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物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数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因此会产生各种错误,其中有一类浅层次的错误,又称形成性错误,就是误读。所谓“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新的知识时,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选择和切割而产生的对原意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是有意识的曲解,也可能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出现的无意识误读。小学生的数学误读大多是无意识的。过去我们对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分析往往局限于错误的形式与结果,而忽略了错误的层次分析,尤其是对误读的剖析,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小学生的数学误读发生率较高,产生面也较宽,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误读。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常见的小学生数学误读有以下三点:①视觉性误读。这是低年级小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读,主要特征是对符号或数码字母解读失误,尤其是在较为紧张的口算训练中,小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辨读符号准确率降低;也有小学生为追求运算速度,眼看口念心算,一心多用导致误读;还有的小学生符号解读能力较差,停留在“出声思维”阶段,一道算题非得要用嘴读上一遍方可“输入”,囿于课堂环境,他们不敢读出声,而只能在嘴里默读,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当看到其他同学已经做完时,他们开始着急,这时往往会出现误读,真是“忙中出错”。②趋同性误读。注意到两种数学模式之间相同性,忽视了相异之处,误以为可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而发生的误读。这是思维定势所造成的误读。最典型的例子是:“一条船上有75头牛,33只羊,问船长的年龄多大?”据浙江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的学生认为无解,而另外95%的学生居然根据已有的两个数据计算出了船长的年龄(75+33=108岁,或75-33=42岁)。他们的理由是,“凡老师出的题都是可以解的”。这就是趋同性误读。小学生的趋同性误读还有:在口算练习时,连续几道加法题之后夹一道减法题,一些同学仍做成加法;变式训练中,忽视算式中细微的差别,仍按过去的办法做;在应用题列式时,不根据已知条件获取信息(总数、部分数或总数、份数、每份数),决定使用何种算法,而是根据问句中的“一共”、“平均”等词简单分类,机械记忆,从而出现判断失误。③习惯性误读。这是一种模式性误读,由已有的模式对新模式产生的干扰所致,即心理学的“前摄作用”,也是一种知识间的负迁移。小学生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有人会根据数字特征来决定算法,如果给出两个数字具有倍数关系,他们首先想到用除法,因为可以整除,而忽视其实际条件的要求,这是他们头脑中已形成的“除法计算模式”(即“乘法口诀”的逆用)在起作用而出现的误读;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节时,小学生通过各种变式图形的辨认,在头脑中形成了单一三角形的模式,接着让他们数一数图形
附图{图}中有几个三角形时,一些人认为只有4个,而不是8个。发生这种误读的原因是单一三角形模式的影响,看到复合起来的三角形图形不会辨认,以为它不是三角形,这是“习惯性误读”。
小学生数学误读的出现具有双重含义:首先说明了学生已经在用脑思考数学问题,正在形成新的数学模式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形成性错误。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横加指责、讽刺挖苦他们,而是谆谆诱导,助一臂之力;其次,误读的出现说明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障碍,发生了困难和偏差,教师需认真分析、仔细反省:是由于自己的误导所致,还是学生的认知失误?是新旧数学模式之间台阶过大、坡度太陡,还是学生思维惰性或知识遗忘而产生的?教师应仔细分析,及时处理,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安梅梅 李晓东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缓蚀剂通常是通过与青铜器金属表面吸附、配位后在青铜文物表面形成一层铜离子与缓蚀剂紧密结合的配位型高聚物膜[Cu(Ⅰ)-BTA)]n[10,13-14],从而将在外界的铜离子包裹起来,防止“青铜锈”向内部金属铜的进一步转移腐蚀,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Cl-会在完成的清洗中去除,从而减少了青铜器的进一步腐蚀.其作用机理以苯并三氮唑(BTA)与铜离子的作用过程为例加以说明(图略).目前,常用的缓蚀剂主要有苯并三氮唑(BTA),5-氨基-2-巯基-1,3,4-噻二唑(AMT),2-氨基-5-乙硫基-1,3,4-噻二唑(AETD),2-氨基-5-乙基-1,3,4-噻二唑(AETDA),5-苯基-4-氢-1,2,4-三唑-3-硫醇(PTAT),2-巯基苯并恶唑(MBO),2-巯基苯并噻唑(MBT)和2-氧代苯并咪唑(MBI)等.其优化后的几何构型见(图略)缓蚀剂分子的构型一般而言,缓蚀剂分子与金属作用时其活性中心主要是分子中的氮原子(N)、氧原子(O)和硫原子(S)等杂原子[15-16],而这些杂原子主要存在于吡啶环、噻唑环和三唑环等分子及其衍生物中,这些杂原子又与碳原子相互作用,影响到缓蚀剂分子与金属的相互作用.所以,本文在利用Gaussian09程序在B3LYP方法和631+GD基组的基础上,对缓蚀剂分子中杂原子与碳原子、杂原子之间的键长(表略)和几何构型作了详细的分析,以利于研究缓蚀剂分子与铜离子的作用原理.通过对8种常见的缓蚀剂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后发现,其大多数分子成平面型或近似平面型结构,仅有PTAT分子的几何构型中苯环和三唑环各处于不同的二个平面中,其主要原因是二个环仅有一个碳碳单键相连所致.对表1的数据归纳后还发现,所有缓蚀剂分子中都存在共轭体系.在AETD分子中C1=N1、N1-N2、N2=C2和C2=N3双键的键长比非共轭体系中相应的键长(0.128nm、0.137nm和0.128nm)要长0.001nm、-0.010nm、0.002nm和0.010nm.可见,该分子中N原子以P轨道上的孤对电子参与共轭,使得C=N双键键长增长,N-N单键键长缩短;另外,在AETD分子中C1-S1-C2单键键长分别为0.178nm和0.177nm,比单独的C-S单键键长缩短了0.005nm和0.006nm,说明S原子中3P轨道上的电子也参与了共轭体系.在其它的缓蚀剂分子中也同样存在与AETD相似的键长增长与缩短的现象,可参见表1相关数据和图2中优化后的几何构型得到其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8种缓蚀剂分子都存在P-p共轭体系,而P-p共轭的结果使缓蚀剂中杂原子上的电子更易离域,p电子将更加容易转移到铜离子或铜原子上,从而形成配位键.同时,也利于未氧化的铜原子向缓蚀剂分子的空轨道反馈电子,使缓蚀剂分子稳定地与铜原子表面形成有效吸附,阻止了腐蚀介质向其它铜原子扩散.缓蚀剂中杂原子的电荷密度当缓蚀剂和青铜器相互作用时,缓蚀剂中杂原子的电子云会进入青铜器中铜离子的空轨道,从而形成化学键[16].缓蚀剂中杂原子的电荷密度越多,即净电荷越多,理论上则会有更多的电子进入铜离子的空轨道,所形成的化学键也愈加稳定,则缓蚀率就愈高,所以,通过判断缓蚀剂中杂原子上的电荷密度,就可以从理论的量化参数上初步确定缓蚀剂的缓蚀能力.,在缓蚀剂分子中杂原子N、S和O的电荷密度值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在该原子上相对于其它原子有较少的净电荷,而负值则恰恰相反.通过比较表2中的各种缓蚀剂后发现,杂原子中净电荷较多的缓蚀剂有MBI、BTA、AMT和AETDA,并且在N原子上的净电荷要大于O和S原子上的净电荷,所以推测在和铜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学键主要发生在N原子缓蚀剂的前线轨道能量前线轨道理论认为[15,17]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的能量EHOMO越低,则表示分子给予电子的能力越弱;反之,EHOMO越高,则分子向外提供电子的能力越强,随之亲和性也就越强.而分子的最低空轨道LUMO能量ELUMO越低,表明分子接受电子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另外,分子的最低空轨道与最高占有轨道的能量差(ELUMO-EHOMO)是分子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差值越大,分子越稳定,越不易参与化学反应;差值越小,分子越不稳定,越易参与化学反应.图3为文中所列的8种缓蚀剂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最低空轨道和能量差值.从图2中可见,缓蚀剂分子中EHOMO最高的分子是MBI,最低的是BTA;ELUMO中最高的是MBI,而最低的是BTA.从以上分析说明分子MBI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易于铜原子或铜离子发生作用,但不易接受铜原子的反馈电子,使得其形成的配位键稳定性降低,而缓蚀剂BTA则恰恰与MBI相反,能与铜原子或其离子形成较为稳定的配位键,但难于铜离子或原子相互作用.从图3还可见,缓蚀剂分子中最低空轨道与最高占有轨道的能量差E以AEDTA为最高,而BTA和MBI分子的能量差几乎一样.可见,要得到既能快速与铜离子或原子作用形成配位键,又可使其配位键键能提高的缓蚀剂是今后设计开发的又一挑战.缓蚀剂的最高占有轨道量子化学中的前线轨道理论认为,反应物间的相互作用仅在分子的前线轨道之间进行[15,18],所以要进一步了解缓蚀剂分子与铜离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就必须了解其分子的HOMO与LUMO的轨道分布,才能直观清楚的掌握缓蚀剂分子的作用机理.图4和图5分别为上述8种缓蚀剂分子的HOMO和LUMO轨道分布图形.从图4中可以清晰地看出,MBI的轨道能均匀的分布于整个分子的周围,增加了HOMO轨道在有效空间内的活性区域.这种分布提高了MBI分子的亲和性.从图5中可见,BTA分子的LUMO轨道分布较其它轨道更为均匀,有利于外界的孤对电子进入该轨道.该结论也符合ELUMO与EHOMO的变化.
本文对8种常见的缓蚀剂分子采用Gaussian09程序,在B3LYP方法和631+GD基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和反应活性作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分子成平面型或近似平面型结构,所有缓蚀剂分子中都存在共轭体系;并且缓蚀剂分子MBI、BTA、AMT和AETDA中所有N原子上的净电荷要大于O和S原子上的净电荷,推测其活性中心可能在N原子上;通过对所有缓蚀剂分子的HOMO、LUMO和E分析后发现,BTA和MBI分子在ELUMO和EHOMO上具有其特殊的能量值,并且在轨道分布图形中得到验证.结合以上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最具有缓蚀性能的缓蚀剂是苯并三氮唑(BTA)和2-氧代苯并咪唑(MBI).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单调模式,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表现形式多样化,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一)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大学物理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图形,如果仅靠手写,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在合班教学时,教师较多手写的内容不易被所有学生看清,这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将要讲的知识点事先做好课件,可以在课堂上节省出较多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讲解原理、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多媒体授课形式直观、有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传授知识的效果更好。
(二)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课中有很多难以直接感知的概念和运动过程,例如: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狭义相对论等,学生对这些物理模型仅凭想象很难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这些概念和运动过程用模拟的图像、动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的去感知物理现象和物理内涵,再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另外,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经典的实验过程做成演示课件,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对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多媒体课堂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当讲解完某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分析、讨论,当教师总结时,可以将已讲过的相关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再次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知道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节奏。针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多媒体课件反复演示、讲解,以免学生因不理解而造成兴趣低落。
(四)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物理学在本学科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多地演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的物理学家图片、视频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介绍一些当前的研究特点,尤其是物理学和本专业学科的交叉领域的研究特点,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物理视野,同时还能使学生对专业、学科有一个综合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物理学的重要性有了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实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具有上述优势,可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优势与具体的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以光的粒子性为例进行探讨。光的粒子性在《大学物理》的近代物理基础部分,《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的量子物理部分,以及《量子力学》均有体现,是大学阶段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因为光具有粒子性,所以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称为光电子。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将光电效应的原理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利用光电效应开发的光控继电器,如图1所示,其原理是:当光照在光电管上,光电管电路中产生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使电磁铁M磁化,而把衔铁N吸住。当光电管上没有光照时,光电管电路中没有电流,电磁铁就把衔铁放开,将衔铁和控制机构相连接,就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了。这种光控继电器可以用于自动控制,如自动计数、自动报警、自动跟踪等设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示意图,并让学生对光控继电器的这些应用展开探讨,拉近物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下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研室群策群力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质量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果不结合教学实际,仅仅是网上复制、粘贴制作而成的课件,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应用物理教研室各位老师在素材的收集和编排上融入了集体的智慧,针对每个章节、每个演示内容都做到精益求精。课件在教学使用中,我们还不断收集学生对课件的意见和建议,而后进行推敲、修改。制作课件要摒弃一劳永逸的态度,应该紧跟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课件内容,从而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把握好教学节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部分摆脱了手书的辛苦,但也出现了一些老师讲课速度过快,或者仅仅照着课件读出来等现象,这非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3]对此,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不是万能的,只有对知识系统、详细的讲解和剖析,才能够使学生听到关键内容。教师备课时对课件内容要烂熟于心,授课时可以以课件为提纲,实现课件页面与知识点讲解的有机对接,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安排进度。
(三)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如果过分强调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作用,只能导致教学重“形式”轻“效果”。从本质上讲,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只是不同的教学形式,并不对立。[4]尤其是对于大学物理教学,里面有很多重要公式,如果仅靠课件的展示,学生很难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时传统教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将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逐步书写出来,学生在了解公式推演过程的同时,能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对于部分例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书写出每一步的推导过程,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所以,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演示实验可以增加理论的可信度。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对物理实验的辅助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中存在的困难。
(一)模拟无法演示的实验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涉及高科技领域,如电子对撞机、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磁流体发电机等等。由于经费问题,学校不可能配备相关仪器,教材中仅仅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来描述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很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虽然通过教师讲述原理,再配合练习题巩固,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做出相关题目,但感觉总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不识庐山真面目。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缺少器材的遗憾。其中下载Flash课件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如果追求更高的视觉效果,可以在网上搜索某些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的一些DV作品,甚至还有一些国外学生的实验视频。这些视频使用的是真正的仪器,有真人操作,实验真实、过程完整,可信度高。在教学中使用时还可以用微机控制进行暂停或回放,实现动态和静态的转换,充分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补充实验的不可见过程有些实验只能看到最后的结果,看不到实验的中间过程,给学生认知带来了一定困难。例如,在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实验中,学生只能观察到灯泡是立即变亮(熄灭)的,还是过一会才变亮(熄灭)的,由此得出线圈对变化的电流有阻碍作用这个结论,但是并不能观察到直接的阻碍过程。这个过程虽然短暂,但它恰恰是自感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实际实验的演示效果是不到位的,如果辅助以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个阻碍的过程,将其放缓放大,学生就可以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自感现象的相关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三)对实验过程进行同步、动态的描述有些实验会同时涉及多个过程,或者同时有多个物理量会发生变化。如果再加上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就更增加了教师描述的难度。比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这个实验,电路中电荷的定向移动,充放电电流的产生及方向的变化,电场能和磁场能的转化过程是同步进行的;而电容器的电压、带电量、内部匀强电场的场强也随之周期性变化。如果单纯用语言描述,一次只能重点展示一个方面,而反复做实验,又体现不出同时性这个特点。运用计算机则可以体现实验特点,让学生“看到”这个过程的立体化、多元化特点。
二、代替老旧教具
历届高考题中,实验部分对仪器读数的考察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考点,也是热点。初次教学时,学生能看清指针或刻度,才能和教师的讲解同步。很多学校还在用十几年前的老式教具。教具比较笨重但是仍然不够大,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尺子上的刻度。以游标卡尺为例,准确读出游标和主尺的第几条刻度线重合是读数的关键;电表读数时分最小分度为“1”“2”“5”三种情况,估读方法也不同,必须由指针所在位置决定是否要四舍五入。看清是学会的一个前提。利用计算机,可以清晰地呈现各部分的构造,而且可以用鼠标移动游标或者改变指针位置,随机练习读数,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在初次讲授各仪器的读数规则时,最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它充当学生的放大镜、望远镜。
三、放大微观世界,缩小宇宙空间
高中物理涉及天体运动和量子力学这两个领域,篇幅不多,但对学生却有难以掌控的感觉。计算机可以减弱它们的抽象程度,将小的放大,大的缩小,用图片、视频把他们展示在学生视觉可控范围内。比如在讲解天体运动时,用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描绘天体运动图象、航天器的变轨过程、同步卫星的发射和运行情况等等。《王亚平太空授课》这段网络视频播出后,在中小学生中引起了轰动效应。如果将网络上通俗易懂的一些科普视频,引入到教学当中,可以增加物理课的趣味性,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天体运动知识后,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做一个简单的科普报告,与学生互动。至于在微观领域,由于宏观的印象根深蒂固,学生很难进入到分子的角色,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或类比宏观运动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时可用计算机来模拟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等现象,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的概念。毫无疑问,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四、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虽然现行的物理教材已对传统教材做过一番修改,书中已出现并渗透了一些现代信息及统计数据,但是只是一个大概介绍,浅尝辄止,无法满足一些求知欲强、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学生可以把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一步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交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还可以用QQ、微信等方式随时和教师联系,获得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且将一些优秀的成果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在贴吧或群里发表,方便大家交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地点的约束,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可以对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起到积极作用。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药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介绍了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山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山药又称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尿囊素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一般产值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22.5万元/hm2。
1生物学特性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都行块茎繁殖。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枯黄色。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当前栽培的山药品种主要有2类:一是普通种,通常又叫家山药,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淮之、农大短山药1号等。
2.2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2.3种子处理,培育壮苗
应采用零余子(俗称山药蛋、山药豆)和山药块茎段作种。种前需晒种1周以上,促进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打破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晒至表皮呈灰绿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山药块茎段晾晒至伤口向内萎缩,并从断面中间裂开。4月上中旬选择较肥沃的土壤掺以腐熟农家肥进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窝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沟栽植时,首先把沟内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两边,沟宽30cm,再继续将沟下40cm深的土层挖松,将拌匀的腐熟农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铵450kg/hm2、硫酸钾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提到沟上,培成宽30~35cm、高20cm的土垄,再将繁育好的山药苗栽植在土垄上。一般栽4.5~7.5万株/hm2,水肥条件好,密度宜小。为了便于搭架、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宜采用宽窄行相间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万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万株/hm2。
2.5常见的栽培模式
常见的栽培模式有:韭菜与山药套种、玉米与山药间套种、蚕豆与山药套种等模式。蚕豆与山药套种,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点蚕豆,来年3月到4月收蚕豆栽山药,效益可达15万元/hm2;韭菜与山药套种,效益可达18万元/hm2;玉米与山药间套种高效立体栽培,周年可生产蔬菜,效益更高,可达22.5万元/hm2以上。
2.6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徒长,促高产
多效唑对山药藤蔓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节间缩短、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顶端新生侧枝减少、花蕾发育不良、零余子生长受抑,能使山药增产10%以上。喷施多效唑的最佳时期在山药藤蔓满架,现蕾开花初期,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生长过旺的田块可多喷1次,间隔1周。
2.7搭架通风透光
山药是藤本右旋攀缘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长不利于通风透光和产量提高。搭“人”字架应在藤蔓生长到50cm以上进行,支架顶端用架材连接,并用绳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撑力和抗风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内的湿度,减少病害,从而提高山药产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钾肥,促进块茎膨大
山药喜有机肥,从播种到发棵都可铺施。在生长前期以藤蔓生长为主,应适当供应速效氮肥,进入块茎生长旺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是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一般使用的钾肥有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生物钾肥等。在山药生长期内,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钾600kg/hm2,
才能达到较好的高产效果。生长后期结合防病治虫,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还可达到保叶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虫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于夏季发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阴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或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
2.9.2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结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②发生时用毒饵诱杀或药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药的形成
在山药栽培过程中,因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山药在生长过程中改变了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产生各种奇形怪状的山药,如山药块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防止措施:①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谨慎施用种肥,防治地下害虫施用毒土、毒饵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②人工挖山药沟时应在冬前进行,通过冬春雨雪侵蚀冰冻使土块充分风化粉碎,随风化解冻及时填沟,填沟时仔细剔除上壤中的石块、砖块、沙砾等硬物。不要将大土块填入沟内;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厩肥和优质土杂肥,要利用夏秋季节气温高、易发酵腐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沤制。提倡有机肥和部分化肥在种植完山药后施入山药行间,把腐熟的有机肥铺施于2行山药之间的畦面上,耧划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将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药垄的两侧。
一直以来,物理都被学生视为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因为其涉及很多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而在某些方面,教师又不能将这些教学重难点的特点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理解和认识上感到抽象和困难。《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物理教学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可见,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电子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新课改极力提倡使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它可以将抽象、宏观、静态的物理知识以具体、微观、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第四章中《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因为高一学生还没有用守恒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对“机械能”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也具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能体现机械能这一概念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钱塘江大潮、泥石流、过山车、极限运动蹦极等,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几种情况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有什么特点,而后,我引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让学生通术,为学生创设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机械能这一物理概念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习全过程。
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深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传统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成绩分数的高低,将甄别、选拔功能进行了过分夸大,不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发展原则,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越来越惧怕,久而久之,甚至到了一谈物理就厌烦、抵抗的地步。《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鉴于这一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不可再把评价唯一标准放在学生学业成绩之上,而是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不仅学到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创造。比如,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应由原来以教师为单一主体向教师、学生、家长等多种主体进行转变,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由原来只注重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转变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方评价,如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对物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物理原理、具有创新意识等等;在评价方式上,应由原来的只有书面测试向多方式进行转变,如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议等等。这样,在实施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之后,既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有效基础。
三、结语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往往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灵活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主动探究知识,提升能力。比如,学习《向心力》时,笔者首先借助Flas模拟了这样一个情境:为了避免危险,一个驾驶员采用紧急刹车方式,另一个则采用急转弯方式。当动画播放到中途时,笔者进行了暂停,然后询问,启发学生思维:你觉得上述两种刹车方式哪种更安全?此时,学生热情高涨,思维碰撞,各抒己见。接着,教师播放动画,结果采用紧急刹车方式的那辆车安然无恙,另一辆翻了车。这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呈现实验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演示实验难以直接演示出来,有些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学生观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演示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引入课题,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可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演示效果,为新课实验探究做好铺垫。比如,教授《共点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演示实验的动态图景:①一细绳一端拴着一小球,拉着小球沿球面上升;②将悬挂在竖直绳上的小球靠在向右缓慢移动的光滑斜面上向右缓慢移动;③小球夹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转动的木板之间,转动木板;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屏幕演示情景,分析三种情况下小球的受力情况。这样,通过动态图景的呈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浓厚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呈现物理实验情境。
3.再现生活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生活情境,往往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真实、深刻的印象,刺激学生的脑、眼、耳等多种器官集中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架起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的桥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现生活经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讲授《力的合成》一课时,笔者事先用手机拍摄了一组有关生活实际的图片,如“车陷入泥潭、晾衣绳、利斧劈柴”等,并用摄像机录制了相关片段。在进行新课学习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上述拍摄的照片,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又达到激活学生思维,体验新知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复杂的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学生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理解透彻。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适时指导和点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关键点,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深化知识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把握物理本质特征。
1.突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中最具概括性的知识,它是教学的中心点和关键点,突破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前提,传统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的突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复杂为简单,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为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例如,在《机械波》教学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学生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然而由于其传播过程过于复杂,光靠教师的讲解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情境下波的动态过程,并把动作分解放慢,这样,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自然就能轻松地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把握机械波的本质特点,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教率。
2.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精华,化解教学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过程,难以理解和掌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一些复杂过程的细节或瞬时的现象生动地再现出来,形象地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演示,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分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和记忆。比如,教学《圆周运动》时,用绳子拉小球使其在竖直平面内进行圆周运动,球在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普遍认为球的最小速度可以达到0。为了增加学生的深切体验,深化知识理解,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慢速演示这一运动过程。
三、巧妙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便利,而且打破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学会搜索、查询、分析、鉴别、筛选、归纳、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并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增强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教学的迁移延伸,知识的拓展应用,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开展物理学习活动,多方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查阅搜集与此理论相关的理论体系、物理学史、物理学家传等,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开展相关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或借助网络查看我国发射火箭或宇宙飞船的实况录像和模拟视频,了解我国空间利用及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然后通过课件,自己输入不同的初始速度,模拟发射过程,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等软件虚拟仿真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或通过网络建立QQ聊天室、贴吧、论坛,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或利用微信、微博,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在物理学习当中遇到的障碍与困惑,以便寻求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不断完善自我。
四、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虽然功能强大,不过机器终究是机器,还不可能智能到可以和人媲美的程度,它们只会按照设计者最初设计的程序循规蹈矩地工作,毫无见机行事的能力。但是课堂上的学生,是鲜活的、有着独立见解的人,他们的思想不同,想法迥异,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需要老师随时随地解答。而这些工作只能由老师亲自去做,因为只有老师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有能力处置随机的情况,才能驾驭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而毫无生命的多媒体显然无法掌控瞬息万变的课堂状况,程式化的课件显然无法应对学生们奇异多变的想法。
二、情景真实问题
物理学注重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伽利略、牛顿、欧姆、爱迪生等物理学巨匠无一不是通过实验发现了科学真理,为人类科技的进步做出了不灭的功勋。因此,做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课堂上真实的现场实验效果是任何机器都完成不了的,纵然有五花八门的课件可以模拟一些实验,但模拟终归是模拟,不是现场实验,它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效果比起现场实验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效果要逊色得多,学生会感觉特别地不真实,留下的印象也会特别地模糊,对一些概念、定律的认识也会特别地肤浅,教学效果当然也会特别地不好。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亲临课堂,亲手做实验,亲自为学生演示实验,亲口讲解实验。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老师做的实验后,就会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直观的认识,继而升华到理论高度,最终达到熟练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问题的效果,从而完成理论指导实践的高级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的。可见,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处于次要的位置,充当的是配角的角色。
三、记忆效果问题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平面的、纸质的知识比起立体的、电子版的知识更易于人类接受和掌握。多媒体技术虽然很炫,可以多维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内容,但学生并不会买它的账,因为多媒体对人脑的刺激过多、过滥、过宽、过广,以至于大脑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孰轻孰重,该记住什么,不该记住什么。学生一节课下来,一头雾水,头脑昏昏,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教师常规的讲课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也是符合学生记忆规律的,是科学的,能达到很好教学效果的。当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注意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抢了老师的位置,不能分散学生的精力,让老师始终是学生目光聚集的焦点。
四、师生互动问题
好的学习效果必须通过课内外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方能达到。这就需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实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疑虑困惑,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布局,穿插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最终使教与学和谐统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当一个熟练的多媒体技术播放员,把提前准备好的课件显示或播放出来,就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室就成了影视院。学生需要老师的关注,需要与老师互动,需要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需要老师面对面的指导,更需要老师的肯定与赞赏,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而所有这一切,是多媒体技术无能为力的。
五、教师能力提升问题
课堂是老师的舞台,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学生是观众,也是参演者。为了演好这一台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戏,老师必须在课前备足课,备好课,对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须认真理清教学思路,把握好难点、重点,运用好教学方法,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这些对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另外,老师只有通过讲课,才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捕捉到一些有用的课堂信息,这对教师教学教法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都是很有帮助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就不能获得直接的、准确的教学信息,又怎么能探讨课改、教改等问题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常规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讲解、板书、肢体语言、批改纸质作业等传统教学技能是硬功夫,是不过时的,亲自授课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自己的业务素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大幅提升。相比而言,过度放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过度依赖课件上课就不能使教师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成了课件播放员,加之有的纯理论课件只是将书本上的推导过程和结论全部用文字打上去,并没有什么物理现象要表现,这实际上是电子版课本,毫无意义。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