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是什么论文

计算机是什么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是什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是什么论文

第1篇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有1年准备时间,写作时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考生软件开发的进度,如果考生开发的软件很成熟,那末后续的写作时间就较快,否则后面的写作就会很被动。例如,一般会在每年7月份登记,9月底开题,期间开发软件,到第二年2、3月就要完成初稿,再留一个月修改。

1、选题。选题首先要重要、有意义。例如有的考生选择设计木马程序,其本身是个病毒程序,这样的程序只能带来危害,实际生活中没有意义,就不能用于做毕业论文。

2、开发软件。开发软件要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性非常重要,要自己能开发一个能实际运行的软件。有的考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只是看书是不行的。自己参与的可以是一个大的项目或课题组,论文中介绍完大的系统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写清楚。

3、写论文。开发完就可以写论文了,论文是个总结,但是不要写成工作总结,一定要有主题,应体现自己的开发思想和论述。写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一般要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为2-3千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源代码。

论文结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个部分。1、概述或引言。这个部分相当于大纲,一般要求4-5千字,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背景,使用的软件工具、环境,最后达到的效果,自我在里面的贡献等;2、需求分析。软件有哪些功能、模块,用的什么工具等;3、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主要是对里面每一部分的详细论述,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详细的模块分析或遇到的难点是怎样解决的等;4、具体的实现过程;5、测试。介绍自己开发软件实际达到的效果;6、总结。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体会,或自己开发的成果使用情况,有什么评价,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7、致谢;8、参考文献。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附录”部分。正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例如有重要的代码、图表,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解释的等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

案例1:《家装工程预算软件的开放》1、概述;2、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4、数据库设计;5、软件功能的实现;6、结论及改进;7、致谢;8、参考文献。

案例2:《经纬中天无线短信增值服务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放》1、引言;2、需求分析;3、设计方案论证和主要技术介绍;4、系统设计;5、编码实现;6、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

答辩程序

答辩现场会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需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都会达到优、良,个别考生没有通过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做,用别人的软件为自己所用,老师一提问就能发现破绽;2、考生论得太简单,达不到工作量。这就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按照要求去作论文。

零碎提醒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一定要具体、实际,不能吹成通用的;

自考生考过全部课程后,最好能寻求实践机会。可以去应聘公司,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论文不要上网抄,一定要自己做;

引用资料要有脚注;

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1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然而,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对研究生教育的三个主要参与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

(1)导师方面:主持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较少,缺乏指导经验,给学生制定的科研选题太难或者太易。没有系统地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知识点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研究生方面:面对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无法下手,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选题,独立思考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较差。

(3)管理部门方面:未明确提出如何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标,无法对导师及研究生进行科学的、量化的考核。缺乏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最新的科研成果的交流,未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平台。

2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根据认知和实践的规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经典、夯实基础;开展研究、发现问题;思维创新、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

因此,要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逐步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科研素质。

2.1 第一阶段:分解经典案例,解读经典论文。重复和再现主流技术

创新的起点在于模仿和学习,为了让研究生具备创新的基础,第一阶段需要指导他们掌握研究领域最主流最前沿的技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选题,经典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核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1)对于偏重工学的计算机软硬件项目,研究生导师可以依据经验,将经典的项目案例分解为一系列子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小的知识点。让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已颗粒化的知识点,最后再整体理解完整项目(变得相对容易),进而能模仿实现该项目的各个细节。项目分解方法可采用项目管理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如图2所示。

(2)对于偏重理学的科研论文,研究生导师先选取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每篇代表作涵盖若干知识点,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颗粒化的知识点之后,就不会盲目查阅最新的参考文献,如图3所示。

2.2 第二阶段:关注研究热点,加强学术交流,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有良好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每个研究生面对的难题之一。

(1)对于偏向工学的应用型研究生,需要指导他们在横向科研课题中注重发现和改进原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关注用户提出的新需求和未解决的问题,逐步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准确提炼出核心的关键技术,再围绕这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4所示。

(2)对于偏向理学的研究型研究生,在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广泛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这些论文和会议经常会在交流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OpenOuestions)。围绕这些问题制定的研究方向,既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其他研究者未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可以指导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明确创新内容,提炼出关键的科学问题,再围绕这些关键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5所示。

2.3 第三阶段:横向触类旁通。纵向融会贯通。创造性解决科研问题

当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科研问题,就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点。根据使用的技术和求解问题的角度,可以把科研创新分为4类情况。

(1)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当传统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时,研究生提出新的方法或利用新出现的技术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将是一种较大的创新。

(2)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当出现新的技术和方法时,研究生能将新方法应用于解决老问题,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求解传统问题的效率,这同样是一种创新。

(3)利用老技术,解决新问题。当出现新问题时,研究生能利用已掌握的成熟技术成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无疑也是一种创新。

(4)利用老技术,解决老问题。研究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传统的老问题,这是一种模仿和复制他人的工作。虽然不属于科研创新,但是这个步骤往往是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阶段。

因此,对于偏向工学的横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于偏理学的纵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算法。

3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情境模拟 教学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method for 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 based on situation simulation. Situation simulation is a teaching method by which teachers design situations and let the students play the rol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argets. In the situation simulation process,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and improve ability in the highly simulation situation. This teaching method pays attention to practice, interest and actual effect. It puts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improves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omputer major students.

【Keywords】Computer specialty English; Situation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4G3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6-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核心理论和新兴技术的发源地基本为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因此原始和权威的技术文献资料均是以英文方式出版的。同时英语是一种主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国际会议中,无论是演讲介绍还是会议论文出版,均以英语作为主要语言。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英语,可以在未来的工作和研究中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拓宽视野,提升专业技能。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得以体现,笔者提出了基于情境模拟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目的地根据未来专业可能应用的场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上教学和课后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二、传统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财经英语和计算机英语等。一般专业英语开设的学期为第三学期或之后,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规定的英语课程,这使得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着现实的问题。使用传统的“读、译”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专注于书本,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专业英语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本领域的前沿知识理论和技术,目的性更强,要求更高。传统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以计算机专业英语为例),见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的是,熟悉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类英文文章的语法和文法结构特点,掌握专业词汇,进而利用这门语言作为工具,去了解和掌握以这门语言描述的更加广泛的或更加专业的知识。比较传统的大学英语,根据本门课的课程特点及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情景模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基于情境模拟的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未来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切合度更高,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教学上主要采用读课文、翻译、学习专业词汇的教学方式。课程刚开始时,学生还能够和教师一起学习和理解书中的内容。随着课程的深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经过连续两学期的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进入了一个疲劳期,所以再次面对类似的学习模式,不会有太大兴趣。而且课后作业也只是做课后的选择和判断练习题,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了课堂讨论这一部分,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这个环节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立主题供大家思考。同时,为了避免课堂内容的单调性,在课下布置了扩展阅读的任务。因为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不同,所以刚开始扩展阅读没有限定范围,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阅读,也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的外文阅览室借阅。笔者曾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放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快发现学生并没有认真完成,只有少数人阅读了图书馆的影印版计算机教材。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需要限定范围并做出具体要求,如提交读书报告,或前沿资料的翻译。

总结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重新调整了授课计划,本质上仍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展开的。对于课后的扩展阅读,课堂讨论形式,以及期中和期末考试内容都进行了调整,形成一种以情境模拟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次的调整,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基于情境模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多样性。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课外视频、音频、扩展阅读内容为重要辅助手段。这是因为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沿着教材的脉络可以使学生系统的了解所学知识的整体框架。课外内容作为必要的补充,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避免学生长期陷入课本,产生学习的倦怠感。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更具目的性,同时更易于考核,笔者为扩展阅读规定了范围,包括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学生作业有两种形式,提交心得体会,或者一对一的交谈。这样的考核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对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撰写研究论文、论文综述进行的一种简单训练。

第二、基于情境模拟的课堂讨论设计。讨论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的部分,基于情境模拟的课堂讨论设计能够很好的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师生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言语的交锋中,实现学习知识、学会合作、提高能力、达成共识的教育目标。

1.分组讨论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创设workshop情境。

Workshop是指讨论研习会,是由几个人进行密集讨论的集会,通常是学术会议的一个环节。这是未来学生在工作或交流中经常会遇到的场景。为了模拟这个情境,课堂上需要设一个主题,每个小组围绕这个主题讨论,比如“不同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共性是什么?”一般一个小组10人左右。讨论时,教师在下面走动观察,会发现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很自然,与和老师面对面交谈时相比更加平和,没什么焦虑,简单的问题表述地很清晰,其他同学也会提示和纠正。这种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的模式,与workshop的情境氛围极为相似。

2.分组辩论营造合作与竞争的氛围,创设方案讨论情境。

课堂设定一个主题,进行辩论。比如“Java和C#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辩论时一般会根据辩论的主题自然分为两组,两组人数大致相等。每当一组中的论点说完后,另一组会继续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与组内成员合作、组外成员竞争的情境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公司组内同事关于设计方案的讨论,在一些场合提出自己观点或对异议回答时,情况都是类似的。

3.展示环节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创设技术报告情境。

学生把书本上学习的知识,通过分组讨论和自由辩论环节,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可提前一周准备,范围为当前计算机发展前沿问题,比如大数据的应用,有很多同学会报名,这种情境类似于做科学技术报告,对于他们来讲价值是巨大的。展示之后会有学生和老师的提问环节,这一环节中所有听众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主讲同学交流。这种民主、开放的情境模拟氛围,有利于调动同学们自己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只是适当的加以解释和引导,因而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第三,在考试内容上的调整。

一方面,考试内容更加突出平时表现和课堂实操部分。另一方面调整期末试卷内容。可参考美国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期末试题,但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难度,以免盲目照搬国外的考试内容,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多注意国内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比如国家级程序员考试中都会有计算机专业英语方面的阅读试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到学生的考试内容之中。

四、结论

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情境模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情境来设计课上和课下的教学模块,并将各模块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两学期的实施,很多学生张开了嘴,敢于在专业技术领域讲述自己的见解,提出看法和疑问。其实这正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相比于基础英语的教学,专业英语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契合度更高。课下阅读提交的报告具有一定的质量,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变得不再沉闷。总之,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achman,L.F.Some reflections on situation-based language performance assessment[J].Language Testing.2002,19(4)

[2]Ellis,R. Situation-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3]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4]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辛淼淼.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第4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多媒体辅助;计算思维

0 引言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精品课程。该课程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主要以“案例驱动、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的模式授课,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二层次,每门子课程单独以讲座的形式授课。该课程尝试引入计算思维的思想,尽量按照问题求解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由于计算机内部的工作过程不直观,相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感觉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还存在互相抄袭作业的现象,部分学生还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学习Office工具的课程,为此笔者通过以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先导课、基础课,要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方式,这也和我们研究型大学的理念一致,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和教学网站的辅助作用。

1 在教学中引入人文关怀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1.1 人文关怀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发展,关注社会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和社会进行思考,主要通过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体现。例如,学生做Word图文混排实验时,要求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介绍自己,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学习使用Word进行排版;做应用Word进行论文高效排版实验时,要求学生用论文的形式阐述自己的中国梦或者撰写某项班级活动的策划方案;做PowerPoint实验时,让学生就某个环境问题进行演讲;在做Photoshop实验时,让学生设计出10年后的自己并要求有场景。这样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未来,关心社会的发展。

1.2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阅读的文献进行对比,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对一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得出结论。课后作业如下:如果第一台计算机是你设计的,阐述设计过程。怎样把宿舍的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怎样使你的计算机安全地畅游在互联网上,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查阅大量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课后大作业要求学生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据可以是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可以是北京的交通流量,也可以是学生的上课情况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建立起一定的模型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1.3 将计算思维方法融入教学各个环节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来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它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的求解。计算思维强调问题求解的操作过程和机器实现,是一种人机共存的思维。2011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给计算思维下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即计算思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该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并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其他工具帮助解决该问题;②符合逻辑地组织和分析数据;③通过抽象(如模型、仿真等)再现数据;④通过算法(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支持自动化的解决方案;⑤识别、分析和实施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整合这些最有效的方案和资源;⑥将该问题的求解过程进行推广并移植到更广泛的应用中。这种表述和该课程的数学建模过程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像计算机那样处理问题,就是处理问题的自动化。把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抽象出一个模型,通过简单的编程用计算机进行解决。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尽量减少复杂的手工过程,尽可能地通过计算机解决,例如,需要建立大量的文件夹,或处理某些数据,使用Excel就可以解决。

2 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例如,在讲到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时,部分学生感觉不好理解,因为在日常的,li活中不经常接触此类进制,计数和运算多采用十进制。并且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些进制。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行授课,如生活中的星期是七进制,7天就是1周;12个月就是1年,月份就是采用十二进制;60秒就是1分钟,采用的是六十进制。计算机内部可以识别的是二进制的数据,人们为了阅读的习惯把3位二进制数用1位八进制数表示,把4位二进制的数用1位十六进制的数表示,是为了阅读的方便,通过类比,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进制的概念,

在讲到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和线程时,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学生也感觉不易理解。如果采用对比的方式,把进程比作公司,把线程比作公司的员工,公司拥有资金等资源,而进样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员工要开展工作,需要向公司申请经费,而线程若想正确执行,也需要有足够的资源,一个公司的业务开展,至少需要一个员工的工作等,这样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3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作用

3.1 采用动画演示抽象的工作原理

在2013年5月北京地区举办的计算机算机教学交流活动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动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幻灯片的动画功能展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比较直观。例如,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比较复杂,初次接触的学生不易理解,用幻灯片的动画演示指令的取指、解码、取操作数、在操作数的过程,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数据是从哪里取出,计算后又放到了哪里去,也通过比较形象的方式理解了数据通路的概念。

3.2 发挥教学网站的辅助作用

1)构建知识结构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是特别深奥,但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章节之间关联性不强,可以通过教学网站中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掌握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容易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作业互评。

针对学生作业有抄袭的现状,有些课程采用反抄袭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此类问题,但是这种方法不能使学生看到好的作业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做法是以小班为单位上传作业,对于学生上传的作业,小班内的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的作业,发表自己的评论,可以进行投票。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作业公开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别人的作业,如有抄袭行为,会曝光在全班学生面前,从客观上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3)作业情况统计和分析。

作业在学生之间可以互评,另一方面助教也可以评价学生的作业。助教把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方式录入网站中,通过网站的统计和分析功能,用饼图或柱状图的形式展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作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里,方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包括课堂作业、实验作业、期末考试和大作业,其中课堂作业占25%,实验作业占35%,期末考试占20%,大作业占20%。课堂作业有随堂小测验,主要用来了解学生对课堂讲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有开放式的课后作业,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写出小论文;对于实验作业,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互评情况、助教的评分以及教师的抽查3个方面的情况;期末考试是上机考试,考查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大作业是数学建模,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这样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

5 结语

对教学过程的改革没有止境,我们还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找到最适合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数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艾明晶,吴秀娟,李莹,等.大学计算机基础[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5.

[2]何秀青,何聚厚.计算机导论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5):69-73.

[3]管会生,杨建磊.从中国“古算”到“图灵机”看不同历史时期“计算思维”的演变[J].计算机教育,2012(11):120-125.

[4]易胜秋,彭国星,刘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9):65-67.

[5]xupeisen112・算法第7课时:进位制[EB/OL].(2012-08-05)[2013-07-19].http:∥/view/b53f5036b90d6c85ec3ac630. html.

[6]dandycheung・线程和进程的关系之比喻[EB/OL].(2011-06-28)[2013-07-19].http:∥/dandycheung/article/ details/6573643.

[7]张聪.如何讲好计算机基础知识[J].信息技术,2010(26):634-635.

第5篇

1.1教学方式落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计算机学习的效率,但是在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对中专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非常不利。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只是机械的传授上课前备好的教学内容,根本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很多学生听不懂也没有机会或是不敢向教师咨询,最终导致不懂的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多,从而降低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的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降低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自然不高。教师对学生计算机的考核方式还是传统的纸质考核,仅仅通过纸质考核,只能够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更不能够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这种落后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降低了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水平。

1.2使用教材不适合只有适合的教材,才能够帮助中专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促使中专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很多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材不合适,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中专学校在计算机的教育工作中,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计算机教学,不管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就利用相同的计算机教材教学,很多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无关,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在岗位上的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很多中专学校还是使用过去老版本的计算机教材,学生无法学习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知识,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很多中专学校还是只传授学生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将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技术等教材引入中专学校中,阻碍了中专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2提高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相关策略

2.1提高中专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中专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教育对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中专学校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将计算机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平台。除了重视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实践操作的练习,为此中专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设施的投资,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计算机操作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除此之外,学校要改变计算机考核机制,除了要保留传统的纸质考核形式外,还要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提高中专学生计算机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2.2不断创新计算机教学方式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计算机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多媒体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计算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增加对硬件和软件概念的理解,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学习了word2003的基本文字处理软件之后,教师在实践操作课堂上给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来制作毕业论文的版面设计,设计要求不限,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来对毕业论文的版面进行设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的团结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2.3加强社会调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中专学校要及时地做好计算机应用的调研,根据调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及时地对计算机教材和教学内容作调整,这样才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中专学校的教师要通过进入企业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加强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关注,根据社会调研及时更换中专学校计算机的相关教材,保证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要求。中专学校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应该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生产接轨对中专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形式及教学方法改革中一些经验及设想,着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塑造高职生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了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的课程已经成为各所学校学生必修课程。高职职业教育更应贴近用人企业的需求,一个优秀的高职生除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

由于高职毕业生直接在生产、技术、服务及管理岗位第一线工作,要有超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改革浪潮所淹没。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十几年,谈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一些看法。

1 从教学形式上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程,由于计算机机器少,学生多,一般教学基本上沿用文化课授课模式,“板书+讲解”,现在有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投影+板书+讲解”,然后,下节课再去计算机房进行操作来后成计算机课程。学生隔了一两天在上机操作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有上机指导书也只能帮助学生解决一时问题,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确没法得到提高。

根据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形式应人而异,不同对象或不同层次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不同,而针对高职学生,我建议采用把课堂直接搬到计算机房进行,利用多媒体教室远程播放系统,使教师机与学生机同屏,教师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然后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答疑)再点评(针对混淆易错)然后操作演示……最后小结。

在每次课结束前一定要把学生容易混淆易错、存在问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授点评。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互动,明显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再强调一点,一定还要让每位学生明白,今天的任务是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2 从教育方式上

2.1 摆正学习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这一点我深深感觉,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会启到事到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和难困的为断深入,有的还需要记忆和理解,而且枯燥玩味,这样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这时一位优秀计算机教师应善于引导。我在上课时会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知道,电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将一些很烦琐的数据让电脑瞬间完成,有时现场演示大量事例操作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到电脑功能的强大,设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摆正学习态度。这一点在我计算机教学生涯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 采用互动教学

在这里要说明,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课外,还要根据教材案例或一些典型的题目,做好相应的课件。本人在教学中运用WinCam屏幕捕捉的强大功能做成了相配套的录像,放在每个学生机中供学生进行调用。教师在讲授时难免有部分学生由于步骤太长或一时难以理解,这时通过该课件和学生自动演示操作,同时加上教师巡视答疑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2.2.2 一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就是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此时是关键,因将在平时收集整理若干个日常生活工作中操作技巧及小巧门。既能让学生直接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具体来解决问题,同是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

如Excel中合并计算机、分类汇总、打印标题、条件格式、有效性及Word中的邮件合并的强大功能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精理论、多实践”,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2.2.3 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

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了课程,实践性较强,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如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再练。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展示,并且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不能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简单或与例题类同的题目,自我尝试去解决问题,对一些难题,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在必要时加以占拨、引导,余下来过程结果由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从中感受在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被动接受学习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2.3 加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的教学

课内外实践环节不能少,它是教学的重要补分一部分。我校组织学生DIY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电脑、装系统、装应用软件。将调试好电脑配发到学校各教研室和学校计算机房使用。这样除了大大降低了购买机器的成本,关键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另外,我校针对不同的高职专业特点,开设了若干计算机课程的选修课,如三维曲面与实体造型Pro/E及UG NX、二维和三维编辑造型加工的MastCAM还有对复杂模具的检测的三坐标测量等一系列课程安排,来满足用人企业及学生的需要。

还进行计算机操作创新大赛,从“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构思、自己解决)和“三性”(科学生、先进性、实用性)出发,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而培养广大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更好适应用人企业的挑选。

还有除了正常高职毕业的大专毕业证书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技能考核,使高职毕业生获得同家权威部门颁发计算机等级操作证书,更好服务于社会。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培养、知识积累及技能训练上下功夫,走“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新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答辩问题及其答案解析一:

1.为什么选择这个论文题目?

答:因为在电力输送过程中经常出现电流过大使得电气系统短时间无法工作的情况,而采用瞬态过电保护技术进行电流分化减流。当电力输送电流超出峰值的时后瞬态过电保护器开始工作,使电流超出的部分引入接地体,有效的的保证了电气系统的正常工作。通过这篇论文的描述让我对瞬态过电保护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个论文题目。

2.研究这个题目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研究表明正确的预防电力输送过程中电流过大的有效方法,电气调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变电站今后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科学的调试质量控制管理将对变电站安装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什么是瞬态过电保护?

答:瞬态过电保护是指电气系统的电力输送过程中峰值超标的重要保护装置,当电力输送电流超出峰值的时候瞬态过电保护器开始工作,使电流超出的部分引入接地体,有效的保证了电气系统的正常工作。

4.电气系统包括了哪些?电气系统又是如何预防瞬态过电而产生的故障?答:电气系统包括了电力发电机、供电设备、交直流变压器、电力供电线路、断路器等设备。电气系统中的设备预防瞬态过电而产生的故障是采用瞬态过电保护技术进行电流分化减流。在电力供电设施上使用瞬态过电保护技术因采取隐蔽的方式,当电力输送电流超出峰值的时后瞬态过电保护器开始工作,使电流超出的部分引入接地体,有效的的保证了电气系统的正常工作。

5.UPS电源的主要功能及作用是什么?

答:UPS电源的主要功能是在突然电力输送系统停止工作的时候,不间断电源保护开始动作,起到保护电气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和技术资料不会因为断电而丢失的作用。

6.电气系统中电流峰值保护一般分为几级,每级的作用是什么?

答:电气系统中电流峰值保护一般分为四级。基础一级作为瞬间电流峰值从雷电防护区引流向雷电屏蔽区,将达到万单位或更高的电流峰值控制在两千伏到三千伏之间的作用。二级保护目的给予一级标准的瞬态过电保护器没有防护完全下的瞬态电流峰值控制在一千伍佰伏到两千五百伏之间的作用,三级标准保护是

一二级残留下的瞬态峰值降低到一千伏以内,使瞬态的峰值对设备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四级保护依据被保护产品的防压水平而控制瞬态过电保护的电流峰值。

7.写这篇毕业论文的体会。答:在写作这篇论文当中发现了自己很多知识的欠缺,通过在书店及网上收集有关资料弥补自己有关电气系统瞬态过电保护不足的知识面。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让我对电气系统瞬态过电保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论文答辩问题及其答案解析二:

1、导师问:你的这篇论文系抄袭的。

答:老师,您好,我的这篇论文在写之前的确参考了大量的网络文献资料,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整编的,绝非全部抄袭的,比如说,这个论文中的论点******是我根据****得出的结论,这种情况下请大家结合论文举例说明是最有效的答辩。

2、导师问到论文中的专业问题。

答:根据自己论文中写的,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如果是论文之外的,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来写,如果实在不知道,就告诉老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对这个不是很了解,谢谢老师的指出我的不足,回去后我会加强对着一块的学习的”。

3、导师问论文以外的题目。

答:面带微笑,尽量回答,切忌沉默不语。

第8篇

关键词:摄影测量,发展,应用

 

通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数字摄影测量的研究、开发与推广,进入21世纪,我国数字摄影测量以世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在中国的摄影测量生产中获得了普遍的应用与推广,摄影测量的教学也由过去只有少数院校才能进行的“贵族”式的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由于摄影测量生产的转型,影像扫描仪已被大量应用,全国扫描仪数量已超过100台。同时航空摄影机也在加速引进。应用于航空摄影过程中的GPS/IMU系统也已引进,Z/I公司的数字航空摄影机也已经开始在中国应用。与此同时,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以及其定位参数文件的应用,只要极少量的外业控制点,就能迅速生成正射影像图,它已在城市、土地的变迁、规划中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所有这一切表明,新一代传感器、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以及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大规模推广,都对摄影测量自身的发展提出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摄影测量向何处去?下面我们就针对摄影测量的发展讨论一下。免费论文参考网。

1.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的新契机

从20世纪初起,以纯精密、光机的模拟摄影测量仪器为特征的摄影测量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此期间,摄影测量的教学、极少量的科研,除所谓的变换光束理论研究以外,多数是围绕欧洲的几个著名厂商生产的模拟摄影测量仪器进行。到50年代末计算机开始进入摄影测量,摄影测量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如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在线空中三角测量、区域网平差、粗差检测理论、正射纠正、数字测图等。90年代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模拟、解析摄影测量,其最大的特点是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技术应用到摄影测量,实现了内定向、相对定向、空中三角测量、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等的(半)自动化。数字摄影测量不仅仅将传统摄影测量仪器各种功能全部计算机,以提高工效、降低对作业员的要求,而且正在不断地扩充摄影测量的功能。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只是解析测图仪的替代品;目前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主要只适合于航空、航天摄影测量,而近景、地面摄影测量与它有很大差异,将数字摄影测量应用于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的理论必须进一步发展;即使是当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摄影测量的主要研究还仅仅在“同名点”的影像匹配技术。因此,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摄影测量的束缚,必须从计算机的特点考虑数字摄影测量的理论发展,这正是数字摄影测量为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崭新的契机。

2.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数字影像、DEM、摄影机位置、姿态数据的直接获取等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它们对于加快摄影测量成图周期、减少野外工作量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与对应的有理多项式系数(RPC)定位数据文件,再加以极少量的GPS点作控制,即能快速生产1:1万乃至1:5000的正射影像图。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摄影测量自身的发展与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摄影测量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不管数据获取手段如何发展,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数据更新,实现建立国家基本地形图的由定期更新到动态更新机制。特别是对于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我国,GIS数据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数据更新不是重测地形图,具体而言: 数据更新的复杂性 利用航空摄影的影像进行测绘,纵然在模拟测图期间,其生产流程、各种规范已经成熟,到解析、特别是数字摄影测量时代,摄影测量的流程虽然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基本任务与规范没有根本的变化。而数据更新则不同,其情况比“新测或重测”要复杂得多。它的复杂性来自如何利用已有数据,减少外业、内业的工作量,加速成图周期。由此就产生很多问题,必须予以考虑,例如:已有的数据是什么?是正射影像图+DEM,还是线划图+DEM?数据更新的地区是什么?是城区、郊区、还是山区?更新的地形图比例尺,是大比例尺,还是小比例尺?等等。例如在郊区、山区、小比例尺地图数据更新时,可以利用“新影像”与已有的“正射影像图+DEM”直接进行配准,进行无(或减少)控制点的空中三角测量。免费论文参考网。但是对于城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就很难利用已有的正射影像图,在更新城区、大比例尺地图时,利用已有的线划图将比影像图更为有利。 数据更新涉及摄影测量理论的创新与技术的更新 数据更新问题是如何利用已有的“数据”,更确切而言是如何利用已有的“信息”。众所周知:欲利用新影像更新已有地图,将两者“叠合”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确定影像的方位元素,将影像纠正为与地图一致的正射影像图,然后才能将“图”与像”套合。因此在数据更新中,除常用于传统的人工选取点作为控制点以外,能否利用地图上大量存在的“线状地物要素”作为控制,对于实现数据更新自动化、提高工效至关重要。免费论文参考网。 数据更新涉及观念的更新、规范的修改传统的摄影测量是由外业“控制点”、内业“加密点”与“碎部点”的等级之分,由外业“控制点”、进行空中三角测量获得“加密点”,最后是测绘“碎部点”,精度的要求当然是“上一级高于下一级”、“上一级控制下一级”进行测绘。内业测图是在加密点的控制下进行测绘地形图的碎部点、或进行正射纠正,因此加密点的精度应该高于地形图上的碎部点与影像图上的明显点。但是,在上述数据更新方法中,更多的是考虑应用地形图或影像图上的碎部点或明显点作为新一轮成图的控制(注意:被用作控制的碎部点的数量要比传统的控制点数量多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由此生产的新一轮地图,但是它能否到达成图要求,当然还需作大量的验证。同时,更新方案也应该而且必须考虑加入少量的外业控制点、使用上一轮成图时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加密点与对应的影像,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考虑应用定位定向系统(POS)数据等。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案,多涉及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相应规范的修改。

3.摄影测量发展的崭新领域

到目前为止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主要是围绕着利用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而对于数字近景(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甚少。同时随着数码相机的广泛应用、价格愈来愈低廉,数码相机在测量的应用将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领域它与计算机视觉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为“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通过二维图像认知三维环境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不仅使机器感知三维环境中物体的几何信息,包括它的形状、位置、姿态、运动等,而且能对它们进行描述、存储,识别与理解”,两者非常相似,但是又有明显的差异。同样,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基于传统的基于单基线立体、测标的近景摄影测量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过去的一个半多世纪,航空摄影测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阶段、解析摄影测量阶段和数字摄影测量阶段,革新了空间数据获取的技术方法,显示出了航空摄影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应辨证的看待摄影测量的发展,在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应意识到严峻的挑战,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的“极端”态度,都不利于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