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院护理论文

医院护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6 18:39: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院护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院护理论文

第1篇

1.1医院药品使用水平的重要性

药物使用是医院进行诊疗服务不可替代的方法,药物使用水平的高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救治,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也对医院市场占有份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强化对医院药品使用质量的管理,对促进医院诊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的社会意义和市场经济意义。

1.2护理环节给药对医院药品使用水平的影响

住院患者需经医师、药师及护士等3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环节,才能获得药物使用。由于该3种技术人员临床中提供的服务角度不同,其与药物专业相关的程度也有不同。对于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而言,药物的给予只是患者众多护理工作的其中之一,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给药环节影响药物使用质量的了解及理解,均因其专业的局限性而不被重视或被忽略。众所周知,药物需使用后才能呈现其诊疗作用,要保证药物使用出现预期的效果,正确的处方(医嘱)、正确的处方调配、及正确的使用缺一不可。对于住院患者而言,护理人员正确的给药,是患者药物正确使用的保证,因此,重视护理环节对医院药品使用质量影响的管理,将促进医院药品使用水平的提高。

1.3护理给药环节对住院患者用药质量的影响

护理环节患者给药对患者用药质量的影响主要因护士工作及专业技术局限等原因导致的。

1.3.1护士工作因素对患者用药质量的影响

按医院病房护理人员工作制,节假日及8h外的护理工作,均由值班护士承担,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一名至多二名护士需承担整个病房的所有患者的护理工作,这样的情况导致患者的给药时间不可能严格准确执行医嘱。以每日2次静脉滴注给药为例:由于病房查房及护士值班的影响,患者的给药一般在上午给药1次,下午给药1次。这种给药方式两次给药的间隔时间没有达到间隔12h,这势必将增加血药浓度波动幅度,进而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1.3.2护士专业因素对患者用药质量的影响

药物学是极其专业性的学科,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因其专业的局限性,因而工作中不可能完全掌握临床所用药物正确给药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如:个别患者因一些原因会将药品嚼碎服用,对于缓释药片而言,这一行为将严重影响该类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如果护士对所给药片性质的了解和掌握,在给予这类药品的过程中附带提醒患者不可嚼碎服用,将使这类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

1.3.3护士责任心对患者用药质量的影响

药物使用环节中影响药品使用质量提高的因素较多,要降低这些因素对药品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护士责任心的提高极其重要。以避光药品为例:医师处方后,药品从药房调配到病房,按避光药品使用及存放管理要求,该类药品至使用完全前均需避光。通过对部分病房避光药品存放及使用过程的了解,并不是所有的病房都遵照避光药品的临时存放及使用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

2.讨论

第2篇

1.1对象

唐山市某三甲医院784名临床护士。纳入标准: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岗位工作3年以上的在岗护士。排除标准:2年内接受过硬脊膜外麻醉和腰椎麻醉者;1年内曾怀孕、正在休产假和哺乳者;已知患有妇科疾病、肿瘤、先天性疾病,或非工作原因的外伤史者;既往或目前精神疾病史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采用ORMDs自评量表,包括3部分:人口学信息、工作情况、近1年内肌肉骨骼疼痛或不适情况,共9个条目,包括颈、肩、背、肘、腰、腕/手、臀/髋、膝、踝/足等9个部位在过去1年和近1周内的疼痛情况,每个条目均设“有”、“无”2个选项,分别赋值0分、1分,该部分还配有9个疼痛部位的示意图,方便护士直观作答,同时详细描述疼痛或不适特征及治疗。

1.2.2调查方法

对受试对象进行动员及问卷填写要求的讲解,并进行现场答疑。发放问卷,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对问卷中漏填或多填项目补充纠正。共发放调查表834份,其中有效问卷784份,有效率为94.0%。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784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4±6.5)岁(20~58岁),以20~2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多,占50.0%;本科以上学历者占51.7%。

2.2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情况

702名调查对象患有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89.5%,肌肉骨骼疾患患病部位前四位为颈、肩、腰及背部,分别为75.0%、65.6%、60.7%和45.7%。

2.3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3.1不同工作背景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分析

职称、就业状况、经常加班三个因素对护理人员的肌肉骨骼疾患患病情况有影响(P<0.05)。护师和主管护师较其他职称护士的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在编护士肌肉骨骼疾患患病高于聘用护士;经常加班的护理工作人员肌肉骨骼疾患患病高于不经常加班者。未发现工作科室、职务、工作岗位、轮班制、经常替班、人员短缺等因素对肌肉骨骼疾患患病情况有影响。

2.3.2工作时长对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

肌肉骨骼疾患组护理人员工龄、轮班天数、日工作时间、周工作天数、日照顾病人数及每小时重复同一动作次数均高于非疾患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3工作负荷对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

工作时搬运或上举重物、工作时转身或弯腰的幅度对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有影响,推拉或搬运重物的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于搬举重物或未搬运重物者,工作中频繁大幅度弯腰的护理人员其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

2.3.4工作感受对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

工作紧张度高、工作中疲劳感强、工作后体力劳累感强、休息不充足、工作满意度低的护理人员,其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说明工作感受与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有关。

2.4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以是否患有肌肉骨骼疾患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工作疲劳感强、工龄长、日工作时间长、每天照顾病人数多是护理人员发生肌肉骨骼疾患的危险因素。

3讨论

3.1护理人员ORMDs流行现状

一般人群ORMDs的年发生率为15.0%~20.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ORMDs的年患病率为89.5%,与刘长俊的研究结果相近。本研究调查显示:护理人员ORMDs各部位按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75.0%)、肩(65.6%)、腰(60.7%)、背(45.7%)、踝/足(32.4%)、膝(29.6%)、手腕(21.0%)、肘(19.4%)、髋臀(18.9%),按患病部位排序,居于前四位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肩、腰、背。但各文献报道排序不尽一致,莫文娟等的研究发现护士ORMDs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腰、颈、肩,年发病率分别为56.62%、44.73%、38.11%;余秋月研究发现,护士人群职业性下背痛患病率为56.9%;孙静等对ICU病房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下背痛现患率高达87.0%;崔敬爱等发现临床护士颈部的肌肉患病人数最多,为98.7%;其余为肩部疾患(69.3%)、下背(58.9%);ORMDs的好发部位不同,可能与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人员编制、工作量大小及个体健康状况有关。内科、儿科、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人员频繁弯腰为病人静脉注射、铺床,为卧床病人更换,搬运病人,重复而持续的单方向活动,都会造成肢体受力不均而产生肌肉骨胳损伤;此外,肌肉处于静态紧张状态时,血液循环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不利代谢产物的清除,易导致肌肉疲劳损伤,因此,持续的强迫或不正确的操作方式,极易促进累积性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人员短缺无形间增加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超负荷的工作是导致疾患发生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个体的体质差异及锻炼的频率与ORMDs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

3.2ORMDs的影响因素

第3篇

1.1激励机制与团队建设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在护理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团队成员有激情、有活力,萌发实现团队工作目标的动机、动力和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使团队成员获得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行为。

1.2协调机制与团队建设在护理团队建设中,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要使每名护理人员对自己在团队中角色与工作目标有正确认识,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渠道和完善的协调机制,采用通过会议、网络、短信、飞信、微信等形式,相互之间多倾听、多沟通,减少或避免矛盾与冲突,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言行与医院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

1.3竞争协作与团队建设在护理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共同存在的两个方面,合理的竞争对于团队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护理团队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加强合理、良性竞争的引导,抑制竞争向恶性方向发展,如采取思想教育、技能竞赛等措施,以促进竞争与合作的发展与协作性的提高。

1.4创新推动与团队建设创新是团队建设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创新一个团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医院在开展医疗制度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增加创新的投入,并以此推动团队建设;要从源头上增强创新建设,从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研发与提升来开展创新力建设,要有明确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目标,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社会需求,凝练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和管理问题,从而持续增强医院的创新力与活力,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

2护理文化建设

2.1护理文化的内涵护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被全体护理人员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全体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护理文化是指在特定护理工作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护理精神和行为准则等。由此可见,护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整个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的群体意志和信念,其规范着护理人员的思想、追求、情绪和情感,并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发展的软环境。

2.2护理文化建设思考中华护理学会已对全国护理人员提出了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的要求,其为护理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医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护理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从护理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1)建设情感与价值和谐的护理文化,稳定护理团队队伍。目前,社会上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医院中,护士的工作琐碎繁重,但获得学习培训和使用的机会很少;多数医院重医疗、轻护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够,护理与医疗发展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开展护理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更具现实意义;必须深刻认识护理工作意义,科学领导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使命感,建设和谐温馨的情感护理文化,建立起基层护士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护理团队目标建设的稳定性。(2)建设协作与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提升护理团队活力。护理团队是有众多护士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协作原则是护理团队精神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而其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体实力。医院的制度建立、对护理岗位的设计及选聘及安排护士等都要贯彻协作原则;要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护理人员之间和团队优势的互补,激发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因此,在护理团队建设中,需要建设协作和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护理团队的活力和工作效率。(3)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文化建设,推进护理团队发展。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其要求护理人员应摒弃“就事论事”的惯性思维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查找问题的脉搏和根源,避免主观与片面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了解及掌握当前的护理工作现状、发展方向与总体思路,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发展;应采用继续教育、主题学术交流,技术比赛等举措,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护理文化。

第4篇

1.1资料来源:

为市区12家基层医院在2013年1月~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共98例。

1.2监测方法:

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后,立即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并报告科室护士生长,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简称院感办)。院感办工作人员审核“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后,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评估,随后至传染科咨询与就诊,感染办对每例职业暴露进行定期随访。

2结果

2.1职业暴露人员分布

2013年1月~12月12家基层医院共有98名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毕业人群,占80.62%,居首位;工作年限≤5年的人员占63.27%;初级职称人员68.37%;在不同的岗位,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科所在科室以外科为主,占72.45%,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及所在管室分布构成比(%)。

2.2职业暴露方式及发生环节:

职业暴露方式以静脉针头或套管针为主,占48.98%;职业暴露发生环节以静脉输液时或拔针时为主,占42.86%,锐器伤职业暴露种类及操作环节构成比(%)。

2.3暴露源疾病分布及发生率:

暴露源患者中乙型肝炎59例,占60.20%,丙肝15例,占15.31%,梅毒9例,占9.18%,暴露源疾病分布及构成比(%)。

3讨论

3.1锐器伤职业暴露风险分析

3.1.1职业暴露人员分布及暴露源病种:

98名职业暴露人员中,工作年限≤5年的人员占63.27%;初级职称人员占68.37%;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毕业人群,占80.62%,居首位。近年来基层医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理人员严重流失,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新招进的大批员工大多学历不高、工龄较短,主要集中在临床一线,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及医疗保障,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较为淡薄,是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人群。由于外科诊疗、护理操作多,患者突发应急状况频繁,工作紧张度及劳动强度较大,所以发生职业暴露明显高于内科。而暴露源又以血源性疾病多见,患者中以乙型肝炎为主,占60.20%。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2亿,占人口总数的10%,乙型患者的增多,相应增加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成为主要的医院血源性传播疾病。

3.1.2锐器伤职业暴露种类及操作环节:

职业暴露种类以静脉针头或套管针为主,占48.98%;职业暴露发生环节以静脉输液时或拔针时为主,占42.86%。有调查报道经常接触针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是不接触的2.3倍,护士是医院中接触针头频率最高的人群,所以也是针刺伤发生最多的人群。一方面对职业暴露带来的伤害重视不够,普遍认为一点小伤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简单处理就行了。另外,一些护士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如重复穿刺不更换针头,针头回套,抽血后针头随意放置或插入瓶塞,掰安瓿不注意防护等。

3.1.3防护环境及设施不到位: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病室布局不合理,工作环境狭小,凌乱光线不足;基础设施及设备落后,为了节约开支和成本,不注重防护器材的购人,如安全留置针、无针连接系统、正压输液针头等在基层医院很难普及,未能配备足够的锐器盒放置锐器,使用后的针头时间长或锐器盒装量太满等,有的基层医院连一次性手套也不能常规提供,使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机会增多。

3.1.4护理人力资源不够: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超负荷工作造成身心疲惫,精力不集中,往往忽视对自身的保护,长期处于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危险之中。

3.2锐器伤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3.2.1加强培训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通过讲座、通讯宣传栏、会议和编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手册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新上岗及在职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的灌输职业暴露的危害及相关的知识,以教育和指导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操作规范,正确掌握防护技能和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3.2.2注重安全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有资料表明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执行规范操作。通过调查了解,在98例锐器伤职业暴露中,主要原因为,护士在为患者拔针回收过程中,不规范操作,被针头刺伤;损伤性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回收至利器盒中等。为此,护理人员应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牢固树立在医疗活动中认定所有的患者都可能具有潜在传染性的观念,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必须实施标准预防,在接触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的操作应戴手套,手部皮肤破损时必须戴双层乳胶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2.3改善工作环境、加大职业防护设施的投入:

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配备安全医疗器材,保证操作环境光线充足,采用真空采血管抽血穿刺最好选用安全型套管针,避免血液外渗造成污染,提供足够的锐器盒,当锐器收集到3/4时即进行封存,养成凡是操作就携带治疗车或治疗盘的良好习惯,治疗车及治疗盘内放置小利器盒,拔针后直接将针头放入利器盒,避免针头及二次分类造成的锐器伤职业暴露。

3.2.4合理配置和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有文献报道工作量越大,工作越忙,越易发生职业暴露。这要求医院管理者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为护理人员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理人员的紧张状态,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

3.2.5完善报告流程、及时处置和检查:

第5篇

1.1管理因素:基层医院对护理人员培训机制不完善,对护理质量管理不够严格,造成整个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实施到位。另外,产科护理工作较繁重,容易造成护理人员劳累,导致一些失误情况的发生。

1.2护理人员因素:在实施产科护理时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观察病情不仔细,病情记录不详细,母婴出现异常先兆或产程停滞等不能及时发现处理等。助产士业务技术不够熟练,缺乏对某些症状的认识和预见而延误诊治,如对巨大儿的分娩估计不足导致滞产;对会阴保护不当致会阴裂伤;产钳助产造成产伤并发症等。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文件书写不够及时、规范,工作时服务态度冷漠生硬,与产妇及家属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纠纷的发生。

1.3产妇及家属因素:产妇在分娩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很大改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情绪上的波动,严重时出现生理疾病,一些孕妇及家属不了解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这为护理埋下不安全隐患。妊娠和分娩虽然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可预知的风险。

1.4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医院的环境和使用的设备及其他相关因素,常见有病房地面湿滑、空气质量以及设备消毒等,这些均可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防范措施

2.1完善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护理风险防范,确保护理安全。加强法律知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定期对妇产科相关操作规程进行审核,发现问题的制度及时修订,结合临床实践工作经验,修补安全制度漏洞和不足的地方,加强护理人员交接班查房等制度的落实,从制度上规范护理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质量: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等规章制度,对新护士、低年资助产士认真“传帮带”,组织人员定期行产科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整个护理工作水平。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护理缺陷的情况发生。

2.3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主动提供咨询和指导,以优质的服务满足产妇的各种需求。

第6篇

1管理医疗废物

手术室的医疗废物较多,包括感染的、药物的、病理的,在处理时,应做好具体的分类,采用黄色的的专用塑料袋收纳废物,将刀片、针头等比较锐利的废物放入到利器盒中,若废物装满3/4时,即可封袋。由专门的废物处理人员对废物进行集中回收以及处理,若暂时不能回收的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能超过2d。指标观察:记录分析护理满意情况、不同切口发生感染情况、手术前后的手菌落数、空气菌落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72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9例,比较满意30例,不满意13例,满意率为81.9%,护理后,非常满意42例,比较满意30例,不满意0例,满意率为100.0%,护理后满意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护理前后切口感染率:护理前,Ⅰ类切口感染率为7.3%(3/41),Ⅱ类切口感染率为11.5%(3/26),Ⅲ类切口感染率为40.0%(2/5),护理后,无感染发生,比较两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P<0.05比较差异显著。

2.3比较护理前后的手菌落数以及空气菌落数: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手菌落数以及空气菌落数,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术前患者空气菌落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手术后,护理后患者的空气菌落数以及手菌落数明显下降,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7篇

1.1建立健全的护理部—科室安全管理组织

由护理部-科室安全管理组织负责对护理安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建立科学的差错报告系统,保证不良事件处置有序有效。定期讨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并将改进措施书面反馈到各科室。执行非惩罚性不良事件管理,鼓励上报身边的各种不良事件。

1.2编制危险因素名录

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含法律法规、制度不掌握或执行不到位,医院环境设施、急救药品、物品不全或损坏未能及时维修补充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汇总医嘱执行、药品使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和环节、器械物品管理,患者期望值、依从性、自理能力,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护患关系等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来自各方面不良事件的讨论、分析,然后编制护理危险因素名录,供护士学习和培训用。提醒护士时刻关注影响护理安全的风险点,并注意规避。

1.3制定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书,并结合患者实际加以应用

护理规范性文书的使用可以纠正护士素质差异带来的工作偏差。如:“新技术和侵入性操作知情告知书”、“入院患者评估表”、“患者风险评估表”、“难免压疮申报表”、“压疮报告表”、“不良事件上报表”等。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文书记录的规范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追踪解决。

1.4加强护士培训

对护士进行法律法规、制度职责、理论知识及技能、人文、伦理、护理工作风险识别与处置等知识培训,丰富和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为防范护理风险提供智力保障。

1.5建立护理人力资源库

护理人力资源库由2~5年工作经验的护士组成。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致科室护理工作量短期急剧增加,护理部应根据患者增减动态调整护士数,使之达到床护比1∶0.4的要求。并加大后勤保障力度,除危重症患者外出检查外,做到一般事务护士不出科,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安全。

2科室管理

2.1建立健全的科内护理安全管理组织

科内建立由护士长和1~2名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护士组成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督促护士严格执行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及护理核心制度、个人职责和岗位职责。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督促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做到依法依规执业,实习生进修生专人带教,严禁无证上岗。

2.2护士分层次培训,多途径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制度职责,危险因素启示录,急救技能、护理理论及技术规范,新进物品器械使用方法、性能、适用范围、故障识别,新到药品适应证、毒副作用,新引进技术等内容。分层次培训主要以逐级负责为主,即副主任护师负责主管护师培训,主管护师负责护师培训,依次类推,护士长定期考核。还可利用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案例分析等形式,对护理疑难问题,急、危、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护士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2.3工作模式

2.3.1采用APN排班及夜间双班制

保障医嘱执行双人核对的有效落实,护士长根据护士能级与患者护理难易程度对应分配护理人员工作,有变异因素及时调整。

2.3.2护士执行床边工作制

即每位护士负责6~8个患者所需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工作;促进护患沟通,增进护患间感情,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性培养。改变功能制护理中所有的护士都负责,患者却找不到真正关心他的人。这样的工作模式更有利于护理管理者发现问题时查找责任人,改进力度得到加强,护理质量更优。

2.3.3加强重点环节和薄弱时段管理

夜班、节假日,实习生、进修生、新入科人员在岗时,有带病工作、家庭突遇变故人员在岗时,存在护理力量薄弱、人员经验缺乏、心理不稳定、体力下降等不利因素,护士长应做到心中有数,给予必要的提醒和监管。遇突发事件患者剧增时,利用科内人力资源调整上班人数,使之与工作量相适应,必要时上报护理部取得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库资源的支持。

2.3.4警钟常鸣,适时干预

常进行科内不良事件、新闻事件等的讨论分析,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危重患者多、护理薄弱时段和进行高风险操作前(如:输血、抢救、侵入性操作),管理人员及时预警,提醒护士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出存在的突出危险因素及应对办法。护士遭遇家庭变故及情绪剧烈变动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必要的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与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提示其保持清醒头脑,全心投入工作。及时的预警让护士提高安全意识,适时的干预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达到护理安全。

2.4患者的管理

患者身份确认是杜绝发错药、输错液等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保障。因此,强调治疗护理必须通过询问式、反问式,核对床头卡、手腕带及待接液体与前一瓶液体的患者信息,选择其中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要求清醒患者用反问式核查,昏迷患者必须核准手腕带内容。重点患者管理,对列入重点管理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及床头标识,严格交接,防止自伤、自残、自杀、走失、伤人、脱管等的发生。生活不能自理者注意防范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栓塞、关节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同时加强护患沟通,努力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情绪激动不配合治疗护理者安排科内权威人员解释与处置,尽可能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者及家属。对仍有纠纷倾向的患者及家属除耐心做好知情告知及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外,应注意取得患者或家属签字。必要时逐级上报,取得多方支持,多管齐下消除患者的疑虑。

2.5环境及物品管理

保持护理工作环境布局合理、固定、规范,药品物品分类放置并做好标识;容易致伤的物品、器械要妥善安放;损坏的物品及器械及时维修;科室物资按基数配置,使用后及时补充,尤其是急救物品使用后应及时补充完善;同时要加强相关科室之间的协作,做好物资配送和环境的维护工作。

3护士自我管理

第8篇

1.1方法本次研究中医院感染病例判定标准均参考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科记录,制定表格统一收集感染患者个体情况并准确填写。采取强化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构建层级式强化护理管理体制,建立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首先由护理部主任牵头、各科室护士长参与组建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同时在下属各科室设置感染控制监控人员,确保分级管理、明确分工、职责分明,切实落实感染控制责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科室感染防控工作,考查防控制度落实情况。②组织科室人员参与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并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培训内容涉及无菌操作规程、微生物知识、手部卫生清洁以及无菌物品管理、岗位操作规程等。③确立详细、规范的无菌技术管理与实施细则,并确保操作流程规范化,针对术后医疗垃圾处理也应确立分类细则,并实时监督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效约束护理工作,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护理管理,从而确保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遵循操作规程,提高工作责任心,改善个人业务水平,提升个人职业修养,从而有效预控医院感染事件。④重视细节部分的强化管理,切实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好物品以及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洗手操作规程;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规程,坚持一人一用一灭菌的无菌物品应用原则[3];同病种患者应集中归类安置,对于特殊感染者或者感染原因未明者应予以有效隔离,对于易感染人群如新生儿、老人等应予以有效的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应做好自身感染防护措施;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宣教[4]。

1.2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感染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制定的《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0例患者中,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皮肤感染以及手术切口感染例数明显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院内感染病例中约有30%~50%与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操作相关。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护理工作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的危险,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心理应对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意识以及工作责任心,有较大几率出现隔离防护不充分、用具消毒不完全以及医疗器械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因此导致交叉感染以及医院感染。②未明确管理细则,缺乏监控力度,导致护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和漏洞,医院感染率也随之升高[9]。③未完全隔离特殊感染以及未明原因的感染病例,或易感染人群保护不到位,导致医院感染率进一步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