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40: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铁路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管理混乱。在铁路交通运输业中,国家设置了很多的管理部门来进行管制,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手段,对铁路交通运输业来进行约束和管理。但是在部门之间,有的一些政策是存在有抵触性质的,有的则差异很大,导致运输经营者无所适从。政策的不统一以及手段的不一致,使得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很难得到规范。再加上管理部门繁多,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不时很理顺,而有的部门则为了保护自己部门的利益,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导致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扯皮、不作为不合作等现象的出现。
1.2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到,重设了很多部门,这样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在同一条运输线上,投放了多部门管理运输工具,这样就使得运输生产难以得到很好的组织,运力资源也不能够得到优化,这样就浪费了有限的运力资源。由于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不科学,导致人为地块分割和部门分羹,造成了运输资源的浪费和效能的降低,最终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1.3开支过大。管理部门上的重设,这样使得铁路交通运输业的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过多,导致办公费用增多,使得政府的开支加大。而有些管理部门还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运输企业和经营者需要向其交纳相当数量的“管理费”,这样就增加了企业和经营者的经济负担,最终也导致了企业开支过大。
1.4管理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起步较为晚,而且发展不是很完善。因此,政府就在管理法制上没有健全好,使得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运行时无法可依。而有的部门由于法律意识的浅薄,导致某些经营行为与法律相悖。这样都使得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难以在法律上开展。
2、铁路交通运输业的科学管理
2.1依法管制。在对铁路交通运输行业进行管理时,要依据我国的《行政许可法》等相关行政法律,对我国政府设置的各个行政部门现有的法规和文件进行清理,违反法律规定的要坚决制止,对没有法律授权的部门要坚决撤销,以此减少人员重设现象的出现。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我国的法律部门,建立健全有关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法律,使得我国政府的各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政策都有法可依,对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有章可循。
2.2管理模式改革。在管理模式中,要建立和健全“大交通”的行政管理模式,既实现一城一交、一市一交、一省一交乃至一国一交,由一个部门统管交通。借鉴我国铁路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将这些城市的管理经验进行整合,并且应用到全国范围内。管理模式的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铁路交通运输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3非政府组织管理。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如果实施“非政府组织管理”政策,将不必由政府管理和不适合政府管理的行政事务,来交由那些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管理。建立公共社会,使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起“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第三只脚”,这样就能够构成政府一企业一非政府组织稳定的三角框架,使得政府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4协调管理。现阶段,我国有些地方尚难成形“大交通”的管理模式,政府要协调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以及管理权限,使得各部门明确各自的责任与职权。各部门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步调一致,集中解决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营造处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3、结束语
1.外部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等均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以卖方为主的经济时代亦逐渐演变为以买方为主,在此种背景下,部分物资供应商为了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不得不采取特殊手段占领市场,长此以往,形成了无序的市场竞争,导致具有高质量产品与完善服务的供应商无法通过正常、规范的渠道参与至市场竞争中,不利于市场的正常发展。此外,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亦逐渐成了市场中各个领域无法或缺的贸易方式,这些均为物资采购管理理念的形成与完善并创新其管理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物资采购计划的超前性、准确性以及预见性,才能有效保证物资质量与供应,最大限度减少库存积压,而选择恰当的物资采购方式,例如,采用集中、开发、询价以及招标等采购方式,不仅有助于对同类产品进行质量与价格的对比,最终择优选取采购,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从而为企业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条件。
(2)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坚持招标透明化、比价采购以及公平、公开采购原则,有利于各相关单位与机构间进行相互监督,而通过建立并完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监督机制,则可充分借助多方监督力量的全方位监督,实现采购过程的透明化,有效防止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此外,在物资招标采购过程中,有相关纪检、财务以及质检等部门的参与,则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滋生。
二、强化铁路物资采购管理的建议
1.建立通畅物资采购信息渠道
建立通畅的物资采购信息渠道不仅能够为物资采购相关负责人制定并确定采购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而且还能方便其对物资采购价格进行实时、有效的审查,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成本。对于铁路企业而言,相关物资采购部门必须在充分了解所需物资知识、品类供需状况以及企业所能接受价格底线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物资价格信息杂志、计算机网络以及市场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所需采购物资的市场价格及近阶段内的价格变动,搜集各地区相应供应商的信息并为其建立对应的信息档案库,以此实现最优采购。此外,相关物资采购负责人还应适当与相邻企业或单位进行物资采购信息交流,以此作为本企业物资采购参考,并对各供应商的物资进行实地考察,以此去假存真,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
2.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底价
物资采购低价指的是物资采购方可以接受或打算支付的最高物资采购价格,物资采购决策中的关键问题即为采购批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单次所采购物资的数量越大,或经常与同一供应商进行物资采购,那么,其在价格上将可享受到更多的优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次大批量的采购,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物资积压现象,从而占压企业资金,此外,还会增加银行利息与仓储管理费用等,而少量采购,除了无法享受到更多的价格优惠外,还需要承担因物资供应不及时而耽误铁路运输所产生的巨大风险,因此,相关物资采购部门必须对所有需要采购的物资进行分类建档,并以此作为参照,将其与后期的每一批次物资采购进行材料对比、价格比较,并分析其差异所在;通常情况下,若材料与价格均无明显差异,从原则上来讲,其采购价格就不应超出档案价格水平,若已决定以高出档案价格水平的价格采购同类物资,则应做详细说明。另外,对于重点物资价格,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召集相关部门对价格进行分析、评定等,以此充分利用采购资金,实现最大限度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3.选择合适的物资采购渠道
虽然物资采购渠道过长,其流通过程中务必会增加各项累加费用,但是,对于需大量采购的物资,例如,水泥、桥梁支座以及混凝土外加剂等,直接从生产企业采购却依然可以节省极大的差价利润,因此,企业在进行采购渠道选择时,除了应该以短渠道采购为主外,还应在产充分考虑本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生产厂家与商所供应物资的价格及服务质量进行对比,从而择优选取。
4.选择合理的物资采购方式目前,企业最常采用的物资采购方式主要包括:
(1)招标采购;即在一定区域内对众多供应商或生产厂家展开物资招标采购,以此形成公平、公正的供货商竞争关系,并充分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使得企业能够从中获利,即以最低价格购进所需物资,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
(2)集中采购;即通过集中采购量来增强议价资本,实现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目的。例如,相关铁路企业可联合相关企业、单位进行集中采购,使采购形成一定规模的批量采购,并在最大限度缩短进货渠道的基础上,直接向厂家订货,以此取得获得更大的价格折扣;值得关注的是,该采购方式在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总成本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业务部门与采购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难度,且对具有较大差异性的物资无明显适用性。
(3)询价采购;即在采购不符合招标条件且采购金额较小的零星物资过程中,对至少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报价、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并通过商讨,最终确定采购价格与决定进货方式。
(4)定点采购;即通过与物资质量优良、资信度高以及企业形象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物资采购关系,以此保证价格最优。该采购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采购时间、降低采购费用以及减少物资人员配备等,此外,还可有效避免出现物资供应中断的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库存积压。由于各采购方式均各具优势与不足,因此,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方式选择时,应立足当下,根据企业需要,选择最为恰当的物资采购方式,必要时,还可同时采用多种采购方式,以此实现物资采购效率最高、效益最佳以及总成本最低的采购目标,从而获取多方面的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1)有效管理甲供物资的招标采购:在铁路建设项目过程中,工程投资与控制,都需要对甲供物资的采购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它会对工程进展产生影响。因此,建设方就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结合相关批复,来对工程物资的招标或投标与采购工作等产生足够的重视。同时,采购过程中,要严格依据甲供物资单来进行,将相关的物资目录纳入考虑范围,严格履行相关的合同约定,此外,物资采购范围要避免随意扩大,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2)对物资采购管理的模式进行改变,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可以将铁道部到路局再到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给应用进来,同时重视铁路的建设规划,落实相关的资金。此外,及时全面的评价物资供应商的一系列情况,如信誉、资质、服务质量等,对物资供应商的档案进行合理构建。最后,要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调研物资市场,以便对物资市价、产品价格以及供应商分布等情况更好及时的掌握,更好的开展物资招标与采购工作。(3)集中结算工程物资的计价结算:调查发现,铁路建设项目有着较长的线路和较大的规模,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因此就有较多的物资供应商和较大的计价金额,过去采用月度结算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物资部门的工作量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为此可以应用集中结算方式。在结算的截止时间内,采用传真的方式,将计价结算单传输给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统一确认过后,对结算手续进行办理。
2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自购物资管理
自购材料管理方式:结合铁道部的相关规定,承包商可以按照规定程序来自行采购使用部分物资。在施工投标过程中,承包商自主报价此类材料。在成本分析方面,在承包商自购物资中,砂石料等地方建材问题需要注意。相较于其他行业项目,铁路规范对砂石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料源较少,部分项目的运输距离较大,那么就会影响到施工组织和工程成本。在勘察设计阶段调查过程中,用料需求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着较低的价格,项目开工之后,在两年之内用料需求逐渐增大,要求有较大的用料供应强度,既有料场的供应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并且近些年来环保有着更高的要求,严格控制了新开料场,这样就会大幅度增加砂石料的价格,增加了工程成本。建议:铁道部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对于承包商自购材料一般不予调差补偿,这样就会有成本亏空问题出现。个别承包商,为了较大限度的扩大个人利益,就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影响工程质量。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施工单位自购材料中对工程质量和成本影响较大的材料的调差机制。
3结语
做好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意义做好铁路收入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做好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众多,每天的铁路流动量非常的大,尤其是铁路货物运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占据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铁路运输收入能够大大打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借助铁路运输收入,可以增强铁路运输设备的更新与完善,进而发挥交通运输在资源中的优化配置功能,为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铁路运输收入是支撑铁路部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铁路部门的日常运作离不开较大资金的支持,比如铁路员工的工资、福利,铁路运输设备的维修、保养,铁路工程的修建等都离不开铁路运输收入的支持,通过铁路运输收入可以为铁路部门带来巨大的金钱收入,而且运输收入也是铁路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没有铁路运输收入的支持,铁路企业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做好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铁路运输财务管理人才缺失基于传统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模式的粗放化管理,铁路部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是负责简单的财务工作,而没有足够的收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意识与能力,随着铁路企业化运作模式的发展,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也要朝着经济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但是根据当前铁路部门的财务人员队伍质量分析,现有的财务人员无论是在业务能力上还是思想意识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需要,导致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具体体现在:一是部分铁路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政府管理体制模式,没有意识到铁路运输市场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没有根据市场化发展趋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铁路运输财务管理制度;二是基于铁路部门巨大的业务量,铁路运输财务管理部门的员工工作量非常大,但是他们的薪酬待遇等却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有些铁路运输部门也没有实现绩效工资制度,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结果造成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影响他们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三是铁路运输部门领导与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没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受到领导的直接干预,最终影响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
2.2对铁路收入管理的认识不全面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对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认识还不全面,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铁路运输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没有意识到运输收入管理绩效的考核,铁路运输企业在运输管理中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习惯性的以传统管理模式去从事一些运输管理业务,比如铁路运输企业在管理中进行的装卸车、排空车以及周转量等都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指标。而不是站在盈利的空间上。二是一些铁路企业为了私利,他们不愿意完成较多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也就是说铁路运输企业担心运输收入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铁路运输企业运输收入的增加会影响企业的政绩考核。三是铁路运输企业在收入管理中缺乏大局意识,我国铁路客运收入实施的列车担当局所有,比如从北京发往包头的火车客运票收入归北京铁路局所有,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对外局担当的列车,他们就会采取限售、不售,结果造成当局列车出现客运不满的现象,进而影响铁路运输的整体经济效益。再者相近的铁路段之间为了争夺货运资源,他们会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
3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具体对策
3.1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自从铁路实施政企分离后,铁路运输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传统观念转变的双重压力,铁路运输企业依托政府宏观手段进行经营的形式已经不复存在,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从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角度入手,因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与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人员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员工的一员,其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敢于担当;二是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铁路运输政企分离,铁路运输企业就要接受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此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技能之外,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打破传统的运输收入管理工作。
3.2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水平要想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水平,首要就是提高运输收入管理力度,使运输输入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一是抓好运输收入基础工作,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宣传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作用,提高铁路员工运输收入管理的意识,树立员工积极为铁路企业收入管理做贡献的意识;二是要建立明确的岗位工作制度,对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带来经济效益与做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影响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则要给予必要的惩罚;三是加强对运输收入管理过程的监管。基于铁路运输实施企业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铁路运输企业要加强对收入管理过程的监管力度,具体而言就是对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好运输收入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票据管理等各项工作。
3.3根据运输市场需求变化开展营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需要依靠市场客户终端提供的业务获取利润,因此铁路运输收入必须要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制定私人化的服务体系:一是在铁路运输销售中要始终坚持“客货齐抓、大小并举”的经营理念,要积极争取较大的客货资源,同时对于小批量的货运资源也要形成足够的重视;二是提高铁路运输新产品的推广,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推广与宣传运输新产品,利用新产品优势吸引客户,比如铁路运输部门要拓宽运输工具与模式,并且在市场营销中宣传新产品的优势,鼓励客户选择新产品;三是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收入管理,要借助现代互联网优势,打造电子运输商务,创新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模式。
1.1铁路装卸的特点
铁路装卸是铁路货物运输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安全、准点、高效货物运输的一个重要环节。铁路装卸与货物运输相互依存,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在财务核算、作业管理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车站对运输生产实施统一指挥,为按时保质完成作业任务,有效履行铁路货物运输合同,铁路装卸在作业过程中,需要直接落实货物装载方案,正确实施装载加固方案,规范作业标准及防护等。装卸时间作为货物总运送时间的一部分,其长短直接影响着运输效率,同时装卸能力及调配还影响车站运输能力的发挥。铁路装卸位于站区一定场所内,其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可以独立完成装卸作业。在财务上,装卸系统与运输的其他环节没有交叉,可以实现独立的财务核算;在专业性上,由于铁路装卸机械设备大多是特种设备,其管理、使用及维护,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装卸的独立性及专业性使其可以有别于运输系统的其他部门,单独进行管理和财务核算。
1.2“站装合一”和“站装分离”管理模式
在装卸改革中,多次尝试和采用“站装合一”和“站装分离”2种管理模式[1-2]。“站装合一”管理模式是将装卸作为运输的一个环节,在铁路局货运处设装卸管理部门,由基层站段实施货运、装卸统一管理;“站装分离”管理模式是将装卸系统与运输系统整体分离,成立经营公司单独管理,铁路局仅设置业务指导部门。由于2种装卸管理模式重点考虑的分别是铁路装卸特点的2个方面,因而在实践过程中2种模式各有利弊。
1.2.1“站装合一”管理模式的优势
“站装合一”管理模式重点考虑装卸与货运的依存关系,实施货运和装卸统一管理。(1)统一指挥。站段掌控运输生产过程,有利于加强生产,合理安排及协调货运和装卸,使装卸作业服从于货运安排,并充分利用装卸能力。(2)保障安全。站段统一管理有利于抓好安全,将行车安全和装卸安全并举,加强装卸安全基础建设,调动部门及员工抓装卸安全的积极性,并纳入各级责任制考核中,以保障运输生产安全。(3)提高运输效率及效益。装卸作业是运输生产的一个环节,站段统一管理可以有效推进货运装卸“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派班、统一费率、统一清算、统一收费。在市场化竞争中,铁路运输的时间及成本包含装卸时间和装卸费,站段统一管理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装卸时间和装卸费占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装卸效率、平衡装卸费率,从整体上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力。(4)提高装卸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站装合一”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装卸部门的地位,消除装卸是铁路副业、装卸职工地位低于主业的陈旧认识。
1.2.2“站装分离”管理模式的优势
“站装分离”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了装卸的独立性及专业性的特点,实施专业化管理。(1)市场化。装卸企业财务核算的独立性,有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装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充分调动装卸企业及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掘及调配装卸能力、提高装卸效率,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收节支,提高企业及员工的经济效益。(2)专业化管理。装卸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种装卸设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及维护,特种岗位作业人员需要专门培训,人员、设备的管理及合理使用也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门知识。采用专业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而且随着装卸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装卸工作的专业化会更强。(3)区域内合理布局及配置装卸设备/能力。装卸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作业量变化,在各装卸作业点合理布置及调配装卸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以应对市场的变化,提高装卸质量和效率。(4)发挥劳动密集型优势。装卸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人事独立,有利于装卸及辅助作业人员招聘、员工调配、技术人才引进等,可以保证装卸队伍的稳定。
2铁路发展对装卸管理的要求
伴随着我国铁路的建设发展,以及货运组织改革的实施,装卸管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新的要求。(1)更严格的安全管理。经过6次大提速之后,铁路的运输安全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较高的行车速度对货物装载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装卸管理来说,在落实货物装车质量、排查装载安全隐患等方面,都面临更严格的要求。为此,应规范装卸管理、完善装卸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强化现场控制,以消除装卸安全和运输安全事故。(2)整体的财务核算。在铁路政企分开和推进市场化改革中,货运和装卸都是铁路系统中的一环,其生产及盈亏是铁路整体核算的一部分,统一管理和一体化考核有利于实现铁路系统及站段的收支核算、平衡定价。(3)发展现代物流。铁路运输市场化,与公路运输、航运等竞争,货运和装卸必不可少,装卸作业的时间和费用占比在中短途运输中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铁路货物列车运距小于500km时,装卸时间将超过实际运输时间[3],而且随着货车提速,其占比更大;装卸作业费用基本固定,运距越短,装卸费在物流成本中的占比越大,这对装卸效率、定价机制和货运装卸配合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对装卸管理的要求,使得“站装合一”管理模式更有利于适应铁路改革的发展。“站装合一”统一管理有利于保障安全生产;统一财务核算有利于从整体上平衡铁路及站段收支,以推进市场化经营,而不是仅考虑装卸的利益最大化;统一管理有利于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平衡货运和装卸的关系。
3济南车务段装卸管理的实践
2013年6月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后,济南铁路经营集团成丰物流分公司和泺口物流基地划归济南车务段,其装卸由“站装分离”改为“站装合一”模式。段内整合装卸业务,对其统一管理,成立装卸管理科和货运中心负责装卸业务的管理。根据管理模式的变化,在管理、制度、考核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要求。
3.1统一指挥
由分管段长主抓装卸,装管科和货运中心管理指导,各站统一安排装卸作业。在段运输交接班会和安全例会内,将装卸工作作为重要议题,并将装卸安全、质量和效率等纳入考核内容。各装卸作业所主任参加车站交班会,以统一掌控货物到况、安排装卸作业,及时解决装卸车作业中的问题,合理控制待卸车、车辆停时、装卸作业时间等指标。货运组织改革后,由于段内的统一指挥和车站、货运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站装合一”的优势,有效地实现了快装快卸。例如,对段管内货场出现因集中到达造成的人员和设备不足,可以由装管科协调,在段内各站抽调劳力和机械调站作业,顺利完成装卸车任务。装卸安全是铁路站段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分管段长、装管科、货运中心、车站、装卸作业所等各级部门都强化装卸安全管理,加强装卸安全逐级负责制考核、装卸安全问题分析等安全制度建设,并通过装卸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监督整改,落实安全制度的实施。
3.2加强管理
为做好装卸管理工作,健全装卸规章制度、强化现场控制、严格考核落实,以保障装卸的安全和效率。在装卸的管理、安全、现场作业、设备、委外、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明确工作职责、作业流程及标准,通过考核落实制度的实施,并将装卸作业任务、安全、质量等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人身、设备和作业安全,检查现场作业,对生产中的关键流程、关键点密切盯控,发现问题及时跟踪和解决,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生产。装管科、货运中心、运输科、安全科等专业科室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现场检查、调研和写实,排查影响生产安全、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和隐患,并加强对装卸作业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的检查和落实。在作业所、班组层面,结合部门实际强化检查、考核及落实。
3.3强化专业化管理和委外管理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后,济南车务段实行运输、货运、装卸一体化管理,使装卸更专注于生产安全和装卸质量、效率。装卸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对其加强专业化管理。①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装卸职工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做到持证上岗。通过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现场观摩等方式,使职工学习新知识、把握工作中的新问题,宣传和推广车间、班组和技术骨干的先进经验,提升学习效果。济南车务段加强对装卸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如制订了《济南车务段装卸机械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装卸设备日常检查和保养制度,以提高装卸设备的利用率,保持装卸生产能力的稳定。做好段内装卸能力的协调,根据各站装卸业务的变化,合理调配装卸设备和人员,提高装卸作业效率,实现段管区域内装卸能力的合理配置。②规范作业管理,强化现场作业控制和作业质量控制,针对各类货物的装载加固要求,研究和制定有效的装卸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把懂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装卸管理岗位,提升装卸管理水平。随着铁路装卸改革,为解决路工劳力不足,委托装卸发展很快[4]。因此,济南车务段充分加强委外装卸管理和监督。①段内装卸全部落实“五统一”管理,严格审查委外队的资质和装卸能力,规范委托装卸合同,根据装卸实际情况制订《装卸安全质量协议》和《铁路装卸设备使用安全协议》,作为合同附件与《装卸作业承揽合同》一并签订,明确和细化相关责权。②抓好委托装卸日常业务,规范其装卸作业,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顿,通过制订《济南车务段委托装卸月度考核办法》,由车站、货运、装卸作业所共同对辖区内委托装卸的安全管理和作业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同时加强对委外队的教育培训,提高委托装卸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对新增人员则先要求其进行业务和安全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
4结束语
本文作者:崔秀丽工作单位:沈阳铁路局
铁路多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薄弱问题的产生
由于铁路多经企业由于处于主业附属地位,会计科目不够规范,又不被领导重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建立适应铁路改革发展要求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铁路企业会计管理、监督,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势在必行。客观原因1.我国的铁路企业受全民所有的影响,权责模糊不清。多年来,铁路体制改革时走时停,铁路部门政企分开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依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铁路企业权责不分导致铁路企业很多管理都模糊不清,会计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这对铁路企业展开进一步的工作带来不利。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铁路企业涉及到全国各地的运营,但铁路企业的多经企业主要是挂靠主业经营,它的一些直属公司规模不大,相应的职能部门设置也不够全面,因此很多事情都是领导说了算,“一言堂”现象严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置难度很大。主观原因1.领导不够重视。由于铁路是全民所有,各级领导看不到效果也就不会重视铁路企业会计的工作管理,再加上铁路会计工作很难从日常繁琐的被动型财务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很容易就导致铁路会计管理工作的展开。2.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是每个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企业中都发挥着记录计量反映经济业务的作用。3.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和操作者,他们认真工作与否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会计控制正是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开始进行的,如果我们从源头上遏制住会计造假或者失误现象的发生,那么就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铁路会计管理的整体效率,也给铁路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对铁路会计工作管理有效的对策
以上具体分析了铁路会计的工作管理现状以及铁路多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薄弱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我们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供一些有效的对策来帮助铁路会计工作的管理。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针对铁路多经企业人员少、规模小、业务少的问题,合理整合铁路局的一些下属部门,调整布局,全面合并一些机构不全、业务量少的专业公司,使各多经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公司,进而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地解决铁路多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薄弱问题。2.建立和完善财务治理和会计制度。财务治理制度实质上就是指资金(财产物资的货币形态)的筹集、运用和投资收益分配的治理制度。铁路多种经营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财务目标和会计制度。加强各种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真正把会计工作治理制度落到实处。3.明确内部责任。铁路企业权责不分给铁路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多影响。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各省市都把加快完善铁路管理体制机制、提升铁路管理质量和效益作为铁道部门重点学习的内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实施效果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铁路局所属单位,明确铁路企业的铁路运营权与资产所有权。4.不断完善法律。为了贯彻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铁财[2001]30号)精神,铁道部特别制定了《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考核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的考核管理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由各级财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各级财会主管部门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考核。5.从规范管理行为入手。铁路会计管理要深入推进实施全口径的财务预算和决算管理,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自我平衡机制,避免出现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贯标落实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同时,紧扣市场化经营条件下对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严格合理提升干部和铁路会计工作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6.加强考核力度,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铁路会计工作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行业,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符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针对目前一些铁路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狠抓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让铁路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再上一个水平。7.强化内部监督力度。铁路多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环节比较薄弱,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全程审计,内部审计拓宽审计领域,从经济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建立对企业有益的重大经济活动。加强内部控制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的经营效益无法通过铁路会计信息真实反映出来,就将会给铁路局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8.加强铁路部门领导对铁路会计工作管理的重视。只有铁路领导对会计工作管理重视,铁路会计工作人员才会重视铁路会计工作管理。企业要重视自身管理,有自觉的发展规划,做好铁路会计工作的管理。只有高质量的会计核算管理才会给铁路企业带来远远不断的利益。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铁路多经企业应以人本管理为导向、树立新型人力资源价值观,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营造和谐的人才成长氛围,为员工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通过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恰当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包括量与质的管理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铁路多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经营门类齐全,积累了相应的应对市场变化的人才与经验,但在做大做强要求下,显然尚有很多提升空间。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可在促进企业发展,促进高素质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见事不见人,无法洞察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管理过程,注重对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人,目的是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传统人事管理把人当作工具,注重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资源,势必要求小心保护、引导、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真正解放了被管理者,才能最终解放管理者自己。”
3.传统人事管理侧重职能管理,工具作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人事部门逐渐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开发政策,侧重于人的潜能开发和培训,同时培训其他职能经理或管理者,提高他们对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既要保证完成企业的生产、销售目标,更要注重培养一支全面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为保持企业发展后劲做好充分准备和人才储备,提供智力支持。
二、铁路多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之表现
企业冗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管理手段落后、激励报酬制度不够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铁路多经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尤其是应对经济困难局面的核心竞争力。概括说来,有这样3个方面的表现:
1.保证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尚有不足。
2.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力度不够,成效不高。
3.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扩充距离较远。
究其根源,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水平受限的原因,还有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放不开手脚,仅仅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的原因。
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铁路多经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不利于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不利于保持既有业务的蓬勃发展势头,不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在一个企业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围绕人,主要关心人本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等。
(一)观念层面的提升
转变传统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式的人事管理观念,建立新型人才观,以人为本、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破除“官本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一切不利于人才开发和成长的思想障碍,大胆突破旧框框,不拘一格用人才,使企业每名员工通过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都能成为有知识、有专长、有作为的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树立人是最为重要的、活的、第一资源理念。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为了人本身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诚如马克思所言,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
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现代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至少应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这样一些知识技能:关于人的心理、行为及其本性的一些认识。心理、行为测评及其分析技术,即测什么、怎么测、效果如何等。职务分析技术,即了解工作内容、责任者、工作岗位、工作时间、怎么操作、为什么做等方面的技术。
(三)基于管理层面的操作措施
1.合理制订人力资源计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经营计划,评估内部人力资源现状,收集分析供给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信息,制订招聘、调配、培训、发展政策措施。把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包括对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予测与平衡,确保企业在需要时能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2.开展岗位分析和工作设计分析各岗位状况,确定各项工作和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技术及种类、范围和熟悉程度。学习、工作与生活经验。身体健康状况。工作责任、权利与义务。据以形成书面材料,既可作为人才招聘、科学有序流动的依据,亦可作为员工工作表现评价标准,培训、晋升量化根据。
3.工作绩效考核按照岗位职责、阶段经营任务指标,量化评价员工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将考核结果与员工晋升、接受奖惩、发放工资、接受培训等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综合考虑员工资历、职级、岗位、实际表现、工作实绩诸方面情况,制订体现多劳多得政策、具有吸引力的工资报酬福利标准和制度,形成工资报酬随职务升降、岗位变换、表现好坏、经营实绩相应升降机制,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劳动关系管理。协调改善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关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劳动关系、良好经营氛围,保障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
5.学习、借鉴“三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预测岗位数量,按岗配人而非按人设岗。实行优胜劣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机构设置,做到精简高效。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和谐。
6.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是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牢固结合起来的潜在力量,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营始于人终于人,人才培育成功,企业才能发展。人才培育失败,企业也将灭亡。在生产经营中,人不仅与物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发生关系,在生产中建立平等、互助、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使人有一个团结、和谐、友好相处的生产经营环境,这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四)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个人、群体和整个企业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智力潜能,以增强人力资源的贡献率。
1.加强新员工岗前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适应企业、接受企业文化。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的历史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和质量管理知识与要求、岗位职责、员工权益及工资福利状况等。
2.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对管理人员,即将晋升者开展提高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促使他们尽快具有在更高一级职位上工作的全面知识、熟练技能、管理技巧和应变能力。
3.鼓励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参与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并及时进行监督和考察。增强员工归属感,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立足做大做强要求的铁路多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求得员工与企业的双向和谐,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知识经济下的中小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胜绪.员工管理.海天出版社,2002
3.胜萍.人力资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凤杰.中小企业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建萍.以人为本的管理与企业价值观[J].中外企业文化,2005,(8).
1.1新技术、新设备广泛运用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信号系统技术较之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北京电务段管辖5条高速铁路,每条线路的技术都有很大差异。京沪高铁实现了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下350km/h的运行速度,而京津城际采用的是国内独一无二的CTCS-3D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京广、京沪、津秦高铁和京津城际分别采用不同型号和厂家的CTC列车调度集中系统。在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广泛运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现场一线只是熟悉继电器逻辑电路的维修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1.2技术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失衡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科技和运输生产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也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周期变短,对岗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要求技术管理干部能主动适应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现场原来有经验的技术管理干部,因知识结构的失衡,多数人对新设备、新技术望而生畏,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维修管理,起不到对现场设备维护的技术指导作用。
1.3原有管理经验不适用2010年,动车组在京沪高铁试验期间,因某施工单位在线路作业后遗漏工具,造成高速动车组经过时飞溅砸伤动车组,带来很大经济损失。2013年冬季,济南局管内的降雪竟然造成局管内多个应答器被砸。这些都表明,在高速线路上采用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需要。
1.设备维护方式的变化。高速铁路封闭运行,信号设备维护采用“天窗”修,没有点外上线,这就对设备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一旦设备发生故障,从提出上线申请到最终上线,再到故障处理完毕,最快需要40min。并且上道处理故障,邻线也需设置最高不超过160km/h的限速。这对于运行间隔只有5min的动车组来说,必将导致大面积晚点,对运行图也造成很大干扰。
2.运行速度的提高引发系列变化。经试验,动车组以350km/h的速度运行时,会在车底形成4kg/cm2的负压。这么强大的力量,除可能将遗留物体卷起外,对道岔、轨道的冲击也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对设备的检修更加精细,对设备的监测、分析更加准确,保证设备的机械强度、各种特性更加精准。在既有线上摸索总结出的大部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于高速铁路,对高速铁路信号设备实行精细化管理已刻不容缓。
1.4工区基础管理薄弱
1.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规范、不精细。新技术、新设备大量运用于现场,但工区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等建设却很不到位。虽然也有生产计划和作业指导书,但标准不全、不严、不细,导致对实际作业的指导作用打了折扣。
2.工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铁工区职工一部分是从既有线工区调配,一部分为新毕业大学生。工区员工的技术素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维修需要,老员工仅凭积累的经验、知识做事肯定不能胜任现场要求;新毕业的大学生则缺少实践经验,欠缺现场设备维护方法,对设备维护的作用也认识不足。
3.有制度,但制度不精细,执行又不到位,没有养成严格按照规则做事的习惯。有些高铁工区的制度完全拷贝自既有线工区,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有的高铁工区不缺少制度,但缺少对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精细化管理理念从提出到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落实,是一个不断探索、检查、改进的过程,从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并结合每个工区不同设备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大纲,从而达到精细化的普及,最终实现高铁设备运用绝对安全的目的。
2.1日常管理精细化
1.交接班。目前,班组都不同程度存在“交接班制度”不规范、执行不严、随意性大的问题。交接班人员对设备安全状况不清、定置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班组整体管理质量的提高。为此,需从规范交接班流程入手,段高铁技术科为所有高铁工区制定指导性流程,各工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本工区切实可行的流程。
2.日常值班。对每个工区制定一日工作流程,使工区员工清楚知道全天的工作环节,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目了然。值班过程中,只要按程序一步步进行,就不会漏掉工作项目和内容。当然,针对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工作流程,例如《计算机联锁设备巡视流程》、《轨道电路室内设备测试流程》、《室外设备巡视流程》、《电源屏巡视流程》等,共计22个。
2.2设备管理精细化
1.台账管理。班组管理的重点是先“理”后“管”,“理”的清才能“管”到位。建立完整、正确的台账就是“理”好的基础。为此,建立了设备基础台账、图纸台账、设备动态台账、测试台账、备品备件台账、工具仪表台账、软件台账等。做到工区所有物品全部有账。所有台账均建有目录,电子版、纸质版统一修改,各类台账均有专人负责保管、修改、核对。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对管内的每一项设备都建立有工作动态台账。每一组道岔、每一个轨道区段、每一架信号机、每一个应答器均有动态台账与之一一对应。表1为道岔动态台账的示意表格。每组道岔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记录表,既能反映道岔当前的工作状况,也能反映其历史数据,为道岔的调试、故障处理提供健全的参考数据。由于道岔的机械、电气特性能准确反映道岔的状态,因此密切关注道岔各部数据的变化,就能及时掌握道岔的变化规律,以便进一步分析、处理存在问题。道岔转换阻力曲线、摩擦力曲线等都是根据高铁设备运行特点,结合高铁设备工作状态,专门设计的测试和记录项目。
2.上线作业单。高铁设备维护全部在夜间“天窗”点内完成,一旦销点下线后再发现有任何纰漏,要想补救会非常困难。为此,上线作业前,由工长牵头制定严密的维修方案十分必要。工作量的多少,人员的分配,工作质量的控制必须在维修方案中体现出来。因此需制作《高铁设备上线作业单》。为了不留任何隐患,在明确上线作业项目后,工长向每一个作业人员发放相关作业单。作业单中除写清施工内容、安全措施、作业流程外,也对所带工具、材料的名称、数量等有严格的卡控措施。彻底避免了作业完成后,线路遗漏工具、材料对动车组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该作业单于班前会分配任务后,由施工负责人填写。上道作业时携带,作业完毕下道前,再次核对工具、用品、材料数量,填写作业单。一人核对、一人填写。目前,制作完成并在工区得到应用的作业单共有6种,分别是道岔、轨道电路、信号机、应答器、通用、中继站上线标准化作业单。
3.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班组管理要想精细到位,必须有“规”可循。这个“规”就是《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在这方面,把所有工区的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打包成文件夹,除在工区电脑中存放,打印成纸质文件存放外,还将文件包拷贝在每一名职工的手机内,达到随时学习、使用的目的。
2.3质量控制精细化质量控制是制定标准、执行标准、完善标准的一个循环过程,在执行过程中才容易发现问题,可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
1.过程控制。为了保证设备质量达到标准,对关键设备的检修执行复查制度,即每次维修、施工均安排质量复查人员,同时,“天窗”修作业完成后,室内人员通过微机监测设备测量电气特性,进行施工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对室外设备的检修也采用了“痕迹管理”,即检修人员在检修作业过程中,利用即时摄像设备将作业全过程进行实录,并存储于电脑。这样,既保证了检修内容的不跑、不漏,也为技术干部检查工作过程是否规范、标准是否落实,质量是否达标提供了考核依据,同时还为线下关注设备工作状态、分析设备变化趋势提供了基础资料。
2.问题整改。工区工长每月组织一次管内设备的验收,其主要目的是查找设备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举一反三,克服同类问题,同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工区职工技术业务能力。段、车间验收后,工区收集整理存在问题,能够解决的3日内全部解决;没能力解决、需上级协调解决的问题,转入车间问题库务,由专人进行动态管理。
3.动态分析。每周一,工长组织职工对所分管设备进行动态分析,分析的依据为设备动态台账、测试台账、微机监测记录等,对电气特性数值出现偏差的设备重点分析。通过多观察、勤测量,在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情况下,直至找到不良点。对不明原因的数值波动,及时上报技术科,由技术科组织攻关。对惯性设备缺陷要形成专门记录表,例如箱盒防尘防潮不良记录、电压波动较大的轨道区段记录、动态变化异常的道岔记录等。这些记录表要求分管设备人员完全掌握,重点关注。无论是测试、巡视还是检修,都要精心检查每一个元器件,确保处处达标。
2.4应急管理精细化目前,京沪高铁、京津城际在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只有5min,一旦高铁信号设备发生故障,必将导致大面积晚点,全面打乱已有运行图。因此,在抓好设备质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的故障处理过程,尽最大努力将故障延时压缩到最低值。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应急工具。首先,每一项设备的应急工具单独打包,固定存放;其次,每一包工具内均有工具清单;第3,应急工具实行加封管理,平时维修严禁使用;第4,每次交接班后要检查加封情况,如果加封破损应开包按照工具清单核对是否缺失,保持应急工具随用随好;第5,工长每月检查一次,一旦发现工具有缺失,依规严格考核。
2.路线图、备品、仪表台账速查表。发生故障后,若需要上线处理,缩短路途、工具准备时间是压缩故障延时的重要途径。为此制作了每一个车站、中继站详细的路线图,在图中有清晰的桥墩位置、公里标等。备品、仪表的存放位置应能通过速查表快速而准确地进行定位,最大程度地将准备时间压缩至最短。
3.单项设备故障处理。对管内每一项设备都制定有详实、可操作的处理流程,并对特殊设备做出特殊规定。每一个故障处理流程图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即使是新手,只要按照流程操作,也能保证操作正确。
4.应急演练常态化。为锻炼队伍,提高故障处理能力,除了不断组织学习,进行培训外,还在高铁工区开展常态化的应急演练活动。演练前,除了指挥人员,对段调度、车间、工区所有参演人员均保密。通过演练活动,既检查职工处理故障的能力、反应速度,也检查各种制度、预案、流程、程序的缺陷。经过多次演练后,完善了各种预案流程,为最短时间内处理故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行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成果
北京电务段从2012年初开始在廊坊高铁工区试行精细化管理后,又在所有高铁工区积极推进。2年过去了,工区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各种成效逐步显现,高铁设备的安全生产情况更加稳定,经上级多次检查验收,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并准备在普速线路上逐步推行。
1.工区设备质量状态控制良好,设备故障率大幅度下降。2012年廊坊高铁工区发生1件道岔材质故障,1件轨道电路设计缺陷故障。2013年,工区实现全年0故障,设备质量稳定。2013年精细化管理在管内高铁工区全面推进,京沪高铁各工区综合故障率下降73%,京津城际设备故障率下降21%。(京津城际有其特殊性,因为京津城际设备采用西门子SIMIS-W计算机联锁系统、西门子CTC调度集中系统,设备有其独特性,且因为技术封锁等原因,对其中的一些特殊技术条件等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职工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显著提高。由于班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最熟悉,因此制定出来的工作程序最科学、最实用。在制定班组岗位程序过程中,班组员工集思广益,能够发现平时工作中不合理的环节、方法,加以改进,其过程本身就是对班组员工精细化管理能力的训练过程。通过在高铁工区实行精细化管理,快速促进了一线大学生职工的成长,技术水平和执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工区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实行精细化管理后,职工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再去请示领导,而是首先看流程、看程序。上级部门来检查时,不再手忙脚乱、东拼西凑,一切在平时均已按标准整理到位。同时,由于精细化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所有职工均有明晰的职责,从而消除了原有管理模式下各自为战、忙闲不均、彼此推卸责任的弊病,达到了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