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4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点燃激情、规划人生,激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选择过程的开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三个出路,一是就业;二是创业;三是专升本。这三条路径,多数选择就业,选择升学和创业的是少数。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规划,引导他们做好就业、升学或创业的准备。创业对于一名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词汇,高职设置的很多专业,如兽医、会计、食品加工等专业因其专业本身的特点和高职的办学机制的优势,使得毕业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所以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小规模创业或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创业是较有优势的。创业对于一个高职毕业生来说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业素质,激发起学生创业的激情,帮助指导学生为创业做好心理、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是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思考并规划未来发展,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怎样的工作;二是意识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工作对自己未来人生发展非常重要;三是做出承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完成这样这项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对自己承担责任的过程。对于创业者来说必须具有规划自己人生目标的能力,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要拥有自己创业的梦想,激发起学生创业的激情,鼓励学生建立起为实现自己未来创业梦想做好准备的决心。
2探索自我、发现优势,鼓励大学生自觉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
创业的过程困难重重,能否坚持直至成功需要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因此,对于把创业作为人生目标的人来说,不只要有激情,要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能够清楚地告诉自己“我适合创业”,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遇到挫折时不退缩。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定位,要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需要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我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将来要到哪里工作,我职业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进行职业定位的前提是对自我的“特质”进行分析,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个步骤——自我探索阶段。自我探索要完成四项任务:职业兴趣探索、性格偏好探索、工作技能探索和工作价值观探索,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实质上是让学生清楚自己:我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我在职业活动中最看中的东西是什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按兴趣、性格偏好、工作技能和工作价值观四个方面分类,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创业者的素质进行评估。特别强调的是评估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将来创业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如\9墨圊恬面业果自己还有欠缺的话,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进行自我训练。如创业者必须对成就有高度的欲望、对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强烈的自信心,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创业激情。工作价值观主要有成就、独立自主、挑战性、服务他人、人际交往等,因而在工作价值观探索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工作价值观的同时,指导学生确立创业所需要的工作价值观,如强烈的成就感、对独立自主和挑战性工作的追求等。
3掌握技能、学会方法,指导大学生自觉学习
创业应具备和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是在经历机会的困扰、整体地看问题和进行平衡领导的能力。创业能力就个人能力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二是创业素质,创业素质除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工作能力。麦可思在跟踪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调研数据显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是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是创新具有的四种能力。除基本工作能力外,创业除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决策能力、计划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等。要较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主要有自我探索技能、信息管理技能、发现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承担责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美国著名的职业规划研究者辛迪尼•梵和理查德•鲍尔斯把技能分为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通用技能三类,按这一技能理论,从完成生涯规划这项工作的角度来说,上述的生涯规划技能属于专业知识技能,但这些技能按辛迪尼•梵和理查德•鲍尔斯的技能分类方法是通用技能,相当于麦可思所使用的基本工作能力概念,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寻找创业机会需要对环境进行分析,对市场进行调研,从而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而完成这些工作的方法,包括决策的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自主创业 素质教育 创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逐年提高,进入大学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就面临着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如何解决就业难这一难题,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对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提倡高校学生敢于创业,为自己的将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就业增长。
一、自主创业与素质教育
自主创业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体现。人才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能力比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重要,而能力便是素质的反应。
创业实质就是素质的体现,杨芳认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人才,在学生中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业素质教育。高校开展的自主创业计划一方面是应付学生的就业压力,而更重要的是深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高等教育相比较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创业性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这表明美国开展创业教育并非迫于压力之时做出的反应,而是一种常态应对。因此中国有必要将创业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
自主创业也是素质教育主体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校学生的素质,这个主体便是高校学生。自主创业首先要求学生有创新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创新,那么我们可能依旧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学生拥有的创新素质,是一种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良好心理素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自主创业无疑增强了学生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通过自主创业,不仅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将创业的精神和能力迁移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使其在将来的人生中一帆风顺。
二、高校自主创业所面临的现状
(一)创业观念落后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观念是迫于我国就业形势提出的,起步较美国和西欧国家是比较晚的,对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认识尚未成熟。
创业教育在高校中仅仅作为一门业余教育举行,并未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之中,也未构建合理的创业模式,这就使得创业教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遇。学校仅仅依靠讲座和报告来宣传创业教育,例如每年的“挑战杯”比赛,涉及面还是局限于部分有能力的高校,新出的成果多局限于论文形式,并没有锻炼学生真正的创新精神,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观念的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思想的转变才是最根本的转变,许多学生针对自主创业多有不了解,依然认为毕业后有份稳定的工作是唯一的出路。学校的老套路线迎接新生、培养人才,并未很好的做到善后工作,针对创业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将其纳入到正常的教育之中。中国青年平均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进入高校似乎成为唯一的高等教育出路,绝大多数青年求职前仅有的经历就是升学,并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能力较弱。而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已取得大学文凭的青年心理脆弱,抵制自主创业。家长的传统的思维模式,有意识在孩子思想中灌输大学就业并非创业的思想,这些都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举步维艰。
(二)打铁自身不硬
对于势在必行的自主创业政策,高校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对此很盲目,而有的仅仅对此保有新鲜感。针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仅有7.9%的学生对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关注,很清楚”,44.3%的学生“偶尔关注”,14.2%的学生对此“一点也不知道”。其次,45.8%的学生对于创业“曾经想过,没有准备”。这表明,学生潜意识里并没有自主创业的概念,何来实践。在创业者应具备的几项关键素质上,学生的表现更是不尽人意。在“领导能力”上,有74.3%表现得不自信;在“团队协作”上,仅有17%的同学觉得自己表现不错;在“创新能力”上。只有7.7%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强。有80.5%以上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具备创新素质。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质疑,高校专业教育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知识水平不全面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创业,相对于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而言仅有课堂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受人生阅历影响一直生活在学校的学生心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仅有创业的热情而没有创业的能力,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俗话说:“打铁自身硬”没有良好的知识积淀、坚韧的心理,创业必然流于口头形式。
(三)创业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缺乏自主创业教育的老师。创业教育的落实需要老师的引导,在高校中资深的教授一般都是纯理论学家,而创业教育则需要于资深社会经历的专家;创业教育没有体系的教材,更没有可鉴的经验,如何开展教学成为头疼的事情,使得许多老师知难而退。这点与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首先高校鼓励并选派部分老师从事创业教育的实践,许多教授都有过自主创业的阅历,使得他们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体会,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学校不断吸引社会上的成功范例兼任自主创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过短期教学或讲座像是,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使得学生有了自主创业的勇气。
其次高校中没有设置体系的自主创业教育课程。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择业和人生观。完备的创业体系课程涵盖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自主创业没有被纳入到正常的学科之中,高校向来以基础专业学科为重,这与创业学科的开放性是格格不入的。而自主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更是不健全的。创业的实践体系可以使学生融入到社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能力。学校开展创业的教育的实践工作一般是讲座,仅仅通过社团形式吸引学生眼球,这些显然是不足够的,这种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直接影响而来创业教育的效果。即使有的学生有心创业,但面临的现实困难依旧很多,譬如资金的问题,创业并非纸上谈兵,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而国家设立的创业基金、各地政府成立的创业基金以及高校设立的基金利用不足,导致许多学生创业流产。
三、高校实施自主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自主创业教育是解决高校毕业就业困难的方法
2009年两会中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毕业出路。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30万,这是个可怕的数字,大学生就业也因此进入30年来最难时期。历经9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高校育逐步显露出“就业危机”。过去的天之骄子,在今天经济的浪涛中几乎沦为弱势群体。
面对现实,大学生不能只等待就业机会,而应该积极的投入到自主创业中去。高校盲目扩招、过度就业、就业体制老化无疑均加剧了毫无社会经验的毕业生的困难。在美国,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已经累计创办了上万家公司,雇用了数百万人,创造出数千亿美元的销售业绩。一方面通过自主创业可以现实的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不拖累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增强国家的实力尽一份力量。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自主创业教育,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通过自主创业使得求职的学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让更多的无业者有着落。
(二)自主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才就是国力的象征。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中心,人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实力。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依靠人力的生产方式势必要被淘汰,新型的生产方式有赖于有创新理念的人才。那么高校的出路就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这样自主创业教育就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现。什么是“素质教育”?第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强调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三,强调充分开发智慧潜能。第四,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简单的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一个优良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的全面人才,而自主创业就是学生创新的体现。通过自主创业学生锻炼了自己并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功利轻素质。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模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创业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不仅仅让其就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素质。通过自主创业开发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得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融入了社会。从这个层面上讲,自主创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别称,二者息息相关、同质异名。
四、高校开展自主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使得学生固步于毕业等待就业中。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创业指导部门,宣传自主创业,摒除旧的“金饭碗”等就业思想。创业教育的困难就是在于价值取向上,认为创业的学生没有资深的家庭背景就无从谈起,这种功利的创业教育观是不正确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在于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因此应该着眼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一基本价值取向。自主创业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二)建立自主创业的完备教学体系
我国自主创业教育之所以落后,没有完备的教学体系是主要原因。完备的教学体系包括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课程体系。
师资是课程实现的关键,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应该选聘一批责任心强的课堂教学老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增强老师自身的素质。也可给予老师优厚的条件,让其去社会亲身实践,体验创业,以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此外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聘一批有学术底蕴的企业家、管理家等社会成功人士担任教师,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鼓励他们创业,指导他们,为其量身定做一些合适的项目。
自主创业教育要纳入到高校的正常课程中,必然要求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课程。高校可以借鉴有成功经验的大学学习,特写是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自主创业课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有自己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适当拓宽,融合其他学科,作为一门具有针对性的教程。并开设实践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创业的快乐。
(三)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自主创业教育的前提,是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营造的。政府应该为高校自主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制定保护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规,提供创业基金。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97家开张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2005年的另一项统计则表明,创业企业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到2007年,根据零点公司的调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0.01%。这一事实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没有优势可言,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打破了有关政策的制约,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学校更要利用良好的校园坏境鼓励支持自主创业教育。为从事这项教育的老师提供丰厚的条件、设立创业基金、树立创业典型。为学生开创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条件,例如鼓励学生加入校内商业街,鼓励学生开网店,为学生的公司提供资金和信誉担保。学生一旦准备着手,学校马上指定教师对其帮助、指导。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新国,等.培养的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战略意义[J]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8.
[2]刘华.大学生自主创业纵横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l2.
[3]郝咏梅,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187―188.
[4]刘穿石. 创业能力心理学[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海龙.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 天津大学.2004, 6.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因此出现经济效益不佳甚至倒闭的情况。企业经营不善直接后果就是大批员工的失业,大学生因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就业非常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是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发展。为此,国家不断推出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们对自主创业的态度如何?他们如何把握创业机会?他们在创业中需要培养什么能力?这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关系到生存的问题,创业是就业的发展之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国很多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艰难的就业环境下自主创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好体现。尽管在创业的初期阶段会遭受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和创业能力的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进程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创业机会的把握,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探讨大学生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问题有利于国家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提供给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全真式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就是说采用模拟真实创业环境的方法开展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另外一种就是孵化式的创业教育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依托高校创业园区中的企业,将其作为“孵化器”,大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学习,参与锻炼,毕业后脱离企业自行创业。
不管采取何种创业教育模式,我们都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培训,为大学生脱离校园之后能够成功创业提供基础性的条件.
二、大学生创业机会的存在
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经济条件发达的地区所处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而相对应的创业率就低。但是我们不能说,较高的自主创业率就能够保证较高的创业成功率。因为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引导、地方财政支持、融资环境等当面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正是这些差距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机会的发掘,经济发达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融资环境宽松、人才储备雄厚、信息流通顺畅等因素,更加能够保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优越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我们在考察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目前我国因受到的美国金融危机波及而遭受到的经济困难,这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金融危机在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创业:一方面,金融危机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困难,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无法容纳更多的大学生,这就迫使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条路,并且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做出创业决策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第二,金融危机使得大众消费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选择机会就变多,创业门槛较之以前也降低了。大学生选择某一个领域进入后,可以利用经济衰退的机会积累经验和财富,为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基础;第三,金融危机导致失业人员增多,且大学生就业也很困难,因此选择自主创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成本就下降了,这有利于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创造核心团队,也有利于创业者们在同甘共苦的条件下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金融危机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一,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经济活动衰减甚至停顿,严重挫伤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的信心,在这种大的消极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会减退;第二,大学生由于没有资本,需要从市场融资,但是融资机构对贷款等条件的限定非常严格,大学生在融资方面的苦难就不言而喻了。没有融资渠道只能依靠大学生自筹资金,但这样也加大了大学生的创业风险和投资风险。
分析对比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做出总结:总体来讲,金融危机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时机,而如何把握这些有利条件创业成功,关键在于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对创业机会的有效利用。
三、大学生机会的发掘与利用
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而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精神包括积极进取、创新、奉献、合作等。大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创业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具备成功企业家的精神。概括来讲,创业者的个体能力都与发掘并利用创业机会有关,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发掘创业机会和合理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
(一)发掘创业机会的能力
我国相关的政策和社会的经济环境大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创业条件,但是创业不仅需要外在的完善的客观条件,还需要创业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能力,辨别出创业机会且发掘出其中的价值,这样才能创造利润,创业成功。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发掘和把握能力需要自身知识结构、性格特性、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的综合。
1.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来源于大学,知识结构主要是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把握好价值取向,并且提供精神支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对大学生的创业有着保障作用,能够使他们明确奋斗的目标,同时充满热情地向目标前进。创业的热情和自身潜能的发掘能够促使大学生们不断进步直至成功。
大学课堂上积累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我们在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不能仅限于大学生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包括对所要涉及领域的详细了解,特别是对创业相关理论掌握,这对创业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大学生虽然对本专业的知识更为了解,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其他原因的限制,他们都会选择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的行业进行自主创业。据叶国爱等对我国中部地区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创业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大学生创业的范围局限在服务咨询、饮食行业、娱乐业等服务性行业。这一现象与大学生对创业相关理论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大学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精神、创业途径和创业知识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在创业中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将本专业的知识与创业行为相结合的重要原因。
2.性格品质
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品质,这些独特的个性能够使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当具备坚强的意志、缜密的思维和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能够使创业者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坚定目标,奋发图强,不至于被失败吓到,不会因身处逆境而退缩。在顽强拼搏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够使大学生创业者紧紧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迅速捕捉到市场中的信息,还可以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审时度势、科学判断,这样才能将企业带入良性的运转中;过人的胆识能够帮助创业者在市场竞争中不畏艰险,以智谋和勇敢取胜。另外,这些独特的性格品质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吸引到人才的关注,能够巩固团队的必要的品质。
3.认知能力
能够在市场中发现创业机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成功人士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发现市场机遇,对有效信息的接收能力较强,这都与他们有这强烈的认知能力有关。大学生创业者对市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知力,才能对市场的变幻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是从经济形势的微观变化判断出大的市场走向;二是从政府创业政策的深入了解找到好的创业机会。大学生创业者要将创业看作是一种机会而不是冒险,对信息的发现和挖掘要有独特的视角,这样才能打破守旧成规,闯出自己的天地。
(二)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
创业机会的发掘不是大学生创业的终点,还需要好好地把握机会和利用机会,这样才能坚实创业的基础。将创业机会转变为利润,这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新精神
大学生创业者在变幻的市场信息中发掘出创业信息之后,要做的是对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肯定了这些信息的价值,就果断地开展行动做出创业的决策,这正是创业者们创新精神的体现。每一个能产生利润的创业信息都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时候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就决定了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另外,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对新产品的开发、对融资渠道的开拓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革新等方面,另外,创业者们还需要在各个细小的环节注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因因为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命力。
2.融资能力
创业资金的筹集是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家庭的资助,但是我们提倡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商业渠道筹集所需的资金。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解决一部分问题,另外,在创业过程中选择科技含量高、资本需求较少的项目也是可行的方法。大学生创业者也可以从其他企业中融资,或者从风险投资机构中融资,这都需要对大学生融资能力进行专业的培训。
3.管理才能
创业者利用创业机会成功建立起新的企业离不开大学生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创建者,其在管理方面的才能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是每个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大学生创业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计较短期收益的得失。总的说来,创业者的管理才能表现在对创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这些资源包括创业者的个人知识和认知,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创业团队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战略资源。创业者组织各种资源成立企业,其管理才能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国爱,徐紫云,徐朝亮.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中部地区某高校的调研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7~150.
关键词:自主创业 融资渠道 化解机制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融资现状
通过调研小组的数据显示,受近年政策鼓励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尽管随着大学生创业的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创业培训、融资、税收、指导等诸多方面。各高校也开始逐渐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数据显示2011年大学生创业比例为0.9%,大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仍然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发现,资金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创业企业的成本回收的速度跟不上业务拓展的速度,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目前而言,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渠道有三种:风险投资、亲友扶持、银行贷款。我国的融资市场体系呈现出层次单一化的特点,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风险投资的要求。风险投资所占的比例仅仅为4%,从创业的自身条件来说,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和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处于劣势,风险投资者根本就不会把钱投入到大学生身上,因此风险投资的融资方式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不是最优选择。调查结果显示,这三种融资方式中亲友扶持占80%,是融资渠道中比例最高的,但也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本文不做重点分析。因此在舍弃了这两个融资方式后,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渠道只有银行贷款,因此没有银行贷款,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
2.大学生创业融资的瓶颈分析
2.1创业者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本身性质与生活圈决定了其在创业阶段的人脉主要依靠父辈。就现实而言,此类社会人脉资源的积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对项目的盈利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拓经营所需的社会人脉资源上缺少必要的积累阶段,对其事业经营与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创业前,对社会规则的了解十分不足,社会阅历的匮乏会对项目的顺利运行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由于经营者的经历、人脉等原因,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属于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其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倒闭风险大。
最后,创业项目的开展与盈利,资金链的正常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创业项目结束的直接因素都是资金链的断裂或初期亏损的难以为继。那么,一个合理与重组的资金供应是创业项目的基础前提。而创业经营融资主要包括三大渠道,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创业者的启动资金与初期融资支持来源于亲友扶持的渠道。但这一渠道在各个创业者资金来源的比重过高,以及其他两大渠道的融资难,导致了大学生创业的启动与维持及其困难。
2.2社会融资环境因素
2.2.1缺乏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政策专门,规范的民间金融体系与正式金融体系相结合的现代金融市场没有形成。现行的金融体系存在垄断现象,传统的商业银行垄断金融市场,银行对于数量大、担保小的大学生创业无投资兴趣,即使政府作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但是金融业实行的谨慎原则,并不看好风险性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不利于创业的融资。此时政府政策无法真正落实。
2.2.2直接融资门槛高,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担保和抵押贷款比较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个人申请贷款方面银行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注重贷款人的偿还能力,而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的起步期几乎是不具备偿还能力,因此很难得到所需的贷款。相比已经经营一段时间的中小企业而言,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的竞争明显处于劣势地位,难已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在涉及到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时,一方面大学生考虑到技术的保密性等问题,往往不愿意利用贴息贷款,另外一方面即使贷款也面临着审核繁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2.3金融企业融资手续繁琐,耗时耗力,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融资积极性。虽然近年来各地区政策上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的还设立了创业基金,但由于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日益高涨,有意向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多,金融企业对大学生创业和企业贷款没有区分开来,从而使效率低下且繁琐的审核手续让大学生望而却步。目前很多获得创业基金资助的学生很多是拿着导师的专利或者技术来参加评审或者答辩,申请到了钱也没有真正落实到创业中去,造成了想创业的学生拿不到钱,拿钱的学生不创业的怪圈,也有创业学生由于缺少资金而放弃。
2.2.4金融机构和大学生创业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考评困难。大学生创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银行贷款,大学生自身创业的单笔业务小,创业企业的成本回收的速度跟不上业务拓展的速度,利润收入不明显,金融企业无法考评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真正实施情况,加上创业项目日益增多,考评便是难上加难。
3.剖析大学生创业融资困境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3.1从创业者自身的角度看,应该不断完善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好创业准备
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不足使得对创业项目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业项目,总体上仍然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这类的创业一开始很容易取得成功,但很难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目前5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并没有把握住新行业新领域的东西,过窄的选择面降低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从而降低了创业融资的机会。因此鼓励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选择有活力、有技术含金量、最终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创业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融资机会,增加融资成功率。
3.2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管理中,应从各个方面采取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措施
3.2.1开展特色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在将创业教育作为独立课程引进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设实习基地和创业基金,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训,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学分制试点。解读融资政策和金融机构制度,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项目特点的战略。2、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园作用。鼓励高校之间或者高校与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区需积极创造条件为创业项目提供政策咨询、各类扶持资金。以及申请、企业注册以及融资等方面的“简化式”服务。3、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对获奖的项目团队进行奖励,并优先向有关创业投资机构推荐相关项目,争取融资机会;对在转化并获得创业投资的项目,认真审核后由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一定比例跟进投资,以确保转化过程中资金的充足和项目的进一步成长。
3.3银行以及各金融机构应建立起在对高校的信用评价体系,从原来的对创业者个人进行考评转化为对高效的综合考评
3.3.1建立对高校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高校资信评级制度。依据大学生在校的表现与评估创业的前景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高校信用评价体系,银行需要积极寻求同高校的合作,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作为联系银行和大学生的第三方,推荐一定名额的大学生获得创业基金,银行依据项目的质量和学校提供的学生信用情况,决定适当的发放额度,从而降低银行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减轻了银行对创业项目的考评压力,从原来的对大学生个人进行考评简化为定期的对各高校进行综合考评,提高信息对称水平,以此完善现有的大学生自主融资政策。
3.3.2创新融资机制,建立起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创业融资专属项目。提供给贷款者优惠贷款利率,快捷的融资流程,合理的贷款金额。采用“宽进严出、出入划分”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融资方式。通过分期放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如果得款的学生不创业移做他用,可以视作违约而免去其所得优惠并进行信用记录。违约记录这样的信用污点对其有监督作用,进一步保证了专款专用,并且款项能够落实。避免想创业的学生拿不到钱,拿钱的学生不创业的现状。3.与此同时,银行需要优化贷款程序,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明确贷款年限、手续办理的实施细则。
3.4政府出台符合实际的创业融资政策并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
政府的作用在一项新事物的推广过程中往往是不可忽略的。我们也应该考虑制定以政府主导的相应政策引导其他资金以及资源的投入。1.加强创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法律和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创业融资处于劣势地位,政府应当及时更新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创业融资市场环境,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2.落实“3+1创业导师”模式,引入创业导师制度。由公司派对口人员对创业企业进行一站式指导跟踪,量身定做融资方案。促成大学生创业项目与投融资机构的对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3.推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从税收抵免、延期纳税等方面加以完善,扩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税收减免范围和减免力度,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创业融资。
2011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2011YJX06。
参考文献:
[1]李军培.《小额信贷的金融创新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2]杨立安.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李诗萌,李萍萍,王贺.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5).
论文摘要:在全面了解我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革专业教学体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践,建立实习基地和创业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增强创业意识。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我国本科毕业生总量的跳跃式增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解决就业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
艺术设计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代表的是人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如何把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大学本科教学有机结合,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的热点。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艺术设计系是一个建立时间较短的专业,怎样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农大的教学环境,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认识和分析了国内高校自主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了探讨。
一、国内高等学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理念,在高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都应该贯穿这种理念。农、林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够,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
2.理论研究不够。现有的自主创业理论系统不够完善,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实践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3.缺乏专业师资。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在高校中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影响创业人才培养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4.教材、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教材,且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现有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都有待完善。
当然,高等创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自身素质、社会经验、资金来源、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发展初期所面临的问题。在此,作为高等学校只能尽力完善本科阶段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综合创业能力。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了解当前中国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作一些适当地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根据艺术设计课程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具有创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首先,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其他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依附核心扩展和完善。避免以往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出现脱节和重复的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讲解中解脱,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长社会经验。其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再者,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以教师为主持人的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艺术设计是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农林、美学等不同基础上发展而来,带有不同的发展局限。例如,在农林院校框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设计,学生的美术表现技巧技能起点低,创新意识相对弱。美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学表现技巧技能高,但在实际设计中突出美学造型,忽视功能。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从过去单一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要由过去的传统教育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设计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企业对设计者的要求不仅限于设计作品的好坏,还要求设计者具有综合的能力。比如与客户的交流;对材料、工艺的掌握;对设计成本的预算等等,这些都成了招聘面试的一项重要考核。另外,加强艺术实践活动,还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专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在展开艺术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把来自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升华为理论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指导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基本途径有:
(1)增加实践教学任务。艺术设计专业是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是现在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通病。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教学改革,确定十门核心课程,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例如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装饰材料学》、《模型制作》、《装修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增加了实践课程学时,以期能提高学生对材料和工艺的认识。
(2)结合项目和工作室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或者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投标任务,或者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课程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掌控项目的能力,以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目的。
(3)建立实习基地。艺术设计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参观国外艺术设计院校的最大感触,是那里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工厂的车间,学生的课题作业很大部分是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因处于三维空间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纸面上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教学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1]但是,这在中国的国情中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充分和地方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建立了素描写生、家具制作等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结论
在全面了解我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高等教育机构氛围的大环境,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以期提高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综合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问题。改革教学体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建立实习基地、创业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曙砀.考察后的对比[j].美术观察,2001,(9).
[2]顾英伟,等.中外高等学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教学,2009,(41).
[3]孙亚男,翟艳.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淮南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9,9(3).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发达国家经验 基本国情 创新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创业教育”思想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不到30年的时间在全球范围掀起热潮,各国高校立足本国国情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热情,为本国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我国,自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以来,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发展快速、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理念先进超前。美国高校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①,其精髓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素养,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从功利性(即促进学生就业)到非功利性(即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技能)的转变,重在“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②德国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认为其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的素质教育”。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并不把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出发点也不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目标,而是纳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范畴,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达到培养未来企业家的目的,适应了大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也为本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师资各具特色。美国高校重视专兼职两支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使用,专职教师属于高校教师系列,兼职教师则起用具有创业成功经验、学术能力较强的社会人才队伍③,并通过相应的培训平台予以培育。比如,美国很多高校都与考夫曼基金会联办“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来加强本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强调终身性和实践性。英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师资的要求更为严格,主要按照课程的两种不同性质分别加以建设:一是设计课程的教师,原则上要求他们具有实业管理经验并曾经自主创办企业;二是讲授课程的专职教师,也要求他们具有实际的创业经验或企业管理经验。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兼职教师组成,其来源主要是创业成功的企业主或管理者,特别强调教师的创业成功经验或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和创新素养,看中教师本身的创业成功经验,主要按照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方向予以发展。同时,这些国家普遍注重教师队伍持续的素质教育甚至终身教育,有的依托专门机构强化培训,有的则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进一步锤炼。
教学各成体系。美国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可谓领先全球,从大名鼎鼎的硅谷,再到微软、惠普等世界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无不得益于发达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其创业课程已经涵盖了正规学历教育全程,而且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仅如此,美国高校还通过打造“创业中心”支撑大学生创业实践,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校园创业中心”、“德斯潘德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校内“创业中心”。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则与专业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并设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其他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和课外的创业活动。④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业理论教育或称经典教学,是其创业教育的主体;另一类是创业学习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这些国家高校的创业教育各成体系,一方面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则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活动,有的通过创业项目资助的方式予以扶持,有的则以案例教学的模式加以深化。
资金保障充足。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大量的风险投资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他们可以便捷、迅速地得到项目的启动资金,仅“德斯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就为90个项目提供了逾千万美元的创业资助,从而吸引了上亿美元的产业投资。⑤英国政府坚持资金提供的主体地位,从1987年至2007年,高校创业教育发展80%的资金来自政策投资,有效避免了高校的投资风险,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活力。德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主要通过降低征税标准甚至免收创业投资税款的方式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资金扶持政策,都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支持性系统,通过国家、市场、学校甚至民间资助等不同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其创业亟需的大量资金、催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尽最大可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9年~1997年:构想酝酿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创业教育”一经提出,随即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得以实践。但我国在随后的8年时间里仅局限于理论探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极少,但提出的观点却比较超前,胡晓风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1989年发表了论文“创业教育简论”,奠定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基础。这篇论文中提出,创业教育“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宗旨”,并进一步通过培植生活能力、培养劳动能力以及发挥创造力等三个方面阐述创业教育的目标,作者还探讨了创业教育的三大原则: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的原则,德育为本、创业为用的原则,学问与职业一贯的原则。此外,还有学者以职业创业教育、全民性创业教育、农村职校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内涵、方式、途径等内容。
回顾理论探讨初期,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创业实践教育的缺位,导致这一阶段的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成果极少,而以胡晓风为代表的学者则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8年~2009年:实践摸索阶段。教育部在1998年12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层面探索创业教育。1999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仍然是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2000年“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允许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更在2002年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不仅如此,随着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开发的教育项目―“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在我国首次开展,有了直接为我国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的专业平台。此后,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伴随着创业教育实践在全国高校的推进,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知网刊载的论文达3293篇,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模式的总结梳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及融合研究以及对创业教育目标理念的深入探讨。
2010年至今:实践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检测跟踪体系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并强调了创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就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创业培训、创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了指导性意见,这可以视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大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截至目前,我国形成了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四局联动”机制,初步搭建了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政策保障和信息服务的“四位一体”布局,全方位保障高校创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已设立数十个“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共在1200多所高校培训了师资,在1000余所高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在200余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超过100万大学生直接参加了课程学习。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快速完成了构想酝酿和实践摸索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下正在朝着新的方向稳步迈进。
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迅速开展,走过了不寻常的发展之路,对我国大学生创意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然而,根据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10届1.5%,2011届1.6%,2012届2.0%,尽管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据麦可思《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在2012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的来自父母或亲友,25%左右来源于本人积蓄和银行贷款,而由政府提供科研基金、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等资助的比例约为1%。放眼全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成功,这些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乃至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社会、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等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升级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任何政策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都要适合本国国情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进而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高校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只有立足我国国情,在总结梳理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创业教育战略,进而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突破落后型理念,奠定创业教育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其规模化效应也日益显现,然而在对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功利性,很多高校甚至政府部门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划上等号,试图以创业率来拉动就业率,由此而产生的师资来源简单、课程没有体系、资金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又进一步使得创业教育偏离方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绝不能以短期的拉动就业率为目标,而在于立足长远、立足人的发展,培养大学生以企业家的思维考虑问题,通过一系列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实践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培养一批企业家提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
打造专业化师资,看中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强调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看中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甚至业绩。反观我国高校,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师资培训,更谈不上具有成功的创业经历,有些高校聘请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又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对于创业教育极为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国家层面应当加快“创业学”学科的设置以及“创业学”理论研究的引导,通过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创业理论的创新带动师资队伍的培养,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其次,国家及高校层面,应对现有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来设定准入门槛,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还可以吸收一批创业成功的高校教师任职,从整体上推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可以借鉴德国的兼职教师模式,即直接聘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具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的有益补充,达到多元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形成体系化课程,强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尚在摸索阶段,只是就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而没能形成有效的体系。首先,应当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改变过去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就业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更好地谋划创业教育布局,进而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应当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按照学科类别和专业的不同,规划适合本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创业教育因为紧密结合了学生所学的专业,更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教育,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自主创业夯实基础。最后,还要注重处理好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学习的关系。一方面,应当传授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整合已有的“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连同创业理论教育一起整体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提供规模化资金,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充足、长效的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举步维艰,而过去主要依靠父母亲友资助创业的模式,也很难大规模开发大学生创业的潜力,这时,依靠政府、民间、高校的资金力量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就显得势在必行。首先,应当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建立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一方面可以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延伸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应当调动银行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政策,对一些微利项目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银行利息,为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小微企业铺平发展道路。最后,还应当注重对创业教育本身投入充足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学生实训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投资兴建和使用,使得课程开展、师资提升不是一句空话。这样,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环节、学生实训环节,甚至大学生自主创业环节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企业家思维的储备人才,才能激发更多的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活动,从而整体推动创业教育上新水平。
(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科科长、副研究员)
【注释】
①刘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尚秀丽:“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人才开发》,2011年第5期。
③李丽芳:“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高教探索》,2012年第4期。
④孙珂:“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从而能够进行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在国外,创业教育被称之为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一同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向创业型经济转型,创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80年代是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90年代开设创业课程的院校发展到1050所。90年代,美国创业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杰弗里•蒂蒙斯教授的著作《创业学》发展成为世界创业教育的框架和标准。截至2007年,美国实施了8种创业教育计划,创业课程已超过5000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也更加重视创业教育,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占20%-30%,而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仅占0.26%,可见,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十分淡薄,创业能力十分低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十分关注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涌现了一批关于创业教育的论文和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剖析了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然而,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近年来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因此迫在眉睫。
二、创业教育理论基础
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先提出创造力开发论,认为开发人的创造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基本途径。高职创业教育既要关注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的现实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通常可以表现出一般创造力,获得一般水平的创造性作品。德国心理学家海特纳将创造力分为:真创造力、类创造力、假创造力三种。高职教育开发这三种创造力都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迈布丽还提出了创造力的结构理论,认为创造力主要由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和工作动机三大要素所构成。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归因分析,以归因理沦为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这是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格要素。人职匹配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特质因素论”和“人格类型论”。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威廉斯(E.G.Willianson)以帕森斯(F.Parsons)的职业指导三要素思想发展形成了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Theory),该理论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以及职业倾向性,高校创业教育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个体找寻与其自身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的能力。而学生技能形成理论认为,学生创业活动需要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协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要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必然经历大量的训练过程。
三、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创业典型案例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2届《毕业生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Mycos大学生年度就业报告)》显示,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优秀毕业生王辉以其创业事迹当选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王辉现任年销售额100多万元的常州橙果广告公司总经理。5年前王辉从徐州来常州就读。在校期间,他从发单员、酒店跑菜员等兼职工作起步逐渐走向自主创业。学校为他免费提供了设施齐备的工作室等各项支持。成功创业之后,他情系母校贫困生,从2009年到2012年,累计有6000多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帮助。学院在创业设计类大赛连续数年获得优异成绩。2011年学院组织师生参加常州市教育局主办的“金蝶杯”大学生创业设计与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学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主办的2012年“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上,信息系学生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4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轻工系以金诚塑业创业社为基础成立了金诚塑料材料有限公司,经营成效良好。系部为公司的成立与运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召开会议,以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激发学生增强内部凝聚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将公司做大做强。优秀创业榜样韩春生是管理系2006届营销专业毕业生。他毕业后就职于常州百兴集团,从普通业务员到业务经理,再到自主创业。2010年,韩春生注册成立南京百润纺织品有限公司,年总销售额突破一千万元。2005模具班的学生李加贵一度成为常州大学城的“风云人物”,刚进大学他就开始创业。在校四年的创业经历为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走出校园后他又站在了一个更大的舞台。由于他的拼搏与创业精神,获得了一千万元的投资基金,并创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模具系2008成型331班学生马艳东,他家境贫寒,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多次为其颁发助学金。2012年2月应聘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部设备管理员,不到两年的时间成为公司采购物流部主管。2014年4月,马艳东作为院助学成才典型被上报省教育厅。常州科教城其它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经典案例也不胜枚举。据《常州晚报》2014年10月9日报道,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朱志获得了“思科认证互联网专家”证书。
(二)创业事迹的特征分析
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事迹不断涌现,这与学校重视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任务紧密相关。通过典型创业案例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首先是他们在校就读期间接受了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创业理念扎根于心,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与动机;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受到学校的关注与支持,创业指导部门不仅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还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创业途径,提供创业方法指导与精神支持。所以面对创业过程中的重重阻碍,他们能够不断坚持,走向成功。在他们创业有了一定起色之后,他们均不约而同地想到感恩母校,主动帮助母校学生,回馈社会。
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策略
(一)高校创业生态系统
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创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创业教育应建构包括学生主体、高职院校、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生态系统(如图一所示)。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由学校微环境和社会宏环境构成,对创业教育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社会宏环境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外部社会环境,为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方针、财政拨款等有效支持。政府机构通过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形成公平的法律环境、市场竞争环境,为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行政服务。学校微环境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学生是实施创业教育主体以及检验创业教育成果的主要对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以市场为驱动,把握政策,深化行业、企业、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业。高职院校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支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宗旨,发展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孕育创业人才。首要在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还要熟悉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针、政策,为学生创业提供高效率的政策咨询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及时的资金资助或策略支持。科学分析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探索具有现代性、开放性、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公平、竞争、合作的创业环境,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营造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制定与实施一系列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服务计划,构建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创业教育策略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为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加大学院就业创业教育力度,更好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大力推动创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学院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培训规范化、实践社会化、资助项目化、支撑基地化和教育网络化,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设置职能互补、利于创业教育的配套创业教育管理与培训机构。学工处、教务处、市场部、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以就业创业为目标整合自身的职能、资源、渠道,建立专门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统筹毕业生的信息咨询、方法培训、跟踪指导等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设计的灵活性等要素,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实效性的帮助。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做中学”,强调学生以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院充分重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两种典型课程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意义。以学科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创业知识,为创业实践做准备;以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从而提高创业能力。第三,营造创业教育校园文化。通过营造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在校生创业理念,增强对于未来创业的心理准备与适应性,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创建了一个文化品牌———校友大讲堂,内容包括校友的独特奋斗经历、校友的成长经验、就业创业专题报告会等,旨在汇集校友精神资源,加强个性化指导,为在校生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其勇敢地面对就业竞争现实,克服各种困难心理,鼓励学生甘于吃苦,参加社会实践。第四,从创业教育与实践平台建设、创业园与创业基地建设等层面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创业园与创业基地,或与外界的创业园与创业基地合作,多渠道、多层面、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创业锻炼的环境。为推进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搭建创业项目的交流平台,学院多次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班,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创办企业的构思变成现实。第五,科学设置创业教育的资助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资助体系。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引导学生从事初级的创业尝试活动,资助学生参加各种创业相关的学习活动。学院以大学生创业类社团为基础成立由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共同经营管理的创业公司,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六,建设创业信息网,提供了多元信息资源。采集实用有效的信息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五、结语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24-01
1 引言
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且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是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
2 创业教育介绍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是1989年11月底,由澳大利亚埃利雅德博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教育也开始在我国的一些高校悄然兴起,许多高校围绕创业教育进行了自发性的有益探索。教育部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要继续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工作重点,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3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课程建设策略:
3.1 开设KAB创业课程
KAB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专门为大中学生开发和推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05年8月,KAB项目正式进入我国,并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如今,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国、省、校三级组织化运作机制,建立了包括师资培训、质量控制、课外实践、教学研究和交流推广的五大体系,使得这一项目在高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笔者建议将KAB课程在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够弥补广大学生和创业者在传统雇佣教育所不能学到的能力。
3.2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依托于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融入创业教育,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立足专业、择业创业的能力。在我国,就有这样成功的例子。
地处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就是将创业教育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该校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将创业教育作为关键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资规划等方面,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无独有偶,地处民营经济活跃的温州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学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3 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
对高职院校而言,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要落在“育人成才”上。因此要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而且让学生拥有创业精神,使学生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可贵的精神财富。三年的高职生活,让学生们变得尚德崇文、自立自强,更懂得诚实守信,更富有责任爱心。
因此,笔者认为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设计上的创新。在思政课等公共课堂里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利用思政理论课覆盖面广的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引导所有大学生关注创业问题,以及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4 开设综合实训课程,搭建创业平台
综合性实训课程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实施。通过校内专业实训室等设施,模拟现实经营环境,例如,经济类专业ERP 企业模拟经营实训、金融专业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综合实训等。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业素质。另外,通过开设创业论坛、举办创业竞赛、建立学生创业年度大奖等,营造创业活动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通过创业平台的搭建,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学生在小试牛刀之后,继而大显身手,真正赢得市场、拥有市场。通过搭建创业平台的形式,以点带面,将创业教育全面铺开,既有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又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逐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4 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倡导大学生创业文件精神,在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本文提出适应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策略。本研究对于有效推动学生踏上自主创业之路,加快推进高职创业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要性的“三维度”视角,职教论坛,2008(1):17-19.
[2] 郝咏梅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8(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