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教育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开放教育本科 毕业论文 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5-02
引言
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践设计环节即毕业论文设计是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本文中,笔者基于近五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实践基础,阐述了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专业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应体现英语教育的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一)毕业论文的设计应体现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原则
所谓“学有所用”,学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真正解决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就“教学行为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面向全体学员以讲座或课程的形式进行指导。整篇毕业论文至少要体现有四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要有一次课堂教学的录像或录音;要有原始调查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以保证教育教学这一职业性的凸显。
(二)毕业论文的设计应该体现过程性原则
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经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亦即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整个设计环节由5个环节组成:
1.项目启动:指导教师可采用集体或分散等指导方式,介绍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布置研究任务;
2.问题分析和方案设计:学员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3.项目实施:学员通过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4.项目评估:学员运用评估手段和方法,对项目的事实情况及结果进行评估;
5.项目报告:学员根据论文写作规范,用英文写出正文4000词左右的项目报告,同时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原始材料。
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项目启动是整个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问题分析和方案设计确定论文研究方向;项目实施是论文实用价值体现的关键环节;项目评估是对论文学术价值的提炼;项目报告是对整个写作痕迹的保留。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二、撰写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想顺利完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学员要从论文的选题、时间安排及写作心态三方面同步着手。
(一)选题问题
开放教育学员本身写作水平不高(大多学员学历为中专),面对论文选题往往要么望而却步,要么求大求空,无法驾驭论文写作。要解决毕业论文选题难这个问题,在具体的毕业论文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则需着力推进“两个兼容”原则。该原则有利于学员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学以致用。
1.原则之一: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兼容。由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的学员大多数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着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驾驭本专业与自己工作实践联系紧密的论文选题会相对来说容易得多。其次,学员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思考,整理和提炼教学心得,再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论文很有实践性和指导性。最后要注意在强调联系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不能轻视了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学员通过英文写作锻炼了英文写作技巧,同时也对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进行了写作实践。
2.原则之二: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兼容。学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还要考虑自己的特长、综合知识水平、学术科研能力和客观条件。学员最好选择自身擅长并且有一定兴趣的题目。擅长能表现出学员对该论题有较深的认识思考及一定的实践经验,能降低写作难度,更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素材充实,个人见解深刻,针对性强。指导老师可帮助学生对历年的论文题目进行归类,然后就每一类给出具体实例,让学员亲身体验,和学员共同探讨,寻找自己感兴趣、熟悉或是能驾驭的题目。历年论文题目基本可划分为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学生心理研究、学科思想、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二)时间问题
由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学员大多为成人或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工作负担沉重,家庭生活压力大,在完成工作任务和照顾好家庭之余用于论文写作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因此时间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毕业论文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障。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教学计划中留出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本身就非常有限,且由于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面临毕业,论文已无延期上交的可能性,因学员自身不够重视或工作忙等原因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论文答辩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改变这一无论是学员还是指导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笔者建议首先学员应当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毕竟三年所学,毕于所写。学员应当处理好学业与工作的关系,充分、高效地使用业余时间进行论文方案的实施及撰写,对写作过程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耐得住寂寞,忍得下艰苦。其次,作为指导教师则应确实把握好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运用E-Mail、手机等现代化联系方式,或告知学生可进行双向语音或视频联络的网址(例如雅虎通、QQ、MSN等)充分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到位,引导学员逐段完成论文,渐入佳境。按时间安排逐项完成各项写作任务还有赖于指导教师对学员的阶段性检查,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心态问题
学员积极的写作心态,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积极心态的创立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学员自身养成。
1.指导教师要为学员设置成功目标。在长达半年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员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导致论文写不下去时,应不厌其烦地进行鼓励。为了使毕业论文顺利完成这一远景目标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指导教师可以对远景目标进行分解,放在每一个写作阶段,逐一完成,使得远景目标的实现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员对自己的论文写作应持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一种对任何人、任何情况或任何环境所把持的正确、诚恳而且有建设性,同时也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人类权利的思想、行为或反映。积极心态有利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下图是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05-2011年部分毕业生毕业论文心理状况调查表,可以反映出由于持不同心态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写作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05-2011年部分毕业生毕业论文心理状况调查表
上表显示的状况是不能令人放心的,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引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混学、浮学现象严重,缺勤、论文抄袭、拼凑等现象屡禁不绝。这些与上述消极心态有直接的关系。在艰辛的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学员应抱积极心态,把自己遇到的种种失败看成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不论怎样,坚持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在近五年的指导毕业论文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具有积极心态的学员写作目标明确,动机强,遇到写作困难时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写作进展速度快。而具有消极心态的学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时,往往遇难而退;面对种种写作困难采取逃避或是蒙混过关的办法,其结果往往是论文不能按时上交,延期毕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坚持“两个兼容”原则指导学员选题,合理安排论文撰写时间,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能较好地体现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尴尬状况。毕业论文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只要学员合理安排好论文写作时间,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就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参加论文答辩,达到个人的学术研究高峰。
【参考文献】
[1]黄芬香.开放教育文科类毕业论文评价模式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6(4):34-38.
[2]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3]曹文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研究――基于上海电大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J].研究与交流,2007(5):11-13.
[4]王正东.流程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追踪管理模式[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5-127.宋立平.毕业论文写作指导[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12.
[5]杜祥培,尹跃妮,欧阳中万.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3(9):75-77.
[6]司景萍,高志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3-46.
[7]顾冀梅.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164-165.
[8]郑秀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36-439.
[9]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一方面,如上文述及,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表示,高职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却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较高成就。从社会市场的角度看,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较快,其对于英语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具体地说,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它进入社会和市场后快速学习,根据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这就需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市场与社会并不同于学校,其不具备高职院校中和谐稳定的环境。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但要能够承受来自于社会和市场的压力,还要能够在市场的压力下快速调节自己的心态,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职场中。因此,高职专业英语必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角色转变,成为真正掌握专业英语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1.是时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更进一步说,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没有针对各个职业领域进行划分。这就导致我国虽然拥有较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无法快速胜任相应的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其专业的本领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需要具有相应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要能够在相应的职业领域里发挥职能,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高职英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并且培养具有能够针对某个职业领域的专业英语人才。
2.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角度来说,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这一理念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办学的规模,也涵盖了更多的职业领域,为市场和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时展的趋势为基础,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在此基础上,高职职业院校必须为市场培养专业英语人才。因此,建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由于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决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其他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还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还无法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开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由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只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才能够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英语类人才,才能够胜任多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而培养更多能够迎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三、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
要论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国家的政策方针就是对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最大保障。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师资力量等多种手段,培养优秀的市场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市场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优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该项工作的开展迎合了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前提下,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得到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为其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2.师资力量的成熟
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其已经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能力。进一步说,这些人才已经能够胜任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而保证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3.教材的供应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面上已经开始流通多种专业英语的教材。这就表示,高职专业英语能够使用的教材已经具备,对于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的大力支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能够使用的教材进一步增多,其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大出版社能够及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编,保证教材的质量,为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1.专业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热情不高。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
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
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二、本项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特色与成效
作者在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改革如下。
1.改“填鸭式”式教学为讨论、互动式教学。
本次改革主要是扔掉以往“填鸭式”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即每节课留有10分钟的专业阅读时间和10分钟的读后讨论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具体问题和个别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总结,小组间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本次教学改革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
2.启发式教学。
本次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园艺专业英语相关问题情境,加大专业英语活动课教学力度。提前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园艺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文献,了解国际上关于园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述,个别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解、补充。课堂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利用大三学生生产实践,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果蔬栽培与工厂化生产实习时,教师把预先下载打印好的国际先进园艺产业的设施果蔬生产相关英文文献及新闻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我国与其他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差别。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提高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突显学科的特殊性,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统一。首先,通过英语教学培训与自我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思维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园艺专业重点培养一名专业教师,专门到师范院校进行英语教学课程与实践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师专业前沿领导力,参考网易公开课相关课件准备授课内容。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记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学校教务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各个专业英语教学评估或者教学模式改革竞赛,竞赛结果记入教师考核,用这种方法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最后,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比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及科研成果上考核轻一些,或者把英语改革成果记入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中。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式教学。
针对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专业英语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个别辅导。课前分组时,每一小组既要有英语好的学生,也要有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任务要难一些,多一些,比如进行引文专业文献的查阅与阅读等,同时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利用小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专业英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雄厚这个优势,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功底与英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国际上园艺方面最新研究动态。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用教材。
园艺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该设置成包括园艺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园艺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英语互动交流与讨论活动。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应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承担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方面,为学生选用一些内容新颖、并且实用的教材,选用一些各个院校普遍都评价很高的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所院校合作的形式为本专业学生自编教材,内容要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专业国际前沿性。自编教材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新颖、实用为宗旨完成教材的编写。
4.采用理想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确定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为主导,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进行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应用多媒体教学分期采用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走上讲台,增加课堂互动时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泛讲相结合,注重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英语本身。重点讲授园艺专业词汇,要侧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最后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进行,使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英语专业是人文专业而非实用型、工具型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功利教育。人文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或称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和理念目标;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博雅与全人。如张汝伦所言,“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对于全人类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①。英语专业本应该将我们的专业培养理念定位于此,以免继续培养“语言技工”,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这种“技工培养模式”转变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诚然,“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是英语专业的立业之本,然而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偏离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所谓的“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也更无从谈起。在指导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底的同时,教育者更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英语专业的殿堂,真正达到张汝伦先生所表述的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在基础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之外,教育者理应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开设以英语语言文化、文学、哲学等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世界文明的两大源头,“两希文化”无疑是人文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与其相关的课程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节日”、“圣经阅读”、“西方宗教”等也理应作为“西学”课程设置的重点。通过此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详细掌握西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逐渐具备人文视野、人文情怀、人文追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针对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理念上和现实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山东与上海的几所高校的英语专业文化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对比。山东高校分别是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上海高校分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高校,无论其属于何种类型,都基本上达到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层次的文化入门课程。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英美文学选读、欧洲文化入门和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等。山东各高校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也大都仅限于此,但对比其它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山东大学明显优于其它省内高校,如他们开设了欧洲文化史和其他各小语种国家的文化史课程。除此之外,山东大学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加大文化课,甚至两希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如欧美文化与文学,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人文)、圣经人物点评、世界遗产概论及欣赏(人文)等通识课程。上海的几所高校也开设美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的美国文化。被调查中的上海高校中有四所都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文化要义及中国历史及文化、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化等。在深层次文化课程设置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文化课程的设置与该高校的综合实力、英语专业的培养理念密切相关。除山东大学外,山东其他高校基本没有开设更深层次的文化课程。上海高校在此层次上要明显优于山东诸高校,特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依赖于其强大历史、师资、办学条件等,文化课程的设置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人文课程不局限于英语专业,体现了英语专业的人文性。作为全国专门的外语类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均处于学科领先地位,西方文化和文化比较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凸显其强大的专业力量。东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宗教专题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精华、尼采与东西方文化、美国电影研究、欧洲电影研究、圣经选读、希腊罗马神话选读、大众文化、欧洲文艺鉴赏等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无不彰显出其在英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和领先地位。无论是上海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外语类院校,对文化课程的设置均体现了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和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技能的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结论
经过以上调查对比,结论非常明显:所有被调查高校在基础层次的文化课程设置方面都基本达到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在中层和深层次的文化课程方面,众多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和深度,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非常薄弱,在教学内容上仅限简单介绍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明显优于其它高校。这也是上外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文课程改革的理念所致。
三、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法,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差异,证明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因此,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应重点掌握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按照临床检验与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四个子学科进行组合教学的计划安排,重新按照语言学习规律,以教授医学词汇、专业词汇为前提;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标;着重从内容上注重新颖性、知识性和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医学词汇的讲解;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将“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国外HealthReport、NatureMedicine等主流医学资讯媒体选取,从网络搜取国外大学的公开课程有声课件、国际大会会议录像。截取编辑一些医务短剧的片断,如美国的《ER》、《HouseM.D.》、《Grey’sAnatomy》等,这些资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专业结合,如新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绍,床旁诊断的推广,仪器原理及检测流程,实验室介绍等。充分挖掘身边教材,寓教于乐。
2.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点,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看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3.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安排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验科,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的检验医学中心,由检验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现场讲解检验仪器,重点介绍常用检验仪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检验仪器中常见的生词,如检验项目、参数设置、系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互动,同时邀请国外留学生在必修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时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口语表达中的自信。
二、结语
目前就我国英语高等教育现状而言,大多数高校普遍对“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非常重视,故学生的英语语法和英文阅读能力一般较强,但是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口语、听力和写作能力比较薄弱。这是我国当前英语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已开设了多门双语教学课程,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技术词汇学习和计算机专业的英文的阅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双语教学课程并不能替代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因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应该更精于倾向于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技术英语词汇的综合运用以及计算机英语听力水平和英语交流技能的提高。例如:在公司的技术交流和国际会议的学术交流,这里的交流包括了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巧。因此如何把双语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专业英语、实际IT项目实现更紧密地结合,以达到灵活运用,这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现今中国特有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存在普遍不足。追其原因,这与目前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紧密相关。在这种形式下,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研究是我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亟待研究一个新课题。
二、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探索与实践
1.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不断充实和创新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的知识为主,课本几乎成为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资源。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专业,因此,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中,首先应改变传统观念,即转变计算机专业英语只是一门英语课程的观念。为此,应及时了解国际著名大学中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在吸收国际先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构造当今我国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最应学习和了解的先进的英文材料和内容,以加快我国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则专业英语所讲知识应以计算机传统知识与常规知识为主,以当今计算机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知识为辅,扩充学生的最新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与科技创新的兴趣,这样既保证了专业英语学科的基础理论性又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以“教师主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课堂以讲解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并加强把实际IT项目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境下倡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英语对话的能力。
③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后作业除了小型的题目外,还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不止是学好课本的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学生用英语介绍或研讨各人所做过的IT项目,或将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由老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如何完成这一项目,并要求学生提出完成该项目的设计方案,论述其问题,阐述各自观点,并共同讨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推力,课后学生可以自觉搜集相关的资料,积极锻炼自己的专业口语和用英语进行项目技术交流和演讲的能力。
④创建有效的学生成绩与能力的考评方法。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都是采用以笔试为主、作业和考勤为辅的评定方式。这一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考评学生的综合的专业英语水平以及在IT项目开发实践的英语交流能力。如对基础英语较好的学生,尤其是在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较强的学生,在英语笔试考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鉴于这一以“笔试为主、作业和考勤为辅”的评定方法,对于一些英语笔试水平较弱但编程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难以体现出其本身在英语环境下的项目开发过程的交流能力的优势,这将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水平的评估和发展。因而,我们建立综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考评方法。考核方法由“考勤+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笔试+英语演讲”等环节组成。考核中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实际的IT英语综合运用水平不一致,通过课堂上采用英语会话形式让学生来熟悉并表述IT项目开发过程的每个环节,课后让学生搜寻英文资料和会话讨论小IT项目,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综合水平有所提高。
2.强化学生的独立自主工作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开展IT英语在国际IT企业的模拟训练。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多门课程都实施了双语教学,课后由于学生缺乏实际语言环境锻炼,使得双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本项目采用了《IT职业英语》课本。该课本以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为线索,模拟了软件开发团队的一系列工作场景。同时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了IT英语在国际IT企业的模拟训练,通过IT英语模拟在国际IT公司环境下完成软件项目开发项目的训练,既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又熟悉国际IT项目开发流程,从而使学生熟悉IT公司项目开发的过程,得到技术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口语、技术报告写作能力等技术的综合训练与实践过程,使得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3.注重全面培养,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英语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国际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除了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是这些企业考虑是否是一个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公司人力资源考虑的一个项目,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锲而不舍、不言气馁的精神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战略步骤。为了加强我校计算机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本项目提出需全面培养,注重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TED等国外优秀的英语演讲节目,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国外优秀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的思想、生活、情操、精神,而且对学生的英语听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项目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