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40: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程项目财务审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China's construction, the public project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construction financing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 of the PPP mode in public project, and the necessity of national tracking audit, lists three problems existing in national tracking audit under the PPP mode, then presents some solutions.
【关键词】PPP模式; 国家审计; 跟踪审计
【Keywords】PPP model; national audit ; track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40-02
1 PPP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1 PPP模式的概念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
PPP模式可选择的操作模式有:一是经营性项目,对于经营收费能够弥补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模式;二是准经营性项目,对于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要政府补贴的项目可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模式;三是非经营性项目,对于主要依靠政府补助回收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采用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模式。PPP的基本形式包括:管理外包、租赁、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特许经营等。
1.2 PPP模式的特点
PPP 模式的首要特点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这是 PPP 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在这种合作P系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互补优势,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最终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那么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也是PPP模式的特点。
①合作关系。PPP模式强调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所形成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通过让社会资本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中来,与政府资本共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
②利益共享。PPP模式强调的是项目所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享。政府可获得的利益主要有减少融资压力及成本,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有效供给。社会资本可获得的利益主要有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拓宽社会资本的使用领域。
③风险分担。凡是有危就有机,利益往往伴随着风险,PPP模式强调利益共享,那么风险也应该共同分担,这样是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2 PPP模式下国家跟踪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国家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是国家对地区、部门和单位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基本要求。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因此采用PPP模式的建设工程应当纳入国家审计的范围。国家审计需要对该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督[1]。
3 PPP模式下国家跟踪审计工作的难点
3.1 审计资源和能力不足
PPP模式的工程项目一般会建立长期的、复杂的合同关系,审计人员要有效开展审计工作,就需要监督与评价在PPP模式中各参与方对风险的辨识及分配给各方共同分担的过程。比如税率和汇率政策发生变化时;项目的整体结构与边界条件;招标文件的编制等方面都需要关注。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法律、财务、工程、税收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巨大挑战[2]。
3.2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于国家跟踪审计,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目前都是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在执行。但该规定比较原则化,没有明确跟踪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跟踪审计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如何保证跟踪审计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做到到位不越位等问题。
3.3 PPP项目的风险评估难度大
在PPP项目实施方案中,风险共担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关注的重点。风险的共同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约定而成,目的是将风险和对应的利益进行匹配。随着PPP模式应用的不断推广,PPP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风险问题一旦发生,其对一个PPP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审计人员而言,从PPP项目的识别和准备阶段就需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合同约定条款是否合理等,采购阶段的采购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招投标规定,实施阶段的设计、建设、运营各方面的管理情况;项目的效益情况等,一直到移交阶段的资产交割情况,每一个环节都要审查,难度非常大。
4 解决跟踪审计困难的途径
4.1 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审计人员关于财务、工程、税务等多方面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要时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协助审计,有效避免审计风险。
4.2 完善PPP模式建设项目和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
完善PPP模式建设项目和跟踪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PPP模式和跟踪审计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为确保PPP模式的有效推进,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PPP模式建设制度,让政府和社会资本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3 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能力的审计
PPP模式的跟踪审计应该更加注重工程建设管理能力方面的审计。需要关注概预算、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4.4 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一是建立跟踪项目大数据跟踪审计,要求施工单位每周上报本周的施工进度,采购合同等本周的实时资料以及下周的施工计划、采购计划等,并且可以突击抽查以检验其真实性,对于一个长达几年的跟踪项目,可以更及时更真实地了解项目各阶段的情况。二是不定期对工程实施抽查。针对收集的数据,审计人员可分析哪些部分存在异常情况,并对其不定期实施抽查,查看其施工计划是否执行,材料的对方是否符合规定,工程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及图纸要求在施工。三是对隐蔽工程的审计,如土石方、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预埋管线工程等工程,在隐蔽前可抽查部分到施工现场查看其是否符合要求。
4.5 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相结合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财务审计必须与工程审计相结合,才能完整反映PPP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完整反映资金筹集、使用和周转的真实状况。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审计模式,贡献模型,贡献比较
一、审计模式分类
(一)审计模式的概念及演进
所谓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所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技术,并整合其内在结构和选择主导因素,是整体性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属于审计理论的范畴,它反映了人们的审计思想,即:审计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审计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审计模式同时又属于审计实务的范畴,它规定了审计工作的行为方式或方法,即:为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应如何设计,各阶段工作应如何着手,应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等。审计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和提高而变迁。在国家审计发展史中,审计模式经历了从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演进过程(刘家义,2004)。前二者重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及真实性进行监督,统称为财务审计模式(刘家义,2004)。后者强化对创新的分析(FunkHouser,2000;秦荣生,2007),寻求对被审计项目和组织管理的积极改进(杨妍,2006;戚振东、吴清华,2008),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McCraeandVada,1997),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HatherlyandParker,1988;JohnsenandMeklin,2001)。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的分类及诠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中央政府及省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发展建设,近几年体现在三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重建、政策补贴等方面。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关系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其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备受社会公众、审计机关等监督部门关注。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公布的审计报告和有关研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滞留、侵占或挪用等资金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整体偏低。
鉴于此,笔者以监督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作为文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审计目标,将审计机关对此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审计策略和处理措施,模拟划分为以下五种审计模式。
1.“审计缺失”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或由于该项支出相对不重要或鉴于审计力量薄弱,不对此项资金开展审计,也不针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任何调查、监督或建议,任凭财政专项资金遭受流失和使用效益低下。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任何效用。
2.“财务整改”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通过查账、监督、处理等方式对其开展财务审计,根据现有财经法规及资金管理制度,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并发现其中全部或部分的资金流失问题。通过审计机关的强力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整改,审计出的流失资金得到及时返还。审计机关较之“审计缺失”模式,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3.“财务防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仍然只开展财务审计,与“财务整改”模式不同的是: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流失的资金在审计后得到返还,还提出相关管理性审计意见,督促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与问题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较之“财务整改”模式,在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执行环节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4.“绩效改进”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在“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科学管理标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管理和利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并深入分析、综合考量资金管理使用的成果业绩和功能效用,提出评价建议和改进措施,督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挖掘管理潜力,促进当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较之“财务防范”模式,在专项资金实现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5.“绩效飞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执行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还注重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绩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效能,督促有关部门将科学管理方法给予制度化或程序化,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管理和正确履职,提高专项资金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效益。审计机关较之“绩效改进”模式,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贡献模型
(一)模型假设及必要说明
本文以财政专项资金实际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包括到账资金以及资金管理绩效改进后的相应经济附加,简称“生效资金”),相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账面支出的比例表示审计贡献。它是以“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足额到账时的审计贡献值“1”为对标,参照对比各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相对值。
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统一审计贡献的内外部环境,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在建设周期内均衡支出,“生效资金”与资金使用效益呈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2.在“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流失的相对比例、内容、结构固定不变,且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3.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连续、高效的,从项目建设起,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抽取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能发现其中的所有资金流失现象;4.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显著成效,每年都可挖掘当期专项资金中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且该绩效改进方式对整项资金均有普遍效用;5.各期审计任务当年结束,且审计意见、建议也在当年得到全面落实。
建模思想是:基于条件假设,构建第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贡献,与审计模式(代表“审计缺失”模式,代表“财务整改”模式,代表“财务防范”模式,代表“绩效改进”模式,代表“绩效飞跃”模式)、审计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专项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的数量关系,以及不同模式下整体审计贡献与各期审计贡献和建设周期的关系。其中,、和是与审计工作特性有关的内部参数变量;、和是与财政专项资金特性有关的外部参数变量。()、()为过渡变量,分别表示模式下,第期专项资金审计前的资金流失率和潜在效益系数。
(二)贡献模型的构建
1.“审计缺失”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审计缺失”模式下,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存在比例的流失资金,又因为未经审计,所以资金流失率恒定不变,即:
(1)
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2)
整个专项资金支出期间恒定,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3)
2.“财务整改”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财务整改”模式下,审计机关每年均抽取比例的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完全查出其中的资金流失率,并督促有关部门将其返还,用于当期项目建设发展。由于审计意见没有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杜绝此类资金流失问题再次发生,故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仍然存在比例的资金遭受流失,即:
(4)
因为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5)
因为恒定不变,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6)
3.“财务防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财务防范”模式下,审计机关在第期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审计意见要求有关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有效防范了此类流失资金问题再次发生,故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即:
(7)
由于该模式下,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通过审计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8)
该模式下,第期的审计贡献随着不断变化,因为假设约定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均衡,故整体审计贡献是建设周期内各期审计贡献的平均值,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9)
4.“绩效改进”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绩效改进”模式下,审计机关基于“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发现第期专项资金中存在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该改进措施在当期资金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预期效益。由于此类绩效改进办法没有从制度或政策上长期要求,所以,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的潜在效益系数与保持一致,即:
(10)
审计机关将当期发现的潜在效益比例,在同期配合相关部门改进管理绩效,提高当期资金使用效益,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11)
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12)
5.“绩效飞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绩效飞跃”模式,是“绩效改进”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化建设。由于审计机关在第期发现并改进了比例的效益提升空间,制度化后,该改进措施将在第期得到有效落实,故第期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较之减少了,即:
(13)
该模式下,第期的审计贡献是前期审计贡献共同作用的,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14)
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15)
通过上述分析和建模,模拟出五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该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贡献。在该模型中,审计贡献是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模式、审计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三个内部参数变量,和财政专项资金的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建设周期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共同做用的结果。本模型事先假定审计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高效、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等条件,重在揭示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及其优越性,以及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三、贡献比较
在专家估计的基础上,为了计算简便说明问题,不妨假定某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审计机关对其开展连续审计期间,每年随机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
(一)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比较
将上述内外部参数代入五种审计模式的贡献模型,得到各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如表1所示。根据表1数据分析得知:“审计缺失”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维持在0.6水平,与对标参照值1相差甚远,财政专项资金被大量截流;“财务整改”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均为0.68,虽与对标参照值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较之“审计缺失”状态下,已产生一定审计贡献;“财务防范”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逐年提高且渐近对标参照值1,说明专项资金流失的程度逐渐减缓,整体审计贡献为0.86;“绩效改进”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增长较快,且从第4期就达到并逐渐超过对标参照值1,整体审计贡献为1.03,即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共同作用下,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是预期效益目标的1.03倍;“绩效飞跃”模式下,审计贡献从第2期开始超越对标参照值,第8期达到对标参照值的2倍,整体审计贡献为1.6,大幅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相应的也节省了财政投入、缩短了项目建设期,审计贡献尤为显著。“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审计贡献逐年递增,后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比前期更为明显,但其增长边际(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
表1: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86
0.82
0.89
0.95
1.00
1.04
1.07
1.10
1.12
1.14
1.15
1.03
0.82
1.03
1.23
1.41
1.58
1.73
1.87
2.00
2.11
2.20
1.60
对标参照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可见,“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毋庸置疑,审计贡献与审计机关的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参数变量和越大,不同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就越大,限于篇幅,文中不一一赘述。
(二)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比较
在此,主要研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这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对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影响和作用。固定其他参数变量不变,分别调整、、,得到相应的审计贡献,见表2。分析、对比表1和表2数据可知: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建设周期由10减少至5时,各期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整体审计贡献有所减小,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资金流失率由0.4减少至0.2时,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都有所增强,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后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增量不大,且“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四种模式的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潜在效益系数由2减少至1时,“审计缺失”“财务整改”和“财务防范”三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锐减,且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明显下降。
表2: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
0.60
0.60
0.60
0.60
—
—
—
—
—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
—
—
—
—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
—
—
—
—
0.78
0.82
0.89
0.95
1.00
1.04
—
—
—
—
—
0.94
0.82
1.03
1.23
1.41
1.58
—
—
—
—
—
1.21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97
0.97
0.98
0.93
1.01
1.05
1.08
1.10
1.12
1.14
1.15
1.16
1.17
1.17
1.11
1.01
1.20
1.38
1.55
1.70
1.84
1.96
2.07
2.17
2.25
1.71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86
0.75
0.82
0.87
0.92
0.96
0.98
1.01
1.03
1.04
1.05
0.94
0.75
0.89
1.01
1.12
1.22
1.31
1.39
1.46
1.53
1.58
1.23
四、结论及启示
随着不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的引入和审计方法结构及主导因素的调整,“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审计模式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绩效审计的审计贡献较之财务审计更为突出。财务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体现在审计驱动力作用下的纠正资金流向偏差、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增强管理部门责任意识,它是督促审计意见落实,保证管理绩效按照要求改进的重要手段。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具有限制性的瓶颈——财政专项资金本身应发挥的功绩效用。绩效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部门管理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公共管理和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绩效审计模式在促进绩效改进和科学发展发面发挥了前瞻性、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促使审计贡献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这也是优化审计贡献的根本举措。整体而言,对资金流失严重、建设周期较短的专项资金项目,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产生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大;对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的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审计模式产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较为显著。这对审计机关选择和实施审计模式,优化审计贡献有较强的借鉴和启示。
(一)对选择审计模式的启示
审计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审计目标及定位(刘燕,2005;赵德武、马永强,2006;靳建堂,2006)、项目金额及其重要程度(鲍国明、孙亚男,2006)、管理制度(陈良华、石盈,2003)等综合因素。基于前文审计贡献的建模和比较,本文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点属性对审计贡献具有一定影响,不同特性的专项资金应与之匹配易于实现并发挥其审计贡献的审计模式。即:管理水平相对成熟、项目投入周期较短、项目建设缺乏普遍性,以及资金结构或流向复杂的专项资金项目,更便于财务审计模式产生较为显著的审计贡献,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低廉、审计目标易于实现,且绩效审计模式对此类项目提出的绩效改进意见缺乏改善公共管理行为的普遍推动力,绩效审计意义不大;相应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投入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大型或战略性专项资金项目,利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详见表3)由于绩效审计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且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财务审计的监督保证,所以,对同一个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期间,应适当穿插财务审计;对项目投入前期和后期,其侧重点应分别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试点性专项支出,由于其管理水平对后期或其它专项管理有较强借鉴指导作用,应对其全程开展绩效审计。
(二)对实施审计模式的启示
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正确选择审计模式的前提保障,也是实施审计模式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审前调查,摸清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运转和管理现状的重要特征,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整合审计策略、技术和相应人员,为实施审计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二是辩证处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关系。前已叙及,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和平台,绩效审计为财务审计提供新的审计依据和标准,绩效审计若取得实效,离不开财务审计长期不懈的督促和监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是巩固与提高的关系,不可厚此薄彼、相互代替。三是转变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审计中,其理念与方法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其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研究怎样处理处罚所属问题,很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目标。需要转变为以资金使用结果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即: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目标有没有实现,怎样消除和纠正与管理标准、经济目标之间的行为偏差,怎样进一步改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进而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表3:不同属性的财政专项资金所应采用的审计模式
财政专项资金属性
审计缺失
财务整改
财务防范
绩效改进
绩效飞跃
金额大-普遍-管理低下
√
金额大-特例-管理低下
√
金额小-普遍-管理低下
√
√
√
金额小-特例-管理低下
√
√
√
金额大-普遍-管理成熟
√
金额大-特例-管理成熟
√
金额小-普遍-管理成熟
√
金额小-特例-管理成熟
√
√
(三)对优化审计贡献的启示
优化审计贡献体现在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基于前文分析可知,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举措,也应是科学性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评估相关制度、标准,对适应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并在其他地域的同类项目中加以推广,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应该提出补充、修订和完善意见;对紧急项目或试点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充分调研论证,尽快出台有关制度,并加强对制度的后续评估;对过时的管理制度,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废止。审计意见的有效落实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跟踪或开展连续审计,加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借鉴和共享,特别是对制度性审计成果横向和纵向的推广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审计工作、节约审计成本、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也是发挥审计工作事前监督效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本文尚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在审计贡献定义中,为简化模型,没有考虑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和审计成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该贡献是审计后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对值,反映了内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工作经济成果方面的影响;如果将审计抽样技术、实际工作效率、审计意见的滞后性、专项资金流失和潜在效益的动态结构等综合性、复杂性因素引入贡献模型,将会使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审计工作实际,内外部参数变量作用下的审计贡献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更具现实的政策含义。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本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与内外部参数变量间的数学关系,研究分析了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模拟比较出外部参数变量(即财政专项资金本身特性)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1 鲍国明、孙亚男,2006,“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审计研究》第2期。
2 陈良华、石盈,2003,“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审计研究》第5期。
3 靳建堂,2006,“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审计研究》第6期。
4 刘家义,2004,“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审计研究》第6期。
5 刘燕,2005,“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会计研究》第8期。
6 戚振东、吴清华,2008,“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第2期。
7 秦荣生,2007,“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第1期。
8 杨妍,2006,“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审计研究》第4期。
9 赵德武、马永强,2006,“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会计研究》第4期。
10 Hatherly D, Parker L.1988.Performance auditing outcomes: a comparative study.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management. Vol.8.
11 Johnsen A, Meklin P,et al.2001.Performance auditing in local government:an exploratory of perceived of efficiency of municipal value for money auditing in Finlandand Norway.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Vol.10.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涉及业务领域不断扩张,呈现出经营范围跨度大、营业场地分散、组织结构关系纵横交错等一系列特点,从而迫使电力企业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全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所谓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必须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使内部审计作用真正有效发挥,并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为此,电力企业集团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电力公司审计的发展目标,并于2002年8月颁发了《关于建设国际一流电力公司审计的指导意见》(国电审[2002]568号)及《国际一流电力公司审计工作考核标准》、《中国一流电力公司审计考核标准细则》两个实施细则,用于指导内部审计实践。2007年10月17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又印发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标准(试行)》,该标准指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的测试与评价。审计主要内容包括:审查内部控制环境、审查风险管理、审查内部控制活动、审查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审查监督情况。这表明,电力企业相关内部审计制度和标准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起来了。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本文对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贵州电网下属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贵州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贵州电网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调度。公司下辖电力销售、设计、施工、科研等23家单位,2008年公司完成售电量904.34亿千瓦时,主营业务收入349.5亿元,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的第一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贵州经济发展起到了突出的拉动作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早在2005年,贵州电网公司下属电力企业就引进了中普软件公司开发的中普审计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是进行财务审计。2009年,该软件进行了升级,审计内容扩展到电力营销审计。总之,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范围和内容的扩展以及审计手段与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从而使内部审计在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08年,公司获得“2005-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2005-2007年度贵州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另据统计,2005-2007年公司审计系统共完成审计项目2919项,其中工程项目审计2244项,财务收支审计215项,资产经营责任审计153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26项,预算审计104项,审计调查53项,效益审计、风险审计和内控审计等创新审计项目24项;共提出审计建议2673条,促进增收节支9075万元,查出会计信息失真金额53277万元。
但是,勿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贵州电网公司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
首先,当前电力企业的审计人员大都具有财务工作背景,通常拥有会计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工程预算审计师等职称或注册证书,从事过一定年限的审计实务操作,或者在财务岗位工作过一定时间,对于从事传统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工作没有问题。但是,勿庸讳言,许多审计人员的电力专业及相关管理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很少触及电力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此外,在国内财务系统计算机运用水平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也远远落后于财务人员,而且审计人员本身对财务软件不太熟悉,这不仅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占有的有效信息不足。一方面,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大,贵州电网公司的资产规模将翻番,因些无论从人员规模、营业规模,还是管理结构,都变得越来越庞大。目前,贵州电网公司拥有直属单位22个,并对全省88个县(市、区)供电(电力)局(公司)进行直管或代管。直属单位中既包括供电局,还有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电力物资供应分公司、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力职工培训中心、贵州电力职工医院和贵龙饭店等众多经营实体。这些基层单位涉及众多不同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采购众多不同类别的产品,审计人员难以准确判断所有原材料、劳务采购价格和产品、服务销售价格的公允性,审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目前内部审计信息的共享性差,其他部门使用的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结算软件的运用还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与审计部门建立网络联结,未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不能及时、全面地收集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审计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可以预见的是,今后随着贵州电网公司规模和管理跨度的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机构占有有效信息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充实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
无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如何先进,归根到底,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要依靠审计人员来执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审计人员。同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必定对从业的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要在信息化环境下更好地执行内部审计任务,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金融和审计知识与技能外,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优化群体结构,选聘优秀的专业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审计人员计算机上岗考核制度,定期开展计算机审计经验交流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培训、考核、交流以及自学等途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等技能。
除了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外,还可聘用工程技术专家、计算机工程师等专业人员解决计算机审计中出现的困难。同时,让他们与审计人员相互学习,造就一大批既懂电力企业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审计人员,以适应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其次,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审计的特点是以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的计算机联网系统为载体。审计人员可以实时调取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收集审计有用信息,并对财务报告做出单独审计的过程,使审计结论更为可靠。前文已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存在占有有效信息不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内部审计系统与经营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有效联接,根据审计监督业务和审计管理需要,从企业内部各个信息源取得各类审计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实时检测、检查各部门电子账数据存储、备份方式,检测数据文件形成的名称、位置、时间、大小和属性,防止人为删除、修改和重新输入数据等变化。审计人员还能注意到电子原始凭证数据形成时的合法、合理性,监测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并抽取样本检查其是否真实完整。交易测试几乎可以与交易的处理过程同步,从而将传统审计的事后监督变为实时监督。
此外,通过不同途径收集而来的审计信息,严格地讲只是一些原始材料。必须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全面校验,剔除不准确的信息,同时压缩多余的信息,变模糊为清晰。通过审计信息加工,还能产生出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从中产生许多很有价值的结论。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应尽快建立审计法规政策和被审计对象信息库。建立被审计对象资料信息库,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整改落实情况等附加信息录入库内,并逐年更新完善,可以达到对审计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后续审计项目的工作效率。建立电力企业常用审计法规信息库,既能够使审计人员快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又可以对照审计所发现问题的违规依据,做到有理有据,使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同时也可以增强审计报告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第三,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信息的输出与反馈。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前瞻性的发现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2002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该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实现价值增加并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这表明,除了传统的保证服务之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就如何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审计数据分析和咨询服务。
审计师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海量的审计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审计线索,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目前在国外,以交易类型数据分析为导向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审计的计划和风险评估、异常交易数据的查找和线索发现、舞弊现象的侦测、评估和检测内控的有效性以及探求业务流程的改进机会等各个方面。如奥地利政府财政部的审计师在对来自各业务平台上的海量税务和海关数据进行分析,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完成了对公司发货额和公司记录的销售额的全面审计,挽回了8500万欧元的损失,并改进了审计流程,以防止舞弊行为的再度发生。
因此,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信息的输出与反馈功能,为企业管理层和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向信息共享、实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工作要围绕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营销管理过程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围绕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考核、评价和监督开展审计课题研究,与现有的“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和“电费管理实用化系统”相结合,找出审计监督的关键控制点,将审计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延伸,使运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紧密联系,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利于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目前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研究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成果还不是很多。本文的研究是笔者在此领域的初步探索,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敬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并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妙如.lT环境下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9.
[2]任志媛.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
[3]资料来源:中国电力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标准(试行)》印发[EB/OL].省略/article/1108/art1108925.asp
[4]资料来源:贵州电网公司网站.公司简介[EB/OL].gz.省略/show.aspx?id=40001&cid=187
[5]资料来源:贵州电网公司. 贵州电网公司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奖[EB/OL]. gz.省略/show.aspx?id=44913&cid=176.
[6]李健.浅议信息技术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信息化建设,2008(9):45-46.
【关键词】 激励机制; 绩效信息;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绩效审计;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124-06
一、引言
委托关系是人类社会文明孕育的有效制度安排,是文明社会大多数活动的运行架构。在委托关系下,委托人如何激励人是合约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无论激励机制如何设计,人的绩效都是激励的基础。同时,人的绩效还是其付出努力程度的表征,也是委托人所托付事项的实现基础。所以,在委托合约中,人绩效是关键要素[ 1-5 ]。正是由于人绩效如此重要,人有积极性来操纵绩效信息,从而出现绩效信息失真。例如,现实生活中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都是典型的绩效信息失真。为了应对绩效信息失真,出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包括绩效信息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便是其中之一①[ 6 ] 。关于绩效审计有不少的研究,然而,关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从理论逻辑上分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构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论逻辑分析,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研究包括在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中,分为两类:一是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二是研究性文献。
关于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有国际组织的,也有一些国家的。最高审计组织国际组织发表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有绩效的内容,还专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及《绩效审计指南》。一些国家也了绩效审计指南,例如,GAO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有绩效的专门章节。国内也有些审计机构了绩效审计指南,例如常州市审计局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试行)》。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涉及到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方法。
关于研究性文献,主要涉及绩效审计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等[ 7-15 ],还有一些文献研究特定领域的绩效审计,例如环境绩效、投资项目绩效、高校绩效等[ 16-18 ],也有少量文献研究绩效审计理论问题[ 19-20 ]。
总体来说,关于绩效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关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更是如此,本文拟探究这些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探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由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需求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委托关系有三种类型,一是公共部门委托关系,二是私营部门委托关系(上述两种委托关系都是原始意义的委托关系),三是组织内部的委托关系②。这三种委托关系下,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问题,因此,人都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为了治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设计一些应对机制,其中,信息报告制度是重要的机制之一。信息报告制度要求人向委托人真实地披露与经管责任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使用情况,二是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由于人的资源是委托人提供的,所以,委托人会关注资源使用情况。委托人将资源交给人,一定是希望人完成特定的事项,这就表现为人责任目标,委托人当然会关注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非财务计量的视角表征人责任目标完成的量化信息。
人在报告上述信息时,完全有可能操纵信息,甚至弄虚作假,也可能由于非故意的错误导致信息失真。其原因如下:第一,由于绩效信息是委托人激励人的基础,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表征人的努力程度,所以,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具有操纵绩效信息的积极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有信息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人具有了操纵绩效信息的可能性。由于上述积极性和可能性的存在,人作为信息责任方,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故意舞弊。第二,绩效信息是由人加工生产出来的,而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上述绩效信息舞弊和绩效信息错误,共同形成绩效信息的失真。
委托人作为理性人会预期到人的上述绩效信息失真,为了治理人的绩效信息失真,委托人会推动建立一些治理机制来应对绩效信息失真,信息审计是其中的机制之一。关于财务资源使用状况相关的信息是财务信息,绩效信息审计是作为绩效审计的一部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审计的部分,主要关注这类信息是否失真。当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只是治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委托人最终采用何种治理机制或治理机制的组合是由成本效益决定的。一方面要达到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还会考虑治理成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如果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会成为委托人选择的治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或其中之一。
(二)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审计,所以,其本质不能离开绩效审计本质。笔者先分析绩效审计本质,然后再分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本质。
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21 ]。以此为出发点,绩效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绩效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与审计一般相比较,这里强调了经管责任相关绩效,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很显然,其内涵更加特指,所以,其外延也就更加收敛。即使如此,对经管责任相关绩效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绩效主要是指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的信息,绩效审计一方面关注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将这些信息与既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绩效水平,这种观点称为狭义绩效审计观。很显然,这种绩效审计观只承认真实性和效益性绩效审计。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绩效除了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的信息外,还包括行为是否合规,绩效审计还要关注责任人的相关行为是否符合既定标准,这种观点称为广义绩效审计观。很显然,这种绩效审计观同时承认真实性、效益性和合规性绩效审计[ 22-23 ]。
无论采用何种绩效审计观,都离不开绩效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信息审计。其本质可以表述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强调的是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收敛了这种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其范围域限定在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鉴证就是判断特定主题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本身就包括这种含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本功能。评价是在鉴证的基础上,将绩效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绩效水准。在许多情形下,委托人需要将人的绩效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人的绩效水平,如果授权审计人来履行这种职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就有了评价功能。监督就是对发现偏离的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如果委托人授权审计人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从技术逻辑来说,并不存在障碍,所以,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可以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希望审计干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目标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就终极目标来说,是指审计委托人期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或得到什么。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委托关系中,为了应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委托人推动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希望通过这个机制来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这些治理机制的组成要素。所以,审计委托人希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在抑制信息失真方面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审计能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
就直接目标来说,是审计人希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或得到什么。总体来说,审计人当然的目标是生产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履行好委托人的审计委托或授权。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产品有三种类型,一是审计鉴证产品,二是审计评价产品,三是审计处理处罚产品。审计鉴证产品是关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否真实,一般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审计评价产品是将鉴证后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与适宜的绩效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责任方绩效水平,一般以绩效评价报告的形式出现;审计处理处罚产品关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偏离责任人的惩处,一般以审计决定的形式出现。上述审计产品只是产品清单,最终生产什么审计产品是由委托人需求决定的。
当然,直接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基础,没有直接目标的达成,终极目标也就没有基础。另外,直接目标要以终极目标为导向,根据终极目标的需求来确定直接目标,也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
(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关注审计谁,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也不例外。由于委托关系具有广泛性,所以,人绩效信息也具有广泛性,由此,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也具有广泛性。本文前面指出,委托关系包括公共部门委托关系、私营部门委托关系和组织内部委托关系,这三种委托关系下的人都是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当然也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
在公共部门委托关系中,审计客体是公共责任承担者。政府的委托人是公众,在单一制国家,上级政府也是下级政府的委托人③。对于政府部门、政府事业组织来说,本级政府是委托人;对于非政府的NGO来说,供资者是委托人。人的绩效信息包括两部分,一是资源及其使用状况,二是公共责任完成情况。一般来说,资源及其使用情况体现在财务报告中,而公共责任完成情况则体现在各类绩效报告中。这里的公共责任有多种情况,可以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职责,也可以是一个项目的实施,还可能是一项政策的执行,也可以是一类公共资源的管理。所以,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分为单位(部门)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政策绩效审计、资源绩效审计,上述四方面的绩效审计都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
私营部门委托关系主要是私营企业,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人。管理层的绩效信息包括两部分,一是资源及其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中,针对这种信息报告有专门的财务审计;二是经营绩效,包括财务成果、营运绩效、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果,这些绩效中,财务成果来源于财务报告,其他各类绩效信息基本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需要有专门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来鉴证其真实性。一般来说,股东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的,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股东也可能关注某些特定的项目,例如,大型工程项目、重要的科研项目,所以,这些情形下,项目也可能成为绩效审计的特定客体。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都有内部组织层级,所以都存在内部委托关系,上级是委托人,下级是人。上级将一定的资源交付下级,并要求下级完成特定的职责,下级要向上级报告资源及其使用状况,更要报告其职责履行情况,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职责履行情况中。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上级交付下级实施特定项目,这类项目的绩效信息也就成为报告内容。
以上所述的各类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五)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审计内容关注审计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内容也不例外。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不同,其承担的经管责任内容也不同,所以,其绩效信息审计内容也不同。根据本文的分析(表1),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包括以下主要情形:单位绩效、工程项目绩效、科研项目绩效、政策绩效、资源绩效。不同情形下的绩效信息不同,从而审计内容也不同。
1.单位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单位绩效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具有独立职能的组织都应该报告其职能履行情况,从而都具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在公共委托关系中,一级政府、一个政府部门、一个政府事业单位、一个NGO组织,都具有独立的职能,都应该报告其职能履行绩效,都会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当然,由于不同单位的职能不同,其绩效信息也不同,进而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也不同。例如,高等学校的绩效指标与医院不同,从而,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也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单位,在不同时期,委托人对其绩效的关注重点也可能不同,从而引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不同。例如,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以前的绩效考核中并不关注资源环境绩效,党的十以来,将生态文明提到了重要日程,所以各级政府的绩效指标中,资源环境绩效成为重要内容,进而,这方面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也就成为政府审计重要内容。
2.工程项目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工程项目绩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设绩效,二是营运绩效。建设绩效包括建设成本、建设质量、建设工期、建设环境影响等,不同的项目在上述各方面的权重可能有些区别。营运绩效一般是工程项目的设计功能实现情况,主要体现为一些非财务计算指标,不同的工程项目,其功能指标差异较大。
3.科研项目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科研项目绩效主要关注科研成果及效果,科研成果是科研的直接产出,而效果则是科研成果使用后的产出。很显然,不同的科研项目,成果和效果的指标不同。
4.政策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政策绩效主要关注政策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事实维度是指政策目标达成情况,一般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价值维度指政策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也可能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5.资源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这里的资源是指为特定目标而设定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源,资源绩效是指其特定目标达成情况,一般也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六)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关注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也不例外。审计主体的要求包括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由于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对审计主体的唯一要求是独立性。当然,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根据这两个原则,在不同的委托关系中,审计主体有不同的选择。
在公共委托关系中,当政府本身作为审计客体时,其审计主体只能是上级政府建立的审计机关,或者是同级政府分权制衡下,本级政府的一种权力通过其设立的审计机关对另一种权力进行审计。当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作为审计客体时,本级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或上级政府审计机关都具有独立性,都可以成为审计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审计主体,要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量。至于单个项目、单项政策、一类资源的绩效信息审计,可由这些事项负责的机构来确定其审计主体选择,基本类似于上述政府本身、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审计主体之选择。至于NGO组织,其审计主体有两种情形,一是供资者积极参与NGO组织治理,此时,可以由供资者选择审计主体,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审计,也可以申请政府审计机关来审计;二是供资者基本不参与NGO组织治理,此时,政府审计机关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审计主体。当然,当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时,也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实施,这并不改变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的事实。
在私营委托关系中,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审计,股东一般会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实施。当然,如果股东投资了许多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审计机构来对接受投资的企业进行审计。究竟选择何种审计主体,股东会基于其成本效益考虑而理性作出。
在单位内部委托关系中,审计客体是单位内部组织,其审计主体有两种选择,一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委托民间审计机构,选择何种审计主体,单位最高领导层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作出。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的选择中,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绩效考核部门能否作为审计主体?从独立性来说,在许多情形下,绩效考核部门可能不具有应有的独立性,此时,就不宜作为审计主体。例如,在公共委托关系中,一些指标是层层加码确定的,下级绩效指标可能是上级绩效的基础,没有下级指标的操纵,上级绩效可能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形下,上级绩效考核部门可能难以保持独立性,从而也就不能作为这些绩效指标的审计主体。当然,如果绩效考核部门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专业胜任能力来说,绩效考核部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还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绩效考核部门是可以作为绩效信息审计主体的。
(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涉及怎么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从审计基本理论视角出发,这里仅关注审计取证模式。一般来说,审计取证模式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上述四种模式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命题论证模式是存在完整信息链的情形下,为了验证上一层级的信息,可以追踪支持其形成的下一层级信息,通过层层追踪,最后使得最高层级的信息得到验证。这个追踪过程,类似于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通过小命题的证明来获取对大命题的证明。一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存在完整的信息链,可以用到这种取证模式。例如,为了验证产品的销售量,可以跟踪到不同客户的销售量,不同客户的销售量可以追踪到销售发票,销售发票还可以追踪到出库单和运货单,而出库单还可以通过存货明细账追踪到入库单,进而追踪到生产记录,运货单还可以追踪到运费支付记录。当然,命题论证模式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审计成本较高,但是,通过这种取证模式获取的审计证据,可以支持审计师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
数据流程模式是不存在完整的信息链但数据流程本身可以鉴证的情形下采用的审计取证模式。在一些情形下,数据是闭环产生的,不受人的干扰,如果经过评估,认为数据生产流程值得依赖,则其生产的数据当然也就值得依赖。例如,为了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英国于1991年颁布的citizen's charter initiative法案要求英格兰及威尔士审计委员会负责开发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并定期公布经过审计后的这类绩效数据。由于这些绩效指标大多数是非财务指标,这些审计机关采用的工作方法是不对数据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数据产生的流程进行审计,并公布对这些流程的审计结果[ 24 ]。一般来说,由于数据流程模式本身并没有验证数据,数据流程的可靠性只是数据质量的数据证据,所以,这种取证模式通常支持审计师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数据分析模式是通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验证数据是否存在失真。许多非财务计量绩效数据与一些数据存在某种可验证的逻辑关系,如果责任方提供的数据不存在这些逻辑关系,则很有可能是这些数据存在失真。例如,产量与用电量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作为绩效指标的产量如果有较大幅度增长,而用电量却没有增长,这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该单位出现了节电技术,二是产量数据失真。如果没有采用节电技术,则产量数据就是虚假。当然,数据分析模式的分析方法很多,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用于数据分析的相关数据很多,从而使得这种审计取证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数据发现的只是可能的疑点,是否真的存在失真,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即使对疑点核实之后存在数据失真,通常也不能肯定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数据疑点,所以,通常只支持审计师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专业测量模式是通过现场测量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将获取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判断责任方数据的可靠性。这种取证模式有两个关键,一是现场测量以获取数据,一定要保证专业性,并且专业测量的方法要与责任方相一致;二是当发现测量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存在偏离时,如何判断这种偏离,因为数据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点测量得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如何确定合理的差异是问题的关健。例如,环境责任绩效指标可以采取专业测量的方式来验证,但不同时点测量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要判断责任方提供的环境绩效数据是否存在失真,就要合理确定可容忍的偏离范围。
(八)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环境
在基本理论层面,审计环境理论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二是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
从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环境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一是影响审计需求,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否存在审计需求及何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审计重点,存在重要影响,例如现在非常重要的资源环境责任信息审计,在以前并没有得到重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二是影响审计技术方法,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能用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例如,在专业测量模式用到的测量技术就受到科学技术环境的影响。
从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要通过审计产品来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这些审计产品通过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的使用,会影响人及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从而影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委托关系下的经管责任之履行和公共责任的履行及企业的营运。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治理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可能出现失真,为了应对这种信息失真,委托人会推动建立信息治理机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其中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可能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
关于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
关于审计客体,公共部门委托关系、私营部门委托关系和组织内部委托关系中的人,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责任方,从而都是审计客体。
关于审计内容,人绩效信息包括单位绩效信息、工程项目绩效信息、科研项目绩效信息、政策绩效信息、资源绩效信息,上述信息中都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关于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主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组织,委托人会根据独立性和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审计主体。
关于审计方法,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的关系,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和审计技术方法两个路径来影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通过审计产品使用所发挥的效果来影响审计环境。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建立和实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制度时,要以系统的观点,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思考建立的审计制度是不可能发挥其预期功能的。
【参考文献】
[1] HOLMSTRON B.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74-91.
[2] FAMA E.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288-307.
[3]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 BAKER G. The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incentive contrac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415-420.
[5] 张跃平,刘荆敏.委托―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6):74-78.
[6] RIVENBARK W, PIZZARELLA C. Auditing performance data in local government[J].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02(4):413-420.
[7] 刘家义.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方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 赵彩霞,张立民,曹丽梅.制度环境对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研究[J].2010(4):22-28.
[9] 宇.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社科纵横,2006(11):45-47.
[10] 施青军.政府绩效审计方法论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2):30-32.
[11] 李璐.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51-54.
[12] 欧阳华生,余宇新.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变迁需求影响因素效应实证分析:国际经验证据与中国符合性检验[J].财经论丛,2009(7):82-89.
[13] HEPWORTH N P.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udit[J].Public Money & Management,1995(10):39-42.
[14] BARZELAY M.Central audit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auditi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OECD[J].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997(3):235-260.
[15] POLLITT C. Performance or compliance-performance audit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five countri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6] 刘爱东,赵金玲.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31-38.
[17] 薛芬,郑垂勇.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模式[J].学海,2011(6):115-114.
[18] 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012(2):14-19.
[19] 王会金,易仁萍.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7(1):47-50.
[20] 郑石桥.审计业务架构和绩效审计基本要素[J].中国审计,2013(18):26-28.
[21] 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2] 郑石桥.绩效审计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选择别并培育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烟草行业新一轮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调节,资源必将进一步优化配置,烟草商业企业如何面对新形势,如何做精做大做强完全取决于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本文希望通过波特三大竞争战略中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探索构建出安阳烟草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烟草商业;总成本领先战略;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安阳烟草商业始终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仅2013年全年就实现销售卷烟18万箱,销售收入(不含税)37.65亿元,税利近8.9亿元,利润4.97亿元,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安阳烟草商业面临的潜在竞争压力正在日益加剧:国际跨国烟草公司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国内外流通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对市场控制权的争夺;此外地下卷烟销售网络也时刻冲击着市场与正规渠道争夺着市场和客户。因此,安阳烟草商业必须立足于市场开放后的考验,“为了未来的竞争”,积极探索并构建出安阳烟草商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理论基础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即核心能力,表现为一种“深度的精通”,一个公司凭借它才可能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它是一个学习能力的结果和体现,是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说来,公司的核心能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能为顾客提供利益的能力,二是一种难于被竞争对手复制的能力,三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能力。这就是说,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哪怕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锐不可当,也不能称为核心能力。如果企业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当作核心能力,那么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这种产品或服务被淘汰,企业就丧失了竞争力。那么,烟草商业企业该如何选择并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
二、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安阳烟草商业的必然选择
从整个烟草行业来看,安阳烟草商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集工业企业的分销商、零售户的采购商、消费者的供应商三种角色于一身,本身并不生产卷烟产品。虽然流通服务可以成为一种产品,实现增值,但由于服务本身带有的无形性、不可感知性、易逝性等特点,使其很难选择差异化战略。同时,从销售的产品来看,卷烟是一种大众性的嗜好品,目标市场广、分销速度快,因此也很难锁定细分群体。因此,对安阳烟草这个纯批发性的烟草商业流通企业而言,实施差别化、专一化战略的余地较小,总成本领先的作用非常明显,一旦商业企业努力减少流通成本,赢得成本领先的地位,既可获得较高利润,又可在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
当然,波特所说的三大竞争战略都只是方向和意愿。企业到底能不能做到“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业务聚焦”,不仅在于企业有没有这样的意愿,而更重要的是企业有没有相应的能力。烟草商业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三大费用,即人工费用、物流费用和经营费用。长期以来,安阳烟草商业通过持之以恒地抓成本与管理费用控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小流通各环节的成本费用,已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以2013年为例,安阳烟草商业三项费用率、人工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单箱人工费用和单箱经营费用在全省烟草商业企业中均排名第一,而其他费用指标在全省的排名也处于前列(详见《2013年安阳市烟草商业费用指标统计表》)。由此可见,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必将成为安阳烟草商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3年安阳市烟草商业费用指标统计表
数据来源:河南省2013年对标指标通报(内部)
三、安阳烟草商业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科学全面的总成本观,塑造成本文化
总成本领先战略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系统工程,渗透到了企业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因此安阳烟草商业应更新传统成本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总成本观。一是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即树立“花钱即为省钱、赚钱”的成本效益观念,明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以成本、效益对比结果为取舍依据,追求成本费用相对额的下降。二是树立全员成本观念。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密切相关,都应对其职责范围内的成本负有管理与控制责任。三是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四是培养成本文化。要通过经常性的宣传培训,使全员增强成本意识,自觉进行成本管理,将成本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项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中去,着力塑造一种注重细节,精打细算,讲究节俭,严格管理,以成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二)加大战略成本投入,培育行业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
安阳烟草不但要关注调整结构增加的税利收入,更要关注培育行业整体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成本投入,主要是加大基础性收益
性的成本投入,包括市场基础和工作基础两个方面。一是保证维护净化市场的合理支出。在目前由行政性垄断向经济性垄断转变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制度优势,继续加强烟草专卖管理,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提升提高市场净化率。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审慎地引进人才、建立适当的人员进出机制、建立长期性的员工培训计划等,全面提升队伍基础,打牢发展后劲。三是积极培养战略合作伙伴,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不仅要与卷烟工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以便获得廉价、稳定的上游资源,更要与下游零售户建立紧密联盟,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提高客户忠诚度,同时也可以与行业外的其他企业实行动态联盟,形成虚拟组织,实施烟草的多元化经营,从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促进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
(三)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流通企业运营成本
安阳烟草应围绕业务流程来推行成本管理,通过辩识、分解、评估流程,从而做出删除、外包、压缩、整合的改革,在梳理、重整运作方式的基础上优化成本结构,真正起到提高经营效率的作用,改变传统压缩费用支出式的降低成本方式。结合安阳烟草实际,要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客户价值贡献的大小,突出核心业务流程,引入科学的方法,对不合理、不规范的流程进行调整,对增加客户价值的流程进行明确,对繁复、效率低的流程进行整合,并且针对流程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
(四)加强管理力度,有效监督各项费用科学合理的开支
一是要强化成本动因分析。通过对成本动因的控制和管理,起到对相关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目的,使得投入的成本有针对性,针对“恰当的客户”,通过“恰当的渠道”,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服务”。二是要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推进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切实规范企业法定代表人行为。要抓好财务收支、工程项目及专项审计,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比值比价采购等投资管理。通过强化成本动因分析和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将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龙头作用和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促进企业规范、高效运行,从而推动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
当然,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市场环境和烟草行业的进一步改革,安阳烟草在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上,会面临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根据形势,及时调整成本管理的目标和措施,才能持续取得和保持成本优势。
参考文献:
[1]加里・哈梅尔,C.K.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2]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3]吴伯凡.“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9(1)
[4]苗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谢国安.湖南华菱南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成本领先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