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40: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8]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b, 27(1): 4-21.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在视听说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利用视听说课优势,发挥它内容丰富真实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则指正确且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本文中论及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后者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则主要涉及社会和文化的行为和事实,具体为“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识并“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视听说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视听说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日常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由于不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相关文化知之甚少,无法顺利进行文流。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笔者将语言失误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即强调对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语法及词汇的教学,忽视了文化的导入,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了解,从而导致语言运用上的错误。比如对“老人”的用法,很多学生一提到老人,就会想到old people,殊不知西方人并不喜欢用old这个词,而是用senior citizen,the elderly,或婉称distinguished gentlemen,the seasoned。
2.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句型,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时,由于总是使用书面文体,对于母语国家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很陌生。比如“What’s up?”“Not really.”“Tough”。
3.缺乏对语体的认识。
语言形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对话双方关系,讨论话题的内容、背景,交际方式等都影响对话形式的选择。Hughes(1989)曾指出:“选择错误的语域,是外国人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最常犯的错误。”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应试教学让学生经常死记硬背,结果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他们往往不注意对方的身份、说话的氛围和场合,不注意使用恰当的语体而导致交际上的不得体。例如,对熟人、朋友使用过于礼貌的语言,或对陌生人及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等。
四、在英语视听说课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视听说课程的特点就是使用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各种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由于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语言输入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能接触和感受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因此往往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这也正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1989)所提出的“语音教学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的要求。
2.利用本课程的“视”、“听”、“说”的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Krashen指出,听话从本质上说是输入信息,听的过程是接受和解码的过程;说话属于输出信息,说的过程是编码和传送的过程。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根据视听说课程的特点,笔者通常在视听前中后安排问题,从而进行任务型教学,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这三部分活动将视、听和说有机结合,即说为视听做准备,听又为说提供了语言素材和知识积累,听和说就可以相互促进。语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而听是理解能力,说即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模拟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语用能力。
3.利用视听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中若不能回答外国人关于主体化的问题,会带来种种不便。跨文化交际中话题是受双方制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古迹等,从而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冲突。
文化知识的传授着眼于分析视听材料中交际话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人们的话语中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视听说课堂,我们能听到各种情景、各种场合中,各种身份的人所进行的有关各种话题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完成视听理解活动后,让学生对材料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复述、总结,或开展文化对比讨论,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达到通过听说训练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
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消极情绪有很多因素,比如说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错、焦虑。教师要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诚挚地关怀和帮助,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善意地纠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进行语言文化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有进步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尽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需要探讨的问题。视听说课程是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教师应注意课程特点,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aton,J.B.Writ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2nd ed)[M].New York:Longman,1988.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8.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自主学习
一.新课改的初中英语教学重点和目标
(一)教学重点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课改目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硕士论文,自主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应用英语能力。在教学中,教者牢固地树立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己任,就会自觉地转化教学观念,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目前英语课堂教学虽然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不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硕士论文,自主学习。其原因是广大教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上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革。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所以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更新观念。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要勤奋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
英语新课改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作为英语专业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英语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课改教学要求。另外,英语教师也必须具有教学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基本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也应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关注其发展,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而要把它作为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改变传统教师角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新教材正是突出了以语言使用为教学目标的特点.无论是课文编排结构,还是句型、语法练习,都注重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能进行多层次的运用。多年来,英语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总是以应试为前提。硕士论文,自主学习。为了适应新教材、应对新课改,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四)融洽英语教学的气氛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不要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而产生亲疏和偏向;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发展合作精神。
结论
任何一轮课程的实施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一切均应从实际效果去考虑,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梁承峰,张丹.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商标,英译,翻译原则
据有关财经机构观察,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一直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在世界各地,中国产品是随时可见,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与“中国制造”息息相关,有的甚至不可或缺。随着产品营销的全球化,商标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中文商标的英文版在商标的国际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商标英译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每年创造G D P增长的两个百分点。对于一种商品来说,除了好的质量,合理的价格,还需要一个知名的品牌,美国经济学者艾·里斯在《22条商规》说:“一个译名的好坏,会带来销售业绩千百万美元的差异。硕士论文,翻译原则。”一方面企业制定和实施商标译名战略是全球化营销观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立足现代社会的必要经营理念。商标译名显然可以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就能够实现企业预定的销售目标,获得利润。成熟的消费者认识到商标价值,对商标所蕴含的品牌内涵也越来越认同,好的品牌往往会获得消费者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为品牌的立足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好的商标译名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都高于翻译不当的同类产品。而译名不当则可能会导致这种产品在本土以外的其它国家找不到市场。因此,中文商标英译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有时候甚至成败在此一举,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中文商标英译呢?下面就提出一些我们平时在翻译汉语商标时应注意把握的原则。
2. 中文商标英译的原则
2..1 符合相关的商标法规定
在现代的法制社会中,任何活动都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则,中文商标英译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商标译名,首先应该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2.1.1 符合我国商标法的规定
一个商标名称,只有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才能存活下去,否则就面临被取缔的命运。在翻译汉语商标时,译者首先要遵守我国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同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同“红十字”、“红新月”的标志、名称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带有民族歧视性,不得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作为译者,必须在翻译前进行甄别,一旦发现有可能与与法律相抵触的,应立即停止翻译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以免卷入不必要的法律麻烦和经济纠纷中。
2.1.2 符合国际商标法及销售目的国商标法的规定
一个商标名称在开拓产品的海外市场过程中,除了要符合我国商标法的规定,还要符合国际商标法及销售目的国商标法的规定。硕士论文,翻译原则。国际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对商品的性质、质量、作用、原料等有叙述性[1]。从Pepsi到Rolls-Royce,再从Nokia到 Sumsung,国际市场中众多的英文商标的名称中都没有关于商品的性质、质量、作用、原料的描述。但是商标翻译工作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规定,在把中文商标翻译成英语时,可能就会犯下无心的过错。如“味美”饺子翻译成英文是“Tasty”,在译名中涉及到商品质量的叙述;再比如“戴梦得”珠宝翻译成英文是“Diamond”,这一译名触及到了有关商品原料的叙述。如果把这两个英文商标拿到海外去申请注册,极有可能会遭到批驳,因为都与国际商标法相悖。鉴于阿拉伯国家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及地区不准以类似以色列国旗图案的六角形图案为商标的商品进口,如果我国的“雪花啤酒”要出口到这些国家,就不能用“雪花”作商标,必须进行更换。因此,符合国际商标法及销售目的国商标法的规定,避免触犯相关的法律,是在中文商标英译时所必须遵守的第一条原则。否则,商标英译名不被国际社会所接纳,“中国制造”就无从进入国际市场。
2.2 尊重商标受众国的民族文化
中文商标英译时应尊重商标受众国的民族文化。进行商标英译时应该对商标受众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商标受众国目标客户群的喜好和忌讳有清楚的认识,避免在翻译时踩到雷区。例如,广东肇庆市的“百合花”牌糕点粉在国内很受欢迎,而且“百合花”也是个幸福美满的吉祥的象征,但如果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而将其直译成“LILY”输送到英国市场的话,销量必定会遭遇滑铁卢,因为英国人忌讳百合花,把百合花看作是死亡的象征。没有人愿意食用“死亡之粉”,也许转换为“ROSE(玫瑰)”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在该国玫瑰象征爱、甜蜜、美好。
2.3符合商品本身的特征
商标是商品的一种独特的宣传方式,所以必须贴近传译商品信息。一个品牌可以根据商品特性、当地文化等多重转化方式来满足不同市场需要。比如中国名牌服饰“雅戈尔”的英译商标Younger的发音与“雅戈尔”非常近似。Younger的发音比较响亮,寓意更加青春有朝气,使消费者觉得只要穿上了该品牌的服饰自己就更年轻了,符合人们普遍追求年轻的心理。此英译名与该服饰品牌内涵相契合,很好地向消费者传递了品牌的理念。此外,商标翻译在符合商品本身的特征的同时,还应该确定其目标消费群,译名的发音和用词应尽可能与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其所面向的目标消费群的心理因素相结合。硕士论文,翻译原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海尔”电器。硕士论文,翻译原则。硕士论文,翻译原则。作为占领海外市场最成功的中国家用电器产品,“海尔”的英文商标是“Haier”,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Haier”的发音还与英文单词“higher”(更高)的发音相同,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商标,自然就联想到该品牌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意,未来会有一个越来越好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商标译名,消费者对其内涵一目了然,也更愿意选择该品牌的产品。
2.4新颖简洁的原则
在千千万万的商标中,如何使自己的商标让人过目不忘?答案是:新颖简洁。语言只有新颖、简洁才便于识别记忆。商标的翻译应该简洁传神、朗朗上口,同时兼顾新颖。新颖是为了激起兴趣并识别;简洁是为了便于记忆;传神是为了保持品牌的形象,维护商标在国内外形象的一致性;朗朗上口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的广泛传播。比如,“南京臣功制药“的英文是Cuccess来自success(成功)一词,第一个字母为C,Cu来自于cure,具有“创词”的特点,意为:成功治疗,此英文译名还与“臣功”谐音,创意新颖,表达了该品牌对疗效的信心;该品牌从六个中文汉字的表达形式化为仅有一个单词的英文商标,简洁动听,又具有联想意义,使人过目难忘。
3. 结束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入国际市场,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要想避免做外国名牌“加工厂”的命运,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世界知名商标。商标的英译也因此至关重要。硕士论文,翻译原则。汉语商标尽管只有几个字,但翻译难度却很大。成功的中文商标英译必须把握住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为走向世界的商标增添无穷魅力。朗朗上口、优美准确的商标,上乘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再加上正确的营销策略,中国这样的出口商品才会在国际商战中鏖战群雄,独领。
参考文献
[1]汪滔.广告英语[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3
[2]吴瑛.从广告处罚谈广告法条文的滞后[J].新闻记者. 2007,10
[3]郭贵龙,张宏博.广告英语文体与翻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
[4]邹威华.文化视角中的汉英“广告语”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2
关键词:暖通空调;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7-02
一、引言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简称暖通空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能敏锐地感知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开拓新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他人所未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培训方案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有6个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其中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建筑、能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卫生、机械、电子电工等众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从事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人工环境的创造与维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和舱室等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及空气品质的控制,为实现此控制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冷源热源系统及设备、区域供热和供冷系统等。其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及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创造和维持适宜的人工环境。可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空调热泵技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与控制、通风空调工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室内环境控制、除尘与洁净技术等。其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事业心强;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暖通空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也为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通常要学习下列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专业英语、数学物理方法、数理统计、高等代数、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建筑热过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空调与建筑节能、暖通空调新技术等。
三、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
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生是老师教你,考试答案老师知道,你照老师教你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老师除了上课以外,还给你一个研究题目,老师不知道答案,别人也不知道答案,让你自己去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你的结果是对的,你的研究就结束了,老师给你个学位叫博士;但是,正式做研究,必须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暖通空调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必须将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为此应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生源、指导导师、硕士论文、道德水平、学习环境等。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部分导师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很多暖通空调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运用计算机知识,或是编制程序,而相当多导师的计算机水平,远远赶不上学生,何谈指导。某大学就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被发现用某游戏程序冒充验证实验结论的一段程序,论文自然没有通过。这位学生投机取巧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发现,就是因为其导师本人对计算机编程知之甚少。有人将硕士研究生导师分成两类:有时间的没水平,有水平的没时间。而有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暖通空调学科的骨干力量、知名人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比较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更不容乐观的是,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趋势,尤其是一些目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但热门学科的优秀毕业生愿意在高校任教的却不多。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硕士论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差、质量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努力,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人云亦云,甚至出现了个别抄袭、剽窃等现象。有的研究生论文往往是开头几章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最后一章发发感想。有的研究生论文是大题目做了小文章,头重脚轻;有的是缺乏实验数据,凭空想象;有的是曲解人意,生拉硬扯;有的是结构不合理,将错就错;有的是堆砌华丽词藻,内容空洞;有的是引述各家之论十分壮观,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是语言修饰不当,读来令人费解;有的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硕士研究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在校学习,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大体形成自己的基本科研能力。而在这基本的科研能力中,自主地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初步的独立思想和独立思想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坚持质量、优化环节、规范管理、突出特点的原则,始终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构建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硕士论文质量等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火花,提高创新素质。使硕士研究生的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同时,还需要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学督导,严格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导师队伍规范性建设,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建立导师上岗培训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培育更多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鑫,谢立平,姜红,等.研究生质量下滑原因剖析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孙利.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3]汪勋清,王春霞,田松杰,等.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4,(1).
[5]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6]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
[7]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3).
[8]陈厚,曲荣君,王春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0,38(10).
[9]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10]黄浩.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低准现象我见J].文艺争鸣,2000,(6).
关键词:德国大学;改制后;英语教学;富有特色的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1-02
一、德国公立大学外语系简介
与国人熟悉的美国高校情况不同,德国的高校以公立为主,各高校之间的综合学术水平差距也不大(一些高校会因某个领域的领先研究水平而出名)。德国的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外语系与国内一样,外语系会设有德语专业,英语专业,法语专业等欧洲“大语种”系个别大学还设有中文专业(例如北威州的波鸿大学)及一些“小语种”专业。与国内不同之处是,德国的外语系还专门设有独立的语言学专业及文学专业,即Allgemeine Sprachwissenschaft(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及Allgemeine Literaturwissenschaft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不分语种,目的旨在加强各语种的基础理论及对比研究与国内高校普遍设置大学英语教学部不同的是,德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并不给在校非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继续提供英语语言的培训课程。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些大学的英语专业设有面向经济类学生的经济英语课程。课程类型为小班练习课,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经济类英语文章(例如摘选自“The Economist”的文章)的能力。自2003/2004冬季学期始,德国各高校为与国际接轨,陆续推出了本科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分离式学制,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也因此改设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Education)旨在培养中小学及职校英语教师。改制后,德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学硕士论文的写作及口头答辩取代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但进入职场后的准老师们仍需在一至两年的实习期结束后,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成为正式教师。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Master of Arts“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则为媒体业、公共行政事业部门、公司的人事部门等等。也有极少数学生会进一步升造读博士,做研究。本科学位的学制为三至四年,需写本科学位论文。硕士学位的修读时间理论上为两年,包括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西日耳曼语系。正因为这种语言上的渊源关系,德国国民普遍英语程度较高,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讲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更不要说在文理中学已修过两门二外的中学毕业生了,基于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外语系入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德国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方面与国内英语专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
1.课程设置特色及其选用的教材。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国内的大不相同。总而言之,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重达到80%左右,而语言技能课只占20%左右。改制后的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仍覆盖传统的三个学科方向,即语言学,文学与文化,二语教学。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四个领域,即文学,文化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文学,美英文化研究)课程,语言学类(主要为理论语言学)课程,二语教学类课程(second-language teaching)以及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课程(English language courses)。课程类型多样,有初级研讨课、大型讲座课、研讨课及小班练习课。在本科生阶段,文学类课程设有基础理论课程: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udies),主要教授研究文学作品时常用的一些理论分析方法并配有典型实例,为必修课(又叫核心课程)。必修课还设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及美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使用教材通常为“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English”,以及“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文化类课程内容丰富。如开有:“The Modal Minorities in America”,或“Americans in Paris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等课程。文化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包括英语原版小说,以及相关的英语文献,主讲教师的研究成果等。而每学期老师所开的文化类课程都有可能不同。语言类课程的必修课设有“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主要是让学生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用教材通常为Victoria Fromkin等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总结德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课程丰富多样,相辅相成。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思辨能力。
2.举例说明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本科生阶段,为完成学位所要求的学分,学生所上的必修课远多于选修课。在研究生阶段,则选修课远多于必修课。道理很简单,本科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例如: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会被强烈推荐优先修完必修课“语言学导论”,为的是让学生对语音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学生掌握了一些诸如“allophones,assimilation,coalescence”等基本概念。到了第二学期,学生需修完必修课“语音学课程”(Phonetics and Phonology)。在这门课上,学生又会再次接触以上所提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与实践相联系,即由母语老师指导完成相对应的口语练习。如此反复,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知识点理解透彻。选修课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深度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本科生阶段修完必修课“句法学”,研究生阶段再选上研讨课“Syntactic Inversion in Prose and Verse”(如果该学生对此方向有兴趣并定为重点学习的方向),同时再上讲座型课“Syntactic Theories”,那么,学生不仅对于句法方面的基本概念了解透彻,同时又对此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一句话,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
本文旨在为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信息及启示。德国大学英语专业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情况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电气工程学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52―05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称“清华大学电机系”)目前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643人,已经超过该系在校本科生的规模。研究生的培养成为本系教学的重点。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的目标,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缩小与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差距。本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学术交流、注重实践培养和严格规范学位评审等环节所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这些改革措施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的积极效果,和对促进学生就业于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发挥的推动作用。
一 根据就业去向确定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
2006年-2010年问,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就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含工程硕士生)人数分别是226人和397人。图1和图2分别据此统计了研究生的就业去向。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近70%的研究生就业时的首选,“进入主流行业、发挥大才干”已成为大多数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取向。
反过来,为了适应这种择业的需求,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把握其技能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205名毕业研究生的调研和对国家电网总公司、南方电网总公司、区域电网公司、省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发电公司、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电力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用人单位的访问,对包括学科认识、毕业生工作状况、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在内的共9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1 基本功扎实是在后续事业中取得成功的基石,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加强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 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智商+情商”兼修,即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施等各项专业技能,也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
结合这些调研分析结果,本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拟定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位评审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来加强专业教育,综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在规范化的学位评审制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二 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
1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电机系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双语或纯英语教学、促进高水平研究生教材编写等角度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多突出性成果。先后有“现代电力电子学”、“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4门课程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称号。“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研究生学位课重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项目荣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生双语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荣获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完善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包括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完善,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增加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与探索性实践,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适当删减部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课程。我们认为所学课程应为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与先进理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仅要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还需拓宽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了一批研究生课程,新增开设了“磁性物理与电磁检测”、“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磁测量原理与技术”、“现代电力系统优化新进展”(深圳研究院)课程。已通过批准开设“电能质量”、“现代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复杂性与大电网安全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了“现代能量管理系统”、“电气设备可靠性工程”、“电力系统广域监测与控制”、“电力系统理论与分析”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由于一方面介绍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另一方面也满足当前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聘请海外学者短期讲学
为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借鉴其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开展“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资助计划”,先后聘请一些国外的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共有100余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了海外学者讲授的课程。表1列举了近年来聘请的国外知名大学来本校进行短期讲学的课程内容。
三 加强学术交流,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 选派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与短期访学
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力度,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短期访学交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电机系已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26人次,前往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2010年和2011年共选派9名博士生进行短期访学交流。表2为清华大学电机系近5年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情况。
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的学生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师从著名教授,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博士生何同学在“IET Generation,Transmission&Distribution”、袁同学在“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林同学更是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的基础上,还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学术新人奖”。
2 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制度,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
为支持博士生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研究进展和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电机系依托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其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影响大的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出成果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专项基金自2009年6月设立至今,已实施资助40名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博士生覆盖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新技术所有二级学科和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学生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又促进了其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如博士生罗同学将与会报告内容完善并在“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文章。之后,该博士生又以此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并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3 改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思想需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孕育。清华大学电机系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的氛围。
电机系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通过组织调研,及时了解研究生所需,定期整理汇总各类学术活动信息。促进二级学科间的学术活动信息共享,以及相近研究方向的深层次学术探讨,使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2007年底创办《学术前沿导读》电子刊物(以下简称《导读》),该刊目前已出版10期。《导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2)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情况:(3)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4)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研究经验等。《导读》主要归纳总结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思路;及时准确、分门别类地归档记录系内教师、研究生已有的与最新的学术方向与研究成果,并定期。《导读》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它很好的起到导引作用,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将初涉学术科研生涯的研究生导引到更广阔的资源、获得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最前沿的学术环境中。
4 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博士生论坛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非常重要的平台。清华大学电机系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安排博士生导师会议在博士生论坛期间召开,既使老师们参加了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同时也保障了更多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生论坛并对博士生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为全系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博士生论坛每年组织一次,每次有120名左右研究生参加论坛。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每次都有10余位至20位博士生导师参加。
以“聚焦行业热点,关注学术进展;着眼学科交融,开阔思想视野;感受学者风范,品味学术人生”为宗旨,清华大学电机系于2004年推出“行家行话”学术活动品牌。该活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现已经成功举办23期。每期的嘉宾均是电力行业内的著名专家或业界精英,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大型电力企业技术专家等。
清华大学电机系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积极组织召开访学报告会,安排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归国的访问学者、公派出国生、短期访学生,向全系师生介绍他们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访学经历。访学报告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 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从2009年起,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个新的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是我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对于这种新的类型,如何制定好培养方案,特别是如何突出“应用型”特色,值得各个学科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有关学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清华大学电机系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成此目的,需要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体验和实践。清华大学电机系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推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系统性、学科交叉性及知识前沿性和企业在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和高水平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电机系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协议。清华大学电机系每年将选拔一批以专业型硕士生为主的研究生,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合作研究,研究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直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仿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工作站的建立是对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很好保障,必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 规范学位评审制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预审查制度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实行《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两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该办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行修订,从而完善了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
2009年,从工程硕士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率先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复度审查。经过对最近两年答辩的近40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的重复度审查,结果表明该项审查对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2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送审评阅、答辩过程
自2006年年底起,清华大学硕士答辩改为集中答辩,给答辩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论文评阅人的聘请、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硕士生和导师及答辩秘书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答辩工作的组织安排、导师和答辩硕士生对答辩后收尾工作的认识等都存在一定问题。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度重视硕士生答辩工作的严格把关, “电气工程”学位分委员会2010年9月专门讨论,通过并实施《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对硕士答辩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编写《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秘书工作提示》和《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工作提示》,专门组织召开硕士研究生答辩动员会,要求全系预计答辩的工学硕士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答辩秘书以及全系各所主管研究生工作副所长参加会议。通过动员会,对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全过程、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进行全面介绍,明确提出系级论文预审查、论文送审评阅、论文答辩各环节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结合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实际情况,对答辩各个阶段中主管副所长、答辩秘书和答辩硕士生等相关人员的各项工作及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对硕士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讲解,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但内容要保证质量,同时也要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答辩动员会效果良好,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比以往有所下降。
六 结语
为了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软件理论与技术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按照西交研〔2017〕93号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体制,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特制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具体方案如下(本办法不适用于同等学力考生)。
一、培养年限
招收博士生2-3人。
二、申请程序
1、申请条件符合《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简章》上规定的报考条件;
2、网上报名
普通招考网上报名时间为2017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0日;
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登录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gmis.xjtu.edu.cn/zsbm/bswb),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网报要求填报本人信息及上传本人电子照片等相关资料,并缴纳报名费,下载确认报名情况登记卡及报名相关表格。
3、缴纳报名费
考生登录报名网页按照网页提示缴纳报名费,不缴纳报名费者报名无效。报名费一经缴纳概不退还。
4、递交申请材料
(1)博士生考生报名情况登记卡(双面打印,须经本人签字);
(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在报名网页下载空白表手工填写);
(3) 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书(报名网页下载手工填写);
(4)科研成果和能力证明材料,如发表的论文或论文正式录用函、专利、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5)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公章或成绩专用章有效);
(6)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复印件或其他英语能力考试证书;
(7)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补交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复印件)或证明书。往届硕士生需提供硕士学位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需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认证报告,境外学位证书报考者需提供“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查验原件,收取复印件);
(8)硕士论文主要结果和详细摘要(往届生提供);
(9)考生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生需附学生证复印件及研究生部门开具的统考应届生证明;
(10)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检查合格证明;
(11)预报考专业课科目名称;
5、申请材料递交
申请材料需在2018年1月10日前通过以下任何一种方式递交:
(1)邮寄: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办公室,秦英莲老师(邮编:710049)
(2)直接递交: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办公室,秦英莲老师,梧桐西道软件小楼 A112室
电话:029-82664760
备注:
1、务必用顺丰或EMS邮寄申请材料,外包装注明【软件学院博士报名材料】
2、若递交的申请材料不全或无缴费证明,此申请将不予受理;申请材料一经提交,均不退还;
3、面试时需提供所提交申请材料原件,以供查验;
4、一旦发现造假行为,将取消面试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三、考核办法
1、现场确认时间:2018年3月11-12日。
2、现场确认要求:需本人到学院并携带所有证件的原件(如: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教育部学位认证报告等)以备审核确认。
3、准考证打印时间:2018年3月13-18日(考生可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招生网)打印。
4、资格审查:考生须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提交申请材料,由学院博士生招生选拔工作组进行资格审查。
5、材料评议:考核小组委派至少3名专家(报考导师回避)对考生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科研项目、学术水平、攻读博士的研究计划书、推荐书等进行评议;对申请者的书面材料进行全面的、独立的评估、按百分制打分,并出具书面评议意见;75分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环节。此环节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30%。
6、专业考核:凡取得考核资格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到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参加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入学专业考核(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上所示时间为准)。专业考核包括英语笔试和专业知识笔试两门,每门成绩均采取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此环节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30%。
(1) 笔试包括:专业课(在下表考试科目中任选一门)
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专业课具体考试科目如下:(考生须在递交申请材料时将个人预报考专业课科目名称以纸质形式报软件学院办公室)
学科名称
考试科目
科目类型
考试要求
备注
软件工程
外语
综合英语
必考
专业
专业1、软件工程
专业2、计算机网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