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5 18:42: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研究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1.1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
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纳米高分子材料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3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复和移植等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已制备出纳米ZrO2增韧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人工髋骨和膝盖植入物的寿命可达30年之久[3]。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也是一种构建组织工程骨较好的支架材料[4]。此外,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制成纳米抗癌药,还可杀死癌细胞,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对正常细胞组织丝毫无损,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的关注。北京医科大学等权威机构通过生物学试验证明,这种粒子可杀死人的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种肿瘤细胞。
此外,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还有纳米陶瓷材料,微乳液等等。
2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前景
2.1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分离
利用纳米复合体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的特性进行细胞分离在医疗临床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便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运用于单细胞分离、基因突变分析、基因扩增与免疫分析(如在癌症等临床诊断中作为细胞内部信号的传感器[5])。伦敦的儿科医院、挪威工科大学和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进行了人体骨骼液中癌细胞的分离来治疗病患者[6]。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这种技术在肿瘤早期的血液中检查癌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2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内部染色
比利时的DeMey博士等人利用乙醚的黄磷饱和溶液、抗坏血酸或柠檬酸钠把金从氯化金酸(HAuCl4)水溶液中还原出来形成金纳米粒子,(粒径的尺寸范围是3nm~40nm),将金纳米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和骨骼内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的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制成多种金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从而给各种组织“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为提高细胞内组织分辨率提供了各种急需的染色技术。
2.3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3.1纳米粒子用作药物载体
一般来说,血液中红血球的大小为6000nm~9000nm,一般细菌的长度为2000nm~3000nm[7],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为80nm~100nm,而纳米包覆体尺寸约30nm[8],细胞尺寸更大,因而可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载体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的定向治疗等。专利和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药物载体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纳米颗粒、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和生物活性纳米颗粒。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集中于病患部位,进行定位病变治疗,利于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如采用金纳米颗粒制成金溶液,接上抗原或抗体,就能进行免疫学的间接凝聚实验,用于快速诊断[9]。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植入到人体的某些特定组织部位,如子宫、阴道、口(颊、舌、齿)、上下呼吸道(鼻、肺)、以及眼、耳等[10]。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药物直接被消化系统和肝脏分解而代谢掉,并防止药物对全身的作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研制成以用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制的微芯片为基础,能长时间配选精确剂量药物的药物投送系统,并已被批准用于人体。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纳米粒子(NPs)在基因治疗中的DNA载体以及半衰期较短的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基因等活性物质的口服释放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物纳米载体技术将给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变革。
2.3.2纳米抗菌药及创伤敷料
Ag+可使细胞膜上蛋白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细菌,添加纳米银粒子制成的医用敷料对诸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浓杆菌等临床常见的40余种外科感染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
2.3.3智能—靶向药物
在超临界高压下细胞会“变软”,而纳米生化材料微小易渗透,使医药家能改变细胞基因,因而纳米生化材料最有前景的应用是基因药物的开发。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到47℃,慢慢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已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功[11]。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在研制一种仅20nm的微型智能炸弹,能够通过识别癌细胞化学特征攻击癌细胞,甚至可钻入单个细胞内将它炸毁。
2.4纳米材料用于介入性诊疗
日本科学家利用纳米材料,开发出一种可测人或动物体内物质的新技术。科研人员使用的是一种纳米级微粒子,它可以同人或动物体内的物质反应产生光,研究人员用深入血管的光导纤维来检测反应所产生的光,经光谱分析就可以了解是何种物质及其特性和状态,初步实验已成功地检测出放进溶液中的神经传达物质乙酰胆碱。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辨别身体内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来检测神经传递信号物质和测量人体内的血糖值及表示身体疲劳程度的乳酸值,并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2.5纳米材料在人体组织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除上面所述内容外还有如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人造皮肤和血管以及实现人工移植动物器官的可能。
目前,首次提出纳米医学的科学家之一詹姆斯贝克和他的同事已研制出一种树形分子的多聚物作为DNA导入细胞的有效载体,在大鼠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微观的新思路。
纳米生物学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脂肪沉积物,吞噬病菌,杀死癌细胞,监视体内的病变等)[12];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比如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或使引起癌症的DNA突变发生逆转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将由硅晶片制成的存储器(ROM)微型设备植入大脑中,与神经通路相连,可用以治疗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问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瑞典正在用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医用微型机器人,目前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13]。
纳米材料所展示出的优异性能预示着它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尤其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器官材料、介入性诊疗器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血液净化、生物大分子分离等众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和诱人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诊断检查更准确,治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PhilippeP,NangZLetal.Science,1999,283:1513
[2]孙晓丽等.材料科学与工艺,2002,(4):436-441
[3]赖高惠编译.化工新型材料,2002,(5):40
[4]苗宗宁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3):212-214
[5]崔大祥等.中国科学学院院刊,2003,(1):20-24
[6]顾宁,付德刚等.纳米技术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31-133
[7]胥保华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333-336
[8]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10
[9]刘新云.安徽化工,2002,(5):27-29
[10]姚康德,成国祥.智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1
[11]李沐纯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40-141
【关 键 词】词块 议论文写作 书面语语料库
词块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在研究短时记忆时提出,随着心理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进一步发展,词块逐渐成为词汇法的研究重心。同时,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CIA)也为近年计算机辅助应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方法探讨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词块使用特点,对比分析他们在词块的使用频率、句法特征、功能上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以及在限时和非限时条件下,议论文3-4词词块使用情况。
一、词块的界定及分类
根据心理语言学和构式语法,语言使用者通过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忆5-9个信息单位,但人们可以将单个的信息进行组合,成为更大的意义单位,从而提高记忆量,这一过程被称为词汇的组块过程[1]。而这些词串或词汇化的句干实际上就是Nattinger[2](P3)所界定的词块,一种“经常在一起使用的具有常规性的结构和惯用语意义的词的组合”。对于词块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统一,相关术语多达有40多个。由于本研究基于WECCL语料库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词块进行分析,因此,采纳王立非、张岩[3](P36)对语块的界定,即:词块为计算机可自动检索出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的2词或多词的有意义连续词组单位。
Biber和Burges[4]从句法结构上将词块分为:名词词组+of 以及其它名词词块、介词词组+of以及其它介词词块、被动式词块、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从功能上,可以分为:指示词块、语篇组织词块、立场词块、人际互动词块。指示词块(referential chunks)起到概念形成的作用,帮助语言表达者组织表达时间、地点、语篇标记等概念;语篇组织词块(text orginazers)用以衔接上下文;立场词块(stance chunks)用以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人际互动词块(interactional chunks)主要用于会话中说话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本研究采用Biber 和Burges[4]词块句法结构和功能的分类方式,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词块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与本族语语料库相对比,英语专业学生3-4词词块的运用是否存在差异,其使用特点是什么?
2.英语专业学生在限时和非限时写作条件下,英语专业学生3-4词词块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学习者语料库为“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的书面作文子库(WECCL)中的议论文部分,语料分为整体作文样本、限时作文(1713篇)和非限时作文(1346篇)样本。同时,使用英国大学生书面语语料库(BAWEC)作为对比语料库。本研究根据Biber et al.[5](P183)提取词块的标准,运用WordSmith 5.0和AncConc 3.2语料检索软件,将提取标准设为大于等于10次/每百万词,标准词频为百万分率,运用log-likehood进行差异性比较。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上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经过词块的提取与LL值差异性比较,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3-4词词块的使用频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者常用词块中,大部分为3词词块,而对4词词块的使用率较低,其中“with the development of”由3词词块扩展而来,印证了Cortes[6](P396)的观点:许多4-5词词块都由相同的3词词束发展而来。根据log-likehood值,英语专业学生在3-4词词块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相比,80%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00001),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对“the development of,the most important of,with each other,to deal with”的使用频率与本族语者相比没有差异性(P≥0.000001),除出现一些反映写作内容的词块如parents and children、degree and certificates、high education is、the generation gap外,英语专业学生基本都过度使用上述词块。一方面反映出学习者受中文议论文的迁移,例如对“in my opinion”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二语学习者在对词块种类掌握贫乏的情况下,经常重复使用某些固定表达方式如the development of、with the development of、is more important、the most important is,以显示在词块使用中的自信。
同时,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在少数词块上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没有差异性,但在词块的搭配上有较大差异。
2)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功能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根据Biber和Burges[4](P21-37)对词块功能的分类,词块可以分为指示词块、语篇组织词块和立场词块。在此方面,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使用词块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使用语篇组织词块上,例如:in terms of,as a result of等。
3)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句法结构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根据Biber和Burges[4](P21-37)对词块句法结构的分类,本研究分别从名词词组+of、其它名词词组、介词词组+of、其它介词词组、被动式、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be+名词/形容词以及其它结构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在词块上的使用差异。本族语者在词块句法结构的使用上种类较多,而英语专业学生过度使用名词结构词块,且词块结尾词多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这与王立非、张岩[3](P39)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的研究发现本族语者4词语块中85%以功能词结尾,而中国学生4词语块41%是以名词结尾,名词的数量超过功能词。同时,Biber et al.[5](P935-943)也认为本族语者在书面语中多使用介词词组+of和被动式词块,而在最常用词块中英语专业学生则没有使用被动式结构和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其主要原因为中文里被动式使用较少,并且缺失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结构,造成学生在这两项句法结构的学习与使用上的困难。
2.英语专业学生在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情况下,词块使用的对比分析。
Krashen[5](P144-158)在语言监控模式中首先提出了时间因素与英语写作水平的关系。这一模式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和语言知识提高写作的准确性,时间条件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充足的时间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完善语篇结构和连贯性。但是,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限时作文中(共1,713篇),3-4词词块的使用数量为4,996个,非限时作文中(共1,346篇),词块的使用数量为3,697个,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在两种时间条件下,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选择种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00001)),大多使用与作文内容相关的词块。在两种情况下,学习者都倾向于使用名词性的词块。但是,在限时条件下,最常用的10个词块中缺少4词词块,而在非限时条件下,4词词块和动词词块出现在最常用的词块中,这一细微的差异反映出在非限时状态下,学习者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措词和句法的变换。
三、结论
本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从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3-4词词块使用上的差异来看,最常用的词及词的组合应是英语写作教学的基础。同时,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语篇组织词块、介词词块以及被动式词块的训练与学习,促进他们写作的流利性和地道性。
参考文献:
[1]Carro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tinger,J.Lexical phrases,functions,and vocabulary acquisition [J].The ORTESOL Journal,1986(7).
[3]王立非、张岩.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语块使用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
[4]Biber,D.& J.Burges.Historical change in the language use of women and men:Gender differences in dramatic dialogue[J].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00:28(1).
关键词:大学生;口语能力;影响;因素;方案;对策
培养大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发展其口语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的主题。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也是当今大学英语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阻碍着学生们口语的提高。
1影响学生口语能力的因素分析
1.1传统的学习方法
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口语学习不重视。长期以来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单词记得多,口头运用就可以灵活自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同学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考试但是不具备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对着词典去背诵,以求会做考卷上的题目,而大多数的题目就只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和语法的能力,没有考察或者很少考察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也就不注重或很少意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方法也很不对,只是在心里背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些诸多的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口语的学习和提高。
1.2教师的素质
由于大学英语是基础学科,很多学校往往不太重视;教师的待遇一般,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许多高校没有赋予大学英语应有的学科地位,在课时安排,进修深造等诸多领域采取双重甚至多重的标准。不少决策者认为大学英语备课简单,工作轻松,教学者应该享受如此待遇。造成师资不够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偏低。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些教师往往偏重传授课本知识,只满足于灌输和讲解教材上的现成知识;把外语看作是一门知识课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许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教法而不重视学法;此外,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没有受到系统的训练,英语基本功不扎实,造成了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匮乏。而组织好英语口语的教学,必须要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1.3教材
教材的限制和影响。语用能力涉及说话人认知具体语境的能力,就目前来讲,还没有哪本教材能够系统地描述话语规则,这是限制语用能力培养的客观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贯彻语用原则并非不可能。考察近年来的口语教材,可以看到编写原则中已经注入了语用因素。如:教材编写者在设计对话练习时,往往设计几种语境让学生就同一语言行为进行练习,旨在提高学生对语境的敏感度,这从设计思路上看是先进的,但在语用信度和深度上,现行口语教材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英语口语学习者,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一个类型的,而这种类型并不适合我们学生口语的训练。有的教材甚至只偏重学生听力的训练,口语练习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听得懂,却说不出,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1.4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人类通过语言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在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文化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参别能力。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1)大写字母“C”文化,即正式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2)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惯。在某一个国家里,某一种社会里,正式文化当然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可是最有影响的是普通文化,最难从外部观察了解的也是普通文化,对我们学习目的语影响最大的也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强调文化素养,强调在学语言的同时也应学习语言国家的温煦艺术历史和哲学。然而,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习俗和管理却不十分重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学生往往说话不得体。而这种不得体往往很难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以至导致交际的失败。
2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策略
网络上,报刊上都教我们学习口语要模仿、背诵、复述练习,目的是训练语音、语调,提高流利度,培养英语语感。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如阅读、做练习题,听英语磁带,看英语录像和电影等,来扩大词汇量。掌握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扩大知识面和训练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准备会话前,要对常用的词、短语等熟练掌握。“熟练”是与人会话的前提,只有“熟练”了,在会话时才能流利。“熟练”的标准就是要达到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帮我们找到一些训练口语,提高我们交际能力的方法。以下是总结一些从根本上解决口语问题的几点建议。
2.1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发展学生英语听说口语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与增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达到能够交际的目的,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自觉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训练他们的语言技能,发展他们的听说能力。
2.2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观,帮助学生培养更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责任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出新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自觉建构知识,充实语料库,掌握交流技巧,在教学中,我们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积极组织各种口语练习活动,配合他们进行演练,并常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口语交际环境。
2.3重视英语学习资源的配套建设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此,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听力教室,听音设施,听力材料,营造口语练习的学习环境成了我们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长期坚持听各种新闻报道和日常对话材料并勤加练习,才能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听说能力,而不是靠学生手中的教材。
2.4了解英美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口语则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要使语言说的地道得体。学生必须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较好的理解,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大量的阅读是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英语阅读材料应先易后难,涉及到英美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的能力。应了解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样的语体,了解说话人身份的高低。在语言教学时,应有意识的把语言环境和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J].外语研究与外语教学,1989,(8).
[2]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1996,(3).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截至目前共收录了100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数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收录的80万条论文,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高抒,张红霞,1999)因此,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我国的许多院校也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该单位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英语写作是语言习得中一个输出的过程,是英语学习者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及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英语写作能帮助学习者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习一门语言输出的检验。因此,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语言综合技能,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掌握语言的情况,使用语言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程度和水平。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渐频繁,英文学术论文写作已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和要求。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绝不能沿着传统的方式循环往复,而是应该探寻在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为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平台。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更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两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是教师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特殊需求,以CBI主题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不同教学法或教学手段的动态综合应用探索如何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不同具体类型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力争不仅使各种教学法或教学手段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最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语写作水平,并为更大规模的推广创造切实可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本研究以辽宁医学院研一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主要采用对学生写作文本的分析、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学生写作反思、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定量和定性数据,力争相对客观地全面阐述研究效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通过三种不同体裁英文论文的写作培养探究学生在SCI论文写作方面的发展趋向和存在问题。此三种体裁包括研究(实验)报告、文献综述、临床总结的摘要和正文写作。
三、研究结论
(1)在研究(实验)报告的摘要和正文写作中,笔者发现:第一,在摘要写作中,多数学生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再到概要的发展过程。初次接触摘要写作,很多学生依据基础阶段英语作文的一般写法,把摘要书写等同于文章的开头段落,因此往往稍点主题,总体介绍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即可。在经过老师的精心点拨之后,学生很快了解到了摘要的总体架构,并知悉摘要的必要组成要件,因此在实际写作中内容缺角的现象大大缓解。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因过于追求要件的全面性而造成摘要字数过多、篇幅过长,这不但不符合摘要的书写规范而且容易与正文内容发生冲突。第二,在正文写作中,学生最难克服的问题是词句选择和表达的规范性、科学性。研究报告不同于普通的英语作文,在语言的选用上往往需要受到一套学术惯例的约束。例如在人称的使用上,学术文章往往要求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陈述,体现出研究本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然而中国学生由于受到母语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第一人称。另外,在写作中大量存在的英汉简单互译现象也是造成中国学生SCI论文质量不高的基本原因。基于汉语思维的英汉互译不仅造成学生在连词、副词等词性上的选用不当,而且导致大量时态、语法和语义错误的频现。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85-02
一、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困境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训练和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存在抄袭现象严重、同质化现象普遍、写作不规范、选题陈旧、立意不清、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广泛地调研和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学经验,总结出造成毕业论文工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三下至大四毕业的三个学期开展,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正是用人单位招聘和学生复习考研的高峰期。大多数学生由于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用于找工作和复习备考,因此客观上造成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去顾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2)许多高校鲜有专门针对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以及指导学生写作专业论文的课程。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素养的培训和练习,从而缺乏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3)学生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初次接触大多始于大三下学期的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彼此间在还不够深入、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了论文选题和撰写环节,缺乏了必要的磨合和适应环节,也为后期指导过程中教师无法高效并因材施教地给学生提供论文写作指导埋下隐患。
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和毕业论文现状的不近人意两者间日渐彰显的矛盾张力凸显了当前急需改进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紧迫性。本文倡导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至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当中,让本科生导师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期为解决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的教学困境、提高论文指导成效和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寻找出路。
二、本科生导师制与英专毕业论文指导研究概述
导师制是书院教育的精髓,其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欧美诸多一流大学培养学生的重要教育形式。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本科生导师制指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从而促使教学与教育结合、教育与管理挂钩,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将单纯的教学活动提升到教育的高度,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需对学生实施教学和思想的教导、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并对学生的疑问提供解答。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阶段逐渐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当时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曾在部分院系中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并由此掀起研究热潮。但是随后由于高校扩招和师生比的不断攀升,本科生导师制渐渐陷入困境,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停滞不前。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在线搜索发现,国内人文科学类别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始自2004年至今总数仅16篇。这些研究多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内涵、推广意义和实施措施的理论性讨论(孟宪军,2004;靖国安,2005;姜晖,2011;周志高,2012),教学实践性研究还十分欠缺。
关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相关文献不仅数量较缺乏,而且该领域研究还存在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通过梳理和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我们发现现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方面的文献内容涉及的有:关于指导对策(王秋华,2002)、写作方法(翟忠和,2000;宋飞,2001;尤肖南,2004)和引文规范的(钟伟珍、黄国文,1999;刘新民,2001),有针对管理、评估或写作教学具体环节作较深入论述的(李家云,1999;余曼筠,2001;黄小苹,2002;李萍,2003),还有调查现状的研究报告(穆凤英,2001;王崇义,2004;杨宇红,2009;张春芳,2011)。然而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学环节探究却很少。其中从本科生导师制视角探究毕业论文指导的研究论文更是凤毛麟角,仅2篇(刘洪泉,2005;王娟,2007)。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我们试图在本文中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探究本科生导师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的应用价值。
三、本科生导师介入下的英专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探究
1.模式设计和内容。本科生导师制作p为辅导员和专业课任课教师工作的延伸和拓展,重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挖掘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本科生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导师通过跟踪式的指导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引导,密切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极大关怀。将本科生导师制融入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让本科生导师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使得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成为本科生导师四年导师生涯中的一个自然终结环节,对提高论文指导成效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环节里,我们拟通过本科生导师介入式的英专毕业论文指导实践达到如下教学目标:(1)唤醒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其论文写作的主观能动性;(2)根据学生特长、知识面和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将论文选题和自身职业发展相结合,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分步骤、有侧重的教学实践,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和提高论文的总体质量;(4)通过个性化指导,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性、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2.模式的教学价值。现有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因教学和实践时间过短、学生对科学研究认知不足、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间了解不够等诸多弊病的影响,存在优质论文“难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等问题。上述本科生导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的应用模式可为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提供实践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导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提早体验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增强其对学术研究的认知并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争取更多的实践时间;(2)导师和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保障了导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论文指导的针对性;(3)导师采用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和其今后职业发展相结合,可增强其创业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4)导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因材施教,可在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同时,加强其学术规范性,提高其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进一步概括即为,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毕业论文的撰写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思路,这是缓解当前毕业论文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学术意识不强、论文指导教学效率不高等教学瓶颈问题的一剂良药。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兼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可优化师资配置,在保证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的同时,还能因材施教地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及他们的创新和思辨能力。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将其应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毕业论文教学研究还处于尝试和建构阶段,亟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和完善。笔者也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的项目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多元研究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数据,对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综合性研究,推动本领域实践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晖,孙永君.高校英语专业导师制模式构建与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155-157.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68-70.
[3]穆凤英.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4):138-142.
[4]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5]王秋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对策研究[J].外语教育,2002,(2):332-337.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翻转课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人才跟踪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3-03
一、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教育部2009年明确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应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原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正在向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变[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创建信息学科相应硕士点和博士点,我国信息学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人学术能力的提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不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诚信,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具有工程背景的研究生导师的稀缺;校企合作没有真正深入地合作[2]。
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常州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以CDIO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思维活跃、发展潜力大、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常州大学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全方位、多角度对信息学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和探索
1.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树立工程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能力,常州大学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围绕研究生素质拓展、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以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突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对2013年制定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能突出信息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式教学。基于CDIO模式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合应用和课程的综合化,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项目为载体,训练研究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信息学科的研究生,不再适合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研究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研究生导师以专题的形式要求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献,以报告会或研讨会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研究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经常举办研究生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等活动来促进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定期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讲学和授课;利用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研究生短期访学和出国联合培养来增加视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组织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了研究生的创新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潜能,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意识,提高了信息学科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
3.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全面构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3]。深入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常州大学与设站企业共同建设的研究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常州大学信息学科已拥有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7个校级科研机构。
同时,常州大学与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双方共赢的合作,达成校企合作战略,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锻炼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高层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对研究生奖学金进行评定时,向承担过企业项目,有专利发明申请,完成产学研课题的研究生倾斜。
在政校企深入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投入经费的匮乏;管理经验的不足;观念的误区等。产学研平台的创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财政支出、制度保障,离不开企业对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的积极参与,离不开高校高瞻远瞩的深思熟虑,离不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工程能力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政校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负责,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工程研究水平和工程素养。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选聘企业中有强烈责任心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吸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群策群力,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对于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缩短了研究生创业就业进入社会的适应期限,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推进了产学研更好地实现有机结合。
随着高校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生导师在具体指导实践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指导时间偏少;指导缺乏有效性;部分导师的责任意识薄弱;导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目前,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活动,要求研究生导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规范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在学术诚信方面率先垂范;导师要不断拓展学术思维,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这进一步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了导师责权机制,完善了导师岗位管理,提升了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5.加强信息学科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论文的审查程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4]。常州大学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来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南京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研究生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宁波大学基于网络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工作流程起到积极的作用。法国对工科类研究生的过程培养、论文选题、遴选研究生导师三方面执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中国科技大学学位络评阅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规范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6.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跟踪评价反馈体系,是目前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竞争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建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对研究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后,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对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压能力等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5]。高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59.
[2]刘建树.浅谈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2,12(1):42-45.
[3]吕建平,崔鹏,魏凤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60-261.
1医学研究生加强论文写作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3]。
【关键词】学术英语 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4-03
学术英语课程(EAP)产生于1974年,与行业英语(EOP)共成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两大分支。EAP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语言学尤其是英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侧重于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教学与研究,即“基于学术目标情境认知与语言学需求而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非通识教育(Beseech 2001.xv)”,以研究学生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Flowerdew & Peacock认为EAP 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进行科研,或者从事学术英语教学为特定目的英语教学”。
国内学者曾建彬等(2013)认为EAP教学是指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同样,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已在国内最先介绍ESP形成与发展,但相较于西方国家ESP课程的繁荣发展,中国的ESP课程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而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大连海事大学老师孙文抗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47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学士论文写作情况,结果发现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半数以上的人并未从写论文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三峡大学老师刘凌玲指出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甚至研究生论文存在学生论文抄袭的情况。因此隶属于ESP的EAP课程在国内虽然属新领域,但是毫无疑问,其研究定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
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出中南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EAP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试图为推动EAP教学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EAP课程教学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提供指引。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调查采用五级量表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设置了6个大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师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自测以及学生的课程期望。开放性问题主要涵盖受试者认为当前中南大学非语言专业EAP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期盼,专业英语教材及专业英语改革方向上的要求,对授课教师的期盼以及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南大学12个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选修学术英语课程的本科生以及该课程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35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谷志忠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及济南大学刘红婵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具体开设特点不一等实际问题,在正式施测前邀请课程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包含25个题项的量表。为确保所得数据真实性,研究者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外,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同时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对老师及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4.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发放,并充分保证学生回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尽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8道题,其中1~25为客观选择题,26~28为主观题。分6个聚类:(1)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及目的;(2)课程教学目标;(3)课程教材使用;(4)课程教师与教学语言;(5)学生课程评估与自测;(6)学生的课程期望。另设3道主观题,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南大学EAP课程的开设情况;另一方面与部分客观题相呼应,使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角度的互证。
二 结果与讨论
1.信度与效度
根据Likert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每个题项的分值介于1~5分之间,以3分为检验值,3分以上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说明题设越符合研究对象自身情况。研究者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以3分为检测值,综合反映出中南大学EAP课程开设总体情况。
显著性(p)值介于.000与.05之间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反映出该量表单项总平均分和总分都远远超过检测值,并与检测值呈显著差异(P<0.05)。
2.定量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调查显示学生“选择EAP课程主要是为了修学分”题项均值在3分(2.6)以下,而其他几项均值均高于3分,意为学生选择该课程动机完全是主动而非被动。
第二,教学目标。调查结果综合反映出学生们希望通过EAP课程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尤以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为最(mean=4.0)。学生希望通过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进而提高从事本行业内科研的能力,这与多数EAP教学目标相符。
第三,教材、授课教师与授课语言。教材考量题项设置希望使用的教材,与当前教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更多地青睐英文原版教材(mean=3.6)。而当前使用的教材不论是是由EAP教师在课前选定的,或是沿用前任EAP教师所用教材,抑或是教师自行决定使用的改编自文献或期刊或网络资源,却都符合大部分学习者要求,不论是在内容编排(mean=3.5)还是使用者需求(mean=3.5)方面。至于上课语言,学习者更希望是以英文为主(mean=4.0)。学习者不过于要求授课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还是课程专业教师(mean=3.7),他们所期望的是: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要好,尤其口语要好,同时能够加强个人素养,学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
第四,课程评估与自测。“ESP教程各异,我们作为外来的评估者并不能为学生设计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试模式,因此对于ESP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们在ESP课上的收获。”调查结果反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者普遍反映其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总体对学校EAP课程赶到满意,同时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我对该门课教师教学方法满意(mean=3.3)”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认为该门修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好均值为2.7。
第五,学生期望。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者强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mean=4.1),同时希望语言类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mean=4.0)。由于选课学生英语基础不一,所使用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因而学习者认为使用的教材难度能够因人而异(mean=4.0),这也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佐证,有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实行分班分级教学。
3.定性数据分析
开放式问题,12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各自因专业、需求不同而对EAP课程期望各异。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校当前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还存在哪些问题?”33份有效问卷中,18人做了回答,都认为EAP课程开设是成功的。存在的问题则是课堂上学生罕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他们希望以后的课程能够更多注重提高口语技能,在写作方面,希望能够熟习整个写作过程及学术要求。
第二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该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本门课程教师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有76%的同学认为,该课教师应该具有除流利的口语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另有31%的同学则认为是个人素质,比如严肃认真,幽默风趣。在所有这些答题者中间,有近70%的学生认为该课任课教师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你对改进学校学术英语课程有哪些建议”问题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最好能够联系学生具体的专业类型。
三 结束语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EAP课程以及EAP授课老师持肯定态度,并且对EAP课程具有很高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南大学EAP课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术英语课程过于理论化,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缺乏具体实践,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越是深入,信息量就越大,课程也就越难;其次,由于授课老师为语言类教师,本身是文科,不擅长理工科目,并且因选课学生专业不一,众口难调,因而课程更多地倾向于通识语言教育,专业性不强;第三,开设仅有一个班级的课程,授课对象却涉及多达12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4节连上,导致学生因基础参差不齐而参与度不高,课堂缺乏活力,临近期末逃课现象严重。因此,在之后的学术英语课堂中,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型,英语层次进行分班分级教学,练习学生专业实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术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和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为本科生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仅有一个班,并且在调查开始前,已近期末,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忙于备考专业课,学生时有逃课,因而所能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同时因时间仓促,未能就当前学术英语课程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深究,未来的调查研究可以再扩大样本,更为全面地了解探讨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2]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罗娜.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85~88
[4]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06(2):1~6
[5]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6]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7]曾建彬、廖文武、先梦涵等.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