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外交思想论文

外交思想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外交思想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外交思想论文

第1篇

【依托项目】该论文也是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3zy0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5-01

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不论是哪种类型或层次的外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赵芳分别对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和琼州学院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国外文化知识主要来自于外语教学,其中50%的学生表示也经常通过媒体了解外国文化,19%的学生表示经常和学校的外交接触,17%的学生偶尔参加文化活动或培训,8%的学生偶尔参加驻华外国机构的活动,3%的学生与学校外交以外的其他外国人接触。97%的学生从未去国外旅游、探亲或游学。外语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国家未来跨文化人力资本的语言与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学的内核,鉴于此,本论文聚焦于“大学英语精读”和“美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程,从微观层面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渗透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精读”和“美国文学”中的文化渗透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意识、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五部分组成。“渗透式”模式是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主线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中,形成完整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英语精读” 课程是专业基础模块的第一门课程,总学时最多,贯穿整个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因此抓好这门课程文化教学的合理渗透对整个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分别整理出各单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将其与该单元语言点紧密融合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具体包括中美教育中的交流与独立、中美谈话方式的差异、中美银行发展及特点、说说中美侦探小说和间谍形象、中美思想文化渊源、说说“天人合一”、 自然对人的精神与性格的作用(中美对比)、说说儒教和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犬儒主义与老庄思想、认识及中美对犯罪的惩治、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中国侠士与西方骑士、透视中国民族政策与西方种族政策、美国的独立革命与中国的、文明与欲望等。

“美国文学”在我校是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教材,我们精心设置第一文化课堂和第二文化课堂,构建跨文化语境,提供文化信息和开展文化体验。第一文化课堂每个单元结合文学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中美文学、文化比较,包括富兰克林道德伦理观的中国渊源、爱伦?坡与鲁迅小说创作之比较、爱默生与中国当代文学、陈小青与《霍桑探案集》、《白鲸》中的辩证法、梭罗与海子、苇岸、朗费罗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马克?吐温的中国情节、从《海上扁舟》反思人文主义、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老庄思想、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继承与创新、福克纳与莫言作品比较、白先勇与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意义等。第二文化课堂包括学习汇报表演(以辩论赛、诗歌朗诵、演讲、戏剧形式)、“我说名著”读书报告会、自习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制作PPT展示)等。

第2篇

论文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转贴于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第3篇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右翼势力;亲台;国家利益

中日两国在1972年9月29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宣布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从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就成了邦交正常化以后应当尽速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从1974年11月26日,三木武夫出任日本首相说起。

起初,三木内阁对和平友好条约还是比较积极的。三木就职后不久,在12月14日的国会全体会议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曾明确表示:要“促进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宫泽喜一外相于12月19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也说: “在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问题上,我不想放慢速度,要尽快搞”[1]

然而,在执政的自民党和三木武夫内阁中,充斥了右翼亲台势力,给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平添了巨大阻力。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日台“断交”后日本亲台势力在阻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日本政府同台湾正式断绝“外交”关系,日台关系让位于中日关系,中日两国成为行为的主体。但在日台“断交”的表层下面还有许多暗流,日本国会、政界、舆论界和思想文化界试图恢复与台湾“外交”关系的大有人在。他们在日本很有影响力,并且用行动推进日台关系的实质性发展。

“台湾邦”就是亲台势力在政界的一个典型代表。

所谓“台湾邦”,是指在日本自民党内由右翼国会议员组成的亲台团体。普遍认为其开山祖是岸信介、佐藤荣作兄弟两人。当时的主要成员包括石井光次郎、椎名悦三郎、船田中、贺屋兴宣、滩尾弘吉等人。他们思想的共同特征是:亲台、反对日本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反对中国加合国,在日本有很大影响。按照《台湾》一书作者戴国的说法,台湾帮“拥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集团和旧日本军人集团两者的关系因日本式的义理人情而得到超乎想象的增强。它确立了后来的日台关系的大框架,成为支撑它的主要基础。”[2]他们坚持把“日台条约”的有效性看作是日本对台应坚守的“信义”。自民党的元老人物、“台湾帮”中的强硬派贺屋兴宣即使在1972年中日建交后,还在鼓吹中日间不应该签订和约,因为日本已和台湾签订了《日华和平条约》,不可再有类似的条约。

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又名日台恳谈会,是1973年3月14日由日本自民党国会议员发起成立的亲台团体,也是日台关系中实质性的内容之一。负责人滩尾弘吉、藤尾正行等人与台湾政界联系密切,企图使“断交”后的日台关系保持准官方的性质。关于这一点,武见敬三指出:“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并未主张日本政府与国府恢复外交关系,但是仍然承认国府代表一个独立的国家,日本政府应该将国府视同正式外交上所承认的国家政府看待,而与之维持良好的关系。”[3]

青岚会:由自民党鹰派议员玉置和郎纠集中川一郎等部分鹰派议员根据岸信介的意图于1973年7月成立的亲台团体。曾提出关于恢复日中和平条约谈判的四个条件:谋求保全台湾的地位;确立日本关于反霸条款的立场;要确认尖阁列岛()是日本领土;要确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已消失。如果这四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不承认是外交谈判;如果外相没有信心使上述条件得到满足,就不应当访华。1975年1月,玉置和郎曾要求三木首相从“日中和平条约”中删除“和平”二字。1977年10月,又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在缔约前“应书面要求中国废除中苏军事同盟中敌视日本的条款”。1978年5月,抓住“事件”(1978年4月中国渔船为追捕鱼群而进入附近)攻击中国是“表里不一的国家,不应同其缔约”。[4]虽然中国政府指出这完全是偶发事件,应当把领土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不应当利用此事件拖延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但是,却仍导致了日本外相访华计划的后延。

以上是自民党内右翼亲台势力的典型代表。此外,在日本国内还有一大批右翼团体,如右翼团体青年思想研究会、大日本爱国党等,他们同台湾往来密切,频频阻挠、破坏中日间的友好进程。

1976年12月,福田赳夫出任日本新首相,开始实行全方位外交。

1978年以后,围绕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苏联霸权主义迅速扩张军备从而使其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引起了美国和日本的极大警惕。这种形势下,尽速地与中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以遏制苏联霸权主义势力的扩张,已经成为关系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利益的当务之急。

其次,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扩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日本的经济界巨头纷纷访华,并催促福田首相早日决断,推动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早日签订。在此间,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原则,继续做日本政府的工作。《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最终突破重重阻碍,于1978年10月23日正式生效。

现在回过头来看,日、台间所炮制的“恩义论”也好,“台湾情结”也罢,固然影响着中日间的友好进程,但是,与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一样,国家在非此即彼的利益选择上一般是弃小择大,决然不会舍大而求小。就本质来说,国家利益的重炮是不承认任何国家与民族界限的,也不认什么意识形态,只要有利可图,就像英国亨利・帕麦斯顿所说的那样,国家关系中“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

【注 释】

[1] 冯瑞云,高秀清,王升.中日关系史(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9.

[2] 戴国.台湾:岩波书店,1988.153.

[3] 若林正丈等.台湾百科,东京:一桥出版社,1996.152.

[4] 文国彦,兰娟.战后日本右翼运动.时事出版社,1991.184.

【参考文献】

[1] 冯瑞云,高秀清,王升.中日关系史(第三卷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精品丛书编委会.共和国外交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 陈奉林.战后日台关系史(1945~1972).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冯昭奎.对话:北京和东京.新华出版社,1999.

[5] 天儿慧.日本人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5篇

论文答辩不是毕业论文的简单复述,也不是把论文向评委们宣读一遍,而是面对学术专家们的一次严格紧张的过关考试。所以,在答辩之前要有所准备。

1.准备讲稿

讲稿是答辩者在答辩时宣读的稿子,它可以比摘要较长较详细一些。其长度,根据所限定的宣读论文的时间而定,最好能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这样不至于时间到了,你还有很多没宣读,而且越靠后内容越重要,以至于影响评委对论文的评价。

讲稿其实是一个详细的论文提纲,它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背景和意义。即选题原则和依据;

(2)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主要指出存在的问题,表明本课题研究的针对性。这部分要简明扼要脉络清楚,不要拖泥带水占更多的时间;

(3)论据材料。论据材料分理论材料和应用材料。对于已经被实验证实或具有生产应用效果的应用材料,答辩中要洋细说明,因为这些材料很有说服力。理论性材料则应说明其来源和出处,证明其确凿无误。

(4)论证过程。论证要符合逻辑,点出论证的几个关镶步骤,让人确信论文经过了严密的论证过程。

(5)论点介绍。论点要正确,结论要合理,这是论文的首要问题。写提纲时,可以列出几条重要的结论,宣读的时候条款清楚纲目分明。

(6)结论要实事求是既不自我夸张,也不自我贬低,慎用诸如“填补了某某空白”“达到某某先进水平”等语言,评委们是很忌讳这种表述的。

有时可以把论文提纲投影在字幕上,供评委们参阅。

2. 准备答题

答辩过程中,评委们提的问题通常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考察论文工作是否为本人所做,作者对论文工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

(2)引导作者对论文中创造性工作和独到见解做进一步阐述和发挥;

(3)询问论文中存在的错误、含糊及未展开之处,以及本人未认识到的重要发现和工作;

(4)请本人对论自我评价,今后如何继续开展工作;

(5)提出与论文答辩有关的问题,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科研及表达能力等。

因此,应根据论文的内容,准备一些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准备答题时应考虑详细一些,全面一些,甚至把自己作为评委来设计答题。这些答题也许和提纲上列出的有些内容雷同,但它更详细些。一般讲,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准备:

(1)你为何要选择这个题目? 该选题有何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有什么作用?

(2)论文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内容重点是什么?

(3)在你研究的课题中,已有哪些成果.前人做了哪些工作,他们的主要成果和主要观点是什么?目前有哪些争议的问题,你持哪种观点,你从哪方面进行论证的?

(4)论文的观点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5)论文中有什么创新,提出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前人成果有什么借鉴和补充?

(6)在写作中你参考了哪些文献,重要引文的版本、出处及主要参考文献的作者情况如何?

(7)与你的课题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你了解和掌握得怎样?

(8)在你的研究中,有没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没有应该解决但因力所不及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你认为薄弱的地方是什么?

(9)你对本课题的研究还有什么想法,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后应该如何改进?

3.心理准备

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不害怕,不轻视,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要想获得毕业证,必须通过答辩这一关,害怕也要过,不害怕也要过,索性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轻装上阵。轻轻松松就会很好发挥应付自如。当然,轻松的前提是要做好一切物质准备,打无准备之仗,有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才可能放松紧张心理,满怀信心地去迎接评委们的检阅。

为此,要了解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常识,如答辩的目的、过程、要求,熟读有关规定,参加一些别人的答辩会,向毕业生了解情况,吸取经验和教训;了解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情况,知道他们都是哪方面的专家,擅长什么专业等;熟读毕业论文,使其烂熟于心,随便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进行试讲练习,可以对自己讲,也可以对别人讲,请同学们当评委,提出意见,作出改进。

学位论文答辩是人生中值得记忆、非常光荣的时刻,要以愉快和自豪的心情去通过答辩。

4. 参加答辩会

参加答辩会,要带上论文底稿和有关主要资料,以备答辩时查问。还要带上笔和笔记本,及时记下评委们提出的每一个向题和意见,然后按顺序回答。

首先要从从容容地把论文讲稿宣读完,最后别忘了向曾经给予过你指导的老师道一声感谢。然后避备好笔和纸,静静地等待着评委们的提问。

评委提问时,要集中精力,认真地把所提问题的意思正确记录下来,不一定一字不拉地记,只要记全意思就行。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理解清楚,不可贸然作答、因为回答不理解的问题,必然答非所问。这时可礼貌地请提问者再说一遏,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复述出来,请问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样,就可作出回答。

回答时,应充满自信,落落大方,用流利清晰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但也应谨慎行事,有把握的可以充分回答,以发挥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优势,表现出你的才能和理论深度。没有把握的,不要辩解,不能狡辩,不能借题发挥,不能信口胡说,更不能企图蒙混过关。因为评委都是权威,对该问题有很深的研究,他提出这个疑问肯定是有根据的。遇到达种情况,可以事实求是地表示,自己还没有搞清这个问题,今后一定向前辈们学习,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做并不表明你无知,反而说明你虚心好学,博得评委们的好感和谅解。

所谓答辩,就是有“答”也有“辩”,允许答辩人对某个问题进行辩论。有时评委们故意提出一个反面论点甚至错误论点,引导答辩人辩论,以考察其辨别正误的能力。

第6篇

【内阁大库档案检索】

“内阁大库档案”包括诏令、题奏、移会、贺表、三法司案卷、实录稿本、各种黄册、簿册、内阁各厅房处与修书各馆之档案,以及试题、试卷等各色文书约31万件,是研究明清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法律的珍贵史料。这批档案在清末由于库房损坏而被移出大库,辗转迁播,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

到目前为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已完成档案登录155,000多件,撰写提要98,000多件,扫描档案38,000余件,出版《明清档案》370册,共约50,000件。目前所有文字提要与全文影像已实现网络检索,其中包括对外开放的文字目录检索和授权使用的全文影像检索两部分。

内阁大库档案的文字检索内容包括事由(档案内容的提要)、时间(档案发下、进呈或移会的时间)、职官(档案上奏人的官衔与姓名)、册别件号、登录号、文件别、备注等。如在具奏栏中输入“张廷玉”,便可从数万件清代档案中轻而易举地检索出这位清朝重臣的945件奏折所在。

【台湾中研近代史所藏清代文献检索】

这个资料库似乎是中研院近代史所的内部使用资料库,资料库没有导航页面,也缺乏相关说明,但没有检索限制。包括近代史所藏经济档案函目汇编、近史所藏外交档案函目汇编,内阁汉文黄册、内务府奏销档四个子录。此外,网络上还有近史所藏刑科题本提要目录、近史所藏俸饷册提要目录以及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外交档案,也都没有必要的说明。

【明人文集联合目录及篇目索引】

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开发,包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及汉学研究中心所藏明人文集,以建置联合目录与篇目索引两大功能为主,具备文集书名、作者、版本及馆藏地多项检索功能,并可全文检索作者小传及序跋、附注等。

受到时限和周期的限制,传统的论著索引的动态信息相对滞后。而以网络为载体的论著检索数据库具有信息量大、更新迅速的特点,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

【中国考古学资料库】

这个数据库由台湾史语所开发,主要是搜集中国的考古学报告及研究目录,内容系以《中国考古学年鉴--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为主,主要包括考古学专论、分论、田野考古资料、美术考古、古代工艺科技等,增加史语所研究人员所搜集的相关专题研究书目,并对照日本《东洋学文献类目》加以补充。

【经学研究论著目录检索】

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开发,根据汉学研究中心民国1994年和1999年出版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1988-1992)两册印刷本资料汇整而成。资料收录范围涵括公元1912年至1992年八十年间台湾、大陆及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总共收录经学研究相关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讨会论文、报纸论文等35,900余笔。提供全文检索、类目浏览、关键词查询、作者、书(刊名、期刊、论集名)索引浏览。

【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检索】

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开发,内容系根据台湾汉学研究中心1998年出版的《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1912-1996)》印刷本目录制作完成,收录范围含括公元1912至1996年间台湾、香港、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旁及国内所能收集到的日文西文论著,兼及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所收藏有关两汉诸子研究的相关资料,可提供全文检索、类目浏览、关键词查询、作者、书(篇名、期刊、论集名)索引浏览。

【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检索】

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开发,内容系根据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出版《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印刷本目录汇整而成。资料收录范围涵括公元1908年至1997年间,海峡两岸、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学者之研究成果,并旁及海外汉学家各研究目录,总共收录敦煌学研究相关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讨会论文、报纸论文等12,000余笔。提供全文检索、类目浏览、关键词查询、作者、书(篇名、期刊、论集名)索引浏览。

【史语所同仁辑唐宋明清史书目】

收录了台湾史语所研究人员所辑录的有关唐宋明清史研究的中日文论著多种,但体例不一,范围不详。

【郭店楚简论著检索】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竹简中,发现了大量先秦佚籍和与传世典籍的早期写本,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成为近年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热点所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开发的“郭店楚简资料库”,不仅能够检索郭店楚简的全部释文,还提供了近年来郭店楚简研究的主要参考论著检索。

【《黄帝内经》研究论著书目检索】

由台湾史语所生命医疗研究室开发,包括“传统时期中国的《黄帝内经》研究论著书目”、“传统时期日本的《黄帝内经》研究论著书目”、“当代《黄帝内经》研究论著书目”、“当代日本《黄帝内经》研究论著书目”、“当代日本《黄帝内经》研究论文书目”、“当代西文《黄帝内经》研究论著与文献书目”、“当代韩文《黄帝内经》研究文献书目”、“当代台湾《黄帝内经》研究书目”“中文研究文献书目”等几个子数据库。

【唐宋文学研究论著检索】

由台湾元智大学“网络展书读”中华典籍网络资料中心开发,可检索相关论文的著者。刊名、卷期及论文关键词和提要。

【红学研究资料库】

由台湾元智大学“网络展书读”中华典籍网络资料中心开发,包括红学研究计划检索、红学学位论文检索、红学期刊论文检索、红学研究论著检索几个相关数据库。

【宋代诗词论著检索】

由台湾元智大学“网络展书读”中华典籍网络资料中心开发,可检索题名、著者等内容,编码为简体中文。

【佛学书目检索】

由台湾大学佛学数字图书馆暨博物馆开发,包含书籍、期刊杂志、博士硕士论文等资料。

【国际汉学博士论文摘要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典藏的海外汉学博士论文为主,搜藏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等,总计约有9,000种,皆为国外大学从事汉学研究的博士论文。数据库提供全文检索、论文题目(作者)、毕业学校、学位名称、主题分类等索引浏览。

【史语所同仁著作目录】

收入了台湾国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众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除文献提要和论著检索外,网络上还有一些构思新颖,功能实用的数据库。

【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中西日期转换是历史研究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曾有多位史学家穷数年之功编制了多种中西历法转换的工具书。台湾中研院根据薛仲

三、欧阳颐的《两千年中公历对照表》编制了“两千年中西历转换系统”,只要输入国号、帝号、年号、干支、朔闰等内容,便可进行中西日期转换。遗憾的是,这个系统只从西元公元元年,即汉平帝元始一年开始,对于公元前的日期,尚无法检索。

【搜文解字古文字资料库】

由台湾史语所开发,资料库分甲骨文、金文、周文字三部分,选择偏旁字型总表,可进入相应的资料库,资料库内容包括字头、字形、析形、词性、词义、辞例、出处、语义和说明,部分辞例可链接拓片图像,以便使用者参考。

【汉代墓葬与文化资料库】

这个资料库是对汉代物质文化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由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开发,包括汉墓资料库、铜镜玺印资料库、汉画资料库三部分,收录了相关的文物的图像、形制、出土地点、日期及著录期刊。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涉外礼仪 高校 人群

当前我国高校为提升办学综合水平和改进教育体制,一方面在国际上参与双边或多边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另一方面积极做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到校任教的引智工作,外事工作在高校全面及高层次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外事工作涉及内容不断拓宽领域,参与人群范围不断扩大,涉外交流活动能够得以顺利有益进行的前提和保障是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恰当运用。在高校中目前有四类人群与外国文教专家或者外宾有较多跨交化交际,即外事管理干部、院校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根据各类人群自身特点以及涉外活动重点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涉外礼仪也有所区别。

一、外事管理干部全面培养涉外交往能力

作为学校的对外窗口和桥梁,高校外事工作要坚持以内事带外事,外事促内事,真正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鉴于外事的特殊性和服务性,高校外事工作一般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或者外事办公室负责,而具体的外事工作都是由外事管理干部及工作人员来开展,他们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外事工作的成效。外事无小事,外事工作的任何一个部分或者细节都应注意行为礼仪得当,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个人形象,更体现着学校乃至国家的尊严。

1、在思想政治立场坚定前提下,以得体的涉外礼仪进行外事工作。

外事管理干部与外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非常频繁且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做到有礼有节,切忌发生文化冲突。但是做到有礼有节并不意味着一味顺从或迁就,正如总理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政策,首先要做到立场坚定,原则性强,因为所有的国际关系都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基础,所有涉外活动也只有在不危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因此外事管理干部必须在相对开放的工作环境中,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外国专家不合理的要求和与其身份不符合的行为,一定要用得体礼貌的涉外礼仪,态度明确地予以回应,指出外专要求和行为的不合理性,即便看似小事也决不能糊涂或动摇,自觉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利益和形象。

2、对外国专家进行适度人文关怀,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前提下的涉外交往。

外国专家离乡背井来到我国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外事管理干部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应主动关心外国专家,做好适度的人文关怀工作,以诚相待,让外国专家能安心舒适地在学校生活和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首先应遵守涉外交往的基本准则,例如提前预约准则、信守约定准则、尊重隐私准则等;在外专生病不舒适时应主动关心和提供帮助;在西方节日和外专生日时应表示祝贺并共同庆祝;在日常交流中可表达对他们为学校贡献的肯定与谢意。与此同时要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把握好涉外交流的度与分寸。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础,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每一种文化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崇尚谦虚有礼,面对别人的赞美都会以自贬来表现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会说“thanks”来接受别人的称赞,或者还会称赞对方的优点以回敬;我国推崇中庸之道,重视集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而西方观念中更崇尚个体思维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重视个人独立行为的能力,因此外事管理干部对外国专家的关心和帮助不能过度,不可包办代替任何细小的事情,那样外专会认为你怀疑其自身的行为能力。例如新到校外国专家在了解学校附近环境后想外出购物,可询问是否需要陪伴,如果外专表示不需陪护,一人前往即可,就不要坚持认为外专是客气或者不好意思,坚持要陪同购物,这样外专就会认为不够尊重他/她的意见,甚至以为你不相信他/她的能力。同时也应留意倾听外专话语的言外之音,尽管外专有时很委婉地说:“I am not complaining, but I think…”, but后的内容实则为需要改进或者表明其想法的重点,不能只听前半句,对其意见置之不理。

二、学校领导增强涉外交往意识

随着目前高校对外开放的力度日益增强,学校领导作为高校形象的首要代表必须具备涉外交往的正确意识,熟练掌握涉外礼仪,做到言行得体、举止优雅,从而塑造自身和所在院校的良好形象。尤其要注意以下涉外场合的交往礼仪:

1.会谈会晤:首先应将双方会见、会谈的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其他注意事项及早通知对方,以便做好准备。出席涉外会晤应注重着装打扮,因为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对来宾的尊重之意,因此一般以正装出席或按约定俗成的较正式的套装或西装出席。会谈过程中内容实事求是,态度不卑不亢,仪态彬彬有礼,展现自身气质与风范。同时在会晤的公共场合不可吸烟,说话不宜太过大声,响亮清晰即可。

2.宴请用餐:中华民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在宴请宾客时认为美味佳肴多多益善,以此表示慷慨大方与热情好客。但西方人习惯事先确定用餐人数,按量准备,避免造成浪费。宴请外国来宾应先确定用餐人数、餐饮形式、用餐场所等,做好充分准备。在用餐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表达对来宾的欢迎之意致祝酒辞,并积极与来宾交谈,营造用餐和谐舒适氛围。但应避免在参会上打嗝吐痰,或大声说话,这些都是不雅的行为;也不要为表示热情,夹菜到外宾碗里或不停地劝酒,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不仅不是热情好客表现,反而会觉得是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或者不尊重对方意愿的强硬行为。

三、学校教师整体提高涉外交往基本素质

学校的所有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外国文教专家的同事甚至朋友,也是涉及涉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外国文教专家以及外宾对学校的印象,因此也需要注重涉外交往的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交往等方面的不同,整体提高交往的基本素质,对涉外交往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为宜。

教职员工应明白以下几个中西方文化差异:1、中国人在交往中注重谦逊有礼,讲求“卑己尊人”,可是在与外国文教专家相处过程中不用太过谦虚或自贬以表有礼,那样会令他们很尴尬与不解,认为对方太过虚伪,因为大多西方人会愉悦地接受称赞并表示感谢。2、在计划行事方面中西方习惯也有不同:西方人做事喜欢事先做好一份较详尽的计划,或者提前预约,但是中国人常常会临时行事,通常不会预约会见某人或提前拟定出行计划。3、在低碳环保做事方面,西方人大多有着很鲜明的环保意识,节省资源,爱护环境。而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行动力不够。4、西方人看重自身个人价值,发表个人看法,认为讨论争执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而中国人看重以和为贵,不愿很坚定发表意见,因此有时会附和他人或人云亦云。在了解以上中西差异后,教师在与外国文教专家或者来宾相处时就能,拿捏好分寸,更好做到交往的平衡与和谐。

四、学生应接受外事教育,具备涉外交往常识

大学生作为积极参与涉外活动的重要群体,有着数量巨大、朝气热忱、接受事物高效等特点,因此必须在参与涉外活动前接受正式的外事教育,具备基本的涉外交往常识,确保在与外国文教专家或外国友人交流过程中做到得体,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尤其在外事教育中须教导学生具备中外有别的基本意识,例如不宜谈论的话题不要提及,不能参观的机要场所不应携同外教前往,日常交流中不随意开不雅或过度的玩笑,不在外留宿也不宜随意留宿外国友人等。不要对外国专家的形象穿着等评头论足,例如在遇到一位肤色较黑的外教时,不可武断判断或直接询问外教是否为黑人,尤其不能随便使用negro一词,这个词语对于美国外教来说几近一种侮辱。另外在英语授课中或交流中,也许会遇到没听清或不明白外国专家的意思的情况,切记不要因为害羞或者不好意思询问清楚而造成误解其意,或自作聪明地答非所问。

无论是从外国文教专家作为高校特殊且重要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还是从高校作为积极发展涉外交流及发展的重要阵地出发,高校中的各类人群均是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群体。因此不断规范涉外礼仪交际行为,提升师生员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涉外礼仪风貌,正是促进高校与外国专家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愉快,同时有利于进行涉外交流从而使不断扩展高校的涉外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玉学,刘振强.涉外礼俗知识必读[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3]汤为民,王希曾,周家年.外事外贸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

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外教授课;中外合作办学

一、 外教专业课背景介绍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世界接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无论是本土企业,抑或跨国公司都在寻找着中外合作的契合点。为适应需要,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尝试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国高校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聘请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来华授课,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优选成长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外教课的接受程度如何?如何有效利用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根据英国朗文应用语言词典上的解释,翻译成汉语,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1985)。双语教学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种类:“1、沉浸型双语教学,指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保持型双语教学,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3、过渡型双语教学,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Baker,1993)。目前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我国高校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多使用保持型或过渡型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学术目标、语言目标,以及文化目标(彭凌,彭慧,2009)。可归纳为:使学生在掌握某项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并帮助学生了解吸收他国文化。研究高职院校外教授课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对于我国改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有效利用外国先进教育资源有着积极意义。下面就以我院城市园林(中美合作)专业为例,对高职外教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利弊进行分析。

二、 案例综述: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中美合作城市园林专业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04年9月,先后与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院校开展合作。2010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科布尔斯基农业与技术学院(SUNY Cobleskill)合办城市园林专业。学院的教学计划由中外双方学院共同制定、共同实施教学,与国外合作学院同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相同,并实行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教学计划中的双语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如下表所示:

表1 2010级城市园林(中美合作)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表

由于城市园林专业操作性很强,外教的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灵活生动,体现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例如景观设计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些草图、为景观设计搭配颜色,甚至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寻找特定质地的植物。这些实践使得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亲手接触各种事实,并从中获得经验。

有的外教采用小组教学法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四到六人一组,小组讨论贯穿整个授课过程。这样可以改进课堂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学生之间则缺乏互相交流讨论的局面,分小组讨论使得每位同学,不论学习成绩、基础的好坏都可以参与课堂教学。甚至在每节课开始进行的随堂测验中,也先要求学生独立答题,交卷,然后小组经过讨论后,再公布答案。通过同伴学习,实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有的外教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案例。所设案例要给学生一个多向思维的空间,并能不断地提出新的课题和疑问,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两年的外教专业课教学跟踪评估,下面分析一下其中的利与弊。

三、 外教专业课的利弊分析

为了全面地了解外教授课的具体方法以及学生接受程度的反馈情况,本文采取三种方法进行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以及采访。首先对外教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外教她的具体教学方法。其次,用问卷的形式对参加课程的学生做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外教授课的具体喜好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外籍教师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对所教授课程的预期以最终评价。

如下图表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08名学生中,55%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外教专业课,选择“非常喜欢”的占到了33%。由此可见,将近9成学生对于外籍教师授课是喜闻乐见的。在座谈会上,8成的学生要求增加外交专业课的课时。然而,也有78%的学生指出,语言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希望减少授课密度,留出更多的时间消化和吸收。虽然部分双语课程有中教辅助,。但是对于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过分依赖翻译听外教课则很难通过听课提升专业英语能力,这也使外教得优势大打折扣。

表2你是否喜欢上外教专业课?

表3你觉得外教专业课在哪些方面吸引你?(多选)

表4你不喜欢上外教课的原因是?(多选)

表2你是否喜欢上外教专业课?

表3你觉得外教专业课在哪些方面吸引你?(多选)表4你不喜欢上外教课的原因是?(多选)

综合上图,可见外教课吸引学生的因素主要分布在这些方面:能锻炼英语听力及表达能力(占28%),能学到国外在该专业方面的学术知识(占27%),课堂游戏多,有趣,外教风趣幽默,能结交外国朋友,了解外国文化。

而学生不喜欢外教课的原因主要是:英语授课听不懂(依赖翻译),对于老师的提问不会用英语回答,文化上存在差异,与外教沟通有文化障碍,外教与中教授课方式不同,不适应,外教很严格。

综上所述,外教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优势在于:

1、学术专业:外教课中原版或双语教材的使用,国外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拓展了专业知识;外教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受到学生的欢迎。授课外教也表示,外教课最大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所学领域国外学者的不同观点。

2、语言因素:英语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受益较多,因为外教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以地道纯正的英语授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会话水平,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但是对于语言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来说,授课语言是他们的听课障碍,而且他们往往没有很好的提高途径;然而分小组教学法使这些语言相对弱的同学能更多地融入课堂。

3、授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17%的学生指出,外教与中教授课方式不同也是对学生听课效果形成障碍的因素。传统中教偏向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许多学生习惯了上课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课后复习。而外教则普遍偏向课堂实践,通过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在课堂活动中习得知识。外教更注重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而中国学生以前的学习则多以应付考试为导向,课堂参与度往往不够。另外,也有学生提出由于外教课集中与学期末的2个月,刚刚适应外教的上课形式,外教课就结束了。大部分学生反馈道:“上外教的专业课能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因为外教授课方式幽默,比较热情,健谈,所以通过课外的交流等等,可以学到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老师注重实践,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再者,多和外教交流,也能多了解外国文化,为以后的出国深造或就业做准备。”

4、文化因素:在外教的专业课中,学生不仅能锻炼英语听力,还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与风土人情,结交外国朋友,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同时在中外合作的教学中,中方教师无论从语言还是从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上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外教专业课双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 语言障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无法进行全英文的浸入式双语教学。调查显示,外教专业课的语言问题困扰着54%的学生,而面对这些困难,学生自己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正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是很多学生反映上外教的理论课比较乏味。

表5对于听外教的专业课,如果没有翻译,

你觉得自己有语言困难吗?

表6对于语言困难,你有没有试图通过某些方式去提高或解决?

表5对于语言困难,你有没有试图通过某些方式去提高或解决?

表6你希望学校以怎样的方式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

2、 课程的深度与衔接:同样是由于语言的原因,外交专业课的深度一般低于中教专业课程的深度,这样就使教学计划中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出现裂缝。

3、 文化习惯与制度差异: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部分学生不习惯外教的授课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感到困惑和压力。比如48%的学生认为中西文化上存在差异,与外教沟通有文化障碍。对于外教不设置补考,需要重修也无法理解。

4、 教学成本高:外教的授课成本与在中国的生活成本使中外合作项目的预算居高不下。

四、 利弊互补、良性循环的模式探讨

以上分析表明,想要提高外教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光靠课堂内老师“教”,学生“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反复讨论与研究,我校探索出一个利弊互补、良性循环的试用模式。

1、 双语专业前导课程与专业外语先行讲授

由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大量英语的专有名词,如果学生提前不熟悉这些词汇,会大大影响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因此可以对外教专业课的前导课程采用保持型和过渡型双语教学,同时配合专业外语的教学使学生在上外教课之前就已经掌握的大部分的专有词语与特殊用法。例如外教景观设计课的前导课程是园林制图与手绘表现技法,这两门课可以使当地采用双语教学,这样景观设计中的术语大部分就已经进行了学习。有了这些关键词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外教课程。学生也认为最好先由中教讲授双语基础课再开全英文外教课。

而外教则建议学校可以在学生参加双语课学习之前设置相应的语言考试,使学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听力、阅读以及写作能力,而只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才继续参加之后的外教课程。这样可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表7你希望学校以怎样的方式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

表7你希望学校以怎样的方式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

2、 中方专业教师配合授课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中外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来看比较适合高职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模式。中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翻译,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讲义或幻灯片内容,搞懂专业词汇的意思,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来提高听课效率。除了翻译课堂内容,中教还应该多方面与外教合作,比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与外教共同制定安排教学内容,补充讲解专业知识等等。

3、 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外教比较注重课堂实践。对于适应了传统中教灌输式教学的学生来说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以适应外教的授课方式。班主任还可以采用班会或谈心的方式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与紧张情绪,大胆主动地在外教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起比重不大的期末考试,外教更注重平时成绩、作业、小测验和上课出勤率,班主任要细心引导,帮助学生改掉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

4、 加强中外交流

无论是外教与中教之间,还是外交与学生之间都应该加强沟通与了解,冲淡文化差异与学习习惯的不同。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和谐与融洽。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外教专业课的进一步展开和我校对双语课程的改革,笔者还将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平. 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张劲柏.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专业课中外结合双语教学模式探讨【期刊论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安小风,谢淑英,李金. 国际化办学中开设外教专业课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铜仁学院学报2010(8).

[4]苏玉成. 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5]林景良. 渐进式高职双语教学实践研究【期刊论文】职业时空2010(8).

[6]孙慧. 高职双语教学初探【期刊论文】职教论坛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