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40: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子设备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维修性设计准则的提出
维修性设计准则是为了将产品的维修性要求、使用约束和保障约束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而确定的通用或专用设计准则。技术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应遵循和采纳相应维修性设计准则的条款。制定维修性设计准则是维修性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维修性设计与分析过程的主要内容。维修性设计准则的作用体现在:1)指导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2)便于在设计阶段进行设计评价;3)便于分析人员进行维修性分析和预计。维修性设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6]:简化设计,可达性和可操作性设计,模块化、标准化和互换性设计、防差错和标示设计、维修安全性设计、维修性人机工程设计和测试诊断设计等。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产品,其维修性设计准则差别较大,制定某类产品的维修性设计准则可参照的有:1)产品的维修性要求;2)相似产品的维修性设计准则和已有的经验教训;3)适用的标准、设计手册。主要流程见图1。经过以上流程,一方面选取了已有各种标准、规范、手册中适合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电子类产品的功能、结构类型以及使用维修条件等特点,可得符合电子设备自身特点的维修性设计准则通用条款:1)设计要简化。在满足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的组成、结构和外形,减少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另外还要注意简化、合并产品功能;2)符合可达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可达性是指在维修产品时,接近维修部位的难易程度,主要指视觉可达和操作可达。可达性设计是从维修空间和布局方面提高维修性。可操作性指产品在结构上应便于拆缷、组装,维修时应满足简单、省时、省力的要求;3)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指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限制产品可行的变化到最小范围的设计特性,包括元器件、工具的种类以及术语、软件、材料工艺等。模块化设计是实现部件互换通用、快速更换维修的有效途径;4)保证测试诊断快速和准确。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产品的修复时间,产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故障检测诊断的方便性。5)维修工具通用化。产品在维修时对工具及设备的要求应尽量简单,并且应尽量减少专用工具、专用设备的使用。除了通用条款,对于部分特殊设备还可制定专用条款,如战场抢修设计和维修作业环境设计等。上述维修性设计准则可作为评价指标,对电子设备的设计方案进行维修性分析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指导产品设计。
2实例分析
2.1定性分析
图2和3分别是某设备在模样阶段和初样阶段的2种设计方法,其变化之处是图2中印制板1、印制板2和安装板合并成图3中印制板3,箱内其它结构不变。其好处有3点:1)把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结构进行合并,符合简化设计的要求,同时也减少了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2)两图对比看出,图3方案的结构设计使箱体内空间更宽裕,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和操作,大幅度提高了可达性和可操作性;3)在维修工具方面,图3方案的优势是对工具的要求简单,只需要普通工具就能完成设备的拆卸和装配。但是图2方案在测试诊断设计方面做得更好,通过对功能单元的合理划分,使得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的难易程度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修复时间。由此可见,2种方案各有优劣,通过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对比发现,整体上,图3方案的设计方法维修性能更优。图2模样阶段箱体内部布局图3初样阶段箱体内部布局
2.2定量分析
陈璐等[7]给出了一种定量评价产品维修性能的方法,本文以此为依据,并结合第1节中阐述的维修性评价指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子设备的维修性评价模型。美国军事标准MIL-HDBK-472Maintainabili-tyPrediction中定义了维修性评价指标的打分标准,以4,2,0三个等级分别表示每个评价指标的优、中、劣,该标准还定义了打分依据。需指出的是,各项评价指标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具有一定关联度,且任意两评价指标的关联度都具有矢量性。假定用4,2,0分值来表示两两之间的关联度强弱,结合电子设备的维修性设计准则(即评价指标)可得到表1.维修性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各评价指标及其关联度,定义为WP=Ai(i=j)Tij(i≠j{)(1)式中,i和j分别为不同的维修性评价指标;Ai为各项维修性指标的打分值;Tij为维修性指标i相对于维修性指标j的关联度。积和式是矩阵的一个重要函数,其计算结果涉及了矩阵的每一项,能对矩阵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设B为n阶方阵,B=(bij),积和式定义如下:per(B)=∑k1,k2,…,kn∈Pnnb1k1·b2k2...bnkn(3)式中,Pnn表示所有n元排列的集合。将维修性评价模型用矩阵积和式表示出来就是维修性综合指数,因此,维修性综合指数同样考虑了各种维修性指标及其关联度,定量地描述了设备维修性能的状况。综合指数越大,设备的维修性能越好,反之越差。为了简化形式,结合表1将部分关联度数值代入式(2),得到:WP=A1T12T13T14T150A20T24T250T32A30T35000A4T450T5200A5(4)上述矩阵用积和式表示如下:per(WP)=A1A2A3A4A5+T25T52A1A3A4+T24T45T52A1A3(5)现在用维修性评价模型对前面的实例进行分析。参照MIL-HDBK-472标准,对图2和3两种方案的维修性能进行打分,见表2。表2维修性指标打分值评价指标图2方案图3方案124224322442524结合表1各指标的关联度,可以得到2种不同设计方案的维修性评价矩阵:WP1=242440202202204000404002,WP2=4424404022022040002204004。代入式(5)可以计算出维修性综合指数,per(WP1)=256,per(WP2)=512,由此结果可以看出,图3方案的维修性综合指数大,维修性能好,应予以优先采纳,这与实际维修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上述方法非常简便、快捷,在对电子设备进行维修性评价时可以使用。
3结论
关键词: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干扰源有效抑制
1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的电子设备已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电子设备已处速发展的时期,并且这个发展过程仍以日益增长的速度持续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必然导致它们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场电平的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电子设备不可避免地在电磁环境(EME)中工作。因此,必须解决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电磁兼容性(EMC)是一门关于抗电磁干扰(EMI)影响的科学。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电磁兼容性问题已经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电磁兼容的中心课题是研究控制和消除电磁干扰,使电子设备或系统与其它设备联系在一起工作时,不引起设备或系统的任何部分的工作性能的恶化或降低。一个设计理想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应该既不辐射任何不希望的能量,又应该不受任何不希望有的能量的影响。
2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各种形式的电磁干扰是影响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它是电磁兼容性设计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1内部干扰
内部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内部各元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包括以下几种。
(1)工作电源通过线路的分布电容和绝缘电阻产生漏电造成的干扰;(与工作频率有关)
(2)信号通过地线、电源和传输导线的阻抗互相耦合,或导线之间的互感造成的干扰;
(3)设备或系统内部某些元件发热,影响元件本身或其它元件的稳定性造成的干扰;
(4)大功率和高电压部件产生的磁场、电场通过耦合影响其它部件造成的干扰。
2-2外部干扰
外部干扰是指电子设备或系统以外的因素对线路、设备或系统的干扰,包括以下几种。
(1)外部的高电压、电源通过绝缘漏电而干扰电子线路、设备或系统;
(2)外部大功率的设备在空间产生很强的磁场,通过互感耦合干扰电子线路、设备或系统;
(3)空间电磁波对电子线路或系统产生的干扰;
(4)工作环境温度不稳定,引起电子线路、设备或系统内部元器件参数改变造成的干扰;
(5)由工业电网供电的设备和由电网电压通过电源变压器所产生的干扰。
3干扰的传递途径
当干扰源的频率较高、干扰信号的波长又比扰的对象结构尺寸小,或者干扰源与扰者之间的距离r>>λ/2π时,则干扰信号可以认为是辐射场,它以平面电磁波形式向外副射电磁场能量进入扰对象的通路。
(2)干扰信号以漏电和耦合形式,通过绝缘支承物等(包括空气)为媒介,经公共阻抗的耦合进入扰的线路、设备或系统。
如果干扰源的频率较低,干扰信号的波长λ比扰对象的结构尺寸长,或者干扰源与干扰对象之间的距离r<<λ/2π,则干扰源可以认为是似稳场,它以感应场形式进入扰对象的通路。
(3)干扰信号可以通过直接传导方式引入线路、设备或系统。
4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原理
4-1接地
接地是电子设备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接地目的有三个:
(1)接地使整个电路系统中的所有单元电路都有一个公共的参考零电位,保证电路系统能稳定地干作。
(2)防止外界电磁场的干扰。机壳接地可以使得由于静电感应而积累在机壳上的大量电荷通过大地泄放,否则这些电荷形成的高压可能引起设备内部的火花放电而造成干扰。另外,对于电路的屏蔽体,若选择合适的接地,也可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
(3)保证安全工作。当发生直接雷电的电磁感应时,可避免电子设备的毁坏;当工频交流电源的输入电压因绝缘不良或其它原因直接与机壳相通时,可避免操作人员的触电事故发生。此外,很多医疗设备都与病人的人体直接相连,当机壳带有110V或220V电压时,将发生致命危险。
因此,接地是抑制噪声防止干扰的主要方法。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等电位点或等电位面,是电路或系统的基准电位,但不一定为大地电位。为了防止雷击可能造成的损坏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电子设备的机壳和机房的金属构件等,必须与大地相连接,而且接地电阻一般要很小,不能超过规定值。
电路的接地方式基本上有三类,即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混合接地。单点接地是指在一个线路中,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为接地参考点。其它各个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到这一点上。多点接地是指某一个系统中各个接地点都直接接到距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以使接地引线的长度最短。接地平面,可以是设备的底板,也可以是贯通整个系统的地导线,在比较大的系统中,还可以是设备的结构框架等等。混合接地是将那些只需高频接地点,利用旁路电容和接地平面连接起来。但应尽量防止出现旁路电容和引线电感构成的谐振现象。
4-2屏面
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具体讲,就是用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围起来,防止它们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因为屏蔽体对来自导线、电缆、元部件、电路或系统等外部的干扰电磁波和内部电磁波均起着吸收能量(涡流损耗)、反射能量(电磁波在屏蔽体上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量(电磁感应在屏蔽层上产生反向电磁场,可抵消部分干扰电磁波)的作用,所以屏蔽体具有减弱干扰的功能。
屏蔽体材料选择的原则是:
(1)当干扰电磁场的频率较高时,利用低电阻率(高电导率)的金属材料中产生的涡流(P=I2R,电阻率越低(电导率越高),消耗的功率越大),形成对外来电磁波的抵消作用,从而达到屏蔽的效果。
(2)当干扰电磁波的频率较低时,要采用高导磁率的材料,从而使磁力线限制在屏蔽体内部,防止扩散到屏蔽的空间去。
(3)在某些场合下,如果要求对高频和低频电磁场都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时,往往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组成多层屏蔽体。
4-3其它抑制干扰方法
(1)滤波
滤波是抑制和防止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滤波器可以显著地减小传导干扰的电平,因为干扰频谱成份不等于有用信号的频率,滤波器对于这些与有用信号频率不同的成份有良好的抑制能力,从而起到其它干扰抑制难以起到的作用。所以,采用滤波网络无论是抑制干扰源和消除干扰耦合,或是增强接收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都是有力措施。用阻容和感容去耦网络能把电路与电源隔离开,消除电路之间的耦合,并避免干扰信号进入电路。对高频电路可采用两个电容器和一个电感器(高频扼流圈)组成的CLCMπ型滤波器。滤波器的种类很多,选择适当的滤波器能消除不希望的耦合。
(2)正确选用无源元件
实用的无源元件并不是“理想”的,其特性与理想的特性是有差异的。实用的元件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干扰源,因此正确选用无源元件非常重要。有时也可以利用元件具有的特性进行抑制和防止干扰。
(3)电路技术
有时候采用屏蔽后仍不能满足抑制和防止干扰的要求,可以结合屏蔽,采取平衡措施等电路技术。平衡电路是指双线电路中的两根导线与连接到这两根导线的所有电路,对地或对其它导线都具有相同的阻抗。其目的在于使两根导线所检拾到的干扰信号相等。这时的干扰噪声是一个共态信号,可在负载上自行消失。另外,还可采用其它一些电路技术,例如接点网络,整形电路,积分电路和选通电路等等。总之,采用电路技术也是抑制和防止干扰的重要措施。
5电磁兼容性问题的规范和标准
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主要研究无线电系统中干扰噪声的测量。1976年,CISPR开始制订电磁干扰的EMI标准。1900年10月在几经修订基础上公布再版标准,随后该委员会还与国际无线通信资询委员会一起审议,为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的检测制订数据要求及具体方法。制订了以信息技术装置噪声为对象的“工业、科学及医疗用无线电仪器的干扰特性允许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11号);“车辆、机动船和火花点火发动驱动装置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标准12号);“无线电和电视接收机的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标准13号)等。直至1992年中期,国际EMI标准才最终完善起来。CISPR推荐的容限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纳,并作为其国家条例的基础。
无线电发射机功率电平是影响周围无线电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电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无线电发射机功率电平应该受到限制。例如,根据无线电通信咨询委员会357-1号建议,在卫星通信系统和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线路共同使用的(5800~8100MHz)频段上,当给到天线上的功率不超过13dBW时,应该限制微波中继通信线路的发射机有效辐射功率(即发射机功率和天线增益的乘积)数值为55dBW。建议同时限制卫星通信的地面站的功率及通信卫星辐射功率通量密度。许多其它的无线电业务,例如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移动通信系统等的发射机功率的最大值也应该受到限制。
频率规划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采用,是提高射频资源利用率的一种途径,也是保证无线电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应严格按照国际协议(无线电频率分配表)和全国文件,实行国家、地区的频带划分和业务之间的频带分配。根据频率—空间分配的原理进行无线频道分配。频率规划必须保证每个无线电电子设备干扰电平最小,或消除干扰,由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
近年来,我国许多部门都在开展电磁兼容性的试验研究和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例如,国家标准GB3907-83为工业无线电干扰基本测量方法;GB4824.1-84为工业、科学和医疗射频设备无线电干扰允许值;GB6279-86为车辆、机动船和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无线电特性测量方法及允许值等。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对工、科、医等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带宽和最大辐射场强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对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促进现代科学技术更迅速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6一些典型电磁兼容性问题的解决
由于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人类活动的空间无处不充斥着电磁波,因此,电子设备不解决电磁波干扰问题,就不能兼容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在研究抗干扰技术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不断地研究出许多实用的方法来消除电磁干扰。
实验发现汽车工作时,电磁干扰相当突出,严重时会损坏电子元器件。因此,汽车电子设备的电磁环境最为恶劣,汽车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也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点火所产生的高频辐射最为突出。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环保部门为防止汽车电气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规定只能使用带阻尼(如碳芯)的屏蔽线作为点火线,实践表明这是很有效的措施。
为了解决微电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在汽车上的应用和推广,根据需要和实际要求,可以设计出效果良好的滤波电路,置于前级可使大多数因传导而进入系统的干扰噪声消除在电路系统的入口处;可以设置隔离电路,如变压器隔离和光电隔离等解决通过电源线、信号线和地线进入电路的传导干扰,同时阻止因公共阻抗、长线传输而引起的干扰;也可以设置能量吸收回路,从而减少电路、器件吸收的噪声能量;或通过选择元器件和合理安排电路系统,使干扰的影响减小。
微机设备的软件抗干扰主要是稳定内存数据和保证程序指针。微机是一个可编程控制装置,软件可以支持和加强硬件的抗干扰能力。如果微机系统中随机内存RAM主要用于测量和控制时数据的暂时存放,内存空间较小,对存放的数据而言,若将采集到的几组数据求平均值作为采样结果,可避免在采集时因干扰而破坏了数据的真实性;如果存放在随机内存中的数据因干扰而丢失或者数据发生变化,可以在随机内存区设置检验标志;为了减少干扰对随机内存区的破坏,可在随机存储器芯片的写信号线上加触发装置,只有在CPU写数据时才发。软件抗干扰的措施也很多,如数字滤波程序、抗窄脉冲的延时程序、逻辑状态的真伪判别等。有时候,必须采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办法才能抑制干扰,常用的办法是设置一个定时器,从而保护程序正常运行。
近年来,电子仪器向着“轻、薄、短、小”和多功能、高性能及成本低方向发展。塑料机箱、塑料部件或面板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仪器上,于是外界电磁波很容易穿透外壳或面板,对仪器的正常工作产生有害的干扰,而仪器所产生的电磁波,也非常容易辐射到周围空间,影响其它电子仪器的正常工作。为了使这种电子仪器能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研究出塑料金属化处理的工艺方法,如溅射镀锌、真空镀(AL)、电镀或化学镀铜、粘贴金属箔(Cu或AL)和涂覆导电涂料等。经过金属化处理之后,使完全绝缘的塑料表面或塑料本身(导电塑料)具有金属那样反射(如手机)。吸收、传导和衰减电磁波的特性,从而起到屏蔽电磁波干扰的作用。实际应用中,采用导电涂料作屏蔽涂层,性能优良而且价格适宜。在需要屏蔽的地方,做成一个封闭的导电壳体并接地,把内外两种不同的电磁波隔离开。实践表明,若屏蔽材料能达到(30~40)dB以上衰减量的屏蔽效果时,就是实用、可行的。
由于电子技术应用广泛,而且各种干扰设备的辐射很复杂,要完全消除电磁干扰是不可能的。但是,根据电磁兼容性原理,可以采取许多技术措施减小电磁干扰,使电磁干扰控制到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系统或设备的兼容性,例如,通信系统最初设计时,就应该严格进行现场电波测试,有针对性地选择频率及极化方式,避开雷达、移动通信等杂波干扰;高压线选择路径时,应尽量绕开无线电台(站)或充分利用接收地段的地形、地物屏蔽;接收设备与工业干扰源设备适当配置,使接收设备与各种工业干扰源离开一定距离;在微波通信电路设计中,为了减少干扰,可采用天线高低站方式调整微波电路反射点,并利用山头阻挡反射波,使之不能对直射波形成干扰。另外,微波铁塔是独立的高大建筑物,应采用完善的接地、屏蔽等避雷措施。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对策
在科技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将成为衡量我国电子行业发展水平的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它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及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作。
一、控制设备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随着电气自动化程度、智能化程度、复杂度的不断提高,控制设备稳定性技术逐渐成为了各大企业竞争中获取市场份额的得力工具。但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常需要长时间运行,及经受各种不利自然条件考验,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才能够保证生产运作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提高设备正常运行率,才能推动电气自动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减少在实际操作之中诸多故障的发生,更好地保证产品安全、人身安全以及经济效益。
二、影响控制设备的稳定性因素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工业领域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其稳定性是一切器械正常运行的基础。但散热、气候、电磁波、机械作用力、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控制设备出现不稳定现象。除此外,控制设备的元器件质量不符合要求也是都是导致控制设备稳定性指标偏低。只有对控制设备实行科学及时的保养及维护才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中的可靠性、可靠性使其运行更系统、更准确、更快捷。
三、提高控制设备的稳定性措施
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若想要提高控制设备的稳定性,就必须根据控制设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有效措施,将一切有可能导致控制设备稳定性指标偏低的原因扼杀于摇篮中。
3.1采用相应方案措施加强稳定性
(1)要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在应该在控制设备设计阶段,谨慎分析产品的设计参数保证产品性能及使用条件,按照设计要求对设备正确安装使用,并在运行之后对设备作出定期的检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
(2)按实际情况,根据产量合理地来设定产品的结构形式以及产品类型。生产方式类型、批量的不同对生产经济性也有不同的影响和差异,故应由产量的大小决定生产批量的规模;
(3)在保证产品稳定性的前提下,运用价值工程理念,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设计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和维护,控制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产品的维护使用费用;
(4)在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条件之下,采用最经济合理的原材料和元器件,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维护公司利益。
金辉公司在二三期建设中,在设计阶段就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统一变频器和某些低压元器件的使用牌子,这大大方便了以后的维护,并且降低了维护所需备件的费用。
3.2正确选择与使用元器件
在选择与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的零部件、元器件上,我们应当尽量使用由正规厂家生产的通用零部件或着产品。并避免修配和选配的情况发生,尽量地减少装配工人的体力消耗,加强自动流水生产。
对同类元器件在品种、型号和制造厂商等参数进行比较并根据电路性能的要求和工作环境的条件优先选用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的标准元器件,最大限度地压缩元器件的品种规格和减少生产厂家。
3.3控制设备散热防护的作用
影响电子设备稳定性因素里,温度是尤为关键。当控制设备产生散热不良的现象,轻则影响控制设备的稳定性重则损坏控制设备,导致生产停机。影响控制设备散热的一个原因是环境温度过高,当控制设备长期在此异常的环境温度下工作时,就容易出现失效问题,我司的一台在线测厚仪曾出现环境温度过高影响而测量的一个问题,当时的情况是,该测厚仪安装在纵拉区域,纵拉区域在生产时由于加热温度特别高,约为50-60oC,测厚仪通信控制板卡的适宜工作温度为20-40oC,运行时间一长导致工控机无法和测厚仪连接,无法读取现场数据,后来在该测厚仪机柜内加装了冷却空调,降低了控制设备的环境温度,该测厚仪通信就一直能正常工作了;影响控制设备散热的另一个原因是控制设备自身产生的热量散热不良而积聚,此类问题很好解决,在设计时需注意有足够的空间供其散热,必要时加装散热风扇或散热器,这都对控制设备散热有良好作用,从而提高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3.4电子设备的气候防护
气候条件对电子设备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电子设备容易受到潮湿空气的侵蚀,使机内元器件、印制电路板上产色和凝露现象,极容易造成绝缘材料表面电导率增加,及零部件电气短路、漏电等等情况的发生。甚至会导致覆盖层起泡至脱落,失去其保护功能。
针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采用密封、浸渍、灌封等等措施进行维护,而我司就在控制电房安装了工业除湿机,使控制电房的湿度保持在安全值以内,提高了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关键词:控制设备;可靠性;散热防护
前言
伴随着电气自动化的提高,控制设备的可靠性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是可靠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建立了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开始了可靠性增长的研究工作。1984年组建了全国统一的电子产品可靠性信息交换网,并颁布了GJB299-87《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可靠性工作。
电气自动化就是使产品的操作、控制和监视,能够在无人(或少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按预定的计划或程序自动地进行。随着机械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气自动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电子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自动化技术又是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电气自动化具有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保证电能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等作用。
1加强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1.1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就是使产品能够实现其价值、满足明示要求的特征和特质。概括其特性,主要包括:性能、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见,可靠性在产品质量中占有主导地位。只有可靠性高,发生故障的次数才会少,那么维修费用就少,相应的安全性也随之提高。因此,产品的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核心,是生产厂家追求的目标。
1.2可靠性可以增加市场份额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户不仅要求产品性能好,更重要的是要求产品的可靠性水平高。研究发现,只有那些具有高可靠性指标的产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取胜。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自动化程度、复杂度越来越高,可靠性技术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取市场份额的有力工具。
2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现状
2.1工作环境、使用及维护不当是控制设备可靠性指标低的重要原因
电气设备所处的工作环境多种多样。气候条件、机械作用力和电磁干扰是影响控制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1)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盐雾、大气污染等因素,对控制设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电气性能下降、温升过高、运动不灵活、结构损坏,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2)机械条件是指电气设备在不同的运载工具中使用时所受到的振动、冲击、离心加速度等机械作用,使得控制设备元器件损坏失效或电参数改变,结构件断裂或变形过大以及金属件的疲劳破坏等。
(3)控制设备工作的周围空间充满了由于各种原因所产生的电磁波,造成外部及内部干扰。由于电磁干扰的存在,使设备输出噪声增大,工作不稳定,甚至不能安全工作。同时,操作人员在没有完全掌握控制设备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导致对控制设备不能熟练而正确的操作,并且不能对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都会导致控制设备可靠性指标低。
2.2元器件质量低下是控制设备可靠性指标偏低的一大原因
目前元器件生产厂家众多,参差不齐。如果控制设备的使用企业规模较小,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零部件进厂检查出现漏洞;同时,元器件厂家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低廉,迫使企业不顾及元件质量进行采购,这些都会导致控制设备可靠性指标偏低,并且降低了使用寿命。
3提高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对策
要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必须根据控制设备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可靠性设计方法,从元器件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散热防护、气候防护等入手,使系统可靠性指标大大提高。
(1)在控制设备设计阶段,研究产品与零部件技术条件,分析产品设计参数,研讨和保证产品性能和使用条件,正确制定设计方案;其次,根据产量设定产品结构形式和产品类型。因为产量的大小决定着生产批量的规模,生产批量不同,其生产方式类型也不同,因而其生产经济性也不同;同时,运用价值工程观念,在保证产品性能的条件下,按最经济的生产方法设计零部件:在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条件下,选用最经济合理的原材料和元器件,以求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全面构思,周密设计产品的结构,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操作维修性能和使用性能,以降低设备的维修费用和使用费用。
(2)从生产角度来说,设备中的零部件、元器件,其品种和规格应尽可能少,尽量使用由专业厂家生产的通用零部件或产品。立足于使用国产材料和来源多、价格低的材料;设备(含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与技术条件要求相适应,不允许无根据地追求高精度。在满足产品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其精度等级应尽可能低,装配也应简易化,尽量不搞选配和修配,力求减少装配工人的体力消耗,便于自动流水生产。
(3)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准则。根据电路性能的要求和工作环境的条件选用合适的元器件,元器件的技术条件、技术性能、质量等级等均应满足设备工作和环境的要求,并留有足够的余量;优先选用经实践证明质量稳定、可靠性高、有发展前途的标准元器件,不选用淘汰和禁用的元器件;应最大限度地压缩元器件的品种规格,减少生产厂家,提高它们的复用率;除特殊情况外,所有电子元器件应按不同的要求经过必要的可靠性筛选后,才能用到产品中;优先选用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供货及时、价格合理的生产厂家的元器件。对关键元器件要进行用户对生产方的质量认定;仔细分析比较同类元器件在品种、规格、型号和制造厂商之间的差异,择优选择。要注意统计在使用过程中元器件所表现出来的性能与可靠性方面的数据,作为以后选用的依据。
(4)控制设备的散热防护。温度是影响电子设备可靠性最广泛的一个因素。电子设备工作时,其功率损失一般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出来,尤其是一些耗散功率较大的元器件,如电子管、变压管、大功率晶体管、大功率电阻等。另外,当环境温度较高时,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热能难以散发出去,将使设备温度升高。
例如,半导体器件对温度反应很敏感,过高的温度会使器件的工作点发生漂移、增益不稳定、噪声增大和信号失真,严重时会引起热击穿。因此,通常半导体器件的温度不能过高,如锗管不超过70~100℃;硅管不超过150~200℃。表1列出了常用元器件的允许温度。
元件名称 允许温度/℃ 元件名称 允许温度/℃
碳膜电阻 120 陶瓷电容 80~85
金属膜电阻 100 锗晶体管 70~100
印刷电阻 85 硅晶体管 150~200
铝制电解电容 60~85 硒整流管 75~85
电介质电容 60~85 电子管 150~200
云母电容 70~120 变压器 95
薄膜电容 60~130 扼流圈 95
表1 常用元器件允许温度
因此对于半导体分立器件散热需要考虑:对于功率小于100mW的晶体管,一般不用散热器;大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应装在散热器上;散热器应使肋片沿其长度方向垂直安装,以便于自然对流。散热器上有多个肋片时,应选用肋片间距大的散热器;半导体分立器件外壳与散热器间的接触热阻应尽可能小,应尽量增大接触面积,接触面保持光洁,必要时在接触面上涂上导热膏或加热绝缘硅橡胶片,借助于合适的紧固措施保证紧密接触;散热器要进行表面处理,使其粗糙度适当并使表面呈黑色,以增强辐射换热;对于热敏感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安装时应远离耗散功率大的元器件。
(5)电子设备的气候防护。潮湿、盐雾、霉菌以及气压、污染气体对电子设备影响很大,其中潮湿的影响是最主要的。特别是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会使机内元器件、印制电路板上产色和凝露现象,使电性能下降,故障上升。
当电子设备受到潮湿空气的侵蚀,会在元器件或材料表面凝聚一层水膜,并渗透到材料内部,从而造成绝缘材料表面电导率增加,体积电阻率降低,介质损耗增加,零部件电气短路、漏电或击穿等。潮气还能引起覆盖层起泡甚至脱落,使其失去保护作用。通常采用浸渍、灌封、密封等措施。
4结语
论文关键词:电磁兼容,屏蔽效能,孔缝泄漏
0引言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涉及了计算机、通信、航空航天、铁路交通、电力、军事,以至人民生活各个方面。使得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更加凸显,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对电磁兼容的定义是:系统或设备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的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设备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可见这两个方面都涉及了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电磁屏蔽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电磁干扰而产生的一门技术。如何对电子产品做到有效而简单的电磁屏蔽从而降低电磁辐射,是每个电子产品设计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1 典型电子设备的屏蔽效能
1.1 屏蔽效能的定义
屏蔽效能(SE)为空间某一点屏蔽前后场强之比
,
根据电磁屏蔽的定义,屏蔽效能可表示为
SE=设备的预期(实际)发射-极限值(1)
SE=敏感度极限值-设备预期(实际)的干扰响应阈值(2)
(1)式表示对于干扰源的抑制屏蔽效能:
(2)式表示对于受干扰设备抗干扰的屏蔽效能。
1.2 机柜的屏效技术指标
目前涉及有线、无线通信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主要有YDN065、IEC61587-3、ETS300 342-1、ETS300 342-2、ETS300 342-3等,其中YDN065、IEC61587-3适用有线通信产品,ETS300 342系统标准适用于无线产品。以典型电子设备19英寸机柜的标准为例,给出了IEC61587-3规定的屏蔽等级如下表:
表1-1
等级
屏蔽效能(dB)
频率范围(MHz)
30~230
230~1000
1
20
10
2
40
30
3
【关键词】航空;设备;可靠性;技术
1引言
随着我国整体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在航天事业上的巨大发展,在航天产业中具备极大影响的电子通信设备其可靠性越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众多的电子通信生产企业在其生产理念上,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以切实检验手段来进行产品质量保障的体系,可靠性、质量已经成为设备使用者的最重要的关注点。在此背景下,论文围绕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分三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2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意义
2.1是通信电子设备使用寿命的直接影响因素
首先基于航空事业其本身的特点,往往使用的周期很长,这也就要求航空电子设备具备很长的使用周期。而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便是电子通信设备使用寿命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从整体上观察,电子通信设备的设计、安装以及使用和后期的维修过程,可靠性都参与其中,因此也可以说目前在通信电子设备设计上可靠性已经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所在。
2.2是信息时代人们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基本需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抬头,目前市场上的电子通信设备也越发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而随着通信电子设备数量的增多,在航空事业方面对通信电子设备的选择要求也就相应提升,除了要求通信电子设备满足基本的通信功能之外,在使用感受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航空通信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是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客观要求。
3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1制造技术及制造条件的影响
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便是生产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制造技术以及制造的条件。就目前的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发展趋势进行观察,便捷化、智能化以及多功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要实现这一趋势就必须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环节,保障一个良好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存在着一部分生产厂家,在生产中并不具备完备的生产的条件,进而难以保障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质量,在可靠性方面就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3.2恶劣天气的影响
因为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使用往往位于外界,而地球的环境十分多变,在太空更是会受到诸多的宇宙因素影响。雷电天气、雨雪天气等都会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产生一定干扰和破坏,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而这些因素便会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3.3外界电磁的影响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在使用原理上,电磁波是其最为主要的一环,但是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使用时常常会受到一些外界电磁的影响。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而这些电磁场中的电磁波所产生的辐射,便会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造成了影响。
4保障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措施
4.1不断优化、简化电子线路
不断进行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子线路的优化和简化,便可以极大化的减少外界磁场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影响。而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设计时,必须在满足基本的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功能以及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制造流程的优化,从而达到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子线路的简化和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元器件的使用通道设计上,可以设计为几个元器件共同使用一个通道,进而实现线路通道的减少[1];②在元器件的使用数量上,可在保障基本功能之上,通过技术创新,尽可能减少对元器件的使用数量;③在设备组成上,尽可能使用软件对硬件进行代替;④对于设备中的一些模拟电路可使用数字电路进行代替。但在整体的线路简化、优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不能为了最大化的简化路线,而导致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集成电路板被过载烧坏的现象,更不能将一些成熟性不足的技术和设计方案使用到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子线路的优化和简化中。
4.2深化低耗功率设计
目前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提升设计方面,低耗功率设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低耗功率设计还有很大的进一步深化空间,因此在提升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方面,可以进一步对低耗功率设计进行深化。从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性能上进行观察,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正逐渐朝着高密度化以及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了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中元器件数量的增多以及集成电路在能耗方面的提升,进而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持续发热的现象越发凸显,而这一问题就可能会导致,航空电子通信设备使用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在目前已有的低耗功率设计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低耗功率设计,保护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电路安全,也提升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2]。
4.3依托维修性设计提升设备可靠性
除了设计制造环节提升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之外,面对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机械化工作环境和恶劣天气导致的航空电子通信设备损坏,还需要通过维修性设计,在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后期使用上提升其可靠性。具体而言,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制作人员必须保障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在故障出现后的检查和拆卸十分方便;此外对于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一些元器件必须是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不能大量使用一些不再生产和使用的元器件。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整体抬头,以及通信电子设备的不断多元化和多样化,人们逐渐对通信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通信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本身,也直接对通信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也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要求。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方面,制造技术及制造条件、机械化工作环境、恶劣天气、外界电磁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基于这些影响因素以及结合航空电子通信设备的特殊性,不断优化、简化电子线路、深化低耗功率设计、依托于维修性设计提升设备可靠性是切实有效保障航空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具体措施,值得相关企业充分合理地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潘庆国.基于Labwindows/CVI的某型通信控制盒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论文摘要:随着大量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在农村小型变电所的广泛应用,而我们现有的变电所防雷设备只有针对一次设备的,而没有针对弱电设备的,本文着重介绍变电所弱电设备受雷电伤害的几种方式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论文关键词:雷电弱点设备避雷器防范措施
0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供电公司所辖35kV变电所的控制、保护、计量、通讯设备陆续改造为综合自动化设备,各类先进的电子设备由于大量和广泛的运用,其遭受雷击危害机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变电所内电子设备,依附于处在受避雷针保护范围内的一次设备,受雷击影响概率更大。且采用传统防雷措施,其防护多有不当,应当引起重视。
1雷电危害的几种方式
1.1直接雷击和绕击雷云单体浮在大地上空,其所带电荷拖着地表相反电荷随风移动。如果途经变电所的避雷针或地表其它突出物(包括高层建筑物),地电荷会导致突出物顶端电场畸变集中。闪电开始之前先是雷云底部的始发先导按间歇分级跃进方式向地表发展,当距地面50~100m时,由避雷针等地表突出物电场畸变集中的地方产生垂直向上的迎面先导。两者相接,进入直击或绕击的主放电阶段。
1.2雷电反击直击雷电流通过地表突出物的电阻入地散流。如果受雷击变电所输电线路来自另一个不同地网的变电所,那么上升的地电位与输电线上的电位将形成巨大反差,导致与输电线路相连的电气设备的损坏。
另一种雷电反击,对变电所的电子设备危害也不容忽视。雷电流沿变电所的接地网散流,支线上的雷电流和各点电位差异很大。连接在不同等电位地网上的电子设备。
1.3感应雷直击雷放电的能量通过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方式向四周辐射,导致设备过电压放电,则为感应雷。显然,感应雷危害是大面积的,是电子设备的克星。
事实上,在生产实践中,雷击的静电感应破坏力数倍于电磁感应。静电感应还可用雷击的二次效应理论来解释。带电雷云飘浮在地表上空,地表带上与雷云相反的等量电荷。当雷击过后,雷击点地表变为电荷的相对空穴,周围高电荷区域内与地电位相对绝缘的导体上的电荷,将像受突然击发的水波一样冲向雷击点,导致设备打火,绝缘受损和电子设备失效。特别注意的是电子设备的高阻抗输入回路,信号回路等引线较长,且直接连接的金属体积较大处,虽然已作电磁屏蔽(采用屏蔽电缆且屏蔽层两端接地)仍会遭受厄运。
2变电所现有防雷措施的不足
2.1避雷针为免遭直击雷破坏,变电所一般设有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有些峡谷地带变电所则采用避雷线保护。其结构均分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防雷原理相同。
避雷针大大增加雷击概率,使得依附于一次设备的目前正在大量更新的保护、监控、综自及通讯等微电子设备感受雷害的机率大大增加,损坏方式也多种多样,使电力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2.2避雷器为了防护感应雷和输电线路的雷电侵入波的危害,变电所采用了避雷器。以前装设的避雷器大多为装在线路端的管型避雷器和装在母线、设备处的阀型避雷器,目前均由性能更好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所取代。
由于雷电侵入波主要对35kV以下系统危害较大,变电所着重对35kv和10kV线路入侵波进行防护。对35kV架空进线,一般是采用进线段1—2km的架空避雷线配其两端的管型避雷器进行防护。对10kV线路,则每条进线均采用一组阀型或氧化锌避雷器进行防护。对3~10kV配电变压器,一般只规定了高压侧采用阀型避雷器的保护,对多雷区外送的Y/YO连接的变压器的只规定了装设以防变波及低压侧雷电入侵波击穿变压器高压侧绝缘的避雷器。
3针对变电所弱电部分防雷措施
3.1交流电源部分对于交流电源回路采用电源防雷器,电源防雷器能在最短时间释放电路上因感应雷击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到安全地线上,从而保护电路上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正常情况下,防雷器处于高阻状态,当电源由于雷击或开关操作出现瞬时脉冲电压时,防雷器立即在纳秒级时间内导通,将该脉冲电压短路到大地泄放,从而保护连接与电源上的设备。但该脉冲电压流过防雷器后,防雷器又变为高阻状态,从而不影响设备的供电。
3.2通讯设备部分对于网络通讯设备采用数据线浪涌抑制器,它可以防止浪涌通过数据线间接地进入电子设备。总的来说,很大一部分的浪涌事件并不是由交流电源线上的浪涌引起,并导致主板、调制解调器、串、并行口与其它设备的损坏。
3.3因此对变电站内的综合自动化设备,我们采用了如下防雷方案:
3.3.1电源线是雷电侵入低压设备的主要的一条途径,因此在这里我们对电源线采取多级保护措施。
第一级选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Bl20型电源防雷器(3只),将从线路中引入的大部分雷电流从此位置泄放八地.作为初级保护,要求防雷器能够承受直接的雷击,具有较大的通流量。依据VDE0675第6部分FPS01-FBl20型防雷器属B类防雷器,该防雷器的通流量特别大,每线的最大通流’尹50KA(10/350us)。
第二级保护选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40/4型防雷器(1只),将通过第一级泻流后的过电压进一步限制在对设备无害的水平。作为第二级,要求防雷器具有较低的电压限制水平.FPS01-F40/4型防雷器的最大通流量为40KA(8/20us)。电压保护水平Up<1.4KV。
第三级(由用户选用)采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Z6型防雷插座,对重要的敏感设备如远传PC、光端机等提供精细保护。
3.3.2调度通信回路采用德国dehn双绞线信息防雷保护器,防止电话线直接将电源线上的瞬态浪涌传进来。
3.3.3采用德国dehn双绞线信息线路过电压保护器保护pc和终端调的db-9串行口,峰值电压6000v,可以防止浪涌通过数据线间接地进入电子设备。
3.3.4后台机的防雷保护后台机的开关量采集线一般都比较长,在雷击时比较容易感应过电压,造成后台机的损坏,因此我们需要在所有的进入后台机的开关量采集线上安装防雷器.开关量采集线的工电压一般为直流24V,可以选用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20/DC24防雷器。该变电站的后台机共有6组开关量采集线引入,共需6只FPS01-F20/DC240
3.3.5220V直流电源的防雷保护220V直流电源屏为各继保装置提供电源,为防止电源线上感应雷电过电压,造成继保装置的损坏和误动作,需加装直流电源防雷器,型号为安徽菲迈斯电气有限公司的FPS01-F40/280V.该防雷器包括3个模块,其中一个提供正、负极之间的差模保护,另外两个分别将正、负极对地实施共模保护。
论文关键词 电子证据 认证和规范 考察和探索
20世纪80年代,电子证据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立法和论著中初次出现,随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被引入我国证据法研究领域。电子证据作为证据种类中的一个新生事物,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所以,至今还没有在立法层面对其效力和适用给以明确、系统地确立。
一、电子证据的主要特征
(一)电子证据法律体系中的引入
自电子证据这一术语被引入我国法律体系开始,学术界对于其含义莫衷一是,对于电子证据的具体的含义和定位,目前还没有进行统一地明确。电子证据从生成到现在发展了几十年,我从前人的书籍中也借鉴了许多经验,对电子证据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本人认为,电子证据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依靠先进的电子技术或电子设备而生成的,并以之为载体,能够充分证明案件事实的所有电子证据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证据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录音、录像、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和传真等。
(二)电子证据特征的具体表现
1. 表现形式具有客观性
“电子证据从生成到保存再到传导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凭借电子设备这个载体,而电子设备对证据内容进行采集的过程中是不会掺杂人的任何情感,能够保持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电子证据几乎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避免类似证言的误传、书证的误记等传统证据的一些弊端。”它不像只表现为纸质或者言语之类的传统证据一样,很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电子证据因为凭借电子设备这一客观的载体,能够准确地保存并真实地反映有关案件的情况。因此,电子设备决定了电子证据表现形式的客观性。
2.对电子硬件设备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不同,没有像传统证据一样形式单一,很容易被人认识和理解,电子证据不能直接被人们感知,它产生、保存、传导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电子硬件设备。如果没有一定的电子硬件设备作为载体,人们就没有办法获知电子证据的内容,进而也就不能有效的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因为电子证据在生成、保存、传导的过程中,需要利用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将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的形式,只有凭借特定的设备识别,才能将其显现出来。因此,电子证据和传统证据相比,具有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
3.电子证据本身具有易损坏性
在电子证据的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如果设备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直接影响其传输的质量,进而损坏电子证据,使其内容无法真实地呈现出来,失去法律效力,就不能作为证据来使用。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缺点,具有不稳定性,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悄无声息地将电子证据修改、损坏、删除,在不易察觉中使得电子证据被损坏。加上网络上的内容非常繁多,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电子证据不能长时间保存,如果过了一定的时间,有关的信息就可能被破坏,无法恢复,这样就更突出了电子证据的易损坏性。
4.对高科技性的依赖性
电子证据与物证、书证以及言词证据不同,它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依靠特定的电子设备,带有很强的高科技性,不但可以表现为传统证据的文字形式,还可以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在。电子证据的生成、保存和传输的整个过程都要凭借高科技的技术设备作为载体,另外对其采集和审查也需要凭借一定的技术手段,否则不能被获知、或者不能有效的证明其效力。这就决定了电子证据具有高科技性。
(三)电子证据的分类
1. 以电子证据形成的方式分为电脑自生成证据与保存证据
电脑自生成证据,顾名思义是指完全由电脑自动生成的证据。它完全按照电脑内部系统自身来运行,不需要人为地增加任何因素,这种证据的准确性相当高,具有客观性,能够准确地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情况。电脑保存证据,是指不单凭借电脑来生成信息,主要通过人的作用来完成,由录制人录制而得来。对这种证据效力的判断,就需要考虑是否发生了影响录入准确性的因素,这种证据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以电子证据的来源分为原始电子证据与传来电子证据
“原始电子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和原始出处的电子证据,具有直接的可采性与很强的证明力,只要证明其获得方式是合法就可以。传来电子证据,是指不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原始电子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 传来电子证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类证据必须证明与原始电子证据的各项都符合,否则不能被采用,也就不能作为证据证明案件的事实。
3. 以电子证据证明案件的程度分为直接电子证据和间接电子证据
直接电子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电子证据材料;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电子证据。判断一种证据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我们需要准确的界定,主要是要看其是否能够单独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而不是看其表现形式。
二、电子证据效力规范化途径
(一)通过限定收集的主体和内容规范电子证据
由于电子证据具有易损坏性,收集的主体应该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并且依照法定的专业的程序,依据合法的手段。“除非特殊情况,有司法工作人员的监督才可以由电脑专业人员来完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供电子证据,但他们不是收集电子证据的主体,这些证据只有通过有权机关的鉴定才具有证据效力。而且收集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才能保证电子证据收集的准确性。”
由于电子证据的产生、保存、传输都依赖于电子设备,所以要保持案件事实的客观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收集电子证据时,还应当明确收集内容的范围。以证据的关联性为标准,严格限制取证范围,避免对公民隐私权造成不必要的侵犯。其次,电子证据的产生、保存、传输,容易遭到损坏,还应当保持电子证据内容的完整性。因为如果电子证据的内容被遗漏,与之有关的电子证据很容易被损坏,甚至可能再也无法重现和获取。所以要保持电子证据内容的客观性,真实反映案件事实,保持电子证据的完整性,准确反映案件事实。
(二)通过固定和保全规则规范电子证据
要确保法官及时查清案件事实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电子证据的固定和保全非常重要。首先,在提取电子证据的过程中确保完整,准确,不遗漏任何合法有效的信息;另外,法官对于当事人在法庭提交的证据要按照法定的程序交给专门的司法人员进行保管,不能随便转移和被修改;最后,要确保电子证据存在的载体安全、保密,建立一个安全的电子系统存储。
三、改进电子证据效力的建议
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为解决电子证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对电子证据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这对我国完善电子证据立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明确电子证据的概念
由于我国学术界现在对电子证据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标准,这样就增加了法官办案的难度。用规范的的表达界定电子证据的概念,明确电子证据的范围,这样不仅使法官审理案件时能够准确适用,也使当事人对电子证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采集的证据更具有法律效力。
(二) 制定完整的电子证据效力认证规则
电子证据是否具有效力需要明确一定的认证规则。“一是合法性标准,我国已确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结合电子证据的特点,可以借鉴《电子商务示范法》的相关规定;二是真实性标准,电子证据由于其高科技性、易损坏性、依赖性等特点往往很难像传统证据一样确定其真实性,可以通过证据保全公证、司法鉴定等方式认证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三是关联性标准,要求电子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三)健全电子证据的鉴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