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型农民培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方案》提出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由国家承认的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招收50岁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如何让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尽快成长起来,加快教育培训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此次的方案如果落实好,可以解决以下难题。
其一满足未来发展对新型农民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都比较大,要求管理技能也比较高,如果缺乏培训,效率难以提高。我国传统农户户均8亩多地,如果单纯种粮食,规模大小一般差异不大。但如果规模扩大到百亩甚至千亩,目前传统的农民就面临经营管理能力的挑战。根据对现行家庭农场的实地调查,不少农民感到力不从心,急需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最近看到一份对不同国家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论文,结论也是如此。当农场规模扩大后,农场主的经营管理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农场的生产率与收益,也决定着本国农民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加强对新型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
其二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农民得到的培训太少,急需加强。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也是一种国际趋势,目前我国农民接受的培训少得可怜。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荷兰之所以能够在花卉等农业产品出口方面屡创佳绩,跟本国发达的农业教育与培训密切相关,欧美国家的农场主不少都是大学农科毕业生。而我国目前农业毕业生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够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没有。单纯地从技能教育与学历来比较,我国的农民职业培训与发达国家还有太大的距离,需要通过加强来弥补差距。如果未来我国一线的农业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那我国的农民也基本上能够跟国际接轨了,最少在教育培训方面不要与他们差得太大。
其三要培育本地化乡土型的人才。此次的文件规定招收50岁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与过去相比有较大的突破。培训方向的转变可以培育本土化实用人才,破解涉农人才上不来,下不去,难服务的困局。我国过去涉农教育一直面临生源短缺,学生即使学习了也不愿到农村去、真正做农业的怪现象。原因很多,跟招生政策与农民待遇等都有关系。如果直接从一线农民中招生,也对年龄大大放宽,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考试课,这样就避免过去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出现,让飞鸽牌变成永久牌。其实国家今年也已在高考制度上进行了改革,未来职业招生可以单独考试,不再以一次智识考试一刀切。职业人才单独高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一方面未来发展急需职业技能型人才,另外一方面学生又不敢学导致学校难以吸收好生源的怪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传统的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因循守旧,过于注重经验等。很多农民都不愿采用新技术,怕带来风险。在这方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们传统的科研机制不符合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应用的需要。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制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后并没有进行宣传,也没有进行田间的实验、示范和培训,而是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结束了。全部当成了技术储备,很多技术和设备即使到了新一代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了,依然没有被使用过。
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接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需要的一方面是农民有接纳这种技术和器具的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强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要想大规模的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离不开培训工作。具体来说,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发明白纸、做讲座、技术示范与指导、新项目的详细解读等工作来加强对农民培训、引导,让农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广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吸引,通过小额贷款、定向资助补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要让这些青壮年劳力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实惠[2]。
结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宣传,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由于过去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许多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缺乏认识和了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大集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介绍新型农机具的好处,让广大农民提高认识,积极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3]。在这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切实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动力。为此,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尤其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傻瓜化”,让技术和设备使用起来简便易行,这对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程度很重要。各高校也可以借助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到各地方农业生产一线,对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使用进行指导,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业发展;科技教育;培训活动
1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背景
1.1我国的现实情况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广阔,但是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且耕地质量不高,山地和丘陵地形居多,并且耕地面积较少。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农村地区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结合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相关人员的素质却无法与之相适应,而农业的发展又需要加强科技的投入,需要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此要求必须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业科技化程度。
1.2湖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对于整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湖北省在改革开放以来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其投资不断加大。同时,湖北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湖北省的农业科技水平与现实需要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及现状
2.1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其是我国开展农业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国要求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新型农民。我国政府把这一手段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一手段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1]。
2.2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2.2.1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现实中发现,相关部门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存在不少敷衍了事的行为,而且许多领导干部态度不端正,行动不积极[2]。
2.2.2科技教育培训的相关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合理、不完善,许多的体系还不健全,还需要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导致许多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2.2.3科技教育培训的经费不足
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经费不少,但是真正到农民手中的并不多,这其中存在着不少不符合规定的操作和行为,大大制约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进程[3]。
3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切实加强领导领导阶层必须要
树立榜样带头示范作用,端正自身态度,完善自身行为,提高重视程度,严格督促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其提供保障。
3.2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和制度所
有相关人员都必须要一身作则,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培训[4]。同时,要不断根据现实情况,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家必须要
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保障资金利用效率,杜绝一切贪污、挪用等行为,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供资金保障,为其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其顺利完成。
3.4完善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教育培
训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的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在农村地区这样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5]。
4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在不断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国农业也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紧紧地和科技等新时期的新技术结合在一起,促进自身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为此必须要加强农业相关人员的科技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针对农村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解决目前科技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文玲,赵晓丹.新时期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辽宁省昆虫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2]刘建兰,周清平,曾明星,等.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2010.
[3]金彦平.关于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2008.
[4]王小娟.陕西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2009.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资金;征管机制
2009年l2月,湖北省南漳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之一、襄樊市仅此一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自开展新型农保工作以来,截至2010年2月1013,短短1个月的时间,该县已参保80567户,占农业总户数110263户的73%;已参保169024人,占适龄应参保283664人的60%,全县11镇(区),城关、清河、李庙三镇(区)的参保人数覆盖面最广,基金征收进度最高,均达到镇(区)应参保人数的70%以上;同时,全县为40595名60周岁以上人员发放1—2月基础养老金待遇446.545万元,占老龄人员50058人的81%。
一、基金筹集及管理模式
一是推行目标。根据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安排下,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试点工作于2010年元月8日启动,11镇(区)财经所协同工作队有序展开、分工合作、强力推进,遵循“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按照“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目标,个人缴费越多,缴费年限越长,将来领取的养老金越高。如果按最低标准缴费,达到15年以上,将来每年最低可领取790元以上的养老金。
二是基金筹集。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1)个人缴费。以农户家庭为参保单位,缴费标准现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参保档次缴费,多缴多得,一年一次性缴纳。(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要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3)政府补贴。政府对参保人缴费每人每年给予30元补贴(省政府补贴20元,县政府补贴10元),但不作为个人应缴保险费标准计算;县政府对农村重度残疾人且缴费困难的群体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三是管理及征缴。由县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具体经办,农村财政局及镇(区)财经所负责征缴归集。
二、主要做法及试点成果
南漳县被纳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实好,首先,坚持在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发放新农保政策问答手册、《致全县农民朋友一封信》、制作政策问答展板、电视台开办专题节目、刷写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及措施,认真细致地工作,苦口婆心地宣传,确保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严格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的规定执行操作。每个工作组做到“四包四不”,即包政策宣传,不漏户漏人;包登记参保,不缺表缺项;包收缴保费,不少收少交;包按时完成,不降低质量。参保的方法上实行“三先三后”,即:先60周岁以上的家庭,后其他家庭;先认识好的家庭,后有顾虑的家庭;先富裕的家庭,后困难的家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推行,工作方法得当,效果显著:一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农民能和城里人一样拿养老金了,这和农民不交税一样,是开天辟地的事情,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无疑又得到一次提升。二是拉动了经济。虽然这部分养老金不多,但从一个家庭来考虑,多了一份收人,就会对市场消费和经济的回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三是实现了农民增收。南漳县不仅是一个山区县,又是农业大县,农民增收困难,新型农保惠及全县60岁以上老人达5万多人,年基础养老金达3300万元,并且每年还有人届满60岁而进入“养老保险”管理。如果把这3300万元平摊到4万个家庭中,每户均5人,计20万人来算,每户人年均增加纯收入165元。四是促进了社会稳定。实施开展了新农保后,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不再为“生活无着落、养老无保障”而忧心忡忡。
三、基金征管机制的规范管理
由于新农保工作刚刚实施不久,各项政策、制度与管理等还处于试点摸索与探讨之中,并没有形成正式的条例与政策。目前,初步看来,在政策操作,人员业务水平,规章程序的执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做好规范与管理工作,确保基金征管有“量”也有“质”,“质”“量”同步。
一是着力“自我规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自我抓起,对县、镇(区)各级部门、财经所经办人员及新成立的农保中心财经人员,加强新农保知识普及和软件运用与操作等学习培训工作,确保做到人人懂政策、懂程序、懂方法。
二是着力“政策规范”。重点在资金征收、资金管理、票据管理、业务经办、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上抓规范,严禁以农民缴纳的社保金抵扣干部往欠款;严禁出现票款不符现象;严禁超标准收取证卡手册费;严禁资金不入国库,不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严禁搭车收费;加强票据管理,坚持一人一票,严禁一人多票;加强基金报解,实行票款同步,按时报解制度等。同时,和民政部门合作,及时掌握人员生存状况的第一手资料,防止死亡后冒领待遇情况的发生。
论文摘要: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充分挖掘源于理论、政策、法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势,围绕服务就业(特别是农民就业)这一核心,变革办学思想,树立全新理念,创建全新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将职教重心移向质量、品牌直至文化建设上来,最终形成以师德学识、品牌形象、职教文化谋发展的办学新机制。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先进制造基地建设都有赖于科技的推动与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将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先进的科技、发达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再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推进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职教的发展,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
一、职业教育再发展的法制、政策及经济社会新条件
(一)关于职教发展新的立法、政策资源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职业教育工程”作为教育工作今后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2004年6月17日教育部等七部委又一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提出,从2004年到2007年的高中段阶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要保持大体相当规模,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占比可以更高一些。根据国务院最近的发展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扶持建设2000所国家级重点职校、3000所省级重点职校的发展目标。可以说,这些法律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最近一、二年看,职业教育迎来了其他教育不能企及的法律与政策优势。
(二)源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机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上述任务。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进制造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这种经济的转型与重构,必将带来对一般技能型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终身教育意识和学习型组织意识的觉悟,也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参与。
(三)源于“三农”及农村社会的发展机遇
减免农业税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但不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农村小康有赖于农民文化与职业技能的提升。美国与德国的农村发展经验表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鉴于此,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来说,我国职教战线应积极衔接政府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及对“三农”的政策与财政优惠,发挥与利用职校师资、设备、场地与教材优势,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中积极参与,长远规划,搭建职校新的发展平台。
二、当前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突破点与路径
(一)围绕就业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驱动力和本位诊治当前职教发展困境的良方,必须从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开始。一是要把办学注意力投向“一切为就业”上来。当前,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文化技能服务是职教应确立的一个办学指导思想。只有瞄准“就业”这一准星,职教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在2004年l2月调研全国著名的北京劲松职高过程中了解到,北京劲松职高毕业生在北京这样的人才密集区,成为许多大单位抢不到的“香饽饽”。北京许多五星级宾馆要不到劲松职高毕业生,而北京所有五星级宾馆的厨师长清一色是劲松学生。他们的秘诀在哪里?如劲松职高贺校长所言:“瞄准就业需求,锻造适应社会的高质人才。”“出口(就业)好,入口就不愁不好。”二是在办学驱动力上应尽快从计划培养转到为市场培养上来。三是一定要实现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二)确立新的职教服务目标
针对“三农”问题,职教应发挥“近农亲农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树立职教为“三农”服务的全新思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针对许多省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职教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对接路径,面向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培养与生产、服务、技术与管理第一线相适应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加快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专业学科改革进程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厅(局)与劳动厅(局)交叉领导局面。探索职教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专业结构,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活力与张力的管理体制及灵活善变的运行机制,建构与人才需求动态衔接的专业学科体系。
对外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合办”形式,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办学体制。特别是要吸引农广校、电视大学的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涉农教育培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吸引社会力量,优化职教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盘活职教师资,优化资产结构。有条件的可以组建企业化、专业化职教集团。就学模式上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尝试学分储蓄。
(四)迫切解决好一个观念、两种能力、三层关系问题
一个观念是从源头上清除职教是末流教育的社会意识,帮助社会、企业、家庭树立新的人才观。两种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化职业敬业与责任,注重实践能力开发,实施一本多证(特别是各种农技、务工技能证)。三种关系是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学历与技能资格、针对性与适应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以农村家庭(户)为单位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一种互助共济医疗制度。“新农合”的实施对于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乃至于确实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了解该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施状况,本文选取了具有一地代表性的DJ村作为调研的对象。
一、DJ村“新农合”实施概况
DJ村位于湖北省中部城市ZX市境内。ZX市是湖北的农业大市,位于江汉平原北端。DJ村位于ZX市西部,是一个行政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273户居民,共1092人,有耕地1263亩。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还兼种油菜、小麦等经济作物;没有村办企业,交通也不便利,只有一条通村公路。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农业收入;另一部分则为劳务输出收入。以2008年为例,全村人均纯收入为3560元,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因而本文选取DJ村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根据调研DJ村的“新农合”实施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民参合率较高
2005年,DJ村被市政府列为ZX市首批“新农合”试点村。DJ村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落后,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普遍,因而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底,总共参合人数达到861人,参合率达到78.8%,远高于全市农村居民的平均参合率65%。
(二)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中收入偏低者居多
调查显示,2008年度,参合的家庭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1.3%;2000-3500元之间的农村家庭占37.1 %,在3000-4500元的占17.4%;4500元以上的占15.2%。这是与低收入农民渴望新合作医疗的现状是相符的,也使得低收入农民能看得起病。
(三)积极参加者多为老年人及幼童
在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农民家庭存在选择性投保。那些家庭成员年龄偏大或幼小儿童、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家庭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调查中发现,19.6%的参保家庭有15岁以下的小孩,16.7%参保家庭有60岁以上老人,41.2%参保家庭两者都有;仅有23.5%一者都没有。由此可见,77.5%的参保家庭属有60岁以上老人或15以下岁小孩的家庭。
二、DJ村“新农合”实施后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DJ村“新农合”实施以来的情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实地走访了9个自然村中的45户参合村民,并进行了广泛调研。调查发现,“新农合”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村、乡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能力低,致使村民满意度低
在调查的农户当中,有29户农民(达到64.4%)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这两级医疗机构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普遍认为,实行“新农合”以后,到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人数增多,但受条件的限制,医疗服务却难以满足患者正常的医疗需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群众参合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两级定点医疗点条件简陋,设备短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检查设备,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都不能满足农村民的需求,只能看头疼脑热的小病,稍微大一点的病就得去市级医疗机构,增加了看病成本,延缓了就医时机。第二,高素质的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较低。村级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大集体时期经过短期培训的“赤脚医生”;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主要是地方医专毕业的中专生,医疗技术比较低;再加上“逆向选择”的因素,技术好的医务人员更加向条件好的医疗机构流动。
(二)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话语权缺失
农民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参与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主要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农民应该积极参与到“新农合”的监督管理当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调查结果也显示,80%农户对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具有较强意愿,他们认为农民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应该要参与到“新农合” 的监督管理当中,应该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然而,在现实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理念上存在着“以政府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突出特征,没有体现“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价值取向的设计理念,致使农民实质上只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动的接受者,失去了话语权。
(三)手续繁杂影响药费及时方便地报销
通过对45户村民的调查,有32户的村民(达到71.1%)认为药费报销手续复杂,影响药费的及时方便地报销。为什么会这样,其源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特征,为了防范风险和堵塞漏洞,限制条件越定越多,制度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尤其在合作费用报销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诸如门槛费、封顶线、定点医疗机构、家庭账户、分段累进、慢性病和药品目录等等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在报销医药费的程序方面,规定定点医疗机构先按规定垫支,后由定点医疗机构按月到“县(市)农合办”结算,但需农民患者出示医疗证、身份证、出院小结、专用处方、住院审查表、费用发票、费用清单等近十种“证据”,方可办理。而众所周知,农村居民相对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在中小学文化水平,这样繁复的制度设计,对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农民,太过复杂。
(四)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逐利性趋势显现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当参合村民去村卫生室买药时,使用合作医疗证时的药费要比不使用合作医疗时的药费要贵,且被告知是镇卫生院统一规定的。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发现在实行“新农合”中乡镇级医疗机构的逐利性显现。因为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缩减经费或不再给经费,医院公益性淡化,使医院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故乡镇卫生院往往采取提高药品价格、门诊费、住院费,甚至对患者小病大医、无病用药,以实现高额盈利。医院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完全靠医院自己来解决,直接导致医院乱收费、乱加价、检查过多、用药过多、治疗过多等现象出现。
三、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村民三方利益,因此我们必须从三方着眼,统筹兼顾,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化发展。
(一)针对政府机构自身的对策建议
1、合理设置监管机构,确实加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各级政府应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能级原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服务费用,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简化报销手续,改变付费方式。不合理的程序必然影响制度的实施。针对报销手续复杂问题,我们建议实行医疗费用医院垫付制度,就是患者在结算医疗费用时由医疗机构审核并垫付应给予农民补偿的医疗费用,使农民能更加及时、便捷地得到资金补偿。它的具体程序为:在定点医院设立新农合结算窗口或在原窗口增加新农合报销程序,参保农民在当地规定的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诊,都可以直接在该医院所设的新农合结算窗纳自付费用,一次性结算清楚。这种报销制度简化了报销程序,为就医的农民提供了方便。
(二)针对医疗机构的对策建议
1、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村、乡(镇)两级医疗服务水平。首先,针对部分农村村、乡(镇)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缺失的问题,应该加强以乡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次,针对乡村医疗机构条件简陋,设备短缺,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加强乡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乡村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免费培训乡村医生等办法,增强乡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也可通过上级卫生部门对口支援,定期、定向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实现农民就近就医,享受优质廉价医疗服务。(2)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从硬件设施上保障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而政府应该在设备购置和医疗环境改善方面给予相关的政策补助。
2、加强监管,避免医疗机构的趋利性现象出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实行的,它本质上属于是公共产品的范畴,是具有公益性的。因而它不应该成为医疗机构谋取私利的工具。正是基于此,政府应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严格监管,防止趋利性现象出现。具体来说,对于已出现这种现象的医疗机构,要严厉处罚,绝不姑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的高度来杜绝此类现象。
(三)针对农户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意识到这种制度既不是政府的一项恩惠,也不是农民的一项负担,而是在政府的帮助、主导下的一项农民互助共济保障制度。创新宣传工作的方式和形式。如设立电视专题、编写知识小品、举办知识抢答赛等,把参合办法、参合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认可这一制度。
2、增强农户在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的话语权。要确实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前提是在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以真正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为中心,真正体现农民的医疗需求。而要真正体现农户的医疗需求,就必须增强农户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话语权,真实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避免“以政府为中心”的现象出现。从我国的具体现实来说,可以采取定期听取农户意见的方式。由相关政府部门每半年或一年定期组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召开座谈会,听取农户的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
参考文献:
1、吴仪.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J].理论参考,2007(4).
2、潘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九个两难选择[J].调研世界,2008(1).
【论文摘 要】 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 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长远的社会工程,同时也是为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科技活动辅导教师,通过近20年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实践探索与研究。认识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目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偏远,属农村中学。我们紧密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在现代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中,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主动发展个性潜能,通过各种科技教育渠道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立足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形成了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
一、养殖场里的科技创新教育
1999年前后,皖北地区兴起了各种特色养殖业。特别是北极狐养殖业发展较快,大大小小的北极狐养殖场就有三十多个,特种养殖成为皖北经济的一大亮点。但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题,特别是北极狐的养殖难题更多,如饲料配方、疾病防治、品种退化、幼狐哺饲、皮毛加工销售等。湖沟中学的养狐场也不例外。
学校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根据这一特殊情况,开展了养狐科技知识培训,并组织了由部分老师和学生参与的攻关小组。北极狐养殖这一新课题蕴藏着丰富的现代科技教育内容,广大同学对狐狸养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在活动课上及课余的时间里,仔细观察狐狸的生活习性,认真研究如何对狐狸饲料进行科学配方,如何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如何对母性差的母狐在产仔后把幼狐分离出来,并用代养法和人工哺饲法来进行养殖。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培养了既会动脑想,又能动手做的能力。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方法,又学到了科学知识,从而养成了严谨的科学习惯,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如我校学生张杨、张恒两同学根据自己探索并总结的养狐经验,撰写了科技论文《利用中草药防治北极狐犬瘟热和病毒性肠胃炎的试验》(1997年)、《幼龄北极狐的人工哺饲和代养初探》(1999年)、《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北极蓝狐的试验》(2002年),参加了省和国家的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获得了国家优秀项目的三等奖和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团中央颁发的枫叶奖。
二、农田里的科技创新教育
我校学生90%以上为湖沟镇周边的农民子弟,他们在寒暑假、周末及节假日,与父母一同下田劳作。在劳作中,大部分同学深深体会到父母劳作的艰辛,同时也认识到要想丰产丰收,只靠勤劳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品种要改良,技术要革新。
湖沟镇是皖北著名的西瓜之乡,年年都有大批的西瓜远销各地。在西瓜的种植中令瓜农头疼的是西瓜还未长成瓜苗就死了,黄河源同学家里瓜田的这种情况尤为严重。黄河源随父母在瓜田里劳动时。深深体会到父母的勤劳并未带来西瓜的丰产。有心的黄河源同学把父母的忧愁带到了学校的科技活动小组。在学校科技辅导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瓜苗死亡的原因――重茬,西瓜种植不能重茬。于是黄河源和老师及同学到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到宿州市瓜果科研所找专家,想办法来解决瓜苗死亡问题。第二年,黄河源同学家里扩大了西瓜种植面积,采用西瓜的嫁接改良,结果瓜苗健壮,西瓜又大又甜,重茬问题得以解决。2001年黄河源同学的科技论文《西瓜的嫁接改良》获得第六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高一年级的黄军棋同学,父母是菜农,每年都要栽种辣椒。辣椒收获后要把辣椒株拔掉。而细心又好奇的黄军棋同学发现,过了一段时间,断了枝权的辣椒根发出了新芽,部分新芽枝叶长成后还开花结果了。黄军棋同学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第二年在辣椒收获后,他留下200棵辣椒不拔,剪去枝杈,重新施肥、浇水,剪枝的辣椒发芽、出叶、长枝并结果。黄军棋同学把握了这一科技试验的机会并写成了科技论文《辣椒剪枝再生的试验》,该论文获得全国科技发明比赛二等奖。
作为农家子弟的黄河源、黄军棋成功的科技试验活动,说明了农村学生创新机会大多在农田,只要辅导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三、大山深处的科学探索
科技创新教育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青少年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我们想方设法积极为青少年提供动脑想、动手做的活动机会,参加科技夏令营就是青少年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
2007年,我校科技活动小组成员,参加了大别山科学探索夏令营活动,并得到了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安徽大学生命工程学院专家教授的指导。在大别山深处的蚂蟥沟,专家、教授及我校辅导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了蚂蟥的形态、习性。了解了蚂蟥沟的蚂蟥多的原因,认识了蚂蟥沟的蚂蟥与家乡河沟的蚂蟥的区别。在野猪岭,专家、教授及我校辅导老师指导学生观察野猪的特征及习性,认识了野猪与家养猪的区别,讨论了野猪可不可以捕杀,野猪能不能人工饲养等问题。又指导学生观察大别山植物的种类,识别鸟及蝴蝶的种类,学习采集植物标本和制作蝴蝶标本方法。广大青少年营员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每天回到住地都要数数捕捉了多少只不同品种的蝴蝶,采集了多少不同品种的植物,并分别制作成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