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界营销论文

跨界营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跨界营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跨界营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移动APP;大数据;客产渠执;维系挽留;业务支撑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89-03

1 导论

1.1 系统现状

目前移动客户端功能单一,只是PC端程序在移动端的延伸。用户在移动客户端受理网厅业务受理,功能单一,用户使用频率较低。用户粘度较低;导致一些新的业务不能及时主动的推送到用户面前。影响用户的亲密度,忠诚度。

1.2 建设背景

随着互联网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期;移动终端设备同生活结合越来越紧密,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支撑业务发展。

针对系统支撑现状,需要从移动APP、网络安全管理、目标客户群、精确营销、等方面,需要建设一套系统将移动客户端和现有业务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2 建设目标和总体说明

2.1 建设目标

湖北联通通过移动APP客户端同BSS系统、客产渠执、营销一体化系统的对接,全面提升用户使用感知,维系用户,精确化营销能力的提升。

2.1.1 建立移动APP立体销售体系

通过移动APP同传统销售渠道进行全方面覆盖,达到立体化营销的效果,在传统平台,PC平台,移动APP平台全面覆盖。提高营销的覆盖面。

2.1.2 营销活动的精准化和实时性

通过客产渠执的大数据分析,分析用户消费习惯。能够更加精准推荐给用户适合的产品。并且通过同BSS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时进行产品订购,提品订购的实时性。

2.1.3 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活娱乐圈

通过虚拟货币,流量交易增加移动APP同用户之间的粘度,提高用户对移动APP使用频率;然后再通过O2O线下商家的无缝对接,形成朋友圈辐射娱乐、休闲的生态圈。

2.1.5 提高业务产品运营效率

通过移动APP客户端,支持用户开户等业务直接办理,提高用户感知,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业务受理。提高业务产品运营效率。

2.2 总体说明

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1:

本系统是集合营帐系统、电商平台、客服系统、运维系统、客产渠执平台、大数据平台。为联通用户、商,联通营销人员、线下商家提供一整套完整服务、娱乐、营业、销售的支撑平台。

3 推广计划

3.1总体推广计划描述

推广分为三阶段,通过传统业务引导,平台服务完善,进行后期的跨界运营。推广计划如图2。

3.1.1 抓住用户使用心理,提供用户真正想要的服务,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通过传统业务服务,提供给用户基础服务,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提供用户使用频率,进一步提供用户的粘度。来进行移动终端的推广。

3.1.2 完善自服务能力,连接用户与商,发挥平台传播能力

在传统业务的推广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一些更加自助的服务,并且把传统的销售渠道向移动终端进行辐射,可以将部分用户转变为联通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展销售范围。可以做到人人都是老板;通过佣金等方式提高销售人员的宣传力度。

3.1.3 基于平台能力,与跨界业务整合,实现跨界运营。

在积累一定用户基础后,进行跨界扩展,引入广告,引入商家,提供便民服务。形成一个立体覆盖的生态圈,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覆盖。

4 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

从用户、商,联通人员,商户四种角色,结合自服务、销售、传播、跨界四个方面重点描述具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前台采用成熟Android、IOS移动平台展现。后台采用成熟的J2EE技术,以Spring框架处理业务的逻辑层,使用其框架技术调用Tuxedo中间件,从而调用后台服务;同其他系统实时对接;WEB中间件采用weblogic,数据库采用oracle。

4.1 自服务

4.1.1 功能总体描述

自服务主要是提供给注册APP用户,为其提供基础业务查询,办理,以及生活服务等栏目:

自服务分为:查询类、服务类、提醒类、互动类四大类。查询类,用来查询用户消费、积分、活动等详细信息;服务类,为用户提供办理业务便携服务;提醒类,用来提醒用户消费信息。互动类,用来提供用户粘度,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4.1.2功能描述

1)查询类:

消费情况查询:用来查询用户消费情况,可以帮助用户实时了解当前通讯情况,可以更加合理支配通信资源。

积分查询:了解当前通信积分,推荐用户积分使用途径,兑换话费,兑换流量多种途径引导用户消费。

活动查询:了解当前的优惠活动,引导用户购机,存话费。帮助用户获取最新优惠资讯。

2)提醒类:

消费提醒:到用户消费达到某个设定的预警值,提醒用户注意当前消费,帮助用户调整当前通信习惯、或者提醒用户增订其他增值包。

续约提醒:当用户合约到期,提醒用户办理新的合约,避免由于合约到期造成不必要的费用超额。

活动提醒:提醒当前推广的优惠活动,通过分析用户消费习惯,做到精确营销,提醒用户最合理的活动。

3)服务类:

营业厅定位:通过系统录通营业厅的具置坐标库,并且结合APP当前位置,通过用户受理业务的初步分拣,推荐用户最近,最合理的营业厅,节省用户寻找营业时间,提高精度。

线上取号排队:提供网上预约排队,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

宽带报障:直接提交宽带故障,并且实时了解报障进度,提高用户感知。

4)互动类:

积分获取:通过使用移动APP,获取相应的奖励积分。提高用户粘度。

电子券获取:通过使用移动APP系统,获取相应的电子券,推广软件,并且向其他行业进行跨界营销。

投诉咨询:能够利用移动APP的便捷性,方便用户实时通联通客服进行沟通,提高用户的感知。

抽奖:通过使用APP应用积分进行抽奖,可以获取应用积分,或者相应的通信资源,提高用户使用APP的频率,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为后续跨界营销积累用户资源。

5)自助开卡:为批量发放的用户提供自助开卡功能,能够让用户自助输入客户资料(必须通过实名制认证)。让用户自助选择套餐,参加优惠活动。给用户一个新的途径开户,避免必须需到营业厅进行开户受理。

6)实名认证:方便用户通过上传身份证照片,进行实名制认证。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业务受理。

4.2 销售

4.2.1 功能总体描述

在传统销售模式中,只能通过自有营业厅或者商渠道进行销售。使业务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增加了运营成本。通过移动APP的移动性,便携性。为销售人员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销售渠道。

4.2.2 功能描述

1) 业务办理:

流量包订购,退订:提供用户进行流量包的订购、退订功能。

简单业务变更:对于简单的业务变更,可以通过移动APP进行自主修改,不需要到营业厅进行变更,提高便捷性。

充值缴费:提供缴费接口,方便用户进行费用缴纳。

2) 代客下单:

订单管理:对于通过移动APP开展的销售途径,方便销售人员管理发展的订单,能够管理受理的订单,进行提交,跟踪,竣工处理。

佣金管理:对于移动APP发展的销售人员,销售主管能够实时统计分析相关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以及佣金分配。后续通过绑定账号,并且能够一键发放佣金。

统计报表:销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移动APP了解销售的整体情况。查看报表。实时调整资源。

3) 产品试用:通过产品试用进行产品推荐,能够更好滴对产品进行推广。

4) 扫码下单:通过扫描对应的二维码,能够免去客户的繁琐步骤,也能够更加方便记录销售人员销售情况,便捷进行佣金统计发放。

5) 流量转售、分享:对于用户多余的通信资源,通过出售、赠送的方式进行消耗,避免由于过期而失效。此举不仅能够有利消费者,并且通过赠送、销售资源。能够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通过朋友圈推荐,增加用户粘度。提高用户忠诚度,降低专网率。

4.3 传播

4.3.1 传播描述

通过多途径对移动APP进行宣传,通过广告、朋友圈、排名等进行宣传。提高装机率。

4.3.2 功能描述

1) 广告宣传: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宣传,提高曝光率。达到宣传的效果。

2) 业务分享:通过朋友圈,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工具,通过办理业务进行分享宣传。通过点辐射方式进行宣传。到达传播的目的。

3) 店铺排名:通过提高移动APP下载平台其排名,增加点击率。增加下载装机量。

4) 营业厅宣传:通过营业厅自由渠道,宣传移动APP,引导用户装机。

4.4 跨界

4.4.1 功能总体描述

在活跃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后,移动APP进行跨界渗透,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圈。

4.4.2 功能描述

1) 界外广告:通过在移动APP增加界外广告,增加盈利点,从原先单一的通信收入扩展到广告佣金收入。

2) 合作商家积分、优惠券:通过推荐用户积累、消费、兑换相应的积分;使用发放的优惠券。引导用户消费。对于合作商家的消费进行利益分成。增加盈利点。

3) 便民服务:整合联通当前的医院挂号服务、116114便民服务等平台,通过单一平台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增加订单量。

4) 电子应用商店:通过联通用户基数庞大的优势,进行其他厂商的应用软件推广。如果是好的产品,还可以得到其补助和扶植。通过装机量、或者合作运营等各种方式增加利润。

5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本文对移动APP详细的介绍,分析研究当前环境下,传统通信行业在新兴通讯巨头的夹击下如何突破。寻找新的盈利点的一次尝试。

5.2 展望

本文介绍的移动APP,源于通信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湖北联通市场的实际需求而设计和实现。系统的使用会提高联通用户业务受理的便捷性,大大促进第三方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能够提高产品推荐的成功率。在用户基数的基础下,对其他行业的渗透,也是对增加收入的一次大胆尝试。在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不断创新的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系统,适度超前的完善系统框架和主要功能,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个人认为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探索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曾航,刘羽,陶旭骏.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 程成,曾永红,王宪伟,等.App营销解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 期刊论文.APP营销势不可挡[J].经营管理者,2013(10).

[4] 刘伟毅,张文.获利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 王学军,李学工.市场营销策划[M].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6] 期刊论文 传统企业移动互联网化的路径比较[J].中国电信业,2014(8).

[7] 周兰.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分析[J]. 现代通信,2009(7).

[8] 项建标, 蔡华, 柳荣军.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9] Bertrand K. Marketers Discover What Quality Pearly Meanm[J]. Business Marketin6,1987(4):58-72.

[10] Hart C W , Heskett J, Sasser W E. The Profitable Art of Service Recovery[M].Harvard Business Preview,1990:48-56.

[11] kotler,Armstron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M]. 9th ed. prentice-Hall,inc,2001.

[12] Philip 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M].10th ed. prentice-Hall,inc,2000.

[13] Perreault,McCarthy.Basic Marketing [M]. 12th ed. Richard D Irwin 1996.

[14] Warren J.Keegan.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M].5th ed. prentice-Hall,inc,1995.

[15] Payne A.chritopher M, Peck H.Relationship Mketing For Competitive.[M] Oxford,CIM/Butterworth-Heinemaan,1998.

[16] Grossman R P.Developing and managing effective consum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roduct &Brand Managemnt,1998,7(1):27-40.

第2篇

【关键词】馆本服务 网络环境 跨界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102-01

我国的图书馆按社会属性、行政级别不同主要分为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虽然其本质都是知识信息的社会传播服务,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机构,因此各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很难实现共享,阻碍了知识信息社会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与图书馆自由、平等的服务宗旨和要义相悖离。

现行图书馆对知识文献的管理不是按照读者和用户信息需求类聚设计的,而是按照文献信息门类属性不同划分的,是资源主导服务,而不是按服务配置资源。这种知识文献管理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面对读者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整合机制,而是人为地将知识信息流分隔开来,阻碍信息横向流动。

长期以来,图书馆与政府及其它社会信息机构分属不同的社会信息系统,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文献信息供给服务上,大量的社会实用信息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及其它信鼠机构,彼此缺乏进入各自系统的渠道,信息、人才、设备等服务资源缺乏社会流通,图书馆与政府及其它社会信息机构的流通璧全和政策限制,是造成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发育困难,图书馆社会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传播媒介,知识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及应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网络信息呈现泛在化状态。馆本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播功能的需要,图书馆需要新的与网络服务相适应的服务理论来支撑、引导。

1、跨界服务的内涵

“跨界服务”最早见于熊瑞、刘佃文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论文《跨界服务的内涵、模式及实践》(2008年第6期),在文中作者对跨界服务的定义是跨越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边界,参与文献信息、知识的生产、分析、传播和利用过程。

笔者认为跨界服务是指图书馆服务主体在网络环境下跨越现有的组织、制度、工作及服务边界,其权利与义务向界外扩展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实现路径

2.1 建立以网络传播为重点的服务机制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的海量增长使得读者的信息获取选择空间增大,图书馆只有将传播作为工作重心,充分借鉴现代媒体传播营销理念,在知识信息服务领域引入知识信息产品开发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通过加大图书馆员在知识信息服务方面的智力、经验、时间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应对知识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满足读者和用户对高端知识信息产品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的专业化、精细化、增值化服务。

目前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仅限于一些数据库信息传送以及简单的网络咨询、书讯以及馆讯等信息,距离读者和用户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图书馆应该依据读者和用户需求,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加强网络空间资源建设,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科研立项、论文写作、成果鉴定、企业竞争情报、领导参考咨询等方面,整合类聚信息,通过网络及时推送给读者和用户。

2.2 确立以网络合作为主体的工作机制

由于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主要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的,对信息供给的时效性和质量性比实体服务要求更高,图书文献信息庞杂,仅凭单个图书馆的力量很难达到读者和用户的满意,唯有通过合作,整合各个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个人的知识服务资源,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将人才、文献、设备等资源统一优化配置,形成些动态、虚拟的,组配式和“即刻呈现”式的工作组织形态,才能提高图书馆整体的信息采集、管理及服务能力。

图书馆的网络合作,不仅简化了知识信息社会流通过程,促进了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社会信息机构之间优质服务资源的流动,改变了各个图书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局面,节约了读者和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成本,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合作,使图书馆的社会参与意识、服务意识更加自觉和强烈,图书馆与社会信息机构、个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促进社会知识信息消费市场的发育、成长,提高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水平。

2.3 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图书馆发展机制

第3篇

关键词:复合专业教育;后信息社会;跨界职业人才;课程模块

作者简介:陈泷(197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周明星(1957-),男,湖北荆门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0-0038-05

培养跨界职业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由后工业社会迈入后信息社会的生产形式变革引发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除高精尖专才之外,知识面宽泛、适应能力强的通才同样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跨界型职业人才是通过学校教育或是职业生涯转换具备两个及两个以上行业的专业知识,因而可以整合更多资源,胜任更多职业角色,拥有多重方向的职业发展机会的复合型人才。梳理当下复合专业的多种办学形式,进一步探讨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理与途径意义重大。

一、跨界职业人才蕴育的社会需求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这一理论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震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尼葛洛庞帝在丹尼尔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生存》一书提出了新的概念――后信息社会。后信息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实现了“真正的个人化”,个人的选择丰富了,个人与环境更加的匹配。

(一)后信息社会生产的基本特点

产品代加工模式日益普遍和强大。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规模生产在实质上成为大规模代工集成的过程,直接从事加工、生产、组装的人力更少,行业垄断的壁垒消除,资金和技术入门的门槛变低,产品生产对大部分生产者的知识技能精度要求更低。

产品研发的新形式。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创意产品小批量低成本,汽车厂商每年推出新车型,电器商每年推出新型号,企业推新迟缓便可能遭到冷落甚至被淘汰。

产品应市周期大大缩短。企业从独立研发新产品直至投入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演变为多个上游企业的共同合作,从购买配套、委托设计到产品生产,甚至是以企业并购的形式丰富自身的知识产权库容,促使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抢占先机。

产品特性的新变化。生活中习以为常地使用一次性用品,产品往往因为技术寿命、时尚寿命而不是使用寿命更新换代,人们甚至接受了附加值高的产品更新周期短的消费观念,如电子消费产品。

(二)后信息社会对跨界人才的需求

通信与交通的极度便捷促使信息、物资、资金甚至是人才流动通畅速达,社会变革加速加剧。后信息社会提出:一切符合时代、一切顺应潮流、一切围绕市场、一切服务社会的观点。后信息社会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养要求,引导了职业人才培养的变革趋向。市场既需要专业精尖人才,还需要业务应对人才,分工于研发设计、生产协作、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支持等职业领域,如果简单用“服务业”一词涵盖这种产业型的属类,无法充分、明确描绘社会分工及要求的实际趋向。在当代社会的人才结构里,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和能面面俱到的人才机会均等,一人一生要变更不同的岗位,要从事不同的职业,需要转岗进修提高,职业教育应因需教学、因人施教。

(三)毕业生对职业跨界的期望

课题组对271位工科专业毕业生的相关调查表明(面向380名毕业生实名调查,回收率71.3%),有近三成的毕业生第一年愿意考虑从事专业倚重性不高的工作,随后兴趣持续向专业宽泛岗位转移,五年时该热衷度达四成多,如图1说明了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趋势。

调查发现,对多学科交叉,培养跨界职业人才的教育方式,受访者的看法如图2所示。

对专业宽泛化的教育形式毕业生表示比较认同,我们对跨界培养的人才职业适应度做了认同排序(见表1)。

(四)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

后信息社会对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的演变趋势,实际上是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从人力资源配备看,可以形象地虚拟出一个现代产品形成的人才队伍构成:

这种屋脊形等比、甚至是几何数列的人才结构说明了现代产品的研产销对人才的专业修养由深到广、由精到泛的递变;他们在生产的同时也是消费群体,同样需要接触和接受相当要求的服务对待,直接工作于产品研发制造的专业人员人数远不及产品集成和市场服务的综合素质人员,也说明了社会对复合专业、跨专业、泛专业人才颇大的需求量。

二、跨界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现状

社会生产形式的变化必将引发人才知识与能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复合职业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可能。

(一)单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毋容置疑,职业教育已经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时如何更好地兼顾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质量、培养方向等要素是职业教育需要不断突破和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既要达成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学生特质;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适应社会需求,所以更新培养方式和调整培养方案是不可回避的。

1.教育教学中的若干矛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诸多教学元素的交集,统一的培养方案、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却要面对形形具有不同特质的受教育者,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真正的“一刀切”;若是因人而异地处理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又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公共教育始终面对着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两难选择。

恰当把握一般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各环节的比例侧重,施教方需要面对求全面与求专长、重基础与重专业的两难选择。

个人兴趣、特长、志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质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某个指定的专业中发挥潜能,这种偏离成分如果过大,势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受教育方可能面对个人倾向与限定方向的两难选择。

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差异。当前从职业高中、技校到高职高专和普通高校,其专业构成都是按国家规划的学科专业门类设置的,体现了学科意义上的独特性和专门性,其主干课程体系均设有一定的框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专业的系统性与职业的多样性,培养方式的局限性与产业升级、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增设由不同专业交叉组合而成的新专业,为部分志向趋异的学生提供跨专业、多专业、专业融合的选择,是破解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重要对策。

(二)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

发达工业化国家教育体系遭遇同样的困境,如何为求学者提供多样化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选择,不同国家、地区的办学经验各有侧重和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德国为了强化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而推行“双元制”,“也称现代学徒制度,是指青少年既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又在企业里学习实践技能。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3]在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德国始终重视传统主干专业的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模块实现多专业融合。一种是基于某种主干专业的、侧重该专业某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如食品工程的奶制品专业;一种是不同专业课程模块组合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专业,如电子信息及市场营销、机械工程及市场营销等专业。德国高校施行的第二学位规定,第二专业必须选择与主修专业不同的学科大类专业,比如主修工科专业的学生第二学位可以选择人文社科专业。对未能通过某专业课程考核的学生按规定不能再读此专业,只能申请更换其他专业[4]。

(三)职业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现代职业心理学在充分研究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成为现代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职业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不同个体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职业之间在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上均有所区别,对应职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职业决策时,求职者应理性地选择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

由此回溯至求职者在求学期间,就应参考其个人的人格类型,学校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更宽泛的选择余地和空间,促使其更加顺利地就业,未来的工作效率更高,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六种人格类型和斯坦福等高校提出的九型人格等等,对个体差异都做了充分探索。承认差异,并为这种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性,是职业教育正视现实谋求发展的最佳思路。

创新专家弗朗斯・约翰松把人的思维分为单向思维和交叉思维,当不同领域发生碰撞交叉时,优势和观念之间就会产生相互碰撞、融合,甚至可能获得1+1>2的效果。职场也是这样,随着人才市场的日益细分,跨界型复合职业人才将不断涌现[5]。

综上所述,新社会形态下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结构有着更独特和更广泛的需求。跨界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注重综合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适应创新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

三、跨界职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专业与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应尽可能尊重学生个性与发挥其兴趣。我国教育系统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了多样化的有成效的探索。比如专业方向分类、第二学位、辅修、转专业、专业大类招生、新型交叉专业、专业融合、精英学院、书院制等等。职业院校如何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突破的难点。

(一)跨界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跨界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改革课程模块来实现,学生以主修专业为基础,允许其交叉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块,合格完成规定的各教学和实践环节,达到毕业要求。这种方式是上述诸多形式的补充,适用于一部分学生,他们或者不适应某单一专业学习,或者不满足转专业的条件,或者有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或者有某种明确的职业目标需求等等。为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兴趣、学习激情,帮助其形成职业生涯雏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二)跨界职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跨界职业人才的培养在于学校教育需设置跨专业的教育形式,侧重于综合素养适应社会需求,淡化专业限制,允许一部分学生交叉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块来完成学业。

1.实施课程模块教学,便于学生的跨专业学习。为了解决课程的系统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可以考虑以课程模块为基本选择单位。通常课程有多种组合形式,小到一门课为单位,大到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或者一个专业方向课程群为单位。课程模块不应过大,一般由2~3门课程组成,大约6~9个学分,在一到两个学期内完成,模块内的课程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既有基础知识的铺垫,也有专业技术的展开,并配合必要的实践环节。对施教者保证了一个完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点,对受教者提供了充分的方向选择与学习机动。由各专业设计提供一批附有类别属性、级别难度系数与选学要求的课程模块。不同类别和级别的课程模块学分完成情况将作为学生毕业的基准。课程模块及属性定义用类扩展巴科斯范式描述为:

课程模块=模块名称,模块学分,模块类别,级别限制,选学要求,归属学科,课程;

其中名称、学分等仅为字符或数字,其他属性为:

模块类别=基础通识 | 专业基础 | 专业 | 一般通识;

级别限制=“A” | “B” | “C”;

选学要求=必修 | 限制选修 | 选修;

归属学科=学科名称;

课程=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性质,开设学期;

课程性质=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 实验课 | 通识课;

开设学期=“单” | “双”;

这些属性的元参数既可以是字符,也可以定义成数字便于运算,如级别限制表示配属该课程模块的课外时间,若用数字表达,则意味着不同难度级别的课程模块可以折算冲抵。

结合学分制的选课、确认、考核、重修等过程,所有课程的考核应保持标准和规范。在高校当中,除参与基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外,跨学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选择做某专业方向的研究论文、做研究报告、做调研报告等方式参加毕业教学环节,还可以补充学习部分课程模块。获得所有规定学习环节的学分后,学历学位可以按主修专业或侧重专业认同。毕业专业可以是复合型的,如车辆工程―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市场营销―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软件工程―动画设计专业毕业,动画设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等。这种形式可以演化成另一种2.5+x+1或3+x+0.5的三段式实践教育形式,x为起点一年的就业或实习过程。学完先期主干课程后,先颁发部分学业证明证书,再结合企业或创业工作完成其余学业毕业。

2.条件要求与方法要素。跨学科专业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催化衍生的一种局部化的教学改革,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

所谓局部化的教学改革,是依托基础学科专业面向部分希望多面发展的学生开展的教学形式。

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超前于社会形态。教育学生认真规划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学习认识世界完善自我。

加强宣传说明,使社会逐步认可并且参与这种培养模式。

开展课程模块的建设,开发、组合形成多样化的课程模块,并提出修读要求。在专业系统中的节点位置,整合资源条件配属、建设教学团队等,为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奠定基础。

设计、公布专业学习路线图样本。基于以上范式描述可以推演出表2的课程模块关系,用于指导学生设计学习规划,也用于核算学业成绩,判断学位学科。

建立适合课程模块选择的教学机制,课程模块是学生选课、选择个人专业方向的基本单元。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广受偏好的课程模块,应提高开设频次。

学校教务部门应具有课程宏观建设以及认证监管功能。完成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融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随时更新反映科学技术、人文社会进展的课程,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关联的课程模块体系;甄别课程模块的属性与级别,认定满足学科学位和专业定向的基本学业要求;审核确认学生研修的学分符合某专业或某跨专业的毕业要求。

设置课程指导中心。由专人负责解答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选择课程模块的问题,说明课程的特性与学习要求。

完善教学教务管理方法和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规则和方法体现出教育思想内涵,管理课程的选择与开设运行,保障教学质量,引导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确保完成必须的教学环节。

为了顺应后信息社会的变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与职业发展需求,教育机构应不断转变观念,完善多种类型、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发全新的课程教学,提供丰富、适度、灵活的学制选择。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 [M].高,等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2](德)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周明星.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4):82-85

第4篇

【论文摘要】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容纳就业、带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营销系统在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顾客导向、内部营销、快速满足顾客多变的需求,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营销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与之配套。本文通过研究网络化营销系统,为具体营销实践提供指导。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在高速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开始停滞不前,甚至过早地步入衰退期,除了竞争加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管理难度加大外,企业不能及时地调整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尤其是营销系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很多企业在黑暗中摸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映了这一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网络化的营销环境现状

企业利用Internet,可以及时将产品和市场销售信息发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及国外的营销人员,以便随时调整营销策略,应用web浏览器和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建立和维护关键客户的信息数据库,业务人员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实现产品报价、商品交易、提供订单、签署合同、交换商业文件和支付账单等业务。营销人员还可应用网络查询共享有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自身业务素质,拓展新业务领域,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利用Internet为用户提供的在线技术帮助,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企业可通过Internet在网站上向世界展示企业形象,如建立电子橱窗等方式展示产品,提供技术咨询,进行售后服务和市场开拓。企业管理人员可将用户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做成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放在企业Internet网站上,为遇到问题用户提供在线的专家技术支持。

二、网络化营销系统的发展和进化

传统上,营销系统把客户的需要、竞争者的产品和战略等各种外部信息传递给组织中的各个其它子系统,这些不同的子系统再针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采取行动,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营销理念下,营销系统只是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它假定公司很难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且客户也不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发生直接关系。但是,在一些新型的企业里,很多职能部门可以与客户取得联系,一些跨职能团队从事着以前只有营销人员才从事的工作。营销部门不再是唯一的一个与客户发生关系的部门,它的职责变更整合所有针对客户的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当客户与公司发生关系时,他们所见到的是类似的面孔,所听到的是同一种声音。急剧变化的营销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系统、其它子系统与市场三者的交易成本的对比,使营销系统的形状和内外部边界也总是处在变动之中。信息、知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三者之间的低成本、快速传播,为营销系统边界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营销系统网络化的必然性

传统组织中人们沟通的方式也由一系列的规则所约束。沟通方式由他们在单位中的位置决定。最高层的管理者可以与任何人沟通,而层级底部的操作人员却受到严格控制。这些死板、僵硬的规章制度,使组织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营销系统网络化是系统进化的必然结果。根据系统理论,系统内部的发展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有序化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化的过程中有两种基本趋势,一种是向着一个起核心作用子系统集中的中心化趋势,另一种是向着多个子系统共同起作用的机制化趋势。当系统最初发生时,总是有某种特殊的子系统形成了对其它子系统的控制约束作用。而当这种约束作用在系统中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时,这种控制作用就会扩大,以至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中心化的系统,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呈单向作用的“树”形结构。上述的第一类营销组织形式,就是这种中心化组织。 伴随着中心化的过程,系统还有一个向着各个子系统共同起作用的机制化的过程。这时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丰富,有些形成了相互作用,有些形成了横向联系,有些形成了循环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核心子系统的控制作用相对降低,向着由多个部分共同起作用的方向发展,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特定结构的相互作用来调整自身和适应环境,系统内部的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相互交叉的网络,系统由内部多个子系统间的互动联系形成的机制来推动系统的发展。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中心化在前,机制化在后。没有中心化,系统的各部分就不能实现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联系,但仅仅完成了中心化的系统是简单的、线性的、保守的,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系统必须进一步向着机制化,即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四、网络化营销提高了沟通效率

系统的组织结构可划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上向下的指令和从下向上的报告构成了系统信息的纵向流;而每一层次又按水平方向把各主要职能分系统的信息贯通起来,称为信息的横向流,这样就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信息流通中的两个主要指标是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在传统的层级组织中,系统的信息是逐层流动的,越层流动的信息较少。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组织的层次增多,管理幅度会降低,通常信息流通的时效性和精确性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性,即层次增多使信息流通的路径增多而分叉减少(因为管理幅度减少),从而延缓信息流通的速度,但却提高了精确性。相反,如果减少层级,则必然会增加每层的管理幅度,这样虽然流通时效性可以增强,然而信息分叉点增多、信息在流通中出错的机会增多,就会影响到信息流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司林胜.企业绿色营销系统的构建与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2003,21(4):38-42.

[2]高风彦,佘廉.企业营销组织的风险模糊评价与预警管理[J].武汉交通科技学学报,2000,24(2):125-128.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出,电子商务人才问题主要体现为: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电商企业利润的降低与人力成本的上升之间的矛盾;企业对电商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综合叉学科,专业领域涉及信息技术、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诸多知识,其人才需求本身也是多样化、复合型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偏向性地重视培养电商专业的课本知识灌输,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拓展较少,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指导等诸多问题,已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2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内涵

多维开放式课程教学设计包括突破传统校内课堂限制,创建开放性教学空间,还包括理论的开放式收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教学材料的开放式组织、理论教学的开放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研究性运用和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开展等。实施多维开放式教学,从课程教学组织的结构化、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向半开放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转变,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实现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更能体现相应学科和相应课程的特点,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3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大教学模块渗透融合的多维并重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3.1理论教学维度

3.1.1知识体系模块化

根据社会经济不同领域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设置人才培养多元化目标,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多领域交叉、知识密集的特点,将电子商务培养方向细分为“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商技术与开发”、“网络商务营销”、“网络美工与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和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基础”、“网上创业”等创新创业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并结合专业培养方向重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授课老师、教学班之间的界限。

3.1.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高校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经济、管理等主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推进学分制改革,将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成果进行分级量化,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3.1.3教学方法多样化

探索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种形式和手段。加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知识要求包括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能够及时衔接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要求包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管理实践、创新与创业、沟通协调、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网络素质、身心素质等。

3.1.4开方式教学模式

推动专业课程间的共享和互联,尝试对知识体系中有时间关联或技术关联的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创新创业驱动的开放式课程群。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鼓励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实验指导和考核体系,学生可以跨专业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相关课程可以共享教学、实验资源,互认学分。

3.2实践教学维度

3.2.1动态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电子商务毕业生创业、就业信息库,跟踪记录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相关内容。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及企业现状与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地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系列实践课程,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计入相关教学实践学分,并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3.2.2“赛-教”结合,以“创”促学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创”、“互联网+”等比赛,对前期研究与探索予以立项支持。定期举行“双创型”专业技能大赛,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构建“赛-教”结合的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各类人文类竞赛、文体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创新创业思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转化为实践课程学分,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3.2.3推进电子商务“双创型”特色实验室建设

引进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平台、百度搜索营销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实验沙盘、网络行为分析等系列实验平台,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推动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并以课程群体系为基础,组织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规范性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规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能主动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3.2.4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从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合作进一步提升到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和动作环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体验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并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3.3应用创新维度

3.3.1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

在本校“创新创业特色专业建设”课题的支持下,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孵化室提供网站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网站美工、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软硬件平台和设备,从学生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中选拔出一批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项目,分配指导老师,入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进行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区级、国家级竞赛中,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向创业实践转化。

3.3.2实施“项目牵引、团队协作、企业化管理”的培养模式

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探索,或在导师指导下承接企业咨询、企业网站建设、企业网络推广、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市场调研、企业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等实践课题,例如,结合广西本地方特色,扶助本地小型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从而提高学生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切实做到“高校服务地方”。

3.3.3倡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倡导学生参加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模式,通过假期短训、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现代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工具的操作和管理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启发创新创业思维。

3.4科学研究维度

3.4.1提升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以科研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实施专业导师制度,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双创”团队建设相结合,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学科竞赛等项目为牵引,形成跨年级、跨专业班级的项目梯队,导师从职业规划、选课指导、考研指导、竞赛指导、学年论文、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多方面为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并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

3.4.2奖励科研创新

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科研奖励制度,奖励科研创新,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等创新性研究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应奖励。在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方面,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创新型实验和开放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和探索的深度。

4结语

本文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个维度提出“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以桂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行,拟设置实验班和参照班,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收集学生和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贾扬蕾,鲁美娟.适应开放环境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4,(10):191-192.

[2]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等.基于“五力”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25-130.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剧 广告植入 传播特性 价值联想 跨界游戏

这里所说的新媒体影视剧,即无论是通过传统电影、电视技术,还是以DV、手机摄像或者其他摄制技术所生产,并且主要通过互联网、手机或其他移动网络终端等平台进行传播,甚至可能兼容电视播映、电影院线放映等传统传播方式,以人物表演来讲述虚构故事的原创影像作品。

新媒体影视剧,包括新媒体电视剧与新媒体电影。这两种类型的区别,远不如传统电影与电视剧那样严格,一般来说,只是基于两者文本形态的某些差异性。单独成篇或每集故事无关联或关联性很弱的系列化的新媒体影像作品,即为新媒体电影。以分集形式建构的故事情节连续的新媒体影像作品,即为新媒体电视剧。本论文即以这些新媒体影视剧为典型案例,先研究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现象,再将其与传统影视剧相比较,探讨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呈现出哪些新的传播特性。

一、营销革命: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潮

原创的新媒体影视剧,除了一部分网友以游戏之作来博取眼球之外,终究要诉诸于经济目的,但如何实现新媒体影视剧赢利,有很多路径曾被探索过。一是网友们将原创的新媒体影视剧卖给视频网站供其他网民点击观看,视频网站赚取流量,由流量再转化为互联网的经济力。然而,毕竟这类收购现象并不普遍,而且当下视频网站的收购价格也很难满足原创新媒体影视剧的再生产。二是网友们将原创的新媒体影视剧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进行收费点击或下载,但是习惯了免费午餐的网民,一时很难使这种收费模式实现很好的实际效益。然而,传统影视剧的广告植入给予新媒体影视剧带来了比较靠谱的现实启示。

传统企业主,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的营销,借助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实现了其成本小却收效惊人的营销计划。

由于成功案例的典范作用,新媒体影视剧越来越多地涉足广告植入的营销领域,使之成为近几年非常突出的新媒体影视传播现象。

二、价值联想:新媒体影视剧广告植入形态

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方式、手段及策略,大多自传统影视剧借鉴而来,并结合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语境特点,形成与传统影视剧广告植入有共性也有差异的广告植入形态,同时,这些不同的植入形态引发受众或消费者的各种价值联想,这是因为“解读者自然而然地(通常是无意识地)使用一整套认知图式来作为解释性的参考框架”,受众或消费者对新媒体影视剧认知图式是混合的,它的激活“部分取决于解读者心中的中心概念,部分取决于文本”。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包括以下一些文本形态,每一种形态使受众产生相应的价值联想与建构。

1、符号性的广告植入

影视作品由三种符号构成,分别是画面、声音、文字。通过这三种类型的符号都可以进行广告植入。

(1)画面植入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形式。在画面中显现广告主的LOGO、实物及相关物,或者通过画面表现某项服务等。

(2)声音植入

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声音来传达某些商品、企业或服务的广告信息。通常影视作品的声音植入,可以是人物对白、独白甚至旁白,也可以是音响,甚至是特定的音乐。

(3)文字植入

在影视作品中,通过文字来传达相应的广告信息。文字植入,可以是画面内的文字进行广告植入,也可以是字幕形式的广告植入。

(4)混合式符号植入

很多情形下,影视作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符号同时传达相应的广告信息。这种混合式符号植入可能有以下几种文本形态:

画面+声音;画面+文字;声音+文字;画面+声音+文字

事实上,以上三种符号植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视觉符号的植入,包括画面植入与文字植入,两者都诉诸于视觉;二是听觉符号的植入,不管是对白、独白、旁白,还是音响、音乐,都是听觉性符号。两种类型符号又可以混融一起形成复合性的广告植入。

2、构件性的广告植入

一部影视剧作品,由场景、道具、人物、台词、旁白、情节等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构件组成,那么,很多的广告信息则是植入到这些构件之中。

(1)场景性植入

场景的广告植入,是以场景为依托进行视觉符号类型的广告植入。场景植入,可以分主体场景的广告植入、随机场景植入等。《欢迎爱光临》第一集中的便利店内墙壁上有中国移动的广告牌,还标有空中充值等标语。便利店是该剧的核心场景,其广告植入,经过舞美部门的布置之后,有意留存,但可能是付费的,也可能是不付费的。不付费的广告植入是为了表现场景的纪实性、真实性,尤其是那些具有时代特征性的商品。一个主体场景会在影视剧中反复出现,那么植入其中的广告也会伴随出现,也可以多频次曝光,提高广告植入的到达率。

(2)道具性植入

在新媒体影视剧中,人物在活动中会使用不同的物品,这些物品被确切地告知品牌以及相关信息,这就是一种道具植入。

(3)衣物服饰佩戴等植入

通过影视剧中人物衣服、穿戴、佩饰等进行广告植入。例如,《男得有爱》第六集中李志健身的衣服是阿迪达斯,后有标识的小特写。《欢迎爱光临》第一集中超市内员工衣服上有ministop(迷你岛便利店)的标识,后又反复出现。

(4)台词与旁白的植入

通过人物的对话或者旁白进行商品或服务信息的传播。例如,《欢迎爱光临》第二集中,叶子的台词提到“不好意思,您要的劲柠啤酒已经断货了”,表明该啤酒的畅销等。

(5)情节性植入

将商品、服务以及企业形象融入影视剧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发展之中。例如,《我爱我家2.0》第八集庄无邪闻到来访女客身上的香水味说是“香奈儿五号”,女房客回应自己的香水是“香奈儿邂逅”。

(6)视频世界的广告植入

影视剧人物在剧中观看视频内容,或者视频内容作为背景,而视频传播中却呈现出相应的商品、企业或服务信息。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广告植入。例如,在《我爱我家》第五集中,有人用LG电脑看广告视频,播放的广告视频是我爱我家房产中介的广告。这是嵌入到视频内容的广告,需要注意受众观看语境的合理性。

3、结构性的广告植入

将商品、企业或服务较深入地融入到影视剧的叙事之中,影响到一部剧的局部叙事结构或整个作品结构。结构性的广告植入可以分为情节结构与主题结构的广告植入。

情节结构的广告植入,是指某则广告在影视剧叙事的情节构成具有结构的功能与作用。例如,《男得有爱》中“百合网”的植入就属于结构式植入。在第四集中,女主角纪梵帮助好哥们索明亮在百合网进行相亲咨询。在第七集中,索明亮收到百合网的邮件才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纪梵,这一系列情节的设计都是以百合网为依托进行的,如果没有百合网的这封邮件,这部影视剧的结局就会大不同。

主题结构的广告植入,是指整个影视剧作品是以某个商品、企业或服务的形象构建与广告营销为表现主题。主题结构的广告植入可以通过新媒体影视剧来表现商品、企业或服务的某项突出特性,从而实现其形象的建构。

任何广告主,希望自己的商品、企业或服务,以新媒体影视剧广告植入的方式,通过与故事的嫁接,希望得到受众更多的关注,然而,“文本中的沉默与空白是一个不完全的叙述序列,文本所发出的接受指令是宽泛的和开放的,包含着很多疑问和未完成性,读者的每一种探究和回答,都会引出一种不同的序列组合,也就会得出不同的意义结论”,也就是说,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给受众带来的价值联想并不是唯一的。事实上,受众从不同的广告植入案例中一般会得到正面的价值建构,同时也获取很多中性信息的传播价值,但有时也会产生负面的价值联想。

三、跨界游戏:新媒体影视剧广告植入的传播特性

影视剧的广告植入作为一种传播现象,“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与传统影视剧的广告植入相比较,新媒体影视中的故事与广告的文本“对话”更具有传播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意义的动力与先天的优势,因此,新媒体影视剧在广告与影视的跨界游戏中身姿更灵活,动感更强,更具文类特性。

1、广告植入程度与产品营销

就大面积的情形来看,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程度远比传统影视剧要高得多,很多方式是从传统影视剧那里借鉴而来,但已经开始出现更多的新形态,其探索的力度、深度在不断加深。在新媒体影视剧中,甚至出现了专门为某个商品、企业量身定做的广告剧,这在以故事售卖为主要传播目的传统影视剧来说,还是难以想象的。

传统影视剧通过广告植入进行产品营销,仍然具有某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行为态势,但新媒体影视剧大大方方承认了自己的营销目的,只是期待以一种大家乐见的方式进行广告植入,从而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

2、传播渠道与赢利模式

传统影视剧通过院线、电视台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播,已具有成熟的赢利模式,电影有票房收入,而电视台可以通过二次售卖获得广告收入,至于广告植入带给制片方的则是新的赢利渠道,是锦上添花。由于互联网、手机传播的免费性特征,新媒体影视剧通过广告植入而带来的经济进帐可能是制片方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完全是雪中送炭。

3、受众及观剧态度

对于传统影视剧来说,如果植入过多的广告,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受众反感,尤其对买票进入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来说,大量的植入广告可能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心怀不满。即便是“免费”观看电视剧的受众,面对过多的广告植入是有怨言的,因为电视剧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所插播电视台的广告其实是受众的“付费”。

对于新媒体影视剧的广告植入,受众可能要宽容得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网民早已习惯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混融性,对于完全免费的东西,一般很少会抱怨新媒体影视剧的“私货携带”。

二是网民比传统影视剧的受众更为年轻一些,他们在植入广告的新媒体影视剧那里能获得更多的新鲜体验。有广告植入的新媒体影视剧往往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其艺术性表现特别适合于年轻网民的收视习惯。

三是年轻网民更具商品消费欲望,乐于在观剧中体验某些商品或服务,不仅完成了一种替代性的消费,还为现实生活的实际消费找到路径。

四是新媒体影视剧找到许多网民感兴趣的话题因子进行广告植入,比如星座,从而可以引发大面积的收视与点击。

显然,这种宽容其实是以受众的主体性为前提的,正如拉康所说的“符号、语言或意义系统一直等候着我们,并已设计我们去占领的主体的位置,一旦我们进去,我们的主体性就形成了”。

4、广告游戏与梦幻机制

第7篇

美国只有2.49亿人口,但其出版业却异常发达。据ISBN权威出版部门鲍克出版公司的统计显示,美国现已发出87000多个出版者前缀。1998年美国登记注册的出版社就达90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出版社为40家,前20家规模最大的出版社的年销售收入占全美出版业总销售收入的75%,利润占50%。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年出版1至3种图书的小出版社。这些出版机构除了少数由政府管理外,绝大部分是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其出版活动不受政府干涉,政府只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规范出版业行为,进行宏观调控。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每年平均生产图书240亿册,人均占有图书约100册,可以说,美国人用于购买书刊的开销是世界上最高的。1997年美国共出版新书6.8万种,印数22.8亿册;1998年美国出版新书5.6万种,一直稳中有降,但却全面覆盖了人类文化各学科。我国无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多人口,市场潜力巨大。然而,至2002年全国仅有出版社568家(包括副牌社36家),期刊8187种,报纸2038种。2001年全国共出版新版图书9.14万种,重版、重印图书6.3万种,总印数63.1亿册;2002年出版约为17万种,其中新版约10万种,重版重印7万种,总印数68.7亿册(张);期刊出版28.46亿册。2002年,全国出版社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200家;销售收入1亿~5亿的有50家;5000万~1亿的有60家;1000万~5000万的有90家。我国出版机构之间虽然在规模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远没有达到美国出版业那样的巨大反差和行业垄断。目前,我国尚没有一家能与时代华纳相抗衡的出版集团,规模普遍偏小。我国图书市场的增长速度虽然远高于西方国家,但是,我国人均书刊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销售往往受制于国家经济的大环境和国民素质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出版市场也必将展现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中美出版市场运作比较

美国出版机构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出版业的巨人,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国内购买力强劲;二是国际图书进出口业的迅猛发展;三是出版公司跨国运营。

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强盛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发展。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民众的文化水平也一直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发展,从而带来了国内强大的购买力。

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一直是美国进项较大的业务。据1999年8月6日《环球时报》载: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60%~80%的节目来自美国,而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占有率仅有1%~2%;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总产量的6%~7%,却占有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美国书刊进出口业务也非常卓著,目前共有图书进出口公司85家,出口公司8家。据美国商业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图书出口在1997年达到18.9亿美元,比前一年上升6.8%。据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公布的经济报告显示,美国自1977年以来,版权贸易的增速是美国经济增速的两倍。2000年,美国版权产值达到4572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美国版权出口额大大超过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并且安排了430万人就业。相比之下,我国的版权贸易对外出口额几乎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据《世界图书》杂志1993年公布的数字,全国图书年出口总额仅为世界图书年贸易额的0.04%。1999年,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我国书刊(含音像、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为1527.47万美元;2000年为1633万美元;2001年出口额仅为1800万美元,进口额为8000万美元;2002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899157种次,1740.58万美元,金额下降1.32%。这些数字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甚至与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美国的出版集团大都是以图书经营为重点的跨媒介、跨地区经营的媒介集团,在多种不同的媒介之中,出版集团往往同时经营数种媒介业务。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发展也已成为出版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连锁书店鲍德斯,2001年员工已达3万人,在美洲、欧洲、澳洲和亚洲拥有869家传统连锁店和349家超级书店。2000年鲍得斯总收入达33亿美元,其中,在美国以外地区的经营收入约占2/3,达21.92亿美元。美国的《读者文摘》,目前已有48种版本19种文字发行到世界各地,每月读者有近1亿。这家公司还制作13种语言文字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视节目在24个国家销售。

与国外出版集团跨地区、跨媒介的经营相比,我国的出版集团只是近几年为了针对加入WTO以后欧美对中国市场的进入,通过行政和政策手段而形成的,并且多半是以省区为主的行政式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组合方式也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对于出版业,我国更加注重它的舆论导向作用,常常把它视为建设精神文明的基地。所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市场化与舆论导向之间的矛盾,便成为我国出版业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以地区分立和在国家行政干预管理下形成的以省为单位进行的集团组合,其实并没有解决出版市场地区分立的问题,并且,我国的出版集团实际是出版社之间的联合,图书出版经营往往成为集团的主要业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出版集团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跨媒介、跨地区的经营结构。

三、出版理念与经营运作比较

第8篇

(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

作者简介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社会学博士,著名市场研究专家,26年市场研究经验。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手机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社会化媒体、LBS、互联网生活形态研究等),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商业地产、汽车、媒介、时尚研究,市场与媒介分析,市场研究方法。

2007年被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著作《年龄论》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著作有《年龄论》、国家重点教材《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发表了《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40余篇论文;自1990年以来,共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10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260多种。

季飞,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从业经验。一直专注消费者研究与营销管理领域,拥有研究机构、企业与媒体工作经历,现聚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

李夏,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分析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告、媒介经营管理等,关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

崔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师从刘德褒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研究方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2010年中国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学生组一等奖,焦点小组主持人。

内容简介

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在梳理网络购物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网络购物消费者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与研究,通过严格、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为电子商务、互联网从业者、爱好者和关注者提供了解读网络购物市场最全面的视角。

中国什么都是一窝蜂,电子商务也不能免俗,一窝蜂地上,一窝蜂地倒。屹立中的与倒下去的都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与生活的风景,有的可叹,有的可悲,有的可惜,有的可敬。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第1章网络购物的前世今生1

1.1何为网络购物2

1.2网络购物的初创与探索发展4

1.2.1网络购物在世界:探索萌芽,创新延展4

1.2.2网络购物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7

1.3三分天下:世界网络购物市场现状12

1.3.1欧洲:网络购物的起源地14

1.3.2美国:全球第一大网络购物国家17

1.3.3亚洲: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网络购物市场21

1.4走向繁荣: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现状23

第2章网络全面渗透消费生活30

2.1概述:消费与网络购物消费31

2.1.1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31

2.1.2消费文化演变带动消费方式变革33

2.1.3网络购物:多样方式寻求消费“满意解”34

2.2消费者的第一次网络购物35

2.2.1时间:2003年前的缓慢推进与2003年起的迅速扩张36

2.2.2品类:启蒙于图书音像,繁荣于服饰日用38

2.2.3网站:淘宝是网站扩散里程碑40

2.3逛:消费者的网站浏览偏好41

2.3.1“不动窝儿”的每日一逛41

2.3.2分享黄金时间42

2.3.3“逛”无局限44

2.3.4网购浏览的固化习惯46

2.4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47

2.4.1三天一购物:网络购物的消费次数48

2.4.2实体消费的替代:网络购物的消费金额50

2.4.3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消费51

2.4.4消费习惯向网络转移:网络购物的消费类别58

2.5支付:网络付款方式与金融品牌选择64

2.5.1支付多样化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64

2.5.2方兴未艾:网上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67

2.5.3初露锋芒:手机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1

2.5.4朝气蓬勃:第三方支付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6

2.5.5安心落意: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82

2.6选择:影响消费者网购选择的因素83

2.6.1所见非所得: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83

2.6.2价廉胜物美:消费者选择购物网站的关注问题85

2.6.3价格战外的选择: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活动86

第3章市场弄潮儿——网购品牌的竞争与共荣87

3.1网络购物市场上的品牌88

3.2认知:网购品牌竞争第一步92

3.2.1消费者的品牌记忆93

3.2.2品牌知名度106

3.2.3品牌墓地111

3.3选择:消费者的品牌浏览与购买122

3.3.1逛品牌122

3.3.2挑“卖家”131

3.3.3消费者的推荐“卖家”148

3.4品牌的吸引力149

3.4.1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行为转化吸引力150

3.4.2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购买吸引力153

3.5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154

3.5.1第一象限网购指数(UP指数)154

3.5.2第一象限下期发展预测指数161

3.6周边产业的兴起:购物导航比价品牌情况164

3.6.1购物比价网站知名度166

3.6.2购物比价网站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68

3.6.3购物比价插件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70

第4章网聚人的力量——网络团购市场微探172

4.1网络团购:网络购物的新形态延展173

4.1.1网络团购的概念重构173

4.1.2网络团购在世界174

4.1.3网络团购在中国182

4.2消费者的团购行为与习惯188

4.2.1网络团购的消费次数189

4.2.2网络团购的消费金额190

4.2.3网络团购的消费品类190

4.2.4消费者看网络团购191

4.3网络团购市场品牌研究193

4.3.1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认知196

4.3.2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选择204

4.3.3网络团购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214

4.3.4入口整合:团购导航网站的出现与发展218

附录关于研究方式的说明224

参考文献227

后记: