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40: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账务处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涉及的科目包括:(1)消耗性生物资产;(2)生产性生物资产;(3)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4)农业生产成本;(5)农产品等。
二、生物资产
农业企业取得生物资产,按其用途分为,比如养鸡场孵出的雏鸡,准备用于饲养作肉鸡的,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准备饲养作蛋鸡的,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准备直接出售的列入农产品。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
1、购置和培育。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累计折旧等。2、转群。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贷:生产性生物资产。3、后续支出及分摊费用。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4、收获。借:农产品,贷:消耗性生物资产。5、直接出售。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
1、购置。借:生产性生物资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累计折旧等。2、自育。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利息等。3、转群。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4、后续支出及折旧。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借:管理费用(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贷:银行存款;借:农业生产成本,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三、长期资产与企业正常资产
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一)外购固定资产,如外购设备。(员工培训费不得计入,应计入当期损益)
1、需要安装。借:在建工程、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生产用动产),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2、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具有融资性质的。借: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未确认融资费用(实际支付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差额),贷:长期应付款(实际支付价款);借:财务费用,贷: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借:长期应付款,贷:银行存款。
(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如建冷库、厂房等
1、自营方式建造。借:在建工程———某项目,贷:工程物资、应付职工薪酬、库存商品、应交税金(销项税)、原材料、应交税金(进项税额转出)、银行存款等;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2、出包方式建造(按合同具体条款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等),贷:银行存款、预付账款;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
四、农业生产成本
(一)直接费用。借:农业生产成本,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等。
(二)间接费用。借: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等。期末,应按一定分配标准对共同费用进行分配。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贷: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
(三)结转(应在农产品验收入库时)。借:农产品,贷: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
五、农产品
(一)成本费用归集。借:农产品,贷:消耗性生产资产、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
(二)出售。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农产品。
六、收到项目补助款
(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1、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补助,如收到预拨款等。①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借:银行存款,贷:递延收益。②然后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并确认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借:递延收益,贷:营业外收入。2、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补助,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银行存款,贷:营业外收入。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1、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借:银行存款,贷:递延收益。2、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营业外收入。借:递延收益,贷:营业外收入。3、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借:递延收益(尚未分配部分),贷:营业外收入。
(三)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七、结语
论文关键词:技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技工教育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技工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经济团体中从事会计工作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必须对技工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账务处理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体现出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既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账务处理高手。
目前,我国技工教育普遍推行“2+1”办学模式,即前两年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最后一年为顶岗实习。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线财务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前,能够达到尽快上岗的目的,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学生通过在学校会计模拟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培养,加强会计模拟实训。
技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技工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财务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所培养的毕业生在实际的账务处理能力方面与单位需求相去甚远,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进入会计角色,遇到实际问题和具体会计事宜时,往往束手无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会计专业的教师长期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教师总以为多讲是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师生的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毕业后甚至一套完整的账套也不会做,账务处理能力较差,更不用说做高层次的财务分析工作。
实践教学课时偏少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技工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应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会计实践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模拟实验室,采用封闭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照教学计划安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在期末安排2~3周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每名学生发一本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一些实习所用材料,如凭证、账簿等,然后学生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操作,感觉上是做理论练习题,并没有体验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实习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
对技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技工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会计入门训练在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觉得会计是非常抽象的学问,如果整个学期都是按照课本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很多学生一个学期下来都不知道学了什么,甚至还没有弄清楚会计工作具体做些什么。所以,在第一个学期开设《会计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应配套开展会计入门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感性认识,知道会计工作做些什么、怎样做。在这个阶段中,可结合《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度,分别开展大小写金额的书写训练、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总分类账的登记、明细分类账的登记、日记账的登记、结账与对账、错账更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入门训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能把理论融入实践工作中,反过来用实践来理解理论,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阶段:会计基础技能训练学生在第一学期学完了《会计基础》课程,虽然进行了一些基本的会计入门训练,但这些训练都是独立进行的,并没有完全融入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程序中,学生还不会做一套完整的账套。所以在第二学期应开设《会计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会计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是一门会计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会计基础》课程后,开设《会计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既能够验证学生对《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巩固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会计模拟仿真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练习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地、系统地运用所学的会计方法和技术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后上岗工作奠定基础。在会计模拟仿真操作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树立诚信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第三阶段:会计手工与电算化综合模拟训练在第三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手工与电算化综合模拟训练,综合模拟训练是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主干课程,主要分为两步,学生首先进行手工操作,然后再用同一套资料进行电算化操作。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学生综合工作能力的训练,增强他们对会计工作的适用性,综合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在实训内容上应模拟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单证和原始票据,让学生在完全仿真的环境下处理业务,实训内容可选取制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比较典型的业务,主要涉及资金的筹集、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成本计算、产品销售到利润分配的整个过程,学生模仿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从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到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个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从而对实际会计核算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手工综合模拟实训的基础上,把同一套资料利用现有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运用财务软件,从原始资料的录入、记账凭证的编制、登记账簿、结转损益到生成会计报表,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实训,让学生鉴别手工模拟实训与计算机模拟实训的差异,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鉴于在ERP一体化影响下的课程内容特征,我们采用“学教并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职业教育“实训”“应用”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多种经济业务处理模拟上,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以理解电算化操作的工作流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实战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知识接受能力、电脑的应用基础较差,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应用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创设
ERP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比起单模块环境下有更严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情境下再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如设计11个单项实训和2~3个综合实训,确立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通信企业三个行业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会计核算全过程。
2.信息资源提供
进行系统和软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绍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辅助,用5分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方法,10分钟引领学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钟学生操作练习。教学演示中要重点结合会计处理程序讲清操作流程,同时讲清各模块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实训,要求学生电算化软件操作账务处理。子任务如下:数据资料准备、账套初始化任务、录入记账凭证、凭证查询、期间损益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生成后的凭证必须完成凭证审核与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表的编制、打印报表、工资管理、员工数据录入、工资数据录入,工资系统日常使用初始化、业务处理、期末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分析录入、固定资产调拨、计提折旧、清查等处理,往来账初始化、往来系统使用、往来户档案管理、往来账查询与打印等。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实训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组成一个财务部,组员分别担任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员、出纳员。老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导学习,老师进行指导。
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凭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项目,每组4个人,学生讨论分别担任出纳人员、账务处理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项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书,小组成员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提示学生操作顺序。
5.学习效果评价
在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表现及作业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各组介绍自己的工作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相互点评。老师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总结,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测、评估,评测内容包括:凭证是否正确,凭证整理装订是否整齐、完整。最后强化练习设计,将上述流程应用于其他行业企业,由学生自主重复操作。
课堂教学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内完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的演示根据子任务分步骤来开展,对重点步骤重点讲解,强调易错易漏步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机房内利用广播软件进行直观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完成实际工作的过程。一个个子任务,除了学习软件的操作技能之外,还涉及会计的专业知识及跨专业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师定期对各个子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由于任务环环相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金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7).
[2]梁平.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财会月刊,2010(10).
[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论文关键词:基础会计,项目化课程,工作过程,教改设计
《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但其内容比较复杂、系统性强,对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的在校学生而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如何让缺乏经营管理实践的学生快速入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 教学任务设置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材一般以学科体系来组织,学生在学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基本业务会计处理后才会涉及凭证、账簿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对前面一部分内容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热情,而这一部分又非常重要,结果重要的内容学习效果不佳,后部分学习中学生又觉得操作技能简单而掉以轻心,结果可想而知。
企业会计工作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教学内容及顺序安排应该源于会计工作实践,应该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让学生知道所有学习内容均是会计工作所必须的,不是因为教材或学科有这些内容才要去学习。
(二) 课程项目设置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目标
考虑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参与一个企业会计工作全过程,可以通过模拟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采取整个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调研企业实际业务,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两套业务项目,将其中一套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最终完成这个完整的实际项目;另一套则由学生分角色独立完成。教、学、做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在任务(项目)完成后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
(三)单元任务设置以校内经营单位优先为例
现在大部分学校有创业园、超市等经营单位工作过程,必然发生产、供、销等经济业务。因为它们的会计工作可能不是很完善,把它们作为个别教学任务的设计对象工作过程,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经营的氛围,甚至与它们有经济业务往来工作过程,促进学生的积极和兴趣,最终完美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总体设计
(一) 总体目标确定《基础会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素养,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完成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二)综合项目设计
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完成淮胜电缆有限公司某年12月份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该项目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可行性等特点,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三)教学任务设计
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打破学科式体系,课程教学任务设置如下表。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将知识原理有机整合,如复式记账内容,教学中打破原学科知识体系,将借贷记账原理及分录编制安排在“任务二 填制凭证”中介绍,将平行登记在“任务三登记账簿”中介绍,按照会计工作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做学合一。
项目
工作步骤
知识点
项目一:了解会计
1、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2、设置会计工作任务
3、布置会计工作任务
企业经营状况、会计工作知识
项目二:填制凭证
1、填制并审核原始凭证
2、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3、编制会计分录
4、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分录、记账凭证相关知识
项目三:登记账簿
1、登记总账
2、登记明细账
3、更正错帐
4、月末处理
总账和明细账设置使用、平行登记及错帐更正、对账及结账相关知识
项目四:编制报告
1、编制资产负债表
2、编制利润表
3、编制现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相关知识
项目五:解读报表
1、解读资产负债表
2、解读利润表
3、解读现金流量表
财务报表分析基础知识
项目六:管理与组织会计工作
1、组织财产清查
2、选择账务处理程序
3、组织会计工作
财产清查、账务处理程序、组织会计工作相关知识
项目七:综合实训
一、加强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与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了质的变化,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外,对计算机会计毕业论文的操作能力、数据库的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了解、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等相关技术的掌握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会计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现状与问题
1.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基本模式。目前,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一般采用的模式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应用软件介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的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系列课程上的设置可能不同,但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目标。会计应用软件介绍:讲授常见的几种会计软件。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常见的会计软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讲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按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讲授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但在学生严重欠缺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的情况下,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等,其效果是比较差的。
2.教学上的问题。
(1)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上与会计专业知识完全分离。由于讲授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比较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融会贯通,导致学生难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本专业的重要性,并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完全分离。
(2)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除会计电算化等极少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同时,这类课程的教材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
(3)实践环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般比较重视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就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网络环境较差、硬件配置较低、软件版本陈旧、开发平台落后、系统更新速度缓慢等。课程设计方面也是重视手工操作而忽视计算机处理流程。
(4)教学手段落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要求。会计软件的演示操作与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编程效果的体现、大量数据的分析等均需要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内完成才能增加上课的信息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教材问题。目前,适合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很少。有的课程不得已选用计算机专业类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上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会计专业的教材如会计电算化,在信息技术内容的安排上比较肤浅、落后,先进性、实用性比较差。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较少,除了一些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很少有专门的教学软件来支持教学。
4.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比较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互配合,学校通过组织研究一些课题和开发一些软件项目,为教师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得原来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能通过课题的开发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能共同承担起会计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
三、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目标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其目标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目标,就不可能组织好课程建设。每一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与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标。
重庆工学院的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以下几种应用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软件开发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四、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档处理能力与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能力;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能具有一定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2.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概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当前常见的会计软件的安装、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同时结合已经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更加深入理解相关的会计软件知识。《会计软件概论》学完以后,可视具体情况再增设《会计学基础课程设计》,将手工账务处理与计算机账务处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切实感受手工账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流程的差别。
3.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开发能力。
《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主要讲授与会计软件开发有关的信息技术,内容涵盖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较先进的数据库开发平台技术。该门课程的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涉及面较广,讲授难度比较大。
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sql语句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内容,这门课程重点讲授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2000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同时,还需要重点介绍数据库的建模技术,主要讲授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对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非常重要。在《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这门课程中,还需要结合信息系统常见的网络结构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了较好的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讲授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我们选取了powerbuilder开发工具。
4.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开设《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讲授管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基本概念、方法、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论认识,
--> 掌握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内容,了解面向具体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影响等理论。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内容涉及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属性分析、数据字典的设计、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等。
同时,结合《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利用powerdesigner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与设计,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数据表,利用powerbuilder工具进行输入输出的界面设计与编程。
5.会计软件实施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挑选一些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方向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不是讲解会计软件的特点与使用,而是通过精选会计软件案例,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深入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经典模块,主要包括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图、数据字典的设计、系统输入输出设计特点、典型的源程序、模块测试等内容。同时结合案例,讲授其在企业中的实施过程与系统维护。
五、结束语
论文摘 要:素质教育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这既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考核改革的目标。本文以财务会计学课程为例首先对考核的背景进行分析;其次研究如何树立重在能力培养的现代考核观念;最后以《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研究其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核制度。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从教育价值上说,素质教育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这既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考核改革的目标。本文之所以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考核上,是基于:课程考核除具有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功能之外,还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试题和平时作业多是识记性题目和模拟性业务题,大多只有固定答案,难以达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也多以应试为核心。虽然多数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都认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考核方法还继续沿袭传统的考核方法,那么教学改革很难有真正的成效。因为对于教师而言,知识传授更容易些,而组织重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企业调研,则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首先提升自身能力,并进行大量考核资料的准备;对学生而言,完成识记性的作业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讨、案例设计、企业实务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难度较大,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分析
传统的考核方式曾经为我国筛选人才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势下显示出较大局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考核不注重考察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不利于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就以应试为核心,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不易调动学生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由于会计改革的深入变化,对课本中的一些理论要深化理解,这更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展,应采用更为开放的教学方式,而不应一味运用这种单项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核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以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2.1树立基于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的现代考核观念
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核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核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本身。
2.2紧密结合《财务会计学》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核制度
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核成绩分别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利用“学识层次分类法”设计考核内容,确立考核的能力导向
我们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中运用了“学识层次分类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学识层次分类法主要根据认知进行分类。由于认知意味着获得、储存知识和开发智力,掌握与某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而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该方法将认知行为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知晓;②理解;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
根据认知行为的六个层次,在设计试卷时考虑学识层次和教学内容间的平衡、以及不同学识层次间考核时间的分配等。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具体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计算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在案例中掌握了账务处理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准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考核注重了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没有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如定义、概念、公式的表述等,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试卷综合考察了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
2.2.2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题目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企业调研、课程论文、正式作业、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书面报告、模拟实训、课堂评价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我们根据财务会计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岗位时的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组负责对财务部门的某一个岗位的业务范围、岗位特点、流程以及内控制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小组成员的工作由每一小组组长来分工协调,调查可以采取走访、互联网、电话等多种形式,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报告的完整性,排版或图文,考核答辨时的口齿、逻辑性、及学生评委的评价,平时上课提问的质量,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均可作为分数评定的依据。这种考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个性能力得到极大发挥和张扬,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2.3侧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考核题目在考察学生收敛思维的同时,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同一个案例可能有很多答案。在阅卷的时候,对于创新精神也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即使不符合标准答案,但只要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就不完全算错。
3.考核观念的变革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由于考核的思路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3.1根据专业核心能力,选择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学对于未出校门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极为抽象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会计如何为企业的分析、管理和决策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中加入大量鲜活而贴切的案例,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做出区分,课堂上采取“五讲教学法”。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教材远远不及处于时代前沿的各种传媒。
3.2根据专业素质要求,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可能通过一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就能把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起来的。一般情况下,会计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会计原则之中,学生能否透彻理解其含义,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会计的基本原则大多应用于整个账务处理程序之中,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人缺乏实际经验,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意识不敏感、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任课教师,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分量举足轻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学生传授财务会计知识的同时,及时将会计一般原则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的处理技巧,并且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在日后的账务处理实践中才能做到正确地运用一般原则。
3.3注重时事会计案例的使用,使会计教学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会计案例的使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这种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企业的实例,模拟了现实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公益性捐赠时,以最新电视新闻,“某企业集团向国家减灾委员会捐款用于抗震救灾”作为案例;在讲到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时,介绍财政部运用经济杠杆抗击非典、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的重要举措,“减征、免征或缓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案例;在讲到财务指标时,介绍刘姝威分析蓝田股份的财务状况,得出蓝田股份短期偿债能力越来越弱的案例等。通过这些时事案例,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会计并不枯燥,会计活动就在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4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统合
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一要结合专业教育的特点,二要结合教学内容,三要结合教学对象,四要结合教学目的。我们认为,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想发挥其功效,关键在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统合”。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其中讲授法具有系统性、条理性、重点性、信息量大、启发性强等特点,适合集中讲述大量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法具有主体性、发散性、探究性的特点,适合学习争议性较大的知识点;自学指导法具有独立性、广泛性与经典性,适合应用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总而言之,在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创建了“导学-督学-促学-自学”课程辅助教学管理模式,以充分保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4.考核方法改革的效果
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改革之后,有部分学生表示考核难度较大,题量偏多,但绝大部分同学普遍支持考核改革。学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考核考前不用机械记忆,对知识的印象反而更加深刻,真正考察了能力,以后要坚持。有的同学还指出,在回答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时,有一种学以致用的。
笔者用了相当一部分课时联系实际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这使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下的学生和老师同堂异梦的情况大为改观。不少同学表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提高了能力。教师也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变化,和学期初相比较,学期末学生明显变得独立、大胆,极具求知精神和批判精神。
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成果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效果。可以适用于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和教学,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高校有推广价值。
注:唐山学院教研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纳税实务》课程属于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了解当前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需要交纳的具体税种,理解、熟悉各税种的相关法律制度知识、掌握各税种的具体计算方法、账务处理方法、纳税申报和税款交纳等相关工作,这些知识对于一个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是必需掌握并能够进行灵活操作的专业技巧,因此,本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当前时期,信息化已全面渗透到社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财税工作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推广应用“金税工程(三期)项目”就是大力发展“互联网+财税”行动计划的一个开端。想要真正实现金税工程(三期)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强化在网络硬件建设及基础软件建设等两方面的工作,对于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而?魍车命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2.html" title="税收论文" target="_blank">税收实务教学重点?本是放在教会学生计算各税种应纳税额及税务会计处理上,纳税申报也大多流于形式,就是填写一些纸质的纳税申报表,较少有涉税实务网上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对于纳税实务课程教学工作来说,应在强化纳税实务教学基本项目的基础之上加强财税信息化技术、意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2011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正式实施。截止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会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作为任课教师来讲,也需要加大自身学习,以适应教学工作具体要求。税务老师应及时关注国家最新税收政策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 “营改增”政策,消费税的变动,迟迟尘埃未定的房产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的研究开征等。同时,为了要在日常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中体现财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操作相关财税软件的操作方法,如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中的开票系统、网上认证系统、远程抄报税系统、自助办税终端、开票接口软件、发票查询统计系统等。面对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财税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应改革旧的教学思路,更多地重视实践活动对教学工作的积极影响,从书本为主、实践为辅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长补短的教学思路,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以致用。
三、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总体框架,通过与税务部门和企业共同研究、合作开发,本课程成功地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理念,按照工作任务(认知、计算、申报、缴纳、做账)和工作领域(不同税种)两个维度解构工作过程要素(包括主观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要素:条件、场景、环境),按照两种过程要素相对应的原则,将工作过程要素转化成学习的过程要素(包括内容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情景要素:条件、场景、环境),实现工作过程的自然逻辑与学习的认知逻辑有机结合,通过重构,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排列、组合)、认知环境具体化、实践体认过程化、目标要求操作化、课程研发动态化。
(二)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从两个维度设计框架结构。一是将企业会计在处理纳税业务时的工作分解为:工作认知(税收的有关法规、企业纳税的相关会计要素、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等)、计算(税率、公式、税额计算)、申报(程序、表格等)、缴纳(过程)、做账(账务处理)等五项主要学习性工作任务。二是为了处理好不同税种纳税业务特殊性的学习,并确保学习过程有效性,又将企业实际纳税时的工作分解为: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类、财产税类、行为税类等类主要学习性工作领域,并将计算、申报、缴纳、做账四项工作任务嵌入到上述工作领域之中,这种“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突出了重点,消化了难点,既符合学习学习认知的逻辑,又应对了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一)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针对该课程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差及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差等问题,可以在纳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法进行创新性改革。
“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将各个项目细分为若干环环相扣的工作任务,然后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驱动点,引导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该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出发点,训练的内容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巩固税法知识、掌握账务处理技能,从而提高办理综合涉税事宜的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一体化的教师配置、教学场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融于一体,在做中教,做中学。具体来讲就是将实务经验丰富的校外兼职教师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参观和校内实训室等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账簿、纳税申报表、纳税申报软件,教师通过穿插操作指导、答疑,帮助学生学会企业办税业务的各种工作项目,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际工作体验。
(二)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期所得税;账务处理;纳税影响会计法
无论是在一体观下,还是在独立观下都主张在中期确认中期所得税,这样做的原因是:尽管年度收益要到年末资产负债表日才能计算出来,但它实际上是企业在全年逐步赚取的,既然在中期财务报告日需要计算收益,所以,为了达到收益与费用的配比,在中期财务报告日就应当确认所得税费用。
如何计算中期所得税,国际上采取的是一体观,将中期视为整个会计年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期所得税的计算上都必须考虑全年预计的情况。具体做法是:企业必须首先在中期末预估全年的有效税率,然后据以计算中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等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规定:应在每个中期确认所得税,确认时应依据预期在整个财务年度采用的加权平均年所得税税率的最好估计。如果年度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在一个中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金额可能需要在该财务年度后续中期予以调整。
中期所得税的计算过程如下:估计年度税前收益(亏损);估计年度所得税费用;计算全年有效税率:全年有效税率=预计年度所得税费用(利润)÷预计全年税前收益(亏损);计算年初至本中期末应交所得税:年初至本中期末应交所得税=年初至本中期末预计应纳税所得额×全年有效税率;计算年初至本中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年初至本中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年初至本中期末时间性差异×全年有效税率;计算年初至本中期末所得税费用(利益):年初至本中期末所得税费用(利益)=年初至本中期末应交所得税+年初至本中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者减年初至本中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本中期所得税费用(利益):本中期所得税费用(利益)=年初至本中期末所得税费用(利益)-年初至上个中期末已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利益)。
从理论上讲,上述中期所得税的计量方法较为合理,但由于需要预计全年有效税率,主观性较强,且计算过程较复杂,容易出现计算的所得税金额不可靠,或者借所得税操纵损益的情况。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没有采用上述做法,而是采用独立观的原则对中期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即中期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应当与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
由于我国目前在年度会计报表中对于所得税的计算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也可以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核算,而且对于纳税影响会计法,企业既可以采用递延法,也可以采用债务法进行核算,所以在确定中期所得税的计量方法时,首先要看企业在年度会计报表中采用了何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企业在年度会计报表中采用了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则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也应当按照应付税款法的原则预计中期所得税;如果企业在年度会计报表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则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也应当按照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核算原则预计中期所得税,其中如果企业在年度会计报表中采用的是递延法核算所得税,则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也应当按照递延法的核算原则预计中期所得税,如果企业在年度会计报表中采用的是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则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也应当按照债务法的核算原则核算所得税。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对于时间性差异的处理原则也与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企业在计量各中期所得税时,也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对于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判断也是以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为基础,不考虑全年预计发生的情况。
下文以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为基础,举例说明中期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一、应付税款法下,中期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应付税款法是直接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一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在该方法下,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在确认和计量每一中期所得税时,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例1:某公司是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公司所得税按年计征、分季预缴。公司各季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如表1所示,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国家对该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无优惠政策。
该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第1季度:
本季度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万元
本季度应交所得税=5000×25%=1250(万元)
本季度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125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125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2500000
第2季度:
本季度应纳税所得额=8000-5000=3000(万元)
本季度应交所得税=3000×25%=750(万元)
本季度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75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75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7500000
第3季度:
本季度应纳税所得额=13000-8000=5000(万元)
本季度应交所得税=5000×25%=1250(万元)
本季度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125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125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2500000
第4季度:
本季度应纳税所得额=16000-13000=3000(万元)
本季度应交所得税=3000×25%=750(万元)
本季度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75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75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7500000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下,中期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的合计数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该方法下,企业应当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并将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企业在确认和计量每中期的所得费用时,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
例2:某公司是我国一家需要编制季度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某年度各季度的应收账款余额、实际计提的坏账准备余额和税前会计利润如表2所示。假定该公司当年年初的坏账准备余额为零。税法规定对于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按照实际发生额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该公司当年度各季度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坏账准备金额、所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各季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其所得税费用如表3所示。
某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第1季度:
借:所得税3750000
递延税款7125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4460500
第2季度:
借:所得税4250000
递延税款4275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4677500
第3季度:
借:所得税5000000
递延税款76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5760000
第4季度:
借:所得税 6250000
递延税款9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7200000
参考文献:
1、林钟高等.新编高等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