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已经俨然成为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就是对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可见,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与培养也必然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与培养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面对挑战,创新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琼娣.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现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2] 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