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6 18:4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空间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们可以用色彩的距离感来对不合适的尺度感,就像人们穿着服装一样,瘦的人适合穿颜色鲜艳,饱和度高的服饰,则可以加重分量感而体态偏胖的人则适合穿着退色显瘦,如层高过低时,可用前进色减轻压抑感;柱子过细时,可以用前进色减轻柱子的纤弱感,而柱子过细时,我们则可以用后退色,使柱子看上去没有那么笨重。重量感,色彩的重量感与色相明度和饱和度都有关系明度高的色彩轻快,明度低的色彩稳重,暖色给人感觉轻快,冷色给人感觉厚重,就像我们在选衣服的时候,样式相同,款式相同的衣服,我们会觉得冷色的比较厚。,因此,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我们一般是从天花到墙面,到地面应依次厚重,避免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尺度感色彩的尺度感与色相和明度有关。暖色调和高明度的色彩有扩散感,冷色调和明度低的色调有内聚感,因此小的商业空间设计适合使用暖色或亮色,而空间尺度较大的商业卖场则适合冷色和明度低的颜色。
2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适用性原则
使用功能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目的,一切的设计都是为功能的我们要满足适用性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是餐厅,川菜的餐厅适合用红色、黄色等,而回族清真的餐厅则需要尊重穆斯林的民族传统,不用或少用红色系,多采用黄、绿、蓝白等穆斯林宗教色彩。统一性原则。色彩的协调应表现为对比中的和谐和统一。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因为协调和统一是最经得起大众审美考验的法则。所以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要不断的寻求一种和谐统一又不失活泼的色彩搭配方式,从而营造一种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空间氛围,迎合大众对于空间色彩和心理感受的需要。尺度性原则。色彩的运用可以弥补空间尺度的缺陷,和功能上的硬伤,前面提到的色彩的物理和心理效应可以引导人们进一步的消弱空间的缺点,突出空间的优点,小的空间使用前进色可以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大体量感,而开阔的空间则适合使用冷色系或暗色调,使空间更具亲和力。地域性原则。商业空间除了要遵循一般的规律以外,还要尊重特殊规律。尊重一定人文特征和地域特征,因为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对设计的审美要求各不相同。符合审美法则。既然商业空间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那么我们在设计商业空间时,就应该遵循艺术设计的审美法则,运用设计的审美法则去衡量和揣度设计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做好商业空间审美的协调和统一。色彩之所以如此美丽,就是因为颜色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对比关系。而颜色的形象又是由色彩的要素决定的,因此色彩的三要素十分重要,即色相、明度和纯度。商业空间设计中可以利用色彩属性来营造气氛。同一色相的颜色,可以用明度的变化产生对比;同一明度的颜色,也可以用不同色相或纯度产生对比。
3结语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设计的最终意义在于被市场接受并服务于市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并归纳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法,利用并引导人的潜意识,从而在不需要语言或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实现设计的意图。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将潜意识研究应用于商业空间设计有协助管理,节约资源,组织人流,促进消费的意义。室内设计跟广告设计一样,只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同样可以达到促进消费等目的。通过空间陈设、灯光、材质等元素的变化,达到强调或者弱化室内效果提供心理暗示,引导消费者潜意识的目的。例如,可以将某餐饮空间通过灯光划分为三个区域,在客流量较少的时候只打开便于管理的一个区域的灯光,顾客们受到心理暗示都会选择灯亮的区域就餐而不需要任何语言的提示,从而节省了这个时间段内餐厅的人力和资源。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用空间结构的变化、界面的处理或者色彩及灯光的艺术效果取代文字符号在空间中的作用,使得空间更具审美价值。文字符号的警告或者提示会直接引起人的关注,这样的直接意识多少都会给人留下受到管制和强迫的心理感受。而通过空间结构的变化、界面的处理或者色彩及灯光的艺术效果取代文字符号在空间中的作用,不仅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给人留下温馨谦和的印象,还能使得空间更具审美价值。
二、应用前景及创新
将潜意识研究应用于商业空间设计,是从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观察商业空间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从客体的角度出发,利用潜意识的影响来引导行为。剖析不同形态的空间以及空间的不同元素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寻找出人之间的潜意识共性,作为商业空间设计的指导方法。实现即使不用任何文字说明也可以做到联想、引导、疏通等目的。潜意识心理研究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应用方法可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间的结构与组织。这是商业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结合商业空间的功能性及审美性需求对各个空间的尺度比例、人流动向等大的框架进行宏观定位。注重空间对人的影响与互动合理划分空间结构,组织区域关系才能为后继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空间的界面与造型。界面是空间点与线的交汇体现。在界面的处理手法上,可采用线性和块状的造型,打造流动而富有节奏的空间界面。也可通过色彩或造型的疏密变化,起到紧凑或指引的视觉效果。尤为要注重空间各个界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视觉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才能使空间的指引目的更加明确。再者,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空间的分隔是空间设计中的微观结构。同一个商业空间中的不同功能区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售楼处的展示区和洽谈区,因为功能的不同起陈设摆放、灯光设置等都有所不同。要根据区域的功能性和私密性设计分隔,同时要注重区域的联系。最后,空间的过渡与引导。人的身体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从室外进入室内,从开放式空间进入封闭空间,从公共空间进入私密空间等都需要注重空间的过渡并引导人流按照设计的线路行走。结合人的潜意识心理,采用欲扬先抑,欲散先聚,欲广先窄,欲高先低,欲明先暗等设计手段对空间的过渡进行处理。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从商业空间的形态、色彩、陈设与灯光等方面考虑潜意识对商业空间设计的作用和影响。商业空间比家居空间更加重视主体——空间对客体——消费者产生联想和引导的作用。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某些情境下设计师需要通过设计的手段引导消费者的行为,可是又不能过分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不适,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影响并引导消费者的潜意识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在设计研究中,充分考虑商业空间的特殊性、功能性等,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思考。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出发,注重设计的引导性。国内国外都有不错的设计案例,例如阿尔瓦•阿尔托的赫尔辛基甘蓝叶餐厅等。在这些案例中,设计师们通过设计手段实现引导消费者的目的。
三、小结
[论文摘要] 专卖店是对品牌进行二次包装和经营,这种包装更多地体现在对产品以外元素的把握上。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契机下,大众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商业空间的设计细分程度也越来越高,专卖店就是商业空间中较为典型的一类。这种集形象展示、沟通交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卖店服务营销模式,是在原来专柜宣传的基础上其功能具体地拓展和延伸,专卖店的建立对销量的提升、品牌形象的塑造、消费者的吸引,企业文化的宣传,产品陈列和推广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专卖店与商家利润之间的关联。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通过专卖店的陈设, 品牌的风格、理念和人文概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品牌的每一个信息都会以不同表达方式,向每个进入空间的消费者传递出品牌的魅力,促成消费行为。在专卖店空间设计中,是否运用最华丽或最新奇的装饰效果就能达到商家预期的效果。如何让设计元素和商业因素更加有效地密切,应该抓住那些关键点才能更好地体现专卖店的产品和服务?本文将从设计者的角度,从空间设计环节出发,对如何帮助专卖店获取最大利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在空间设计中,了解专卖店的市场定位是前提
近年来,专卖店的设计已逐步从“向顾客展示、销售商品的场所”这种简单的思维中解脱出来,转向注重“是否更加吸引顾客关注商品、有利于促进商品销售”的商品营销战略。在设计最初阶段,首先要明确的专卖店的风格、发展方向等,这被称之为“定位”。在负责专卖店空间设计与展示工作前,了解商家的定位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方向准确的前提下,空间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为商业服务。专卖店空间蕴涵着巨大的潜力资源,它所具备的动力系统对品牌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产品的陈列方式,灯光、色彩的运用,空间功能的划分,店内装饰品的选择,甚至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员工的统一着装,等等,所有的设计要素都应该围绕品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展开。
把握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专卖店空间设计为商家带来利润的直接途径之一。
以处在青少年消费群聚集为主的商圈佐丹奴服装专卖店为例,针对消费目标群,商品策略规划以牛仔类衣裤为主。为配合品牌的市场定位,室内空间的设计定位风格也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店面,不锈钢材质的搭配,透露出年轻人青睐的“酷”感;黄、白混光效果,让空间流淌着活泼清新的气息。整体设计以现代、前卫为格调,突破了制式设计的视觉印象,也赢得了潜在消费者的共鸣。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布艺沙发的专卖店设计,经营方希望展厅装饰上能色彩缤纷,突出其产品年轻化的特征,设计师与经营方充分沟通后对其产品做出以下分析定位:1.其产品体量较小,主要是面对较为年轻的消费群。2.比较重视产品的360度协调效果。3.产品色彩比较丰富。4.价格在同类产品中属中上水平。根据专卖店的市场定位,设计师为展示产品沙发的前后左右位置巧妙地设置了空间,让进入卖场的每一个人都能从360度的角度观察产品,成功地突出了产品的全面协调性优势。同时针对其产品本身色彩比较丰富的特点,在装饰设计中注意选用素雅的材料来烘托产品的缤纷色彩,避免了喧宾夺主的装修效果。在展厅设计的总体风格上紧扣商家的市场定位,在年轻、时尚当中显露贵气。笔者认为,专卖店设计更要讲求战略,好的空间设计,首要任务就是把品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凸现出来。消费者购物一般都会把卖场体验添加到购买行为中,良好的定位意识前提下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扩大商家的利润,成为专卖店成功的重要商业因素之一。
二、展示与产品的关系,是专卖店空间设计中的重点
在专卖店设计中,当设计师明确了商家的市场定位,设计的主题定位也就找到了方向。接下来实际设计工作中要面对的重点问题,就是把握空间展示与产品的关系。
专卖店的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同一个品牌的系列产品,对品牌的可选择面较窄,这是专卖店的优势体现,避免了与终端同类产品的竞争。因此,专卖店的中心就是产品,产品的展示空间是专卖店中的核心空间。一个专卖店的成功在于它能够给产品提供一个合适的展示平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及对产品品牌产生兴趣和关注。因此,实物展示部分是关键,如何更好地表现或突出产品的特性,是专卖店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在展示设计的细节考虑中,从LOGO的位置到产品的摆放与相互搭配、产品结构设置实用与有效等,都不可忽视。产品展示风格独特别致,特点突出,不仅使品牌形象变得个性鲜明,还将丰富产品的外在形象,渲染品牌的感染力,影响着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可是,并非所有的经营方和设计师都能理智地认识到展示效果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喜欢脱离产品自身的特点去追随流行风格,或者孤立地考虑展示效果的美观与否。当关注点仅仅集中在展示上的悦目时,产品的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很多大投资装修的商业场所,尽管装修效果富丽堂皇,但却总激不起顾客的消费欲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只能是昙花一现。追溯失败的根源有很多,其中之一也和设计师、经营方的出发点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品牌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产品线,占据80%份额的都是少数几个畅销产品。那么在展示设计当中,不仅要考虑产品陈列的美观性,更要考虑专卖店的平方效益,避免专卖店出现局部热、整体冷、造成大部分普通产品滞销的局面。例如美陶居品牌对陶瓷城专卖店的改进方案中,产品的陈列进行了整体的规划,选择五到八款畅销产品,分别布置在专卖店的不同位置,在畅销产品周围搭配常规产品,在专卖店形成不同的热点,以此来聚集人气,销售额同时也得到可喜的提升。如何在设计当中提升整个专卖店的效益,把握展示与产品的关系,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的。
归根到底,商家的最终目的是销售产品,获取最大的盈利。而为专卖店进行空间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为其推介产品和推介产品的服务,所有展示效果的最终目标围绕的也应该是产品,以及产品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专卖店空间设计中的关键。
三、专卖店设计中如何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
为专卖店开展空间设计工作的同时,要根据产品特点或推广特点来进行,而且还会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譬如前面提到的布艺沙发店,其产品色彩较为绚丽多彩,同时产品的推陈出新速度也很快,这样就面临着在展厅同一位置先后可能要摆上不同风格的沙发的窘况了。能否在不需要大动土木的前提下,就可以让现有的展厅风格和功能陈设适应新的产品呢?这是很多专卖店设计中经常要直面的问题。在设计中,如果想推广个性鲜明的产品,往往需要在空间设计中为它度身订做特定的背景,以求更好地突出产品特点。但同时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商家会根据市场调研进行产品结构的定期调整,适时推出迎合消费者所需求的新产品,对产品进行品系的递进,让终端消费者时刻感受到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刻吸引消费者,促使消费热情不断攀升,保持专卖店的经营不间断,利润永创新高。一般来说,店面的布置最好留有依产品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余地,使顾客在不断产生新鲜和新奇的感觉的同时,激发他们不断来消费的愿望,这种令消费者产生小惊喜的变化已成为许多专卖店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之一。那么当新的产品到来时,如何保障现有设计风格的可续性和展示陈设的适应能力,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商家的资源就不能很好地被节约利用,利益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
四、结论
专卖店是产品、形象的最直接展示,是视觉识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卖场终端,建立品牌形象是一种便捷的宣传推广形式,而各具空间特色的店面设计构成了品牌各自的卖场风格,并从多个角度向消费者传达着品牌的个性。良好而巧妙的空间设计风格能够烘托出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谷口邦:商业设施[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2~67
[2]方圆:商业空间设计[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66~71
[ 关键词 ] 互动式 多视角 会展设计
一、互动式多视角会展展示设计扮演的重要角色
会展业从19世纪中叶英国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正日益成为全球信息交流、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技术进步、旅游观光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并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热点。随着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会展行业也越来越细分化,衍生出众多新兴行业,会展设计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会展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经济建设加速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新型会展经济如滚雪球一般,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会展巨头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2006年沈阳花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各类活动、会议和会展的举行,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
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是缤纷多彩的时尚产物也是当今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尤其是杭州的会展设计形象,成为影响人们消费感受的重要因素。透过精彩的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城市时尚的脉动。会展设计同时也映照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准。在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许多国内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文化和终端管理,而会展作为产品促销及文化传播一个非常有力的“武器”,在终端已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互动式会展空间造型形式是在静态的展示过程中追求一种动态的表现,是现代会展设计中备受青睐的形式之一,它有别于陈旧的静态展示,采用活动式、操作式、互动式等,观众不但可以触摸展品,操作展品,制作标本和模型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展品互动,让观众更加直接的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动与静的结合使展览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多角度的会展空间造型形式能够充分打动观众。表达独特、视觉效果强烈的造型形式,它是在整体形态的基础上对某个部分做变异处理,产生反常规的美感效果。例如: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的MINI cooper展位,它是一个典型的矩形空间造型的双层结构,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时尚、年轻、有时代感,特别为之震撼的是设计师在其二层结构的侧面位置粘了一辆真实的、颜色鲜艳的MINI cooper敞篷新款车!该部分的多角度的会展设计处理形式意味强烈,真的可以起到过目不忘的效果。
二、国内外会展设计的现状
1.国外
会展设计是潮流风向标。在欧洲,展示陈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消费者习惯于看展示买东西。所以国外知名品牌对会展设计都非常重视,不仅投入很大的资金,而且在陈列上也做到一丝不苟。玛歌堡等国外知名企业品牌对展示设计投入很大的资金,日本的众多企业再不景气也不会减少会展设计的费用。对于国外的会展展示已有不少相关的成熟专著及论文。专著有德国KarinSchulte的《会展设计1》、德国KarinSchulte的《会展设计2》英国ConwayLloydMorgan的《会展设计2》,《会展设计国际力量》等;论文有朱志荣的《独具魅力的德国会展设计广告》,陈芳的《欧洲的会展设计》等。
2.国内
相比而言,目前国内会展展示文化还不能算是主流文化,导致理论研究不足。虽然近几年,国外的投资商对中国的会展有着浓厚的商业兴趣,但在会展的展示设计方面还未有人深入研究,在杭州这样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会展对其尤为重要,象西博会,市博会等,但是国内的会展设计还未发展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深入到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这一细节的研究几乎空白,还鲜有成果。会展设计只有部分产业报告,如:《博览会会展设计设计》,论文有谭军的《上海会展设计换新貌》、《陈列设计成为商业竞技新招》、《来自会展设计的诱惑》等;专著有朱志荣的《会展设计》等。
三、杭州会展设计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杭州会展设计的优势
(1)杭州未来的展览业极具发展潜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展览业的发展将促进中国乃至杭州展览业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将为中国展览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将促进在华国际展览和出国展览的数量与发展速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展设计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升温。杭州作为知名经济发达的文化传播旅游城市,其会展设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伴随着人们彼此间商业文化交流,需求的与日俱增和城市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杭州越来越多地发展成为会议、展览、商务中心,从而造就了杭州城市会展设计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加之本身即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对于国内外人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会展经济发展的条件优越。
(2)杭州会展经济的硬件设施初具规模。随着杭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0万平方米)、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4.5万平方米)等大型场馆的建设完成,杭州会展业已突破了场馆瓶颈,现在全市已拥有近15万平方米标准展馆,已拥有星级宾馆200余家,共有客房2.5万间,床位4.8万张,宾馆、餐饮服务配套设施完善。会展设施的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可为国际大型会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杭州会展设计的劣势
但是就目前看来杭州的会展设计在巨大的发展背景下,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1)杭州的会展设计中互动式多视角的设计形式运用不足。会展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设计艺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神经觉等全方位的设计,它是会展活动的视觉展示,是会展活动的重要补充部分,而杭州的会展设计只是注重商业产品的摆设,忽略了展示时所需要的美的形式感,而不能从感官上直接吸引人。让人在参加会展的过程中较少体会到美的感受。除了会展项目策划、产品本身等因素,会展设计的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有些会展设计从创意开始就缺乏形式意味,未能从艺术层面上突出产品和品牌。从某种程度上讲,会展设计方案形式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会展目的。能带给人美感的会展设计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根据对参展商意图与展品特性的认识、了解,借助当今能够被用的科技手段,通过一定形式的研究探讨并进行艺术的升华,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震撼人的美感,让人感觉参加会展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2)会展经济不成熟 。由于只有少量的新型设计理念被运用到杭州的会展设计中,缺少整体的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的带动,影响了很多会展的举办目的与效果,展示效果形式不吸引人,也不吸引市场资金的充分投入,导致了整体竞争力不强与会展经济的不成熟。杭州近几年随着西博会等一系列会展的举办,涌现了一批会展企业,但与上海,北京等相比杭州会展企业规模小,研究少,投入少,会展设计经验积累较少,整体竞争力不强。
3.对策与研究――推进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在杭州会展设计中运用
为了更好的推进杭州的会展经济、会展设计的不断发展。需要多采用新型的会展设计形式,要加强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在杭州会展设计中运用。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是最全面最新型的会展设计理念。
(1)互动形式是现代会展设计中备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它不同于传统展示形式,观众不但可以触摸展品,参与展品,而且可以制作模型,这样的展示形式打破了原有的观众玉展示品的距离感,最重要的是互动的形式让观众更加直接的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使展览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包括电子产品展具、遥控展台及大型屏幕播放的LED视频等等。这些展示的形式规格可大可小,遥控展台可以放置大型展品,例如:汽车,小的可放置饰工艺品、等,其好处在于观众可以随时调控展台的位置观看展品,无论观众处于何角度观看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样可以提高展示品观赏率。另外,巧妙的运用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技术,形成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也是很好的表现形式。互动式展览还可以设计游戏、互动的方式引导观众反思消费社会中的种种心理问题。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展览作品中,而这种情况在杭州会展展览现场并不常见。通过转换这一价值体系和会展市场的结构,互动式的展示设计可以充分带动观众的热情,缔造了会展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在提供高质量学校教育方面享有国际声望,希望通过参加上海世博会,展示该州在新教学实践、学校设计、新技术教学和领导管理方面的独特知识和专长。这些长处将使得中国和国际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从中受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准备将计划于2010年6月份拆装运往中国上海搬运互动式教室参展上海世博会。从8月25日到30日,来自澳大利亚博文中学和格兰威夫利中学的20名学生和5名教师将在上海世博会的展台上每天上课4小时,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观摩听课,甚至加入其中。
(2)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理念运用多视角的不同空间造型形式达到最佳的会展效果。
从多角度来说,各视角的展示效果在整体形态的形式意味表达上是不一样的。水平延展式角度展示形式同参观者的方向相吻合,强调展示的平行延展,给人以柔和舒适的视觉效果。竖式延展角度展示形式常常被运用于进较有深度的空间里,可随着展位深度的变化得到不同的视觉心理效果。多边形角度展示形式可利用多边尺寸的调试,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圆环形空间角度展示形式在也较为多样,可以根据展示需要变形处理,创造出动感、融合、亲近的展位空间同时也能营造出奇特、梦幻般的气氛。曲线式空间角度展示形式具有速度、运动的特征,给人以柔和、轻盈、优美的感受。这些角度展示形式并不是独自运用的,在会展设计的整体形式设计上是可以组合运用。
总之,新型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对杭州的会展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与整个社会商业文化息息相关。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形势下,互动式多视角会展设计在杭州会展经济中的运用是杭州会展经济迈向国际的现代有效的途径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李莉:《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周昕涛:《商业空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4
[3]:《会展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
[4]郭彦飞:《商业空间设计与表现入行实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
[5]王春雷、马勇:《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城市设计“三理论”
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原因,有些街区已经成为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区内建筑破损严重,卫生条件不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着亟待改造的问题。随着国内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能否保留城市文脉的记忆,能否使街区参与到新的城市生活中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1、城市设计理论初探
1.1“三理论”概述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通过对现代空间演进和历史典范的分析,得出有关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他主张将三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理论进行城市设计,主张以“图—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所占用地的比例关系,通过联系理论研究组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场所理论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倡导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空间更多丰富的内容,它比“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更进一步。
1.2 “三理论”在街区更新中的作用
传统街区在更新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寻求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恢复地区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街区改造应综合三种理论的优点:赋予虚实以结构,建立各部之联系,并回应人性需求和各自环境的独特要素。
利用“图—底理论”分析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街区的空间总体结构,从而在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更积极的城市空间。
联系理论”则源于研究连接不同元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形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将之运用于街区更新之中,需要从大的层面,考虑城市整体结构的形成。
“场所理论”是以城市形体环境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为研究主题,关注城市形象结构下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与场所的深层次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寻找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特征,有助于人性化街区的形成。
三个理论都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分析研究了城市环境,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有利于我们对街区空间的全面分析和理解。
2、通天街的历史文脉和现状分析
2.1 通天街的历史文脉
通天街位于泰安老城之中,是泰安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泰安城的“三重空间”(如图1)是其城市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文化内涵,所谓三重空间是指泰山南天门以上的为“天堂仙境”,以泰安城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和以城西南蒿里山为主要场所的“厚土大德”。“人间闹市”中包括的主要城市空间有:通天街、岱庙、岱宗坊、红门路、红门等。因此通天街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轴的主体空间、作为泰山文化的承载物,其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
2.2 通天街的现状评析
2.2.1 现状街区概况
泰安城中心区的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建筑绝大多数是在20 世纪80年代后兴建的。由于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考虑泰安城的历史及文化因素,多数建筑空间沿袭了一般性城市建筑语汇,致使现在的泰安城市空间特征并不明显,其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不能体现泰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城市文化中轴线上的历史遗迹——蒿里山、岱庙和历史街区——通天街、红门路等处的空间设计仅仅满足城市的基本的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序列。就目前通天街商业建筑空间承载量而言,其建筑空间容量无法承担其应当的城市文化功能、城市商业功能和城市旅游功能。
2.2.2 土地使用状况
通天街全长394米,以商业用地为主,但商业功能结构较为混杂,两侧有宾馆、银行、理发店、服装店等等。沿街两侧的片区中以民房为主,同时还有行政办公建筑,旅馆服务建筑,科教建筑等(如图2)。
通过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以下问题:
2.2.3 道路交通
通天街是泰安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北达岱庙,自古为帝王封禅大典必经之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天街南接财源大街,西临青年路,人气旺盛,区域及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1)内部空间过于杂乱,缺乏明确的层次感和图形感,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比例不协调。(2)街区内的外部空间与城市道路缺乏积极有效的过渡和联系,内部空间相对闭塞。
(3)街区内开敞空间不足,缺乏有效的积极空间。
2.2.4 景观环境
通天街两侧聚集有大量居住区,其街巷的构成多保留自由的形态,街巷的名称也更是多样(如图3),如运舟街、卧虎街、卧龙街、关帝庙街、英武街、洼子街。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在这里积淀,赋予了这些街巷不可磨灭的记忆点。保留片区旧有居民的记忆,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关键所在。
2.2.5 街区空间形态
街区北侧为岱庙、遥参亭,古建尺度较小,但街区内部建筑高度不一,两侧居民楼4至6层居多。部分建筑如万力大厦尺度过高,在街区各处都可看到万力大厦,影响视线景观。本应该对城市空间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岱庙在通天街区内超大尺度建筑的干扰下被大幅度弱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尺度的建筑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街区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延续历史和文化(如图4、5、6)。
3、通天街城市设计思路探讨
3.1 基于“三理论”的城市设计思路
根据对通天街现状的分析,将之与“三理论”结合,分析思路如下:
(1)将“图-底理论”运用于对街区土地利用的分析之中,对建筑和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剖析,挖掘街区消极空间,构建传统街区的肌理和结构。
(2)利用“联系理论”,分析城市大轴线之中街区的角色和功能,结合土地使用的布局,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根本,合理组织交通和视觉联系,塑造街区空间形态。
(3)利用“场所理论”,塑造具有特色的环境景观;延续城市文脉,营造社区场所;邀请居民参与设计,保留城市记忆。通过街道、绿地或广场等具有“场所”意义空间的叠加来营造一个满足现代与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3.2 通天街的设计整合
3.2.1 功能要素的整合
从建筑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出,街道与建筑的线型空间较为凌乱,两侧建筑肌理截然不同,但均呈现建筑密度高的特征。街道东部建筑密度极高,构建成细密的网格系统,同时还有部分大体量的保留建筑,将这种小型网格打破。街道西部有很多大体量建筑,但建筑形态较为零散(如图7)。
商业空间是通天街的主体部分,沿通天街已经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商业界面,但界面形式较为单调。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外部空间设计,每20至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都可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可以通过改变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用各种办法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增加街区吸引力(如图8、9)。
3.2.2 场所空间的营造
用地和场所分别对应于建筑与空间的实体与虚体关系。建筑实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虚体结构的连接,使建筑和空间有效的共存。通过研究“图底关系”,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及空间形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城市肌理的尺度。通天街片区肌理密度大,虚体空间不足,但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场所设计要考虑以通天街的历史人文景观为原型,结合现有的自然条件、空间形态和街道格局,将娱乐、文化、商业、居住、工作一同形成城市组织,创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空间。街区内部缺乏绿化,借助绿化设计可加强空间场所的连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
3.2.3 城市轴线的联系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起着统一社区的作用,以城市范围内的连接作为恢复城市连贯性和城市发展方向的引导,有利于街区的更新。在泰安市的总体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轴中,通天街作为市民的公共生活核心空间之一,处在其中部,城市区位十分重要。考虑到“联系理论”,通天街的空间设计不能局限于街区本身,必须将街区放入城市的整体层面来考虑。以城市文化脉络为基本点,考虑城市空间的结构塑造,成为城市轴线在文化和空间上的双向延续。可将通天街规划为步行街区,隐喻其封禅大典的礼仪场所,并保持原有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尺度和基本形态,强化街道的端点建筑,从而强调街区的入口序列空间。
3.2.5 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建设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会削弱其文化功能,所以在街区的更新发展上应采用渐进的历史街区更新整治方法,对通天街进行空间改造。从城市整体空间文化出发,考虑城市历史文化轴线,强化通天街南北两端的牌坊,塑造吸引人流的入口开敞空间,引导行人进入历史街区,隐喻泰安古城南门的所在地和其历史文化核心作用。鼓励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商铺进入,恢复泰安历史上传统商业街的经营特色。并结合通天街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突出其作为泰安历史文化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在街道设施的设计上,尽可能的将泰安的帝王封禅文化和泰安自然及人文文化等信息加载到这些城市设施中,使这些环境小品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还能起到向使用者讲述城市文化历史的作用。
4、结语
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矛盾点,从而影响城市建设的实施。利用“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进行分析,可达到整合街区空间结构,延续街区肌理特色,保留城市现代特征的目的;“场所理论”有助于营造人性化社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居民记忆,达到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设计的“三理论”相互连接的,发挥其优点长处,对解决街区现代更新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的融合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诺伯格·舒尔兹,存在 空间 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冯伟、李昊,解读城市历史,寻求空间答案——以泰安通天街城市设计为例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7
[6]姜利勇,传统与现代: 一个变换的图与底. 2005
关键词:购物行为 商业建筑 性别差异 人性化设计
1. 前言
虽然目前网络购物日益兴起,但是商场购物仍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女性已经成为商场的主要顾客。国内的商场建筑空间环境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宽敞明亮购物空间环境给购物者带来了新的感受,但是设计师在商业建筑设计中过多的强调室内大空间环境和商场的外部形象,没有对人们行为心理的需求给与充分的重视。尤其是两性的购物行为方式有着根本的差距。男性的购物行为特点是单纯性和目的性强。而女性在购物中不仅仅考虑商品的材质和价格,最主要的还是享受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同时女性对于装饰色彩、灯光照明、空气质量、地面材料、指示标志、方向感、私密性等方面与男性有较大的差别。
本文通过对北京和沈阳两座城市部分购物商场的调研,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观察、具体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对商场导购人员、管理人员、顾客等进行了调研,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剖析了购物行为的差异性,目的在于使经营者和商业建筑设计师对两性顾客的心理行为需求有科学系统的认知,在商业建筑中找到性别空间设计的最佳方式,为顾客创造出适合不同性别需要的空间环境。使未来的商业空间环境更加人性化。
2. 时间差异
根据统计样本,两性的商场购物频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两性购物频率基本相似(其中“购物”意指到商场而非实际购物)。两性购物的频率多集中在1次/周和1次/月,而在2-3天购物一次的选择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而在一年购物一次的选项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选择到商场选货物型号网上购物的约占20%。
受到消费地区,商品的性质、季节和消费者个人的影响,一般消费者购物的时间在城市消费者周末消费是平时的2倍左右,购物高峰一般在本市工资发放的当天或者发放的本周之内,城乡购买高峰多在节假日,对于季节的变换多在自然季节到来之前的购买。平常日的购买时间高峰在上午9:00――下午6:00,所以商场的购物时间较为集中,可见商场在规模上,商场的内外部交通流线上都应给予充分的考虑。两性在购买时间段上没有较大的差异。
两性在商场内的购物时间上有显著性的差异,女性的购物时间多数在2-4小时内而男性的购物时间多在0.5-2小时,女性在购物时挑选商品的时间是男性的几倍。在购物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疲劳,男性的购物疲劳时间均值在1.5小时,而女性的购物疲劳时间在3.6小时,疲劳后男性多选择休息或者迅速离开;而女性多选择休息一会和去吃饭然后继续购物,所以女性在商场内的活动丰富停留的时间也是男性的几倍。
3. 地点差异
购买场所的选择更与消费者的个人习惯,所要购买的东西,购物场所的交通情况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男性多选择超级市场或者网上购物,去商店多数是陪女性,或者购买大件的电器产品。一般职业女性多选择去大型的商业综合店或者精品店,以及超级市场去购买,而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条件较差的女性择多选择地摊、早市和夜市。超市的购买模式能够更多地吸引男性购物,同时也相应地减轻了妇女的劳动。
4. 行为差异
女性的购买方式具有有经常性、选择性和考查性三种特点,女性天生热爱采集所以购买活动是经常性的。同时女性购物的目的一般不是很明确,多数女性把商场看作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把购物活动看成是人生的乐趣。而男性的购买方式特点为需要性、明确性,多数男性认为逛商场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在商场内两性的行走模式不尽相同,女性的行走步频较慢而且是边走边看,走走停停,一般不会做选择性的行走,她的行走路线会随着柜台的摆放所移动,行进的过程中视线停留在离她较近的商品上。女性在逛商场时喜欢结伴而行,一般是两个或者三个,四个以上就很少。女性的购物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由开始进入商场的第一个到第一次休息饮食,再次出现第二次购物,然后在小憩之后,再出现第三次,最后买到合适的商品满意而归,所以女性在商场内的停留模式和活动影响了商业环境的布局。而男性进入商场以后,步频较快,视线飞速的扫射柜台,一般只作短暂性的停留,然后直奔所购买的商品的区域。男性在商场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在商场中极易感到疲劳,疲劳后的行为模式受到购物同行者的影响。如果是单独购物,一般选择迅速的离开;如果是陪同女性逛商场,则多数选择进门后直奔休息区,在那里等待;或者是边陪同女性,边休息,情绪极为烦躁不安。女性如果和异性一同购物,她的行为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如男子的情绪、步频。据我们在商场内的大量跟踪调研,发现这时女性的行走频率明显加大,购物时间也大大的缩短,男性的烦躁不安的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的购物心情。依据调查样本中人们对商场中指示系统位置的喜爱程度统计,结果显示,53.8%的人喜欢空中指示系统,17.6%的人喜欢地面指示系统,28.6%的人选择了随便,所以商场指示标志应该位于半空中,而不是地面上。
5. 结论
通过研究两性在购物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可以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设计依据。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商业建筑内应提供宽敞的行走距离,提供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休息区域,提供男性休息等候的区域,针对女性购物时注意力过于集中,又习惯于穿高跟鞋的特点,商业建筑内的地面材质应该采用光洁耐磨防滑材料,不要用地面的高差变化来分隔空间。通过研究购物行为模式,重视差异,重视个性的终极目的在于重视人性的不同需求,尊重使用者的需求,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创造出适应不同性别差异的空间形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为商业建筑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殷宝宁.台北市公有零售市场政策与妇女:[学位论文]台北:台北建筑与城乡研究所,1994
[2]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7
文丘里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在内与外相遇处产生。”[ 文丘里.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1966,P12]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正是这样的“相遇处”,在垂直方向上它是高层建筑的起点,同时,在水平方向上,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在这里汇聚,转换,使用频率极高,因此它是解决城市和建筑的关系的重要环节。
本文所指的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指的是包括高层建筑基地在内的和高层建筑底层空间相联系的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空间,包括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向上发展的通高中庭,庭院空间,以及向下发展的地下庭院等空间。
1 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历史发展
高层建筑发展初期,为了追求功能的最大利益化,发挥高层建筑高效,高容积率的优势,大多数高层建筑都是直接面向城市街道,从街道直接进入大厅,再由大厅作为建筑的缓冲空间由电梯输送到各个楼层。这样的组织方式比较内向,将大厅作为主要的转换节点,建筑与城市之间分隔明确。但是给人的感觉比较仓促,缺乏过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意识到了空间和环境对于城市,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在高层设计中也逐步加入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开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景观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在这时候也开始大范围的被运用在高层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中。它更多的成为了高层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为增加空间环境的舒适度,更好的组织人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分类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直接相连,为了在不同的基地环境中解决高层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之前的很多优秀高层建筑设计都对高层底部空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探讨,高层底部空间设计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而景观空间也随着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形式的变化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做法。按照景观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的位置以及它和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分成以下几类:
2.1 外置式景观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的外置式景观空间在这里指的是在高层的设计中,将开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实体的外部进行布置,并且结合了景观设计元素的空间。它是处理高层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中最为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手法之一。
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基地面积相对宽裕,除了塔楼和裙房的占地以外还有多余用地的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利用广场,绿地,下沉庭院等方式来作为高层和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些空间不但起着集散人群的作用,当它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时候,往往也为城市中的人群提供了休息娱乐交流的空间,为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1958年,38层,如图1)是利用广场空间将高层和城市相联系的最早的案例之一。大厦主体高158米,为了减轻高度对于街道的压力,大厦从街道边缘向后退了90英尺(约28米)。同时建筑的底层向内退让,形成灰空间,和场地上设计的喷水池和绿化空间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也为街道留下了喘息的空间。
图1 西格拉姆大厦图2 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图3 洛克菲勒中心海峡花园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图2,3)也是利用建筑外部场地来做到将城市和建筑相互连接的一大成功案例。中心由19栋大楼组成,占地22英亩。建筑群的分布和高低配置都经过了严格的设计,从第五大道旁较为低矮的国际大楼缓缓过渡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标志性的奇异电器大楼(GE Building,70层,872英尺,约266米高),整体削弱了超高层对于城市的压迫感。而设计最出色的莫过于建筑群的中间广场,从第五大道出发,是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海峡花园(Channel Garden),花园宽175米,长60米,其中错落分布着水池,花坛,雕塑等,这个狭长形的空间引导人们从第五大道来到正对着奇异电器大楼的著名的下沉广场(Lower Plaza)。这个广场在夏天被用作一个露天咖啡馆,冬天则成为了一个室外溜冰场,每年圣诞节还会有盛大的庆祝典礼。这些被巧妙设计的空间序列将人们从城市很舒服的引导到建筑中,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外置式景观空间能够利用外部公共空间做到和城市的有序衔接,它需要相对宽松的基地环境,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小时,在有限的室外环境内用水池,花坛,雕塑等景观小品来减小场地带给人的局促感,丰富空间层次。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大时,大面积的绿色景观设计又能够减小场地的空旷感,增加环境的舒适度。在我国,很多新区规划中用地都相对宽松,场地设计时大多将内部交通和绿化景观和广场设计相互结合,既能解决高层建筑底部多疏散口的交通设计,又为场地提供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了绿化面积。
2.2 内置式景观空间
和外置式景观空间相对应的是高层中的内置式景观空间,它是在设计中将含有景观元素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内部解决,将建筑外的元素引入建筑内的一种做法。内置式景观空间大多用在场地比较紧张,在主体建筑以外场地没有多余用地的情况下。如果说外置式景观空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处理方法,那么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相对比较内向,其服务对象更多是为了建筑的使用者,而减少了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但是因为高层底部内置式景观空间对高层来说能够很好的改善高层内底部的环境,提升室内空间质量,所以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外置式景观空间关注建筑外部环境的同时,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的环境,两者相互结合已经成为了更加普及的做法。
按照内置式景观空间在高层底部所处的位置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塔楼中庭式,裙房中庭式和裙房庭院式三种
2.2.1塔楼中庭式景观空间
在直落式高层中,为了减少从街道直接进入建筑空间的生硬感,有些建筑在设计时将底层大厅空间进行景观化的处理,将绿化,水池,广场,雕塑等元素引入到室内,成为一个景观内庭。例如,1967年,由Kevin RoChe和John Dinkelo设计的福特基金会大楼(Fort Foundation Building)(图4, 5)就是一个塔楼中庭景观空间的典型案例。这个建筑从外表上看并无太大的不同,但是设计师却在高层内部加入了一个高130英尺的大中庭,中庭内部茂盛的树木和蜿蜒的流水让人仿佛来到了大自然中,这样的景观设计改变了高层建筑原本给人带来的严肃冰冷的感受,是高层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的典型案例之一。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由最开始的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模式,逐渐发展到,分散在建筑两侧的双核,三核,甚至更多核的空间模式,这样的空间模式使得高层底部空间更加通透,底部景观空间的面积变大,做法更加丰富,为塔楼内置式景观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图 4福特基金会大楼内部景观空间图 5 福特基金会大楼剖面
图 6大阪市吉本大楼图 7 大阪市吉本大楼内庭
2.2.2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
当内置式景观空间从塔楼转移到裙房内部,就更加不受到高层核心筒等各方面的约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跟裙房部分的功能相结合,特别是在饭店建筑和底层为商业的建筑中,景观内庭不但能够使建筑更加气派非凡,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由竹中工务店设计的日本大阪市吉本大楼(Yoshimoto Building,1986年竣工,高136.2米,图6,7)就是利用了裙房内部的中庭景观空间来优化室内环境的例子。它的商业裙房有8层,在临街一面设计了一个通高的景观中庭,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面对街道,使室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室内的绿化,散置的咖啡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休息场所,实际上,这个中庭就是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室内城市广场。
2.2.3裙房院落式景观空间
相对于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庭院式的做法虽然景观空间也是在裙房内部,着重调节建筑内部环境,但是前者是将景观空间放在室内,而后者运用的是建筑内庭院的方法。这种方式适用于裙房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它不仅可以给裙房部分的建筑增加采光,还能为裙房内部带来室外活动空间。相较于室内式景观空间,它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自然,较少受到建筑的约束。当界面设计比较自然的时候,室内也可以获得室外般的空间感受。由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纽约时报大楼,其底部裙房就有一个室外庭院。这个庭院被安置在主塔楼底楼和一个会议中心之间,一方面庭院的自然光线可以进入到两边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在这个不算大的庭院内,景观设计师模拟了自然界的树林环境,柔和起伏,被草坪覆盖的地面,加上几株高大的植被,让身处高层底部的人们如同置身在自然中(图8到图 11)。
图8, 图9 ,图 10,图11纽约时报大楼底部中庭
裙房院落还可以和裙房的屋顶平台一同设计,也会得到更加自然一体化的效果。由伊东丰雄设计的新加坡的怡丰城(Vivo City)就是一个院落空间和屋顶景观空间相互呼应,融合为一体的优秀实例。这座建筑的三层是一个大型的屋顶花园,其中植被,水体,木质铺地等元素相互搭配,为人们在屋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而建筑的二层是商业空间,其中包含有多个庭院,作为室外运动空间,或者是儿童嬉戏娱乐空间。这些庭院与三楼的屋顶花园相互联系,视线贯通,形成了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图12, 图13)。
图 12 新加坡Vivo City庭院空间 图 13 新加坡Vivo City 模型
同时,裙房院落景观空间因为其对空中开敞,因此也为高层塔楼部分以及周围的建筑提供了优美的景观。
2.3 过渡式景观空间
在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做法中,除了外置式景观空间,和内置式景观空间外,还有一种介于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处于过渡性地带的做法,且暂为这种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定义为过渡式景观空间。过渡式景观空间有三种:延展式,连接式,组合式。
2.3.1延展式
有些高层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并没有严格的室内外之分,而是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给人感觉连成一体。由黑川纪章设计的日本福冈银行本店(Fukuoka Bank,1976,图 14)位于福冈市商业办公区内,在保持容积率700%的前提下,设计师将建筑的中部挖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灰空间,和室外的空地相互联系成一个大市民广场。这个想法来自于黑川对于日本传统
图 14 日本福冈银行本店图 15 纽约利华大厦底层的室内外连续景观
建筑中的“缘侧空间”的研究[ 黑川纪章《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他将这个在传统建筑中联系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引入到这个高层设计中,并且将空间放大,在其中用各种树木,花坛,雕塑,水体,长凳等营造出适宜人休息的环境。这个空间因为有顶,所以可以算作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又因为其开敞的特点,它又是室外空间的一部分,内外空间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建筑外的城市景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室内。
事实上这种空间的延伸感并不一定要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才能产生,即使空间被墙体、玻璃或者是标高等元素打断,只要在这些被隔断的空间中运用了统一的元素,如材质,绿化,地面形式,甚至是细部设计,就都可以将这种延伸感带给使用者。例如:纽约的利华大厦底层虽然室内外之间有玻璃幕墙隔断,但是延伸进建筑的绿化还是将空间的穿透感带给了人们。(如图 15)
2.3.2连接式
在有些群房与塔楼分离,或者有多座分散式群房的高层建筑或者建筑群中,裙房和裙房之间,裙房和塔楼之间,塔楼和塔楼之间如何过渡也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连接空间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功能定义,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休息交流的场所,景观的介入能够使这些连接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例如SOM设计的东南金融中心大厦(Southeast Financial Center,迈阿密,1983年,高55层,224.9米),如图 16,这个180万平方英尺(16.72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一座塔楼,一个银行大厅、停车楼和一个运动俱乐部。设计师在两个建筑之间构筑了一个玻璃天顶,下面是一个高12层的开放空间,其间植有当地的南福罗里达棕榈树,还配有零售店,休息座椅,桌子等设施。这个空间不但连接了高层及其裙房,还将整个建筑和城市相联系,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休息场所。
2.3.3组合式
在综合体建筑日渐普及的今天,在建筑的功能上,综合性越发的凸显,在形式上,复合式的建筑群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商住综合体建筑,为了增加底层部分商业的丰富性,引入商业内街,内部水道等各种设计手法层出不穷,景观空间也就随着这样的丰富的设计手法而产生了多种可能。它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呈线状分布在一条内街中,也可以呈点状分布在室内中庭,还可以呈放大的形式做为外室外广场而存在。因为其手法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空间成为最能够塑造和影响综合体建筑个性和特色的空间之一。在这种综合式高层的底部,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也根据公共空间的形式而采用组合的方式,铺地,绿化,水体,小品,灯光等都应该跟随着空间形式的变化而产生,使游览空间, 休闲空间,商业空间有机地融合。由美国捷德得事务所设计的南京水游城是一个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水游城”顾名思义是以流动的水为主体,营造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主题公园。水在这里作为景观主体要素从室外空间开始,延伸至半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绿化种植,雕塑小品以及硬质休息铺地等随着水体一路发展。景观空间不但起到了过渡延续的作用,同时还组织了建筑内部的交通,成为了建筑的主体。(如图17, 18)
3 总结
以上分类的依据是景观空间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设计中,每个类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划分,应该按照具体的基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景观形式加入到建筑设计中,以达到美化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覃力. 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
[日]舆水肇 张廷凯等译. 建筑空间绿化手法[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涂志群.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探索一种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法[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