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建立与自然生态链相配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环保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个大的框架下,2008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宏大构想:在江西省的规划中,“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将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并划分禁止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为:建设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高效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生态高效及循环农业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如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一切都在稳步有序地进行中。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湖区域利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知名度及其在环境资源上的不可替性,建设以湖为纽带、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协调好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使区域在良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鄱阳湖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模式
出口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消耗产品为主,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鄱阳湖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及生态旅游产业还处于比较低端的阶段
江西的生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比较缓慢。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发展的后劲不足。
2.3立法不够重视。
国家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立法对贸易与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重视不够。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府管理引导对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都有待完善。
2.4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生态经济发展滞后是该地区出口的产品经常遭遇国外绿色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
2.5国内环保标准较低。
较低的环保标准无法阻止西方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环鄱阳湖经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环保建设的力度还贸易普遍得到共识,对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主题的鄱阳湖来说,环保标准的降低将不仅仅有利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污染的转移,同时,另一方面对鄱阳湖区域内的工业企业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污染物排放的出口。
二、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建设的策略及对策
1、搭建绿色生态平台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
江西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全省有94%的面积属于鄱阳湖水系,整个的水陆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正是要突出生态这一特点。“鄱阳湖”区域品牌具备“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演变成为了该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落实区域品牌建设科学发展观,搭建绿色生态平台,保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区域内的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的污染控制对“鄱阳湖”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绿色GDP,必须清醒面对当前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使区域内企业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有效控制和克服污染,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逐项落实企业经常性的环保教育计划,并增设专门的环保预测、监督、处理机构,加强环保技术研究,指导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安装环保设备,开展企业控污、治污的经常性监管,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法律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关闭企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协力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持续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借助绿色平台,环湖区域各相关产业可凭借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鄱阳湖”牌产品定位于“绿色、生态”。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实施东部地区与江西在资本、科技、人才一、信息、物流、经营管理等诸方面的合作。特别要注重联合长三角实力派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2、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流域资源丰富,环湖城市合力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特色产业在集聚的同时,发展成支柱产业,形成鄱阳湖经济圈产业的亮点。可以通过统筹环湖城市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同时江西鄱阳湖区域范围还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借鉴“山江湖工程”创造的有益经验,将生态和经济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乐平市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巧夺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胜地“历居寺”以及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整合的态势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湖泊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美,客气质量上乘。而且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最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依托鄱阳湖、利用鄱阳湖的资源优势构建生态示范基地将会有助于提高鄱阳湖旅游经济的腾飞。依托鄱阳湖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当前鄱阳湖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标准、区域合作、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问题,倡导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抢占中国生态旅游的先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典范。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建设鄱阳湖一个核心生态旅游区,南昌都市生态、瓷都仙山文化、大庐山“山江湖”三大旅游板块,一个大环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圈。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系统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发展交通体系、旅游节点城镇体系、旅游多维开发体系、旅游空间布局体系和旅游政策支持体系等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六大体系,重点实施“鄱湖游轮观光休闲线”、“环鄱国际极品旅游圈”、“环鄱湿地候鸟观光科考点”、“赣西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抚州自然生态体验休闲地”、“赣鄱风情大型文娱节目”等十大项目开发工程。此外,设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了周边城镇的建设,推动了周边农村往生态旅游的建设力度,能够完善湖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区内物质、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能使得示范区内民众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物质得到更大的改善。
3、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
鄱阳湖是国家首批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已经与鄱阳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鄱阳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对其进行传统农业的生态改造,使得农业生产能实现标准化进行。同时,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发展生态工业,开发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愿望的系列“湖、鸟、渔”生态旅游产品。当然,鄱阳湖环围大展的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江西这个区域空间,还需要密切注意生产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与长三角等市场的需求紧跟。生态农业产业化应从产前、产中、产后及消费环节着眼构建质量无公害、绿色、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比如,可以发展冬季种植我国南方一项传统的“养地”经验的绿肥紫云英,这是新形势下稻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冬季绿肥,对于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种植冬季绿肥之外,还可种植夏、秋季绿肥,其对农田节能减排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以出众的绿色农业产品及特色农业品种、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品质吸引长三角市场的消费市场,并逐渐站稳脚跟。大力发展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4、利用渔业排污减排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对鄱阳湖来说,鄱阳湖区域范围内的水系要保持环保、绿色、健康的生存状态,才可以谈生态经济建设。只有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空气优质才能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才能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可以采用渔业进行排污减排的方式来达到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全国重要农产品产区和有重要影响的“鱼米之乡”。因此,可以利用副业——养殖渔业发展,同时结合本土化的农产品建设,构建农副产品一体化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对鄱阳湖来说,养殖渔业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减排作用(消耗氮和磷)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调节水体营养、能量代谢的重要技术手段。发展鄱阳湖渔业及水产业是解决人类食物来源、满足人们不同的食品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调节鄱阳湖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放牧式的渔业,投资少,成本低,不需要消耗能源物质。周围群山环绕且植被丰富的鄱阳湖未出现“水华”现象,保持着山清水秀,保护了水环境,发展了渔业,为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当地人民创造了财富。低成本,高收益,养殖产品安全,质量高,为库区人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养殖渔业能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是一个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值得深入推广。
[关键词]护生;健康发展;相关因素;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4年对全校22岁以下护理专业学生共546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三年制大专246名,五年制大专300名,年龄16岁~22岁,平均年龄19岁。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价值观取向、职业态度、生活经济状况与需求、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共有问题21题。发出问卷551张,回收545张,回收率99%,有效率100%。
2结果
2.1价值观方面结果显示:当问及“希望得到大专文凭的目的”时,有81%的护生选择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76%的护生选择不损害集体利益情况下,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分别有48%及49%的护生选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多奉献、少索取及多奉献、多索取;当问及“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时,依次选择是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收入可观、生活富有、事业成功、受人尊敬。
2.2职业态度方面职业态度结果显示:护生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学习紧迫感,三年制大专护生有学习紧迫感。
2.3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结果显示:当问及“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有48%护生选择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有79%护生不满足本地医院现有的经济收入,有69%的护生希望老师及学校在生活与政治上多关心。
2.4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结果显示:77%护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应把专业知识努力学到最好,以便选择最理想的医院。当问及“你选择医院还是医院选择你,你对未来可否有信心”时,有66%护生表示乐观。
3讨论
3.1护生将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意识充分融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使的现代护生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淡化,但她们并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形成了集时代特点和职业特质的新世纪青年女性的价值观念。问卷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并且认为个人价值与知识层次有关,将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作为获得学历的目的,同时不同年龄的青年将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依次选择是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事业成功、受人尊敬,特别是三年制大专的护生,年龄18岁~22岁,面临婚恋阶段,如何帮助她们正确处理学习、工作、婚姻恋爱、三者的关系是此阶段护生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3.2护生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就业紧迫感[1]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社会地位的提高,使护生不再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自卑,但学科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相应提高,学历要求的提高、人事制度的改革、大批毕业的护生得不到及时的就业,使在校的护生明显的感到就业的危机。如何将危机感转化为护生健康发展道路上的积极因素成为教育者、管理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3.3追求个性化精神生活,渴望得到关心理解问卷结果表明: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大多数青年人欣赏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满足紧迫的学习环境,平时她们性格活泼,喜欢时尚,渴望学校、老师多给予关心理解。由此说明,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在校护生的精神世界,营造适合她们健康发展的心理氛围。
4对策
4.1培养护生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是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组织护生参观医院,面对面了解患者的痛苦,诱发她们的责任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举办“畅谈梦想”晚会,使护生在从学校走上社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为护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者要在护生中创导温暖的学习、生活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人生态度,使她们从沉湎于传统女性思想中走出来,担负起对学业、对患者、对医院、对护理事业的责任。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医院实习,面对面护理患者,培养其职业道德感。将责任意识贯穿在护生成长的全过程,是从护生—护士成功转换,实现岗位奉献,岗位成材的关键。
4.2激发护生学习的竞争意识[1]在竞争中求发展,满足青年渴望成材的愿望。在人才的培养上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激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2]、换位式教学[3]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励护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和谐发展。
4.3引导护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知识、兴趣多样化会成为共同学习、相互倾诉的交流空间,引导护生的创新意识,及时了解护理前沿动态,增强向新护理领域探索的自觉性,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护士打下成功的基础,迎接新的挑战,创造美好未来。
4.4强化教育者内部服务意识[4]护生—护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培养、支持、帮助和正确引导。定期与护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重视合理需求。护生常常会因贪玩、上网等原因,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教育者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使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护生—护士的成长过程是连续的过程,也是教育者、管理者对其进行培养塑造的关键时期。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她们的发展性和连续性,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系统培养,为护生—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具有知识、技能、爱心的21世纪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爱军,徐虹.根据护士的年龄段特点分层进行教育培训的实践[N].护理学报,2006,13(4):8081.
[2]杨汝华,管慧.PBL教育法在中专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7172.
忽略绿化工程养护管理工作林业绿化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需要加强养护管理的工作,这项工作具有长久性、持续性的特点。但是从目前开展的工作来看,并没有得到应该拥有的重视。例如:局部绿化建设等城市、乡镇地区林业发展重点工程把养护作为整个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元素,加强养护,但是这些如果作为长期的养护管理却不能实现预期需要的标准。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苗木出现保存率低的情况,养护管理工作也不能落实,更谈不上养护质量,从而让城市、乡镇地区绿化景观的效果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资金因素的影响导致养护效果不佳绿化养护工程是一项长久而远大的工程,这个过程需要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养护过程属于后期工程,以管理为主的工程,没有进行单独立项,也没有相关资金的支持。很多临时性林业发展绿化工程在完工以后,没有资金进行养护保障。资金在申请程序过程中不够规范、不具备确定性。[2]因此,林业绿化养护管理单位则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样的现象是只有付出没有收入,直接导致养护效果不佳。不够健全的养护管理体系在林业绿化养护管理实际工作中,没有具备以生态为主导地位的良好意识,没有坚持养护与生态必须相结合的理念,管理体系发展缓慢,不能系统科学的进行指导,从而无法更好的付之于行动。林业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科技发展慢,管理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而且在工作人员素质上、专业知识上、市场化运作中资格认证等等都不够规范,也影响到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林业发展绿化工程养护管理的认识
改善观念,必须充分的认识加强林业绿化养护工程的重要系与必要性要重建设也要重管理、重养护,对于林业绿养护工程要认识到“三分种,七分养”的基本规律。绿化养护不能单纯的以为只是除除草、浇浇水而已的琐事,它也是整个林业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林业绿化的后期工程,具有长久性、长效性、持续性的特点,必须坚持长期实施。通过养护让景观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林业绿化工程在竣工以后,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标准,从而才能在各方面的条件下呈现出理想的、完美的绿化景观效果。同时,林业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作为林业工程的后期工程,必须做到精细科学的进行养护,不仅可以更好的保障景观原有的效果,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城市、乡镇地区这类基础绿化设施在设计上得到更好的优化,然后在进行加强施工的工作,再优化的良好循环体系。要重视林业绿化养护工程与城市、乡镇地区的文化相结合基层林业绿化养护工程要加强与区域文化相结合,从而才能呈现整齐生态效果,这样才能形成基层区域文化所蕴含的特色绿化绿风效果。景观效果的提升可以以养护为基础,重视区域历史、人文、习惯等特征,实现整体改造和提高,加强文化方面的创意,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大众需要的风景园林文化,使其林业绿化景观的效果提到质的提升,让基层林业绿化效果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全球化语境;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25-03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校和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两者得以互动的重要纽带。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校企合作的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在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中,高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得以更好地进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在互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高校礼仪文化建设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两者的互动方面没有凸显全面性等。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还不是太成熟,随着两者合作密切程度的加大,这些问题必然能够迎刃而解。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趋势研究
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趋势越来越表现为全方位、互动性、多元性。随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与企业合作,通过两者文化的互动来实现制度、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两者的互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全方位体现为:在企业文化和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校园礼仪文化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会进一步地影响高校教学体系的改变,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革新,即体现为全方位的改革;校园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文化的互动和作用下,文化不仅仅是文化,同时还深入到教学内部去,在影响教学本身的同时,还对师生的素质和思想模式进行了改革。以上的特征必然会成为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引导
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它是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软实力,企业文化的塑造强调的是企业本身的精神取向、文化内涵、凝聚力,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而对于校园礼仪文化来说,它对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礼仪文化从根本上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了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对于高校教学氛围的塑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交流中,通过校风学风、文化交流、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高度观念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价值取向。可以说,文化环境是一个组织得以前行的重要动力,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大门,对于人才的培养、教学环境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实现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与校园礼仪文化的社会对接和制度对接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对于实现校企制度对接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组织独特的语言符号,它代表了组织本身的管理方式、制度、经营理念等等。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的融合,学校会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帮助学生早日适应企业需求。在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下,校园礼仪文化能够促进高校的制度改革,以此来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对接,这就为高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打开了大门。总而言之,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礼仪文化的融合与对接,不仅仅能够促进文化的改观,同时还对学校制度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企业文化为校园礼仪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导
在校企文化交融和互动过程中,企业文化为校园礼仪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导,为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进行了方向性的说明,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学生能够从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吸收到一些积极的思想观念,在这种积极的思想观念的感染下,学生会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来了解社会,为未来身份的转变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并从在校期间就树立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另外,学生可以从职业位置的要求为出发点,增强学生未来对职位的适应能力等等。可见,企业文化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对校园礼仪文化进行了改变和熏陶,同时也进一步地影响到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起到了督导作用,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中出现的问题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礼仪文化,对于文化本身而言,它具有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兴校、文化品牌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一个组织独特的语言符号,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够从根本上来促进高校教学的顺利实现,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互动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过于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处于被动地位。下面将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校园礼仪文化落后于企业文化
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是目前两者互动中凸显的重要问题。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企业是收纳人才的场所,这种供求关系决定了人才的发生动向,不是高校决定企业发展,而是企业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这样,高校必须要根据企业文化来构建校园礼仪文化,加上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地掌握,这其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导致校园礼仪文化构建落后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其次,高校范围大、学生数量多、教学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企业则与学校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度。在两者的文化塑造方面来看,企业文化的构建和调整则比较容易,而校园礼仪文化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方面,高校礼仪文化的调整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二)两者互动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互动
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上,互相范围狭隘化、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这是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片面的,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企业过多地重视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才,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功利化色彩过于严重。高校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规划,为了提升就业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对于人才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单向度”的人才,他们只掌握了企业需要的重重技能,能够带给企业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却没有养成科学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知识储备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等,这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正是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的狭隘性,最终导致两者互动的片面化,没有体现全方位的互动,最终与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校园礼仪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校园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过程中,校园礼仪文化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不利于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塑造。一方面,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依据社会及企业的需要来进行的,它们是供求关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不得不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一来校园礼仪文化就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改变,因此校园礼仪文化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在很多高校的校园礼仪文化构建过程中,缺乏高校的特色与核心精神的支持,一味地迎合企业文化与企业需求,使得很多高校的文化塑造形式和内容都过于“散乱”,不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构建。这从根本上导致校园礼仪文化的构建处于被动地位。长久以来,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才培养效果。总而言之,只有扭转这种错误的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良性互动。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探析
(一)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结合点
要想实现良性的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必须要充分地挖掘企业及高校文化精神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之上来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交流。首先,作为高校来讲,必须要挖掘学校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理念,培育和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以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为依托,立足本位,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放宽对于人才的需求,站在人性化和高素质的立场之上,来对人才进行评价,重在考察学校背景、学校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而不能仅仅意味地看中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结合点,就是要求高校和企业能够站在同样的制高点上,对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要求,尽量实现企业精神与校园精神的融合。
(二)构建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教学体系
构建健全的校企文化互动理论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构建高校理论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工学结合等方面来进行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人才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能一味地实现与企业单向度的合作,而是要坚守本校的教学特色,构建富有本校文化特色但又不失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高校应该坚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核心精神,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交流,具有前瞻性地来对于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准确地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以此来开设别具特色的理论教学课程,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只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够从根本上来实现校企文化互动,让这两者在良性的互动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三)建立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及实践基地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的互动发展,就要建立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和实践基地,真正确保两者互动性的实现。首先,在高校课程设置上,要通过设置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安排实践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讲,可以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以此来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道路。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构建、多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参观,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企业的认识,让学生不断地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还可以通过奖学金等激励机制的完善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开展专业竞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积极开展专业竞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是企业文化与校园礼仪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邀请相关企业进入,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实践自我、提高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把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统一规范,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还可以直接邀请他们毕业之后到企业来工作,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开展校企合作的专业竞赛,对于校企进一步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
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既要与企业文化相统一,又要保持本校的教学特色,这是实现两者互动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校园礼仪文化来说,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来实现,比如开展校级的就业创业大赛,邀请企业的优秀人士或管理者来参加,对他们做出评价;积极邀请社会专家级企业优秀人士来高校作讲座,让他们给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规划,并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给予充分地指导。此外,在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礼仪文化的时候,还要根据本校的办学背景,及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等,来制定出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学校广播、校园报刊等形式来进行宣传,让其积淀成为本校的文化,进一步地来鼓励学生的发展。总而言之,实现高校校园礼仪文化的塑造必须要能够凸显本校的特色,这对于增强与企业文化互动的主动性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护理论文2100字(一):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方法: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并且病情变化比较快,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护的患者,所以护理人员的责任非常重要,有着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护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属于护理风险控制当中的一项薄弱环节。本院在2018年之后,将排班模式进行了改变,持续质量改进,并实施全程监控结果:直到2019年,在1年的改进以及实施当中,患者的需求以及监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有益于持续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减少了护理当中产生的差错,存在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中医内科护理医学的护理理念及其发展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护理方法,它在很多临床验证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将分析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的匮乏等等,对中医内科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4.小结
关键词: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循证护理
护理科研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或评价护理问题,通过研究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循证护理指护士在计划其护理活动时,能够将最佳护理科学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及患者的意愿三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决策,是一种科学的临床护理决策模式[1],护理学科要快速发展,必须要以系统和丰富的护理理论为基础,并在科研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理论,开展循证护理的基础在于有大量高质量的护理科学研究证据,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高低与护理实践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及循证护理实践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开展临床循证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某地级市三甲综合医院临床护士200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该院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在岗临床护士;工作时间1年以上。排除标准:从事非临床工作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生;因其他原因无法填写问卷的护士。
1.2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入科室发放问卷并讲解问卷的填写要求,之后统一回收问卷。调查工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第二部分问卷为护士科研能力自评量表[2],包括四个维度,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979,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均在0.7以上;第三部分问卷为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量表[3],共三个维度,25个条目,问卷的效度系数为0.940、信度系数为0.859。
1.2.2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和 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对数据进行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用Pearson相关分析护士科研能力与循证护理实践水平的相关关系。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93.5%。56.7%的调查对象工作时间少于10年;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5%;职称以初级为主,占70.4%。
2.2 科研能力 本研究中,187名护士的科研能力得分情况见表1,总体得分率较低,其中论文写作知识这一维度的得分率最高。可看出,被调查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较低。
表1 护士科研能力总体水平(n=187)
2.3循证护理实践水平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187名研究对象的问卷总分均分为4.10±0.53分,实践行为、态度、知识各维度平均分分别为3.65±0.83、5.12±0.90、4.32±0.71分,见表2。
表2 临床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各维度及总体水平得分比较(x±s)
2.4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水平、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科研能力和循证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临床护士两个问卷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科研能力与循证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分析(r)
注:~~P
①循证护理实践行为维度;②循证护理实践态度维度;③循证护理实践知识维度;④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总水平;⑤软件操作能力维度;⑥论文写作知识维度;⑦科研基础知识维度;⑧统计学知识维度;⑨科研能力总体水平。
3讨论
3.1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水平 临床护理科研能力是评价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4],要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需重视对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等级划分标准,本研究中,科研能力处于中、低等水平者占较大比例,分别占56.8%、39.5%,处于高等水平者仅占3.7%,这与其他研究[5]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护士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应引起临床护士自身和护理管理部门的重视,意识到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项科研能力中,得分指标最高的是论文写作知识,得分最低的是统计学知识。方玉桂等[6]研究发现临床护士的科研基础知识及统计学知识是护士进行护理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这说明护理人员的统计学知识和科研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比较薄弱,是最需加强的知识环节,应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培训或继续教育项目,提升科研能力的薄弱方面,促进临床护理科研的开展和护理实践水平的提升。
3.2 临床护士循证实践水平 循证护理是未来护理发展的新趋势,将在护理研究成果的推广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87名临床护士得分最高的是循证实践态度维度,这与国内外很多调查[7]结果相似,护士对循证护理实践持正性态度。得分最低的是循证实践行为维度,说明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循证护理实践行为现状不理想。我国循证护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需重视对护士循证实践思想的传播,并加大对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向的宣传力度,丰富循证护理实践的证据数据库。护理管理者需为开展循证实践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并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以推动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
3.3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和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 一项护理研究的成果只有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才会发挥最大的效能,才是研究的目的[8]。对于在临床和社区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护理科研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循证护理的作用[9]。本研究分析了护士科研能力和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科研能力总水平和各维度水平与循证知信行总水平和各维度水平间呈正相关关系(p
掌握护理科研知识,是进行循证护理实践的基础,培养护士查阅文献信息的能力,分析文献的能力、科研基础知识、统计学知识及论文写作知识等,利于培养护士查找证据、评价证据、运用证据、传播证据及分享证据的能力。临床护士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是开展护理研究活动的基础,而临床护理科研成果也将被作为新的证据不断地充实循证护理的证据库,一般而言,擅长进行护理科研的人,更擅长获取对护理工作而言真实、有用的信息。开展护理科研、进行循证护理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护理科研可充实循证护理数据库,循证护理也可推动护理科研成果的转换,是联系护理科研和实践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循证护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 刘瑞霜.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243-244.
[3] 杨如美.英文版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及循证实践影响因素问卷的初步修订与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1-117.
[4] 张美芬,尤黎明,刘可,等.我院护理本科生研究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322-1324.
[5] 韩梅.山东大学附属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1-37.
[6] 方玉桂,吴艳妮,等.护理人员医学统计学知识需求调查及继续教育对策[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5):559-561.
[7] Browm CE, Wickline, MA, Ecoff L, et al. Nursing practic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t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J Adv Nurs, 2009 ,65(2):371-381.
【关键词】中医护理 优势 和谐发展
当今社会中,健康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趋势,而中医早被世人所认可。在传统的中国大背景文化下铸成。它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融合了人文科学,还注入了自然科学,在护理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中医护理所具有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1.1 中医护理理论优势—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命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在治疗护理时,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同时注意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
1.2 方法优势—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护理方法
在中医药中,对治疗的疾病包含两种治疗法:药物治疗法及非药物治疗法。需结合外治和内治一起进行治疗和调节,使用才有效果。中医治疗最常见的药物治疗法是中医复方,它含有多种不同有效的成分,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体体质,针对各种因素,起到调节作用,运用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利用。非药物治疗法,是主要以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热熨、熏洗和气功等方法,当中针灸治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创举及发明,它针对人体体表的刺激,来进行身体调整,在我国广泛应用。
1.3 养生保健优势—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
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护理结合了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等几个方面,主要以加强对身体的调养,增加抗邪的能力,对疾病的侵入有所防范,最好在早期就能及时治疗。在人类追求返朴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4 操作优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易于推广
随着中医药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临床的同时中医护理的技术操作也得到明显关注。在治疗治疗小儿厌食常用的捏脊疗法;神经衰弱、长期头痛头晕应用药枕治疗的疗效显著;而对于风湿、类风湿性疾病多用温泉浴、泥沙浴;佝偻病、缺钙用日光浴进行治疗。此外还有火罐、热敷、熏洗、挑割、浴足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5 效费比优势—效益高、成本低
用中医治疗的护理费用与西医相比要低很多。当人们需要使用中医护理时,可以体会出,支出了较低的治疗费用,还能得到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的特定的含义,努力满足及符合我国城市居民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低的状况。
2 中医护理发展的思考与前景
2.1 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学科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中西医两者结合的发展,在实践中,中医学不断完成它学科的重要体系。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在两门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不断增长知识,在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层面上能得到更高造诣,所以能让它们更系统性,实践性与科学性。
2.2 优势互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
都有不同特色和优势的现在医学与传统医学中,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也有两者的局限性与关联性,但是它们主要是以研究人体为护理方法为对象,两者也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而共同去摸索着规律,而共同担任与参与人们的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任务。
2.3 中医护理纵向实现从基础向专科的发展,横向实现从医院向社区的发展
这些年来,中医在专科护理上有所突破。现在在某些大型的中医院中,普遍使用危重病人监护仪、血液透析等设备和心肺复苏、心脑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还是离不开护士的积极配合。在中西医治疗某些并发症时,这些专科护理运用会得到更有发展的前景及发展空间。
2.4 注重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医护理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
在新世纪的时代,更需要及时造就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基础扎实和有高水平创新精神的中医护理人才。这也是护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要把这些护理人才建立成专业的队伍,主要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来作为现在一项相当急迫的任务来看。
2.5 加强与国际间及地区性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医护理学术的繁荣
理学科的进展;在吸收国际经验时,也应向国际护理界推广宣传中医护理及信息传达,让世界了解中医护理,让中医护理为全世界的人们做服务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朱庆生,为传统医药适应人类医疗保健需求而努力[A]?编辑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集[G].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2-7.
[2] 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Z],2005.
[3] 林菊英,我国21世纪医疗体制改革与护理发展趋势[J]?实用护理杂志,2007,18(6):31.
1护理管理者在模式病房建设中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建设模式病房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临床实践。模式病房的建设要求护士由操作者转向多元化的角色,即直接提供护理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协调者的角色、顾问的角色和科研者的角色。而护理管理者(包括主管护理的院长、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的角色转变在模式病房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论文。
1.1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把执行医嘱和技术操作作为护士工作的重要部分。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护理人员的思维。要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必须有新的护理观作指导,而护理管理者应首先转变和更新护理观念,自觉进行角色转变。只有护理管理者角色转变了、观念更新了,才能带领广大护士树立科学正确的护理观,以迎接这场护理改革。
1.2护理理念即护理哲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所具有的思想与行为的信念与价值观[1]。主要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信念。护理哲理可以引导护士思考并指导护士的行为。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导致护理人员理念不足,使我国的护士在专业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因此,护理管理者首先应增强护理理念,实现角色转变,指导护士制订出本部门的护理哲理并自觉遵守,遵循哲理的指导思想做具体工作,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价值。
1.3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要求护士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理程序是系统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合乎“个别性、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的照护为护理对象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2]。护理程序为临床护理业务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结构合理的科学工作方法[3]。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抛弃旧的工作方法,学会运用新的工作方法——护理程序。只有护理管理者实现了角色转变,熟练地掌握护理程序,才能指导护士正确地运用护理程序,正确地对护士执行的护理程序进行评价,保证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而不流于形式,护理改革才能成功。
1.4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要求护士具备广泛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前护理人员大多为中专毕业,护士要成为病人的教育者、帮助者、咨询者,做好诸如心理护理、护理诊断及健康教育等工作,必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实现角色转变。护理管理者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做好在职护士的培训,总体策划。按层次培训护理人员,学习有关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论、护理程序、心理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患关系与沟通技巧等等,使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通过在职培训教育,明确在整体护理中各自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推动和促进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开展。
1.5护理管理者,特别是主管护理的院长,在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中角色转变,有利于护理改革与医院的发展,可使系统化整体护理纳入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协调各部门关系,逐步建立各方面的支持系统,尽量使护理人员摆脱非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护士的潜能和创造性,确保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到位。
2影响护理管理者角色转变的因素
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过程也是护理观念的转变过程及护理质量的提高过程,同时也是对护理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建立适应护理发展的护理管理系统提供了方法和实际内容。如何将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护理实践、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是实施护理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对护理管理者的挑战[3]。因此,护理管理者实现角色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而影响护理管理者角色转变的因素有:
2.1护理管理者的胆识。护理管理者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有无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向的境界,有无为改变我国护理学科落后现状的献身精神,对自觉实现角色转变影响较大。有胆识的护理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医学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我国护理工作落后的现状,使得护理改革刻不容缓。她们有不甘落后的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自觉实现角色转变,更新护理观念,增强护理理念,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而受旧的护理观念束缚较深,仍然按照传统观念思考、处理问题的护理管理者,满足于现状,不愿更新知识或更新速度较慢,将不能自觉地实现角色转变,并严重阻碍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
2.2护理管理者的知识。系统化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具备社会、心理、教育、伦理、健康等多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新的护理工作方式。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医学、护理、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带领广大护士真正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因此,护理管理者的知识水准影响着角色转变。知识水准较高,具有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对病人进行护理能力的护理管理者,能够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角色转变较快。而一些知识老化的护理管理者,缺乏求知欲,满足现状,不能胜任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有等、观、靠的思想,角色转变较慢,不能迎接挑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3促进护理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3.1院领导在选拔护理管理者时,要选拔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有胆识且知识水准较高的护理人员担任。
3.2经常组织护理管理者学习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向,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护理管理者的视野,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做护理学科的带头人。
3.3经常对护理管理者进行培训,设计自学课程,采用讲课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通过改变护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角色转变,推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崔书华,许玉华.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