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用化学论文

应用化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用化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应用化学论文

第1篇

像介绍表面张力时,就与学生一起做一个熟悉的肥皂膜游戏,边做边提问并讲解,让学生自己发现力的存在和力的方向,之后再让学生画出滴定管下端的液滴、水面下拉环或向下压面时所形成的弯曲液面的表面张力的方向时,学生快速准确地画了出来;在引出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与平液面的蒸汽压的关系,即开尔文公式时,就以冬天路边的雪堆,环卫个人是怎么处理的为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再从热力学原理推导出开尔文公式,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农民为何天旱时锄地,“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利用了物理化学哪方面的原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和生活实际相关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去学习,使学生感到物理化学就在他们身边,生动而具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使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到课堂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化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具有为其它课程服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也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精简一些次要内容,而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进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化学课程不完全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和公式,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另外,物理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拓宽了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像光化反应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信息科学的关系十分紧密,而光化反应在化学动力学中仅占很小比重,常被忽略,但在讲课时介绍光催化在环境净化和生命过程的应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介绍表面活性剂时,引入学生比较关心的石油开采过程,扼要介绍一次开采、二次开采、三次开采等概念,使学生既掌握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又拓展了知识面;在讲解电化学时介绍燃料电池,在讲解真实气体时介绍超临界萃取技术等。教学大纲中虽然没要求这些内容,但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的相互渗透

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参加到教师的科研中,也可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早期介入科研。例如,讲到活度的概念时,就向学生介绍一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讲到接触角时,又给学生介绍我们测定金属溶液与不同种类固体接界时的接触角的过程和结果;讲到langmuir吸附和BET公式时,给学生推出了测定固体比表面的常用仪器-ASAP2020物理吸附仪,并给学生详细讲解测定分析过程。我们还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二甲醚重整和甲烷重整用的催化剂的制备部分,转化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自己设计全套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即可进行制备,所得产品直接用于后续的重整反应。对于部分参与科研活动实验结果较好的学生,我们积极鼓励学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并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曾先后在表面技术、天津化工、辽宁化工、化学工程师等期刊上5篇。这样将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学到了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采用设问教学法活化物理化学课堂教学

所谓设问教学法,就是从人们公知公认的现象中提炼问题或困惑入手,设计一些与所讲授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分析,展开广泛讨论等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教学的目的绝非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学会推导多少个公式,完成多少种计算,而在于激发学生如何去思考与创造,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精心设计问题成为物理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通过采用设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也让学生学到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引出Kelvin公式时,先通过密闭容器中放置的大小不等的汞滴的变化情况,提问学生饱和蒸气压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再从热力学角度进行公式的推导,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建立物理化学教学的知识框架,注重学生的思路和知识点的衔接

第2篇

“适应”,广义地说,是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必须适应人类思维发展的目前状况;狭义地说,就是教和学要相互适应,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适应,教法和学法及教材要相互适应。

“适应”不是目的。“适应”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是为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智力上,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实现“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由弱到强”的转化,从而获得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发展。

近年来,在运用“适应和转化”这一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摘要:

一、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要素间相互关系和联系的表现形式。其经常从教学环节上表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结构又称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就要精心布置教学环节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即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有计算、应用题和几何初步知识。不同的教材内容要求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概念教学,必须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一递进的步骤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而应用题教学,则必须按照“审清题意——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和写答”的进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绝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学生。

例如学生的学业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新知,通过独立思索和课堂讨论、自练互批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就要加强点拨讲解、示范指导的比重,实行多搀多扶、小步迈进的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着眼点是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转化”必须“适应”。

二、认知程序必须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熟悉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精心设计认知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认知程序的依据是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使认知程序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课堂教学新知识,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沿着“复习旧知——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巩固——具体运用”的规律向前推进的。认知程序的编排只有和此相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可有以下七步摘要:1.旧知铺垫。复习面积、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2.拼拼摆摆。?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3x1、3x2、4x3平方厘米的长方形;3.看看想想。?每排摆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一共摆几排?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4.看图,脑子里摆图形。想摘要:长和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先摆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多少?再想像摘要:长摆6个1平方厘米的学具,宽摆4排,面积是多少?

5.大胆设想。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验证之后得出结论摘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课内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7.课堂小结。

这七步认知程序,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凡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和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一环,这是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必须和学生需求相适应

由于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业基储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学习需求上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实行有差异的教学,以适应各类学生学习上的实际需求,促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是“适应”促“转化”的见证。

四、学注指导必须和学生学法水平相适应

第3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现状来看,过去那种就语言本身来教语言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社会在发展,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因此文化背景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有待发展。作为一名外语教学者来说,我们不仅要讲授这门语言,而且要将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合在语言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对这门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古德诺夫(H.Goodenout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我们又如何能把文化研习和外语教学互相隔绝、互相分离呢?所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应学习其语言中的文化。

1.1文化与语言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关系自然也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实践已经证明: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一门语言,必须具备以下两类实际知识:1)有关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方面的知识,即所谓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个方面的实际知识;2)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知识,包括各种“非语言的”或“超语言的”交际知识及交际规则。语言的使用者只有兼备上述两种知识,才能充分地、完整地发挥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

1.2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处处标记着文化,因为一方面语言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语言始终是一种社会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习一门外语不能局限于对语言的学习。语言是活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话语、文章的符号组合中,时时出现文化成分,学习外语的每一步都会碰到一些文化现象,而其中的文化差异一直是学习外语的主要困难之一。

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2.1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改。不论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1996:88)。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学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1.2.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1.2.3外语教材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学生所用的教材更多趋向于实用性,现在高校学生大学必学英语这门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涉及英语的机会不多,因为这个因素,许多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所以尽管学生学的是英语,但是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所以,语言文化的关系对外语教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只有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外语语言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2.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16)。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921:221)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下,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意思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在英国饮食文化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3.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国传播学家R.Williams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文化定义可概括为三种类别:第一种是理想性的。在这种类别的定义之中,文化被解释为一种具有绝对和世界性价值的人类完美状态与过程。第二种是记录性的。文化被解释为人类智慧与创造的主体,详尽地记录了人类过去的思想与经验。第三种是社会性的。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在习俗日常行为定的意义和价值观(陈申,2001)。可见,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只有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文化知识,才能为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3.1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

3.2再如hot dog,如果我们不理解它本身的意思,就可能以为是一种动物,但其实它指的是一种食品,类似面包和三明冶。在西方人眼里,dog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是褒义的。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人疲劳时可以用dog tired来形容;Love me,love my dog.是“爱屋及屋”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可见,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

4.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的推广和研习,对外语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致力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探索文化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交际文化的渗入和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认真思考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导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人才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更敏锐和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胡文仲、高一虹,1997:68)。因此只有正确恰当的文化导入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

参考文献: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hcourt,Brace. & Company.1921.

[2]Brown 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Jersey: Prentice Hall,Inc.1987.

[3]Kluckhohn,A.L.,Kroeber and Elyde Kluckhohn. 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New York:RanclomHouse.1952:1-139.

[4][英]Daivd.Munro编著.体育与竞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6]熊子量.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3).

[8]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

项目教学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而美国大在19世纪研究的合作教学法就是项目教学法的雏形,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在20世纪的中后期也呈现出了一种继续发展的形式,同时也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的思潮,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项目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产物,它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的关系,它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是直接将教师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2项目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最为中心的环节就是项目本身,所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仔细的去选择和准备项目,当项目已经被确定下来,就需要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仔细的考量:

2.1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根据人的具体情况去选择项目的难易程度,在项目确定之前一定要对职教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仔细的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水平也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只有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才能决定选择何种项目,项目选择的时候就应该由教师去整体把握,同时还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操作项目,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2选择的项目一定要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作为重要的基础,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知识点应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项目当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去了解项目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同时还能够承担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顺利的完成本专业的相关工作。

2.3设计的项目一定要有实用的价值,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要应用在实践当中。为了更好的突出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选择项目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实现就地取材,同时还要根据目标的相关要求去选择一个大致的方向。例如在水电解实验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水主要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有一个最为基本的了解,如果学生以后要从事化学行业,这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基础环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去操作,同时还要将文字表达式熟练掌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然后用化学守恒原则将化学式表示出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解之后还要对生成的气体进行收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气体的助燃性,氢气点燃的情况下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这样也为实验结果作了充分的认证。

3项目教学的准备工作

3.1学生的准备工作。由于项目教学属于开放性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其学习成绩,学生务必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本学科的学习,应在学习前认真阅读相关材料以及书籍,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工作,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搜集相关企业的资料,为实验操作做充分准备。

3.2任课教师的准备工作。项目教学属于系统化工程,由于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更加复杂的过程,在难度方面也要比传统教学的难度大很多,因此,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很严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实行项目教学任务之前,应该对相关的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查找大量资料以及相关信息,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面,大量搜集有关的实例。了解实验仪器,认真制定完整的项目教学计划,最后要在实施项目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了解到该项目的基本意义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完成这项活动。

4项目的具体应用

4.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将每个小组的学生均匀分布。教师应该对每名同学的不同方面特点有所了解,比如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将不同层次的同学划分到一组,使学习小组在不同方面进行互补,学习好的同学或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老师的均匀分组来帮助各自组内学习成绩差的或动手能力欠佳的同学,从而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分组过程中人数应该均匀,每组最适合的人数一般为三至五人。每个小组需要推选出一位组长,职责就是在教师的指点下对本小组的开发进行设计,并负责本小组各成员的任务分配工作,以及对小组的操作实施进行监督。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网络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写工作和生话中的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文在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应用文写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一种工作思维能力。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写作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办理事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写作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写作能力也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它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兴致不高,消极对待,甚至把应用文写作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负担,不仅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而且还被当作苦差事,教师始终难以突破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瓶颈。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方面,高职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课不是太好,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再加上职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同时应用文写作法规性政策性较强,而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自身的阅历和社会实践缺乏,使得学生无从入手、无“话”可说,因而也无法组织应用文的语言。另外应用文写作与其它文学体式相比,内容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这使得较多接受形象思维训练的大脑要转变为用逻辑思维来写作,会因缺少写作素材,而一时无从下手。

(二)在教学方面,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是“理论+案例+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应用写作的格式,学生一学就懂,一放就忘,遇到实际问题根本不知该如何下笔。在施教时,应用文文种的选择基本凭着教师的想当然而进行,没有调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到底哪些文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是经常要用到,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上。这样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学习应用文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于是消极应付。

(三)在教材建设方面,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出版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数量非常多,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编写思路。首先是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多数教材基本按照“事务交往文书”、“个人交往文书”、“礼仪交往文书”、“经济交往文书”、“公务交往文书”、“法律交往文书”和“科技交往文书”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编排,其中涉及的日常应用文极其有限。其次是重视理论、轻视训练,许多教材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再次是例文陈旧、脱离实际,内容远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学起来有较大的心理距离,没有亲和力。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布鲁那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大约34课时,主要是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并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因此,没必要以培养专业秘书的标准来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次,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点表达出来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绕着应用、实用来选择。

再次,增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趣味性。基于应用文写作的枯燥,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无话可写的状况,必须设置一定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让学生能够动起来,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把教、学、做结合在一起。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我们可以在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和网络化等四个方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面对近千种的应用文文种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几十种文种。可按照“实用、应用”的原则进行,也即选择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文种进行施教。那么哪些文种是学生今后常用的呢?这就要求教学者去生活实际进行调研。调研得来的文种势必是零散的,与传统的应用文教材按“事务文书”、“私人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公务文书”、“法律文书”和“科技文书”等七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的固有模式不一致,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应用文教材体例的类型化,打造“模块化”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写作理论的教学与工作流程的熟悉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上体现应用写作的实用性。

同时,在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课一直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课无法直接为专业服务。理想的基础课应该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贴近专业、为专业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如果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得巧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同专业都有各自适用的应用文文种,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文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这些专业文种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应用文教学中设置一个专业文种模块,这一模块可象菜单一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文种学习。如设计类专业可设置“投标书”、“招标书”、“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等;旅游专业可设置“旅游指南”、“导游词写作”等;财经类专业可设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报告”等;影视动漫类专业设置“剧本与分镜头”等,这样在教学内容上既突出了共性,又照顾了各专业的个性。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既考虑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的普适性,又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性的原则,可设计四个具有普适性的日常工作模块加一个专业模块来串联一系列文种。

1.活动策划与开展文书写作。计划与策划书、合同与协议、邀请书、海报、条据、总结等;

2.召开专题会议文书写作。通知、请示、报告、会议指南、致辞与演讲、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

3.毕业与找业文书写作。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聘书(竟聘书)、个人简历、竞聘辞、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等。

4.创业文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则与公约、声明和启事、起诉状与辩护词等。

5.各专业个性化文书写作。剧本与分镜头、说明书、招标书与投标书、广告文案、旅游指南、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

模块化设计使文种和工作任务达到有机结合,因而学生在掌握某些文种的写法的同时也熟识了一项具体工作的流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化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化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然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讨事实材料产生的成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针对应用文写作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以及因学生自身阅历及社会实践缺乏而无话可写的现状,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写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实际运用情境,通过情境来说明具体文种的用途和功效。这样使应用写作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书本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表述,而是可知、可感、可想、可操作的现实环境,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同时,情境的存在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激起需要、引发动机、吸引注意,使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设置一定要贴近实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切、准确地认知社会,感受生活,让他们感觉新奇、有趣、实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处于积极状态,进而增强感知创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等。模拟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真实的情景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

(三)教学理念人文化

教学上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施教时,要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即选择那些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要用到的文种来讲解,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合格规范的文种的写法,又要讲授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讲授起诉书,就应让学生知道如何打官司;学了劳动合同就应让学生知道劳动纠纷解决的途径。再如在学习简历、求职信的写法时,应让学生懂得决定一份求职材料的优劣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是否为进入职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给自己作了一个职业规划,同时提醒学生在求职时招工中的各种骗局,让学生能“见招拆招”。教学过程中就要链接这些实用的小知识,以增强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这种认知社会的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手段网络化

第6篇

关键词:水处理系统;PLC控制;实时监视

一、引言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八十年展起来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是自动控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现场设备。由于控制对象的复杂性,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和运行的长期连续性,使PLC在设计上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可靠性高,适应性广,具有通信功能,编程方便,结构模块化。在现代集散控制系统中,PLC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控制单元,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应用前景极其广泛。

化学水处理系统的任务是向热力系统供给合格的补充水。它包括原水净化处理系统、制备锅炉所需的补给水系统和汽轮机凝结水的净化处理系统。

目前,火电厂水处理系统控制手段各异。大致可分为:(1)手动操作,机械劳动强度大,已逐步淘汰;(2)有继电器触点控制系统,接线复杂,维护工作重大:(3)以计算机为基础专用工业计算机一Pc程序控制。这一技术目前火电厂中应用量最为广泛,基本上能满足生产需要,也是当今乃至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本文笔者参与开发的某火电厂化学水处理程控系统中,系统要求在化学水处理控制室里,对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设备进行控制,并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参数的情况。

鉴于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性,采用PLC实现水处理设备的联锁控制以保证其可靠性和特殊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则作为上位机与PLC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水处理系统的监控功能。

二、补给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

天然水混凝沉淀处理后,已经将其中大部份悬浮物除掉,从外观上看也常常是透明,但实际上水中免不了残留少量细小悬浮颗粒,还需进一步对其进行处理,否则,当进行离子交换处理时,会污染交换剂,影响出水水质。

水经混凝和过滤处理后,可其中悬浮物和胶态物质,但硬度并没有改变,且碱度一般仍然较高,水预处理中采用了沉淀软化,水中残留硬度和含盐量仍无法达到锅炉补给水要求,还必须作进一步软化、除盐处理。阴、阳离子交换除盐是最常用处理方法,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三、化学水处理程挂系统软件实现

双水发电厂补给水处理控制系统由下位机和上位机构成两级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数据采集、预处理、过程控制及向上位机传送数据等任务由下位机完成,上位机负责全系统控制、管理和信息综合。

基本方案采用3台西门子公司SIMATIcS7-300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现场设备,依次为过滤器单元及泵、化学仪表等数据:一级除盐单元:混床单元。改造方案见图2。

操作站选用1台研华工控机,软件开发平台选用亚控公司组态王6.02。组态王是一种能完成数据采集及控制、报警、图形数据显示等功能完整工业自动化软件,具有很高可靠性,是目前中国市场应用最多组态软件。

该方案配置体现了分散控制系统优点。即控制功能分散、操作管理集中。控制功能分散意味着系统实时响应快和系统危险分散、操作管理集中便于集中管理,方案配置还具有冗余特性。

PROFIBUS总线是当今国际上比较流行一种现场总线,具有很好灵活性和可靠性,性能价格比上也有很大优势。PROFIBUS-DP具有快速、即插即用、效率高、成本低等特性更适合本系统要求,选择了PROFIBUS-DP方案作为现场通信方式。PROFIBUS现场总线将工业设备(传感器、开关、可编程控制器等)标准接口连接到工业控制网络上,减少了繁琐硬接线,现场总线改善了设备间和通信以及提高了系统精度及实时性,提供了相当重要设备级诊断功能。

(一)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将控制系统分为四个大功能块:整体投运、设备切换、清洗再生和整体停运。

1、除盐水箱水位控制5~10m,当水位低于5m时,自动按流程顺序投运一套制水设各(包括一台清水泵、两台过滤器、一套一级除盐设备和一台混床):当水位低于3m时,自动投运另一套制水设各。当水位高于10m时,进入设备整体停运,将所有设备按严格操作顺序停运后,一级除盐设备进行再生。

2、运行中机械过滤器达到规定过滤时间要切换到下一台备用机械过滤器。一级除盐切换为阳床出水Na+>lOPPb或阴床出水电导>5us/cm、Si02>IOOPPb中任何一个。混床切换条件为出水导电度大于0,2qus/cm或Si02>100PPb。

3、一级除盐运行20个周期后要进行大反洗再生,设计为全自动步序进行。

4、混床再生过程间隔时间长,故设计为半自动步序进行。

机械过滤器设备采用并联运行布置,运行及清洗操作实行遥控步序操作。混床设备采用并联运行布置,运行及再生操作实行遥控点操作。

一级除盐设备采用单元连接方式。设备运行和再生采用西门子S7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阳床出口装有电导表和硅表监督终点,其运行和再生操作采用遥控手动操作。

再生设备采用计量箱加喷射器,CTN-I型音频电磁式酸碱装置,再生液浓度及中间水箱液位人工调整。

各项操作由一个转换开关控制,可实现设备手动、步操、半自动和全自动四种操作方式,同时也可监控系统上用软件实现。

(二)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

本监控系统是以微软公司Windows98/NT/2000为工作平台使用组态16.02开发出来。组态王是完全基于网络,是一种客户/服务器模式,可配置其网络时绑定TCP/IP协议,即可利用其网络功能实现远程控制。操作人员可控制室向下位机发出各种控制命令,同时将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数据采集过来,反映屏幕上各种画面中,使操作人员一目了然。

我们按工艺过程作出了各幅监控画面,对每一个工艺处理过程都可监控及操作:电厂实际操作运行需要设计了四种操作运行方式:全自动、半自动、步操和手动。全自动运行方式即是无需人员干涉,当一个阴、阳床或混床水质取样仪表检测水质失效,程序自动进入下一个工艺流程:半自动运行方式则是连续自动完成一个工艺流程;步操运行方式则是每一个工艺生产过程可由人工进行单个步序操作:手动方式即是可由人工对每一个受控设备进行一对一启/停、开/关操作,尤其适用于设备初调或维修阶段。这四种运行方式之间设计为无扰动切换,这样极大方便了工厂运行人员操作维护。

各监控界面可用于监视流程状态也可画面上对流程实施强制操作。将整个工艺流程监控画面上反映出来,该画面以虚拟仪表方式实时显示现场信息,具有直观、动态、实时效果。画面中,受控件(如阀门等)状态及反馈均可受控件上直接显示出来,我们不同颜色表明设备各个状态,画面流程随工况不同而动态变化。画面上标有系统所有控件,有模拟量输入控件(如阴床电导值、定时器所余时间)旁显示即时值,供

用户监控。还可对现场仪表进行参数设置。运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操作员可直接上位机按下急停按钮,设备立即停止运行:操作员也可以现场直接手动操作。

四、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此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方案是使用工业计算机代替原有手动控制系统。上位机、下位机与现场之间达到同步控制,实现远距离监控及操作,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最大程度上保障人员安全,方便了工厂运行人员维护。

此系统具体实现以下功能:

(一)实时监视工艺流程

将整个工艺流程监控画面上直观实时反映出来·本系统提供了精美显示屏幕、汉字菜单、加速键、按钮等标准窗口界面对象,对一些重要参数输入提供了汉字提示填表式输入对话框。进行重要操作或退出时均会提示确认,人机界面做到人性化。

(二)趋势画面及历史曲线

各模拟量参数则用棒状图画面动态显示,并有相关实时趋势图和历史趋势图供操作人员参考,随时查询历史数据。

(三)报警项目及打印

每幅系统图上都有报警标志,设备故障、无阀位反馈信号或模拟量参数报警信息除控制柜有声光报警外,上位机画面上亦有报警信号,同时配置报警打印机中即时打印出来供运行人员维修参考。

1、无阀位反馈报警:用户要求,无阀位反馈只用报警,不影响程序运行。阀位反馈按单步报警,报警项目列出无阀位反馈成组阀门,操作员应到阀门现场查看,确定故障阀门并清除故障。

2、泵故障:报警项目列出故障泵,提示操作员报修。因各泵均有各用泵,一旦用泵出现故障则PLC自动将系统切换到备用泵,不影响系统运行。

(四)参数显示及参数设置

系统可调出工艺过程中各种参数,操作人员可查看并进行修改。

(五)权限安全设置

系统中,对操作人员设定一定权限。操作人员输入自己密码,可进行自己权限以内操作,有效防止了误操作。

第7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弄潮儿

信息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教育部为此做出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决策,要求中学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学校应配备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相关器材装备多媒体教室。经过这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多数城市初中以及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均已配备了计算机房,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通了校园网,有的地方还实现了远程教学和视频研讨。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最重要的课程,理应率先打破“一支粉笔、一本书”传统模式,率先用好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信息化。

加快语文教学的信息化,对教师来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依托网络、计算机的支撑,通过大量采集素材并建立资源库,可以让语文教师博采众长,共享优质资源,交流各自成果,实现取长补短,在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首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音、图、文并茂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形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其次,有利于补充课本知识,增加课堂容量。多媒体及网络的运用,信息量大、知识密度强,对于求知欲望较强的初中生来说,学习的材料更加丰富,联系生活的条件更加便利,特别是即时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拓展课本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课件设计形象、直观,使得学生直觉形象思维得到更充分的训练。特别是情境、问题的设计,思维启发的多样化,使抽象思维的逻辑性与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可以显著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处于教育信息化大潮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师生合力、师校同心、师师协作,努力成为信息化的弄潮儿,通过信息化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跃上全新的台阶。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能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化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但不是目的,不能替代原来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在积极运用信息化成果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分依赖信息化,防止因为信息化技术的过度应用而阻碍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重点要预防三种倾向:

一是课堂娱乐化。一些教师不在充分传授课本内涵上下功夫,而为了取悦学生而大量滥用图片、音乐,把课堂变成了看图片、听音乐的娱乐活动,让学生乐过之后没有收获,得不到必要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难以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一些教师过分利用多媒体以致教学过程程式化,用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使学生只能跟着这个程序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二是内容牵强化。有些教师将不需要、不适宜通过多媒体来施教的内容也一概付诸多媒体,以为“用了多媒体才算新课改”,强拉硬扯地将所有教学内容都多媒体化。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空中楼阁》时,画了很多具有表现“空中楼阁”等意境的图片,尽管有较强的实感,但忽视了图片的表现力无法与文字所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的事实,结果反而束缚了孩子们对空中楼阁的想象与理解。有些教师出于狭隘的功利性目的,全然不顾所选乐曲、音像资料等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选用图片、图景后反而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去体悟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得不到体现,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三是备课抄袭化。目前真正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并实施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还不是很多,不少教师在借鉴、共享别人课件的过程中养成了“拿来主义”的习惯,甚至把互联网上的课件直接拿到课堂上用,没有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应该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不同的课件体现了不同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一抄了事、一放了之,这样没有个性的课件化教学必然造成课堂的机械、僵化,甚至会使学生一无所获。

三、初中语文教学也应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信息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未来社会是信息化技术掌握者的天下。初中语文教学在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初中教育中的特殊重要功能,为初中生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作出重要贡献。根据有关课程标准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形势,初中学生应当掌握的信息化技术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文字处理技能、Excel数据处理技能、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技能、互联网的应用等。初中语文课应当围绕这些要求,通过语文学习信息化的过程,引导孩子们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技术。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确保非但不影响,反而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多地应用信息化技术,让语文课堂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最多、展示最充分的课程,这本身就是对初中生的一种信息化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做学生的表率,努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信息化、热爱信息化。要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化的热情和内在动机。

其次,要最大可能地让学生用信息化手段学语文。随着电脑在家庭的普及,要有意识地引导初中生在运用电脑完成语文作业、增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信息化素质。要鼓励学生通过打字、计算、绘图手段等来完成作业,来设计并展示自己对课文的学习效果。要从初中生特别好奇、好动、爱玩游戏的特点出发,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信息技术、学到语文知识,使信息化的语文堂课成为充满情趣和诱惑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蒋红霞.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3).

2.郑亚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J].考试周刊,2011,(20).

3.徐燕.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J].文理导航,2011,(17).

第8篇

一、生成的魅力

预设,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学生已有得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知道“是什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让自己先走进文本。

吃透文本才能精心预设,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首先与文本内容、人物、作者、编者对话的过程。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文本每一句话,尤其要关注和推究细节。

新课标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不同于教师的独特的视角。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教学预设就会更具有针对性,课堂的空间也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二、心灵的碰撞

1. 阅读前的创设情景。其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兴趣、蓄势铺垫,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落花生》的导入,我请几个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名字,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名字中的意义。在同学们基本都意识到了人物的姓名往往都带着寓意和内涵后,我亮出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请同学们猜猜它会有什么内涵。同学们依照自己的理解猜测,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到文本中去找寻答案,借此大大拉进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仔细阅读了文本后,学生们都体会到作者以此为名是预示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即“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 阅读中的创设情景。其目的类似于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具有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化、拓展。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一诗,作者借四个极富中国韵味的物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教学这首诗,这四个物象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要让学生体会这四个意象中的中国元素,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中适时的创设情景。如对“海棠红”这一物象的理解,首先告诉他们,海棠是中国传统家居庭院中常见的花卉,也是文人墨客最爱的题材。这样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其次,将中国的旧版图与“海棠”叶比较,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作者站在宝岛台湾遥望祖国,面对“海棠”,自己却身在“海棠”之外――这样能使学生铭心刻骨的感受到这“沸血”是怎样的“血”,这由“乡愁”而引发的“烧痛”是怎样的一种“痛”,从而对“乡愁”这一情绪的体悟必然更真切、深刻。通过适时的创设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内涵的更详细、全面的理解。

3. 阅读后的创设情景。在对文本的研读与学习之后创设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云雀》的最后,我介绍了作者儒勒・米什莱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儒勒・米什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同时又是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是散文家。写出《云雀》这样的经典之作,他是站在社会学、历史学的高度,用足了生物学的知识。作者生活在正处于路易十六统治下最动荡时期的法国,国人面临着最大的灾难和最严峻的考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扎实的知识结构,使作者能对云雀的“天性”、“生性”那么熟悉。他高度赞誉云雀在灾祸动荡的生活中,并没有变得僵硬无情,而仍然是那么快活善良合群,满怀信心的精神。1874年作者逝世,而1875年,法国实现了共和,制定了第一部宪法,从此法国才走向安定繁荣。补充这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作者是要借云雀的这一形象鼓励法国的同胞们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三、架构的艺术

1. 以文章题目为切入口。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直接进入文本的方法。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采用了以题目为切入口。让同学们找出题目中修饰湖的词语,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消逝的”和“仙”两个词;再让同学们阅读文本,用文本中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个湖是何等的“仙”,文本中描写历史上罗布泊的优美的语言被同学们一一找出,细细地品味;然后请同学们围绕“消逝”,在文本中找寻依据。精心品味精彩的语言并与之前的描写进行对比。

2. 以关键词为切入口。《口技》是新老教材都采用的传统篇目,突显了它的文学价值。一个“善”字是全篇的文眼,教学中紧紧抓住“善”字作为突破口,围绕简单的道具、复杂繁多的声响及在座众宾客的反应三个平面,由点及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就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表现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的主旨和写作特色。

3. 以中心句为切入口。《晋祠》一文介绍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称赞它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中第一节便直接揭示了晋祠著名的原由:“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围绕这句话请学生们在文本中去领略那以巍巍的山、古老苍劲的树及多、清、静、柔的水为代表的自然风景的美丽与独特,以及以古建筑中的三绝、各具情趣的建筑群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小品为代表的历史文物的悠久与绵长,进而体会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