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计认知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是近几年来导致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故加强ICP病员的临床护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产科护理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文现将本院自1988年初至1999年10月期间收治的ICP患者53例的临床分析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1988年1月至1999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53例,平均年龄27岁;分娩孕周平均37+3W,初产妇47例,占88.68%左右;经产妇6例,占11.32%;主诉孕期出现皮肤搔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46例,占86.79%;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7例,占13.21%;53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其中阴道分娩3例(包括产钳助娩1例),占5.66%;剖宫产分娩50例,占94.34%;自然早产6例,早产率11.32%;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9例,占16.98%;产后出血1例(该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度贫血),占1.89%。
1.2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见表1和表2)表1妊娠期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检测项目检测例数(例)异常例数
表2产后十天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分析IC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由于ICP患者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胆汁淤积引起发病,病因尚在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由于血清胆汁酸孕期均有明显升高,故使肝脏损害,使肝酶指标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以及其他相应指标变化;但是产后从所查病例中反应,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1.3ICP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1.3.1ICP患者分娩时羊水污染情况资料(见表3)
53例病例共58名新生儿(5例为双胎),死胎1例(由外院转入我院),活产新生儿57名,平均体重2759克。
表357名新生儿羊水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上表主要由于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沉积,引起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胎儿缺氧。
1.3.2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见表4)
表4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
1.4方法
回顾性资料分析
2、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
2.1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2.1.1焦虑
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搔痒(本文皮肤搔痒者达86.79%),皮肤搔痒率明显高于Lunzer报道的48%[4]。皮肤搔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搔痒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5)。可以采用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边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2.1.2自责、自悲
从表1反应,由于ICP患者在妊娠期实验室检查报告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诸多孕妇会自责自己饮食不当心,并且会担心是否患肝炎。同时,担心是否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会传染给亲友等等,有些会产生自悲心理。此时需要护士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告知该病乃妊娠肝损,而并无传染性,消除不必要自责和自悲,同时告之产后该病自然会缓解(通过表1和表2可以反应),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2.1.3紧张、担忧
由于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本文自然早产率11.32%),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本文达50.88%),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2.2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2.2.1及时、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
本院对于ICP药物治疗,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搔痒症状,改善肝功能(6),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对于需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者,应及早进行解释,以及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2.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
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护士应主动指导和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2.3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2.3.1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新生儿接生者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本文由于抢救及时无一例发生新生儿死亡。
2.3.2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4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2.4.1防止产后出血
由于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12.6%(3)、(7),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的维生素K110-20mg/d,这样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本院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故产后出血率仅1.89%,且该患者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
2.4.2回乳护理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1次/日,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2.4.3新生儿的护理特点
从表3和表4反映出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作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的补液输入(维持3-5ml/h输液泵维持);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舒适的保暖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除带入一例死胎外,无新生儿死亡。
关键词:人文价值教育;课堂渗透;理论基础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3-03
“教育理应包含教导和学习,但也有矛盾,有教导有学习的行为或活动,也不一定就是教育。这主要是因为教育中存在价值活动。”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对价值问题、学科问题等探讨,因为课堂中主要的“育人”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把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回归整个教育的原点。课堂作为学生教化和传递人文价值教育的重要渠道,应通过教材中富含的人文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施加影响,增强教育的教化功能,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关怀教育原理
关怀教育指的是从生命中学习,关注于从生活中转化的教育。她是对无趣的科目知识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关怀教育并非灌输可得,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是人内心深处直觉和神性的展现。关怀教育同时也是各器官的一个完美结合,换句话说就是思想、言语和行为的和谐,必须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人文价值教育坚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品格,因此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去提升学生良好的品格,关怀教育的目标是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并且知道如何在一个变化的和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界里做到至善至美。学校把“道德教育”设立为一个学科,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给出老师期望听到的答案,但是却不会把他们所学的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关怀教育是一个整体,要尽力去做任何需要的事情,以达到身体、大脑和情感的平衡。关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们相信自己,即使在面对生活中的考验时也要感到幸福,用自己的天赋和特长让自己和整个社会变得更好。
在“关怀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实现转变学科教师为学生人文价值教育的“引导者”与“榜样”。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到参与者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人文价值教育的承担者,其对学生人文价值教育引导责无旁贷。人文价值观念是零散的,虽然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学生在外界行为中去塑造。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人文价值理念的塑造是由外界引导,由表及里的进行激发,再由内而外的生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人文价值渗透中,教师的楷模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楷模不仅仅是闻道有先的知识传授,也不是把自身内化的人文价值教育思想灌输给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与“榜样”在关怀教育中的功能。
关怀教育的教师责任是:仁爱学生,并且表现出来;营造安全的环境(体能、社交、情绪方面),营造自由的环境,并且用灵活、一贯的原则和生活期望去美化它;为学校这个大集体做出贡献,知道每个孩子的名字,而且重视每一个个体;知道每一个孩子的长处与弱点,提供为此专门开设的活动;从孩子的整个生活背景中去观察他,在家庭关系中、在社会中跟学生的家庭保持联系;在集体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细微处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信,挖掘和发现学生具有的人文价值,并鼓励其发展。关怀教育的老师无时不在运用一些策略来尽自己的责任,包括讲故事、听音乐、引用名言和创造性的想象。@些对保持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平静很有效果,使得他们能够和内心进行自我沟通,以唤醒人固有的智慧和价值。一个老师通过认识学生的潜力价值和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巨大的转变。然而,学生通常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的。毫无疑问,不管任何时候,只要老师在教学中意识到关怀教育的原则,就可以带给他们积极的转变。关怀教育的教师通过唤醒学生内心和思想深处良好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认识他们拥有的一切潜质,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人格,而不是所教的知识。
二、主体性原理
社会发展,民主已深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个体社会生活的一种理念。学校课堂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已将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导推人了历史的深渊,关注个体和尊重学生人格已成为学生个体探究学习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民主对话与交流,成为高效课堂的一大基础,忽视主体性,缺失民主对话与交流的课堂中的说教则会遭到学生的抵制。人文价值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是基于课堂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开展的,忽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将很难达成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目标,加之,学生的学习是由其个体主动构建的,其排斥外界的强行施加。学生应该且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体,缺失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就不会产生学习。
(一)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渗透基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主动建构.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更需要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下主动学习。人文价值教育探索发现学习具有知识学习基本属性,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主动建构是课堂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基点和出发点。师生平等对话被公认为是道德教育的最优化途径,平等对话促成移情,有助于理解学生的情境与需求,可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教育建议,将师生之间的移情和共融,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人文价值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学习,因而必须在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人文价值教育学习又如同探索发现学习,可以培养师生的自主能力,师生通过该学习过程可以寻求到一种平等的对话,继而激发和碰撞出灵感。
(二)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和能力的潜伏性。科尔伯格也曾指出“儿童有其个体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其自发形成的,道德观念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人文价值教育中,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和思维构建起来,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对人文价值教育理念的建构。否则,学生一味地跟随老师训练,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机械学习和思维。在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渗透中,教师应珍视学生价值,关注学生潜能,认识学生差异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教育活动都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而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则更多聚焦在主体间发生的。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遵循主体间的特征,主体间的交互过程中双方不仅互相了解,且遵循共同的规则,双方互惠互利,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因此人文价值教育过程中师生、生生关系的核心是主体间的理解。马克思・范梅南指出“理解能让人了解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不同事物的感受,理解什么是充分必要的,能帮助年轻一代在道德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操上转化的更加完美和自立。个体在社会视域内不断的对自己的道德认识进行整合,不断重构自己与他人、集体的社会认知经验,并φ庑┚验反复反思与自我判断,最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最终形成道德上的成熟。”因此,在课堂人文价值教育渗透中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理解包含着互动与反思,互动反思促进主体间的相互了解,是主体间的情感、意识、人格得到交流,最终形成对世界的理解。课堂中师生、生生理解与相互融合促价值教育主体在他律――自律中反复调节和促进。
三、尊重事实与灵活实践原理
尊重事实要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兼顾人文价值教育目标,利用课堂中的偶境进行人文价值教育渗透,把握时机抓住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人文价值教育理念提升的任何偶发事件,即时即兴挖掘人文价值教育渗透时机。
(一)灵活实践――人文价值教育渗透抓手。人文价值教育指导于实践,来源于实践,课堂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教育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需要在实践中被强化。学科知识教学是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情境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上,人文价值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都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混乱的知识结构化,生硬的技能娴熟化,同时也需要教师考虑情境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教育,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道德判断要形成冲突。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人文价值教育将使其终身难忘,因为其价值判断是固着在知识结构上的,也是在自身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一、实施背景
本校是一所由多所农村初中撤并的全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 多人,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认知水平都停留在较低水平。面对学生多、管理挑战大的实际情况,本校采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在前期的实施
(一)军训
利用军训契机,强化铁的纪律和服从观念,为宿舍管理打好前奏。开学初的第一周组织新生参加军训。
(1)军训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纪律和服从观念。
(2)在此基础上,各班军训教官定时走入寝室,对学生进行内务整理培训,重点训练整理床铺、牙刷脸盆摆放,通过教官手把手指导,让学生明确严格的内务标准,为今后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二)宿舍管理员负责监督寝室内务工作
(1)内务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内务整理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培训物品摆放和床铺整理。
(2)每天定时检查。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计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生活指导老师,监督教育学生遵守寝室纪律。
(三)生活指导老师对学生寝室纪律进行监督管理
(1)进行寝室纪律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寝室纪律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强调熄灯后不讲话、不吃零食,按时起床,排队出入。
(2)每天早晨检查学生按时起床情况。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有秩序地走出寝室。
每晚巡视宿舍,检查学生就寝纪律。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记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宿舍管理员老师,监督教育学生搞好卫生内务。
(4)班主任前期指导。前一个月,班主任每天进入自己班级寝室,加强师生沟通,同时对学生的纪律和内务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5)德育处教育,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每一栋宿舍进驻一名德育员,每晚对违纪学生进行现场教育。每隔一月,根据各种评分,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
三、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
从2009 年9 月至今,学生的宿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都有极大改观。寝室干净整洁,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学生出入寝室次序井然,队伍整齐,按时就寝,就寝环境宁静而安详,按时起床,起床号一响,各寝室成员快速而敏捷的处理好内务,打扫卫生,排好队伍,有序的到食堂就餐,队伍中不时的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应该说,宿舍住校生面貌的改观,是校领导及教师辛勤付出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严格规范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一)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二原则
通过对本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及其制度的大致整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精细的制度,把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严格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指无论做何种事情,都要以关心人、谋求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严格要求恰好是为了关心孩子,唤醒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朝着健康的人生方向发展。孩子一旦离开了严格要求,可能就失去了一种最为有效的规范人生的方法。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未来的高度负责,也是制度得以运行的保障。
其二,人性化的关怀。正是广大教师和校级行政人员的辛勤付出,才保证每一项制度的顺利运行。
在开学之初,学生都明白,当他们就寝时,老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行政班子成员和值周老师正为他们巡夜,甚至他们知道,班主任家里的小宝宝正盼着妈妈回家!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他们能理解这份关怀。
总之,我校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本身就已经包含着许多人性化管理因素。而就现状而言,如何更多的融入人文化、人性化管理因素,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将寝室管理工作办得有特色,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构建
1.必要性分析
(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①倔强任性,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看问题看待事物片面偏激,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容易引发逆反情绪。
②由于家庭经济较好或成绩不错,逐渐形成优越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③家庭离异或家庭变故,造成性格孤僻。
(2)全寄宿制学生的特殊问题
①寄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不适应在校生活,或生活不能合理安排,萌发消极的退却思想。
②寄宿生和以前相比,和父母亲的沟通几率减少,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少。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疏导途径,长此以往,容易内向,自控力减低。
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导,寄宿生在校时间远大于在家时间,从时间意义上而言,学校已然成为他们的第一家园。因此,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精心打造学生的家园,增强学生对校园产生“家”的认同,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极有必要。
2.现行模式中的人性化管理因素分析
当前我们较为严格的宿舍管理模式中,本身就已经渗透了人性化管理的因素,笔者作为生活指导老师的一员,欣喜地发现很多闪光点。
(1)学校设立一名专职校医,专门负责学生的健康咨询和疾病治疗,如果学生生病,即便是在半夜时分,校医接到电话也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治疗。
(2)生活管理员的职能也发生某些转变,从最初的内务检查,到目前的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温馨的服务。天冷时,为学生烧热水,学生衣服破了,从家里带来缝纫机,为学生缝补衣服,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生理所当然的把他当作可亲可敬的长辈。更便于做学生工作。
(3)生活指导老师在管理寝室纪律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向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利用熄灯前的时间,利用平时了解的信息,利用正规或非正式的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树立信心;巡夜时,帮学生盖好被子,每当此时,学生都会流露出感激的目光。
(4)班主任老师形成了定时进寝室的惯例,在熄灯前学生寝室总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5)德育处举办一系列课外活动,丰富住校生的课外生活,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尽情展现风采。
上述表明,人性化管理因素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有所体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构建网络化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四、关于全面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若干建议
1.建立沟通机制,开辟教育第二战场。设立心理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挑选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协同心理咨询老师,定期约谈有心理异常或心理困惑的学生。定期到班主任、德育处、宿舍管理员、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做好学生名单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